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拟卷03-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

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

“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

体裁。”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

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

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

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

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

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

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

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

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

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

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

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

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

作之中。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因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

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这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

量长篇大作,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利于诗人才力的发挥,

所以韩愈诗歌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宇0

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熟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在散文中

极力贯彻这种主张。《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议论,将自

己对世事的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

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

社会内涵。

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又就在于要突破

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

的先驱。”确为的论。

(摘编自袁书会、闫振华《简论韩愈的“以丈为诗”》)

材料二:

韩愈是一个诗人,但作为一个文章大家似乎名气更盛。有时宁可回避其诗,也必谈其文。

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

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

成就和境界。

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

文的完全对立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竟不是诗,因为文所

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

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所以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

质意又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

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

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

面目出现。从古到今,人们公推“韩文”。其诗则要退其次。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

重要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必定理茂辞盛,气势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

为另一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

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璧,许多时候难分高下。其文确

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诗,但诗的光芒仍然能够从茂密的文章之林中穿射而出,炫人眼目。

(摘编自张炜《诗与文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意识到诗歌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发展,在创作中尝试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

B.近体诗篇幅短小、格律严格,不利于诗人才力发挥,这促使韩愈倾向于古体诗的创作。

C.韩愈熟悉古文创作,他的诗借鉴了他的文的创作手法,同时,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

D.韩愈早期以文为诗的创作尝试,因为与传统诗歌创作不符,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

B.诗与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是诗的基础和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

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

D.韩愈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他的文理茂辞盛,气势夺人,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

3.结合材料内容,韩愈的下列诗歌中未体现其以文为诗艺术手段的一项是(3分)

A.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古风》)

B.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永贞行》)

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D.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粉。土被文绣兮,士无短褐。(《马厌谷》)

4.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北宋沈括曾说:“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对他的这

一说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见解。(4分)

【答案】LC2.D3.C

4.①材料一运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先总论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接着分说其艺术手段

的表现,最后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

②材料二运用了层进式结构。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第二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

替诗,阐述诗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

5.①“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指出了韩愈诗歌创作“以文为诗”的风格特点。韩愈在诗歌

创作中大量运用散文的技法,使其诗歌具有雄伟奇嵋的气劳风格,表现出了更为深广的文化

和社会内涵。

②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曾被沈括等人质疑甚至被否定,但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

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他是宋诗新风貌的先驱。

③诗与文关系紧密,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诗歌可以借鉴文章说理性和叙事性这些强项,

产生另一种境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错误,原文是说“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并没有提到“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原文

是“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可见,此处是总体论述,而非独指

韩愈。

B.“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原文是“诗与文……后者为前者的

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表述中并未涉及诗文的先后顺序。

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错误,因果关系颠倒。原

文是说“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

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

撼动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可知,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是创作诗歌时用长短句、散文的谋篇布局、引入议论、

增加虚字等。

A.这几句诗是古体诗,有“曷”“矣”等虚词,具有古文特点;

B.这两句诗长短不一,改变了整齐划一的局面,具有古文特点;

C.“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对仗工整,属于律诗、近体诗,无古文特点;

D.这几句诗长短不一,且夹以议论,具有古文特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一段“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知,

首先,总论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

从第二、三、四段“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

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

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

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

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

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可知,接着,分说其艺术手段的表现;

从第五段“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义就在于要

突破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

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可知,最后,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

综上所述,材料一运用了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

从材料二第一段“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可知,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

从“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

文来取代”可知,第二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的核心地位;

从“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知,在此基础上,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

韩诗的意义。

综上所述,材料二由诗文不分到进一步确定诗的核心地位,最后明确以文为诗的意义、作用,

顺序不可打乱,符合认知逻辑,运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沈括认为“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

韩愈诗歌具有以文为诗的特点,二是认为他的诗不是诗。

从材料一“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

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韩

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

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可知,“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指出了

韩愈诗歌创作“以文为诗”的风格特点,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散文的技法,使其诗歌具

有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表现出了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从材料一“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

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

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

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

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曾被沈括等人质疑甚至被否定,

但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他是宋诗新风貌的先驱;

从材料二“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

就和境界”“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

文”“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

面目出现”“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知,诗与文关系紧密,诗是文的精练

化和声韵化。诗歌可以借鉴文章说理性和叙事性这些强项,产生另一种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

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闲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

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

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

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

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

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

打油、买酱。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特制的油壶,广口,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

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抬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

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

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

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他们要的十斤干黄酱也都装好了。装在

一个元宝形的粗蔑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

也是圆形的。乡下人付了钱,提了油壶酱筐,道一声“得罪”,就走了。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

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

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

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

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瓣开

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

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

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

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

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一是他的酒量

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

不是茶,是酒,------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

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

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

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刷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

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

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

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

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

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

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

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

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6分)

A.人们在背后称普普通通开酱园的连老板为“连老大”,这不仅说明他会做生意,更体现出

他作为生意人的精明。

B.乡下人进城直奔“连万顺”,把油壶放下,办完事再把油壶捎走,也不怀疑油的分量和成

色,旨在说明乡下人的老实。

C.圆形的茶干,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

字“连万顺”,说明连老大的傲气。

D.连老大的儿子没能继承家业制作茶干,这既从侧面反映出连老大的勤勉与认真,也借此

展现了社会变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塑造的连老大是一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这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独特审

美以及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看似与做茶干无关,但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

开酱园的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中使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方法塑造连老大的形象,如写他算账、

喝酒时,就运用了动作描写。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口吻,叙述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自由而灵活,能比较直接客观地

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8.研读文本,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如何体现费孝通乡土社会的特点的,并结合文本谈谈乡

土社会的优缺点。(6分)

9.在《汪曾祺小说选》的自序中,汪曾祺说道:“我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线。后来

在形式上排除了诗,不分行了,散文的成份是一直都明显地存在着的。”请简析这篇小说的

散文化特点。(6分)

【答案】6.D7.C

8.①连老板做生意的对象多是熟人。他主要做本街和乡下人的生意,大家彼此信任。比如,

乡下人上城就直奔连万顺,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等问题,符合费孝

通所写乡土社会的特点。

②“熟人社会”的优点:大家都是熟人,从熟悉得到信任,非常可靠。人们除了生意上的往来,

还带着一份人情味。比如,大家把连老板叫做“连老大”,连老大去世多年,年纪比较大的人

都还记得他的音容笑貌,记得他家茶干的味道。

③“熟人社会”的缺点:以人情为规矩,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乡土社会因规矩而维持信

任,不再适合现代社会。

9.①淡化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②虚

化人物。作者对连老板的描写刻画不多,人物并不立体、典型。③语言散文化。多是简单的

生活化语言,质朴而接近口语。④意境散文化。小说写了和气的老板、美味的茶干、精美的

酱菜、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营造了一个独具民情风俗的艺术境界。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精明”错,不能说明连老板的精明,而是他待人有礼,诚信为本,受人尊重的体现。

B.“老实”错,并非旨在说明乡下人的老实,而是从侧面反映连老板值得信任。

C.“傲气”错,不能说明连老板的傲气,这只是一种营销方式。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心理描写”错,小说塑造连老大的形象,有动作描写“他算几笔,喝一口”和语言描写“我

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

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

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可知,连老板做生意的对象多是熟人,大家彼

此信任,符合费孝通所写乡土社会的特点。

第二问是“谈谈‘熟人社会'的优缺点”。

优点:结合“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人

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

样子,,可知,大家都是熟人,从熟悉得到信任,非常可靠,熟人之间交往还带着一份人情味。

缺点:结合“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

可知,这种信任是从彼此熟悉得到的,建立在人情和规矩之下,一旦破坏,就可能产生不必

要的纠纷,与现代法律社会已经不适合。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情节上,小说以叙述的口吻讲述了开酱园的买卖人连万顺的故事,主要写他的店面的装修、

善做生意、制作茶干以及喝酒、口头语等生活小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淡化了情节。

人物上,小说虽然讲述了开酱园的买卖人连万顺的故事,但是大部分笔墨写农村人卖他的东

西以及制作茶干的程序等,只有少量文字写他喝酒、口头语等生活小事,对连老板的描写刻

画不多,人物并不立体、典型,这是一种虚化人物的写法。

语言上,“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豆酱拍得实实的”“煮

得了”“什么也不'就'”“故去多年了'’等语言多用生活口语,语言质朴自然,呈散文化特点。

意境上,“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装在

一个元宝形的粗蔑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

也是圆形的”“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

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小说着意描写和气的老板、美味的茶干、精美的酱菜、

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使小说充盈了一种和谐与美好的氛围,营造了一个独具民情风俗的艺

术境界,小说整体意境优美,富于散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秦攻韩。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氏日:

“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阳成君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

靳氏目:"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氏。

冯亭守上党三十日,叫使人请赵王日:“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

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㈤而告之,赵豹对

日:“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日:“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目:“秦蚕食韩氏

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

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

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王大怒,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丕熊守上觉仝甚年必与.赛人有城市三邑十七三人对旦用.

兵逾教壬去得一城仝坐而得城此太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日:"敝邑之王使使者臣

胜谓日:'请以三万户之郁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

金。'”冯亭垂涕而勉日:“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

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日:

“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日:“赵起兵取上党。”秦王闻之,怒,

令公孙起、王畸以兵遇赵于长平。

[注]平阳君,即赵豹。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

得城/此大利也/

B.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

得城/此大利也/

C.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

得城/此大利也

D.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

得城/此大利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阴使人请赵王”与“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新焉”(《愚公移山》)两句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B.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在文中是赵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常用“寡人”谦称自己。

C.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说文》),指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本文中泛指“城”。

D.爵,一种酒器,后引申指爵位、官位。我国春秋时期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国受到秦国的攻击,不敢与之抗衡,于是派阳成君前去讲和,并表示愿意将上党之地

割让给秦国,后来又派遣冯亭替代靳氏任上党太守。

B.冯亭驻守上党三十天后,秘密派人向赵王进言,表示上党百姓不愿意成为秦国人,愿意

投奔赵国,并愿将十七座城池献给赵王,赵王听了非常高兴。

C.平阳君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使其两边不能相互联通,因此秦国对上党虎视

眈耽,势在必得,一定不会坐视赵国平白地从中获利。

D.赵王派赵胜去接收上党之地,并且赏赐冯亭,但冯亭以自己向赵国进献上党有三点不义

为由拒绝封赏返回韩国。这是冯亭用心良苦的计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2)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14.赵豹反对接受韩国献上的十七座城池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10.B11.A12.C

13.(1)韩国恐惧,派阳成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

(2)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

14.①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②赵国不可能坐享其成。③赵国不具备和秦国交战的有利条

件。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国不能守卫上党,现在上党太守把它献给寡人,有十七座城邑。”二人回答说:“用

兵经年,没看见得到一座城市,现在安坐而得到城邑,这是大吉大利的事。”

"守上党''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AC;

“与寡人''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D。

故选Be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阴使人请赵王”中的“阴”指暗中;“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中的“阴”表方位,“汉之阴”

指汉水南岸,两句中的“阴”字含义不同。句意: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

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错。根据原文“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意思

是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国的道路,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是

使韩国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国的道路,而并非割裂了秦国。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谢”,谢罪;"效”,献出;"以为”,作为。

(2)“悉”,全部;“发”,发动;“卒”,最后;“死”,为动用法,为……死。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

“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

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赵国不可能坐享其成。

“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赵国不具备和秦国交

战的有利条件。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十分恐惧,派阳成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

条件。韩桓惠王又派阳城君告诉上党太守靳氏说:“秦国出动两支军队来进攻韩国,韩国就

会灭亡。现在君王把上党献给秦国求和,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太守还是献给他。”靳氏说:

“人们有这样的话:'即使是小智小慧,守着的器物就不能出借。’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

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韩阳迅速把情况报告给韩王、韩王于

是就派冯亭取代靳氏。

冯亭坚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

可是上党的民众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愿意做赵国的臣民。现在上党作为大邑拥有十七个

县,愿意拜献给大王,希望君王裁决这件事。”赵王大喜过望,召来平阳君并告诉他,赵豹

回答说:“臣下听说圣人认为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人们怀恋我的恩义,怎

么说是无故?”赵豹说:“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国的道路,使他

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自认为可以坐得上党。秦国遭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

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而弱小的国家却能从强大

的国家手中得到吗?如今君王得到上党,可以说是有缘故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种,从水道运

送军粮,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政务推行顺利,不可以和他们交战。

君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赵王大怒,赵豹退出去。

赵王召赵胜、赵禹告诉他们说:“韩国不能守卫上党,现在上党太守把它献给寡人,有

十七座城邑。”二人回答说:“用兵经年,没看见得到一座城市,现在安坐而得到城邑,这

是大吉大利的事。”于是就派遣赵胜前去接受土地。赵胜到上党说:“敝国的君王,委派使

者臣下赵胜对您说:'请把三万户的城邑封赏给太守,千户的封赏给县令,各官吏的爵位都

连升三级,民众能把人聚集到一起的,每家赏赐金子一百二十两。'”冯亭流泪并低头说:

“这是我使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为君主守卫土地而不能战死,并且把它送给别人,这

是第一不义;君王把土地献给秦国,我没有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第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地

反而食封户,这是第三不义。”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而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

不能坚守上党,现在已发兵占领上党了。”韩国报告秦国说:“赵国发兵占领上党。”秦王

大怒,命令公孙起、王畸率领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交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T6题。

闲游①(其一)

(唐)韩愈

雨后来更好,绕池遍青青。柳花闲度竹,菱叶故穿萍。

独坐殊未厌,孤斟诟②能醒。持竿至日暮,幽咏欲谁听。

城东闲游③

(唐)刘禹锡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纤入,花林委曲巡。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注)①《闲游》(其一)写于元和十二年,韩愈因在文章中用语不当,由中书舍人降职为

右庶子。②“说”表反问,“怎么”的意思。③《城东闲游》写于诗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15.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韩、刘两首诗歌的体裁判断,两首诗歌都可以收录进《唐宋近体诗集》中。

B.韩诗第三、四句描写柳絮飘飞,悠然自适;菱叶穿过浮萍亭亭玉立,生机勃勃。

C.刘诗五、六句描写竹林小径幽深曲折,犹如诗人被贬闲居,内心愁肠千结,充满着怨愤

之情。

D.《闲游》(其一)风格可概括为清新平易,而又有起伏;《城东闲游》风格可概括为清雅

委婉。

16.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两首诗歌诗题中“闲游”所寄寓情感的不同。(6分)

【答案】15.C

16.①韩诗:诗人被贬,雨后出门散心。诗歌前四句写景,草木葱郁,柳絮飘飞,菱叶穿萍

而出,表现出作者闲适愉悦的心情;后四句抒写既然独酌无法浇愁,幽咏又无知音,那便在

池边垂钓,独自排解情绪直到日薄西山,有闲淡悠远之意。

②刘诗:诗人被贬归来,春日闲游城中。首颔二联写池台主人身居要津,却无暇欣赏美景,

自嘲闲散的处境;尾联借斜阳客散,春色空锁,暗寓诗人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无奈。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充满着怨愤之情”错误,“竹径萦纤入,花林委曲巡”可见青葱竹林幽深小径蜿蜓曲折,曲

径通幽,景致清雅。作者被贬闲居流连园景,透露出的是他的闲情和一丝寂寞,并无怨愤之

情。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韩诗,由注释“韩愈因在文章中用语不当,由中书舍人降职为右庶子”可知,诗人被贬,“雨

后来更好”,写雨后出门散心。诗歌前四句写景,雨后“闲游”,来到一个池塘边,他看到:草

儿青青,围绕池塘繁茂地生长;柳絮飘飘,从翠竹之上飞掠而过;菱叶亭亭,穿越浮萍,冒

出水面。这是诗人“闲游”之际即目所见,以浅近的文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表现出

作者闲适愉悦的心情。后四句抒情。用“独坐殊无厌”挽转,正因为“殊未厌”,诗人才对青青

草、柳度竹、菱穿萍观赏不已。同时,又因为是“独坐”一处,故不能不有遗憾之意和寂寞之

感。仔细品味,三、四句写景中,柳花是“闲度,竹,菱叶又是“故穿”萍,“动”中见“静”,以“动”

衬“静”,这幽静的环境与诗人的孤寂心境相一致。所以,诗人紧接着以反诘语气问道:“孤

斟诅能醒?”“幽咏欲谁听?”独酌不能浇愁,幽咏尚无知音,于是,他只有“独坐”,只有独钓,

在池边垂钓,独自排解情绪直到日薄西山,有闲淡悠远之意。

刘诗,由注释“写于诗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可知是诗人被贬归来,由题目“城东闲游”

可知春日闲游城中。诗歌首联写“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介绍了池台主人身居要津;颔

联写“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绝境”写出此处景色之美;然而池台主人却无暇欣赏美景,

“闲人”是自嘲闲散;尾联“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写夕阳西下,客人都走光了,一院春色

白白被锁在这里无人欣赏。借斜阳客散,春色空锁,暗寓诗人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

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类似感慨的句子是

(2)《阿房宫赋》中杜牧以“,"为过渡,巧妙地将对阿房官的描

写由整体外观转到内部的具体建筑。

(3)梦境是观实的投射,更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

如“,

【答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夜深忽梦少年

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萧,溶,阑,尊,酹,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峨眉山麓顺流而上,我们在一个又一个穿过公路隧道后,一四川丹旦大渡河爸出现在眼

曲鼠犹如武陵打渔人走进桃花源般,眼前①。

穿过下游的县城,走进②的丹巴美人谷,那块“东女国遗址''石碑,是对这片土地久

远历史的注脚。扑朔迷离的东女国,现在仅存眼前的这片寨子。进寨的水泥路绸带般缠绕山

间,上百年的沙棘树和肥厚的仙人掌长满山坡。更的是藏羌碉楼,当地先民就地取材,

巧手垒砌成这些非凡建筑,历经几百上千年而不倒,实在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我们预订的民宿在寨子中央,门前一块平地可泊10来辆车。依山而建的宽敞的院子的

院门上装饰着的红黄相间的图案彰显着康巴藏族的文化元素。登上屋顶远望,绚丽的晚霞映

照着巍峨的雪峰。一片云岚自河谷升了上来,和对面洁白的积雪融为一体,渲染出一片如梦

似幻的景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4分)

【答案】

18.①豁然开朗②闻名遐迩③引人注目

19.自峨眉山麓溯而上,我们在穿过一个又一个公路隧道后,看到了四川丹巴大渡河谷。

20.宽敞的院子依山而建,院门装饰着红黄相间的图案,图案彰显着康巴藏族的文化元素。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对应前文“犹如武陵打渔人走进桃花源般”,语境是说眼前的景象突然开阔起来,可

以用“豁然开朗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

第二空,对应后文“那块,东女国遗址,石碑,是对这片土地久远历史的注脚”,语境应指丹巴

美人谷风景区为远近的人们所知,可以有“闻名遐迩”。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

近闻名。

第三空,前文写水泥路、沙棘树、仙人掌吸引游人的目光,此处的“藏羌碉楼”更引人关注,

可以用“引人注目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不合逻辑,“顺流”应改为“溯流”;

二是语序不当,“一个又一个”应移到“穿过”之后;

三是结构混乱,中途改换主语,“四川丹巴大渡河谷出现在眼前”应改为“看到了四川丹巴大

渡河谷”。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句子修饰成分为多层定语,主体分别是“院子”“院门”,句子主干为“图案彰显着康巴藏族的

文化元素”。

把前两层定语单独成句:“宽敞的院子依山而建”“院门装饰着红黄相间的图案”。

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宽敞的院子依山而建,院门装饰着红黄相间的图案,图案彰显着康

巴藏族的文化元素。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俗话说:“多运动,少生病。”还有人说:“运动是生命的滋润剂,…健身是.置置的美容师之“

如今,®,随之而来的运动损伤风险也增多了。日前,一条“女生每天跳操2

小时致肌肉溶解”的新闻冲上热搜,引起了网友的讨论。过度运动真的会让人体肌肉“溶解

吗?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横纹肌溶解"②: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其中,骨骼肌又称为横纹肌,分布于人体四肢、颈、肩、胸、腰、背、喉咽部、眼球外及面

部等处。“横纹肌溶解”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横纹肌细胞坏死后,肌红蛋白等内容物释放进

入血液循环,引起的代谢紊乱及组织器官功能损伤的综合征,同时引起高钾血症、急性肾功

能衰竭等并发症。

医学专家表示,一般运动后肌肉都会有酸痛感,但是普通的肌肉疲劳和横纹肌溶解的程

度不同:前者③,后者即使经过休整调节仍会持续出现肌痛、肌无力和深色尿等

临床经典三联征,如未能及时诊治,病死率很高。

所以,运动也不能一味“蛮干”,要注意采用科学的健身方法:运动前要热身,运动过程

中及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根据身体实际采取合理的运动方式,避免突然进行长时间的高

强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