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战国时期作品练习题汇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日:“吾闻有客之士不
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
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
谓之仁义。故伊尹@以于目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
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
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不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
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复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
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
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
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
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
而己愈社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
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隼娜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逐,武王
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日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
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
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鹫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鹫霸王者,亦轻其士。纵
夫子警禄爵,吾庸敢鸯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
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
【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
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第1页共95页
标号涂黑。
忘民A不可B谓仁义C仁义者D不失E人F臣之礼G不败H君臣之位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
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
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以弱天下之民''中"弱’'的意思是“削弱”,两者用
法相同。
D.瓮牖,用瓮做窗户,形容贫穷;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的词义相
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
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
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
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
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
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都应受到法律惩处。
D.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
能招揽土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
(2)纵夫子鹫禄爵,吾庸敢鹫霸王乎?
5.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第2页共95页
赵奢者,赵之用可更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
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⑷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
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
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
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当今之时熊去
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熊去私什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
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
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空月;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
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
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
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
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
矣。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庆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故明主使法择人,不
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辱,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
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
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故A当今之时B能去私C曲就公法者D民安E而国治F能去私行G行公法者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部吏,是指古时候征收田赋的官吏。战国时赵国设置,掌收租税。
B.因,指趁机,与贾谊《过秦论》中的“因遗策”的“因”词义相同。
C.比周,指结党营私;又指集结、联合。在文中的意思就是结党营私。
D.“弊”,指被埋没,与“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用法相同。
第3页共95页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奢在收取租税的过程中,秉公执法,处决了平原君家族的九位具体管理者,
这种行为符合韩非子“奉法者强'’的标准。
B.赵奢和韩非都认识到法治强弱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但两人侧重不同,赵奢侧
重制度执行,而韩非强调君王奉法治国的重要。
C.君主要以法治国,制定法律条文明确衡量标准,以此治理群臣百官;群臣权
贵亦不能徇私枉法,损害国家利益。
D.忠臣没有罪过却遭难而死,他们就会设埋伏反抗;奸臣没有功劳却安然得利,
他们就会争相进用。这就是国家衰败危亡的根源。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2)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
胜其住也。匠人断而少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夕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
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
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
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
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
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
第4页共95页
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
也。
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
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
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
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
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
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条,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
致圣。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
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
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文中指职责,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任''含义不同。
B.“匠人蜥而小之”与“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两句中“小”的用法相同。
C.女,文中通“汝”,指你,与“唯闻女叹息”(《木兰诗》)中的“女''含义不同。
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妻莫邪造的剑称为“莫
邪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认为人在幼小的时候很愚昧,会有荒诞的行为,所以要拜师学习以正根
本。
B.孟子用“人皆知以食愈饥”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
解。
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
事事。
第5页共95页
D.刘向认为虚心请教的读书人,每天磨砺精神,增长见识,能使得他立身处世
安全。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
乱。
14.孟子是怎样阐述君主的治国之道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口以为轮,其
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现
手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
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取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莺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
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
第6页共95页
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漪,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
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摩忘身,
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
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布物张而弓矢至焉;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纳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
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悟悟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
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媵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诗》目:“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已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木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丕闻行无愿而不形壬
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注】①漪(xiu):已酸臭的淘米水。②醯(xi):醋。
(节选自荀子《劝学》)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
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B.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
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C.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
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D.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
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1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修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广泛地学习
第7页共95页
B.积善成德,而瞥明自得神明:非凡的智慧
C.串慢忘身,祸灾乃作怠慢:淡漠,不恭敬
D.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质的:靶子、箭靶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二)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作者通过比
喻阐明道理,证明论点,这是荀子的《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B.选文(一)的最后一段谈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荀子通过几组比喻从正反两
面强调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不可以己”
这一观点的认识。
C.选文(二)第一段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事实来设喻,阐明不好的环境会对学习
主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劝勉人们要重视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去选择对的地方
和对的人。
D.选文(二)告诉我们,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君子立身处世一定要保持
谨慎,否则就容易遭受一些祸害和耻辱。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9.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强调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结合选文(一)来看,学
习有哪些重要意义和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便以辞色,粪
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
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加虞世基等陷事炀帝以保富
第8页共95页
贵炀帝既越世基等亦诛公翼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毋尽言!”
J不,上问房玄龄、萧璃目:“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日:“文帝勤于为治,每临
朝,或至日戾,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
上日:“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
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
既知王苔,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
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
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
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节选自《资治通鉴•贞观治道》)
文本二
人主之道,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不
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年芸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
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
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
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
无赦罚。
(节选自《韩非子•主道》)
2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
如虞世基等A陷事B炀帝C以保富贵D炀帝既弑E世基F等亦诛G公辈H宜用此
为戒
21.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文中是给予之意,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的“假”
的意思不同。
B.乙丑,中国古代干支纪日法,姚鼐《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也采用了这种
纪日法。
C.主意,与“(金桂)心里倒没了主意,只是怔怔的坐着“(《红楼梦》)中的“主
第9页共95页
意”同义。
D.符契,符信的一种,用金玉竹木等制成,上面刻文字,分为两半,合在一起
可以作为凭验。
2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说,如果君主认为只有自己才是聪明的、正确的,而不听劝告,这样
君主失去了国家,大臣也不能独自保全。
B.唐太宗认为,隋二代灭亡的原因是隋文帝自行决定朝廷事务,就算大臣们伤
身劳神处理政事,也不能切中政治要领。
C.唐太宗希望营造纯正的朝廷风气,不提倡大臣们阿谀奉承。他敕令各部门发
现文书不当的时候都应该禀奏,充分进谏。
D.韩非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的理想状态是,不亲自操劳事务,也不亲自谋划思
虑,不用过多发言,也不用作过多规定。
2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2)每临朝,或至日戾,五品已上,引坐论事。
24.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唐太宗与韩非子对于赏罚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日: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
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不枣之国,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
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麋。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
第10页共95页
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口:“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气壮
者以暇日修其季便申停,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
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便不得耕耨必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国散。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
乍见承于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于多空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
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比:为,替。②耨:n6u,锄草。③梃:棍棒。
25.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
彼A夺B其C民D时E使F不G得H耕I耨J以K养L其M父N母O父P母Q
冻R饿S兄T弟U妻V子W离X散。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
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B.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
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
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第11页共95页
c.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
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本文与苏文中的“孺子''皆是此意。
D.乡党:指乡里、家乡。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
党。这里指同乡的人。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通过具
体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
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
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2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君者,非遍见万物也,明于人主之所执也。有术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
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国治也。明于人主之所执,故权专而奸止。奸
止则说者不来,而情谕矣。情者不饰,而事实?矣。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
不好淫学流说,贤不肖各反其质。不其情不雕其素蒙厚细朴必事其•上。若此,则工、
拙、愚、智、勇、惧可得以故易官,易官则各当其任矣。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
心,以听有用之言,谓之朝。凡朝也者,相与召理义也,相与植法则也。上服性命
之情,则理义之士至矣,法则之用植矣,枉辟邪挠之人退矣,贪得伪诈之置远矣。
故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治官之要,存乎治道;治道之要,
存乎知性命。
第12页共95页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土日瞻胥己,请见
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日:“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
也?非晋国之"。“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
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华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
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
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
材木矣,誓功丈而知人数矣。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非其人而欲有功,
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
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2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行A其B情C不D雕E其F素G蒙H厚I纯J朴K以L事M其N上。
3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同“现”,显现、显露的意思,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意思不
相同。
B.曹,辈、等、属,相当于"们”,杜甫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的"曹’'意思与之
相同。
C.故,旧例、成规的意思,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故'’意思不一
样。
D.毕,全,“毕力”即竭尽全力,成语“弹精毕力”“同心毕力”的“毕力”都是这个
意思。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能的君主,并非事事都亲力亲为,而是能抓住执政的关键,懂得治官的根
本,这样事少而国家治理得好,奸邪之人也不会到来。
B.理想的政治社会,百官能各任其职,臣民能以真情真诚来对待君主。而君主
第13页共95页
应善于听取有用的言论,明理义,立法度,远小人。
C.赵襄子任命任登为中牟令,任命瞻胥己为中大夫,相国不赞同赵襄子的做法,
认为任人太容易,对他们的才能未真正考查清楚。
D.工匠建宫室的比喻,论证了君主善于用人的道理;夏至日想让夜长、射鱼冲
着天想射中的比喻,则形象论证了不善用人的情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暴见孟子,目:“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口:“好乐
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日:“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日:“可得闻与?”
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日:“不若与人。”
日:“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日:“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箸之音,举疾首蹙发真
而相告日:'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频而相告曰:'吾王之
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
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
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
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第14页共95页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
3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王之好鼓乐鼓:弹奏
B.今王田承于此田猎:种田打猎
C.学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举:全、都
D.举疾首摩领蹙:皱
3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暴见干王为之干未有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足以保四海
C.则齐国久庶几乎请问塞目
D.吾王本好鼓乐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3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5.孟子是如何向“王”推行“与民同乐”的主张的?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日):“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日:“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
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愫于心,则
馁矣。我故日,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第15页共95页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推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
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握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日:“诚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
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
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日:“率!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
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日: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
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再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
微。敢问所安。”
日:“姑令是。”
日:“伯夷、伊尹何如?”
日:“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
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36.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记涂
黑。
夫[A]子网既[C]圣[D]矣[E]夫[F]圣[G]孔[H]子山不[J]剧K]是[L]何[M]言[N]也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是何言也”中的“恶''为语气词,与《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意思不
同。
B.“姑舍是”中的“舍”指舍弃、抛开,与成语“舍我其谁”的“舍”意思相同。
第16页共95页
C.“非其君不事”中的“事”指侍奉,与《论语•阳货》中“迩之事父”的“事”意思相
同。
D.“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报之者”,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句式类型
相同。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举出宋人携苗助长的故事,说宋人这样做不仅耗费了自己的力气,反而
使禾苗受到损害,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
B.孟子善于剖析的“言”的范围包括偏颇的、浮夸的、邪辟的、搪塞的言辞,这
些言辞如果用来施政的话,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C.公孙丑一直纠结于孟子是不是称得起圣人这一问题,而孟子则举出子贡和孔
子的对话给以回答,并明确地将这一话题岔开。
D.孟子认为伯夷、伊尹、孔子虽然在出世和入世的态度上并不相同,但是他们
都是古代的圣人,而自己还是愿意向孔子学习。
3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僻统,则所用之异也。
(3)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有。故不积珪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多?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
步;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西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本穴无
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不?致疑,非问无以广
第17页共95页
手。好学前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
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辱以破其疑,所谓科有道而正也。不如己
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
所谓交相用平,审目而明辨W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
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
于学也。
(选自刘开《问说》)
【注】①求放心:寻求、找回丧失的本心。这是孟子所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4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圣心备学问学以破其疑
B.不以成江海非学无以致疑
C.登高也招好学顾不勤问
D.非蛇鲜z穴无可寄托者审问而明辨之也
4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广识:丰富的知识
B.所谓期有道而正也就有道:就有办法
C.所谓交相回谁问难:问倒对方
D.审回而明辨之也审问:详细地问
4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有相同之处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微斯人,吾谁与归?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甚矣,汝之不惠。
第18页共95页
43.下面句子中,分别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一项是()
A.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鸳马十驾,功在不舍
C.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D.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荀子善于用浅显贴切的比喻来阐述深奥的道理,选文用多个比喻形象地阐明
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即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刘开重点从“问的对象”来论证“问”之不可轻视,认为超过自己的人、不如自
己的人、与自己相差无几的人都有其值得请教之处。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了排比、对比、比喻等手法进行说
理,使文章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D.“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问说》属于通过发表议
论来说明某个道理。
4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目:“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
也?”叔向对日:“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①。衣成,君举而服
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
对日:“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
强之也?
第19页共95页
或目:叔向、师旷之对,皆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
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
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
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臣与无臣也。向日“臣之力也”,不然矣。
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园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
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舌I。
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仲尼之门,五尺之壁于,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
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
乐奢汰②,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邦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
险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目: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依然®
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忠甚於出忘其女遂安为仲父最木工之
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
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
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
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丰也,数也。
(节选自《荀子•仲尼篇第七》)
【注】①纯缘:给衣服镶边。②奢汰:没有节制地挥霍浪费。③彳炎然:形容安
然不疑。
4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
安忘A其怒B出C忘其雕D遂立E为仲父F是G天下之大H决也。
4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偏辞,讨好谄媚的话。文中韩非子认为叔向、师旷虽观点不同,但都有讨好
晋平公之意。
第20页共95页
B.闾,里巷的门,这里指住处。妇闾,即妇女居住的地方,是齐桓公设于宫中
的娱乐场所。
C.竖子,指童子、童仆。“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
子”。
D.幸,侥幸的意思。与司马迁《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词义不同。
4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借晋平公与叔向、师旷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在宣传自己关于如何治
国的思想主张。
B.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了多个事例:虞国、曹国拥有智慧之臣却灭国,
蹇叔先事虞后事秦。
C.在孔子门生看来,齐桓公为了争夺国家政权,做了许多险恶肮脏、放荡奢侈
的事情,完全不值得颂扬。
D.齐桓公重用管仲,给予他很多特权,管仲也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贵贱长
少都愈加敬重齐桓公。
4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2)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
50.两则材料都分析了齐桓公成功的原因,请分别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
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
手持顿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日:“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日:
“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日:“孔氏者,性服忠信,身
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
第21页共95页
所治也。''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日:“非也。'"'侯王之佑与?''子贡日:“非
也。“客乃笑可还,行言曰:“仁则仁关,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
远战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日:“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挚
时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中号而进。
客日:“子将何求?“孔子曰:‘‘囊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
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唁!甚关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
起日:“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关,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日:“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
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
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
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
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
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
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伤,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
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可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
齐民,不泰多事乎!”
(选自《庄子•杂篇•渔父》,有删改)
5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挚/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B.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挚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C.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挚/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D.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挚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5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伦,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
B.文本中“客乃笑而还“中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中
第22页共95页
的“而“,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C.再拜,指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如《鸿门宴》中“谨
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D.有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业设施维护和修理服务协议
- 现代农业科技应用与成果转让合同
- 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建设合同书
- 游野生动物园作文(11篇)
- 初中快乐中秋作文600字9篇范文
- 食品饮料行业2025年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政策分析报告
- 《教育统计与测量》专升本题库及答案
- 金融行业反洗钱技术创新与2025年监管框架优化报告
- 面向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云计算资源动态分配与智能颜色识别融合报告
- 2025年地震数字遥测接收机项目合作计划书
- 农业设施农业操作手册
- 煤矿整体托管合同范本
- 固定式压力容器操作(R1)考试题库(共1083题) (一)
- 初一英语上册单词表(完整版)浙教版
- 泌尿系感染患者的中医护理
- 生物强化技术在农业废弃物堆肥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厌氧罐负压失稳处理方案
- 前列腺病人的心理护理
- 骨科降低卧床患者便秘发生率医院护理质量QCC改善案例
- 《业务员基本素质》课件
- 物联网工程专业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