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历史试卷汇编:新文化运动_第1页
2021年-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历史试卷汇编:新文化运动_第2页
2021年-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历史试卷汇编:新文化运动_第3页
2021年-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历史试卷汇编:新文化运动_第4页
2021年-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历史试卷汇编:新文化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3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历史汇编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2023秋·北京密云·八年级统考期末)以下是中国近代某一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及其作者,该刊物应是(

作者文章陈独秀《敬告青年》鲁迅《狂人日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A.《申报》 B.《民报》 C.《新青年》 D.《解放日报》2.(2023秋·北京东城·八年级统考期末)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民报》 B.《新青年》 C.《敬告青年》 D.《新华日报》3.(2023秋·北京西城·八年级统考期末)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体现时代变化和发展的口号或主张。其中,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是(

)A.暴力革命 B.君主立宪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4.(2023秋·北京东城·八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李大钊的这篇《青春》最初应发表在(

)A.《申报》 B.《民报》 C.《新青年》 D.《解放日报》5.(2023秋·北京东城·八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6.(2021秋·北京昌平·八年级校考期末)“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7.(2022秋·北京延庆·八年级统考期末)以下是一份杂志的部分文章题目节选,请判断这份杂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复辟与尊孔……“陈独秀(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狂人日记……鲁迅(1912年,兼任北家大学讲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8.(2022秋·北京通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以下是1915年《青年杂志》发刊号的部分目录,反映的思想包括(

)目录(部分)敬告青年——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陈独秀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高一涵妇人观——陈独秀现代文明史——陈独秀①宣传西方文化

②批判中国传统

③寄希望于青年

④领导工人运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9.(2022秋·北京昌平·八年级统考期末)以下作品中,深刻揭露封建教吃人本质的是(

)A.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B.梁启超的《变法通议》C.邹容的《革命军》 D.鲁迅的《狂人日记》10.(2022秋·北京石景山·八年级统考期末)下面的资料为新潮社社团杂志的征稿要求,其反映的历史现象会出现在须与本志有精神之同情其古典主义之骈文与散文概不登载句读须用西文式小说、诗、剧等文艺品尤为欢迎但均以白话新体为限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11.(2022秋·北京朝阳·八年级统考期末)毛泽东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喜爱的一份刊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除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这份出版物应是(

)A.《申报》 B.《国闻报》 C.《民报》 D.《新青年》12.(2022秋·北京西城·八年级统考期末)1915年,“他”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五四运动中,“他”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他”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13.(2022秋·北京房山·八年级统考期末)十月革命后,他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敏锐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材料中的“他”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孙中山 D.蔡元培14.(2022秋·北京顺义·八年级统考期末)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成为时尚。学校开始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学者们还编写了许多白话书信,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白话文逐渐普及。这一过程反映出A.新道德战胜了旧的封建礼教 B.文学革命推动了思想启蒙C.民主与科学改变了黑暗政治 D.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文化15.(2022秋·北京门头沟·八年级统考期末)20世纪初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由此他们发动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廓清蒙昧,启发理智。这里“新的启蒙运动”是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16.(2022秋·北京密云·八年级统考期末)1923年,胡适说: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懂与不懂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中华民国的建立 B.新文化运动发展C.国共合作的实现 D.工农运动的兴起17.(2022秋·北京海淀·八年级统考期末)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A.《时务报》B.《新青年》C.《民报》D.《申报》18.(2022秋·北京顺义·八年级统考期末)鲁迅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的白话小说是A.《敬告青年》 B.《狂人日记》 C.《文学改良刍议》 D.《文学革命论》19.(2022秋·北京门头沟·八年级统考期末)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A.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B.积极倡导文学革命C.对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偏向 D.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20.(2022秋·北京朝阳·八年级统考期末)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写道:“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但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为此他大力倡导(

)A.自强、求富 B.扶清灭洋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21.(2022秋·北京海淀·八年级统考期末)辛亥革命后,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他们发起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提倡(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与科学二、综合题22.(2023秋·北京怀柔·八年级统考期末)近代化探索。材料一:(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把下列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填入图示中。(填序号)①政治制度②思想文化③科学技术A.______B.______C.______材料二:(我们)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定要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材料三:1915年创刊后,《新青年》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并展开了文学革命活动,大力倡导白话文。1917年至1922年间,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达到237篇,其中五四运动以后发表的为223篇。——摘编自何毅、徐海艳《从目录看<新青年>的转变》(3)依据材料三,说出《新青年》宣传内容的变化。结合所学,说出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材料四: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每一次也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先进的中国人不得不在艰难顿挫中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摘自孙建昌、赵荣耀《近代中国人对救国真理的艰辛探索》(4)依据材料四,概括作者对中国近代化探索所持的观点。23.(2023秋·北京西城·八年级统考期末)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材料一

历代备边(注:守卫边疆),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注:挑拨煽动),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依据材料,写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说说清政府应对变局的举措。材料二人物简介作品孙中山(1866-1925)出生于广东香山县。14岁时赴美国檀香山,就读于英国和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18岁以后回国,在香港、广州两地学医,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通过行医实践,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于是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孙中山手书同盟会纲领鲁迅(1881-1936)出生于浙江绍兴。1898年,考入南京的新式学堂。1902年他被选送到日本留学,先补习外文和基础知识,后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仙台医专学习期间,在观看日俄战争的画片中,他看到了中国人对列强的侵略、同胞的受辱麻木不仁,深受刺激,认为“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指国民)的精神”。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从此走上文学救国之路。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2)依据材料二,比较孙中山和鲁迅的相似之处。说出两者在救国方式上的差异。(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二人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24.(2021秋·北京延庆·八年级统考期末)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材料二

1898年初,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学习)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康有为《日本变政记》(2)根据材料二,说出康有为主张学习的对象是哪国?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是什么?材料三

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习近平《在纪念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是习近平在谁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场“革命”的名称及它的指导思想。材料四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他们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他们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4)根据材料四,写出“新文化运动”发端的标志。并概括该运动兴起的原因。25.(2022秋·北京房山·八年级统考期末)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还是一部探索史。材料一①黄海海战②圆明园劫难③被抓捕的义和团团民④虎门销烟(1)将上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写序号)材料二图1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与《辛丑条约》赔款数额对比图图2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示意图《辛丑条约》签订后,使馆区可以驻兵。这一规定后来使得西方国家的使馆区成为标准的军事占领区了。当时的中国,经过这种大乱以后,已经极其残破了,户部银库也被八国联军抢了。这么多银子,怎么赔?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2)阅读材料二,列举《辛丑条约》中的相关内容,并说明这些条约内容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具体危害。材料三

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的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的民主革命风云人物……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他把俚语、韵语、外国语融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常能动人心弦……黄遵宪的诗则以反映事实、反映社会而明显的区别于传统的旧诗……——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文风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四

史学界有人认为,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三个阶段。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众多仁人志士积极探索,历经曲折,中华民族也逐渐走向复兴。(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举近代化历程中三个阶段的相关史实。26.(2022秋·北京门头沟·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请将材料一中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的图片按“自强”“求富”分类(填写图片序号)自强——求富——。材料二:①“近开报馆,名曰新闻,政俗备存,文学兼述……新报,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康有为②“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梁启超《变法通议》③“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严复《国闻报》④“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2)材料二中的人物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表格中①②③宣传了怎样的观点?④体现了谭嗣同怎样的精神品质?材料三:而A更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随着帝制的取消,附生于帝制的种种丑恶制度也被次第扫除,例如世袭制度、太监制度等等。——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3)材料三中A处的历史事件指的是?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历史事件的最大功绩是什么它存在哪些局限性?材料四:表1,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序号被崇拜者票数1孔子1572孟子613孙中山17…………表2,1924年北京大学“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序号被崇拜者票数1孙中山4732陈独秀1733蔡元培153…………孔子(4)指出材料四表1到表2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5)综合上述图文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27.(2022秋·北京通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历史发展与社会变革材料一:(1)从材料一中选出研究洋务运动可信的两则史料?其中反映洋务派发展近代民用工业的是:_______。材料二:大事年表1895年2月孙中山等人成立兴中会1903年5月邹容发表《革命军》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1910年4月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城内革命党人进攻总督衙门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示例:观点:辛亥革命的爆发与革命党人的政治组织、思想宣传是密不可分的。选择的史事:邹容发表《革命军》、孙中山等人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论述:邹容发表《革命军》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由此可见,革命党人的努力推动革命快速突进。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发表的作品(部分)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文学革命,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8.(2022秋·北京丰台·八年级统考期末)史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材。【文献中的历史】①满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到1840年就在英国大炮的轰击之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②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八国联军司令瓦德西发给德皇的报告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吴玉章文集》(1)将文献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序。(只写序号)【奏折中的历史】名称内容主张《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①《试办织布局折》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犹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应诏统筹全局折》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②(2)将①②处补充完整。依据表中内容,分析①②代表的历史事件的作用。【博物馆中的历史】辛亥革命博物馆和武昌起义纪念馆的陈列场景(部分)(3)任选一个场景,仿照示例,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介绍。(示例除外)示例:场景:B介绍: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教科书中的历史】版本内容(部分)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要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是《新青年》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所阐述的:……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同时,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要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呼应。(4)依据材料四,比较两版历史教科书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描述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谈谈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29.(2022秋·北京大兴·八年级统考期末)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材料一:臣等筹思长久之策,与各疆臣通盘熟算,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于京畿一带设立六军,藉资拱卫:凡此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1)依据材料一,概括晚清大臣针对时务的谏言。结合所学,说出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材料二: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革命为唯一法门,可以拯救中国出于国际交涉之现时危惨地位。……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2)依据材料二,说出康有为和孙中山救国主张的不同。任选其一,结合所学说出其救国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三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这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的名称,指出该运动兴起的原因。材料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思想论战,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筑牢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工人运动,推动了建党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夯实了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是我们党初心和使命的思想根基与力量源泉。——摘编自染永玉等《百年大党筑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贡献》(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与发展的意义。30.(2022秋·北京房山·八年级统考期末)在近代化的探索中,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主要活动材料二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吴永《庚子西狩丛谈》(1)依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各一个)二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评价洋务运动。材料三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余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民主立宪政体,其施政之方略,变易太数,…君主专制政体,朝廷之市民如草莽,而其防之如盗贼……是故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地球各国既行之而有效,而按之中国历古之风俗与今日之时势,又采之而无弊者也。——解玺璋《梁启超传》(2)依据材料三,指出梁启超主张中国应建立的政体及依据。材料四孙中山先生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辛亥革命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3)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一说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历史功绩)材料五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讨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5)纵观上述材料,你从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得到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1.C【详解】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其代表人物有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宣扬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思想的解放。C项正确;《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没有发表过《敬告青年》,排除A项;《民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创办的,没有发表《敬告青年》等文章,排除B项;《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没有发表《敬告青年》等文章,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宣扬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思想的解放。B项正确;《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构刊物,排除A项;《敬告青年》仅仅是一片文章,排除C项;《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D项正确;辛亥革命是暴力革命,排除A项;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排除C项。故选D项。4.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故李大钊的这篇《青春》最初应发表在《新青年》杂志,C正确,ABD错误。综上故选C。5.D【详解】自近代以来,伴随着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的思想传播开来,严重冲击着封建礼教,女学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抗婚、逃婚,争取婚姻自由,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故答案选:D6.C【详解】据题意可知,材料说明女学生不再信奉传统伦理道德,并且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这是民主科学思想动摇封建道德礼教统治地位的表现,C项正确;维新思想并没有抵制旧的礼教思想,排除A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中仅涉及女学生,不能说明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兴办新式学校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D【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D项正确;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是中央是奕䜣;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排除A项;康有为、梁启超是戊戌变法代表人物,排除B项;孙中山是辛亥革命代表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依据题干目录中“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现代文明史”等可知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①②正确;依据题干目录中“敬告青年”“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可见新文化运动寄希望于青年,③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领导工人运动的信息,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9.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划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D项正确;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是其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文件,排除A项;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倡导变法,排除B项;邹容的《革命军》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0.D【详解】根据材料“须与本志有精神之同情、其古典主义之骈文与散文概不登载句读须用西文式、小说、诗、剧等文艺品尤为欢迎但均以白话新体为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D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都没有对文学进行革命,排除ABC项。故选D项。【点睛】11.D【详解】由题中“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可知,这份出版物应出版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文章。结合所学,《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创刊人为陈独秀,最初命名为《青年杂志》。D项正确;《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排除A项;《国闻报》于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排除B项;《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排除C项。故选D项。12.A【详解】根据所学,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宣扬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思想的解放。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点睛】1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至1919年间,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欢呼“试看将来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还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团结一些进步青年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B项正确;ACD项人物与材料中的信息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14.B【详解】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反映出文学革命推动了思想启蒙,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新道德战胜了旧的封建礼教,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民主与科学改变了黑暗政治,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根据材料“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由此他们发动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廓清蒙昧,启发理智”可知该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促进思想解放,结合所学可知是新文化运动,故选C;戊戌变法在1898年,排除A;辛亥革命领导者没有陈独秀,排除B;五四运动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16.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传播了“民主”、“科学”的思想,启迪了中国的民众,与材料观点相符合,故B符合题意;中华民国的建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不符合题意;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故C不符合题意;工农运动是北伐战争进行和发展的群众基础,没有工农运动就没有北伐战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7.B【详解】依据题干“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高举“民主”“科学”的口号,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8.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B项符合题意;《敬告青年》是陈独秀的作品,A项不符合题意;《文学改良当议》的作者是胡适,C项不符合题意;《文学革命论》的作者是陈独秀,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9.D【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物。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B项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体现了积极倡导文学革命;C项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故选D。20.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D项正确;洋务运动提倡“自强、求富”,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提倡扶清灭洋,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21.D【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中的革新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D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变法图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运动时的口号,排除B项;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22.(1)A:③;B:①;C:②。(2)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3)变化:从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变化为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4)虽然都失败了(或都没有完成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但每一次探索都不同程度推动了中国进步;失败的原因是没有触动封建的根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进行不懈的探索。(任意两点)【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由技术层面(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技术)到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和民主共和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的探索。(2)根据材料二“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定要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可知,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是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1915年创刊后,《新青年》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并展开了文学革命活动,大力倡导白话文。1917年至1922年间,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达到237篇,其中五四运动以后发表的为223篇。”可知,《新青年》宣传内容从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变化为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变化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4)根据材料四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每一次也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可以概括出作者对中国近代化探索所持的观点是:虽然都失败了,但每一次探索都不同程度推动了中国进步;中国人民始终不屈不挠进行不解的探索。根据材料四的“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先进的中国人不得不在艰难顿挫中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可以概括出作者对中国近代化探索所持的观点是:失败的原因是没有触动封建的根基。23.(1)表现:各国通商传教士来华自如,深入我国腹地;列强在华生事;举措:实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2)相似:都觉得医国比医人重要,都放弃医术,走上救国道路;差异:孙中山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成立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鲁迅弃医从文,为解放人民的思想作贡献。(3)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著《狂人日记》等小说,抨击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可归纳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表现各国通商传教士来华自如,深入我国腹地;根据“一国生事,数国构煽(注:挑拨煽动)”可归纳出列强在华生事。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应对变局的举措是实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主张“自强”“求富”,维护清王朝统治。(2)相似:根据材料“18岁以后回国,在香港、广州两地学医,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通过行医实践,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指国民)的精神”可归纳出都觉得医国比医人重要,都放弃医术,走上救国道路。差异:根据“失望之余,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于是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孙中山手书同盟会纲领”可归纳出孙中山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成立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根据“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从此走上文学救国之路。”“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可归纳出鲁迅弃医从文,为解放人民的思想作贡献。(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著《狂人日记》等小说,抨击了吃人的封建礼教。24.(1)60年代创办军事工业,70年代创办民用工业。引进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日本;因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家强大。(3)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4)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总结斗争失败的教训,改造国民性。【详解】(1)依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可知洋务运动60年代创办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由此可知,70年代创办民用工业;结合课本所学,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引进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依据材料二“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学习)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由此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结合课本所学,1868年,日本政府学习欧美,全面改造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家强大。(3)依据材料三“……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可知习近平是在孙中山诞辰的讲话;评价的是辛亥革命;据所学可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4)依据材料四“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由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他们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可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总结以往斗争失败的教训,改造国民性。25.(1)④②①③(2)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郊民巷魏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危害: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清政府在经济上长期受制于列强;使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帝国主义的侵华大本营。(3)讲授西方科学知识,传播民主思想;文学语言有所突破;反映时事。(4)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海大战发生在1894年9月,“圆明园劫难”指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00年,虎门销烟指的是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来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应是④②①③。(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赔款总额本息合计98000万两白银指的是《辛丑条约》中的赔款条款,即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图2《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示意图》指的是《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划定北京东郊民巷魏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说明赔款带来的危害是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清政府在经济上长期受制于列强;“这一规定后来使得西方国家的使馆区成为标准的军事占领区了”说明使馆区的设立使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帝国主义的侵华大本营。(3)根据材料可知,“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的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的民主革命风云人物”说明新式学堂讲授西方科学知识,传播民主思想,所以出现了黄兴、蔡锷那样的民主革命风云人物;“他把俚语、韵语、外国语融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常能动人心弦……”说明在文学语言上,文学语言有所突破;“黄遵宪的诗则以反映事实、反映社会而明显的区别于传统的旧诗”说明在内容上开始反映时事。(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器物变革指的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制度变革指的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变革指的是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26.(1)自强:图二、图三;求富:图一、图四。(2)戊戌变法;变法图强;视死如归,甘为变法,为国家进步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3)辛亥革命;宣告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4)变化:由崇拜孔子、孟子等封建儒家思想代表占据主导到崇拜孙中山、陈独秀、蔡元培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占据主导。影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立交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5)启示: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靠借鉴别人的成果,照搬别人近代化的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近代化之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要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要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等。【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图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图三福州船政局属于军事工业。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创办民用企业。图一轮船招商局、图四湖北织布局属于民用企业。(2)根据材料二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结合所学知识,他们都属于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根据表格“①‘……新报,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②‘……变亦变,不变亦变’③‘……号召变法图强。’”可知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根据表格“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可知,谭嗣同具有视死如归,甘为变法,为国家进步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3)根据材料三“而A更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三“而A更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宣告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4)根据材料四表1“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表2“1924年北京大学“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可得出变化:由崇拜孔子、孟子等封建儒家思想代表占据主导到崇拜孙中山、陈独秀、蔡元培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占据主导。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立交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5)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靠借鉴别人的成果,照搬别人近代化的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近代化之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要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要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等。27.(1)史料:②③;民用工业:③(2)观点: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选择的史事:孙中山等人成立兴中会、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论述: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力求改革失败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创办了兴中会,后整合为中国同盟会,把同盟会的民主革命纲领阐述为“三民主义”,随后又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及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确立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原则影响深远。结论:综上所述,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革命而奋斗,为维护共和而奋斗,他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3)内容: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详解】(1)史料:材料一所展示的三则史料,只有②③是一手史料,①属于二手史料,故而,②③是研究洋务运动更可信的史料。民用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图③即展现了兴办轮船招商局的原奏折,故而,图③反映了洋务派发展近代民用工业。(2)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皆可,但格式和史实不能出错,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示例观点: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选择的史事:孙中山等人成立兴中会、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论述: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力求改革失败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创办了兴中会,后整合为中国同盟会,把同盟会的民主革命纲领阐述为“三民主义”,随后又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及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确立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原则影响深远。结论:综上所述,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革命而奋斗,为维护共和而奋斗,他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28.(1)①②③(2)①:自强、求富;②:变法图强;作用:①: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来经济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抵制作用;②:在思想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3)A;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4)都把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都提到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实行文学革命;认识: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详解】(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到1840年就在英国大炮的轰击之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反映的是1840年暴发的鸦片战争;②“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反映的是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反映的是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②③。(2)根据“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可归纳出自强;根据“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犹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可归纳出求富。根据材料可知,①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来经济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抵制作用。根据“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可归纳出变法图强。②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思想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3)根据A“武昌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4)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是《新青年》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所阐述的:……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可归纳出都把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根据“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要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要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呼应。”都提到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实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