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母题题源(新高考版)(原卷+解析)_第1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母题题源(新高考版)(原卷+解析)_第2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母题题源(新高考版)(原卷+解析)_第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母题题源(新高考版)(原卷+解析)_第4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母题题源(新高考版)(原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文学类文本

【母题来源】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

【母题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

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

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

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

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

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

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

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

——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

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

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

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

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

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

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

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

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

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

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

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

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

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

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

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

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

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

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

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

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

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

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杷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

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

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

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

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

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7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

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

国。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

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

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

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

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3.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

简要分析。

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

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

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B

2.D

3.①江上的风景使伍子胥心态平和宁静:②想到父亲和哥哥被杀的家仇,他的心又膨胀起

来;③渔夫平坦豁达的心境,纾解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希望自己能从血海深仇中解脱出来。

4.①渔夫拒剑并自杀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渔夫的侠肝义胆,与普通人的生活较远,本文将

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②作者通过写渔夫的歌声、平坦疏散的心

境和淡泊名利的性格对伍子胥的影响,表现了伍子胥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具有很强的启示

意义。③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伍子胥和渔夫,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增强

了作品的文学性。④渔夫不仅摆渡伍子胥过江,还摆渡了他的灵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

“渡人者'’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题锢回

【试题解析】

1.

B.“只有……才”错。此时的子胥是在享受渔夫带给他的“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2.

D.“共同表现了本文隐逸的主题”错误.“渔夫的泛舟江上”只是渔人的客观生活状态,不是隐

逸的表现。

3.

本题要求分析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绪变化。做答本题,首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然后分析。

“一走上船.....世界回到原始一般的宁静''这一段景物描写,表现伍子胥登舟之后宁静平和

的心态。

“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这几句写江水引发的联

想,伍子胥想到父兄的遭遇,父兄被杀的家仇,他的心情又难以平静。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一段,写由

渔夫引发的思考。伍子胥把渔夫当作恩人,看作最亲密的朋友,是因为渔夫的歌唱出了他的

悲痛,也让他受到了启发。

“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

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伍

子胥从渔夫摇橹的姿态,体验到了平和与柔情,并希望自己能从仇恨中走出来。

4.

题干简要介绍了“渔夫拒剑”的历史故事,做答本题首先比较原故事和本文的差别,分析体会。

注意题干中的说的“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重点要以关键词“普通”作为切入点分析;

“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提示我们要从文学效果的角度分析。本题为开放性探究题,答案

不唯一,可充分打开思路,多角度分析做答。

从主题看,原故事侧重表现渔夫的狭义精神,本文的将渔夫当作一个普通人来写,内涵就丰

富得多了,侠义精神,指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民,机智勇敢;扶贫济困,惩恶扬

善;为人仗义,肯于助人;路见不平,替天行道。这样的人拯救帮助伍子胥似乎是理所当然、

合情合理的,无论从对伍子胥的影响还是对读者的感召方面均不如设置安排一个普通人更有

影响力和感化效果,得出答案①渔夫拒剑并自杀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渔夫的侠肝义胆,与普

通人的生活较远,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

从人物塑造上看,本文细腻表现渔夫的形象和性格对伍子胥的影响,体现了“渡江”易,“渡

人''难的现实,具有很强的启示性。“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意思是时间总是

在每日每月里在乎已经老去的岁月里,与您相约于芦苇边的江水中。"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意思是说夕阳已经西下时间不早了,我内心忧愁悲伤,月亮已经升上

夜空了,为什么不抓紧时间渡河呢?身为普通人的渔夫时时刻刻惦念了眼前的陌路人,可见

其善良无私的人格魅力,怎么能不让伍子胥深深感动呢?“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

昭昭乎浸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西沉的

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

渔夫的歌声又起了“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你要拿这当作报酬

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

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

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

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

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

向下游驶去”得出答案②作者通过写渔夫的歌声、平坦疏散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性格对伍子

胥的影响,表现了伍子胥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

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

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得出答案④渔夫不仅摆渡伍子胥过江,还摆渡了

他的灵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渡人者”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看,“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

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

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

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渔夫倒有些惊奇了”“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

'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语言描写和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

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得出答案③。

【命题意图】第一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第二题考

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第三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第四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命题方向】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有这些考点: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2.作品

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

美取向的评价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7.对作者的创作

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得分要点】

答题的三步思考过程:

第一步,粗读原文,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

1、提取对象、标题、话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

2、把握各段大意,把明显的中心词或关键句画出,或在段边写出,为后面寻找选项的对应

区域,作好准备。

3、弄清楚写作思路一一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大致分出部分。

第二步,带题读文。

1、认真读题,看准题目要求。

2、据题目要求找准对应区域。如题目涉及的信息不止一处,要注意将相关的对应点找全。

边读边画重点。

3、入选点:筛选出可以进入答案的要点。

第三步:组织答案。

1、摘抄原文词句直接作答一一基本上很少。

2、利用文中词句组合作答。

3、整合文意,概括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一、修辞手法类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8、反问、设问:引发思考,加强语气,强化情感,使句式摇曳多姿;自问自答,提出问题,

引发读者思考。

二、表达技巧

1、叙述方式

顺叙: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

清楚。

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

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

发展的顺序叙述。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人物描写各种方法: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三、人物形象类

按照在小说中的地位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主要人物:小说的主人公,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

心人物。

(2)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在小说中占次要地位的人物。

(3)故事叙述者:小说中讲述故事或参与故事情节的人物,其既有可能是小说中的主要人

物,也有可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

概述人物形象特点

(1)抓取重点概括人物特征。

①从故事情节角度概括: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也是人物性格的展现史。因此,抓住

情节,就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从人物描写角度概括: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正面描写,尤其是

对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即可概括出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从环境及人物关系概括: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离不开其生活的历史背景,而背景又包括人

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因此,抓住环境特点及人物间的关系也可概括人物

的性格特征。

(2)梳理内容完善人物形象。

①从他人评论角度概括(侧面描写):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谈论常常带有对他人的评价,有时

作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判。因此,从作者的介绍和评论或作品中其他人的评价入手,可

以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②从作品背景角度概括: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

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也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文学类阅读

(2022•河北深州市中学高三阶段练习)

逛大栅栏

陈愉庆

①跟父亲和梁思成先生一起逛大栅栏,是我一生中清晰而快乐的记忆。

②梁先生带我们先后去了劝业场、六必居、内联升、瑞映祥、张一元等地方。父亲和梁

先生在劝业场走马观花地走了一圈,就匆匆离开了。走进六必居后,却柒本官尊.。“大雅大

雅!“父亲赞不绝口,“一个卖酱菜的店铺,能有如此韵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梁先生说:

“这里的每一家店铺,都有数不清的传说故事。别人的国家才一百多年历史,我们一个六必

居就四百多年历史''店铺中大大小小酱缸一律是青花瓷的,每个瓷缸上都烧有"六必居''三个

大字。店铺里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瓷缸上扣着程光瓦亮的玻璃盖。八宝酱菜、虾油乳瓜、

蜂蜜糖蒜、螺丝转儿、酱芝麻金丝、酱渍灯笼椒……父亲买了两小篓螺丝转儿和八宝酱菜。

③我至今记得那盛酱莱的小篓子上封着一张写有“六必居”字样的红纸,鱼篓状酱菜罐像

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让人装不替手。父亲说:“仅这笔酣墨饱的,六必居,三个字就已经把

人镇住了。古老的青花瓷,拙朴的小篓子,一方艳红的封纸,素雅中跳出一抹亮丽。这种美

学品位,看似不经意的素面朝天,其实'不经意'中有深不可测的文化积淀,我们学建筑的

人都可以从中得到美学上的启发和灵感。”后来,在清华建筑系讲课时,父亲也谈到过自己

在六必居的感受。

④随后我们来到内联升,这里也是一家百年老店了。店门前红柱黄瓦,描金绘彩,与六

必居典雅素净的风格迥然相异。梁先生说:“最早的店主开的是家朝靴店。取名内联升,即

平步青云、连升三级的意思。朝中官员对内联升趋之若鹫,老板生意如日中天。父亲说:“这

就对了,店铺装潢和内联升风格完全协调,俗艳到极致也是一种美。’‘现在看来,这倒让我

想起了父亲和梁先生一起提出的那个保留老北京历史古韵的“大北京''方案。他们主张在首都

即将开始的大规模建设中,要保护北京传统的古城格局和风貌。

⑤离内联升不远处就是瑞妖祥绸缎庄了。第二代传人孟洛川在光绪十九年进京闯天下,

到民国初年就已经扩张为京城最大的绸缎庄。“什么叫瑞蛛祥?'‘我问父亲。“瑞肤祥是这家

铺子的名字,就好像你的名字叫陈贝蒂,爸爸的名字叫陈占祥。“我对父亲的回答不以为然。

“可是,为什么叫这个名?为什么卖布的商店里要有一个大虫子?'‘我还是不停地刨根问底。

“大虫子?''梁先生哈哈大笑,指着瑞蚊祥的大门匾说,“你说对了,这个‘虫'和这个‘夫'

加起来念'或',它就是一种虫子。是古时候传说的神虫,一母一子。孩子如果要飞远了,

母亲就把自己身上的血涂在它身上。这样,不管孩子飞多远,永远都不会忘记母亲的气味,

永远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古人把坎比喻成铜钱。瑞呢,就是多的意思。祥呢,当然是吉祥,

是好的意思。你说说,瑞政祥是什么意思?“我终于弄明白了瑞政祥的意思,非常高兴地说,

“噢,瑞映祥就是财迷脑袋壳的意思!''梁先生大笑起来,并告诉父亲,天安门前升起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由端蚊祥提供的布料。

⑥傍晚时,父亲邀梁先生去便宜坊吃烤鸭。梁先生却建议说:'‘没吃过大栅栏的小吃,

就不算来过北京。咱们今天就在小摊上吃个酒足饭饱。’'我记得那是一辆有轮子的车子,中

间的方玻璃罩子里,放着砧板、各式调料和羊肚,罩子外侧有一口冒着蒸汽的大锅。大家坐

在四周的条凳上,就着跟前一尺来宽的“桌面''吃起了老北京的爆肚,两个蓝边大海碗放到了

梁伯伯和父亲跟前。头带褐色毡帽、颈上搭了一条白毛巾的老板,对他们两位身着长呢大衣、

戴眼镜的客人格外地殷勤关照,不时笑眯眯地向他俩询问:“再来点麻酱?添点香菜不?辣

椒油?”……父亲是第一次吃爆肚,而且是在小摊上,吃得不小不于,梁先生还特地让老板

烫了一小壶二锅头,我看着那些黑乎乎的爆肚皱起了眉。不远处的一个摊位上飘来阵阵甜香,

我扭着脖子向那边张望着。父亲起身走过去,不一会儿就端着一个小碗向我走来,“快尝尝,

这个你一定喜欢。''梁先生看了看说:“杏仁茶!又香又甜的杏仁茶!“我连忙接过来喝了一

口,果然很好吃。白色乳浆一样的杏仁茶,碗面还撒了几点红色的山楂糕粒红白相间,比爆

肚好看多了。

⑦吃着爆肚,喝着二锅头,梁先生和父亲讲起了大栅栏,全聚德吊炉烤鸭和便宜坊炳炉

烤鸭的区别,皇上御笔题字的前门都一处……连围着摊子吃爆肚的尊律字结的客人们,也争

先恐后地加入了他们关于天桥大栅栏的话题。吃完爆肚,梁先生为我在小摊上买了一包姜汁

麻花。麻花又薄又脆,外面挂了一层黏黏的姜汁味道的糖稀,洒了一些芝麻。这是我一生难

忘的美味,因为此后我再也不曾吃到过这种麻花。

⑧古老的北京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像它这样,孕育着如此浩瀚

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取材于陈愉庆《多少往事烟雨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详细地介绍了六必居商铺内的陈设和商品,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

B.相比较风格华丽俗艳的内联升鞋店,父亲更喜欢典雅素净的六必居酱菜店。

C.“我”更喜欢香甜可口且红白相间的杏仁茶,这是孩子视角里的北京文化。

D.第⑦段中作者说再也没有吃到那种麻花,表达对老北京小吃的喜爱和怀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及相关知识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马观花:见唐代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说走马看花。

孟郊是“苦吟诗人'’的代表,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B.爱不释手:见南朝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我们学过的《古诗十

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

C.不亦乐乎:见《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共二十篇,以语录体

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短褐穿结:见东晋陶潜《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潜,自号“五

柳先生“,去世后,朝廷给予“靖节”的谥号,是中国第一位山水诗人。

3.作者在素材的组织和剪裁方面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章开头说逛大栅栏“是我一生中清晰而快乐的记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句话的作

用。

(2022•河北•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贡献

[苏联]施•波列沃依

过了一些时候,河两岸已竖起了耸入蓝天的、像镂空了一样的巨大铁架子,架设在两岸

铁架子上的电线,在湍急的河流上空微微下垂。在预定输电的前一天,检查员发现在河中心

上空的某一相电线上有一个断头。

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只有一个办法:找一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要找一个高手,让

他顺着悬在河面上空一百多米高的电线,爬到断头的地方,安上接线套管。这样的活儿,电

网建设公司的安装工人中谁也没有干过。

过去在前线打仗时,遇有危险而艰巨的任务,往往派志愿者去执行,现在工程师也这样

做,他把优秀的安装工人集合在一起,问他们之中谁志愿去完成这项艰巨而危险的工作。

谁都没有说话。彼得•西尼津也在场。当工程师问谁志愿去修理时,他突然想起扎哈雷

奇那天夜里对他说过的话,当时工长说,人不管干哪一行,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时刻。这个想

法在他头脑里闪了一下,他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就走到工程师身边,急忙说:“我爬上去。”

然后唯恐别人把这一任务抢去似的向其余的安装工人看了一眼,为了争这个冒险的权利又加

了一句:“我爬上去,我去安装套管!”

彼得•西尼津背着工具袋,敏捷地向铁架子顶上攀登,从下边向上看,春天水气很重的

浮云碰到铁架子上,被碰成一块一块的:这时,彼得的同伴们都焦急不安地注视着他。他们

看见彼得变得越来越小。他的脸已经看不清了。只有他的身影在匆匆掠过的污浊的浮云中,

时隐时现。

“还刮风,真可恶!……”在场观察的高空作业工人中有人这样说道。

“又潮湿……电线现在很滑。”另一个人补充说。

“别说话!”扎哈雷奇像呻吟似地哼了一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远处小小的身影。

彼得•西尼津到了断线的地方。

开头,当他爬上嗡嗡作响的、被风吹得有点颤动的铁架子顶端,看到伸展在他面前的电

线和钢索,他吓得腿都哆嗦了。这里没有可用来支撑手脚的坚实的东西。他将要在上面爬的

钢索,摆动得很厉害,好像要从他身体底下滑走一样。胸口产生了一股冷气,心里直发怵,

这股冷气很快使全身肌肉变得僵硬起来。手脚失去了平时的弹性,变得不听使唤了。

怎么办?爬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向前,只能向前!他的思想、意志、

精力等,全都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上:爬到断线处,装上接线套管。

彼得•西尼津在无底深渊的上空慢慢地晃悠着。他在给电线安套管。这活儿本身并不复

杂,但是在摇晃不定的电线上做这件事可不简单!而且还有风,一会儿停,一会儿又出其不

意她刮起来,仿佛原来藏了起来,然后悄悄地向你扑过来,竭力想要把你推下去似的。

“不行,你想捣乱,没有用!”彼得咬着牙说,两只手不停地工作着……

不久,一切都弄好了。可以往回爬了。但在身边,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发出呜

呜的声音。这个高空作业工人立刻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高得可怕,感到

被风吹动的电线很不稳当,感到风的力量非常凶狠。

他的头立刻晕了起来。双手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他紧紧地抓住电线,而且开始令人

讨厌地颤抖起来。一切仿佛都变得模糊不清。彼得慢慢地失去了平衡,抽搐似地一扬手,就

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朝灰蒙蒙的、微波荡漾的无底深渊往下落……

“啊—啊—0阿—”

这一声意思不十分清楚的叫喊,同时从躺在船尾朝上看的工长嘴里,从工程师嘴里,从

在岸上观看同伴干活的安装工人嘴里……从这一时刻看到彼得•西尼津的所有人的嘴里迸

发出来。

彼得从电线上掉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看到他挂在固定在电线上的安全带上了。

工程师由于着急咬破了嘴唇,血慢慢地沿下巴须往下流。工长又把两手放在嘴边,扯开

嗓门,使劲地喊道:“彼得,彼得!别摇晃……静静地挂着……休息一下。彼得,休息一下,

留着劲儿!听见吗?留着劲儿!”...

然而彼得•西尼津什么也没有听见。他恢复常态后,喘了口气,发现是链子和安全带救

了他,可是能支持很久吗?他知道他不会掉进河里。这立刻使他有可能很好地考虑一下处境。

不可能没有出路!不管链子多么结实,总不能这样在河上空挂着!要知道他已爬到断线

处,安上了套管,故障排除了,可以送电了。

这些想法使他彻底清醒过来。但是怎么办呢?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

一定会放下来的!瞧,现在已有人爬到铁架子上去了……工作量很大……主要问题在于,不

能很快地重新架好电线,这个工作需要几个星期。怎么办,怎么办才好呢?

现在他不再受风的玩弄了。他可以自觉地指挥自己的行动了。这可太好了。他头朝下挂

着,又休息了一会儿。现在他甚至不害怕了,他有了信心,电线不需要放下来了。他用双手

抓住救了他性命的链子往上拔,够着了电线。一纵身,他重新又到了电线上。

在下面注视着他的人,发现他这次很快就爬到了铁架子,都感到很惊奇。而他正好相反,

感到慢得折磨人,每挪动一下,他都当作是一个小小的胜利。

彼得累了。有时仿佛是在机械地移动着,但是在前进……刚才经受住了严重考验的意志

和信心正确无误地指导着他的行动。最后手终于接触到了铁架子。由于疲乏而被抑制的全部

感情,更猛烈地爆发出来。喜悦撑破了胸膛,心里似乎感到憋得慌。

这不仅是得救的喜悦,不,这喜悦要大得多。

彼得•西尼津回到地面后,大家七嘴八舌地夸他,祝贺他,而他却只用沙哑的嗓音费劲

地说:

“想喝点水,行吗?水要清凉清凉的……给我喝点!”

(有删减)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彼得高空抢修电线接头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内容紧凑,扣人心弦,深深吸引了读

者。

B.文中“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

C.“喜悦撑破了胸膛”,喜悦包括两重内涵,有得救的狂喜,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

悦。

D.彼得算不上英雄,只是遇到险情时,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的机会主义

者。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贡献”为标题,点明了彼得抢险的意义重大,简明扼要揭示了文章主题,暗含了

对主人公敬业精神的高度评价。

B.小说描写了电网架设工地的蓝天、水气、浮云等优美的环境特点,与后文刮起的大风形

成对比,为抢险的艰难做铺垫。

C.为体现彼得高空作业的难度,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对地面观察人员的语言、动作

进行刻画,烘托现场的紧张气氛。

D.小说结尾举重若轻,以彼得要水喝作结,与众人对他的祝贺、夸奖形成反差,增强了作

品的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

7.文中画线部分写到了“风”,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8.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性格是在人的内动力和外环境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

来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彼得内心成长的过程。

(2022・湖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乐居(节选)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转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

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

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

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

眉、百灵是极少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

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

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

一两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

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

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

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

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

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

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

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

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

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

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

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

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

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慢

条斯理地抽关东烟。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

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掺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

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

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到永春饭

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擦开了。他憋了一

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

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目睹。一块喝酒

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

坐在里面将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

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

老豉原是做小买卖的。现在退休在家。电话局看中他家所在的''点",在他家安公用电话,

每月贴给他三十块钱。老聂的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

也不喝。

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人时而且合体。春秋

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

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

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

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

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

都点了点头,走了。

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

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

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

吃喝起来。安乐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

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

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晨写完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的是安乐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给全文也奠

定了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

B.画家作为文化人却用“大车酒”的方式喝酒,这样写不仅在反差中塑造人物,也说明了安

乐居酒水的物美价廉。

C.文章后面三个小伙子与安乐居的老酒客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商品文化的侵入,传统文

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碰撞。

D.在“安乐居''里有太多的美好温情,结局却是安乐居消失了,房子翻盖了,这是因为那儿

现在建了一个贸易中心。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写安乐林“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有树有花颜色丰富,

不厌其烦的笔调中流露出悠游的情调。

B.汪曾祺用淡淡的笔调细说着老酒客们的闲适的日常,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体现了老北

京升斗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

C.小说人物刻画中心化,小说中安乐居的老酒客喝酒都有一个度,喝得自在舒心。通过人

物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D.这篇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笔记小说”的特点,记录民俗风情,叙写市井人生,作者淡

化矛盾,淡化情节,不强调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11.小说以“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结尾,请探

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12.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对于语言魅力,他是着力追求的。请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

特色。

专题02文学类文本

【母题来源】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

【母题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

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

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

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

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

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

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

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

——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

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

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

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

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

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

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

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

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

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

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

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

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

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

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

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

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

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

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

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

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

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

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杷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

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

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

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

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

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7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

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

国。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

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

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

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

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3.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

简要分析。

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

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

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B

2.D

3.①江上的风景使伍子胥心态平和宁静:②想到父亲和哥哥被杀的家仇,他的心又膨胀起

来;③渔夫平坦豁达的心境,纾解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希望自己能从血海深仇中解脱出来。

4.①渔夫拒剑并自杀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渔夫的侠肝义胆,与普通人的生活较远,本文将

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②作者通过写渔夫的歌声、平坦疏散的心

境和淡泊名利的性格对伍子胥的影响,表现了伍子胥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具有很强的启示

意义。③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伍子胥和渔夫,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增强

了作品的文学性。④渔夫不仅摆渡伍子胥过江,还摆渡了他的灵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

“渡人者'’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题锢回

【试题解析】

1.

B.“只有……才”错。此时的子胥是在享受渔夫带给他的“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2.

D.“共同表现了本文隐逸的主题”错误.“渔夫的泛舟江上”只是渔人的客观生活状态,不是隐

逸的表现。

3.

本题要求分析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绪变化。做答本题,首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然后分析。

“一走上船.....世界回到原始一般的宁静''这一段景物描写,表现伍子胥登舟之后宁静平和

的心态。

“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这几句写江水引发的联

想,伍子胥想到父兄的遭遇,父兄被杀的家仇,他的心情又难以平静。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一段,写由

渔夫引发的思考。伍子胥把渔夫当作恩人,看作最亲密的朋友,是因为渔夫的歌唱出了他的

悲痛,也让他受到了启发。

“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

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伍

子胥从渔夫摇橹的姿态,体验到了平和与柔情,并希望自己能从仇恨中走出来。

4.

题干简要介绍了“渔夫拒剑”的历史故事,做答本题首先比较原故事和本文的差别,分析体会。

注意题干中的说的“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重点要以关键词“普通”作为切入点分析;

“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提示我们要从文学效果的角度分析。本题为开放性探究题,答案

不唯一,可充分打开思路,多角度分析做答。

从主题看,原故事侧重表现渔夫的狭义精神,本文的将渔夫当作一个普通人来写,内涵就丰

富得多了,侠义精神,指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民,机智勇敢;扶贫济困,惩恶扬

善;为人仗义,肯于助人;路见不平,替天行道。这样的人拯救帮助伍子胥似乎是理所当然、

合情合理的,无论从对伍子胥的影响还是对读者的感召方面均不如设置安排一个普通人更有

影响力和感化效果,得出答案①渔夫拒剑并自杀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渔夫的侠肝义胆,与普

通人的生活较远,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

从人物塑造上看,本文细腻表现渔夫的形象和性格对伍子胥的影响,体现了“渡江”易,“渡

人''难的现实,具有很强的启示性。“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意思是时间总是

在每日每月里在乎已经老去的岁月里,与您相约于芦苇边的江水中。"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意思是说夕阳已经西下时间不早了,我内心忧愁悲伤,月亮已经升上

夜空了,为什么不抓紧时间渡河呢?身为普通人的渔夫时时刻刻惦念了眼前的陌路人,可见

其善良无私的人格魅力,怎么能不让伍子胥深深感动呢?“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

昭昭乎浸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西沉的

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

渔夫的歌声又起了“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你要拿这当作报酬

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

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

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

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

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

向下游驶去”得出答案②作者通过写渔夫的歌声、平坦疏散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性格对伍子

胥的影响,表现了伍子胥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

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

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得出答案④渔夫不仅摆渡伍子胥过江,还摆渡了

他的灵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渡人者”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看,“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

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

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

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渔夫倒有些惊奇了”“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

'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语言描写和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

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得出答案③。

【命题意图】第一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第二题考

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第三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第四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命题方向】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有这些考点: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2.作品

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

美取向的评价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7.对作者的创作

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得分要点】

答题的三步思考过程:

第一步,粗读原文,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

1、提取对象、标题、话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

2、把握各段大意,把明显的中心词或关键句画出,或在段边写出,为后面寻找选项的对应

区域,作好准备。

3、弄清楚写作思路一一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大致分出部分。

第二步,带题读文。

1、认真读题,看准题目要求。

2、据题目要求找准对应区域。如题目涉及的信息不止一处,要注意将相关的对应点找全。

边读边画重点。

3、入选点:筛选出可以进入答案的要点。

第三步:组织答案。

1、摘抄原文词句直接作答一一基本上很少。

2、利用文中词句组合作答。

3、整合文意,概括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一、修辞手法类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8、反问、设问:引发思考,加强语气,强化情感,使句式摇曳多姿;自问自答,提出问题,

引发读者思考。

二、表达技巧

1、叙述方式

顺叙: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

清楚。

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

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

发展的顺序叙述。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3、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人物描写各种方法: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四、人物形象类

按照在小说中的地位可分为以下几类。

3)主要人物:小说的主人公,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

心人物。

(2)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在小说中占次要地位的人物。

(3)故事叙述者:小说中讲述故事或参与故事情节的人物,其既有可能是小说中的主要人

物,也有可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

概述人物形象特点

(1)抓取重点概括人物特征。

①从故事情节角度概括: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也是人物性格的展现史。因此,抓住

情节,就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从人物描写角度概括: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正面描写,尤其是

对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即可概括出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从环境及人物关系概括: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离不开其生活的历史背景,而背景又包括人

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因此,抓住环境特点及人物间的关系也可概括人物

的性格特征。

(2)梳理内容完善人物形象。

①从他人评论角度概括(侧面描写):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谈论常常带有对他人的评价,有时

作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判。因此,从作者的介绍和评论或作品中其他人的评价入手,可

以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②从作品背景角度概括: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

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也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文学类阅读

(2022•河北深州市中学高三阶段练习)

逛大栅栏

陈愉庆

①跟父亲和梁思成先生一起逛大栅栏,是我一生中清晰而快乐的记忆。

②梁先生带我们先后去了劝业场、六必居、内联升、端政祥、张一元等地方。父亲和梁

先生在劝业场走马观花地走了一圈,就匆匆离开了。走进六必居后,却理隼与草.。“大雅大

雅!“父亲赞不绝口,“一个卖酱菜的店铺,能有如此韵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梁先生说:

“这里的每一家店铺,都有数不清的传说故事。别人的国家才一百多年历史,我们一个六必

居就四百多年历史”店铺中大大小小酱缸一律是青花瓷的,每个瓷缸上都烧有“六必居”三个

大字。店铺里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瓷缸上扣着锂光瓦亮的玻璃盖。八宝酱菜、虾油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