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一(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1页
现代文阅读一(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2页
现代文阅读一(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3页
现代文阅读一(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4页
现代文阅读一(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1)(学生版)

时间:45分钟分值:5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本题共17分)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

里?日: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

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她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

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

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目:

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

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

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

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

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

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

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

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

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

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

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

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

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

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

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

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

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

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

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

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

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

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

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

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

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

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

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

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脍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

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

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

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

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

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

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

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

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

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

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

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

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

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

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

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

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

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

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

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孔雀东南飞》B.《哈姆莱特》

C.《雷兩》D.《边城》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4

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

结合三

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10题。(本题共17分)

材料一: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重要源泉。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

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这里谈谈中华

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

《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

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

“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

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

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

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

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

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

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

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张载执著追求的“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

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

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近世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融

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亡羊补牢,当前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为而不争”的

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

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摘编自陈祖武《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有删改)

材料二:

大千世界,熙熙攘攘,争或不争,都是自己的选择。争,既要念着自己,还要防着别人,必然

掺杂许多不必要的情绪,心就安不下来。不争,如果是彻底不作为,那么心安就没有了支柱,即便

暂时心安,也无法长久。那么,该怎样“不争”呢?

古人说“为而不争”,意指处世之道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凡事可为,而不去争。我的理解就是

不管别人是否要和你争,把你当对手,你自己都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

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力。在放下内心纷扰、屏蔽外

界负面影响、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要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成功了自然高兴,不成功也不必太沮丧,

相信自己,相信坚持,这样心就安稳许多。

所以,“不争”不是“躺平”放任,而是指为而不争,自己要有所作为。如果把“不争”视作

随波逐流或放弃,做事的标准降了,干劲减了,精气神没了,甚至把“不争”作为偷懒和放纵的理

由,都是对“不争”的错误理解。不争,是不刻意地跟别人争,但不是不跟自己比。杨绛先生曾说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颇有同感。对别人的争,我们不必在意,做人做事保持非

功利心,但要有自我认定,要有内在的价值追求。与其与他人争,搅得心烦气躁,不如做好自己,

不断进步。

如果想做到为而不争,那么不妨下决心远离一些热闹的消遣,保持一些对应酬的疏离,让自己

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提升自我。如此,心会获得安定和自在,读书、学习、工作、生活会更舒心

和踏实,幸福指数自然也会上升。为而不争还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把盯住自己的对手剔除,

把真心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伙伴留下来。如此,静下心来,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点实事。

在噎嚣里,为而不争尤为难得,它是宽容处世的姿态,是良好修养和人生智慧;“为”是超越

过去的自己,只要尽全力努力过,即使没有成功,也没有遗憾。

(摘自陈启银《为而不争心自安》)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蕴含着丰富思想道德资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精髓。

B.《老子》最后一章提及“为而不争”,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这里说的“不争”,前提条

件相同。

C.不管别人是否要和自己争,一个人只要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就会得到安稳的人生。

D.为而不争,可以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可以提高幸福指数,也可以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共同奋斗。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写起,在指出危害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为而不

争”思想。

B.材料一运用张载、顾炎武等古代学人的事例,证明中国学人一直将“为而不争”作为自己的

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

C.材料二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为而不争”进行了多角度解读,使其内涵更加丰富,

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

D.对“为而不争”的理解,材料一侧重分析《老子》书中的思想,材料二则侧重谈作者的主观

解读。

8.下列不符合材料一中“为而不争”思想的一项是(3分)()

A.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清•车万育《增广贤文》)

B.不与人争得失,唯求己有才能。(某网友)

C.勇者无俱,我们应该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某网友)

D.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德经》)

9.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为而不争”内涵的具体阐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老子的籍贯历来争议颇多,尤以安徽省涡阳县和河南省鹿邑县争议较大。2022年1月1日,

河南省盐洛高速鹿邑收费站更名为“老子故里”站,引发两地网友新一轮“名人故里”之争。请结

合材料,给两地网友写一段话劝说其停止争论。不写称呼。(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本题共17分)

材料一:

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始终在群体共生的维度中思考人类的各种问题。整体性体现在中国思想

从来没有脱离整体来思考个体,个体永远是整体之中的个体,整体与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支配一

服从的秩序结构之存在合理性,在于维护群体整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和谐。在此视野之中,个体

与群体或个体与国家,不再是一种西方式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

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共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以政裕民”,出自《荀子•富国》,强调

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执政者必须为天下百姓营造一个可以获得安居乐业生活的社会环境。所以《荀

子•君道》说:“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如果执政者不

能给百姓带去好处,百姓如何认同和拥护执政者的统治?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颠扑不破的政治道理。

先秦诸子其实都强调执政者必须给老百姓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

作为‘’天下人”中的具体一员,其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能否得到落实,其所处的政治环境是否公

平、稳定与和谐,最为关键。先秦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或贤能政治,并不相信单个个体具有参与

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但是强调执政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并切实重视天下百姓的声音和诉求。

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百姓认可和拥护统治者的背后有一个“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先

给予才能获得拥护和支持。人类情感世界中蕴含着一种心理对应机制:人们对于给自己“爱'’与"利”

的人,通常都会感恩并予以回报,以对等的方式来回应对方。《墨子•兼爱》说:''夫爱人者,人必

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礼记•曲

礼上》也阐述了“贵德”与“施报”两种德性:''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

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太上贵德,不求回报,相当于“圣”之

无条件奉献;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则是一种相互性的人类情感。《孟子•离娄下》也表达了类

似相互性的转换机制:“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皆有追

求安全、物质利益及更好生活的自然心理,若统治者能有效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百姓就会

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拥护统治者。支配与服从的和谐秩序就此达成,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派安居乐业

的景象。

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强调取予之道应该适度。统治者如果违背了“先予后取”,超出了取的限

度,就会激发出一种洪荒之力。老子警告统治者,不要影响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不要压榨百姓。

激发了百姓的群体反抗力量,只能说明统治者采取了愚蠢的高压政治及贪得无厌的剥削策略。这也

是孟子荀子提倡“汤武革命”之缘由。聪明的统治者都会尽量给老百姓带去利益,带去好处,尽量

不去触碰天下人的洪荒之力。唯其如此,才最符合统治阶级的长久利益。

(节选自宋洪兵《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材料二:

文明城市创建,最重要的是为市民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童乐fun”儿童托育空间、老年日照中心关爱空间、“邻里会客厅”共享生活空间……四川省

成都市东三环路R29C社区商业中心,除具备一般社区空间应有的功能外,还设置24小时自助办证

中心、24小时健身空间等全时服务功能。

“家门口就是政务服务中心,非常方便!”家住附近小区的杨女士不到15分钟就办理好了社保

业务。“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关乎民生,连接民心。15分钟步行生活圈不仅节约了生活成本,更是

极大地提高了市民生活品质。”她说。

生活处处有文明。各地不断创新治理方式,下“绣花功夫”解决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为

老百姓绣出了一幅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图景。

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探索在各社区、小区全面设立“红管家”,“红管家”队伍由社区两委

班子成员、社区工作者、物业公司、共驻共建单位、小区在职党员等力量组成,是党组织领导下多

元参与的协商议事平台。“每天都能看到'红管家'的身影,他们一旦发现私搭乱建、邻里矛盾等

问题,会第一时间协调处理。”荷塘社区居民张玲英说。

满城“红管家”,服务“百事通”。如今的安源,一出门就能瞧见“红管家”,一有困难就找“红

管家”,百姓安全感、幸福感满满。

(节选自张文骁、龚亮《以人为本惠民持之以恒实践》)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思想中,整体和个体之间乃是共生关系,两者的联系极为密切;但整体为主,个体

为次,个体尤其不能离开整体。

B.共生智慧中“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是英明的统治者都应遵照去做的,那些只取不予的

统治者,极容易引发人民反抗。

C.孟子和墨子在爱他人这个方面有非常相近的思想,都认为施予爱才会得到爱,这符合人类

情感世界中的心理对应机制。

D.真正的文明城市一定会为市民营造美好的生活空间,杨女士不到15分钟就办理好了社保业

务的事例,就是这一点的明证。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统治者治国的目的就是富民利民,不然其统治没有正当性。

B.荀子、孟子都生活在先秦,引用他们的话论证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恰切有力。

C.安源区设立“红管家”,提升人民幸福感,这是政府营造美好生活空间的举措。

D.两则材料虽然形式有别,但思想相通,都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有惠民的观念。

1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C.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荀子)

D.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

14.两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依据上述材料的观点,对下面文段的内容进行评析。(4分)

(秦始皇)欲攻匈奴,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

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汉•主父偃《谏伐匈奴书》)

答案: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1)(教师版)

时间:45分钟分值:5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本题共17分)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

里?日: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

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她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

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

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目:

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

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

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

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

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

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

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

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

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

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

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

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

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

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

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

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

特拉等主人公带人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

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

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软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

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

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

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

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

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

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壌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

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壌,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

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脍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

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

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

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

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

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

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

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

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

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

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

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

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

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

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

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原文“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

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选项

与原文内容完全相同。A.”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惟《红楼

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可见,

原文是“不是如此”,而非“不只如此”。B.“鲁迅认为”错,张冠李戴,“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

在对某喳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是作者的观点,而非鲁

迅的观点。D.“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

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

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可知,是表面上说“伤时骂世”,“有意规避”的说法错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

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

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

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

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曲解

文意,过于绝对。根据原文''《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

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

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

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可知,作者认为新生事物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

的缘故,而且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说法曲

解文意,且过于绝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孔雀东南飞》B.《哈姆莱特》

C.《雷雨》D.《边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

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

投机骑墻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日:这是性格之不同,

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分析可知,《红楼梦》的悲剧不是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是性

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而造就的悲剧。ACI)中《孔雀东南飞》《雷雨》《边城》中

的悲剧均源于社会以及个人之思想、性格、人生见地之不同,都未涉及善恶之攻伐。B.《哈姆莱特》

讲的是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

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这已经涉及到了善恶之征伐。

5.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4

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

力。②

论证语言严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③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

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答对任意两条即可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从论证方法来看,文章开篇引用鲁

迅对悲剧的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利的论证了“价值

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一观点;然后举《红楼梦》的例子“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

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来佐证,论证

有力。从论证的语言来看,用语严谨,如“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

词语的使用,表述严谨。从论据的选择来看,文中选择了莎上比亚悲剧来论证“在欧洲,最早的古

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

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

选择《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论据与论点高度统一,论证有力。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

结合三

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①宝、黛的爱情悲剧,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

生见地不同。贾府人看重封建大家族政治势力关系网的维系,而宝黛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

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②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

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

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示例二:①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追求自由本真,

厌恶仕途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钗却理性现实,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二人

志趣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②宝、钗婚姻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

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

了宝、钗的婚姻悲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岀见解的能力。

结合“《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

和婚姻的自主自拝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分析可知,宝、黛追求爱情自由,而他们的这种追

求与身边人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结合“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

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分析

可知,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

钗却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二人志趣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

结合“《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

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

死亡”分析可知,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

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是必然的,而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

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哀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

了宝黛爱情的灭亡。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10题。(本题共17分)

材料一: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重要源泉。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

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这里谈谈中华

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

《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

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

“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

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

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

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

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

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二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

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

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张载执著追求的“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

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

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近世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融

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亡羊补牢,当前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为而不争”的

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

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摘编自陈祖武《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有删改)

材料二:

大千世界,熙熙攘攘,争或不争,都是自己的选择。争,既要念着自己,还要防着别人,必然

掺杂许多不必要的情绪,心就安不下来。不争,如果是彻底不作为,那么心安就没有了支柱,即便

暂时心安,也无法长久。那么,该怎样“不争”呢?

古人说“为而不争”,意指处世之道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凡事可为,而不去争。我的理解就是

不管别人是否要和你争,把你当对手,你自己都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

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力。在放下内心纷扰、屏蔽外

界负面影响、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要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成功了自然高兴,不成功也不必太沮丧,

相信自己,相信坚持,这样心就安稳许多。

所以,“不争”不是“躺平”放任,而是指为而不争,自己要有所作为。如果把“不争”视作

随波逐流或放弃,做事的标准降了,干劲减了,精气神没了,甚至把“不争”作为偷懒和放纵的理

由,都是对“不争”的错误理解。不争,是不刻意地跟别人争,但不是不跟自己比。杨绛先生曾说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颇有同感。对别人的争,我们不必在意,做人做事保持非

功利心,但要有自我认定,要有内在的价值追求。与其与他人争,搅得心烦气躁,不如做好自己,

不断进步。

如果想做到为而不争,那么不妨下决心远离一些热闹的消遣,保持一些对应酬的疏离,让自己

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提升自我。如此,心会获得安定和自在,读书、学习、工作、生活会更舒心

和踏实,幸福指数自然也会上升。为而不争还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把盯住自己的对手剔除,

把真心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伙伴留下来。如此,静下心来,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点实事。

在噎嚣里,为而不争尤为难得,它是宽容处世的姿态,是良好修养和人生智慧;“为”是超越

过去的自己,只要尽全力努力过,即使没有成功,也没有遗憾。

(摘自陈启银《为而不争心自安》)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蕴含着丰富思想道德资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精髓。

B.《老子》最后一章提及“为而不争”,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这里说的“不争”,前提条

件相同。

C.不管别人是否要和自己争,一个人只要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就会得到安稳的人生。

D.为而不争,可以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可以提高幸福指数,也可以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共同奋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

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

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

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错误,张冠李戴。结合“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

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的不是“新

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中华传统美德”。B.“前提条件相同”错误,曲解文意。结合“《老

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

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

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可知。C.“只要……就”错误,

绝对化。结合“我的理解就是不管别人是否要和你争,把你当对手,你自己都先放下,不把别人当

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

力。在放下内心纷扰、屏蔽外界负面影响、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要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成功了自

然高兴,不成功也不必太沮丧,相信自己,相信坚持,这样心就安稳许多”可知“自己先放下”是

获得“安稳的人生”的条件之一。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写起,在指出危害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为而不

争”思想。

B.材料一运用张载、顾炎武等古代学人的事例,证明中国学人一直将“为而不争”作为自己的

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

C.材料二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为而不争”进行了多角度解读,使其内涵更加丰富,

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

D.对“为而不争”的理解,材料一侧重分析《老子》书中的思想,材料二则侧重谈作者的主观

解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

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A.“材料一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

写起”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从中华传统美德写起。B.“证明中国学人一直将'为而不争'作为

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错误,张冠李戴(偷换论点)。证明的是“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

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C.“材料二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错误,无中

生有。没有“从正、反两个方面”。

8.下列不符合材料一中“为而不争”思想的一项是(3分)()

A.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清•车万育《增广贤文》)

B.不与人争得失,唯求己有才能。(某网友)

C.勇者无俱,我们应该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某网友)

D.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德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

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

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勇者无俱”“敢为天下先”都是争,不符合

材料一中“为而不争”的思想。D项中“利万物”为“为”。

9.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为而不争”内涵的具体阐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答案】同:两则材料都认为“为”是“不争”的前提;“为”均有严格律己之意,需要做好

自己。

异:材料一认为还有对别人有利的含义,材料二无此含义;在“做好自己”层面,材料二更强

调做好自己的事,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

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

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同:结合“《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

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古人说‘为而不争',意指

处世之道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凡事可为,而不去争”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为”是“不争”的前

提;结合“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

用,虽讲法各异,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