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市九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
2023年天津市九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
2023年天津市九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
2023年天津市九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
2023年天津市九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天津市九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学生版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我们的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

颗璀璨的明珠。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负载着深挚情感的有韵律的文学样式。它

所抒发的感情比散文更浓烈、更醇厚,讲究()、语近情遥,具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

古典诗歌要求在限定的字数里,尽可能表达由丰富的内容,文字要最大限度地向

内浓缩,而意蕴应最大限度地向外延展。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在寥寥数语中,包孕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

由于追求简约含蓄之美,。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苏轼

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所谓诗歌鉴赏,就是要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反复吟味,用艺术再创造去填补空

白、垫平壑谷,真切而深刻地()诗作的意境之美。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言简意赅意犹未尽领会

B.言简意赅余味绵长领略

C.言之有物余味绵长领略

D.言之有物意犹未尽领会

(2)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

B.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

C.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

D.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

(3)下列与文段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

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B.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称,被后入赞为“南宋最勇猛的文人、最抒情的将军”。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C.《登高》和《蜀相》都是杜甫所做的怀古诗。怀古诗常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

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寄托情思。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都运用了比喻

手法,其中“雪”的意思一致,都指似雪的白色浪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很多高质量产地农产品热销全国,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钱袋

子越来越“鼓。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数据显示,在烟台、大连、丹东、阿克苏等畅销

农产品产地,县域农村地区的消费连年高倍数增长,农村地区网购的成交额增速,数倍

高于所在城市整体的增速,成为消费增量的重要动力。

近3年农村网购用户敷快速增民

,各区城农村网购用户数年均地长率

图表二

(摘编自《2022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报告:县域农村“新消费”蓬勃发展》)

材料二:

站在全新的“赶考路”上,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的号角越吹越响亮。广大基

层干部要握牢“三农”这把时代“火炬”,更要“目光向下”,借以制度、科技、生态这

三个抓手,努力挖掘广袤乡村土地中蕴藏的无限潜力与后劲。

在长久以来的实践中,基层自治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展,引导村民开展基

层自治,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将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者”转化为“建设者”“参

与者”,把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赋能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基层干部要把握政策方向,落实补贴等激励政策,主动联系“种粮大户”“种菜

大棚”等乡村农业“头部”成员,积极与当地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科技企业保持信息互

通,关键时刻能够做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将先进的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

入到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注入“数字能量”,助力农业高效发展。

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把握其中的“黄金分割点”,既要抓

经济,也要保环境。除了做好退耕还林、落实休渔期制度等“基本功”,也要探索巩固、

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

(摘编自杨诚《以“三个抓手”助力“三农”发展》)

材料三:

引才是人才事业的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涌入乡村,才能彰显乡村活力。

一则,要从高校引才,注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导向,响应国家政策,突出选调生、大

学生村干部、西部志愿者等群体在高校中的招录比例,让年轻人怀揣梦想、带着情怀到

乡村干事创业。二则,要将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引流、回流,把好的理念、经验、阅

历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的具体做法。

人才亦是如此,并非一出生就贴上了“人才标签”,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

成长,才能在各自领域拔尖,成为领军人物。因此,要做好培育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

不断充沛知识,增长才能,达到人才标准。

引才、育才是前提,留才是关键,只有真正留住人,留住人心,乡村的发展才会

良性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摘编自毛龙《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源动力》)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高质量产地的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成交额节节高升,这成为农村整体

消费增量的主要原因。

B.近三年,全国各区域的农村网购用户数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

相比其他地区最为突出。

C.县域农村网购荔枝、木瓜等水果的年均增长率较高,说明农村食品消费走向尝鲜吃好,

也说明县域农村消费已全面升级。

D.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未来他们对荔枝、木瓜的需求量仍将大于对葡萄、

草莓等水果的需求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应积极开展基层自治,不仅使农民成为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者,

更成为建设者和参与者。

B.数字经济助力农村地区农产品生产及消费,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地区人民生

产水平和消费实力的提升。

C.壮大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既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就业,也要做好退役军人和

致富带头人引流、回流工作。

D.保护环境是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是保

护环境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近三年县域农村网购水果消费趋势看,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水果是荔枝,它也

将成为今后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冠军水果。

B.实现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只要把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就能站在

全新的“赶考路”上,一路向前。

C.助力农业高效发展,要将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入田间地头,也要重视生态

环境的保护和开发。

D.引才、育才是乡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前提,因此留住人才,乡村的发展才会良性循

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代•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

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

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湃,故其文疏荡,

颇有奇气。此二子煮,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

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

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卷

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

壮,与仓縻、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

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

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

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

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撤年少未能通习史事向之来斐有取王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韭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

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沧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燕、赵间豪俊娜游:远游

B.海观终南、嵩、华之高恣:尽情

C.天下之所,以无忧恃:依靠

D.将归益洎其文治:研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充乎天地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称其气之小大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此二子者石之铿然有声者

D.以知天地之广大谨拜表以闻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在写文章方面赞同的观点的一项是

①辙生好为文②然文不可以学而能③气可以养而致④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

⑤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⑥而辙也未之见焉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③⑥D.①⑤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具体说明了“养气”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

题,篇末点明写作意图。

B.苏辙曾说过,他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后人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充塞于天地之间。

C.苏辙自到京城,因没有见到韩太尉而心存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来激

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D.这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体文章,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推论严密,强调了“养气”“治

文”的重要性。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②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7)苏辙认为,“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面致”,就选文谈谈如何养“气”。请用自

己的话简要概括。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屣,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颔联“脱屐”“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2)赏析诗歌颈联。

(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2)《国风》好色而不淫,=(《屈原列传》)

(3)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4)千岩万转路不定,o(《梦游天姥吟留别》)

(5)当今,人们经常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表达

不义之财丝毫不取的意思,倡导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清官作风。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0分)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亲亲麦子

张佐香

①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的心坎上。

②麦子的颗粒很美,有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棵麦子

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原本是一粒种

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麦子用

宜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一

③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祺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

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

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走

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在秋雨的润泽下,绿

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挤在地住在一

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

④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清纯的麦苗相依相扶、

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望无际的田畴

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麦海

里除草施肥,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眼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麦子和人

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⑤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

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麦穗。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数十

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一

般,而麦芒如刽直指蓝天。风来了,麦浪一波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父亲去

看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

麦粒倒进嘴里。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穗,将

脸贴在它们的上面,我手捧着它们表达我的亲近。在我心里,麦子就是我永远的亲人。

⑥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

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

里。顺手,母亲抽出:缙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

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

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

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

汁,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就,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

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⑦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麦子,普通而神

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

海子纯洁的诗篇。面对你,我俯首瞪拜,诚谢敬仰!

(选自《诗意的栖居》)

(1)下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A润(qin)铿锵(qiang)涟演(yi)坦露

B.田畴(shou)吐露(1U)翔起(ju)拨节

C.袅袅(niao)血脉(XU©)哺育(pn)一给

D.膜拜(mo)雕里(SU)麦穆(sui)国徽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生动记述了麦子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一生,用词优美,情深意浓,给我们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以及拟人、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条理清楚,

又显得很有文采。

C.本文安排文章的结构颇有匠心,如写父亲播种、母亲收割时各有侧重,行文富有变化。

D.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我”对麦子有很深的感情,例如第⑤段,我捧起麦穗,嗅着

麦香,感受与麦子的亲近。

E.本文作者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他在文中运用冷静客观、准确细致的语言,表达

了对麦子的情感。

(3)理解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4)本文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5)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主张“亲亲麦子”的原因。

二、名著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

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

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暧哟”;

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

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

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文段中,薛宝钗在现场,但作者没有描写她的反应,请推想薛宝钗会有怎样的反

应,并根据人物性格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三、语言表达

8.阅读《乡土中国》一书,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特点,请根据以下思维导图,概述

“乡土本色”的特点。(150字以内)

四、未知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主导的植物种植、培育和传播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多种文化传承

交融的华美乐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与中华先民相依相伴且流传至今,

①,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有的似乎与西方

文化渊源颇深,实际上却祖居中华大地,如苹果。别看苹果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

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②,但现代栽培苹果的起

源地却在我国新疆的天山。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然

而近年来,借助转基因技术,大豆“美裔侨民”品种异军突起,改变了今日全球大豆产

业格局。千百年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人们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

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③而且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

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美裔侨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B.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C.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钟扬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没什么回报、时间紧的“烫手山芋”。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五、材料作文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

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

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

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

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

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天津市九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教师版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我们的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

颗璀璨的明珠。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负载着深挚情感的有韵律的文学样式。它

所抒发的感情比散文更浓烈、更醇厚,讲究()、语近情遥,具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

古典诗歌要求在限定的字数里,尽可能表达由丰富的内容,文字要最大限度地向

内浓缩,而意蕴应最大限度地向外延展。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在寥寥数语中,包孕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

由于追求简约含蓄之美,O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苏轼

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所谓诗歌鉴赏,就是要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反复吟味,用艺术再创造去填补空

白、垫平壑谷,真切而深刻地()诗作的意境之美。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

A.言简意赅意犹未尽领会

B.言简意赅余味绵长领略

C.言之有物余味绵长领略

D.言之有物意犹未尽领会

(2)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

A.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

B.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

C.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

D.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

(3)下列与文段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

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B.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称,被后入赞为“南宋最勇猛的文人、最抒情的将军”。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C.《登高》和《蜀相》都是杜甫所做的怀古诗。怀古诗常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

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寄托情思。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都运用了比喻

手法,其中“雪”的意思一致,都指似雪的白色浪花。

【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

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对象误

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致,前后是否照应,句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

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做到“瞻前顾后”。

(3)本题考查掌握文学常识和文学体裁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家作品、

风格流派、历史地位、思想主张等方面。要系统积累,全面识记,突出重点,准确理解,

尤其要关注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散文、小说、戏

剧、诗歌四大类。

【解答】(1)第一处,言简意赅:语言简明而意思完备。言之有物:写文章或讲话不空

洞,有实际内容。结合原文“它所抒发的感情比散文更浓烈、更醇厚……语近情遥,具

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可知,此处是说诗歌讲究语言简明而意思完备,故选“言简意赅”。

第二处,余味绵长:形容美妙的诗文、歌曲或可口的食物耐人回味。意犹未尽:还没有

尽兴。结合原文“在寥寥数语中,包孕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可知,此处是说古典

诗歌在简短的语言中,包孕着无穷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故选“余味绵长”。

第三处,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并认识它的意义或对它进行辨别欣赏。领会:领悟了事

物中蕴含的道理并对其深有体会。结合原文”诗歌鉴赏,就是要披文入情,含英咀华,

反复吟味,用艺术再创造去填补空白、垫平壑谷,真切而深刻地……诗作的意境之美”

可知,此处是说对诗作的意境之美进行辨别欣赏,故可填“领略”。

故选:Bo

(2)根据前文“由于追求简约含蓄之美”和后文“如杜甫的《登高》……苏轼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知,此处是说诗人的具体做法。

前文中“由于追求简约含蓄之美”中“由于”这个介词的运用,让“使得……”这个分

句主语残缺,排除BDo而“传达”和“题旨”搭配不当,“题旨”指诗文命题的主旨,

应该说“表达题旨",排除C。

故选:Ao

(3)C.“《登高》和《蜀相》都是杜甫所做的怀古诗”错误。《登高》一诗通过登高所见

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怀古诗常以历史事件、人物、

陈迹为题材,《登高》不是怀古诗。

故选:Co

答案:

(1)B

(2)A

(3)C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很多高质量产地农产品热销全国,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钱袋

子越来越“鼓”,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数据显示,在烟台、大连、丹东、阿克苏等畅销

农产品产地,县域农村地区的消费连年高倍数增长,农村地区网购的成交额增速,数倍

高于所在城市整体的增速,成为消费增量的重要动力。

近3年农村网购用户数快速增氏

,各区域农村网师用户数年均增长率

(摘编自《2022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报告:县域农村“新消费”蓬勃发展》)

材料二:

站在全新的“赶考路”上,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的号角越吹越响亮。广大基

层干部要握牢“三农”这把时代“火炬”,更要“目光向下”,借以制度、科技、生态这

三个抓手,努力挖掘广袤乡村土地中蕴藏的无限潜力与后劲。

在长久以来的实践中,基层自治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展,引导村民开展基

层自治,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将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者”转化为“建设者”“参

与者”,把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赋能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基层干部要把握政策方向,落实补贴等激励政策,主动联系“种粮大户”“种菜

大棚”等乡村农业“头部”成员,积极与当地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科技企业保持信息互

通,关键时刻能够做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将先进的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

入到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注入“数字能量”,助力农业高效发展。

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把握其中的“黄金分割点”,既要抓

经济,也要保环境。除了做好退耕还林、落实休渔期制度等“基本功”,也要探索巩固、

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

(摘编自杨诚《以“三个抓手”助力“三农”发展》)

材料三:

引才是人才事业的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涌入乡村,才能彰显乡村活力。

一则,要从高校引才,注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导向,响应国家政策,突出选调生、大

学生村干部、西部志愿者等群体在高校中的招录比例,让年轻人怀揣梦想、带着情怀到

乡村干事创业。二则,要将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引流、回流,把好的理念、经验、阅

历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的具体做法。

人才亦是如此,并非一出生就贴上了“人才标签”,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

成长,才能在各自领域拔尖,成为领军人物。因此,要做好培育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

不断充沛知识,增长才能,达到人才标准。

引才、育才是前提,留才是关键,只有真正留住人,留住人心,乡村的发展才会

良性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摘编自毛龙《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源动力》)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很多高质量产地的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成交额节节高升,这成为农村整体

消费增量的主要原因。

B.近三年,全国各区域的农村网购用户数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

相比其他地区最为突出。

C.县域农村网购荔枝、木瓜等水果的年均增长率较高,说明农村食品消费走向尝鲜吃好,

也说明县域农村消费已全面升级。

D.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未来他们对荔枝、木瓜的需求量仍将大于对葡萄、

草莓等水果的需求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应积极开展基层自治,不仅使农民成为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者,

更成为建设者和参与者。

B.数字经济助力农村地区农产品生产及消费,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地区人民生

产水平和消费实力的提升。

C.壮大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既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就业,也要做好退役军人和

致富带头人引流、回流工作。

D.保护环境是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是保

护环境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C

A.从近三年县域农村网购水果消费趋势看,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水果是荔枝,它也

将成为今后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冠军水果。

B.实现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只要把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就能站在

全新的“赶考路”上,路向前。

C.助力农业高效发展,要将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入田间地头,也要重视生态

环境的保护和开发。

D.引才、育才是乡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前提,因此留住人才,乡村的发展才会良性循

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

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

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解答】(1)A.“这成为农村整体消费增量的主要原因”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原文

说“农村地区网购的成交额增速,数倍高于所在城市整体的增速,成为消费增量的重要

动力”,说明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并不能表明“这成为农村整体消费增量的主要原因”。

C.“也说明县域农村消费已全面升级”错误,无中生有。“县域农村网购荔枝、木瓜等水

果的年均增长率较高”只能说明县域农村水果的消费增长,不能说明“县域农村消费已

全面升级”。

D.“未来他们对荔枝、木瓜的需求量仍将大于对葡萄、草莓等水果的需求量”错误,曲

解文意。图表只是分析了近三年的消费趋势,不能由此推断“未来他们对荔枝、木瓜的

需求量仍将大于对葡萄、草莓等水果的需求量”。

故选:Bo

(2)D.“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是保护环境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错误,

曲解文意。材料二原文我“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除了做好退

耕还林、落实休渔期制度等‘基本功',也要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不

能看出“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是保护环境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3)A.“它也将成为今后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冠军水果”错误,无中生有。图表只

是分析了近三年的消费趋势,不能由此推断“它也将成为今后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

冠军水果”。

B.“只要……就……”表述绝对。材料二原文我“把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

赋能乡村振兴蓬勃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措施,不是充分条件。

D.“因此留住人才,乡村的发展才会良性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错误,强加因

果。材料三原文无“引才、育才是前提,留才是关键,只有真正留住人,留住人心,乡

村的发展才会良性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引才、育才是乡村发展实现良性循

环的前提”与“留住人才,乡村的发展才会良性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不是因

果关系。

故选:Co

答案:

(1)B

(2)D

(3)C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代•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

可以养而致。孟子日:“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

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湃,故其文疏荡,

廖有奇气。此二子考,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

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

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洛

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

壮,与仓縻、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

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

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

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

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撤年少未熊通习更事何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韭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

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检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A

A.与燕、赵间豪俊游游:远游

B.卷观终南、嵩、华之高恣:尽情

C.天下之所,以无忧恃:依靠

D.将归益沧其文治:研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充平天地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称其气之小大犹不能不以石兴怀

C.此二子君石之铿然有声看

D.以知天地之广大谨拜表以闻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B

A.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在写文章方面赞同的观点的一项是C

①辙生好为文

②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③气可以养而致

④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

⑤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⑥而辙也未之见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③⑥

D.①⑤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本文具体说明了“养气”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

题,篇末点明写作意图。

B.苏辙曾说过,他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后人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充塞于天地之间。

C.苏辙自到京城,因没有见到韩太尉而心存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来激

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D.这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体文章,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推论严密,强调了“养气”“治

文”的重要性。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②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7)苏辙认为,“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面致”,就选文谈谈如何养“气”。请用自

己的话简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

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

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在理解句子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判断。

(5)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

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

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A.游:交游。译文: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

故选:Ao

(2)A.乎:介词,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之:结构助词,的;代词,它。

C.者: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D.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D。

(3)“辙年”是主语,“少”是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排除AD;“非有”的宾语是“取

于斗升之禄”,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译文: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

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

所喜欢的。

故选:Bo

(4)①⑤是叙述,不属于作者观点;④是作者对孟子文章的评价。

故选:Co

(5)B.”苏辙曾说过,他善于培养自己浩然之气”错误。由原文“孟子日:'吾善养吾

浩然之气'”可知,善于培养浩然之气的是孟子。

故选:B„

(6)①''且夫",况且;“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虽",即使;“何",什么。

译文: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②“苟”,假如;“以为”,认为;“辱”,屈尊;“幸。感到幸运。译文:太尉假如认为我

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7)结合“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可知,断然离

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结合“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

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可知,到文人汇聚的地方,聆听大家宏大雄辩的议论,和贤士

大夫交游。

结合”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

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可知,结识德高望重的老师,努力成为他的学生。

答案:

(1)A

(2)D

(3)B

(4)C

(5)B

(6)①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②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7)①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②到文人汇聚的地方,聆听大家宏大雄辩的议论,和贤士大夫交游。

③结识德高望重的老师,努力成为他的学生。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

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

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

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

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

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

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

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

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

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

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

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

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

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

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

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

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

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

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

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

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

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屣,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颔联“脱屐”“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2)赏析诗歌颈联。

(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

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

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先要理解颈联内容,

再从炼字、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赏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全诗内容把握诗人心境与情感。

【解答】(1)A.“内心愁苦之情”错。“凉”应为“清凉、凉爽”之意,表达了用甘冽的

泉水漱口后舒服的感受。

故选:Ao

(2)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为人称道。诗人欲留流白云对宿,恰好又逢明月

相寻,两情相契,其乐融融!“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白云、

明月人格化,因此,这里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诗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诗人欲

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3)“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这两句诗意思是真正的快乐并不是无处寄托,悲鸣的

虫音也可以成为动听悦耳的音乐。“悲虫亦好音”看似不台常理,但却恰恰反映了诗人的

旷达胸怀。从注释可知,此时诗人处于被罢官当中,但诗中却无伤感之情,首联中诗人

用甘冽的泉水漱口感到非常舒服,坐在狂野之中内心的烦忧得以平息,颔联中诗人“脱

履”,,敷衾”的动作更是展现出洒脱之态,颈联中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

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由此可知,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

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答案:

(1)A

(2)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

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3)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所以悲鸣

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译文:

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病齿生凉。坐在空旷的地方,烦躁的心情顿时宁静了。

脱掉鞋子,在岩石上铺上被褥,躺在上面。只留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寻来。真正的快乐

不是不能寄托,悲鸣的虫声同样是悦耳的声音。

赏析:

王安石一生都摆脱不掉疾病的纠缠,却能成为伟大的政治诗人,实在令人钦佩。

他的诗中提及患病的至少40余首。所患有眼疾、腰疾、昏眩、齿病等。因此,《定林》

开篇便言:“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诗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齿(病齿)生

凉,坐在幽寂、空旷的地方,顿感烦躁的心情都宁静下来了。这两句,抒写感受。

颔联”因脱水边屣,就敷岩上衾”,通过描写两个细节,透露出诗人微妙难言的衷

曲和守正自信的品格。面对山中美景,诗人情不自禁,脱掉鞋子,在岩石上铺上被褥,

躺在岩石之上。诗人闲适自得之状,呼之欲出。

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为人称道。诗人欲留流白云对宿,恰好又逢明

月相寻,两情相契,其乐融融!“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白

云、明月人格化,因此,这里的自然之景,己打上了诗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诗

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尾联“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突出“真乐”之意趣。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

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

乐。“真乐”一词,见于《列子•仲尼》“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晋张湛注:“都无所乐,

都无所知,则能乐天下之乐,知天下之知,而我无心者也。”“无心”是指毫无机心。诗

人自问无论出处,皆以道为准,未尝杂有机心,故能得“真乐”,即使听到“悲虫”之音

亦感到愉悦。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

为出色的一首。这首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

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5.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2)《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屈原列传》)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4)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梦游天姥吟留别》)

(5)当今,人们经常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表达不义之财丝毫不取的意思,倡导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清官作风。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

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

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解答】故答案为:

(1)三顾频烦天下计(重点字:频)

(2)《小雅》怨诽而不乱(重点字:诽)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重点字: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