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史综合训练题一(含解析)_第1页
统编版2024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史综合训练题一(含解析)_第2页
统编版2024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史综合训练题一(含解析)_第3页
统编版2024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史综合训练题一(含解析)_第4页
统编版2024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史综合训练题一(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24届高三历史第一轮专题复习——中国史综合训练题

一、选择题

1.《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

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

(“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2.孔子以及儒家学者认为,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

序和价值的源泉,天下大一统以及合理政治操作的理据亦源于此。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六经典籍融合了诸子百家学说B.文明传承有助于社会转型

C.儒学思想促进了价值观的整合D.祖先崇拜推动了文化重构

3.秦朝大兴土木,人口流动频繁,“丁壮丈夫西至临济、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

林,北至飞狐、阳原。”这一现象反映了

A.统一王朝的建立B,古代疆域基本奠定

C.行政区划的变革D.政府治理能力提高

4,秦汉之际的历史经历了由统一、分裂、重新统一的过程,国家结构形式选择也经历了一

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郡县制为秦代统治者的急功近利而一度崩溃,而重蹈覆辙如楚霸

王项羽,同样为历史所否定。在迈向单一郡县制过程中,有一种过渡性的中间形态的结构形

式。材料旨在论证

A.汉初实施郡国并行的合理性B.郡县制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秦汉由分裂到统一的必然性D.分封制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5.汉初,萧何对秦法加以整理修改,去掉其中少数残酷的条文,制成汉律。汉武帝时,汉

律开始将“大不敬”“不孝”之罪列为严重犯罪,还倡导根据春秋经义判决案件并定罪。这种转

变反映了汉代

A.立国策略的变化B.皇帝权威的变化

C.社会风俗的变化D.官僚制度的变化

6.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议事处。在政事堂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谓之“执政

笔”,其在处理中书门下日常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职权。唐前期秉笔宰相由专人担任,唐肃

宗以后改为轮换。这一变化

A.促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使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C.有利于强化专制皇权D.导致中枢决策重心发生转移

7.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

《旧唐书•文苑河南22人,河北22人,陕西13人,山西12人,江苏10人,浙

传》(115位)江6人,湖北5人,山东4人,四川2人,不著籍贯者19人

河南22人,河北17人,陕西9人,山西8人,江苏4人,浙江

《新唐书•文艺

4人,湖北3人,山东2人,甘肃2人,福建1人,江西1人,

传》(77位)

安徽1人,籍贯不明者3人

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

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

8.宋代使用便钱会子,这些会子很多是豪民富户发行,后来富户向政府申请获得准许,但需要

上缴三司每贯20文。未代在对盐、茶、铁、酒、香药等商品进行专卖时,采用了盐引、茶

引的信用票据方式。这些做法的积极影响是

A.民间金融信用合法地位增强B,豪民富户成为国家财政的依靠

C.宋代对商业由限制走向松弛D.推动了饮茶之风在中国的盛行

9.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政府“置浙江、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

岁输(棉布)十万匹”,后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丝、绢、棉)之首。这表明当时

A.国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B.棉纺织业已在江南地区推广

C.农民的赋税负担十分沉重D.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较为繁盛

10.下表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统计人数表。据此推知,军机处

皇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

军机大臣60%时间6至789%以上时间4至676.5%时间4至6

5—6人

人数人人人

A.机构健全B.精干高效

C.权力扩大D.决策开放

11.徐继畲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

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变

化最能反映当时

A.国人由鄙视西方转向崇洋B.中国由朝贡体制转型为近代外交

C.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受冲击D.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从对抗到和解

12.咸丰皇帝对《天津条约》中最不能容忍的是“公使驻京''这一条款,他一想到一群外国人

长期进驻北京、朝政受到洋人控制就如坐针毡。据此判断清政府

A.缺乏近代外交的意识B.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放弃了天朝上国思想D.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13.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

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B.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

C.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14.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初步发展,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下表为《大生系统

企业史》统计的1912—1918年大生厂的相关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年份锭数资本额利润

1912年408001130000.232

1914年408002000000.760

1915年600002000000.933

1916年6000062920.316

1918年600002000000.775

①锭数和资本额明显增加与一战爆发有关②中华民国成立后利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企业的发展④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其扩大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15.在义和团运动高潮之时,圈于义和团的“扶清灭洋”,章太炎称之为“匪”;后来,他又称“自

亡清义和团之变,而革命党始兴章太炎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主要基于

A.知识分子的觉醒B.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C.民族危机的加深D.民主革命进程的加速

16.孙中山说,今日之世界,”是民权世界",民权世界的到来是进化的必然趋势。并认为人

类。顺应进化趋势,以人事速其进行,是谓之革命,我们决不要随天演的变更,定要为人事

的变更,其进步方速。孙中山的论述意在

A.扩大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B.对国人进行科学启蒙

C.以社会革命促进时代发展D.论证民权主义合理性

17.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宣布接受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到了1924

年,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则宣布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B.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列强侵略中国的加深

18.1912年,根据同盟会设计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方案,由孙中山直接任命的各部次

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等,除海军次长外,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各部几乎都由次长代

理,当时有“次长内阁”之称。这则材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A.各部门负责人均是同盟会成员B.大总统在实际工作中有名无实

C.政权的组织形式是责任内阁制D.中央权力的执行主体是革命派

19.下表中中国共产党员成分的构成变化反映了

时间党员总人数工人党员(%)农民党员(%)

1927年4月中共五大57967人50.818.7

1928年6月中共六大40000多人1076

A.国民革命的开展B.共产国际的要求

C.革命任务的变化D.土地革命的进行

20.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

后,一系列法律、法令,如《婚姻法》《土地改革法》《选举法》以及各种《条例》也相继出

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

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

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B,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21.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

体制。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

A.苏联模式的影响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西方国家的封锁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22.《人民日报》在某一时期曾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和“一

棵白菜500斤”等文章。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B.农村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3.1984年夏季,流动人口总量约为70万人左右,1985年9月增至111万人。1987年底广

州流动人口110万,占常住人口比例的32.16%。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浦东开放的辐射效应B.交通工具的日益进步

C.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D.沿海城市的逐步开放

24.1993年航空航天部被撤销,国家设立了航空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轻工业部和

纺织工业部被改为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199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

计划委员会。这表明当时中国

A.单一所有制经济被打破B.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完善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宋进一步改革了医疗福利制度。设立翰林医官院为中央最高医疗行政管理机构,

地方也设有医官,政府要求这些机构“散药饵以救民”。医疗福利制度主要由政府建立,而宗

族、邻里等组建的民间机构也发挥了辅佐作用。北宋医疗福利机构主要服务于皇族、官员、

军人和处于贫苦状态的平民百姓。其中皇族、官员、军人享有较高水平和较为全面的医疗福

利保障,而对贫民则通过安济坊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北宋还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病者利

益不受侵害。王安石新法中的“市易法”,将药品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禁止不法商贩操纵药物,

以假药、次药牟利坑害百姓。

——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医疗福利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医疗福利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雇佣劳动,最早出现于春秋初年,到汉代时,已有很大发展。从战国到

西汉,社会经济处在上升期。各部门得以扩大,分工也进一步细化,在大部门下产生了一些

新的小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更大了。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地、少地的劳动力增多,

加之西汉时期人口较战国时剧增,使得雇佣劳动力相对充足起来。雇佣劳动的普遍又使一些

非农业人口也加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中来。

——摘编自孙刚华《汉代雇佣劳动研究》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统治者将赋役合并征银,使地亩成为为征派赋役的依据。轮班制度和

匠籍制度逐渐被废除,工匠获得了通过市场出卖劳动大的自主权。在此基础上,江南地区的

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领域,雇佣劳动力的现象已非常普遍,且清代较之明代有了更大的

发展。许多市镇有了专门出卖劳动力的场所,甚至一些地区、行业的雇佣工人还组建了维护

自身利益的行帮。政府亦规定:“雇工与其他‘凡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乾隆以后,雇工因对

工作条件不满等原固在工期未满时就释工的现象越来越多。

——摘编自赵网、陈钟毅《中国历史上的劳动力市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雇佣劳动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地区劳动力市场形成的特点及影响。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剿抚兼济

应变实践剿抚不明总数

先抚后剿先剿后抚

民变数3710181369

百分比536%1.5%026.1%18.8%100%

1.5%

——摘编自刘晨《太平天国统治区的民变与政府应对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占领区民变不断发生的原因,并说明太平天

国应对民变的实践有何特点。

(2)概括指出太平天国应对民变的实践对太平天国运动产生的消极影响。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辛亥革命爆发后,受英、日排挤,美国失去对华“金元外交”的主导权。民国的建立刺激

了美国信仰界基督教化中国的热情,在华传教士联合美国政经界人士制造舆论,批判塔夫脱政

府与列强的沆漫一气和趁火打劫不符合“美国精神”,敦促政府尽快承认民国。民主党利用舆

论攻势,赢得大选。与信仰界关系密切的威尔逊就任总统后,放弃与列强在对华承认问题上的

攻守同盟,退出银行团,开启单边外交。民国外交人士为美国信仰界的造势活动穿针引线,在威

尔逊政府转变对华政策一时受阻的情况下,发起号召基督徒为中华民国祈祷的“祈祷策略”,

进一步刺激美国的信仰热情,助推美国政府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威尔逊政府再度获得对华外

交主动权,并开启了近代“中美特殊关系''新局面。

——摘编自马建标《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转变探源》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题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