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三第零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沉浸在与传统戏曲并排站在20世纪中国戏剧舞台上的喜悦中,话剧吸吮着来自西方的审美追求,试图保持自己“舶来品”的独立性,却自觉不自觉地开始向身边的传统戏曲摇动手中的橄榄枝。正如田汉所说:“每一个在中国土壤上生了根的剧种都可以找到共同的悠久的历史根源,分享优秀民族传统所给予的巨大财富。”新文化运动使在中国新兴的话剧终于告别了粗糙和模仿痕迹明显的萌芽期。《新村正》问世,中国现代话剧诞生了。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继承民族的美学和艺术精神,将话剧“改造”成具有中国风的民族戏剧。而古老的民族元素,也从中得到了升华。王瑶认为:“继承民族传统,一定要使古老的东西现代化,如果不现代化,就无异于国粹主义。”这时候曹禺的《雷雨》《日出》,老舍的《龙须沟》等都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神韵,他们创作的故事、舞台的意象与意境设计和演员塑造的性格和人物形象都具有诗一般的美学特征,中华传统血脉在此汩汩地流动了起来。观当下中国的话剧,抑或其它形式的人文艺术,经典而经久不衰甚而走出国门的,往往是那些融入了民族传统元素的。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艺术进入中国,是先服下“本土化”汤剂,才踏上“全球化”列车的。就连特殊时期下讲出“把中国古籍丢到茅厕”之类偏激话语的鲁迅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可以说,话剧作为一种“舶来品”,是文化“本土化”较为成功的范例。(摘编自苏晓《话剧:舶来品“本土化”的产品》)材料二:近年来,我国戏剧界呼吁“文学性”的声音渐涨。这种弥漫的文学性焦虑,源自剧场中文学性匮乏的现象愈发严重。剧场中的“文学性”乱象,由多重原因导致。从历史上看,话剧作为“舶来品”在我国从开始就面临着“先天不足”的问题——优秀本土原创剧本短缺。创始之初的中国话剧便是从《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外国戏剧、小说改编开始。从现实来看,则是对剧本的重视程度下降。在整个20世纪,西方“剧本中心制”逐渐被“导演中心制”取代。而中国也随之进入了“导演时代”。但我国与西方有差异:西方导演崛起时戏剧文学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伴随着一批优秀剧作家的崛起。但中国当代导演和剧本关系的转型发生于戏剧的文学性未获得充分发展,戏剧精神充斥着虚假、平庸、反智、自恋的背景下。而北京鼓楼西剧场在成立之初就意识到“文学性”的重要。首先在剧本的选择上,鼓楼西剧场对所选剧本质量有严格的标准。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将“经典作品”定义为: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尽管他以文学作品举例,但戏剧领域同理。经典作品是那些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具备反复上演的价值,常看常新的作品。其次,在剧本处理上,鼓楼西剧场做到了对经典的充分尊重,如导演、演员、舞美等都是从所要制作的话剧作品本身出发,寻找最匹配的合作伙伴,并且在对剧本进行搬上舞台的“二度创作”时,是在充分理解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深耕细作式排演。尽管鼓楼西剧场以对“文学性”的强调从诸多剧场中脱颖而出,但是它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开展深化话剧“本土化”的实践。这种远见一方面基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迫切地希望让世界听到中国表达。另一方面就话剧本体发展而言,仅醉心于对国外作品的搬演或学习他们的技术体系与思维,我们只能永远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只有那些“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作品,才能与国外佳作同台竞技。因此,近几年鼓楼西剧场将越来越多精力聚焦于以“民族性”为核心的本土话剧制作上,并探索出两条主要路径。首先,鼓楼西剧场有意选取那些能够彰显民族性格与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目前鼓楼西剧场已经上演了根据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改编的话剧,该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勾勒出中原文化图景。同时,还挖掘出了“中国文化模式的本质样态”。这部小说通过讲述河南农民吴摩西为寻找外出的老婆以及“说得上话的人”出延津,以及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也是为了寻找外出的老婆及排解孤独回延津,这一出一回百年轮回,揭示出我们不同于宗教国家的、寄予此生此世的“中国式孤独”。鼓楼西剧场的另一条路径是在话剧的编排与表演时借力于“曲艺”这项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艺术,寻求更高级的表达样式。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剧场所推出的本土原创话剧中,比如“相声话剧”《二把刀》。编剧通过对曲艺艺人的形象塑造与人物安置,借助表演桥段的戏曲,表现了剧中人的情感变化并隐喻他们的现实抉择,形成精巧的“戏中戏”结构。鼓楼西剧场推进“民族性”的举措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小剧场中被激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摘编自范宁《推进话剧“本土化”的多元探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的中国话剧走了一条从与传统戏曲并立、试图保持独立性到融入吸吮传统戏曲养料之路。B.只有将传统元素与西方审美追求融合一起的人文艺术才能经久不衰,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C.改变优秀本土原创剧本短缺状况,可以缓解剧场中文学性匮乏的现象,促进话剧等的文学性发展。D.鼓楼西剧场从选取彰显民族特色的作品和借力传统曲艺两个方面来着力提升本土话剧制作水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话剧的“本土化”问题,且都强调中国传统戏曲对话剧发展的有益影响。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鼓楼西剧场准确把握了我国话剧发展症结所在,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尝试。C.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彰显中国审美趣味是使中国话剧获得与国外佳作同台竞技机会的重要举措。D.鼓楼西剧场继续开展深化话剧“本土化”的实践是因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李健吾说:“真正的传统往往不只是一种羁绊,更是一层平稳的台阶。”B.鲁迅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C.毛泽东说:“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D.严复说:“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4.材料二引入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改编话剧的事例,写作的意图是什么?5.虽然话剧是“舶来品”,但中国话剧人也应该建设具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话剧。请结合材料谈谈具体做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诗人毛姆①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②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锐利的妙语和他的恋人们。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③“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④“神采不凡。”⑤“你有他的照片吗?”⑥“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⑦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他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⑧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⑨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乌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⑩“你要干吗?”她问。⑪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⑫“我跟你们主人有约。”⑬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很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会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⑭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里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⑮他进了院子,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⑯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⑰“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⑱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⑲“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⑳我找错了一幢房子。文本二:在我的一生中,为了自我提高而阅读了很多谈论小说的著作。总体说来,这些著作的作者一致认同,故事并不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在他们看来,故事是小说阅读过程中的一种障碍,读者的注意力在阅读故事时会被分散开,那些他们认为的小说中的重要因素便被忽视了。他们并不明白,实际上故事是小说家为了抓住读者的兴趣而扔出的一根救生绳索。在人类身上,听故事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对财富的欲望一样。如今,注重刻画人物而非讲述故事已成为小说的一种倾向。诚然,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只有小说中的人物受到渐渐熟悉他们的读者的同情之后,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才会得到读者的关心。然而,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对人物的塑造却简单、粗略。《毛姆读书随笔》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对名人兴趣不大,这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B.小说插入了“我”第一次阅读诗人作品时的情境,“手不释卷”“心跳加速”,表现了“我”对诗人的崇拜之情。C.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D.听到“我”的介绍,“老诗人”“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说明他心里充满了对“我”的嘲笑。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本来是去拜访一位神往已久的“诗人”,却遇到一个“卖猪鬃刷子的”。一雅一俗,反差巨大,令人捧腹。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C.小说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通过朋友与“我”无休无止的讨论,表现了诗人才华横溢、神采不凡的特点。D.诗人“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这一情节的设置,既体现诗人面对青春逝去的痛苦,又为后文埋下了伏笔。8.层层渲染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层层渲染“我”对“诗人”的崇拜之情的。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9.文本二中,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你认为《诗人》这篇小说属于哪一种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服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①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曰: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②,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蔺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节选自《墨子·贵义》)【注】①一言:指义。②倍蓰:五倍的意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B.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C.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D.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事莫贵于义”和“耻学于师”的意义不一样,但用法一样。B.“令彭氏之子御”中“御”指驾驭车马,与射、礼、书、乐、数并称为“六义”。C.“因下彭氏之子”的“下”字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明”字都是使动用法。D.“彼苟然,然后可也”和“非恶其声而然也”中加点的“然”字意义一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以语录体形式记述了墨子的言论,通过这些“义”的言论表达了“贵义”的观点。B.墨子认为,“今天下莫为义”,“故人”如果劝说他就算了,怎么能够阻止他去行义?C.墨子劝说穆贺,“穆贺大说”,说明穆贺赏识墨子,但他担心楚王不会采纳墨子的建议。D.墨子的观点:世俗的君子不喜欢行义之人,甚至非议、诋毁义士。认为义士比不上负粟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2)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14.墨子善辩,长于推理,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墨子“说穆贺”的推理过程。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雨后河水流动发出震天动地的声音。B.颔联运用比喻,将万亩禾苗比作青色锦被,层层山峰比作千座玉屏。C.颈联一“遥”字,表现了雨后因水涨而河宽,两岸相距更为遥远。D.颈联运用镜头式描写,描绘了鹭因人们大声说话、惊惧而飞的情形。16.这首诗是如何表现喜悦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篇关于对待贤与不贤的两句“,”,与《论语·述而》篇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意相似。(2)古代衣服由于原料的缘故,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意象和与之相关的“砧声”来表现家妇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或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3)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但结构相同并不意味着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诗经·秦风·无衣》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二章结句“”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①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人的教化,要有三个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首先要从学诗开始,然后再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成就人的品性。中国古代乐教的核心目的在于②,使社会归于和谐。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打动人的情感的。而音乐的教化则不然,它实际上是一种美感教育,通过感官的熏陶,渐渐地改变人的情感,影响人的心灵。它的影响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③。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影响到风俗的盛衰。因为这个原因,古人又有观乐的传统,即通过音乐来考察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的盛衰。《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显例,而《礼记·乐记》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判断。18.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4个字。19.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斯洛伐克女作家黑山说:“我读过很多中国诗歌,但曹雪芹的诗,尤其是女性诗歌首屈一指。然而,翻译这些诗却是最难的,不仅要传达诗意、体现诗韵,我还要考虑情节的需要,比如在‘海棠诗社’中,黛玉的诗往往是公认最好的,宝玉的则逊色一些,所以我也需要在翻译中体现这种差距——让黛玉的诗达到拜伦或普希金的水平,而宝玉的就‘一般般’。”黑山表示:“《红楼梦》是散文和诗的交响曲,虽然翻译诗很难,但事实上,我非常享受翻译的过程,当我把所有的诗都翻译完时,甚至有一种____________的感觉。”解决了对一般情节和诗的翻译,对于外国读者来说,《红楼梦》中依然存在大量易被遗漏或不易被理解的内容,比如复杂的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中外文中对于“叔叔”“舅舅”等表述上的差异,“甄士隐”“贾雨村”等带有的“谐音梗”人名背后的隐喻,“宝玉”“黛玉”“宝钗”的名字本身所代表的“物件”及美感在变成“拼音”后的流失,还有大量中国历史文化典故,不一而足……针对这些情况,黑山专门在书后附上了“家谱”和“名词解释”,以辅助阅读。通过以上这些做法,黑山近乎完整地传达了书中所有的“文化意象”,也近乎完美地克服了“不可译性”。20.对填入横线中的成语,你认为“如释重负”和“怅然若失”哪个更符合文段情境?为什么?21.我们日常生活或网络中的“谐音梗”,古人其实早已常用。请指出下面这首南朝乐府民歌《七日夜女歌(其五)》中谐音“梗”在何处?有何妙用?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做茧,昼夜常悬丝。22.黑山认为翻译《红楼梦》中的一些诗歌时“不仅要传达诗意、体现诗韵,我还要考虑情节的需要”。请以《红楼梦》第三十八回黛玉《咏菊》为例,简要分析其是如何体现黑山翻译时的三个关注点的。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人崇尚自由,然而自由的前提是自律,自由自主而不越轨,人生才大有空间。以上材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2.D3.C4.①该事例是鼓楼西剧场聚焦以“民族性”为核心的本土话剧制作的成功范例,肯定了鼓楼西剧社的贡献。②该事例挖掘出了“中国文化模式的本质样态”,揭示了中国式孤独,说明话剧“本土化”“民族性”的可行性和巨大潜力。5.①在理念上,推进话剧与中国戏曲的充分交流,使之继承民族的美学和艺术精神,将话剧“改造”成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戏剧。②在话剧创作上,重视剧本的文学性,致力于优秀本土原创剧本,聚焦于以“民族性”为核心的本土话剧制作。③可借鉴北京鼓楼西剧场的经验,在选取作品、话剧改编、话剧编排表演上融合中国元素。【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只有将传统元素与西方审美追求融合一起的人文艺术才能经久不衰,才能……”过于绝对化。原文说的是“观当下中国的话剧,抑或其它形式的人文艺术,经典而经久不衰甚而走出国门的,往往是那些融入了民族传统元素的”,只是提出了一个概率,而并非全部。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D.“是因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以偏概全,原因表述不全面。原文中还提出“另一方面就话剧本体发展而言,仅醉心于对国外作品的搬演或学习他们的技术体系与思维,我们只能永远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原文“却自觉不自觉地开始向身边的传统戏曲摇动手中的橄榄枝”“可以说,话剧作为一种‘舶来品’,是文化‘本土化’较为成功的范例”等可知,材料一主要论述的是话剧的“舶来性”与本土化有机融合的过程,也就是中西结合的问题。A.只论述了“传统”;B.“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讲的是民魂;D.“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说的是中西不应融合,与材料主旨相反。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句段作用的能力。材料二引入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改编话剧的事例,首先是在前文提出“首先,鼓楼西剧场有意选取那些能够彰显民族性格与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的观点之后的,由此可见,作者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该事例是鼓楼西剧场聚焦以“民族性”为核心的本土话剧制作的成功范例,肯定了鼓楼西剧社的贡献。此外,结合作者的分析中“同时,还挖掘出了‘中国文化模式的本质样态’”“这一出一回百年轮回,揭示出我们不同于宗教国家的、寄予此生此世的‘中国式孤独’”,可看出作者还发现该事例挖掘出了“中国文化模式的本质样态”,揭示了中国式孤独,而这更进一步强调说明了话剧“本土化”“民族性”的可行性和巨大潜力。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继承民族的美学和艺术精神,将话剧‘改造’成具有中国风的民族戏剧。而古老的民族元素,也从中得到了升华”“观当下中国的话剧,抑或其它形式的人文艺术,经典而经久不衰甚而走出国门的,往往是那些融入了民族传统元素的”可看出,我们在理念上,可以尝试推进话剧与中国戏曲的充分交流,使之继承民族的美学和艺术精神,将话剧“改造”成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戏剧。根据材料二“近年来,我国戏剧界呼吁‘文学性’的声音渐涨。这种弥漫的文学性焦虑,源自剧场中文学性匮乏的现象愈发严重”“优秀本土原创剧本短缺”“则是对剧本的重视程度下降”所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可知想要建设具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话剧,在话剧创作上,我们还应重视剧本的文学性,致力于优秀本土原创剧本,聚焦于以“民族性”为核心的本土话剧制作。根据材料二所举的鼓楼西的有益经验,如“首先在剧本的选择上,鼓楼西剧场对所选剧本质量有严格的标准”“其次,在剧本处理上,鼓楼西剧场做到了对经典的充分尊重……是在充分理解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深耕细作式排演”“近几年鼓楼西剧场将越来越多精力聚焦于以‘民族性’为核心的本土话剧制作上,并探索出两条主要路径”“首先,鼓楼西剧场有意选取那些能够彰显民族性格与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鼓楼西剧场的另一条路径是在话剧的编排与表演时借力于‘曲艺’这项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艺术,寻求更高级的表达样式”可以看出,可借鉴北京鼓楼西剧场的经验,在选取作品、话剧改编、话剧编排表演上融合中国元素。6.D7.B8.渲染:①开篇写年轻时读诗的感受,突出“我”对“诗人”的着迷;②等待会见时,“我”对“诗人”的处境做出种种联想;③初见时,对“诗人”外貌的描写,突出“我”对“诗人”的迷恋;④开口打招呼前,“我”激动的心情以及心中对他的赞美。作用:反复强调“我”对诗人的迷恋和崇拜;为结尾处的转折蓄势,突出了文章的戏剧效果。9.观点:《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述故事。理由:(1)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我”拒绝见诗人;发展:“我”登门拜访诗人;高潮结局:“我”认错了诗人。(2)小说有意识地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结局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3)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简单。虽题为《诗人》,但主人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是隐蔽的,甚至是完全消失的。【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说明他心里充满对‘我’的嘲笑”错误。结合“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间被微笑弯成弧线”“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可知没有嘲笑之意。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叙事”错误,不是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本文为第一人称。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渲染:开篇写年轻时读诗的感受,突出“我”对“诗人”的着迷,如文中写道“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等待会见时,“我”对“诗人”的处境做出种种联想,如文中写道“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你有他的照片吗”等;初见时,对“诗人”外貌的描写,突出“我”对“诗人”的迷恋,如文中写道“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开口打招呼前,“我”激动的心情以及心中对他的赞美,如文中写道“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等。作用:反复强调“我”对诗人的迷恋和崇拜;为结尾处“我找错了一幢房子”的转折蓄势,突出了文章的戏剧效果,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分析小说写作手法的能力。随笔谈到小说的两种写法,一是重在塑造人物,二是重在讲述故事。《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述故事。从故事情节看,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我”拒绝见诗人;发展:“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我”登门拜访诗人;高潮结局:“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我”认错了诗人。从情节的特点看,小说有意识地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故事前面充分描写渲染“诗人”居住环境和“我”对“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局却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但这样安排又合乎情理,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比如“我”没有见过诗人,“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明明约定好了时间,结果“我”按了好几次门铃才有人来开门,“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并且她问的是“你要干吗?”,表明她并不知道有客人来;还有这个人物的居住环境,尤其是墙上那“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的画,总之,很多地方不符合诗人身份,这就和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从人物塑造看,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简单。虽题为《诗人》,但主人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文中塑造的是以“我”的视角观察想象的“卖猪鬃刷子的”,而诗人是隐蔽的,甚至是完全消失的。10.D11.B12.B13.(1)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仅仅让自己受苦来行义,你不如停止。(2)君子见了,不管他是少、长、贵、贱,一定帮助他站起来。14.①先摆明态度,只要主张能行之有效就行了;②接着用比喻论证,用草根之药治病和农民交税贵族享用打比方,反驳“贱人所为不用”的观点;③最后举例,以车夫彭氏之子的故事证明观点。【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士坐着道说义,没有关卡的艰难,没有盗贼的危险,即使这样还不实行。那么士人计算利益,不如商人明察了。“义”作“言”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应断开,排除AC。“计”作“利”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可胜计”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A.正确。介词,比;介词,向。句意: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B.错误。“与射、礼、书、乐、数并称为‘六义’”说法错误。应是与射、礼、书、乐、数并称为“六艺”。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六种写作技巧。C.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下去;使……彰显。句意:于是叫彭氏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D.正确。都是“这样”。句意:如果惠王能像(商汤)这样,以后就可以采纳普通百姓的主张了。/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故人’如果劝说他就算了”说法错误。文中“劝”是“鼓励”的意思。应该是“故人”如果鼓励他就算了。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莫”,没有人;“自苦”,宾语前置句,苦自;“已”,停止。(2)“无”,无论,不管;“起”,使动用法,使……站起来。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的能力。墨子“说穆贺”的过程,首先说“唯其可行”,表明态度,认为只要主张能行之有效就行了。接着,墨子运用比喻论证,“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用草根之药治病和农民交税贵族享用打比方,反驳“贱人所为不用”的观点。最后,墨子又举出车夫彭氏之子的故事,“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此处运用举例论证的方式,以车夫彭氏之子的故事证明观点。参考译文:墨子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假如现在对别人说:‘给你帽子和鞋,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帽、鞋不如手、脚珍贵。又说:‘给你天下,但要杀死你,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自身珍贵。因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身珍贵。所以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仅仅让自己受苦来行义,你不如停止。”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墨子南游到了楚国,去见楚惠王,惠王借口自己年老推辞了,派穆贺会见墨子。墨子劝说穆贺,穆贺非常高兴,对墨子说:“你的主张确实好啊,但君王是天下的大王,恐怕会认为这是一个普通百姓的主张而不加采用吧!”墨子答道:“只要它能行之有效就行了,比如药,是一把草根,天子吃了它,用以治愈自己的疾病,难道会认为是一把草根而不吃吗?现在农民缴纳租税给贵族,贵族大人们酿美酒、造祭品,用来祭祀上帝、鬼神,难道会认为这是普通百姓做的而不享用吗?所以虽然是低贱之人,向上比农夫,向下比药,难道还不如一把草根吗?况且惠王也曾听说过商汤的传说吧?过去商汤去见伊尹,叫彭氏的儿子给自己驾车。彭氏之子半路上问商汤说:‘您要到哪儿去呢?’商汤答道:‘我将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天下的一位普通百姓。如果您一定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而问他,这在他已蒙受恩遇了!’商汤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喜欢而努力吃药。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于是叫彭氏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如果惠王能像商汤这样,以后就可以采纳普通百姓的主张了。”墨子说:“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人还不如一个背粟的人。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背着粟,在路边休息,想站起来却起不来。君子见了,不管他是少、长、贵、贱,一定帮助他站起来。为什么呢?说:这是义。现在行义的君子,承受先王的学说来告诉世俗的君子,世俗的君子,即使不喜欢不实行行义之士的言论也罢,却又加以非议、诋毁。这就是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士,还不如一个背粟的人了。”墨子说:“商人到四方去,买卖的价钱相差一倍或数倍,即使有通过关卡那种艰难,碰见盗贼那种危险,也一定去做买卖。现在士坐着道说义,没有关卡的艰难,没有盗贼的危险,即使这样还不实行。那么士人计算利益,不如商人明察了。”15.D16.①借景抒情。诗的颔联描写了雨中(雨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时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②通过人物的言行描写来表达喜悦之情。颈联描写了人们隔河大声对话的情形,表现了人们因下雨而带来丰收希望的喜悦心情。③反衬。尾联写这场雨带来丰年,人们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以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下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描绘了鹭因人们大声说话、惊惧而飞的情形”错。“立鹭摧枝忽自惊”生动描绘了雨后树枝积水很多,而鹭却习惯性立于其上,终致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借景抒情。诗的颔联“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大风吹过、绿浪翻滚,万亩禾苗如同青色锦被;层峦叠翠,直插云霄,好像耸立着千座玉屏。“风乱、云摩”,诗人的笔端充满闲情和想象,风和云都具有了人格化;而“万畴、千嶂”,更展现出阔大的场景,也令人感到心旷神怡。此联描写了雨中(雨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时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②通过人物的言行描写来表达喜悦之情。颈联“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描写了人们隔河大声对话,鹭却习惯性立于其上,终致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出句写行人隔河相语,对句写立鹭摧枝,突出了生活趣味,表现了人们因下雨而带来丰收希望的喜悦心情。③反衬。尾联“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写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以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下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焉”“省”“拂”“偕”。18.①举足轻重②移风易俗③逆转19.运用了递进的手法,使文章说理更加富有层次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其后内容“最后完成于音乐,成就人的品性”“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等可知,语境强调音乐重要的作用,可填“举足轻重”。举足轻重:形容身份或地位特殊,一举一动足以影响全局。第二空,语境当中乐教的核心目的是“使社会归于和谐”,可填“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意思是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第三空,根据前文“它的影响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效果巨大”,可知此处应是说明因为影响巨大,一旦形成就没办法去改变这种局面,回到当初,故可填“逆转”。逆转:反方向转动;比喻情势恶化,也泛指向相反的方向转化。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句中,根据句中的关联词“从……开始”“进而”“甚至”可知,语句通过递进的手法,逐步介绍了音乐的教化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深远影响。逐层递进的说理顺序,符合事物发展和人们认知的基本逻辑,使得文章说理更富有层次感。同时,递进的手法也使得语句的情感逐步强烈,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0.怅然若失。理由:因为前文尽管说翻译《红楼梦》中的诗歌很难,但是作者非常享受这个过程。“怅然若失”体现出的是作者在翻译完毕后的意犹未尽、惆怅失落的感觉,而“如释重负”则是把翻译过程看作一种负担,不符合语境。21.“丝”与“思”谐音,以蚕丝比喻情思,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女子缠绵缱绻的情思。22.①传达诗意。此诗不仅赞美了菊花高傲的风格,也写出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经常触景生情发于章句的特点,还传达出了林黛玉不与世俗妥协的心声。②体现诗韵。诗歌四联八句,韵脚整齐,颇具音韵意境之美。③情节需要。“题素怨”“诉秋心”,既表现了黛玉的悲剧气质,也暗示了她后来“眼泪还债”的归宿,暗合情节需要。【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怅然若失”,意思是心情沮丧,像丢了什么东西。“如释重负”,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比喻人在解除某种负担后轻松愉快。根据前文“《红楼梦》是散文和诗的交响曲,虽然翻译诗很难,但事实上,我非常享受翻译的过程”,所以翻译《红楼梦》对黑山来说并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所以把所有的诗都翻译完时应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应选“怅然若失”。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本诗的意思是桑叶曾经两人依偎缠绵日夜不分离,现在却分离只剩下年复一年的期待。就连吃的蚕都不在结茧,日夜都在吐着蚕丝思念恋人。作者因“蚕不作茧”知其“常悬丝”,以此谐“思”念情人不曾停止。所以“丝”与“思”谐音,以蚕丝比喻情思,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女子缠绵缱绻的情思。2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简易商用土地出租协议范本详解版
- 2025年度体育场馆委托运营管理与赛事组织合同4篇
- 2024知名电商平台与供应商之间的2024年货品采购合同
- 2024预制件加工与装配式建筑构件质量检测合同3篇
- 广东某光储充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度文化遗址保护性装修设计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工厂品牌经营权及资产转让合同4篇
- 2025年江苏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度个人信用卡透支合同范本大全4篇
- 2025年度个人房产租赁合同附件及补充协议范本4篇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冷链冻品研究报告-冷链冻品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2024年)
- 电梯广告机可行性方案
- 办公楼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化方案
- 泵车述职报告
- 建材协会管理制度
- 关于春联来源的研究报告
- 2024年山西文旅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申请表
- 220kV及以下变电站设备全面巡视标准
- (完整word版)doing-todo练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