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3E/25/wKhkGGYHaMGAUOa9AAHf5OE3ADU043.jpg)
![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3E/25/wKhkGGYHaMGAUOa9AAHf5OE3ADU0432.jpg)
![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3E/25/wKhkGGYHaMGAUOa9AAHf5OE3ADU0433.jpg)
![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3E/25/wKhkGGYHaMGAUOa9AAHf5OE3ADU0434.jpg)
![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3E/25/wKhkGGYHaMGAUOa9AAHf5OE3ADU04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一、本文概述语气助词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们在句子中不承担具体的词汇意义,而是通过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或语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揭示它们如何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及在汉语交流中的重要性。本文将简要介绍语气助词的定义和分类,以便读者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不同语气助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语气意义,如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我们还将探讨语气助词与其他语言成分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本文将总结语气助词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强调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应加强对语气助词的研究和应用。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提高汉语表达和沟通的能力。二、语气助词的定义与分类语气助词,又称语气词,是语言中用于表达句子语气的一类虚词。它们不承担句子的实质性意义,但能够增强或改变句子的语气,帮助听者或读者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情感和态度。在汉语中,语气助词的使用尤为丰富,对句子的表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述语气助词:这类语气助词主要用于表达陈述句的语气,如“了”“呢”“罢了”等。它们通常用于肯定或否定的陈述,帮助强调或软化句子的语气。疑问语气助词:用于表达疑问句的语气,如“吗”“呢”“吧”等。这些词可以使句子带上疑问的色彩,引导听者或读者对句子的内容进行思考或询问。感叹语气助词:这类语气助词如“啊”“呀”“哇”等,用于表达感叹句的语气。它们能够增强句子的感情色彩,使句子充满感情或情绪。祈使语气助词:主要用于表达祈使句的语气,如“吧”“了”等。这些词可以使句子带上请求、命令或建议的语气,引导听者采取相应的行动。还有一些语气助词可以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和情感表达。在实际应用中,语气助词的使用需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理解,以准确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三、各类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语气助词是汉语中表达情感、态度的重要工具,它们通常出现在句子的末尾,用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意愿、判断等。不同的语气助词具有不同的语气意义,下面将详细分析几类常见的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首先是表示陈述语气的语气助词,如“了”“呢”“吧”等。这些语气助词通常用于陈述事实、描述情况,使句子呈现出一种客观、中立的语气。例如,“他去了北京”中的“了”表示陈述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这是什么呢?”中的“呢”用于引导一个疑问句,表示对某事物的询问。其次是表示疑问语气的语气助词,如“吗”“呢”“吧”等。这些语气助词用于表达疑问、询问等语气,使句子呈现出一种疑问、不确定的语气。例如,“你吃饭了吗?”中的“吗”表示询问对方是否吃了饭;“他是谁呢?”中的“呢”用于引导一个疑问句,表示对某人身份的询问。再次是表示感叹语气的语气助词,如“啊”“呀”“哇”等。这些语气助词用于表达惊讶、赞叹、惋惜等强烈的情感,使句子呈现出一种感叹、激动的语气。例如,“多么美丽的风景啊!”中的“啊”表示对美丽风景的赞叹和感叹。最后是表示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如“吧”“嘛”“了”等。这些语气助词通常用于表达请求、建议、命令等语气,使句子呈现出一种请求、建议、命令的语气。例如,“大家去看看吧!”中的“吧”表示建议对方去看一看;“快点儿走吧!”中的“了”表示命令对方快点儿走。不同的语气助词具有不同的语气意义,它们可以表达陈述、疑问、感叹和祈使等多种语气,使汉语表达更加丰富多样。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语气助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四、语气助词在汉语表达中的应用语气助词在汉语表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能够丰富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更能够传达出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语气意义。在汉语的日常交流中,语气助词的使用频率极高,几乎无处不在。语气助词能够表达说话者的情感色彩。例如,“了”字在句子末尾常常表示一种完成或实现的语气,如“我吃完了饭”表达出一种满足和完成的情感。而“吗”字则常常用于疑问句,如“你吃饭了吗?”这里的“吗”字传达出询问和期待的语气。语气助词还能体现说话者的语气强度。例如,“吧”字在句子中常常表示一种建议或商量的语气,如“我们去看电影吧?”这里的“吧”字使得句子显得委婉而礼貌。而“啊”字则常常用于感叹句,如“多么美丽的风景啊!”这里的“啊”字强化了感叹的语气。语气助词还能帮助说话者调整句子的语气焦点。例如,“呢”字在句子中常常用于强调某个词语或短语,如“这本书呢,是我最喜欢的。”这里的“呢”字将焦点放在了“这本书”上,使得整个句子更加突出这本书的重要性。语气助词还能丰富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例如,“了”“着”“过”等助词能够表示动作的不同状态,如“我吃过了饭”“我正在吃着饭”“我曾经吃过饭”等,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语气助词在汉语表达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们不仅能够传达出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语气意义,还能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韵律节奏。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掌握语气助词的使用方法和语气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五、结论语气助词作为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词汇,其存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在语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语气助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句子中的其他成分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语言意义。它们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如肯定、否定、疑问、感叹等,使得语言交流更加生动、准确。语气助词的使用也受到了文化、地域、时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语气助词的使用习惯和理解方式可能存在差异,这也使得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是汉语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形式,传递着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意图。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语气助词与其他语言成分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语言交流中的实际应用。我们也应该关注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语气助词的使用差异,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语言理解。参考资料:在语言学中,句末语气助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这些助词在句子中表达了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语气,使语言更加生动、准确和具有表现力。本文将探讨句末语气助词的表达作用。句末语气助词可以表达说话者的情感。例如,在中文中,“啊”、“呀”、“呢”、“啦”等语气助词常常用来表达惊讶、喜悦、不满、无奈等情感。例如,“你真棒啊!”这个句子中的“啊”表达了说话者的赞扬和肯定,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句末语气助词可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例如,“吧”、“嘛”、“呢”、“吗”等语气助词常常用来表示说话者的轻松、自信、疑惑、委婉等态度。例如,“你能不能帮我一下呢?”这个句子中的“呢”表达了说话者的请求和询问,使语言更加礼貌和温和。句末语气助词可以表达说话者的语气。例如,“嘛”、“啦”、“呀”、“啊”等语气助词常常用来表示说话者的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例如,“大家终于来了呀!”这个句子中的“呀”表达了说话者的惊喜和愉悦,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具有表现力。句末语气助词的表达作用非常重要。它们可以丰富语言表达,使语言更加生动、准确和具有表现力。在不同的语境中,选择适当的句末语气助词可以更好地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语气,增强语言的沟通效果。我们应该重视句末语气助词的研究和应用。《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一部儿童文学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它以一种寓言式的叙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独特、诗意、富有哲理的世界。语气系统的运用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小王子与玫瑰的交往模式,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典型困境。小王子对玫瑰的呵护和热爱,以及玫瑰对小王子的依赖和期待,形成了一种相互期望、相互付出的关系。由于双方在沟通中的语气和方式不当,导致他们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不断加深。例如,小王子在为玫瑰浇水时,使用了命令的语气,让玫瑰感到被支配和束缚;而玫瑰则经常用假咳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小王子感到困惑和失落。这种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在交往中要注重沟通的方式和语气,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求,避免产生误解和矛盾。小王子与狐狸的交往,则展示了另一种人际关系模式。狐狸是一个聪明、独立的角色,他与小王子的对话中充满了真诚和热情。在与小王子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时,狐狸的语气平易近人、富有启发性,让小王子感到被理解和接纳。而小王子在听取狐狸的建议时,也表现出虚心学习的态度和愿意改变的决心。这种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在于强调了平等、真诚、开放的态度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共同成长和发展。小王子与飞行员的友谊,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人际关系模式。飞行员是一个成年人,他对小王子的关照和理解,使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密的友谊。在与小王子的交流中,飞行员使用的语气通常是亲切、温和的,他愿意倾听小王子的心声并给予积极的回应。这种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在于强调了尊重、理解、包容在建立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真诚的交流和相互的理解,人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信任。《小王子》中的语气系统展现了丰富的人际交往模式和意义。通过分析这些语气系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期望、冲突、理解和成长的过程。也提醒我们在实际交往中要注重沟通的方式和语气,尊重他人、真诚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像小王子一样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意义。语气助词,作为中文语言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常常被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意图。这些词语通常不被视为实质性的词汇,但在实际的语境中,却能赋予语句强烈的人际交流的色彩。这些词通常可以分为两类:疑问语气助词,如“吗”,“呢”,“吧”;陈述语气助词,如“了”,“的”,“了得”。疑问语气助词主要用于提问,其功能主要在于明确表达疑问的语气。比如,“吗”和“呢”常常被用在一般疑问句中,“吧”则常常用于特殊疑问句。这些助词的出现,不仅使得疑问句的语气更加明确,也帮助听话者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疑问。陈述语气助词则主要用于陈述事实或观点,表达确定的语气。例如,“了”常常用于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用于确认事实或描述状态,“了得”则用于表达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些助词的使用,使得语句的语气更为确定、客观,增加了语句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除了上述的基本功能,语气助词在实际使用中还常常被赋予更多的语气意义。例如,“吧”在表示请求或建议时,可以传达出一种柔和、商量的语气;“了”在表示惊讶、意外时,可以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这些更为丰富的语气意义,使得语气助词在人际交流中具有更强的表达力和灵活性。虽然语气助词本身并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它们在语言的交流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帮助表达情感、态度和意图,增加了语句的人际交流功能,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丰富、灵活和有效。语气助词,是助词的一种,是指处于句首、句中或句末,具有调整句子语气或表明说话态度、感情的虚词。根据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句首语气助词、句中语气助词、句末语气助词。古代汉语的助词,一般都认为分为三个区块:一是语气助词,二是结构助词,三是动态助词。上古汉语里,只有语气助词和结构助词这两个区块,动态助词系统是中古汉语以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从词义上说,除去一小部分助词是源于实词的词义虚化外,其余大部分助词也都是源于实词的假借,尤其是「语气」这种没有形体的概念,无形可象,难以造字,于是假借同音字,用那个字记录语气词的发音。《说文》云:「也,女阴也。」段注云:「此篆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本无可疑者,而浅人妄疑之。许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不容以少见多怪之心测之也。」由此可知,文献中「也」字用为语气助词,都是假借名词而为之。如:《说文》云:「矣,语已词也,从矢,㠯声。」段注云:「『已』『矣』叠韵,已,止也。其意止,其言曰矣。」「矣」的本义不明。《说文》已将「矣」字定性为「语已词」,这不应是本义。从段注来看,「矣」「已」相通,古代文献中的用例也确实如此。由此可断定,语气助词「矣」当是由动词「已」假借而成。金文无「矣」字,但「已」却可以用为语气助词。「矣」用于句末,表示一种陈述语气,或强调某种情况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如:①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论语·雍也》)《说文》云:「乎,语之馀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段注云:「『乎』『馀』叠韵,意不尽,故言『乎』以永之,班史多假『虖』为『乎』。」甲骨文、金文中已有「乎」字。古代「乎」「呼」同形,「乎」当是「呼」的古字。甲骨文、金文中,「乎」都是个纯粹的动词,多用于呼召、命令之义。如:由此可知,语气助词「乎」当是由动词「乎」假借而成。「乎」用于句末,常表示疑问、反问语气,如:《说文》云:「焉,焉鸟,黄色,出于江淮。」(按:断句本《说文解字注》)段注云:「今未审何鸟也,自借为助词而本义废矣。」由此可知,「焉」本是一种鸟名,其用为代词、语气助词者均为假借名词而成。语气助词「焉」字用于句末,主要表示一种陈述语气或兼有指代性质的一种语气词。如:《说文》云:「哉,言之间也,从口,𠳆声。」段注云:「《释诂》:『孔、魄、哉、延、虚、无之言间也。』许分别释之,曰『哉』为言之间。锴云:『若《左传》「远哉遥遥」,《论语》「君子哉若人」是,「哉」为间隔之词。』按:如锴说,则必句中乃为言之间,岂句末者?非耶。句中『哉』字皆可断句。凡两者之际曰『间』,一者之竟亦曰『间』,一之竟即两之际也。言之间歇多用『哉』字。」《说文》的本意是想从「哉」在句中的位置去说明「哉」的用法和意义。其实,这都不是本质问题。甲骨文中「哉」作「𢦒」,本是动词,有伤害义。如:甲骨文中,「𢦒」与「才(在)」亦相通,所以「亡才」即「无𢦒」。如:「哉」与「才」通,「才」甲骨文诸形象草木从地表冒出,初生初始之形,所以「哉」字亦有始义。《诗经·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郑玄笺云:「哉,始。」始即创始之义。语气助词「哉」,最初也是个动词,其义为创伤或创始。它作为一个语气助词,也是假借动词而成。语气助词「哉」,并非一定处于句中起间隔作用,而是常常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如:有时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处于句子末尾的「哉」字也可反置于主语之前,此即徐锴所说的「间隔之词」。如:①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语气助词是指处于句首、句中或句末,具有调整句子语气或表明说话态度、感情的虚词。古代汉语语气助词可以分为三个小类:句首语气助词、句中语气助词、句末语气助词。有的著作将句首语气助词、句中语气助词看作是「语助词」,而将句末语气助词看作是「语气词」。这样分类的前提条件,自然是认为「语助词」不是表达语气的。「语助词」如果不表示语气,那它「助」的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语气助词是一个历史概念,句首语气助词、句中语气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它们不是处于同一个历史平面上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的划分,很可能是割断了两者之间的历史联系。上古汉语常见的句首语气助词有「越」「曰」「粤」「越若」「曰若」「粤若」「夫」等。句首语气助词处于句首,多有提示话题的作用或表达强调、引人关注的语气。如:⑦粤若来三月,既死霸,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汉书·律历志下》)上古汉语常见的句中语气助词,有「曰」「聿」「于」「薄」「言」等等,它们主要用于《诗经》之中。句中语气助词多处句中动词之前,具有明显的协调句式、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句末语气助词是表达整个句子的语气的。其所表达的语气,如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等,都是由全句的语意决定的。上古汉语常见的句末语气助词,有「也」「矣」「焉」「耳」(表示陈述语气),「乎」「与」「邪」(表示疑问语气),「也」「矣」「乎」(表示祈使语气),「哉」「乎」(表示感叹语气),等等。如:②王曰:「吾欲以国累子,子必勿泄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前面说过,在上古汉语前期的史料里,如甲骨文,是很难找到语气助词的。就是到了金文里,也基本如此。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或许是因为当时语言中就没有或不用语气助词。上古汉语语气助词系统真正确立起来,是在上古汉语中期,亦即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里,汉语的句末语气助词已形成了四大系统: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如:②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到了中古汉语,上古汉语形成的四大语气系统都传承下来,所用的语气助词也基本照旧。这种状况,基本上维持到唐五代。如:⑥鲜之为人通率,在高祖坐,言无所隐,时人甚惮焉。(《宋书·郑鲜之传》)⑧恰似春日花,朝开夜落尔。(唐·寒山子:《寒山诗·我见》,第二六五)③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它人哉?(《世说新语·德行》)④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颜氏家训·教子》,卷一)⑥恐李家运尽,便有黑衣夺位欤?(唐·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②元以手㧑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后汉书·邓晨传》)⑦悲夫,自古奸臣佞妾,以一言陷人者众矣。(《颜氏家训·后娶》,卷一)⑧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颜氏家训·养生》,卷五)到了近古汉语,汉语句末语气助词系统虽然没有变化,但却产生了许多新的句末语气助词,语言面貌为之一新,彻底摆脱了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影响。②一般志量要宽大,宽大呵,便容得人。(元·吴澄:《吴文正集·经筵讲义》,卷九十)③若夏天呵,惟恐热着官人;冬天呵,怕冻着官人。(《皇明诏令·谕武臣恤军敕》)「呢」,常用于句中或上句末尾,表示中顿语气;用于句末,表示强调或事情正在发生。如:②我们这里周大娘有几个呢,不知那一个行当儿上的?(《红楼梦》,第六回)③小娘子祗揖,有胭脂粉,我买几两呢!(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一折)「里」「哩」,处于句末常表示一种肯定、确认语气,有时也带有明显的提示听者的作用。如:①学士元来也知去不得里。(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五)③这孙二无礼也,你那里是骂俺哩。(元·无名氏:《杀狗劝夫》,头一折)①四邻八舍听着,窦娥药杀我家老子哩!(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③只见那汉道:「未有汤哩。」(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一窟鬼癞道人除怪》,第十四卷)「来」,作为一个句末语气助词,起源很早。早在上古汉语里就已经产生,中古汉语沿用之,只不过它多用于表示祈使或感叹语气。如:到了近古汉语,「来」或作「俫」,也可用于陈述句,这是一个重要变化。它常用于句中,或主语后,或状语后,或谓语后,表示中顿语气,但同时也有一种强调作用。如:③到底来是不肯商量便是也。(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五)④他帮扶着你,吃的来醉如泥,却撇他在这里。(元·无名氏:《杀狗劝夫》,头一折)元明时代,这种「来」也可直接插进成语或熟语之中,起到调整语气的作用。如:①与他那结义的人儿,这几日离多来会少。(元·无名氏:《隔江斗志》,第三折)②哥哥,你有金有银,闪的我无投来无奔。(元·无名氏:《杀狗劝夫》,头一折)③只高来不成,低来不就。(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一窟鬼癞道人除怪》,第十四卷)其三,这种「来」有时也可缀于序数之后,具有明显的提示作用,使人思路更加明晰。如:①我今做买卖回来,今日特到他家去,一来去望妈儿,二来就题(提)这门亲事。(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②一来是那神明鉴戒,二来是天公眷爱。(元·无名氏:《小张屠焚儿救母》,第三折)③钱妈妈,老媳妇今日一来吊丧,二来有句话劝,你肯听吗?(明·朱有燉:《团圆梦》,第三折)其四,这种「来」也可插进「被」字句、「把」字句中间,对介词后的宾语也具有明显的提示或强调作用。如:③苗忠道:「你也说得是」,把那刀来入了鞘。(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第三十七卷)其五,「来」处于陈述句尾,尤其是否定句尾,表示确认的作用十分明显。如:①(三宝奴)又微笑云:「旧日三关也属北朝来。」(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靖康城下奉使录》,卷二十九)②只有汉高祖省得这道理来。(元·吴澄:《吴文正集·通鉴》,卷九十)其六,「来」处于陈述句尾,也可表示某一情况曾发生过或出现过,它很像「来着」或「了」。如:①在先圣人有个周公的名字,曾这般行来。(元·贯云石:《孝经直解·圣治章》,第九)②元来是你这贼人和朱令史谋坏我兄弟来。(元·无名氏:《小孙屠》,第十九出)③父母在生时,家法名声好来,田产家计有来,孽畜头口有来,人口奴婢有来。(《老乞大》)④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红楼梦》,第二回)这种「来」,如果处于动态助词之后,其语气助词的性质还是十分明鲜的。如:①这张千户起去了,着刀子把那吴县令抹死了来。(《元典章·前集刑部》)③我先番北京来时,你这店西北约十二里来地,有一座桥塌了来,如今修起了不曾?(《老乞大》)④日前也曾与丈夫说过来,丈夫不肯,所以只得私房做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第五卷)「价」,作为语气助词,处于句首或句中,显然是为了调整音节,调整语气的。如:①襟度天为侣,价平生放浪江湖,浮云行住。(宋·张榘:《贺新凉·次拙逸刘直孺〈贺新凉〉韵》)①哎呦天那,兀的不送了我也这条老命!(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②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③那个好男子保着孙孔目上泰安神州烧香去,可是有也是无?(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④你准备着乱撺东西,望风也儿走。(明·无名氏:《石榴园》,第三折)①我嫁了,做一个张郎家妇,李郎家妻,立个妇名,我做鬼也风流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②孝的勾当都无大似父亲的。(元·贯云石:《孝经直解·圣治》,第九)③此中各司有的是普天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尔乃凡眼尘躯,未便先知的。(《红楼梦》,第五回)④赵正道:「这个便是王秀了。」(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第三十六卷)⑤杨温道:「今年二十四岁了。」(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咱」(zá),作为一个语气助词,也是近古汉语才产生的,但用法较为特殊。「咱」处于句尾,多带有一种肯定或祈使语气。如:③你要我饶你咱,再对星月赌一个誓。(元·关汉卿:《诈妮子调风月》,第三折)④当此夜深孤闷之时,我试理一曲消遣咱。(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咱」,有时也可处于句中,表示中顿语气,具有提示、强调作用。如:②你咱实话没些个,且得相逢知细锁(琐),发迹高官非小官。(《刘知远诸宫调》,第十一)③瑶琴是你咱抚,夜间曾挑斗(逗)奴。(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④问卿咱为甚么不说半句儿知心话?(元·白朴:《梧桐雨》,第三折)例①—④,「咱」处于人称代词或称谓名词之后,有的著作称为「人称语尾助词」,周生亚对此颇有疑惑。实际上,这种「咱」与上面提到的「咱」应统一处理,不会是两种「咱」。在宋元时期,「咱」作为语气助词,周生亚怀疑它是语气词「者」或「则」「只」的音形变体。「么」,繁体作「麽」,起源于唐代,到近古汉语里得到广泛应用。如:近古代汉语里,「么」是最常见的形式,常用于是非问句或反诘问句之中。如:④我有一句话劝你,你肯听我么?(明·朱有燉:《团圆梦》,第一折)至于「磨」「摩」「末」「无」「吗」,都应当认为是「么」的语音变体。「吗」,用得很晚,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现。如:⑥你能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那」「也那」,在近古汉语里主要于选择问。「那」或「也那」用于选择句,常处于两句之间。如:①父母有不是处不谏呵,中那不中?(元·贯云石:《孝经直解·谏诤》,第十五)②卿呵,则你道波,寡人是怕也那不怕?(元·白朴:《梧桐雨》,第三折)①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②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③常言道:「有情何怕隔年期」,这有甚等不得那?(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②(珊瑚)黄豆来大的,血点也似好颜色圆净的,价钱大,你要那?(《朴通事》)②哥也,可怎生不见俺嫂嫂么?(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二折)「呢」,产生于元据时期,而不见于宋元话本,戏曲里开始用于疑问句,数量不多。元据时期以后,「呢」得到广泛应用。「呢」的用法,有许多和「那」相重合。「呢」,可用于询问句,如:②(爷)问道:「担子呢?」(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第三十七卷)③做孙子的又不曾得罪叔公,为什么要打我呢?(《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①危素道:「前日承老父台所惠册页花卉,还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儒林外史》,第一回)②袭人听说道:「姑娘到底是和我拌嘴,是和二爷拌嘴呢?」(《红楼梦》,第三十一回)①休整日价去,脸儿又红,那里去吃酒来?(《张协状元》,第二十出)②既然是这般呵,谁着你嫁他来?(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④浑家道:「丈夫,你见甚么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一窟鬼癞道人除怪》,第十四卷)「哩」「咧」也可用于询问句或反诘句。「哩」,中古汉语作「里」。「咧」或是「哩」的变体,用于清据时期。如:③秦小二叔,你看见隔壁的王老大牵了牛在那里饮水哩?(《儒林外史》,第一回)④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红楼梦》,第六回)②那怪道:「不知是我分离,是你分离哩?」(《西游记》,第三十回)③你这般学汉儿文书时,是你自心里学来,你的爷娘教你学来?(《老乞大》)「罢」,最常见的用法是置于句末,表示一种祈求语气,蕴含一种强烈的愿望或意志。「波」,当是「罢」的音形变体形式。如:①我这两个银子长远了,你还了我罢!(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④如今只求严老爷开恩,高抬贵手,恕过他罢!(《儒林外史》,第六回)「波」当是「罢」的音形变体,多用在元曲里,用法与「罢」基本相同。如:②婆婆,羊肚儿汤做成了,你吃些儿波!(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③孔目,你寻了护臂,早些儿来波!(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近古汉语里,「者」「则」「只」「咱」「着」这几个词都可以表示祈使语气,它们之间好像都是一音之转。前面说过,「咱」可能就是「者」「则」「只」的音形变体。至于处于句末,表示祈使语气的「着」,它肯定也是个语气助词,不是动态助词。如:②不知你哥哥后角门是谁杀下一个人,你哥哥央你背出去埋了者!(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⑧只望大人高抬明镜,替小妇人做主咱!(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⑨也不索娘点汤,也不索爷奠洒,试听你女儿诉一遍咱!(明·朱有燉:《团圆梦》,第四折)「休」,本是动词,与「罢」同义,均有休止义。中古汉语,「休」演变为表禁止的否定副词,进而虚化,置于句末,变成表祈使语气的句末语气助词。语气助词「休」,主要使用在近古汉语里,用法与「罢」基本相同。如:②解元,你去西廊,胡乱吃些子饭了,睡休!(《张协状元》,第十二出)③这两个婆子也是鬼了,我们走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一窟鬼癞道人除怪》,第十四卷)④我不要他的,送还他老婆休!(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第三十六卷)「来」「哩」也可用于祈使句,表示祈求、命令、愿望或意志等多种语气。如:①这陈宝童拖着我道:「咱两个睡些个去来!」(《元典章·前集刑部》)④构栏里看杂技去来!(《朴通事》)⑤赵正道:「嫂嫂,买五个馒头来!」(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第三十六卷)「呵」「阿」「啊」,是同一个句末语气助词的不同变体,均可表示感叹、意愿等语气。如:「嚛」(yòu),常用于呼语后或句末,表示惊叹等强烈语气。「哟」,当是「嚛」的变体形式,且出现很晚。如:①天嚛,这雪住一住可也好,越下的恶躁了。(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三折)④我们不行哟,还得你老人家操心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哑」「呀」,也常用在呼语后或句末,表示一种强烈的惊叹之情。如:③(大圣)忽然叫道:「天呀,孤拐都化了!」(《西游记》,第三十四回)④才走了一半呀,这叫二十铺。(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呀」,作为一个新生的句末语气助词,可能是「也」「呵」的合音形式,它主要使用在明清时代。请比较:①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②你也等我一等波,今日正是寒食,好个节令也呵!(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周生亚之所以认为「呀」可能是「也」「呵」的合音形式,是因为:「呀」,从牙得声。「牙」,隋唐时代,虽属疑母,拟音为〔ŋ〕,但到了元据时期,疑母已消失,归为喻母,与「也」的声母相同,拟音为〔j〕。「也」「呵」的合音过程当是〔j+a〕→〔ja〕→〔ia〕。②若母亲命亡,天那,谁人觑当?(元·无名氏:《小张屠焚儿救母》,第一折)③哎哟天那,兀的不送了我也这条老命?(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④那孩子手扶着船窗,口里说道:「买菱那,买菱那!」(《儒林外史》,第九回)②正经明公正道的,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红楼梦》,第三十一回)③我们不会伏侍的,明日还不知犯什么罪呢!(《红楼梦》,第三十一回)④喊爹叫妈的,哭丈夫的,疼儿子的,一条哭声,五百多里路长,你老看惨不惨呢!(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四回)「来」「哩」,用于句末,也可表示一种惊恐、赞赏、感慨等诸多感情。如:②(教授)道:「若还真个有这人时,可知好哩!」(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一窟鬼癞道人除怪》,第十四卷)古代汉语的语气助词可以分为句首语气助词、句中语气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三类。句首、句中语气助词,主要是使用在上古汉语前期的史料里。两汉以后,文献中也偶有使用的,但那无疑是一种仿古现象,或可视为上古汉语语法现象的残留。从语气助词在句中的位置而言,从句首、句中再到句末,这种位置的转移,无疑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其中也反映出语气助词功能的历史变化。汉语句首、句中和句末语气助词,不是处于同一个历史平面上的语气现象,是有时间层次的,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第一,甲骨文里没有句首和句中语气助词,甚至连句末语气助词也极少使用。现在可以证实的,甲骨文中只有一个句末语气助词「乎」字。如:例①,「引」,贞人名,其甲骨文字形被陈梦家释为「扶」,于省吾释为「引」,甚是。《甲骨文字典》从于说。第二,金文里,句首语气助词最多,句中语气助词次之,句末语气助词最少。根据管燮初的研究,金文中用于句首语气助词的有「隹」「𢓊」「𢦏」「䢦」「氒」「𩁹」「在𩁹」「曰」「𠭯」「有」「亦」等11个词,词频计23次;用于句中的有「𢓊」「帅」「于」「遹」「猷」「其」「有」「亦」等8个词,词频计18次;而用于句末语气助词的只有「𢦏」「才」两个词,词频也仅为4次。尽管论述中有些词的词义解释或归类上尚有可商榷之处,但就总体而言,也可以看出汉语句首、句中和句末语气助词确实不是同一个历史层面上的产物。周生亚认为金文中最常见的句首语气助词有「曰」「𩁹」「𩁹若」「殹」等词;最常见的句中语气助词有「于」「遹」等词;最常见的句末语气助词有「哉」「才」两个词。「才(在)」,实为「哉」的通假字,所以句末语气词助词实际只有一个「哉」字。如:第三,传世文献中,大量使用句首和句中语气助词的始于《尚书》和《诗经》。据周生亚统计,《尚书》中句首语气助词共有18个,其中单音节的8个,双音节的10个,词频总计66次。如单音节的有「迪」「若」「惟」「亦」「徂」「肆」「曰」「若」;双音节的有「迪惟」「诞惟」「亦越」「爽惟」「率惟」「肆惟」「洪惟」「越惟」「曰若」「越若」。下仅举数例说明之。如:到了《诗经》,句首语气助词只有5个,而且又都是单音节词,其使用频率明显下降,词频总计73次。这五个词是「诞」「维」「肆」「侯」「伊」。如: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那些古老的句首语气助词,在语言中已基本绝迹了。此时文献中,有一个「夫」字常居于句首,用为句首语气助字。这个「夫」字,当是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的,所以它多多少少仍带有一些指别味道。如:④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庄子·秋水》)同句首语气助词一样,句中语气助词的大量使用也是始于《尚书》和《诗经》的。《尚书》中句中语气助词有27个,其中单音节的有22个,双音节的有5个,词频总计为172次。其中属于单音节的有「丕」「肇」「诞」「迪」「惟」「亦」「所」「式」「哉」「率」「咨」「思」「肆」「厥」「言」「有」「于」「云」「爰」「曰」「越」「於」;其中属于双音节的有「丕惟」「矧曰」「率惟」「率肆」「越其」。下仅举数例说明之。如:到了《诗经》,句中语气助词有33个,其中单音节的有26个,双音节的有7个,词频总计为664次。其中属于单音节的有「薄」「诞」「维」「也」「亦」「聿」「遹」「式」「载」「思」「斯」「肆」「其」「言」「有」「于」「乎」「侯」「兮」「或」「曰」「越」「云」「爰」「伊」「焉」;其中属于双音节的有「薄言」「维伊」「亦维」「亦聿」「亦云」「聿云」「伊其」。下亦仅举数例说明之。如: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加在谓语动词前面的这类句中语气助词,已基本消失了,剩下的只有处于主语或状语后面的那类句中语气助词了,但总的趋势也是走向衰亡。具体用例见后。和句首、句中语气助词的发展趋势相反,句末语气助词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两者正好形成互补关系。正因为如此,句首、句中和句末语气助词绝不是同一个层次的语法现象,而是语言历史发展的结果。《尚书》《诗经》中已经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句末语气助词。《尚书》中句末语气助词有12个,即「已」「止」「哉」「兹」「其」「忌」「矣」「猗」「所」「乎」「若」「焉」,词频总计为103次。《诗经》中句末语气助词有24个,其中属于单音节的有19个,双音节的有5个,即「之」「止」「哉」「思」「其」「忌」「矣」「只」「斯」「诸」「且」「胥」「居」「乎」「兮」「也」「嗟」「员」「焉」「乎而」「也哉」「焉哉」「也且」「只且」,词频总计为762次。如:汉语句末语气助词取得重要发展的时间是上古汉语中期,亦即春秋战国时代。关于这一点,也是可以证实的:以《论语》为例。《论语》全文13700字左右,但使用的句末语气助词却多达29个(组),其中单音节的有12个,多音节的有17个,词频总计为832次。同时,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古文字材料中的句末语气助词的词频也可证实。句末语气助词的连用式始自《诗经》。《诗经》中句末语气助词的连用式有五种形式,即「乎而」「也哉」「焉哉」「也且」「只且」,词频总计仅为21次。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文献中,句末语气助词的连用式却得到了广泛应用。第三,句末语气助词连用式的产生和应用,实际上反映的是汉语语气助词「移位」过程中的语气强化现象,同时也反映了汉语语气助词功能的历史变化。语气的表达可以有多种手段,使用语气助词只是其中的手段之一。汉语语气助词既然都是表达语气的,为什么又有三类之分?又为什么说句首、句中和句末语气助词不是处于同一个历史平面的语法现象?周生亚的回答是,这三类语气助词是具有不同的语气功能的;三类语气助词的位置变化,也正是它们的功能历史变化的结果,也是古人对句子语气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把握的结果。根据周生亚的考察,句首语气助词的功能,主要是用于凸显特定的话题,因此语气表达上具有加重、强调的意味,以便引人关注。句中语气助词的功能,主要是用于调整音节的,因而在表达上会带来舒缓、平和的语气。至于句末语气助词,由于是处于句末,其作用主要是用来表达全句语气的,因而更容易体现出说话人的态度或思想感情,使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四大语气系统才得以建立起来。句首语气助词的功用,主要在于凸显话题,常处于陈述句之首。《尚书》中18个句首语气助词,毫无例外地,全部处于陈述句之首。《诗经》中的5个句首语气助词,词频计73次,而用于陈述句句首者有2个,词频却占69次。《尚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助词有3个:「惟」「越」「肆」;《诗经》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助词有2个:「维」和「肆」。如: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句首语气助词「夫」字,加在主语之前,仍多具有特指作用,使特定的话题更加突出、醒目,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如:句中语气助词,主要是使用在《诗经》里,其功用主要在于调整句子音节,使语气表达更加和缓、舒畅。如:例①—⑤,诗句加「聿」「遹」「其」「薄」「也」以成四言,这样就使上下诗句韵味和谐,语气流畅。这种情况,即使在散文著作中,如《尚书》,也会遇到的。如:例①—④,「率」「有」「云」「曰」字以下,加之而成两言或四言,为偶数,读之自然语气和谐、畅达。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句首、句中语气助词均处于消亡之中,代之而起的则是句末语气助词四大系统的确立。这是汉语语气助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例①—⑤,「乎」「哉」「与」「邪」「耶」,均为表示疑问语气者。②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论语·子路》)上古汉语到了中期,不仅产生出一大批句末语气助词,而且又涌现出数量不少的句末语气助词的连用形式。这种连用形式,姚振武《上古汉语语法史》称之为「语气套叠现象」。上古汉语到了中期,不仅产生出一大批句末语气助词,而且又涌现出数量不少的句末语气助词的连用形式。这种连用形式,姚振武《上古汉语语法史》称之为「语气套叠现象」。语气就是说话人的口气,包括心理状态、感情色彩等。可以说,只要说话,必有语气。而语气词却是后起的、非必需的现象。例如,在殷商时期,没有标示论断语气的「也」,但决不能说殷商时期没有论断语气。于是发生一个问题:某种语气词,与它所对应的某种业已存在的语气,究竞是什么关系?例如:这是两个判断句,①无「也」,②有「也」。例②这样的句子可以看作是由例①这样的句子加上「也」造成的。显然,加「也」之前句子已经有了判断语气,「也」的作用只是使句子原有的判断语气更为彰显一些而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姚振武说「也」的作用只是「标示」原句已有的论断语气,它使得原句的语气得到加强。如果语气词所标示的语气与原句的语气不一致,便体现一种复合语气,从而形成语气的「套叠」现象,表达说话者的复杂的感情、心理状悲。例如:例③是祈使句,不用「也」仍然是祈使、命令的语气,这种语气是由禁止性否定副词「无」表示的。「也」并不表示祈使语气,而是对这种祈使的语气加以肯定,仍是表示论断或肯定的语气。因此例③是祈使语气与判断语气的套叠,只是祈使语气没有使用语气词。例④是感叹句。前有叹词「恶」,句中又有表示反诘的代词「何」,反诘也就带有不以为然的惊讶意味,句子的感叹语气是由「恶」和「何」表示的,「也」是帮助「是何言」这个判断句表示判断的。因此例④是感叹语气与判断语气的套叠。如果句子使用不止一个语气词,那么看起来就是语气词的套叠了。例如:这里,表限止的「已」与表疑问的「乎」代表该句的两种语气。对于这种现象,姑且称为语气词的套叠使用。这时句子的语气重心一般在后一个语气词上。⑥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也乎哉」,兼表肯定、疑问和反问的语气。句子的语气重心落在最后的「哉」字上。既然是「套叠」,就说明它们是分层次的。一般的规律是「管前不管后」,即每个语气词只统摄它前面的部分而不管后面部分。仍以「斯谓之仁已乎?」为例,「已」是统摄「斯谓之仁」的,而「乎」是统摄「斯谓之仁已」的。「已」和「乎」并不在一个层面上。正如朱德熙所言:「几个语气词接连出现,彼此在结构上没有直接的调系。」这样递相套叠,最后一个语气词,它的辖域自然最大,所以成为全句的语气中心。其实套叠的不是语气词,而是句子本身的不同语气。「语气词的套叠」只是一个表象,且方便称说而已。语气词的套叠使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应结合原句本身的语气和各个语气词本身的语气综合理解。例如:郭锡良解释说,三个语气词连用,各个语气词仍保留各自所表示的语气,组成三种语气因素相结合的复合语气,语气的重心一般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比如「也」表肯定语气,「已」表限止语气,「矣」表报导新情况的语气,也就是说孔子是把「泰伯其可谓至德」这一事实当作肯定的、止于此的新情况报导出来。其度句中的语气副词「其」还表示委婉语气,整个句子又带上委婉语气色彩。这是一个四种语气因素组成的复合语气。这是非常精到的观察,具有普遍意义。朱承平研究了语气词套叠使用中语气词本身的搭配规律,他指出:「不同语气的语气词连用时,一般是陈述语气词放在疑问语气词或感叹语气词之前:疑问语气词放在感叹语气词之前。」「陈述语气词连用有两个特点:第一,『也』、『矣』二字较为活跃。凡陈述语气词连用时一般都有这两个语气词参与。第二,在语气词连用时,一般是『也』字放在其他语气词之前,『矣』字放在其他语气词之后。只有『而已』、『耳』这两个语气词与『也』连用时,『也』字才放在它们的后面。」语气词的套叠使用,过去多称为「语气词的连用」,这种说法不体现语气词之间的层次关系,是不准确的。杨永龙对套叠使用的语气词的层次辟系有细致的分析,将其称为「同现」,姚振武认为「套叠」的称呼更能体现层次关系。周生亚这里仍沿用一般的说法,因为周生亚觉得「连用」这种提法,在解释上可能会更灵活一点。对上古汉语句末语气助词的连用形式,马建忠称之为「合助助字」。他说:「合助助字者,或两字叠助一句,则谓之『双合字』,或叠三字,则谓之『叁合字』。」句末语气助词量于句末,其功用自然是表达全句语气的。从理论上讲,既然是表达全句语气的,照理说有一个句末语气助词就足够了,为什么还要叠床架屋地连用两个或三个句末语气助词呢?对此,马建忠又说:「古人谨而话言,往往意在言外,记者追忆其言而笔之,笔之或不足拟其辞,故助以声,一之不足而再焉,而叁焉,至辞气毕达而止。」马建忠的意思是说古人语言言简意赅,少用语气词,后人追忆其言,故加之以声,或一或二或三,直「至辞气毕达而止」。马氏的解释,给人的印象是,这些好像都是后人追加上去的,人为性质很强。对此,姚振武从更大的语言背景角度作了解释。他说:「语气词套叠现象具有较明显的口语和抒情色彩,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论辩于外;『国风』各异,情动于衷,这就是语气词套叠现象盛行的重要原因。以《论语》为例,所有语气词的套叠形式均只在对话中出现,而像《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第三版)》 课件 项目八 无线局域网的组建
- 二零二五年度矿山工程资料员劳动合同3篇
- 第二单元第2课时 100以内数的大小教学课件-一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青岛版·2024秋)
-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课件-【知识精研】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 《时尚北京》杂志2024年第9期
-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进展课件
- 《数据图模板》课件
- 《记王忠肃公翱事》课件
- (高清版)DB37∕T 3006-2017 金针菇菌渣蔬菜(茄果类·番茄)集约化育苗技术规程
- 《百变所以美丽》课件
- 2024至2030年全球与中国市场头戴式耳机深度研究报告
-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质量评估幼儿园准备工作详解
-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说课王金莉-长春光华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 青少年人工智能编程水平测试一级-模拟真题01含答案
- 第十五章《探究电路》复习课课件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 2024年中考物理科技创新题型(教师版)
- 经营性房屋租赁项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 2024年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 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街道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2024
- JBT 106-2024 阀门的标志和涂装(正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