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汇编七:《韩非子》《楚辞》(附例题+解析)_第1页
2023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汇编七:《韩非子》《楚辞》(附例题+解析)_第2页
2023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汇编七:《韩非子》《楚辞》(附例题+解析)_第3页
2023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汇编七:《韩非子》《楚辞》(附例题+解析)_第4页
2023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汇编七:《韩非子》《楚辞》(附例题+解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篇

十三、《韩非子》

【作者介绍】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

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内容简介】

《韩非子》全书由55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大都出自韩非之手,除个别文章外,篇

名均表示该文主旨。

韩非继承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

进而达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其主张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

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贵族,“散其党”“夺其

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军功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

于卒伍”。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强调制定了“法”,

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统治才能巩固。而严重的徭役和赋

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

新圣笑矣”。因此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今

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的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

同世而立”的道理。

在学术思想史方面,《韩非子》也颇有贡献。其中《显学》一篇,保留了“孔、墨之后,

儒分为八、墨离为三”的珍贵记载。而《解老》和《喻老》则是现存最早研究和注释《老子》

的作品。

该书在先秦诸子书中风格独特,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议论透辟,推证事理,

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

难》两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荐读版本】

清代以来卢文图片、顾广圻、王念孙、俞槌、孙诒让都整理过此书,清末王先慎著《韩

非子集解》总结了清人的成果。民国时期较好的注本有陈启天的《韩非子校释》(《民国丛

书》本),近年来较好的注本有张觉的《韩非子校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十四、《楚辞》

【作者介绍】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屈原、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

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

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诗人、思想家。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

均。楚国人,出身贵族。楚怀王时,曾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

抗秦。为贵族子兰、靳尚等所不容,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

后因楚国政治更趋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所破,他深感既无力挽救楚国危亡,又无法实现政

治理想,遂投汨罗江自尽。

宋玉,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

好辞赋,为屈原之后的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内容简介】

楚辞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富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据现

代学者研究,屈原作品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间》《招魂》等

23篇。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艺术手法而享誉中国诗史。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抒情诗,在诗中他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参政

历程,表达出献身理想的强烈愿望和不屈不挠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决心。全诗具有强烈的浪漫

主义色彩。《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

《橘颂》《悲回风》9篇作品,同《离骚》一样,诗人反复地抒写了自己的理想,揭露了楚

国政治的黑暗。《九歌》是一组祠神诗,所祠之神有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河伯、湘君、

湘夫人、山鬼、东皇太一及国殛(为国战死之神)等。屈原既保存了民间祭神歌辞的特点,

也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天问》是一首奇特的诗,诗人一口气提出了190个问题,对自

然现象、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发出了疑问,表现了诗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

屈原作品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上有独特的成就。他从楚国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创造

了一种句法错落,灵活生动的骚体诗,它既是辞赋形式的先导,又是四言诗向五言诗过渡的

津梁。楚辞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手法:使比兴能象征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众多的比喻构成了

一个特定的系统;象征物与本体之间有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屈原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变化多端,热情奔放,雄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是中国浪漫主义诗人之祖。屈原作

品塑造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位人格峻洁、感情充沛、志向远大的新

人形象,他具有平治天下的历史使命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楚辞的语言绚烂华美,

对偶工巧。

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

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一一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

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

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

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荐读版本】

历代对楚辞的注释中,影响较大的有:汉人王逸《楚辞章句》、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

朱熹《楚辞集注》、清人王夫之《楚辞通释》、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今人马茂元的《楚辞选》录入了学界公认的屈原作品,并加以解题、注释、说明。既采

用了各家较为准确的观点,也表述了自己的见解,深入浅出,便于理解。

相关练习(2023春•福建南平•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

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

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

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一一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

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

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

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

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

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

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

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

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

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

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

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

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

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

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

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

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

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

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

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

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

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

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

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

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

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

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

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

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

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

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

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

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

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

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

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

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

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

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有真诚的情感。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一一灿烂的盛唐文

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B.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C.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们。

D.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3.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

人格”的一项是()

A.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影响屈原伟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条梳理。

答案与解析L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第一个写诗的人”错,原文是“第一位诗人”,选项偷换概念;

C项“创造了”错,原文只说楚辞“支配”(影响)了唐文化,不是说“创造”了盛唐

文化;

D项“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错,屈原的伟大不在于哲学的理性,而在于

“哲理的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