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臭污染物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二次征求意见稿)_第1页
恶臭污染物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二次征求意见稿)_第2页
恶臭污染物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二次征求意见稿)_第3页
恶臭污染物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二次征求意见稿)_第4页
恶臭污染物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二次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20□□

恶臭污染物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onenvironmental

monitoringofodor

(二次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恶臭

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规范恶臭采样及分析技术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有组织排放源、无组织排放源、水域排放的臭气的采样点位布

设、采样方法、样品的前处理、分析方法、数据处理及报告、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等内容。

本标准附录A~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在本标准中,在恶臭物质采样中引用的GB/T16157-1996中(10.4)“真空瓶标准状态下

的干气体积计算”方法被修订,其他部分引用标准同等有效。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36—

恶臭污染物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及各类恶臭污染源(包括水域)以不同形式排放的臭气的监测技

术。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以及各类恶臭污染的监测,含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环境影响评价

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

标准。

GB/T14675空气质量恶臭的测定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GB/T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T397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T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恶臭odor

指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害生活环境的气体。

3.2

臭气浓度odorconcentration

指恶臭气体用无臭空气进行稀释,稀释到刚好无味时,所需的稀释倍数。

3.3

臭气强度odorstrength

指人群对臭气嗅觉感受的程度。

3.4

嗅觉阈值odorthreshold

嗅觉阈值包括可以嗅觉气味存在的感觉阈值和能够定出气味特性的识别阈值,本标准中

使用的是感觉阈值。

3.5

正解率ratioofproperodorresults

指嗅辨员对样品嗅辨结果的加权统计值。

3.6

嗅辨员techniciantoanalyzeanddistinguishodorstrength

指经过专业培训,其嗅觉考试合格的技术人员。

—37—

3.7

有组织恶臭排放源organizedodordischargesource

指排放恶臭污染物的设施或建筑构造通过不低于15m的排气筒排向环境的污染源。

3.8

无组织恶臭排放源disorganizedodordischargesource

指没有排气筒的排放源,如面、线、建筑构体排放源及排气筒高度低于15m的恶臭污染

物排放管道。

3.9

厂界环境junctureambientoffactoryandenvironment

指单位与外环境接界的边界环境。

3.10

排气筒高度heightofdischargedust

指自排气筒(或其主体建筑构造)所在的地平面至排气筒出口的高度。

3.11

恶臭敏感点odorsensitivepoint

指人群集聚区,包括人群居住地、活动场所等。

3.12

嗅辨实验室olfactorylaboratory

嗅辨实验室包括:嗅觉实验室和臭气样品稀释配气室;将原样品气体稀释成进行嗅辨浓

度的工作间、以及包括恶臭气体采样器具清洗、样品贮存、前处理的实验室。

4恶臭监测内容与采样原则

4.1恶臭监测项目

恶臭污染物监测项目包括:臭气浓度(无量纲)和臭气强度(级)。

4.2恶臭的监测条件

4.2.1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决定无组织排放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在进行无组织排放恶臭监测时,要对主要

气象因子风向、风速及大气稳定度进行监测。各气象因子对于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适宜程度依

据各因子的数值分为四类。

a类: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适宜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b类:较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较适宜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c类: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较不适宜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d类:很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不适宜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具体分类见表1至表3。

表1风向变化的恶臭监测适宜程度分类

风向变化大小(±So)<15o15o~29o30o~45o>45o

适宜程度分类abcd

表2不同风速的恶臭监测适宜程度分类

平均风速(m/s)1.0~2.02.1~3.03.1~4.5>4.5

适宜程度分类abcd

—38—

注1:风速小于1.0m/s应看作是静风或准静风,当处于静风条件下,避免进行臭气浓度监测。

表3不同大气稳定度的恶臭监测适宜程度分类

大气稳定度级F、EDCB、A

适宜程度分类abcd

注2:大气稳定度的判定方法可参照HJ/T55。

一般情况下,风向变化、平均风速和大气稳定度三项气象因子中,以其中适宜程度最差

的一项所达到的类别来估计气象条件总的适宜程度。如果三项气象因子中的任一项达到d类,

或者其中两项达到c类,则应停止该次监测,待气象条件适宜时再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

当无组织排放源与厂界毗邻,在风速小于1m/s时,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扩散会影响厂界环

境,这时无论是何风向都要在此厂界处设立监测点。在雨、雪天气因污染物会被吸收,监测

数据没有代表性,不能进行恶臭无组织排放监测。

4.2.2工况条件

一般应在生产负荷达到设计要求,生产设备处于稳定正常运行状态下,并达到相应标准

或环境管理要求的生产负荷。在现场监测时要记录生产工况。特殊工况条件下监测时,应在

报告中注明当时的生产工况。

5恶臭采样点位与采样频次

5.1有组织排放源的采样点位

5.1.1采样位置

选择垂直或水平且气流平稳的排放烟道处,并避开涡流区,保证测试人员能安全操作。

排气流量的测试点位,参照GB/T16157的有关规定。

用真空瓶采集恶臭气体样品时,要求排气温度接近常温,并选择在排气压力为正压或常

压的位置上。

5.1.2采样点

有组织恶臭排放源的采样点位,可设置在排气管道中心。

5.2无组织排放源的采样点位

5.2.1点位布设

一般情况下,点位设立在厂界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轴线及风向变化标准偏差±Sº范围内,设

定采样点,如图1所示。当不同企业恶臭污染源相邻时,可在被测企业上风向设对照点,以

区别恶臭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被测厂界无条件设置监测点位时,如处于水面山体交界,可

将监测点位移入厂界内10米范围内。当恶臭污染源与厂界相邻时要在污染源处于下风向的厂

界处设置采样点位。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无组织排放源的单位相毗邻时,应选择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处于上风向

时进行臭气浓度监测,其布点方法同前。

—39—

平均风向

无组织排放

±Sº

单位周界

10m

注:±S°风向变化标准偏差。±S°的计算测量方法;每分钟测量一次风向角度,连续测定10次,

取其平均值并计算标准偏差范围值。

图1一般情况下监控点设置示意图

5.2.2采样点数量

一般设置3个点位,根据风向变化情况可适当增加或减少监控点位。

5.2.3采样点

采样点应设置在距地面高度为1.5m左右,当周围有高大建筑物时,采样点移至与障碍物

呈小于30º的夹角位置。

采样点不受周围树木、建筑物影响,一般应存在270º自由空间。

采样点应避开近地其他恶臭污染源的影响。

5.2.4公共水域恶臭污染物的采样位置

以岸边为界进行采样点位设置,参见本标准5.2.1节。

5.2.5河流、排水沟恶臭污染物的采样位置

可以邻近恶臭敏感点一侧岸边为界,并在该区域处于下风向时设置若干采样点位,首、

末端点位跨度应覆盖恶臭敏感点的范围,采样点布设见标准5.2.1节。

5.2.6恶臭敏感点监测布点方法

采用居民问卷调查方式或现场实际踏勘方式,选择污染浓度较高的位置设立采样点,采

样点的设置方法同本标准5.2.3。

5.3采样频次

5.3.1有组织排放源的采样频次

(1)连续有组织排放源采样频率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

2h采集一次,生产周期大于8h的,每4h采集一次,共采集4次,取其最大测定值。

(2)间歇有组织排放源应在排放浓度最高时段采样,样品采集次数不小于3次,取其最

大测定值。

5.3.2无组织排放源的采样频次

(1)连续无组织排放源相隔2h采一次,共采集4次,取其最大测定值。

(2)间歇无组织排放源应在污染物排放浓度最高时段采样,样品采集次数不少于3次,

取其最大测定值。

5.3.3污染事故的采样频次

—40—

采样时间应尽可能捕捉到污染浓度最高时段,样品数量应覆盖事故发生至事故消除整个

过程。

5.3.4竣工验收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与生产周期同步,每周期取样数量按5.3.1和5.3.2制定,监测周期数依据相应

竣工规范或标准执行。

6恶臭的采样方法

6.1有组织排放源的采样方法

6.1.1真空瓶采样

6.1.1.1真空瓶采样系统由采样管、真空瓶、洗涤瓶、干燥过滤器和抽气泵等组成,见图2。

34

12

5

8

6

7

1—加热采样管;2—冷能器;3—三通阀;4—真空压力表;5—过滤器;

6—真空瓶;7—洗涤瓶;8—抽气泵。

图2真空瓶采样系统

6.1.1.2采样操作

(1)洗涤瓶准备:取100ml的洗涤瓶,内装洗涤液,如待测气体系酸性,则装入5mol/L

氢氧化钠溶液,如系碱性用3mol/L硫酸溶液洗涤气体。

(2)将除湿定容后的真空瓶,在采样前2小时抽真空至负压接近1×105Pa,按图3所示连接。

(3)系统漏气检查:关上采样管出口三通阀,打开抽气泵抽气,使真空压力表负压上升

到13kPa,关闭抽气泵一侧阀门,如压力计压力在1min内下降不超过0.15kPa,则视为系统不

漏气。如发现漏气,要重新检查、安装,再次检漏,确认系统不漏气后方可采样。

(4)采样前应观测并记录采样前真空瓶内压力。真空瓶内压力变化不能超过规定负压

1×105Pa的20%,否则停止采样,更换真空瓶。

(5)采样前,打开抽气泵以1L/min流量抽气约5min,置换采样系统的空气。

(6)接通采样管路,打开真空瓶旋塞,使气体进入真空瓶,然后关闭旋塞,将真空瓶取

下。

(7)采样时记下采样的工况、环境温度、大气压力及真空瓶取样前瓶内压力。

6.1.1.3采样操作注意事项

—41—

(1)当管道内压力为负压时不能采用此系统采样,可将采样位置移至风机后的正压处。

(2)真空瓶要尽量靠近采样管。

(3)当被采集恶臭物质容易受热分解时,可采用惰性管材和滤料(聚四氟、玻璃棉)代

替加热采样管。

6.1.2气袋采样

6.1.2.1系统组成

气袋采样系统由真空箱(气袋采样箱)、采样袋、抽气泵、样品气体导管等组成,见图3。

气袋采样适合于污染源排放时间短、排放浓度较低(一般为治理后的排放端)的情况。

6.1.2.2采样操作

(1)将各部件按图3连接好。

(2)系统漏气检查:在抽气泵前装一真空压力表,其它操作同吸收瓶采样系统,参见本

标准6.1.1.2节。

(3)打开采样气体导管与采样袋之间阀门,启动抽气泵,抽取真空箱成负压,气体导入

采样袋,采样袋充满气体后,关闭采样袋阀门。

(4)采样前按上述操作,用被测气体冲洗采样袋三次。

(5)采样结束,从真空箱取出充满样气的采样袋,送回实验室,要求24小时内进行臭

气浓度分析。

6.1.2.3采样操作注意事项

(1)排气温度较高时,应对采样导管予以水冷却或空气冷却,使进入采样袋气体温度接

近常温。

(2)采样时应根据排气状况的调查结果,确定采样的时机和充气速度,保证采集的气体

样品具有代表性。

(3)当废气含湿量高于当地气温露点时,应增加速冷除湿器,要求对恶臭污染物损失<

5%。

7

4

3

25

6

1

1—采样袋;2—气袋采样箱;3—进气口;4—排气口;

5—流量计;6—抽气泵;7—冷凝器。

图3气袋采样器采样系统

6.2无组织排放源的采样方法

—42—

6.2.1气象因子监测

一般情况下,气象因子监测应包括现场气温、气压、风向和风速的测量,并与采样同步

进行。当风向发生变化时,风向变化标准偏差S°发生明显偏离时应及时调整监控采样点。

6.2.2真空瓶采样

6.2.2.1实验室准备工作:用真空排气处理系统将真空瓶排气至瓶内压力接近负1.0×105Pa,采

样前先检查真空瓶大口端胶塞上的负压表,其读数变化不能超过20%,否则不能使用。

6.2.2.2现场采样:按5.1.1选择恶臭无组织排放源采样位置,采样要控制在恶臭气味最大时段

进行。采样时打开真空瓶进气端胶管的止气夹(或进气阀),使瓶内充入样品气体至常压,随

即用止气夹封住进气口。采样后将真空瓶避光运回实验室。

6.2.2.3采样记录的填写:包括采样日期、开始时间、样品编号、采样地点、环境温度、采样

前真空瓶压力、真空瓶容量。还应记录恶臭污染状况的描述和恶臭强度等级。

6.2.3气袋采样器采样

6.2.3.1系统组成

采样系统由真空箱、采气袋、负压表、抽气泵组成,系统连接,如图3所示。真空箱结

构,如图4所示。

6.2.3.2采样操作

(1)按图4所示,在气袋采样器中先装上经排空后的采气袋。

(2)关截止阀1,开截止阀3,对气袋采样器进行连续抽气。

(3)采样时注意当恶臭出现时,开截止阀1,恶臭气体迅速充满采气袋。停止抽气泵开

截止阀3,使气袋采样器内压力与大气压力平衡。

(4)开盖取出采气袋,将采集的样品运回实验室。

(5)在采样记录中记录采样日期、开始时间、样品编号、采样地点、采样持续时间。

2

13

4

1—进气截止阀;2—负压表;3—抽气截止阀;4—采气袋。

图4真空箱

6.3恶臭监测的采样方法选择

恶臭污染监测的采样方法取决于恶臭污染源的排放形式,包括:排放废气的物化性质,

排放持续时间。表4汇总了各类污染源的采样方法。

—43—

表4恶臭污染监测的采样方法选择

监测内容排放方式气体状态真空瓶法气袋采样

臭气强度(级)无组织常压常温√√

无组织常压常温√√

臭气浓度

常、正压常温√√

(无量纲)有组织

负压或高温×√

7恶臭的前处理与分析方法

7.1用于嗅觉测试的稀释装置

此类装置应适合“三点比较式臭袋法”的应用需求,要求稀释范围宽,稀释浓度稳定性

好,气路系统具有物理惰性,因此要求配气装置有适用性检测报告。仪器技术指标如下:

a)常规稀释倍数30~30万倍

b)流量重复性≤±1%

c)稀释浓度比分辨率≤±4%

d)输出流量20L/min

7.2手工样品的前处理技术方法

7.2.1样品的稀释方法

7.2.1.1.真空瓶采集的样品稀释

将取样后的真空瓶放入实验室静置半小时达到温度平衡,再进行稀释处理。稀释操作是

在真空瓶进气口处连接聚酯气袋,从大口端硅橡胶导管处注入已知体积的无味清洁空气或高

纯氮气,迫使真空瓶中气体进入聚酯或聚四氟材质气袋,反复抽推注射器,使注入空气和样

气混合均匀,获得稀释倍数为K的样品气体。操作连接方式如图5所示。稀释倍数K按公式

(1)计算。保证气路连接及注射器不漏气,管路不吸附,可采用聚四氟乙烯管线连接气路。

2

4

1

3

1—气袋;2—真空瓶;3—针筒;4—止气夹。

图5样气稀释示意图

V1V2

K1(1)

V1

式中:V1——真空瓶采集的样品气体积,L;

—44—

V2——注入的清洁空气体积,L;

K——样品的稀释倍数。

稀释后样品的实际浓度按下公式(2)计算:

C=C分析×K(2)

式中:K——样品的稀释倍数;

3

C分析——样品的分析浓度,mg/m;

C——样品的实际浓度,mg/m3。

7.2.1.2气袋采集的样品稀释

首先气袋采集的样品送到实验室静置半小时达到温度平衡,再进行稀释处理。稀释操作

是使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样品气体V1,注入另一个空气袋内,再根据分析的需要注入V22体

积的清洁空气或高纯氮气混合均匀,得到稀释样品气体。稀释倍数K按公式(1)计算。

7.3恶臭的分析方法

7.3.1臭气浓度的分析参照GB/T14675。

7.3.1.1污染源臭气浓度测定时,配气员首先进行稀释试验,待判断臭气强度在2~3级时,

以此稀释浓度作样品配气的初始稀释倍数。

7.3.1.2厂界环境臭气浓度测定时,其测定结果的小组平均正解率M可有几种结果,应按以

下规定进行分析。

A:M1第一次稀释倍数的平均正解率小于0.58的数值,则停止分析,样品臭气浓度取小

于10。

B:M1第一次稀释倍数的平均正解率小于1且大于0.58的数值,再提高稀释倍数10倍,

求得第二次稀释倍数的平均正解率M2,若M2小于0.58停止分析,按GB/T14675中8.2节计

算样品臭气浓度。

C:若M1第一次稀释倍数的平均正解率小于1且大于0.58的数值,而第二次稀释倍数的

平均正解率M2虽小于M1但仍大于0.58,则继续按10倍梯度稀释配气,直到最终平均正解率

小于0.58,并以相邻的一次平均正解率为M1计算臭气浓度结果。这时公式中的t1为相邻一次

的稀释倍数。

D:M1大于0.58当继续进行样品稀释后出现M2大于M1的情况,说明人们对该气体嗅觉

敏感度很高,M1的配气浓度远离嗅阈值,应继续提高稀释倍数,直到出现平均正解率Mn小

于Mn-1,且小于0.58时停止分析。

7.3.1.3在计算嗅阈值和小组平均正解率结果时,其结果按对数修约规则;对数保留小数点后

两位数字,臭气浓度数据有效位数与对应的对数有效位数相同。

7.3.2臭气强度的测定方法见附录C。

8监测结果与记录

8.1监测数据的计算与处理严格按照数据修约规定来进行,仅对环境臭气样品分析计算中的小

组平均正解率(M)和源臭气样品分析计算中的个人阈值(Xi)进行修约,修约至小数点后两

位,其余均不作中间过程修约,臭气浓度结果的小数位数只舍不入,取整数。

8.2记录应客观、真实、全面、清晰、准确、及时。

—45—

8.3现场监测采样、样品保存、样品传输、样品交接、样品处理和实验室分析等内容应在记录

表格上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及时记录,不得事后追记。

8.4臭气浓度的采样记录、交接记录、嗅辨记录、配气记录、臭气浓度测定结果登记表等记录

式样参见附录E。

9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9.1监测人员要求

9.1.1监测人员持证上岗

凡承担恶臭监测的工作人员,包括监测报告数据处理人员,必须参加持证上岗考核,取

得合格证后才能从事恶臭监测工作,并报出监测数据。

污染事故应急、群众投诉等特殊情况下,无证人员进行采样时,必须经过有证人员培训

和指导。

9.1.2嗅辨员的资质

嗅辨员应为18至45岁的不吸烟、嗅觉器官无疾病的男性或女性,经嗅觉测试合格者,

如无特殊情况,可连续三年承担嗅辨员工作。

9.1.3嗅觉测试及嗅辨员挑选

嗅觉测试必须在嗅辨室内进行。主考人将三条无嗅纸的一端浸入无嗅液1cm,另外二条无

嗅纸的一端浸入一种标准臭液1cm,然后将五条浸液纸间隔一定距离平行放置,同时被测者嗅

辨,当被测者能嗅辨出沾有臭液的纸条,再按上述方法嗅辨其他四种标准臭液。能够嗅辨出

五种臭液纸条者可作为嗅辨员。

9.1.4嗅辨工作要求

嗅辨员当天不能携带和使用有气味的香料及化妆品,不能食用有刺激气味的食物,患感

冒或嗅觉器官不适的嗅辨员不能参加当天的测定,参加采样工作人员应在嗅觉恢复后才能参

加嗅辨工作。此外,嗅辨工作中要保持情绪稳定,感到疲劳时应及时休息恢复,在进行嗅辨

工作时每个嗅辨员应独立进行嗅辨判断,不能相互协商或作出容易误导他人判定结果的行为。

9.2嗅辨室的要求

选取没有任何异味的专用房间做嗅辨室,不受周围环境异味污染,室内装备空气动力排

风系统,满足每小时换气8次、噪声低于60dB要求,嗅辩员有独立工作空间,嗅辨室内不能

进行配气工作。当室外环境空气不能保证臭气浓度小于10(无量纲)时,室内应设除味装置,

必要时嗅辩室前增设过渡区,以减少环境气味对嗅辩员的影响。嗅辨室内温度保持在17℃~

25℃,室内设置温湿度表,干燥地区室内设置增湿装置,保证相对湿度大于70%。

9.3采样设备及实验仪器

9.3.1所用的采样实验仪器应进行计量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

9.3.2计量器具日常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校验和维护。

9.3.3新购置的玻璃量器,在使用前,首先对其气密性、容量体积、指标进行检定,合格方可

使用。

9.4采样器的准备

9.4.1真空瓶

—46—

(1)用于臭气浓度采样时,采样前应采用空气吹洗,再抽真空使用,使用后的真空瓶应

及时用空气吹洗。当使用后的真空瓶污染较严重时,应采用蒸沸或重铬酸钾洗液清洗的方法

处理。具体方法参见附录A.1.2。

(2)进行定容采样时,应采用注水计量法对真空瓶定容,定容后的真空瓶应经除湿处理

后再抽气采样。定容除湿方法参见附录A.1.3。

(3)对新购置的真空瓶或新配置的胶塞,应进行漏气检查。漏气检查方法参见附录A.2。

9.4.2注射器

对新购置的注射器,应进行漏气检查。漏气检查方法参见附录A.3。

9.5动态配气仪的检查

9.5.1动态配气仪的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B.2的要求。新购置或使用或放置时间较长(三个月)

应检查空气脱臭作用是否有效(夏天高温和潮湿空气中容易发生霉变),这时需要对脱附剂进

行处理或更新。

9.5.2动态配气仪的校准

动态配气仪对样品气的稀释浓度直接影响嗅辩实验的实验结果,对新购置的仪器应对标

准系列规定的稀释比按照附录B.2的方法进行校准。

9.6样品的管理

9.6.1样品的分类

恶臭样品按空气污染监测的对象分为两类:一是环境空气样品,主要指恶臭敏感点样品、

厂界环境样品和水域岸边样品,二是污染源样品,指从无组织排放源和排气筒排出的样品。

9.6.2样品的标识

环境样品的标识应包括样品编号、采样时间(年、月、日,必要时注明时、分)、采样地

点(排放单位简称)、点位、频次、监测项目。污染源样品还应注明排气筒的进、出口位置。

9.6.3样品的保存与运输

(1)样品采集后应对样品进行密封,环境样品与污染源样品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分隔

放置,并防止异味污染。

(2)真空瓶存放的样品应有相应的包装箱,防止光照和碰撞。吸收瓶运输时要防止瓶体

倾斜,以避免吸收液与乳胶管接触而使样品发生变化。

(3)气袋样品应存放在包装袋内保存。

(4)进行臭气浓度和臭气强度分析的样品应在采样后24h内测定。

—47—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采样器材的质量控制

A.1真空瓶的清洗

A.1.1真空瓶的空气吹洗

真空瓶采样前可采用空气吹洗,即用硅橡胶管将真空采样瓶进气端(小口端)与真空泵进气口

接管相连接,打开真空瓶大口端胶塞,在清洁空气环境中,用真空泵抽取清洁空气约2min,使采样

瓶内残余吸附的气味物质得到挥发和清除,直至确认采样瓶内无气味后备用。

A.1.2真空瓶的洗涤方法

A.1.2.1若真空瓶有污渍可进行清洗,清洗方法同一般玻璃器皿,清洗后采用A.1.3方法干燥。

A.1.2.2若真空瓶有明显气味,如进行过臭气浓度较高的样品采样,当用真空泵抽取清洁空气吹洗无

效时,可把真空采样瓶放入大型蒸锅筚上,锅底加水沸蒸0.5h,自然晾干,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清洁空

气吹洗。

A.1.2.3蒸汽清洗法具有高温脱附和快速清洗作用,可应用于吸附力较强的污染物采样后的清洗。设

备主要由真空瓶支架和可控流量的蒸汽发生器组成,其输出的蒸汽可用冷水池凝结处理。主要技术指

标:蒸汽温度大于100℃,蒸汽流量大于80L/min,蒸汽绝对压力小于100kPa,设备具有压力保险阀。

A.1.2.4采用重铬酸钾洗液浸润真空瓶内壁3~5次,后用自来水冲洗至中性,用A.1.3方法干燥备用。

A.1.3真空瓶的定容和干燥预处理

定容方法即真空瓶容积测量,可采用量水法计量,将待测真空瓶注满水后,测量装入瓶内水的

体积,该体积即为真空瓶的实际容积。

真空瓶除湿法应用于真空瓶量水法定容或采用湿法清洗后的真空瓶干燥处理,处理方法如图A-1

所示。将真空瓶大口一端导气管与干燥剂相连,真空瓶另一端入气口与真空泵或采样器连接,抽气至

真空瓶彻底干燥。注意在进行干燥处理时,为防止实验室环境空气对真空瓶的污染,可在图A-1干燥

器后连接活性炭过滤器。

2

1

3

1—真空瓶;2—干燥瓶;3—抽气泵。

图A-1真空瓶干燥预处理示意图

A.2真空瓶漏气检查

将真空瓶大口端塞紧带有真空表的胶塞,抽气减压到绝对压力1.33kPa以下,放置1h后,如果瓶

内绝对压力不超过2.66kPa,则视为不漏气。

A.3注射器漏气检查

用水将注射器活栓润湿后,吸入空气至刻度1/4处,用橡皮帽堵严进气孔,反复把活栓推进拉出

几次,如活栓每次都回到原来的位置的误差不大于原体积的2.5%,可视为不漏气。

—48—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流量计的校准

B.1转子流量计的校准

采样器的流量测量装置多种多样,这里介绍采用标准转子流量计和电子皂膜流量计标定转子流量

计的方法。一般转子流量计的流量刻度值是指20℃,101.3kPa状态下(以下简称参比状态)的流量。

用标准转子流量计标定转子流量计时,按图B-1连接气路,保证标定室温度接近20℃。启动抽气泵

调整流量计针阀流量为工作流量,记录标准流量计的流量和标准流量计前温度、压力,按式B-1、式

B-2、式B-3式得到转子流量计的校正系数。

使用电子皂膜流量计标定转子流量计,可按图B-2连接气路,设置电子皂膜流量计为参比状态,

输入标定时的压力、温度,按式2计算被标转子流量计的参比状态流量Qrs`,用电子皂膜流量计显示

流量QZS计算被校正转子流量计的校正系数K。

BaPC

Qcs0.05Qc(B-1)

273tc

''Ba

Qrs0.05Qr(B-2)

273tr

Q

CS

Kr'(B-3)

Qrs

QZS

K'(B-4)

Qrs

式中:

Qc——标准转子流量计的流量读数,L/min;

'

QCS、Qrs——标准流量计和被校流量计换算到标准状态的流量,L/min;

'

Qr——被校流量计的流量读数,L/min;

Ba——大气压力,Pa;

tr——校准室或现场的气温,℃;

PC——标准转子流量计前压力,Pa;

tc——标准转子流量计前温度,℃;

Qzs——电子皂膜流量计设置到标准状态下的流量,L/min;

Kr——用标准转子流量计校准转子流量计的校正系数。

K——用电子皂膜流量计校准转子流量计的校正系数。

在现场监测时,当实际大气压在98.77~103.83KPa,温度在12℃~27℃范围,可不做气体状态的

修正,只进行流量计的刻度校正,即将流量计显示值乘以K或Kr,再按气态方程计算标准状态采样

体积。当压力、温度与参比状态比较,变化较大或进行污染源采样时,应测量流量计前的实际压力和

温度,应按HJ/T397中9.1.2计算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再将计算得到的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乘

以K或Kr后,得到修正后的标干流量。

—49—

标温度计压力计

流进气口

图B-1用标准转子流量计标定转子流量计示意图

泡子

沫皂

捕膜

集进气口

器量

进气口

图B-2皂膜流量计标定转子流量计示意图

B.2动态配气仪的校准

B.2.1仪器与标准气体

(1)一氧化碳标准气体

不确定度不超过2%,在有效期内的有证标准气体。

(2)一氧化碳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

仪器主要性能指标:

测量范围:0~37.5mg/m3;

重现性:≤0.5%(满刻度);

零点漂移:≤±2%满刻度/4小时;

跨度漂移:≤±2%满刻度/4小时;

线性偏差:≤±1.5%满刻度;

响应时间:指针指示或数字显示到满刻度的90%的时间<15s。

B.2.2动态配气仪的稀释比标定

动态配气仪的稀释倍数及残余仪器中气味清洗效果是动态配气仪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前者主要

依据标准气体稀释后浓度测定法进行标定,后者依据嗅辨结果进行判定(判定方法同三点比较式臭袋

法零气源的判定)。

稀释浓度法的标定:准备测量范围符合B.2.1(2)性能指标的一氧化碳分析仪一台。用浓度为20~30

mg/m3一氧化碳标准气体标定仪器,要求其准确度<±0.5mg/m3即可进行动态稀释仪器稀释比的标定。

其标定方法是将选择浓度的一氧化碳钢瓶标气与动态配气仪器样品进气口连接,设定动态配气仪的稀

释倍数为N,计算出理论稀释浓度Cj,用一氧化碳测试仪测量动态配气仪稀释后输出气体中一氧化碳

的浓度CC,依式B-5和式B-6计算配气浓度的相对误差R,要求R≤±4%。

—50—

cjcc

R100%(B-5)

cj

C

CB(B-6)

jN

式中:R——配气浓度的相对误差,%;

3

Cj——稀释气体理论浓度,mg/m;

3

CC——稀释气体实际测定浓度,mg/m;

3

CB——标准气体的浓度,mg/m;

N——稀释倍数。

动态配气仪在进行高稀释倍数配气时要求样气流量很小,使计量样品流量计处于低端流量测试状

态,因此导致示值误差增大,即便采用分级稀释法也会增加稀释倍数的误差,由于在实际配气工作中

需要配置的臭气浓度变化范围很大,因此在标定过程中应对不同稀释序列进行标定。

动态配气仪中空气过滤器在使用一定时间会出现吸附饱后的脱附现象,直接影响嗅觉实验结果,

因此要定期检查和更换空气过滤器。仪器的检查方法;首先将动态配气仪的配气比设定在小于10的

工作状态,用无味清洁空气从样品进气口通入配气仪,并对输出气体进行嗅觉实验,在确定嗅不出任

何气味时仪器方可进行配气应用。

B.3静态配气仪的校准

其标定方法与B.2类同(略)。

B.4气体冷凝器

气体冷凝器用于现场除湿的样气前处理,当废气含湿量大于当地当时环境露点温度的含湿量时,

采集后的样气会发生冷凝水析出并溶解恶臭物质现象。因此,采集高含湿的恶臭气体时要对样气进行

除湿(其露点温度可查阅水的饱和蒸汽压)。要求在进行除湿后被测污染物损失小于5%。

表B-1气体冷凝器的性能指标

技术性能技术指标

环境温度5~45℃

露点5℃

样气处理能力5L/min

采样管加热温度不小于120℃

重量≤6Kg

冷凝器对污染物的损失≤5%

—51—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臭气强度分析方法

C.1测试原理

由经过臭气强度级鉴别培训的嗅辨员,在实验室或现场嗅辨,得到的多数一致性结果作为臭气嗅

辨判定结果,再由表C-1臭气强度和感受情况对应表,查得臭气强度值。

C.2实验室内测定方法

将测定样品用气袋采样带回无气味污染的实验室,由6名嗅辨人员进行一次性嗅辨,按照表C-1

分级方法,判断臭气的等级。取半数以上(4人)的公认强度,作为臭气强度结果。若个人判断结果

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半数以上的相同结果,可去掉一个最高判断结果,以3人公认强度作为臭气强度

结果。

表C-1臭气强度和感受情况

臭气强度判断内容

0级无味

1级似有非有臭

2级轻微感觉臭

3级明显感觉臭

4级强烈感觉臭

5级难以忍受臭

从表C-1可见当臭气强度为3级时,臭气已明显被公众感受,将形成环境恶臭污染预警指标,因

此可作为一种快速判断污染程度的定性监测方法。该方法也可作为环境质量调查项目中界定恶臭环境

污染程度和范围的划分方法。

C.3现场测定方法

现场测定时要求6个嗅辨员处于接近现场但又不能直接感受到污染的地方,进行气袋嗅辨。其结

果处理同方法C.2。

—52—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采样配气设备及辅助设施

D.1采样设备

D.1.1采样设备的特性

采样设备为容器型。容器型采样设备,主要用于在不改变样品物理、化学特性条件下对气体样品

进行采集。这类设备的材质应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和表面钝化特征,没有任何气味,设备具有良好的

气密性。常用材料有聚四氟、硅橡胶、玻璃和不锈钢等。

D.1.2真空瓶

D.1.2.1真空瓶的规格

真空瓶的结构如图D-1所示,按其容积大小,分为大、中、小三个规格,容量分别约为10L、3

L、1.5L。真空瓶大口端,用2号硅橡胶塞密封,该密封塞带有真空表。真空瓶的进气口,为球形接

口,用硅橡胶导管和止气夹密封。当对真空瓶抽气后,可利用密封胶塞上的真空表计量真空瓶的负压

值。

3

2

1

1—进气口;2—真空表;3—排气口

图D-1真空瓶示意图

D.1.2.2技术要求

真空瓶采用硅硼玻璃制造,应具有2kg/cm2的抗压能力。真空瓶配备的真空表,其精确度为4%,

最小分度值为0.5kPa。

D.1.3气袋采样器(真空箱)

D.1.3.1气袋采样器的结构

气袋采样器的结构如图D-2所示,由桶体、密封盖、流量计、针阀、真空泵组成。聚酯采气袋进

气口与密封盖内接口连接,采气袋置于桶内,盖上密封盖,真空泵向桶内抽气,因桶内负压作用,外

部气体进入采气袋,流量计和针阀控制抽气流速。

4

3

5

2

6

1

1—气袋;2—真空箱;3—进气口;4—排气口;5—流量计;6—真空泵

图D-2气袋采样器示意图

—53—

D.1.3.2技术要求

气袋采样器具有足够的气密性,能够形成50kPa的负压。流量计量程为0.4~4L/min,精确度不

低于2.5%。

采样袋材质有铝塑复合膜气袋、特氟龙FEP气袋、Kynar气体采样袋。规格有5L、10L、30L等

类型。后两种类型适合吸附力强的有机恶臭污染物采样。

D.2辅助设施

D.2.1真空泵

用于真空瓶抽气的真空泵要求抽气流速大于30L/min,应能克服烟道及采样系统阻力,如用隔

膜泵或旋片式抽气泵。当流量计量装置放在抽气泵出口端时,抽气泵应不漏气。

D.2.2空压机

用于配气瓶供气的空压机应为无油空压机,其压缩空气流速应大于30L/min。

D.2.3采样管与连接导管

采样管材质应选择不吸附亦不与待测污染物起化学反应、不被排气中腐蚀成分腐蚀,同时能在排

气温度和流速下保持足够的机械强度。一般可选择不锈钢、硬质玻璃、石英、氟树脂或聚四氟等材料。

连接导管可选择氟树脂或硅橡胶管;样品气体导管应尽可能短。

D.2.4干燥器

干燥器用于吸收采样气体中的水份,使流量计指示流量为干气体流量;干燥器容积不小于200ml。

D.2.5洗涤瓶及干燥过滤器

洗涤瓶的作用是避免NH3、H2S腐蚀性气体对抽气泵的损害,当采样气体为苯系物或硫醚、硫醇

时可省略;干燥过滤器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洗涤瓶中的水气进入抽气泵。

D.3动态配气仪

D.3.1动态配气仪的结构

动态配气仪是由空气干燥过滤除味器、样气输入系统、样气清新空气流量配比混合气路系统、空

气动力系统、操作控制系统、信号输入输出数据处理系统构成。完成自动配气、气路清洗、人机对答

操作控制、信息贮存、数据处理和原始数据,测试报告输出打印工作。

D.3.2空气动力系统

提供清新无味空气流量应满足六名嗅辩员同时嗅辩要求,采用气袋嗅辩时,空压泵屏蔽后噪声小

于50dB,电源220V50Hz,输出流量≥20L/min;采用嗅杯系统提供嗅辩样气时,稀释样气输出流量

≥60L/min,每个嗅辨员配置三个嗅杯;其中可随机提供一个样品稀释气,两个清新无味空气,要求嗅

杯气流面速度1-10cm/s,各嗅杯流量不小于3L/min,且流量均等。

D.3.3样气输入系统

样气需求量应适合真空瓶10L、采样气袋5-10L的要求。样品气的抽取方式应适合真空瓶或采样

气袋的取样要求。

D.3.3配气准确度

动态配气仪的稀释范围和稀释比系列应符合GB/T14675的要求,各梯度浓度稀释准确度、再现

性≤1.8%,气体流量稳定度≤1%。

—54—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原始记录

E.1恶臭现场采样记录

标识:共页第页

单位名称单位地址

工艺名称恶臭污染源

最近敏感目标位置距离采样日期

样品编号采样地点采样时间主导风向风速大气压现场臭气强度异味特征描述

方法及依据

备注

采样人:复核人:

E.2监测样品交接单

标识:共页第页

样品编号监测项目状态描述备注

注5:状态描述应记录样品感观(色、嗅、味及其他异常情况)

样品数:送样人:接样人:送检时间:年月日时

E.3嗅辨记录

标识:共页第页

批号嗅辨结果批号嗅辨结果批号嗅辨结果

方法及依据

嗅辨员:日期:年月日

E.4嗅辨配气记录

标识:共页第页

项目

样品号批号稀释倍数注入量(ml)注入袋号备注

方法及依据

分析人:审核人:日期:年月日

—5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