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风景无言,思想有声——中职语文《风景谈》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风景谈》是茅盾于1940年5月由新疆到延安,亲历了五个月不寻常的生活后不久写于重庆的。

1940年5月矛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矛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这篇散文,表面看似是描写塞上高原的自然风光,然其主旨则在讴歌大自然的主宰——革命根据地的人。

二、学情分析

由于时空距离,学生对课文内容兴趣不高,教学重点放在主旨理解和美学浸润上,要求不必过高。

三、学习目标

1.归纳六幅风景图,了解寓于风景中的精神内涵,探究风景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2.欣赏写景技巧,体味语言表达,触摸作者情感内核。

3.体悟作者对延安火热的敌后根据地战斗生活的向往与赞美,领会文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树立崇高人生理想。

四、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边塞诗描写塞上风物,往往以苍茫、悲凉的基调居多:“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崔湜:《大漠行》);“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岑参:《寄宇文判官》);“一阵风来一阵砂,有人行处没人家”(周朴:《塞上曲》);“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李益:《登长城》)。即令不乏描写雄奇壮观景象、言辞慷慨的名篇,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武判官归京》等,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终究难以抗拒自然的伟力。茅盾的《风景谈》写的也是塞上风物,展现的则是崭新的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情。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风景谈》,了解塞上风物,感悟当时延安人崭新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情。

(一)整体感知,概括风景画面

1.文章题为《风景谈》,文中谈了哪些风景?请通读全文,找出写景段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风景将其改写成现代诗歌,注意诗歌要有题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用新月派的“三美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诗歌创作。)

展示学生习作

(二)革命解读,挖掘风景内涵

2.文中的风景除了自然,还包括了人,对于风景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诗如何评价的呢?找出文中对于风景画面的议论性文字,尝试概括作者的风景观。

3.茅盾借谈风景来赞扬延安军民,那么文中描绘的风景图画中是如何体现出延安儿女高贵的精神面貌的?深入文本,品读画面,分析延安儿女在风景画面中的风采。

4.这六幅画面是否可以调换顺序?

明确:不可以。横向的风景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夕河晚归、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体现出散文选材的“形”之散,具有联想性、发散性;纵向的风景,第一风景:自然世界的风景(客观、荒凉);第二风景:高贵精神的风景(改造,乐观,追求、积极);第三风景:民族精神的风景(守护、坚毅)体现出散文“神"的凝聚,沿着讴歌延安军民身上的伟大精神和崇高情怀,层层深入。

5.本文题为《风景谈》,但在具体行文中风景却成了配角,“人”才是作者细谈的对象,作者为何如此安排?以拓展资料为支架,小组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明确:

追问:本文寓政治于风景,是一篇延安礼赞,主要反映延安地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但星星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明确:从写作背景看,作者想在白色恐怖笼罩之下的重庆写一篇赞颂延安解放区革命精神面貌的文章,其创作和发表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曲笔”是最好的方式,所以作者将篇名定为《风景谈》,以谈风景之名行赞延安之实,再联系作者创作前的辗转路线,他从新疆而来,途径延安,最终抵达重庆,所以他谈途径所见的风景,从新疆星星峡外一带的沙漠写起,再到延安的黄土高原,行文思路水到渠成,自然有含蓄。

再看内容安排,第一幅沙漠驼铃图虽不属于延安解放区,但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即“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观点,它是全文接下来层层深入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序曲"。

(三)文学徜徉,品赏风景美学

6.著名戏剧家张光年评价茅盾作品,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风景谈》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引领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品读赏析,分享你在这篇散文名作中发现的文学之美。

画面美赏析:

色彩美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的反射象强光一样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最容易打动人们的心灵。在“沙漠驼铃"这幅画面中,驼队出现前,画面上只是“茫茫一片”、“纯然一色",这单调的强烈的反光刺得人的眼睛极不舒服。而当画面上出现了驼队,这样在茫茫无际、单调的沙黄色底色上添上了富有动感的黑色(驼队),继而画面又染上了浓烈的猩红色(大旗),浓烈的红在此时显得分外耀眼、夺目,红与黑的反差使单调的毫无生气的画面顿时富有挑战意味,给沉寂的画面注入了火红的生命力与动感。至此,画面色彩的壮美使学生不禁与作者一起感慨“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高原归耕"这幅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红(火)、金黄(小米饭)、翠绿(油菜)、五彩缤纷(彩霞),这些明朗、欢快、绚丽的色彩,表现了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参加劳动归来的欢乐场面,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抗日根据地人们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而在“石洞雨景”这幅画面中,作者却始终用灰褐色色调黄褐色浊水、灰黄静寂的四面,一对促膝读书的人儿的出现也并未使画面增添一点生动鲜艳的亮色,因为他们的着装同四周的景色一样灰暗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但画面色彩单调灰暗,却更表现出画面深层的内涵是人物的精神色彩使画面大自然“顿时生色"。也正是此,使读者理解了这的确是一个“奇迹”,也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在文中作者将色彩的形式美融于文中以色抒情、以色达意。

线条美画面线条以其特殊的语言和习语,也赋予画面以某种哲理内涵和象征寓意,线条可成直抒胸臆的痕迹,并具韵律般的抽象的形式美因素。不同的线条和线条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引起不同的感觉、情绪和感情。在“沙漠驼铃”这幅画面中作者不仅通过色彩来表情达意,也通过线条来表达他审美主体方面的情意。画面开始只有一条一望无际的地平线,继而在这条横线上出现了黑点一黑线一黑方阵的动态线,接着又出现了竖直的旗杆及方阵斜上方的长方形的有柔和感的旗面,到这时画面的横、竖、曲、斜正是线条的“横斜平直"相生相破的美学原理的生动体现。画面中的这条横线地平线唤起的是一种宽广感、重量感及静感,使人体味到的是萧瑟、空旷之感作者又破之以一竖旗杆,则使读者感受到了挺拔、坚毅的力量的呼唤而有曲线感的驼队及线条柔和迎风而飘的旗面,又使画面增添了线条形式感上的动感。

音响美作者不仅以色彩来传情达意,以线条来直抒胸臆,也善于运用音响效果来表现画面的丰富含义。在第一幅画面中,单调、平板的背景中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这时传来了驼“丁当丁当"的柔声,使人倍感铃声的和谐与动人,也使荒芜、苍茫的沙漠显得“庄重”之中有“妩媚",也正是这铃销声暗示了驼队的行进,人的活动。在第二幅只有蓝天明月黑山的静寂的画面中,从山顶飘下缭绕不散的“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

把解放区人民劳动之后的愉悦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