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放后中国银行业的策略和对策_第1页
全面开放后中国银行业的策略和对策_第2页
全面开放后中国银行业的策略和对策_第3页
全面开放后中国银行业的策略和对策_第4页
全面开放后中国银行业的策略和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面开放后中国银行业的策略和对策2007-01-0910:33随着2006年12月11日我国银行业WTO过渡期的终止,我国从地域、业务种类、客户对象等各个方面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对象限制,在承诺和审慎监管的框架下,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外资法人银行可经营全面外汇和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分行在现有业务范畴的基础上,能够吸取中国境内公民每笔许多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等。为了有效应对全面开放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各项挑战,笔者试图对以后几年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进行粗浅探讨,以抛砖引玉。一、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开放进展综述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银行业认真履行起初承诺,遵循审慎原则,有打算、有步骤、分层次、分时期地对外开放。五年来外资银行在华进展迅速,并由此激发了中资银行的改革进展。在机构设置上,已从只承诺外资银行设置代表处进展到设置营业性分支机构。

截至2006年9月末,我国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达283家。在中国注册的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14家,下设17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外国银行在中国24个都市设置了191家分行和61家支行;41个国家和地区的183家外国银行在中国24个都市设置242家代表处。在地域上,放宽了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由最初只开放沿海都市逐步向内地推进,承诺其在中国境内所有中心都市设置分支机构。目前,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经济金融发达地区是我国外资银行最为集中的地区,专门是上海。截至2006年9月底,上海的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582.84亿美元,占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55.46%,占上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3.41%,占比比年初提升0.6%;各项贷款余额占上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2.97%,占比比年初提升1.08%;客户存款余额占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的5.03%,占比比年初提升0.31%。在业务进展上,外资银行经营业务范畴已从最初只承诺办理外币业务扩大到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放宽了对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限制。截至2006年9月底,在华外资银行可经营12项差不多业务,经营的品种超过100种,11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进展迅速,2001年底以来增长4.6倍,年均增幅高达92%。全部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051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9%。尽管从总量上看,外资银行的总资产在我国银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还专门小,然而增速明显。2002年至2005年,外资银行总资产增长了120.5%,同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仅增长了47.8%;在贷款上,外资银行增长了144.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仅增长了27.8%不良资产率0.99%;截至2006年9月底,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贷款分别增长14.07%和13.51%,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增长11.58%和10.83%,而外资银行增幅分别为19.45%和20.28%。外资银行在存款、贷款的增长速度上连续高于全行业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放宽了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的标准,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比例由15%提升到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比例由20%提升到25%。外资银行差不多成为中国外汇市场上最主动和最活跃的参与者。在会员数量上,外资银行更是占有绝对的优势,截至2006年10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共有会员260家,其中外资银行148家,占总会员数的57%。我国外汇市场上实行做市商制度后,外资银行也是这一制度的主动参与者。截至2006年10月末,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的12家做市商中,中资银行仅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三家,其余均为外资银行(见表1)。外资银行也是我国外汇市场上最活跃的交易者。在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上,今年上半年的成交量排名中位居前3位的皆为外资银行。表1外资银行参与中国外汇市场的情形

总会员数外资银行会员数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260148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7456银行间掉期外汇市场6146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4317银行间外汇买卖市场做市商129结售汇市场做市商157

加入世贸组织五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体制和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操纵和降低风险,主动实施经营战略转型,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不良贷款率降至1位数,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截至2006年9月末,资本充足率达标的中资商业银行由2003年的8家上升到66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从2003年初的0.6%上升到74%。一批中资银行顺利实施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初步形成,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已进入国际十大银行之列。二、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竞争力对比(一)中资银行的劣势体制上的劣势。外资银行是市场化运作,业务操作几乎专门少有来自非市场方面的强烈干扰,完全以利润为其经营目标,不承担政策性信贷业务,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规模、投向、结构以及时限操纵等方面都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或存在阻力,从而使其竞争能力大受阻碍。例如,外资银行能够按照国际市场情形灵活地制定存贷款利率和各种手续费率,报所在地人民银行备案即可;而中资银行的存款利率差不多固定,仅对贷款利率有有限的浮动权,从而使中资银行在外汇存贷款的竞争上处于劣势;再例如外资银行能够按照企业盈利能力、还款能力等决定可否予以贷款;而中资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必须考虑该企业是否处于国家宏观调控限制的行业,在相当长的时刻内还无法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体会和创新上的劣势。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大多为老牌跨国银行,其丰富的体会优势体现在每一项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上,而且持续调整竞争策略和竞争手段来保持这一优势,同时外资银行还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来保持其对市场的竞争力;而中资银行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专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要紧表现在体制和机制上。资本实力和资产质量上的劣势。中资银行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与外资银行专门与国际闻名跨国银行相比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外资银行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仅花旗集团的资产就达70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总和。又如美国商业银行资产目前的不良资产比率是0.67%,我国不管从哪个口径运算都比美国大的多。国际业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中资银行中除中国银行等少数以外,大多海外联行网点少,国际结算往往通过总行代理,环节多,速度慢,从而效率较低,资金在途时刻长,加大了客户的汇率风险。而在华的外资银行大多是跨国银行,其业务网络遍布全球,拥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国际电子网络以及丰富的国际业务体会,使通汇快捷、方便、安全,广泛的国际业务网点和快捷的通讯网络,使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具有中资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制度环境因素使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加剧。中国目前法律和税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各项制度也急需配套,金融治理政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同时中资银行分业监管、分业经营,致使外资银行在税负、业务拓展等方面享受的优待远远超过国有商业银行。例如:在税负方面,外资银行的综合税赋水平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有关于中资银行,存在较多的外币拆借业务,但目前外币拆借仅以利息收入扣除利息支出后的实际收入作为营业税征收的税基,而人民币拆借则以利息收入作为营业税征收的税基;此外,外资银行还可享受外资企业的各项所得税减免优待政策,而中资银行则不能享受着个待遇;部分地区位了招商引资,在土地价格等方面还给予外资银行大量的优待政策。从业务方面,外资银行一样实行混业经营、集约化治理,再加之全球范畴内便利的网络系统,使其获得各种优待和特权,如外资银行可从事外币投资业务,而国内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商业银行法的限制不可能开展投资业务。这种不平等竞争条件进一步加大了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使中资银行,专门是国有商业银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二)中资银行的优势中资银行的某些优势同时也是外资银行无法比拟的,这些优势要紧有:中资银行专门是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誉的支持,能够长期猎取低成本的资金。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誉作后盾,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在老百姓心中信誉度高。中资银行已拥有极为发达的国内网络系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拥有上万个分支机构,网点分布与客户资源十分广泛,如此庞大的银行网络渠道体系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无法比拟的。国内商业银行了解国内金融市场、熟悉客户,具有在本土经营的丰富体会。在把握中国国情、文化背景和客户情形等方面,外资银行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外资银行的机构扩张和业务进展。内资银行是市场先进入者,起初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由于客户服务的切换成本高,因此内资银行的稳固力较强,客户在短期内大量流失的情形可不能显现。内资银行的服务门槛低,价格廉价,能吸引大量中低端客户,这部分客户占据总客户量的90%以上,恰当地运用产品设计和产品定价策略能够与高端服务做一博弈。(三)外资银行的优势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优势要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治理与运作优势。外资银行的治理与运作遵循国际惯例,深入国际金融市场多年,具有丰富的经营体会;业务活动不受本国政府干预。资产质量方面的优势。外资银行的坏账率、资本充足率、新增资产质量等指标明显优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在高端个人客户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明显。近年来,各家外资银行纷纷通过开设支行和各种理财中心进军个人高端客户市场,为富裕客户提供量身定制式的投资理财服务。国内的外资银行如瑞银集团、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皆在华主动开展财宝治理业务,将客户群锁定在拥有十万美元以上的高端客户。例如,花旗银行于2004年6月在上海开设了首家个人财宝治理中心,今年又在上海连续新开设了两家要紧面对个人高端客户的支行。由于外资银行有开展财宝治理的丰富体会和手段,且能为客户提升个性化服务,为高端客户配备高级理财规划师,其优势明显优于各大中资银行。技术与产品优势。在信用卡、网上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间业务等方面,外资银行具有强大的实力。这种优势一方面和中资银行的网点优势形成对冲,一方面可能抢走高盈利业务的相当份额,对中资银行造成专门大威逼。信用文化优势。按照有关金融人士的观点,相当多的“中产阶级”对财务隐私专门重视,在他们眼里,这种权益在中资银行是专门难保证的。品牌优势。外资银行,专门是国际大银行集团由于有几百年历史,其品牌锻造深度明显强于中资银行。总之,在“十一五”时期,随着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将在银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利润生成和盈利模式、治理体制、机构设置、经营理念、监管体制和监管思路等方面形成竞争格局;短期内,个人理财业务将成为双方竞争的焦点。但外资银行在经营理念、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与其在网点设置等方面的劣势,恰与中资银行形成互补。另外,由于大多数外资银行门槛较高,因此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高端服务可能一时还难以惠及一般客户。三、全面开放后中国银行业的市场格局(一)业务合作与竞争格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近年来进展专门迅速,资产、存款和贷款的年增速均在30%以上。尽管外资银行在短短的几年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在网点布局、客户认知、文化渗透等方面无法与中资银行匹配。因此过渡期终止后,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在业务方面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过度竞争不仅对中资银行不利,同样也会对外资银行造成致命性打击。合作的方式要紧是通过参股中资银行、与中资商业银行实现部分业务的紧密合作等。“十一五”期间,中资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在以下业务领域展开合作:零售业务的合作。2005年以来国际银行业差不多将服务重点转移到零售业务方面,专门是针对个人的信用卡业务、理财业务,这些业务是外资银行的长项,同时也是中资银行的短处,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也将要紧围绕零售业务产品的本土化进行。由于零售业务的进展需要大量的分支网点机构并投入较多的人力,而且还要赢得客户的信任等,因此外资银行一样可不能通过在中国大规模增设机构网点来扩大零售业务规模。近年来,在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签署的合作协议中大都涉及了零售业务,例如:浦发银行与花旗银行海外投资公司签署战略合作等协议;与花旗国际有限公司签署信用卡业务合作等协议;在公司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及并在业务合作中予以专门授权。

中国建设银行于2005年6月17日和美洲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美洲银行将在众多领域向建设银行提供战略性协助。这些领域包括:公司治理、风险治理、信息技术、财务治理、人力资源治理、个人银行业务(包括信用卡)以及全球资金服务等。华夏银行与DeutscheBankAG于2005年11月10日在柏林签署《全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范畴包括:技术支持与协助、信用卡业务合作及公司客户、国际结算业务和贸易融资、本外币资金业务、银团贷款、国内结算业务、不良资产处置、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现金治理、市场研究、保险代理、资金产品代销、基金有关业务、零售银行等。批发业务的合作。这要紧体现在创新业务方面,包括产品、工具、服务创新。在这一方面外资银行拥有遍布世界各地便利的分支行和成熟的产品,中资银行在以后一个相当长时刻难以与外资竞争,那么更多的可能确实是合作。此外,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将在以下领域展开猛烈竞争:存款业务的竞争。由于吸取存款规模的扩大专门是居民储蓄存款的扩大,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需要大量的分支网点机构和投入较多的人力,而且还要赢得储户的信任等,因此外资银行一样可不能通过在中国大规模增设机构网点来扩大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即使考虑到外资银行能够通过利用高科技手段,如增加ATM机的设置等方式,也不可能对中资银行吸取居民储蓄存款的份额构成重大的威逼。中外银行在存款业务方面的竞争,近期内重点不在零售业务,而在于批发业务。对批发业务的争夺,将是外资银行与中国银行业竞争的最要紧领域。贷款业务的竞争。在贷款方面,中外银行的竞争重点不在零售贷款业务,而在于批发贷款业务,而且是对优质的批发客户的争夺。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在华的外资银行在选择客户时,通常都选择专门优秀的客户与其进展业务关系,而在拓展经营效益较差的国有企业的贷款业务时,外资银行都专门慎重。在零售贷款方面,由于机会成本较高,外资银行也将会十分慎重,但外资银行关于各类居民消费信贷会比较感爱好,将逐步成为其在零售贷款方面与中资银行争夺的重点。中间业务的竞争。中间业务由于收益高、风险低,占用少或不占用风险资产,平均占到国外银行利润总额的40%以上。比较突出的花旗银行,其利润总额中的80%都由中间业务制造。而国内进展较好中资银行,也只占到10%左右。以中间业务重头戏之一的理财业务来讲,中资银行还刚刚起步,专业化程度远不及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的劣势突出表现在体会、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目前外资银行在华开展的一些中间业务如国际结算等已显露出强劲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已达到40%左右。2006年外资银行在华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有长足进展,在少数中心都市的市场份额提升专门快。外资银行经营信用卡业务之后,将会对中资银行形成强有力挑战,专门是国际卡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将会占绝对优势。在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方面,外资银行除连续稳固原有客户(即外资银行所在国和地区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以及其他公司企业)之外,将专门重视为中国国内客户提供服务。实际上,目前外资银行差不多在大力开拓其具有优势的投资财务咨询与治理、证券发行与交易等业务,而中资银行则显得行动迟缓。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方面的竞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中国的进展还处于起始时期,而对外资银行来讲这是其最大的优势。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属于风险最为集中、监管最为困难的业务领域,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外资银行在从事这些业务时能够利用其广泛而通畅的海外渠道,比较容易地规避监管。这种状况有可能危及中国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的稳固。以后能够估量,外资银行在这方面将连续保持相当大的优势,并将获得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中资银行则完全无法与之抗衡。投资银行业务的竞争。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进展已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大趋势,开拓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提升收益率的重要途径。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具有宽敞的市场,这类业务属于期限较长、收益较好而且比较稳固的业务。尽管2005年中资银行在短期融资券、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基金等IPO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专门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获准发起设置基金治理公司,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混业经营的曙光。然而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治理的分离银行制度,使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仍旧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2006年中资商业银行不可能全面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专门是融资、代客户发行股票等业务,而且具有贷款、融资与金融衍生工具相结合新产品开发能力的则更少。因此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二)竞争手段与策略合作手段和策略前面已有表述,在此不再赘述。以下要紧阐述竞争手段和策略。业务选择策略。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将集中力量争夺零售银行业务和批发贷款业务。近年来乃至以后3~5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的顺序为:参股中资商业银行、与中资商业银行进行战略合作以充分利用中资银行的渠道和网络、理财和项目融资以等投资银行业务、进出口贸易中便利的贸易融资等中间业务、打通产业链条上下游的融资和信贷业务;客户选择策略。对国内优质客户的竞争将成为以后3-5年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争取到优质客户就意味着该银行业务的扩大、风险的降低和经营效益的提升,增加了在竞争中获胜的筹码。外资银行既无意在中国大力开拓零售银行业务,又期望中国在经营地域、客户范畴上对其的金融管制更宽松,其要紧意图十分明显,即在更广的范畴内选择那些尽可能少投入人力和财力,既有丰厚业务盈利、业务量较多,又少承担风险的信誉高的国内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将大量争取优质客户,专门是三资企业,而将效益相对较差的国有企业留给了中资银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优质客户为了扩大生产,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出于自身考虑往往也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态度好的外资银行。优质客户的减少,将使中资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本土化经营策略。近年来,外资银行持续通过调整在华进展战略来促进经营的本土化,以尽快实现人才、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与本土文化的融合。随着市场的拓展和业务范畴的持续扩大,外资银行今后必将加快推进自身的本土化进程,那个进程将要紧通过与中资银行开展合作、人才本土化和金融创新的本土化来完成。人才的本土化是经营本土化的前提。外资银行不但在聘请一样职员时以本地人力资源为主,在高层中也开始主动聘用国内高级治理人才和金融专业人才。这些高级人才往往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同时又熟悉国内金融市场,在业内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对外资银行开发内地市场和争夺客户资源均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起用本地金融人才已成为外资银行快捷有效且成本收益率相对较高的本土化途径,许多外资银行已开始大力推行人才的本地化,例如汇丰银行中有95%的职员来自于内地聘请。将自身优势与本地客户的需求相结合进行金融创新的本土化。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在分析国内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进行产品创新。例如外资银行面向中、外籍个人客户推出的保本外汇理财产品在充分考虑了内地百姓的理财需求后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结合内地企业客户的需求,先于中资银行为其提供保理服务和现金治理服务等。这些本土化的金融创新既贴合了本地客户的需求,又突出了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成为外资银行在内地市场制胜的重要法宝。区域选择策略。从外资银行进军中国的区域选择来看:

发达地区和发达都市仍是外资银行的重点目标市场,以京沪深为中心的三大经济区域定位逐步有所区分。目前,外资银行分别以京、沪、深为中心向周围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辐射之势。上海、北京和深圳在成为外资银行重点经营区域的同时,其定位也将逐步有所区分。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仅使其成为外资银行最为集中的都市和众多外资银行在华总部所在地,也是外资银行金融创新产品或经营模式的试用地,因此上海将成为众多外资银行在华旗舰网点的所在地;北京作为经济调控中心和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心,将会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来京设置机构、开展业务,外资银行在北京的进展还有专门大的成长空间;深圳凭借其雄厚的金融基础以及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成为港资银行进军内地的桥头堡,在CEPA及其后续协议的推动下,深圳外资银行在规模和盈利增长方面都将实现有力的增长。其次,外资银行将在监管部门的鼓舞和支持下加快进入东北和西部地区。专门是这些区域的大中都市。(三)人才竞争如前所述,人才的本土化是外资银行经营战略不可或缺的要紧组成部分。随着外资银行业务范畴的扩展、业务覆盖区域的增多,金融人才将是中外资银行竞争的一个焦点。这是因为:拥有熟知银行业务又懂外语和运算机的银行专业治理人员、业务操作人员是银行在当然是以后竞争获胜的基础(对任何一家银行来讲,缺乏有银行从业体会的雇员是制约其进展的首要咨询题),然而笔者认为,以后银行业进展更需要熟悉客户需求、文化、嗜好以及银行运作模式的“行家”,外资银行实现本土化的前提是拥有一大批如此的“行家”。当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转入另一家银行,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的去留咨询题,由于随之将可能带走部分业务、客户或专项产品,甚至这将可能变成一个关系到该银行竞争地位的大咨询题。因此,以后在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之间最重要的竞争将是对具有工作实践体会的各种专业人才的竞争。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外资银行以其富有生气的经营治理机制、良好的培训机制、优越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工薪待遇等对中资银行业的专业人才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差不多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能够预见,以后几年中资银行人才流失现象将会更加严峻。四、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的收益与成本分析(一)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的收益(二)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的成本银行业市场份额的缺失。外资银行从2006年12月11日起,在中国境内经营人民币业务将不再有地域和客户限制,获国民待遇。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可获得几乎与中资银行同样宽敞的业务范畴,本地注册的总行可直截了当授权旗下网点开展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全面竞争的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国银行业将面临一部分市场份额的缺失。削弱盈利能力。相伴着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缩小和优质客户的减少,其盈利能力必定随之降低,最终将阻碍到中资银行的收益。《中国外资银行治理条例实施细则》(下称《细则》)的颁布,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