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文解读
插秧歌
宋•杨万里
【原文】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大意】稻田里农夫忙着给老婆抛秧,小儿子拔出秧苗让大儿子插上。
[解读]首联展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农田里工作的一家人分工明确:田夫
负责抛秧,大儿负责插秧,干重活;田妇负责接秧,小儿负责拔秧,干轻活。"抛""接"
"拔""插"四个动词用得准确而生动。
【原文】笠是兜整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大意】斗笠像头盔蓑衣像铁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淋湿肩膀。
[解读]颔联点明农人一家在雨中抢插秧苗。春雨密急,以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
沾湿肩膀。以"兜整"和"蓑"分别比喻"笠"和"甲",暗示插秧就是一场激烈的“战
斗”,形象生动地写出劳作的紧张。
【原文】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大意】家人叫他们吃个早饭歇半晌,他却低头弯腰继续工作不应答:
【解读】颈联写出了劳作的紧张和忘我。家人来叫他们吃早饭,让他们歇一小会儿,
但是却无人答话,甚至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进一步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原文】“秧根未牢荷未匝,照管鹅儿与雅鸭。”
【大意】“我这苗还没插稳也没插完,你去看住鹅鸭吧,提防它们糟蹋庄稼。"
【解读】尾联巧妙地写出了农人吃苦耐劳的品格,他表示活没干完不能休息,又话
锋一转,嘱咐家人要管好鹅和鸭,提防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
作家作品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南宋著名
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性格刚直,为政清廉,遇事
敢言,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
首,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
的诗歌大多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不少作品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
主题思想
《插秧歌》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场景,描写农人一家冒雨插秧的紧张劳作,他们齐心协力,
分工合作,劳动场面热火朝天。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艰辛和农事的繁忙,字里行间洋
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整体把握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解读该诗,要了解杨万里"诚
斋体"的特点。"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这是因为诗人把自己的
主观情感最大限度地投射在了客观事物上。本诗即是典型的“诚斋体”作品,生动地描
绘了江南农户全家协作插秧的情景。一家四口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
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采用白描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如一组特写镜头,绘
形绘声。另外要关注本诗的语言,本诗向田野间的大众学习乡言野语,弥漫着清爽自然
的泥土气息,如"接""插""胛""抛秧""半霎""未匝"等动词连贯而下,贴合
诗歌内容,写出雨中劳作充实而紧张的氛围。再有,《插秧歌》深入描写现实生活,阅
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诗歌描摹的场景,细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表现的劳动之美。
文本探究
1.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2.“笠是兜整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明确: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
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3.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
理解?
明确: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
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
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
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
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
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4.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米莒》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明确:侏首》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
"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
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
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
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
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两首
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紫莒》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
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课后练习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笠是兜鳌蓑是甲兜螯:铠甲
B.雨从头上湿到胛胛:肩膀
C.唤渠朝餐歇半霎渠:他
D.秧根未牢静未匝爵:移栽、种植
2.下列诗句中,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田夫/抛秧/田妇/接B.笠/是兜/鳌蓑/是甲
C.低头/折腰/只不答D.秧根/未牢/蔚/未匝
3.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表现了插秧的繁忙。值此春种时节,无论男女老幼,一起来
到田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
B.作者将"斗笠""蓑衣"比作头盔、铠甲,这两个形象化的譬喻起到了
化凝滞为飞动的神奇效果。
C.五、六句以朴素的语言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农事的
紧张、家人之间的关怀跃然纸上。
D.七、八句农人话外有音:在这当口,我怎么能够休息呢?农家的勤劳、
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话语中。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暗示分工精细明确。
B.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鳌"和"甲"借代,暗示抢插无
异于一场战斗。
C.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
紧张程度不言而喻。
D.七、八句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
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
5.下列对《插秧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忙
碌混乱的场景。
B."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雨势之猛,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
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C.本诗的五六句与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
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义和活泼之趣。
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句看似
“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2)《插秧歌》中,","两句写出了劳作的忘我程度:家
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
(3)《插秧歌》一诗中运用比喻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
出了农忙抢种的两句是:,.
(4)《插秧歌》一诗中模拟田夫口吻回应送饭人的两句:,。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
在形式,①.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随着新技艺
的不断兴起,©,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
时代,有些物件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
是外在的"形",③。
答案与解析
1.A【解析】兜鎏: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2022年度工作计划7篇
- 2024年环保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服务合同
- 历史遗址观后感600字
- 2022教师求职申请书模板5篇
- 《呼啸山庄》读后感15篇
- 有关计算机实习报告模板汇编八篇
- 开学典礼讲话稿7篇
- 探测制导课程设计
- 2021年种植牙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 高斯贝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物理】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建筑用木料及加工木材组件相关项目实施方案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图纸会审设计交底记录表格
- 叉车月度检查记录表
- 犯罪学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法律职业伦理考试题库汇总含答案
- 海底捞-新员工培训
- Cinema 4D从入门到精通PPT完整版全套教学课件
- T-SHSPTA 002-2023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销售管理规范
- 我国双语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建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