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讲义_第1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讲义_第2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讲义_第3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讲义_第4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讲义第七单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的祖先在美丽的地球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在瞻仰这些辉煌硕果时,不禁为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叹服。本单元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举世闻名、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金字塔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同学们,我们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有着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文化遗产。本单元习作,让我们拾起手中的笔,向大家介绍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吧!

1.查阅资料,抓住重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目不少,如长城、黄山、九寨沟、云冈石窟、布达拉宫、福建土楼、敦煌莫高窟、故宫,等等。写作前,我们应先明确写作对象,并深入对其进行资料搜集。在介绍文化遗产时,我们可以从地理位置、特点、主要景点、相关故事传说等几个方面着手。如,介绍兵马俑,我们可以从兵马俑的地理位置、兵马俑的种类、兵马俑的样子、兵马俑的数量等几个方面进行。

2.叙述准确,脉络清晰。说明文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准确,所以搜集资料时应对地理位置等无疑义的部分进行核实校正。同时,写作时应有条不紊。一般来说,写世界文化遗产基本的思路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事物之间的关系)顺序等,写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历史、现状等。

3.抓住特点,语言风趣。特点,即事物与众不同的地方。特点鲜明就是要把事物与众不同的地方突显出来。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写作时要重点表现出来。写作时,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能把世界文化遗产介绍得更加生动、有趣。

方法一条理清晰地介绍文化遗产的概况。

截止至2019年,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共有37项,每一项遗产可以介绍的方面都很多,我们无法在有限的篇幅里完全呈现出来,所以我们只能有重点选择某些方面,按照不同的类别,分点去介绍它们,条理清晰地将它们的概况摆在读者的眼前。

雄伟的万里长城

基本信息

名称:万里长城

长度:约21196千米

墙体高度: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

墙身宽度:平均宽度为6.5米

海拔:八达岭是万里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长城的高峰,海拔为1015米左右。

修建时间: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修于燕王在位时期,历史长达2000多年。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基本信息、构造及意义、传说和诗词。这四个部分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包含了名称、长度、墙体高度等,条理十分清晰。

构造及意义

万里长城是由整齐的条石和结实的青砖砌筑的。有人计算,如果把明长城所用的砖、石和土方,筑成一道2米厚、1米高的围墙,可以绕地球一周。

长城上设置有大量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它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它作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用于抵御外敌。

现在,长城主要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它见证了华夏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团结一致,拼搏进取的历程。

第二部分叙述了万里长城的构造及意义,让读者了解到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它都是意义非凡且无可取代的。

传说

与万里长城有关的最有名的故事要数《孟姜女哭长城》了。

相传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范喜良和女子孟姜女新婚不久,范喜良就被抓去修筑长城了。不幸的是,范喜良因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脚下。

孟姜女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边,听到的却是丈夫身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长城倒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中投海而亡。

第三部分讲述了关于万里长城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为这一文化遗产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诗词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千斤募战士,万里筑长城。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陆游《古意》

第四部分写的是与万里长城有关的诗词,我们可从这两句诗词中感受文豪对万里长城的歌颂。

方法二动静结合,展现文化遗产的美。

我们都知道,写景的作文里常常会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使景物活灵活现。那么,我们在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时,同样可以对它作动态与静态的描写,赋予它生命和活力,把它的美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来。

1.静态描写。主要是描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外形结构、建筑材料等,表现出它的静态美。

2.动态描写。抓住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动态变化,如声音的变化、颜色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表现出它的动态美。

颐和园

暑假到北京旅游的第一景点,我选择了颐和园。我想要亲眼见见课文中那美丽的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这可是我由来已久的心愿啊!

听导游介绍,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占地2.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园内有各种形式的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3000余座,分为勤政、生活、游览三大活动区域。全园以万寿山为中心,山青水绿,阁耸廊回。金碧辉映,气魄宏伟,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地位。颐和园于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真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它的芳容。

第2自然段以导游的介绍来展现颐和园的位置、面积、建筑形式和类型等。

我们从北宫门进了颐和园,不一会儿就看到了苏州街。苏州街里的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工艺品,我也买了一个留作纪念。

第3自然段介绍苏州街。

随着导游继续往前走,我们很快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我抬头一望,那宝塔形的佛香阁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很是雄伟。瞧,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啊!

第4自然段描写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静态美。

我们走到万寿山上,从佛香阁前往下看,颐和园的全貌尽收眼底。葱绿的树林掩映着黄色的琉璃瓦和朱红的宫墙。正前方,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王。游船、画舫在湖面轻轻地划过,留下一条条细长的水痕、又悄无声息地隐没在偌大的昆明湖中。昆明湖上有许多飞鸟,它们展翅飞翔,欢呼雀跃,好似争着抢着向游客介绍美不胜收的颐和园。

第5自然段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将昆明湖的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我们从万寿山走到十七孔桥洞而得名。汉白玉的栏杆上雕刻着许多小狮子,雕工精美,形态各异,点缀着十七孔桥。桥上游客众多,有的站在桥上看风景,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追逐打闹……俨然是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第6自然段先描写十七孔桥的静态美,再描写它的动态美,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太阳落山了,我们从东宫门走出了颐和园。我回头望了望,还想在颐和园多待一会呢!

方法三引用历史故事,增加文化内涵。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值得回味的历史故事。我们在介绍文化遗产的时候,引用与它相关的历史故事,把故事的内容讲清楚,可以增加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使得作文显得更加丰满。

如果我们对这部分知识不够了解的话,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询问别人来获取这些信息,在撰写时适当斟酌语言,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把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展现出来。

比如余秋雨先生的《莫高窟》节选片段,在介绍莫高窟时就引用了乐樽和尚发现和建造莫高窟的历史故事,趣味盎然。

莫高窟(节选)

余秋雨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限。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象,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阔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莫高窟》是中国当代作家余秋雨创作的散文,收录于散文集《文化苦旅》中。《莫高窟》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作者用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尽情讴歌了伟大的敦煌艺术。

公元三六六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相对应。

节选部分引用了乐樽和尚与莫高窟的历史故事,描写了从发现到开凿的过程,增加了莫高窟的神秘感,也很好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危金光之迹,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时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醒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自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凿进……

西藏布达拉宫

总体概括

布达拉宫坐落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

本文先对西藏布达拉宫进行了概述,接着分建造规模、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这三个方面来介绍。

建造规模

布达拉宫规模庞大,气势宏伟,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主建筑共13层,高117米。它是著名的藏式宫堡式建筑,也是藏族古代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誉。

在介绍布达拉宫的建造规模时,小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得本文的语言更有说服力。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包括白宫、红宫以及周边与之相搭配的各种建筑。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进行政治、宗教管理的地方,建筑坐北朝南共7层;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部,共6层,这里是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以及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此外,布达拉宫还包括有山上的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以及山下的雪老城、西藏地方政府马基康、印经院、监狱、马厩、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附属建筑。

历史故事

布达拉宫始建于吐蕃王朝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非常喜欢娴熟多才的文成公主。为迎娶文成公主,专门修筑了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气势磅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