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学生版)_第1页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学生版)_第2页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学生版)_第3页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学生版)_第4页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2课时)一、学习目标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两个子目(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讲述了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把握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其经济社会条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认识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概述各文明古国发展的基本状况,认识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分析、认识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文明发展的不同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让学生梳理各文明古国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培养对人类文明悠久历史与发展多元化认识的理性情怀。二、学习过程【自学测评】人类文明的产生1.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人类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发展过程如何?(1)(2)2.指出社会分工与城市的形成过程?(1)(2)3.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1)(2)4.国家与文字又是如何产生的?(1)(2)图片情境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最初的古代文明有哪些?它们的总体特征如何?(1)(2)2.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的自然环境如何?其政治、文化表现如何?(1)自然环境:(2)政治制度:(3)文化成就:3.东北非尼罗河流域文明的自然环境如何?其政治、文化表现如何?(1)自然环境:(2)政治制度:(3)文化成就:4.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文明的自然环境如何?其政治、文化表现如何?(1)自然环境:(2)社会制度:(3)文化成就:5.欧洲希腊爱琴海文明的自然环境如何?其政治、文化表现如何?(1)自然环境:(2)政治制度:(3)文化成就:【合作探究】1.探究一国家的产生材料7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8社会矛盾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需要对全社会进行劳动管理,组织社会生产,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从事法律事务、艺术、科学等。氏族……已经显得无能为力了。材料9随着部落间战争的不断发生,由此就产生了各部落抵御侵略的迫切需要,从而加速了国家暴力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使国家制度日臻完善。思考2:据上述史料,分析国家产生的原因。你认为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根本原因:2.探究二《汉谟拉比法典》材料10第6条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第23条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形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第196/197条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第203/205条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结语怨声载道的统治,寿命不会长,将出现连年饥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换,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他的幽魂[在地狱里]喝不到水。思考3:据法典条文,概括法典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地位。3.探究三雅典民主材料14我们是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握在多数人手中。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伯利克里在葬礼上的演说材料15五百人会议每日在雅典城……由五百人会议中各个部族的成员轮流担任,类似常务委员会按每个部落轮流执掌雅典政务。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1)材料反映的是哪里的“民主政治”?(2)依据材料说明为什么“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3)如何全面评价这种“民主政体”?三、本节精练1.考古学家分别在伊拉克北部耶莫地区、秘鲁、墨西哥、中国河南新郑裴李岗、浙江河姆渡等地发现大量农作物遗迹,比如大麦、小麦、扁豆、粟类粮食、菜豆、玉米、马铃薯、南瓜、辣椒等,时间都在公元前1万年到6000年的期间内。这说明A.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多元特点 B.世界文明发展具有规律性C.中国文明的起源具有独特性 D.当时人类普遍进入国家时代2.从地理上看,埃及北部和东部是地中海和红海,西部是沙漠,陆上主要交通线也就只有西奈半岛;古巴比伦东部是扎格罗斯山脉,南部是波斯湾,西部是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希腊和印度北部都是山地,可以有效阻挡来自草原的游牧骑兵的直接攻击。材料可用来说明A.古代文明彼此间完全隔绝 B.古代文明多元性的成因C.亚非地区是古代文明中心 D.古代世界文明同步发展3.公元前1000年的一份纸草文献上书写:男奴隶西姆,从善良的织布匠哈甫家逃走了……西姆身高5英尺2英寸,红脸,茶色眼珠……如果谁能把他带回哈甫的店铺来,赏一个金币。技艺高超的织布匠哈甫总是应诸君的要求织出最好的布匹来。对此最为合理的推断是A.古埃及具有商业契约精神 B.古巴比伦黄金流通范围广C.古希腊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D.罗马帝国奴隶制走向崩溃4.考古学家认为,苏美尔人因为他们有制陶传统而发明了轮子。用一根轴把两个轮子连接起来,再搭一个平台,这样就有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农民们则发现多装一副轮子可以使车子装载更多东西,跑得更快。这表明A.考古结论客观还原历史 B.生产活动推动技术发展C.苏美尔人率先发明战车 D.农业工具在实践中改进5.人类在早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出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等。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A.鲜明的社会阶级歧视 B.文字和城市的出现C.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 D.神权主义色彩浓厚6.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开始了农耕,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畜牧业,从这个时期起,人类开始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在生产工具的创新方面,金属工具的使用也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加。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这说明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社会分工和金属工具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C.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文明的产生和进步D.农牧业的产生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出现7.古希腊雅典“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曾说:“你的权力真正大,你像个君主人人怕,可是呀,也容易叫人家牵着耍。你喜欢戴高帽子,受欺受骗,老是张嘴望着那些演说家。”另一个古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德斯也说:“城邦属于群众时,个人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用语言吹捧、迷惑群众,也许能暂时有利于群众,可是一旦出现错误,他就会通过诽谤别人来隐藏自己的错误,逃避惩罚,然而群众却可能毫无辨别。”这些说明A.雅典的政治演说家蛊惑性极强 B.直接民主难以保证集体理性C.雅典民主政治具有虚伪性特征 D.雅典公民理性履行政治权利8.文字的发明就足以使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在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最具有创造力的民族中占有重要一席。但令人惊异的是,生活在此地的居民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不止于此,他们还发明了轮子、历法、数学中的乘除法等。材料强调古巴比伦文明A.彰显亚非文明特点 B.已形成完备体系C.蕴含早期人文精神 D.曾取得辉煌成就对9.古代世界多个民族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但传说内容各不相同。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希伯来人有诺亚方舟的传说,苏美尔人有洪水和方舟的传说,玛雅人的神圣典籍中也有关于天神发怒用洪水惩罚人类的记载。这些古代洪水传说的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不同地域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B.洪水传说是所有大河文明的典型特征C.自然灾害构成早期人类文化的核心内容D.洪水对人类早期文明发展产生了影响10.苏美尔对巴比伦、巴比伦对亚述,恰与克里特对希腊、希腊对罗马文化的贡献相当。苏美尔及克里特各创造了一种文化,巴比伦及希腊承袭并扩张之,亚述与罗马又承袭并扩张之。这表明A.文明的交流改变了文明进程 B.传统文明必然被新兴文明所取代C.文明的进程伴随着帝国扩张 D.文明的传承得益于其源头的滋养11.《5000年文明启示录》中指出,一些人高高在上,使唤农民耕种收获、上缴余粮,供给士兵、祭司、工匠、船员、驼队、矿工、伐木工,及其他从事专业技艺的人员。随着这些人数量渐增,技艺日精,一个我们称之为“文明”的社会由此形成。材料表明A.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联系 B.社会分工推动了文明起源C.武力扩张促进文明的发展 D.帝国统治扩大文明的范围12.《伊利亚特》中描写了在一次盛大的竞技会后,掷铁饼优胜者的奖品是一大块圆形生铁,对此有诗人夸耀地说:“即令他有很多肥沃的土地,这块铁也足够他用五个整年。他的耕夫牧人都不会因缺铁而进城去,因为家中将有足够的铁用了。”据此可推知古希腊A.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 B.海洋贸易发展遇挫C.竞技体育悠久的历史 D.人文主义思想诞生13.有学者认为,远古时期,印度河谷地和两河流域的民族在耕种和动物饲养过程中,都养育出了工匠和艺术家、商人和行政人员;他们的住房由精美的同一大小的砖造成。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有书面语言的民族,这种语言有400个文字单位。这表明A.语言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B.大河流域的文明具有一定相似性C.原始农业发展促进人们定居生活 D.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14.《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偷了一头牛,一只羊……如果它属于神或者王官,他要赔偿30倍;如果它属于平民,他要赔偿10倍;如果窃贼没有可赔偿的,他应该被处死。”“如果一个人债务缠身,暴风雨神阿达德摧毁了他的田地,或者洪水冲走了作物……在那一年,他可以不向他的债主归还粮食,他可以暂停履行他的合同,他可以不付那一年的利息。”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A.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B.使得古巴比伦人民享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协调借贷等社会关系,维护有产者的利益D.成为近代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历史源头15.法老是古埃及国王专有的称呼,埃及法老既是历史人物,也是神话角色。埃及法老自称“太阳神之子”,以此表明自己的神性。在古埃及人的传统观念中,法老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与神交流的中介。这反映出古代埃及A.集权专制统治凸显 B.政治等级严格C.君权与神权相结合 D.国家实现统一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式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