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普通高中语文年级高一年级学期秋季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科书书名: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08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2.加深对词中的用典艺术特色的理解,学会比较鉴赏。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3.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理解本词用典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1.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教学过程1.诵读感知·朗读正音。大声诵读课文,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停顿。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2.诵读感知·通读明义。(1)用典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大的一个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用典也叫用事、用辞,也就是说,在诗词中“引用古代故事或过去的旧事以及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来说明当前的事情,以丰富诗作的思想感情,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一种表现技巧或方法。“借古”是为了“说今”,“说今”才是诗人的目的所在。(2)《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有五处用典,请你借助表格进行梳理。典故详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典故人物:孙权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①“英雄”,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②“无觅孙仲谋处”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表达对后继无人的无限惋惜之情。③“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操,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④“风流”:孙权的才略及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⑤“雨打风吹”:历史风云。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时事消沉之意。通过对比,暗指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及昏庸无能。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典故人物: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①“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引伸为“普通、平常”。巷、陌,这里都指街道。“斜阳草树”言刘裕(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出身贫寒,家境寻常。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指出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韩侂胄急于北伐,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典故人物:刘义隆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之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①“元嘉草草”: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说明好大喜功,仓促应战者必败。②“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隆兴北伐,指的是南宋孝宗隆兴年间的以北上中原,收复北宋故地为目的的军事行动。始于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南宋方面不宣而战,至隆兴二年十一月,以隆兴和议的签订为结束标志)。(燕然勒功:东汉大将窦宪率领汉军破北匈奴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即把记功的文字刻在石头上。燕然勒功指建立功勋。)③“赢得仓皇北顾”:即赢得仓皇与北顾。“赢得”,剩得,落得。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率师北伐,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魏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典故人物:拓跋焘“佛狸祠”是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①“可堪”:表面意为可以忍受得了,实则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郁愤的。②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对比,暗指南宋的腐败无能。③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诗人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族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人物: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而被免职,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以廉颇自况,表示虽老(64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奸臣当道,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溢于言表。原句典故人物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借古说今)上阕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孙权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刘裕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下阕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刘义隆批草率出兵。批评。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击败宋文帝拓拔焘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担忧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虽老仍不忘国廉颇忠不为用,报国无门。悲愤。总结: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以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非是辛弃疾的缺点,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3.诵读感知·吟诵复兴。“吟诵就是把你自己对于一首诗的体会结合诗歌本身的平仄格律表现出来,就是如此之简单。”——叶嘉莹对话古今,请你思考当代社会如何能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师诵读指导下,能过够有感情地吟诵本词。诵读指导:诵读此词开头两句音调高亢,气势壮阔,接下来音调宜稍降,语速徐缓,“想当年”三句,宜高声朗诵,下片前三句音调又稍降。“北顾”后应较长停顿。下片音调宜低沉,语速徐缓,吐字有力。结尾三句音调宜稍扬,“尚”宜重读。仄声韵脚字(“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宜读得干脆有力。

【学习任务二】追思探究·知人论世你认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旨句是哪一句,为什么?主旨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知人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鹧鸪天•送人》《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多首。论世: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总结: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是有道理的,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学习任务三】对比阅读·细品苏辛宋代的豪放词,以“苏辛”并称。苏轼首开豪放派新风,辛弃疾在继承其衣钵的同时,青出于蓝。当代词评家普遍认为,苏轼词“疏狂”多于“豪放”,而辛弃疾才是真正的豪放派。对此,你怎么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在六十六岁时,写下的压轴之作。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苏轼四十七岁时,写下的豪放词代表。哪一首是你心中的豪放词第一?点拨:要做出取舍,需要我们能够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咏怀历史之作的异与同。解析: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抒情上均为借古喻今。不同点:(1)写景、议论方式不同。《念奴娇•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