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第1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第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第3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第4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什么是“仁”整部《论语》共有五十九章提到“仁”字,共使用了109个“仁”字,但并没有一章很明确地为仁下定义。因为仁是各种德行圆融的最高境界,而每一个人的才性气质不同,成德的方向也不同,所以孔子只是很具体地从各个角度开示人应该如何行仁,相反的,学《论语》也可以由孔子的开示去揣摩“仁”是什么。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章涉及,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孔子思想体系图仁爱(核心)信义(人际关系)和平(人际关系)忠恕(组织关系)孝悌(家庭关系)忠恕(组织关系)孝悌(家庭关系)仁爱(核心)禮克己复礼

,

为仁祭祀宗教艺术文化道德纲常人本人性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

(《左传》)生命个体情感欲望.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人常常会不能自已.

孟轲:一曰人,二曰心.

孔丘: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是人的伦理修养.

规范秩序克己复礼:约束自己是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为仁是人的一种自身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别人强迫。仁的基础:孝悌生前和颜悦色(敬,礼)死后守丧三年。仁是什么?仁是约束自己,使一切视、听、言、动(四个“非礼”)符合礼制,从而产生人性情感。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孝弟也,其为仁之本与?仁之根本--孝悌孝悌内—孝外-悌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修身谨信、爱众、亲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仁之原则--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6.30)(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5.12)

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

----南怀谨“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己及人)子贡说:“我不喜欢人家把什么东西强加到我的身上,我也不愿意把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孔子说:“子贡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呀!”仁之上上--圣博施济众仁之方法--能取近譬特点--------推己及人5:大仁义(5.26;10.17;7.9;15.42;9.10)仁的实践---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于丹忠恕之道

“忠”是从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的角度讲的;“恕”是从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的角度讲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问题,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非“二”以贯之。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的基本要求,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仁——儒家价值体系

“仁”延伸到父母——孝

“仁”延伸到兄弟——悌

“仁”延伸到子女——慈

“仁”延伸到夫妻——义

“仁”延伸到朋友——信

“仁”延伸到国家——忠

“仁”延伸到人类——仁民

“仁”延伸到自然——爱物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普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按这些话来做事。关于“礼”“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则是尊敬和祭祀祖先。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论语》里的礼是周礼,实际上是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等级制度破坏,统治者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但由于周代礼制非常完善、周密,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返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自贰焉?”乃馈盘飧,寘璧焉。公子受飧返璧。——《左传》后重耳继位为晋文公,因这段无礼的遭遇,率军入侵曹国,俘虏了曹共公。他下令军队不得侵犯僖负羁及其家人,以报答过境时僖负羁的款待。非礼勿视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左传》楚灵王四处征讨,借平定陈国内乱为名,趁机灭掉陈国,又诱杀蔡灵侯,甚至把蔡国的世子有杀了祭神。后为报复又去伐吴,却失败了。为了掩盖失败,他不整顿军务,却下令修建宫室,造“章华宫“,占地四十里,登上台顶中间要休息三次。楚灵王偏爱细腰之士,“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所以朝中一班大臣,把一日三餐减为只吃一餐。然后起床整装,先要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等到一年后,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后灵王伐徐,家中三兄弟发生叛变,灵王终于兵败在乾溪自缢身亡。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和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归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仁”的境界,也就是“天下归仁”。这是孔子思想的总纲,儒家的其他思想,乃至其苗裔流变,全是从这“克己”与“复礼”中生发出来的。仁与礼的关系(1)孔子以仁来充实礼,认为周礼是最完善的伦理规范和制度,而仁则是最完美的伦理观念和品德。(2)仁是礼的精神实质,礼是仁的形式表现,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才不会有违背礼的行为。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言行违反周礼,那么就表明了他的“不仁"。这样,守礼与非礼便成了衡量仁与不仁的标准。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冉庸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孔子时代就存在的成语,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作:“出门如宾,承事如祭。”臼季出使路过冀县,看见郤缺锄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态度恭敬,他们对待彼此如同对待家中的宾客。臼季把郤缺夫妇相敬如宾的事情告诉晋文公:“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臣闻之,出门辱宾,承事吐祭,仁之则也。”孔子化用古语更加强了“敬”的意味,意为出门是遇到人如同对待贵宾,承担事情如同参与祭祀,强调:1.对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恭敬守礼。2.做事要认真慎重,人必须具有责任感。晋灵公不君,赵盾劝谏,晋灵公派杀手去刺杀他。杀手潜入赵府,看见卧室的门已经打开,赵盾穿戴整齐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赵盾正襟危坐闭目养神,杀手有感:“他在家里还不忘恭敬国君,果真是赵国的好大夫,我杀掉他就是对国家不忠,但不执行国君的命令却是失信,不忠不信我必然占一样,不如死了。”于是撞树而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自己不想做的,不要推给别人,这是行事的大原则。而“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是结论。关于这句话有两种解读:一种指在诸侯国或者大夫之家做事不被抱怨;另一种则解释为自己不抱怨,并以之为行仁的一个因素。“这个怨包括两点: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别人……人与人之间相处,彼此之间无怨恨心,没有什么遗憾的事,这个非常难。在原则上要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做的,也应替别人设想,在他也是不愿意去做的。做到了于人于己都无怨尤,就是真正的仁行。”——《论语别裁》南怀瑾孔子要求统治者在施政时要如同接待贵宾似的严肃,向民众发号施令要如同承办祭祀大典般谨慎从事;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要求统治者们要限制自己的私欲,做到“推己及人”,自己不想要和不愿意发生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其他统治者和奴隶主贵族)的身上;孔子同时还要求作为臣下的在朝庭不要对国君有所怨恨,在自己职责范围内要服从上级,也不能有所怨恨。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因为人都是有私心的,总会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他就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会是“己所欲,施于人”,所以,“克己”是最重要的,只有首先做到“克己”,才能进而做到“推己及人”的境界。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别人。”樊迟没有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樊迟退出来,去见子夏,说:“先前我拜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舜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不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樊迟,小孔子46岁,属于思维深沉而反应缓慢的学生,勇武过人,善于谋略,他对许多深层次的道德问题有很深的研究探讨。《论语·子路》记载,樊迟向孔子请教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樊迟就请教学习种菜,而孔子又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离开以后,孔子批评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里的学生子夏,比孔子小44岁,与攀迟年纪相仿。子夏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之一。子夏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他晚年时,到魏国西河一带教学,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

所以攀迟当时想不明白,从孔子处出来,去问子夏。子夏就用具体的实例和人物说明。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传说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他还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上古中华第一任司法部长和首席大法官,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伊尹,夏末商初人曾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伊尹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中华厨祖。同样的话,孔子也对鲁哀公说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鲁哀公问:“如何使民众服从?”孔子对道:“举用正直的,放置在邪曲的上面,民众便服了。举用邪曲的,放置在正直的上面,民众便不服了。”)“举直错诸枉”,以使“枉者直”,乃是仁,仁者爱人,大仁之人爱所有人,非独直者,亦含枉者,希望枉者变直者。而具备鉴别人物的能力,能够辨别出孰直孰枉,这种能力,又可以称作智,此乃“知人者智”。要爱人,则要有智。樊迟为什么问仁与知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补充: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5、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说:“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有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吧?”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所谓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能够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啊。”子贡想要用怎样的方式来实现“仁”,孔子对此有什么看法?端木赐,字子贡,中华儒商之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转货”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翻译: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子贡想从博施,济众等方面求仁,孔子认为那是圣人之事,言下之意是叫子贡不要舍近求远。应该从“恕”做起: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忠,敬也。敬是恭敬的意思。恭存外表,敬在内心。其次,尽心为忠。什么事你尽心尽力去做了,这个叫“忠”。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恕”是不把己之不愿强加于人,孔子曾以“一道而贯之”来概括“恕”,他说:“推己及人之谓恕”,这里包含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层意思。只有忠恕待人,才是有仁心,有“仁心”者才能以“忠恕”“爱人”,这是一个独善其身到推己及人,再到兼善天下的过程,也是君子“可以终身行之者”(《论语·卫灵公》),由此可见,“忠恕”不仅是孔子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仁德”的重要方法。孔子学而不厌到诲人不倦齐景公与晏婴赏雪忠恕之道●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译文】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规矩吗?”孔子说:“是的,这就是帮助乐师的规矩。”

夫子的忠恕与仁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即使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译文】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译文】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怀他们。”6、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的境界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

仁远乎哉?“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朱熹《论语集注》如何达到仁?“我欲仁,斯仁至矣”告诉我们只要求仁便可得仁。人的高尚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孟子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每个人都有爱人的能力,都有为仁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愿意不愿意。

*范仲淹在江苏买了地准备盖房子,有一位风水先生告诉他这块地气脉很好,住在这里会出高官。范仲淹立刻想,为什么不用这块地盖学堂,将来就能有更多的人才作为国家的栋梁。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道路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却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性命。”

杀身成仁《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

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否成仁一定要杀身?衡量仁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