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别中成长《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在离别中成长《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在离别中成长《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在离别中成长《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在离别中成长《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离别中成长《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在离别中成长:《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是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这部作品透过主人公英子童稚的双眼,回忆了童年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这是一本十分适合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书。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实验小学的陈晓霞老师以群文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一堂细腻的《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交流课。

选文内容

《城南旧事》各章节的结尾选段

设计说明

若干年前,叶圣陶老先生就提出,应该让孩子读整本的书。新课标要求五六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要达到100万字。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的学习,其中“我对自己说,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一句颇费思量。只有阅读完整本的《城南旧事》,才能真正理解林海音所言的“心灵的童年”。另外,课本中也要求孩子阅读这本书。基于以上想法,我选择了《城南旧事》做整本书阅读。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的代序中说:“读者有没有注意到,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这句话暗示着这本书的潜在主题——成长永远伴随着离别,而离别何尝不是另一种出发和长大呢。基于这样的理解,结合五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离别·成长”这一主题,用群文的方式,做整本书的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下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是“童年岁月"。本单元的第二课《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一书的序言。所以,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是阅读《城南旧事》的基础,是整本书阅读的先行;而阅读《城南旧事》这本书,是对教材的延伸,是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补充。

教学类型

整本书读后交流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浏览、细读等方式,阅读选文,对比五次离别事件,紧抓小英子的表现,回顾章节内容,反复追问,感悟本书揭示的伴随着离别的成长体验这一主题。

2.统整全篇,体会每一次离别给予作者的成长因素,把握全书的情感基调,更好地理解“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的意思。

3.通过思辨,认识阅读《城南旧事》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比五次离别事件,紧抓小英子的表现,结合相关章节,反复追问,感悟本书揭示的伴随着离别的成长体验这一主题。

2.统整全篇,体会每一次离别给予作者的成长因素,把握全书的情感基调,更好地理解“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思辨,认识阅读《城南旧事》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读代序语,揭示课题

出示代序中的一句话: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全班齐读)

师:这是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代序中的一句话,你读到些什么信息?

揭示课题:

这本书写的就是离别。(板书:离别)

师:这本书中究竟写了哪些人离我而去呢?他们都是以怎样的方式离我而去的呢?(板书:生离、死别)离别,究竟带给作者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设计思路:

从序言出发,直奔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离别。同时,也提出了这节课的议题是从“离别”这个角度来确定的。分类,为了更有层次地理解这部作品。

二、回顾生离,感受成长

1.分组阅读,感受成长

师:从六岁到十三岁,英子还经历了三次生离,这三次生离,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呢?

分组阅读三个片段;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阅读选段;学生根据提示自主阅读,讨论。

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出作者的表现。

结合相关章节思考: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表现?

小组讨论:你们从中读懂了离别给作者带来了什么?

2.关联整书,逐篇汇报

(1)交流“小偷"的离去

师:这次离别,作者有怎样的表现?“我”为什么会这样?你从作者的表现中读到了些什么?“我"为什么拒绝妈妈的提议?从“我将来长大了是要写一本书的……”你看出了什么?

(2)交流兰姨娘与德先叔的离去

师:为什么想哭?为什么也想笑?(复杂的关系,带给作者矛盾的心理)这件事给英子带来的是什么?(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3)交流“宋妈"的离去

师:作者有怎样的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与兰姨娘离去时作者的表现对比,宋妈的离去给作者带来了什么?

(学会了理解、支持,并逐渐地能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变故了。)

3.统整生离,感受成长

师:每一次离别,都给作者带来了影响,既然是基本独立的三次离别,可不可以调换一下顺序呢?

预设:时间、年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心理的变化,思想的变化,一点点地在成长。

师(小结):也就是说,看似三次独立的事件,实际上内在是有联系的。这三次离别,作者在慢慢地成长。

(板书:成长)

4.回顾过程,整理方法

师:我们在整理三次生离的时候,是怎样去阅读的呢?

(先单独看每一次事件,追问,回到书中寻找答案;然后把三次事件合在一起看,发现这些事件内在的联系,这叫整合。)

(板书:细追问、齐整合)

三、比较死别,领悟成长

1运用方法,分组阅读

师:快速浏览秀贞与小桂子、爸爸离世后的片段,看看死别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又意味着什么?像刚才一样,读阅读提示,快速地勾画批注,小组内讨论。

2.推回整书,深入思考

(1)交流“秀贞和小桂子”的离去——感受作者心理上的害怕,并从片段中的问句体会此时作者的思考。

(2)交流爸爸离去的部分——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长大。

3.统整死别,领悟成长

师:面对两次死别,英子的表现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4.回顾过程,整理方法

师:对于两次死别,我们去追问、去整合,在整合的时候还对两次死别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大。

(板书:抓对比)

四、求同比异,统整全篇

1.统整全篇,寻根究底

师:如果我们再把两次死别和三次生离放在一起,你会发现作者之所以从离别中感悟到了成长,是有原因的。

2.对比求同,感受形象

(1)从六岁到十三岁,五次离别,时间、事件、给作者的影响都不同,在作者成长的路上,有没有一样相同的东西?

(2)从一次次离别中,感受作者形象。(善良)

3.联系课文,思考含义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出版后记中有一句话: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师:这里实际的童年是什么?心灵的童年又是什么?作者想让什么永存下来?

(反思自己的行为,从每一次离别中学会一点,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4.理清方法,懂得策略

求同比异、明意义。

五、推向现实,了解意义

1.追问原因,明白意义

师: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是不一样的,像林海音这样,从离别中感受成长的还有很多,但为什么《城南旧事》会成为经典呢?了解写作背景,结合文中的其他角色,感悟作者对社会、对民众的关注。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保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理解他人,关注社会,关注民众,这就是这本书成为经典的原因。)

2.再次追问,引发思考

师:今天,我们来读这本书,有什么意义呢?

3.推荐阅读,深入了解

师:推荐大家再读一读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女士写的《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相信你会对林海音,对《城南旧事》这本书有更多的理解。

教学反思

以《城南旧事》为例,谈用群文的理念做整本书思路。

一、从主题中生成议题

怎样引导孩子读懂这本书,首先我考虑的是,整本书必须要从整体上去把握。

比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其核心主题是“离别·成长",为了突出这一主题,作者选择了五个故事:惠安馆、兰姨娘、驴打滚儿、我们看海去、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五个故事看似独立存在于书中,但我们认真阅读后不难发现,这五个故事记录了作者6岁到13岁期间经历的离别,在这一次次离别中,我们看到主人公英子的心智也不断成熟,最后真正成长为小小年纪便以瘦弱的身躯担负起家庭重任的人这一成长过程。

“离别·成长”让《城南旧事》这本书成为英子的成长史。一组文本,看似零散,实则文本与文本之间是有联系的——主题使一本书成为一个整体,议题使一组群文成为一个整体。

所以,我处理这本书的方式就是从主题“离别·成长"出发,提炼出议题“英子怎样从离别中成长起来的”。

二、紧扣议题,寻找片段,生成群文文本

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读懂这部成长史呢?既然是离别让英子成长,我们就选择每一章节中的离别片段,这些离别的片段,作为一组群文的文本,我们能感受到英子情绪上的变化:害怕、矛盾、反抗、平静、镇定。

三、寻根究底,重回整本书,建构意义

片段毕竟是片段,它只能让孩子们看到英子的情绪,为什么英子会有这样的情绪变化?我们必须把这些片段所承载的情绪重新推回到整本书中去,看英子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怎样的事件中有了这些情绪,甚至去感受情绪最终怎样促使英子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