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avrg农业经济管理3_第1页
Aeavrg农业经济管理3_第2页
Aeavrg农业经济管理3_第3页
Aeavrg农业经济管理3_第4页
Aeavrg农业经济管理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eavrg农业经济管理3第三讲新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进展历程一、按国民经济打算时期划分时期起止年限重大事件复原时期1949—1952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一五”时期1953—1957农业集体化运动“二五”时期1958—1962人民公社,三年困难调整时期1963—1965“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三五”时期1966—1970“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四五”时期1971—1975“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五五”时期1976—1980拨乱反正,联产承包责任制“六五”时期1981—1985改革开放,家庭承包制“七五”时期1986—1990家庭承包制,农业徘徊“八五”时期1991—1995家庭承包制,市场经济“九五”时期1996—2000家庭承包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五”时期2001—2005家庭承包制,农村税费改革“十一五”时期2006—2018家庭承包制,新农村建设二、以重大事件为标志划分(一)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2年)从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就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并在苏区进行了实践。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将刘少奇起草的《关于土地咨询题的指示》作为党内文件,发至各解放区贯彻执行,在宽敞的解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9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底,除台湾省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任务差不多完成。土地改革使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摆脱了每年向地主缴纳地租的负担。土地改革运动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政府给农民颁发了土地证。土地改革完全消灭了地租剥削制度,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复原和进展。1952年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48.5%;粮食增长44.8%,年增长13.1%;棉花增长193%,年增长43.1%。1952年农业生产已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1936年,农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从农产品流通方面看,在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之前,我国的粮食市场是一种自由市场,农民除缴纳农业税(即公粮)外,粮食能够自由上市。当时经营粮食的,除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合作社外,还有私营粮商。1952年7月1日到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内,全国上市粮食348亿斤,国家和供销社收购69.9%,私商收购30.1%。由此能够看出,私营粮商在当时的粮食市场上依旧专门有力量的。(二)农业集体化时期(1953—1957年)土地改革以后,中国农村变成了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11月,政务院颁布《关于实行粮食的打算收购和打算供应的命令》,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在全国打算收购油料的决定》;12月,中共中央正式公布《关于进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依照上述决议和命令,农村流通体制和生产体制相应发生迅速变化。1953年,粮、油统购统销。1954年,棉花和棉布统购统销。1955年,生猪派购。1956年,统购范畴扩大到烤烟、麻类、甘蔗、茶叶、蚕茧、羊毛等农产品。1957年,进一步将相当多的经济作物和药材纳入统购范畴。随着统购统销制度在全国绝大部分农村的推行,农产品传统流通体制框架遂告形成。在流通领域中强化指令性打算、弱化市场调剂的同时,生产领域中也逐步加快集体化(当时称为农业合作化)步伐。从1953年初开始到1956年底,用了不到4年的时刻(实际上要紧是1956年),完成了农业集体化进程。到1956年底,全国96%的农户已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其中88%的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集体化运动在一定意义上是正在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流通体制向生产领域的延伸。反过来,农业生产集体化的完成又为农产品传统流通体制的巩固和顺利运转提供了制度保证。正是在集体化运动差不多完成的1956年10月6日,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统购统销的规定》,规定统购统销一样以社为单位。如此,在集体化之后,国家便不再与农户直截了当发生粮食和其他要紧农产品的购销关系,而是以合作社为购销主体,从而使国家在农村的统购统销对象,一下子从原先的1亿几千万农户,简化为几十万个合作社,明显增强了国家对农业经济活动的操纵能力。国家从此建立起了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个环节,高度集中的传统农业经济治理体制。(三)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年)从1958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明显向生产进展上的高指标和生产关系上的所谓高级形式过渡,在农村,则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共产风,是从两个方面推行当时的农业进展战略的。一方面,从变革所有制入手,试图一举实现生产力的大跃进;另一方面,从斩断商品交换关系入手,试图一举消灭资产阶级法权,捣毁滋生资产阶级的温床。在进行所有制变革和经济治理方式试验的同时,对农产品流通方面也做了相应的规定。1958年,国务院颁布农产品及其他商品分级治理方法,将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和派购政策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之后将农副产品划分为三类产品,分不实行统购、派购和议购。实行统购政策的有粮食、油料、棉花和6种中药材等一类产品;实行合同派购政策的有烤烟、茶叶、羊毛等83种属于二类产品的农产品。不属于一、二类的农产品是三类,国家需要收购的部分实行议购政策,但在实行过程中,国家不断减少议购品种,相应增加派购品种。市场对农产品的调剂作用被不断削弱,以行政手段为要紧特点的传统农业经济治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为了巩固和完善人民公社制度,1960年冬季,毛泽东亲自挂帅对人民公社进行整顿,集中力量调整一大二公体制,先是将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改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差不多队有制,即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而以生产队作为占有生产资料、支配劳动力和统一分配产品和收入的差不多核算单位。随后,又对作为这一体制基础的生产队做了种种灵活的讲明:开始讲生产队是指相当于原先的高级农业社的生产大队,后来又讲生产队是指相当于原先初级社的几十户的生产小队,并正式规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人民公社的差不多制度。在此以后,凡是不符合这一规定的提法和做法,就理所因此地被认为是右倾错误,是资本主义方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产权关系模糊不清,没有从全然上解决治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弊病。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造成了我国农业长期徘徊不前的状况。实践证明,人民公社不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进展的水平,给我国社会经济的进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缺失。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及时地从全然上改变这种体制,而是采纳了“农业学大寨”如此的群众运动来坚持这种体制的连续运转。“文革”期间,随着政治上极左路线的推行,产权极度模糊,农村市场几近全部关闭,产业结构简单趋同,传统农业经济治理体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农业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农户)差不多专门少具有对农业生产的自觉推动。农业的缓慢增长,差不多受制于相伴人口增殖而发生的对生存需求的初步满足,由此导致经济作物总产量的下降及粮食生产的低速增长。1976年和1966年相比,棉花产量下降12.1%;花生、油菜籽、芝麻等要紧油料产量在低水平基础上又下降1.7%;粮食作为农业之纲,年均也仅仅增长2.95%。(数据来源:陈吉元、陈家骥、杨勋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581页。)1977—1978年,随着“四人帮”的倒台,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复原,1978年和1976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一改农业多年低速增长的格局。与此同时,人民公社体制依旧存在,分配上的严峻平均主义和取消市场、统包统配制度仍限制着农民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在专门大程度上抵消着国家对农业的庞大投入,使生产进展和生活改善处于徘徊之中。1978年,尚有数以亿计的农民没有解决温饱咨询题。1979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重建了全国第1个乡政府。到1985年春,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终止。公社化前的1957年,全国共有95800个乡。建乡前全国共有65000多个人民公社、镇,政社分开后,全国共建立了92000多个乡、镇人民政府。各地在建乡的同时,还建立村民委员会82万多个。1958年的农业大跃进,是以严峻的浮夸为其显著特点的。下面是一份高产纪录表(亩产量)(张文和、李艳编著《口号与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第241—242页):南方中稻,广西环江县红旗农业社,130434斤10两4钞票;北方水稻,河南信阳鸡公山乡人民公社,48925斤7两;玉米,河南商丘王楼人民公社第八生产队,35393斤;莜麦,河北张北东方红人民公社中道大队一小队,3012斤;谷子,河南商丘宋集人民公社田集大队王桥小队,27733斤15两;青稞,青海都兰县德令哈农场,5195斤4两;马铃薯,甘肃康县窑坪乡和平农业社,106378斤8两;春收甘蔗,广东海丰公平山区平联社,23000斤;大豆,山东临沂涑河乡南光明二社,4517斤2两;花生,福建晋江金井鳌乡集力社塘边村欧自强生产队,26968斤2两;春油菜籽,甘肃武山三岔乡新光社,6051斤;茄子,山东黄县中村乡光明社,52500斤;芋头,福建建瓯吉阳社老年队,31400斤;黄瓜,北京昌平镇卫星农业社南关第三生产队,20190斤;葱头,北京丰台区东铁匠营农业社,18430斤;南瓜,河南息县包信乡张大庄农业社关庄生产队,202735斤;冬瓜,福建建阳县副县长赵存旺和卫星一社青年蔬菜试验队,75853斤;葡萄,山西清徐红旗人民公社,26115斤5两;梨,河北交河王庄村,90007斤;苹果,四川蓬溪县园艺场,14714斤;茶叶,福建崇安黄柏乡高峰农业社,1635斤5两。刘炼《试办共产主义》(收录于张湛彬、刘杰辉、张国华主编《“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1958年5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时隔不久,人民大学依照康生的讲话精神,决定“停课劳动建校”,发动全校师生在校园内挖坑建人工湖——那个人工湖后来又给填了——康生还亲临现场,并大加颂扬道:“这确实是文化革命。”何干之不以为然,动气地讲:“学生不要学习,学校干脆解散好了。”他还认为,如此否定理论,是典型的“杜威有用主义”,严格地讲甚至谈不上什么主义,而是彻头彻尾地否定一切。尹保云著《现代化通病——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体会与教训》(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8—312页:中国解放以后的进展遇到了许多挫折。1949年到1978年之间的历史,能够分为两个时期:(1)1949—1957年,仿照苏联模式时期;(2)1958—1976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二个时期从大跃进开始。1958年是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在批判斯大林基础上探究中国式的进展模式”,“突破苏联体会”(罗荣渠语)。然而,那个初衷专门快改变了,1958年以后,中国不是脱离斯大林教条主义的模式,而是在内外环境的促使下,更加教条主义化。当时,中国同苏联的关系的日益恶化,的确使中国面临新的选择,是脱离苏联模式的一个机会。然而,中国与苏联的矛盾要紧是与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的矛盾,而不是对斯大林模式不满。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使乐于个人崇拜的毛泽东大为反感。同时,50年代正是新独立的国家仿效苏联的高潮时期,苏联经济正处于高速的复原性增长时期,其他国家对它的弊端还没有什么认识。因此,中国当时一方面,在国际关系上与苏联日益疏远,另一方面,在思想路线和进展战略上却更加亲斯大林模式。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能够讲是斯大林模式的进一步进展。中国的经济水平比苏联1928年的水平还要落后得多,却采取了比苏联的集体农庄更为激进的措施。当时,提出了“超英赶美”的口号;把农民的农具、耕牛、家禽家畜都集体化,让他们去吃“公社”的食堂;山上、马路边、街道上的树木被砍伐来烧成木炭,然后同农民的铁锅、铁壶、低品位的铁矿石一起,在许多用泥巴和砖砌成的高炉中“大炼钢铁”;浮夸风、共产风搞昏了人们的头脑,地点官员令农民把割好的庄稼集中到一块地里,宣布“亩产万斤”,向党中央“报喜”……在1958—1960年的大跃进3年期间,积存率由“一五”期间的平均24.2%的水平,提高到1959年的43.9%水平,3年期间的积存比“一五”打算的5年时刻还要多44%;然而效益却严峻下滑,每100元积存所制造的收入却由“一五”期间平均35元下降到1959年的19元,1960年降到—0.4元。大跃进给人口带来的缺失也是庞大的。据统计,在3年期间,全国人口净减约1340万。(数据来源:马洪等编《当代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53页。)大跃进的失败繁重地打击了激进主义。“三自一包”政策的推行,使农村经济在1964—1965年期间专门快得到复原。在这种情形下,毛泽东采取了新的斗争策略。“1966年,他选择了另一个突破口,把前几年的方针称为‘右倾’和‘形左实右’,而把自己的超前进展战略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发动‘文化大革命’。”(罗荣渠语)就如此,中国被推进了一个更加疯狂的时代:“天下大乱”这种传统社会农民的破坏心理上升为一种国家哲学,纷乱代替了秩序;毛泽东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大救星”而嘲笑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国际歌》歌词;宝贵的历史文物作为“四旧”破坏掉,师生之间、父子之间的伦理观念被摧残,社会陷入纷乱的争斗状态之中;机关干部、大中学生被下放农村,沿着与“都市化”相反的方向进展。总之,“文化大革命”是一次反现代化的运动。“这十年中国的演变不是冒进了多少的咨询题,而是在进展的全局上背离了现代化的方向。”(罗荣渠语)“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自上个世纪来就有的激进主义的产物。自上一个世纪以来,面临政治衰败化和经济半边缘化的过程,中国在进展道路的选择上一直存在着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斗争。余英时、德里克、罗荣渠等学者都对中国的激进主义上升的咨询题作了专门的研究。激进主义思想既存在于官僚体系中,也存在于思想界和一般民众之中。有专门多西方学者把中国的大跃进看作是官僚主义运作的产物,而把“反对官僚主义”看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的确,在大跃进中,各级官员隐瞒信息或提供虚假报告,是中央决策失误的极为重要的因素;然而,“文革”期间行政治理体系的废置和“革命委员会”的建立,却导致一种更为激进的方式,导致大众(“红卫兵”)与单一理念(“无产阶级专政”)直截了当连接的社会结构。中国建设中的“激进主义”,能够讲是根源于国际上激进思想的阻碍,但也能够讲更重要的是根源于几千年前就有的小农民的“大同”理想。这种大同理想主张消灭个人私利以实现天下大同,与现代化对个人利益、自由与民主的强调格格不入,必定导致一条反现代化的道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人民公社制得到巩固,“自由市场”被取缔,工商业活动完全成为“国家”或“集体”的行为;农民常常因为养了一只羊而遭到批斗,青年人常常因为在衣着上一点小的修饰而在“斗私批修”会上受到声讨。“文化大革命”不仅给经济进展、教育、科技与文化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缺失,而且,更严峻的是,它宣扬的“兴无灭资”以及“革命造反”的“红”色意识形状污染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使整个人口的道德素养大大降低了。从深处来讲,它是愚昧、野蛮、无知对文明的一次大扫荡。于建嵘《人民公社动员体制的利益机制和实现手段》(《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在人民公社时期,为了使农村服从于为工业进展提供积存这一社会目标体系,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刚性措施:在经济上,国家以统购统销的打算经济为制度性基础,通过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化甚至生活资料的集体操纵等手段,迫使农民对“集体”经济依附;在政治上,国家行政权力通过农民所依附的集体组织和各种党群团体深入到了农村最基层,并用强制性户籍制度对农民进行人身管制;在思想上,大力宣传以阶级斗争和权力神化为要紧内容的奴化文化,并以政治运动的方式对反叛势力进行镇压,使整个社会处于高压之中。(四)家庭承包制时期(1978—)旧的农业经济治理体制对农民来讲差不多没有任何吸引力了,同时不能坚持农民的差不多生活需要,在这种情形下,农民自发地开始搞起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承包制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生气和期望。党和政府顺应民意,尊重群众的制造精神,在全国普遍推行了家庭承包制,提出了农村改革和进展的新政策,调整了工农关系,增加了农业投资,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这一系列有利于农村经济进展的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全面进展。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千克,比1977年的2827亿千克增长了44%。农业总产值以每年6%的速度连续增长。家庭承包制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适当分离,土地等要紧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变,仍旧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但通过承包,实行统分结合,把经营权分解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民家庭分散经营两个层次,一方面发挥集体经济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发挥农民家庭分散经营的积极性。国内外实践证明,农业生产适宜于家庭经营,即使在发达国家,家庭经营仍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经营形式,社会化的服务则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因此,家庭承包制是适合中国农业实际情形的大大促进农业生产进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经营体制。1986年以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显现的徘徊不前的情形,专门是粮食生产的有所下降,实际上并不是家庭承包制本身的缘故造成的,而是国家农业政策(专门是农业投资减少、农用生产资料涨价等)的失误和家庭承包制的不完善引起的。从1970年代末开始,在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整和流通体制的改革。到1984年底,统购、派购的农产品只剩下38种(内含24种中药材),统购、派购的范畴大大缩小,随之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开放式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以后,统购、派购制度逐步被取消。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显现新情形、新咨询题,“买难”、“卖难”不断发生。这讲明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是一个更广范畴的利益调整,因此难度更大,历时更长。(1980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农委主任)万里讲:有些同志不是从农民的全然利益、从党和农民的关系上去考虑咨询题,不去想想我们搞了30年,农民连肚子都吃不饱,咨询题在哪里?现在有期望了,他们反而想不通,反而忧心忡忡,这些同志脑子里可能只有一个抽象农民,哪怕农民饿肚子他们也不理。(张广友著《改革风云中的万里》,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尹保云著《现代化通病——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体会与教训》(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2页:(五)市场经济时期(1992—)依照国务院决定,我国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6年度。普查对象为我国境内的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普查要紧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农村居民生活,以及乡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情形。农业普查采纳全面调查的方法,对所有普查对象由普查员进行逐个查点和填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共调查了40656个乡级行政单位,其中乡15365个,镇19391个;656026个村级组织,其中637011个村;22592万个住户,其中在农村居住1年以上的家庭户22108万个。1.农业差不多状况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0016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39.5万个。全国共有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人。2.要紧农业机械2006年末,全国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40万台,小型拖拉机2550万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47万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509万台,联合收割机55万台。3.农村基础设施2006年末,全国9.6%的乡镇地域内有火车站,46.1%的乡镇地域内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81.1%的乡镇有邮电所,88.4%的乡镇有储蓄所,11.7%的乡镇有公园,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23%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全国72.3%的镇实施集中供水,19.4%的镇生活污水通过集中处理,36.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全国95.5%的村通公路,98.7%的村通电,97.6%的村通电话,97.6%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24.5%的村饮用水通过集中净化处理,15.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33.5%的村有沼气池,20.6%的村完成改厕。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4.农村社会服务2006年末,全国10.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71.3%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98.8%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66.6%的乡镇有敬老院。87.6%的村在3公里范畴内有小学,69.4%的村在5公里范畴内有中学。30.2%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10.7%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3.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5.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74.3%的村有卫生室,76.1%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大夫,5.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50.8%。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6.农村居民生活条件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28平方米。99.3%的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48.6%的住户使用管道水。60.2%的住户炊事能源以柴草为主。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87.3台,固定电话51.9部,手机69.8部,电脑2.2台,摩托车38.2辆,生活用汽车3.4注:1、乡级行政单位:作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登记对象的乡级行政单位包括乡、镇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乡级农场。普查公报中,农村基础设施和差不多社会服务的资料范畴是34756个乡镇,其中乡15365个,镇19391个,不包括具有行政职能的乡级农场。2、村级组织:作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登记对象的村级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有集体所有制农用地或农业户籍人口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地域、具有村民委员会职能的农场。普查公报中,农村基础设施和差不多社会服务的资料范畴是637011个村民委员会和有集体所有制农用地或农业户籍人口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地域,不包括具有村民委员会职能的农场。3、住户:作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登记对象的住户包括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村住户包括集体户和家庭户。普查公报中,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资料范畴是在农村居住一年以上的家庭户。4、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是指在农用地和单独的设施中经营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并达到以下标准之一的住户和单位:①年末经营耕地、园地、养殖水面面积在0.1亩及以上;②年末经营林地、牧草地面积在1亩以上;③年末饲养牛、马、猪、羊等大中型牲畜1头及以上;④年末饲养兔等小动物以及家禽共计20只及以上;⑤2006年全年出售和自产自用的农产品收入超过500元以上;⑥对本户或本单位以外提供农林牧渔服务的经营性收入在500元以上,或者行政事业性农林牧渔服务业单位的服务事业费支出在500元以上。普查公报中,农业生产差不多状况和生产条件的资料范畴是我国境内全部的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