《物质循环》课件_第1页
《物质循环》课件_第2页
《物质循环》课件_第3页
《物质循环》课件_第4页
《物质循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的功能(二)物质循环1精选PPT生态系统的功能(二)1精选PPT学案检查评价预习检测:自学的主要内内容;自主学习案(互查)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物质循环的概念;2.理解碳循环的过程和温室效应的原因;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比较。2精选PPT学案检查评价预习检测:合作探究(8分钟)1.物质循环的物质.范围.形式.动力.特点.关键生物类群.依赖的生理过程;2.碳循环图解3.碳在无机环境中存在形式.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碳循环形式.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途径.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途径.4.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措是什么?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比较2.C14.C15.C110.C19.C13.A21.A28.A27.A26.A23精选PPT合作探究(8分钟)1.物质循环的物质.范围.形式.动力.特点物质循环范围形式动力特点关键生物类群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元素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不会消失生物圈(全球性:生物地化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无机物生物群落内:有机物能量全球性.循环性生产者:物质能量输入(光→化,无→有)分解者:物质能量输出(化→热,有→无).4精选PPT物质循环范围形式动力特点关键生物类群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1.生物圈内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循环利用,不需要从生物圈以外的物质输入;而能量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2.依赖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呼吸.5精选PPT1.生物圈内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循环利用,不需要从生物圈以外合作探究(8分钟)1.物质循环的物质.范围.形式.动力.特点.关键生物类群.依赖的生理过程;2.碳循环图解3.碳在无机环境中存在形式.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碳循环形式.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途径.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途径.4.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措是什么?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比较2.C14.C15.C110.C19.C13.A21.A28.A27.A26.A26精选PPT合作探究(8分钟)1.物质循环的物质.范围.形式.动力.特点……植物体含C有机物大气中CO2初级消费者分解者次级消费者①②③④⑤⑥⑦1、碳循环图解:二.碳循环:⑧①大气中的CO2的来源和去路有那些?7精选PPT……植物体含C有机物大气中CO2初级消费者分解者次级消费者①③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单向)的.②关系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这部分“C”暂时脱离循环,一经开采运到地面燃烧,仍可产生CO2再返回碳循环。8精选PPT③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在9精选PPT9精选PPT2、碳在无机环境中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3、碳循环形式:4、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途径: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5、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途径:细胞呼吸.化石燃料燃烧.分解者分解作用6、大气中CO2含量太高,会导致什么现象?为了避免该现象发生,应采取哪些措施?CO2。

温室效应。①植树造林;②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控制CO2释放。10精选PPT2、碳在无机环境中存在形式:CO2。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降低温室效应的原因是:

。能利用有机物CO2合成有机物降低CO2含量,其中植物还能吸收光能。2.与碳循环有关的细胞器是

。线粒体和叶绿体拓展1:11精选PPT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降低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合作探究(8分钟)1.物质循环的物质.范围.形式.动力.特点.关键生物类群.依赖的生理过程;2.碳循环图解3.碳在无机环境中存在形式.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碳循环形式.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途径.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途径.4.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措是什么?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比较2.C14.C15.C110.C19.C13.A21.A28.A27.A26.A212精选PPT合作探究(8分钟)1.物质循环的物质.范围.形式.动力.特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运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13精选PPT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如CO2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范围联系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①均起始于生产者,沿食物链渠道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③物质是能量的载体④能量是动力,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返循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环维持生态平衡具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14精选PPT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如CO2特点单向流一.富集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并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这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相应的物质浓度的现象.1.水生生物的富集作用:水生生物通过食物链富集污染物质,如:有机氯农药的富集.2.陆生生物的富集作用:陆生生物体内富集的重金属和化学农药.(重金属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进入动物或人体后,除随粪便排出一部分外,其余则在人体内富集起来并造成危害.拓展1:15精选PPT一.富集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二.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16精选PPT二.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17精选PPT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2)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①工程性措施:包括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②化学方法: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藻的方法,应该将被杀死的藻类及时捞出,或者再投加适当的化学药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酸盐沉降。③生物性措施: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方法。18精选PPT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巩固落实(5分钟)1.扎实记忆本节基础知识2.静心思考总结,整理重点问题19精选PPT巩固落实(5分钟)1.扎实记忆本节基础知识19精选PPT课堂检测20精选PPT课堂检测20精选PPT(2010)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21精选PPT(2010)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植物体含C有机物①②③大气中CO250.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_;③是_________。(2)C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__或_________

_的形式存在。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CO2碳酸盐22精选PPT植物体含C有机物①②③大气中CO250.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3)C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大气中的CO2通过________

__

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产者与消费者在生命活动中通过__________作用,又把CO2放回大气中。(4)进入生物群落的CO2,合成含C有机物,其中一部分C以_______

___形式储藏于地层之中,当它__________

时又把生成的CO2放回大气中。枯枝落叶和动、植物遗体通过_________

_作用,产生的CO2又回到大气中。CO2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煤.石油.泥碳(或化石燃料)燃烧分解者分解23精选PPT(3)C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____的形培养基的原料菜小麦家禽(畜)人秸秆粪便粪便燃料遗体土壤沼气池化肥沼渣食用菌菌渣等饲料AB沼渣下图是沼气生产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回答:(1)研究生态系统中种群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对生产实践有指导意义,其中

可作为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年龄组成24精选PPT培养基的原料菜小麦家禽(畜)人秸秆粪便粪便燃料遗体土壤沼(1)上图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建立的简单模式,其特点是

。(2)写出图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3)若人只通过A.B途径获得能量且比例相等,当人要获得能量N千焦,至少需要第一营养级生物固定

千焦的太阳能。(4)N元素和C元素都能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但还需要不断向农田中施加N肥的原因是:

。(5)为减少小麦害虫的危害且防止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可利用生物间的

等关系进行生物防治。遗体和粪便中物质和循环再生,其中能量可被人类再度利用菜(小麦)→家禽(畜)→人15NN素不断输出该生态系统,农田中N素不足以使农作物高产稳产竞争.捕食.寄生25精选PPT(1)上图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建立的简单模式,其特点是(6)若生产者有5000kg,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kg。(7)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

。(8)每年都有大量的重金属工业废水进入海洋,依据生态学原理,指出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00

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因富集作用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26精选PPT(6)若生产者有5000kg,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例1、根据下列图解回答问题:植物秸秆

葡萄糖乳酸等水稻大豆沼气池生活能源养鸡场养猪场蘑菇房、蔬菜大棚秸秆秸秆沼渣沼渣粪便鸡粪AB发酵罐27精选PPT例1、根据下列图解回答问题:植物秸秆水稻大豆沼气池生活能源养

思考:1、该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中有哪些食物链?答:主要成分有水稻、大豆和蔬菜等生产者。食物链有:水稻→鸡;水稻→猪;大豆→鸡;大豆→猪。2、该生态系统中,植物秸秆和动物粪便有哪些用途?答:植物秸秆可以用作发酵罐原料,生产蘑菇等食用菌的原料,沼气池原料。动物粪便可以用作动物饲料和沼气池的原料。28精选PPT思考:28精选PPT3、生态农业有什么特点?答: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原理:①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②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③实现生物方法防治害虫。4、农业生态系统能提高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吗?答:不能。能量传递效率仍为10%~20%。只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更多地流向人类。29精选PPT3、生态农业有什么特点?29精选PPT

5、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有哪些?与传统的农药防治害虫相比有何特点?在防治害虫过程中,应将害虫彻底消灭,对吗?答:生物防治害虫通常是利用不同生物之间的捕食、寄生和竞争关系消灭害虫。其特点是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因害虫产生抗药性而泛滥。在防治害虫过程中,不能彻底消灭害虫,而是将其控制在一定数量范围内,若彻底消灭害虫,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0精选PPT5、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有哪些?与传统的农药防治害虫相比识图作答:31精选PPT识图作答:31精选PPT大气中CO2动物体化石燃料遗体、残枝、落叶植物体C3(CH2O)C5ATPH2OO2[H](NADPH)丙酮酸[H]ATPO2CO232精选PPT大气中CO2动物体化石燃料遗体、残枝、落叶植物体C3(C(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CO2的方式。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形式进行循环。(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____和大气之间的循环。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

呼吸作用

燃烧

CO2绿色植物33精选PPT(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水碳硫氮循环形式水蒸气液态水CO2有机物SO2SO42-有机物N2NO2-NH4+NO3-有机物循环过程蒸腾作用吸收作用降水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燃烧分解者分解吸收作用分解者分解燃烧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吸收作用

分解者分解作用吸收方式自由扩散自由扩散扩散主动运输主动运输34精选PPT水碳硫氮循环形式水蒸气液态水CO2有机物SO2SO42-本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2.本节课表现优秀的小组及个人3.本节课的建议35精选PPT本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35精选PPT三.氮循环: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3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