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研究历史与现状_第1页
体育新闻研究历史与现状_第2页
体育新闻研究历史与现状_第3页
体育新闻研究历史与现状_第4页
体育新闻研究历史与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报道研究历史与现状一、文献基本状况梳理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文献基础数据库,对2001年至2011年中体育新闻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在具体操作中,作者分别以“体育新闻”和“体育报道”为关键词检索词,共检索到文献2265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献669篇。具体以体育新闻为关键词检索得出各年份文献数量分布如下图:由上图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新闻研究文献数量呈总体上升趋势,说明体育新闻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界重视。其中07、08两年受北京奥运会因素影响,体育相关概念获得空前的关注度,研究数量增长明显。2009年后虽有回落,但相较2007年以前仍然有所增长,可见北京奥运对于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的促进作用。但数据也反映出,核心期刊论文在论文总量中的比例始终在35%左右,说明我国体育新闻研究相对缺乏更深层次、学术性更强的研究,整体研究水平仍然有待提高。二、体育新闻研究对象的确立自其产生之日起,体育就自然具有游戏和娱乐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体育运动的娱乐性也越来越得到凸显。除了亲身参与体育运动,享受竞争和协作的快乐,人们对于观赏体育运动,获取体育运动相关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竞技运动中竞争的激烈性,富于戏剧性的竞赛过程,无法预料的结果,赋予了竞技体育其他活动无法媲美的独特魅力。人们对体育的这种热爱和需求使体育注定成为大众媒介的宠儿。从商业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伊始,体育新闻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与报纸从实业走向学界的历程相同,体育新闻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远远迟于其作为新闻实践的出现。1、体育新闻——对体育运动、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信息的报道体育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类别,学者在研究其定义时,也往往以新闻的定义作为概念的出发点。在我国最早出版的体育新闻学专著《体育新闻学ABC》中,马信德援引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对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定义,认为“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体育新闻呢?也同样是,先有体育实践,然后才有体育新闻。”马信德,《体育新闻学ABC》,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7月版马信德,《体育新闻学ABC》,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7月版在其之后学界提出了几种不同的体育新闻定义,如“体育新闻是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进行及时的报道与传播”郝勤,《体育新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体育新闻是对新近或已发生的体育事实的报道”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体育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发现或变动的体育赛事、体育法律与规则、体育理论研究、体育运动场所建设及体育运动工具、体育团体活动、群众体育运动的展开及运动员、教练员的活动与生活动态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邝云妙,《高级新闻写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体育新闻是对人类的体育运动、健身活动及相关信息进行的一种报道”张柏兴等,《专业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可以看出,各种定义基本上沿袭了马信德的思路,只是在对体育新闻概念外延的描述上有所不同。随着大众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仅仅将体育新闻报道的范围限定在体育运动上,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报道的发展;而太过具体的对体育新闻报道范围进行罗列则过于僵化,没有为今后体育新闻的发展变化留出余地。一个明晰的体育新闻的定义,既要突出报道的三个核心领域,即“郝勤,《体育新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邝云妙,《高级新闻写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张柏兴等,《专业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对体育新闻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从体育新闻报道对象的角度分类,可以分为综合新闻、竞赛新闻、人物新闻、会议新闻和娱乐新闻。从体育特征角度分类,可以分为赛事报道和非赛事报道,其中非赛事报道根据报道内容不同又可以分为有关体育运动方针政策制定与贯彻的报道、对体育比赛规则的制定和修改的报道、对体育机构日常管理等工作的报道、对体育科研的报道、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报道、对体育经济活动的报道、对体育法制的报道、对各国各地区体育文化交流的报道以及对有关群众性的休闲体育活动的报道等。从体育新闻体裁的角度分类,可以分为消息、通讯、调查、评论等。张英,《体育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作为新闻与体育复合的产物,体育新闻既具有新闻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受到其报道对象——体育自身属性的制约,这种制约决定了体育新闻具有与一般新闻不同的特征。吴斌海在《浅议体育新闻的特征》一文中将体育新闻的特征归纳为五点:一是报道对象的广泛性;二是争分夺秒的时效性;三是绘声绘色的对抗性;四是无可比拟的国际性;五是环环相扣的连续性。吴斌海,《浅议体育新闻的特征》,《新闻知识》,1996年第5期吴斌海,《浅议体育新闻的特征》,《新闻知识》,1996年第5期随着对体育娱乐属性理解的深化,有学者提出体育新闻的娱乐休闲性和情感性特征,认为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体育新闻以体育活动为传播内容,因而“他的休闲娱乐特征自然体现在他的报道内容中”,同时体育新闻还通过各种媒介手段,有效的传播了体育活动中生动有趣的人或事,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需求;另外,体育运动是一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形式,而“体育新闻正是对这种高情感体验的活动的报道,自然而然也就充满着高情感的色彩”,这种情感性特征,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的媒介追求在体育新闻中的体现。黎莎,《对体育新闻基本特征的探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体育新闻的形式和内容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体现出新的特点,董青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与趋势》一文中分析了新的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新特征,包括“竞技体育传播的主体化、体育节目的娱乐化、体育传播的互动化、体育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等。”董青、洪艳、董海宇,《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与趋势董青、洪艳、董海宇,《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与趋势》,《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2、体育新闻研究的兴起与发展80年代是体育新闻学研究的出现和起步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对体育运动的逐渐重视和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竞赛中的多次亮相,体育新闻报道在媒体中所占比重也开始逐渐增大,一些人开始对体育新闻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但是这一时期研究的主体是一些媒体从业人员,研究内容主要是其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实践经验,层次较浅且成果较少。这一时期体育新闻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是马信德撰写的《体育新闻学ABC》,书中对体育新闻的起源、功能、特征、采访术、写作、直播与解说艺术等方面的介绍,为我国体育新闻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90年代是体育新闻学研究的发展时期。90年代以后,随着体育新闻报道实践的发展,对体育新闻的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研究内容由窄到宽,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一些学者开始对体育新闻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但这一时期的研究仍然较为零散,没有形成整体性的理论体系。2000年郝勤撰写的《论体育新闻学学科性质特征及学科建设》,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体育新闻研究的性质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体育新闻是现代新闻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体育与新闻媒体的高度结合;体育新闻学是一门边缘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至此体育新闻学研究进入与母学科结合阶段。进入新世纪以后,体育新闻学研究进入到深化和成果涌现时期。电子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体育新闻报道的发展,围绕申办奥运、筹办奥运、举办奥运这一主线,无论在纸质媒体,电视媒体或是网络媒体中,体育新闻报道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迅速扩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高涨期。围绕着体育新闻在新时期的新任务、新特征和新问题,一大批兼具实践价值和理论深度的研究文章发表出来,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同时,一批体育新闻学著作陆续出版,其中2004年出版的郝勤撰写的专著《体育新闻学》,在全国体育新闻理论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该书的出版是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开始系统化的重要标志。三、体育新闻研究中的热点及核心问题(一)新闻价值观——体育新闻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分析体育新闻价值取向根本上讲是由社会价值观和体育价值观所决定的。同时,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对于媒体生产和内容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进而在向广大受众传播体育文化的同时,选择符合自身需求和价值取向的信息,进行舆论引导,进而影响社会主体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探讨体育新闻价值取向的流变和利弊,对于建立良性的社会主流体育价值观,发挥体育和体育传播的社会功能有着重要意义。陈治博士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新闻价值取向流变归结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主流体育文化价值观兴起阶段”、“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大众体育文化价值观的涌起阶段”和“全球化背景下精英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复兴阶段”,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体面临着多元文化并存的生存环境。主要的文化类型有反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突出市场经济规律的大众文化以及彰显知识分子人文诉求的精英文化。媒体在对体育进行新闻报道时总是受其影响而采取相应的价值标准。”陈治,《社会转型期中国体育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演变与反思》,《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许正林教授在《体育传播学》一书中将我国当前体育传播主流价值取向归纳为五点,即“‘大竞技’体育传播观念—金牌至上”、“内容大球化和泛娱乐化”、“模式趋同化”、“体育传播在农村板块的缺失”、“大众传媒与体育文化的狂欢”许正林,《体育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293—299页,一方面媒体过分关注体育竞技中的胜者,而对失败者予以漠视冷遇,甚至恶意中伤,另一方面,一昧强调对竞技项目的报道,弱化和忽视非竞技体育。为了迎合庞大的足球和篮球爱好者群体的需求,媒体纷纷提出了以球类项目报道为主,其他体育项目报道为辅的报道思路,同时,过分迎合受众对于新闻娱乐性的要求,造成新闻报道中的色情倾向和暴力倾向。针对这种价值取向的现状,许教授提出“在后奥运时代要对体育价值、体育人文精神认知、体育社会群体理念以及体育道德伦理进行重构。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必然要求新闻媒体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更为健康全面的价值取向,更加注重强调体育运动中的人的本许正林,《体育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293—299页许正林,《后奥运时代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可持续发展》,《体育科研》,2009年第1期(二)新闻媒介——地方性报纸在网络时代的生存之道在电子媒体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媒体高歌猛进的情况下,纸质媒体应该怎样应对以求得生存与发展这一问题,已经被学者们反复的研究和讨论。但是体育新闻由于其具有区别与一般新闻的特征,因此在纸媒与电子媒体竞争的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较传统的研究观点认为体育报纸要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关键是要走差异化道路,“树立创新意识,抓好深度报道,独家报道,热点新闻”毛毛,《面对电视——报纸体育记者将何为》,《新闻知识》,2001年第6期,利用纸质媒体相对于电子媒体在思辨性和整合性上的优势吸引受众。这一观点基本上还是学界对于纸媒生存的观点在体育新闻媒体领域的引申。但是,在新闻普遍平面化、浅层化、娱乐化的浪潮之下,报纸的这一特色能否为受众所接受,从而真正发挥作用难下定论。而且随着电视、网络体育节目的发展成熟,深度性这一纸质媒体的传统优势也正在被电子媒体融合。因此,顺应新闻“毛毛,《面对电视——报纸体育记者将何为》,《新闻知识》,2001年第6期有媒体人就提出发挥报纸在编辑上的优势,将读者需要的丰富信息进行归纳整合,以求在获得信息的舒适、便捷性上胜出。同时,“极具冲击力的版式形态,是保持报纸体育版强势的必不可少的元素”,“当今纸媒推崇的图形第一、图片第二、文字第三的全新的办报理念实际是应对新媒体冲击的最好思路”。杨晓波,《新传媒时代都市生活类报纸体育新闻的突破方向》,《新闻知识》,2009年第11期在宏观策略上,有学者提出“1.结缘网络,增强互动性。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与融合,利用空间的拓展,实现体育信息传播领域、方式与手段的优势互补。2.加强整合,扩大生存空间。通过纸媒与纸媒间的合作产生规模效应,发挥集团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还应该走出国门,加强跟外国合作。”杨洪辉,《体育纸质媒体发展策略》,《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第3期而在体育报纸研究中,很多学者主要将目光投向了地区性报纸和都市报。由于其受众基础上立足于本地,与电子媒体有较大差别,因而具有较大的差异化操作空间。有学者针对都市报体育新闻,提出“关注本地新闻,服务全民健身”的策略,利用全民健身和业余体育依附于城市本土,具有强烈地域性的特点,服务于本地读者,以获得本土化发展优势。王宫,《都市报体育新闻的几个新方向》,《新闻知识》,2010年第5期也有学者提出“人文化”是都市报直接介入体育事件的关键点。这种人文化首先体现在“构建平等的互动平台,直接沟通专业体育与业余体育,为社会大众真正得到这一待遇,实现双边的对等交流充当合适的中介”;其次要“彰显对人的关爱与尊重,随时留意把人的因素摆在首要位置。”王宫,《都市报体育新闻的几个新方向》,《新闻知识》,2010年第5期庹继光、钟洋,《都市报体育报道的外延化与人文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三)新闻内容——体育新闻报道内容生产1、体育报道的娱乐化和边缘化倾向体育报道中的娱乐化问题近年来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从总体上看,体育新闻的娱乐化是新闻媒体整体娱乐化倾向的一个表现方面。另一方面,体育的娱乐属性决定了体育报道与娱乐性的天然联系。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认识这二者关系上。冯艳丽在《论体育新闻的娱乐性与娱乐化》中对娱乐化和过度娱乐化两个概念的分析代表了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她认为“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本意,应该是承认大众传媒和体育的娱乐功能,使体育新闻恢复娱乐属性和功能。对体育新闻娱乐属性和功能的认同,是一种顺应体育和新闻规律的正常回归,具有必然性。但伴随着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误读,即片面突出体育新闻的娱乐属性和娱乐功能,而淡化了体育新闻的其他属性和功能。”冯艳丽,《论体育新闻的娱乐性与娱乐化冯艳丽,《论体育新闻的娱乐性与娱乐化》,《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2期另一个与体育报道娱乐化相连的概念是体育报道的边缘化趋势。体育新闻的边缘性发展是强化体育报道的娱乐性的主要方式。李东在《谈边缘性体育新闻》中给边缘性体育新闻所下定义为“在报道中把体育和其它一种或多种内容相结合的新闻,如把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等内容相互交叉的新闻,就是边缘性体育新闻。”李东,《谈边缘性体育新闻》,《新闻大学》,1997年第3期它既包括了报道内容的边缘化,也包括报道手法的边缘化,如标题、版面特色、语言风格、报道角度等方面的边缘化等。杨明珠、李勋斌、王青的《我国体育报道边缘化现象与成因探析》一文较为全面的探析了体育新闻边缘化趋势的成因,认为“体育报道边缘化现象的形成,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职业化、体育产业化、外域文化的影响,并与我国新闻禁区突破、媒体间的竞争、受众心理需求、体育和传媒的共生性因素有关。”李东,《谈边缘性体育新闻》,《新闻大学》,1997年第3期杨明珠、李勋斌、王青,《我国体育报道边缘化现象与成因探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孟武斌,《论报纸“体育新闻边缘化趋势”》,《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0期2、体育报道中的军事化、暴力化语言风格分析在当今的体育报道中,军事化、武侠化的语言随处可见,如“巴萨主场击沉潜水艇”,“红军败走麦城”,“36岁老枪出马憾丢金”等,而“绝杀”、“血洗”等词汇更是已经成为体育新闻报道的常规词汇。对于体育新闻报道用语的军事化趋势的产生、表现及影响等问题,学者们多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张滨、郑振友在《体育新闻语言中战争隐喻的理据分析》一文中认为,体育新闻的这种军事化用语已经构成了一种体育新闻语言中的战争隐喻,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里面还包含着一种人们赖以思考、表达甚至行动的思维方式,这种战争隐喻的产生意味着在人们的思维中体育运动和战争具有某种映射关系。对于产生这种战争隐喻的原因,两位作者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将其归纳为理性理据和隐形理据两类。理性理据包括体育与战争在形式上和功能上的相似性,以及媒体吸引读者的需要;隐形理据包括中华民族的战争情结,人们对于战争巨大力量和惨烈性的审美要求,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诉求。张滨、郑振友,《体育新闻语言中战争隐喻的理据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1期杨菲菲认为:“当体育新闻的军事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时,就会构成体育新闻的一种文体特征。一代人的隐喻会成为后一代人的常规表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军事化的体育新闻语言在人们的认知中最终会成为一种文体的常规语言。”杨菲菲,《体育新闻语言军事化的认知基础》,《修辞学习》,2005年第6期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具有多层次的功能。在语言学层面上,使用战争的词语可以使文字更加简洁生动,更有吸引力,增强形象性。在美学层面上,使体育报道更加优美,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在社会层面上,战争隐喻的使用可以引发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和关注。但是,体育新闻中的战争隐喻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果过度使用战争的词语,这种隐喻就会慢慢控制人们的思维,极易造成“体育就是暴力”的错觉,或至少给这种错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直接导致大众理性思考机能的退化,从而不同程度地诱发人性本能中的攻击性。贵永玲,《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修辞现象研究》,《新闻爱好者》2010年5月(下半月)贵永玲,《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修辞现象研究》,《新闻爱好者》2010年5月(下半月)3、后现代理论视角下的体育报道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是在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他以抗击理性为核心特征,以反文化为其内容。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推论及对终极真理的追求。模糊性、间断性、异端、多元论、散漫性、反叛、曲解、变形等不确定性品质是后现代文化的特征。此外,文化的大众化和浅俗化也是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社会生活、艺术、科学、哲学、传媒等领域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催发这些领域产生剧烈变化。一些学者对后现代主义对体育新闻报道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归纳出影响的具体表现:一是体育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电视、网络等具有速度、形象、直观和现场感优势的电子媒体大量涌现成为体育新闻报道后现代转向的标志;二是体育新闻报道内容的“平面化”和“边沿化”,受众在后现代思潮尤其是其所倡导的差异性与多元化等模糊特征的影响下,对体育新闻内容关注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因此,各体育媒体为迎合受众的这种需求变化,开始调整其报道的内容结构,广泛关注赛场外的新闻,即体育报道开始走向娱乐化;三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大众化,包括报道语言的大众化和报道题材的大众化,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题材上,体育新闻报道都更加注重贴近民众的实际需要,采取一种更为平等的态度。刘静、肖焕禹,《当前体育新闻报道的后现代倾向》,《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但是也应该看到,对后现代主义的误读和滥用也对体育新闻报道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由于大众化新闻与商业利润唇齿相依,不可避免的会用一些媚俗的方式来换取大众的青睐以获取最大化的商业利润,因而新闻的极端大众化也会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发展、审美追求和思想价值观带来一种负面影响:无深度的简单理解、文化娱乐的门槛降低、新闻价值观的低俗化等。李萍、王莉华、郭敏,《从媒介的后现代嬗变中看体育报道的策略变化》,《体育学刊》,2004年第5期(四)后奥运时期体育新闻研究后奥运时代既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理念上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中国体育在指导思想上将实现由金牌至上向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转变;在战略发展重点上将实现奥运争光向全民健身的转移。谢琼恒教授认为,后奥运时代中国的体育应“告别悲情体育,走向快乐体育;结束焦虑体育,迎接自信体育;淡化金牌体育,享受魅力体育;调整奥运体育,发展多元体育;审视申办体育,关注效应体育。”谢琼恒,《谢琼恒,《笔谈:奥运会、全运会与中国体育转型——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价值取向和策略取向》,《东岳论丛》,2009年第12期王大中教授认为,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传播的主要任务包括:“如何适应中国体育事业新的发展趋势,在竞技体育报道之外着力加强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从而推动我国体育大国的建设;如何面对全球化的景象,通过体育与文化的结合,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中凸显体育的力量;如何面对媒介竞争与整合格局的变化,增强自身实力,加强人才培养,进行市场运作,力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丰收。”王大中,《关于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传播发展的几点思考》,《现代传播》,2010年第3期在具体策略上,程雪峰在《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报道的专业化路径》一文中提出以下几点:“一要实践专业理念,淡化宣传色彩;二要拓展体育外延,注重人性关爱;三要推动大众体育,增强国民体质;四要引领审美取向适度娱乐观照。”程雪峰,《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报道的专业化途径》,《新闻爱好者》,2009年8月(下半月)尤其是对于大众体育、社会体育的报道,在媒体大竞技体育报道理念影响下,长期受到忽视,而实际上社会体育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态,具有更广阔的边界效应,内容上虽以体育成分居多,但其参与的主体更多的是社会人,会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因此应“平衡体育新闻报道中重竞技体育轻社会体育新闻的现象,完善体育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突破以赛事为主的传统报道格局,拓展体育传播的外延,以赛事为由头,全方位解读竞赛项目的健身原理以及与健康的关系,普及群众体育项目和休闲体育项目,探索多种传播风格,遵循和谐发展的理念,培养大众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程雪峰,《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报道的专业化途径》,《新闻爱好者》,2009年8月(下半月)廖慧平,《如何深入挖掘社会体育新闻》,《新闻爱好者》,2010年3月(下半月)(五)体育新闻在体育运动发展中作用的研究在当今的大众传播时代,绝大多数人选择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精彩的体育比赛,而不是亲自到体育场上参与体育运动。通过媒体,一个精彩、生动的体育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体育更多的成为一种纯情感体验。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来自体育运动,而我们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究竟来自于体育运动本身,还是体育媒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体育传媒在大众与体育运动之间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认为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认知和两种意义上的“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现实环境”,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拟态环境”。大众传媒的发达使拟态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则越来越小,因为人们通常根据媒介文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基于这种理论,一些学者提出“在文化工业时代,媒介通过对体育信息的选择、加工、反映和重构,产生了一种以体育为原始文本,但在形式和本质上又截然不同于体育的新的文化形态——媒介体育”郭晴、郝勤,《媒介体育:现代社会体育的拟态图景》,《体育科学》,2006年第5期,也有学者将其称为“拟态体育”或“媒体化体育”郭晴、郝勤,《媒介体育:现代社会体育的拟态图景》,《体育科学》,2006年第5期对于媒介体育的主要表现,有学者归纳为体育竞技化、符号化;体育精英化、明星化;体育娱乐化、戏剧化以及体育仪式化、全球化王庆军、杨万友,《被改写的体育:当下体育媒体化现象透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人们通过媒体看到的不再是真实的体育运动,而是媒体以娱乐和感官刺激为目的精心炮制的种种符号,强调胜利者的意义,强调和肆意夸大体育的娱乐性和戏剧性。也有学者对媒介体育的表现进行了补充,认为媒介体育所传播的内容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传媒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将其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对外传播。王庆军、杨万友,《被改写的体育:当下体育媒体化现象透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马希敏,《媒介文本中的“拟态”体育世界》,《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10期通过从受众视角解读传媒体育,学者们提出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依赖促使了传媒体育的生成,人们放弃对体育运动的亲身感受,而更习惯于媒介所提供的高清晰度的体育。另一方面,传媒体育的产生,使大众的意见和要求渐渐处于边缘化地位,面对媒体化体育,受众只能是“被邀请来参加一种仪式、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表演”的客人而已。他们更多的是去消费精英化、戏剧化、仪式化、娱乐化和可视化的媒体体育产品,而不是去参与体育。王庆军、杨万友,《被改写的体育:当下体育媒体化现象透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王庆军、杨万友,《被改写的体育:当下体育媒体化现象透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四、当前体育新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近年来关于体育新闻的学术论文的归纳,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新闻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1、研究内容同质化。一些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看起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但实际上只是在低层次上的不断重复,充其量是更换了更新的案例,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如围绕纸质媒体如何应对网络媒体挑战这一问题,大家提出的对策基本上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2、研究过于表层化。当前体育报道研究较多对策性研究,而缺少更具学理性的研究。很多研究只是对体育媒体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概括,再提出一些简单的解决方法,满足于提出问题,概括问题,解决问题的简单模式,而没有试图对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探求,自然提出的解决方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3、理论视角太过单一。体育是一个涉及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综合性领域,而新闻传播学起源于社会学,与心理学、语言学、语义学、政治学等密切相关。因此在体育新闻学的研究中,应该从各种学科视角进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摆脱就新闻谈新闻,无法从实践上升到学理性的问题,得到更加全面的结论。而在现阶段对于体育新闻学的研究大多还是立足在单一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上,造成研究范围狭窄,对于一些问题的解释不够全面,缺乏说服力。五、体育新闻领域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提高体育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面对当今体育新闻报道中庸俗化、色情化趋势愈演愈烈的情况,新闻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直接生产者毫无疑问负有重要的责任。如何杜绝这种不良现象,促进体育新闻健康发展,从记者的角度来讲首先就要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后奥运时代体育价值的变化,体育报道重心的转变要求记者将关注的目光从星光熠熠的竞赛场转移到看起来更加平凡的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上来,能否适应这一转变,也对体育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关注体育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问题,寻找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记者职业道德修养问题,在之后的研究中理应得到重视。2、对于体育新闻边缘化问题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体育新闻边缘化是当前体育新闻寻找突破点的主要方法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多学科视角研究体育新闻在实践层面的接入点。因此,对于体育新闻与各领域交叉的形式、程度、影响等问题的研究,能够大大拓展体育新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3、对后奥运概念的深层次解读。北京奥运的举办带给我国社会的影响是空前的,长时期的。探讨北京奥运在哪些方面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影响,后奥运这一概念究竟具有哪些层面的内涵,是我们充分利用北京奥运宝贵遗产所必须进行的研究路径。参考文献著作马信德,《体育新闻学ABC》,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7月版郝勤,《体育新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邝云妙,《高级新闻写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张柏兴等,《专业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张英,《体育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许正林,《体育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王大中、杜志红、陈鹏,《体育传播—运动、媒介与社会》,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期刊论文吴斌海,《浅议体育新闻的特征》,《新闻知识》,1996年第5期黎莎,《对体育新闻基本特征的探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董青、洪艳、董海宇,《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与趋势》,《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陈治,《社会转型期中国体育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演变与反思》,《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许正林,《后奥运时代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可持续发展》,《体育科研》,2009年第1期毛毛,《面对电视——报纸体育记者将何为》,《新闻知识》,2001年第6期杨晓波,《新传媒时代都市生活类报纸体育新闻的突破方向》,《新闻知识》,2009年第11期杨洪辉,《体育纸质媒体发展策略》,《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第3期王宫,《都市报体育新闻的几个新方向》,《新闻知识》,2010年第5期庹继光、钟洋,《都市报体育报道的外延化与人文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冯艳丽,《论体育新闻的娱乐性与娱乐化》,《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2期李东,《谈边缘性体育新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