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法与测验法_第1页
观察法与测验法_第2页
观察法与测验法_第3页
观察法与测验法_第4页
观察法与测验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观察法与测验法第一节观察法概述一、观察法的概念二、观察法的类型三、观察法的特点四、教师对观察法的运用第2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观察法的概念(一)定义

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与研究的方法。(二)包含的要素1、观察的手段:视觉、听觉2、观察的对象:教育活动中的人及其活动3、观察对象的状态:自然状态第3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观察法的类型(一)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用自身感官观察)简便但不精全间接观察:(借助于仪器观察)客观但较麻烦(二)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介入被观察者活动)深入但不客观非参与性:(不介入被观察者活动)客观但不深入(三)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有结构:计划严密,易量化处理,适于研究后期无结构:灵活机动,难量化处理,适于研究初期第4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全面观察:涉及范围广,易把握现象间关系抽样观察:范围小,易深入,操作简便(五)定期观察与追踪观察定期观察:非连续性,次数有限追踪观察:长期连续,次数较多三、观察法的特点(一)优点1、目的性与计划性2、自然性与客观性3、直接性第5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不足1、流于表面,不易深入2、对观察者(理论水平、观察能力、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四、教师对观察法的应用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制定教育方案提供依据应用场合:课堂、课外、家庭应用对象:全体、小组、个别、重点学生应用内容:学习、交往、思品活动第6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二节观察法的设计、实施与结果整理一、观察法的设计(一)问题、目的与对象的确定1、研究问题的确定:来源于对实际工作问题的理论思考2、研究目的的确定: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目的3、确定研究对象:注意选取对象应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第7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观察的内容、项目与表格的设计即将问题分解成具体的观察项目和内容,并据此设计成表格。(三)理论与概念的准备用理论指导观察,建立自己的概念系统。*理论不仅决定你看什么,也影响你如何分析与评价你所看到的东西。(四)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1、试探性观察第8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目的在于熟习场景和环境,熟悉学生生活,发现值得观察的现象选取观察的角度,试探后面的观察如何进行。2)特点:看得粗,范围广2、观察取样1)取样观察的特点:看得细、精、深,范围小2)观察取样的种类时间取样场所取样对象取样事件取样第9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观察计划与方案的制定观察计划与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类型、观察的取样和时间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段和工具等。二、观察的实施策略——实施观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要求(一)位置选择的策略方位要正确距离要合适要适当调整观察位置第10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应用感官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时要真实、全面、注重动态过程(三)观察的记录记录的方式有:1、频率记录:记录特定时间内特定行为出现的频率。2、等级记录:根据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按照事先确定的等级的划分和含义,记录其等级或在相应的等级处作记号。第11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行为核查记录:研究者对观察对象的某些行为是否出现、出现的时间、频率等进行核查后的记录。4、现象描述记录:对观察对象的行为用语言进行描绘叙述的记录方式。5、图形记录:用符号、线条、箭头等绘出的行为图记录观察对象的某些运动性的行为或人际互动行为的记录方式。(四)观察中的思考与自我反思第12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一)对记录的整理1、目的:使观察记录完整、清楚、准确,为理性分析做准备。2、一般步骤1)对资料的初步整理(修补资料)2)对资料的再次整理(编码分类)3)建立分析工具与框架(寻找分析单位并概念化之)4)对原始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定性分析和实例剖析,建立扎根理论第13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分类与编码1、编码:用分析的概念或者数字、符号对记录的文字进行标注。

*常见的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及策略编码2、分类:将同一类编码的资料归拢在一起,装在文件夹里或另附纸按类标注。(三)量化处理与案例分析1、量化处理:第14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量化处理是指运用数学的统计方法,对经过编码分类的资料进行加总、求平均、求百分比及进行差异检验等。2、案例剖析: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四)建立扎根理论*程序登录资料,产生概念比较资料和概念发展理论性概念理论性抽样建构理论扎根理论是指从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第15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三节测验法一般问题一、什么是测验法?1、定义

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是教育、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2、功能

有评估、诊断与预测三种功能,是发展教育、心理学理论不可缺少的一种研究方法。第16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测验——对心理量进行测量的工具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在此程序里,受测者对编制得交好的一组刺激作出反应,施测者可藉此引起对受测者所测的特质进行数量的描述。二、测验与量表(二)量表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该量表所测量的行为特征。

*量表的量化水平有:名称、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第17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三)测验与量表的关系量表是测验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也可不用于测验。(四)测验的客观性

——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标志包括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五)测验量表法应用的对象第18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类型能力与成就个性测验(较复杂)(六)影响测量对象行为的无关因素1、指导语与测验的情境2、测试焦虑3、练习与应付技巧4、反应方式(反应的倾向)5、反应心向(七)测验的使用与解释第19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如何施测按施测手册要求施测适当选择施测时间与地点施测态度要和蔼有度施测时间长短要合适对于特殊问题要根据经验处理适当选择个别或团体施测2、施测结果的解释先对所用测试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了解其客观性,再按测验的常模解释。第20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四节测验的编制与分析技术一、制定测验编制的计划(一)确定测验目的1、确定测量的目标并将之转化为操作定义2、确定测量的目的(评估、诊断或预测)(二)制定编题计划(三)设计测验蓝图(周密计划)第21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编辑测验题目(中心环节)(一)一般命题原则(二)是非题命题原则(三)多重选择题命题原则三、题目分析(项目分析)(一)预测——为项目分析提供可能性鉴别题目是否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鉴别作用第22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项目分析的方法1、质的分析对题目编辑中提出的一般原则,题目的内容、形式,取材的确切性的分析。2、量的分析通过题目预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确定题目难度、区分度以及被试对各种答案的反应情况。1)难度分析2)区分度(鉴别度)分析第23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区分度评价区分度越接近“1.00”越好。4、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难度越大或越小,区分度越差,难度为0.50时,区分度最好。*一个测验中题目难度分配应呈正态分布四、合成测验将优良的试题适当编排,合成为一套完整的测验。第24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试题项目的选择(二)试题编排并列直进式混合螺旋式(三)题目特性的复核及复本的编制五、将测验标准化,正式测验的完成(一)测验的标准化即将影响测验的程序加以控制。(二)标准化的内容第25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内容一致2、施测要求统一(指导语、时限、评分)3、测验分数的组合合理方法有:将各题目据权重组合、等量加数、多重分段法、多重回归、聚类分析、因素分析。4、常模科学(解释分数的依据)六、测验特征的鉴定(评估)(一)信度分析测验结果的一致性与稳定性程度。即对测验信度与效度的考查,以保证测验的客观性。第26页,共29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信度分析的基本原理测验信度的分析以测验分数的变异理论为基础,通过控制非系统变异(测量误差)来提高信度。2、信度系数的计算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方法1)再测信度2)复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