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的规定的通知_第1页
关于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的规定的通知_第2页
关于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的规定的通知_第3页
关于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的规定的通知_第4页
关于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的规定的通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的规定的通知1997年8月13日

中国人民银行:

为了保证国家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使中国人民银行的财务预算治理既能保证正常业务的合理需要,又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规执行,在总结两年来预算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我部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预算治理的规定»,现予正式公布实施。中国人民银行应严格执行本规定,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据此对各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进行监督治理。关于执行过程中显现的一些新情形,各有关单位应及时向财政部报告。

抄送:国务院办公厅,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打算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附件:中国人民银行预算治理的规定

第一条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的财务预算治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治理方法,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和经财政部公布或批准的财务会计治理制度,同意财政部及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以下简称〝专员办〞〕的财务治理和监督。

第三条人民银行的预确实是中央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部财务收支经财政部批准后,按收支净额纳入中央财政预算。

第四条财政部依照国家有关政策,依照人民银行的机构、人员、业务进展及基建状况等,对人民银行实行按因素全额测算收支预算治理方法。

第五条人民银行实行预算治理的范畴,包括总行机关〔含国家外汇治理局机关〕,一、二级分行机关及县支行机关。其中:人民银行总行机关和国家外汇治理局机关在系统预算内实行单列。

人民银行〔外汇治理局〕系统所属事业单位〔含挂靠的事业单位〕,均属中央级单位,执行财政部颁发的«事业单位财务规那么»。其中:总行直属的事业单位,其财务预算、决算及补助、上缴金额的确定,经总行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核定;分行及以下所属事业单位,其财务预算、决算及补助、上缴金额的确定,经分行审核后,报专员办,专员办依照财政部有关规定进行核定,并将核定结果报财政部备案。人民银行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就地缴入中央金库。人民银行总行直属的事业单位有:金融研究所、总行研究生部、金融工会、钱币学会〔钱币博物馆〕、清算中心、金融电子化公司、金融学会、金融会计学会、金融稽核监督研究会、金融职工教育研究会、行属院校。人民银行〔外汇治理局〕系统非上述所列事业单位,由各地专员办按本规定治理。

人民银行〔外汇治理局〕系统所属企业〔含挂靠的企业单位和企业化治理的事业单位〕,均属中央级企业,执行财政部颁发的«企业财务通那么»及相应的财务制度,所得税〔税率为33%〕就地缴入中央金库。其中: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和中国金币总公司的财务打算和决算单独报财政部审批;总行直属的其它企业,其财务体制由财政部会同人民银行总行确定,财务打算经总行审核后,报财政部备案,年度决算由人民银行审核汇总后连同各企业决算一起报财政部审批;关于分行及以下所属企业单位,其财务打算、决算及税后利润分配方案经省分行审核后,报省级专员办,专员办依照财政部有关规定进行核批,并将核批结果报财政部备案。人民银行总行直属的其它企业有:金融音像出版社、金融时报社〔含金融早报社〕、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北京分中心。人民银行〔外汇治理局〕系统非上述所列企业单位,由各地专员办按本规定治理。

第六条人民银行总行依照当年国家制定的货币政策和业务打算及资产负债打算,结合中央银行的机构改革及人员变动情形,实事求是地进行全额测算,编制总行和外汇治理局机关及全系统的年度财务预算草案。

第七条人民银行编制预算应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那么,将全部收入〔含罚没收入〕纳入预算内,各职能部门不得在系统预算之外设立财务收支帐户,不得隐瞒、少列收入;禁止向所属或被监管单位集资、摊派费用等;编制支出预算,应当贯彻困难奋斗、实事求是、厉行节约、勤俭办行的方针,统筹兼顾、确保重点。

第八条在财政部另行制定人民银行系统的财务治理制度往常,人民银行系统的预算编制暂按本规定和经财政部审查同意的«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为了保证预算的时效性,人民银行应于每年10月底之前对下年度的收支预算进行测算,并将初步测算结果上报财政部;在当年1月底往常,向财政部正式报送当年的财务收支预算,财政部于4月底往常予以正式批复。

第十条在财政部批复人民银行年度预算之前,除利息收支据实列支外,每季度各项费用开支暂按上年度财政部批复预算中相应支出的1/4的80%操纵。

第十一条人民银行总行在接到财政部批复的预算后〔含预算调整方案的批复〕,应该依照各分行的实际情形,在两个月内将预算指标分解下达到各省级分行,同时将系统预算分配方案抄送财政部备案,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和二级分行下达所辖分支机构预算指标,应同时抄送当地专员办。

第十二条人民银行总行负责依据财政部批准的年度预算,组织和监督全系统预算的执行,并于每季终了10日内向财政部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形及财务收支分析。

第十三条人民银行系统的上缴预算收入以总行为单位实行统一预缴方法,即按照财政部确定的年度上缴指标,实行分季预缴,每季末月25日前将年度预算指标的1/4缴入中央金库,年终决算时依照当年实现利润情形进行清算。

第十四条人民银行预算一经财政部正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人民银行的财务预算治理,实行收支总额操纵,分项核定治理,各项费用支出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据实列支,项目之间不得相互挤占串用。未经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人民银行不得对任何单位投资入股,不得在预算中列支任何捐赠支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机关和国家外汇治理局机关与系统内预算之间不得自行变更调剂,项目间也不得串用。

第十五条经财政部批复的人民银行年度预算,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一样不作调整。凡由于国务院决定调整货币政策、以及不可推测因素阻碍重大财务收支变化的,或者在执行过程中需在项目指标之间作调整的,由人民银行总行及时向财政部提出对年度预算总额或结构进行调整的申请,通过财政部批准后,人民银行能够据此进行调整预算。

人民银行调整年度预算的申请,最迟应于每年11月末前以书面形式向财政部提出。

第十六条在财政部正式批准人民银行提出的预算调整申请往常,人民银行仍应按照财政部原批复的预算执行;年度预缴利润亦同。

第十七条人民银行应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对财务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形作详细分析说明,并提出改进和加强预算治理的意见。人民银行的年度财务决算的完整资料应于下一年度的4月底之前报送至财政部,财政部在汇审各地专员办上报的资料后,于8月底之前予以正式批复。

第十八条财政部对人民银行年度决算的批复,要紧是依据财政部对人民银行年度预算的批复及执行过程中对预算的正式调整,以及各地专员办对当地人民银行机构的审查情形。除对利息收支按有关规定审核确认外,对超过预算〔含调整后的超支部分〕支出的部分及违反财经规定的支出,包括不按规定预算科目进行核算的,一律按违反财经法规处理,调增当年实现利润,并由违规行下年度的费用冲回。对同时发生违反财经规定和超过批复预算指标的问题,不作并罚处理。

各地专员办应对当地人民银行的年度决算进行认真审查,并于每年5月底往常将上年度决算审查报告上报财政部。

第十九条财政部负责对人民银行系统的财务治理、会计核算、预算执行、收入解缴以及决算编报等依法进行监督治理,并授权专员办进行以下监督治理:

一、对当地人民银行执行财务制度情形进行日常监督。

二、对上级行下达的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形进行监督,并依据国家财经制度及本规定,对年度决算出具审查报告和提出处理意见。

三、审批«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中规定的罚没收入的抵减项目,即在罚没查处过程中按国家规定标准支付的有关费用。

四、对当地人民银行所属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打算及决算的审批和收入监缴。

五、对当地人民银行申报的专项贷款缺失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

六、在上级行下达的预算指标内,对人民银行申报的财产意外缺失进行核批。

七、对当地人民银行及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完整性进行监督。

第二十条人民银行总行负责全系统的财务预算治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检查,以确保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实施和年度预算的落实。

第二十一条除人民银行系统的利息收支由财政部按有关规定审核确认外,关于超出财政部批复预算的业务费、治理费、专项支出和其他支出以及违反财经制度规定的情形,由财政部或专员办依照事实和情节,按照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对有关单位及个人依法予以处理。

一、凡未经财政部批准,超过核批的预算支出及违反财经规定,乱列财务预算科目的,其超支及违纪金额,由财政部在批复年度决算时作调增实现利润处理。

二、关于违反财经纪律,情节严峻或金额较大的,由财政部或专员办对违反规定的机构提出警告、通报批判;专员办在对违纪机构进行处罚的同时,抄报财政部,并由财政部在下年度预算批复中等额扣回;情节专门严峻的,处以最多不超过违纪额5倍的罚款并相应扣减下年度支出预算。对人民银行的罚款就地缴入中央金库,并在其他支出中单独列示。

三、关于违反财经法规单位的直截了当责任人和单位行政领导人,依照事实和情节,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各地专员办能够向该单位的上级主管机关或监察机关提出给予行政处罚的书面建议,并抄报财政部;也可向财政部报告并提出处理意见,由财政部向人民银行总行建议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第二十二条人民银行的预、决算编报及季度的财务分析等报表资料的报送时刻及质量的考核情形,由财政部在国有银行保险公司年终评审通报中一并予以公布。

第二十三条本规定由财政部负责说明。

第二十四条本规定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治理的决定1996年9月6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预算外资金增长较快,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进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近几年来有的地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擅自将财政预算资金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转为预算外资金,有些部门和单位擅自设立基金或收费项目,导致国家财政收入流失,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同时,由于治理制度不健全,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脱离财政治理和各级人大监督,乱支滥用现象十分严峻。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国家财政资金分散和政府公共分配秩序纷乱,而且加剧了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膨胀,助长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依照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预算外资金治理作出如下决定:

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禁止将预算资金转移到预算外

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财政法规的要求,切实加强对财政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治理,完善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制度。任何地区、部门和单位都不得隐瞒财政收入,将财政预算资金转为预算外资金。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操纵规模、限定投向、健全制度、加强监督〞的原那么,加强财政周转金治理。各部门、各单位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将财政拨款转为有偿使用,更不得设置帐外帐和〝小金库〞。财政部门专门不能设置〝小金库〞。

二、将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治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对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实行预算治理的规定〉的通知»〔中办发〔1993〕19号〕精神,将财政部差不多规定的83项行政性收费项目纳入财政预算。

从1996年起将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铁路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新菜地开发基金、公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农村教育事业附加费、邮电附加、港口建设费、市话初装基金、民航机场治理建设费等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收费〕纳入财政预算治理。基金〔收费〕收入要按现行体制及时上缴中央金库或地点金库,使用由主管部门提出打算,财政部门按规定拨付,属于差不多建设用途的,由财政部门按打算部门批准的项目打算安排支出,实行收支两条线治理,加强财政、审计监督。基金〔收费〕收支在预算上单独编列反映,按规定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也不能平稳预算。具体治理方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地点财政部门按国家规定收取的各项税费附加,从1996年起统一纳入地点财政预算,作为地点财政的固定收入,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治理。

今后要积极制造条件,将应当纳入财政预算治理的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财政预算治理。

三、预算外资金治理范畴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治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其范畴要紧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打算〔物价〕部门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务院以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的上缴资金;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其他未纳入预算治理的财政性资金。

社会保证基金在国家财政建立社会保证预算制度往常,先按预算外资金治理制度进行治理,专款专用,加强财政、审计监督。

按照«企业财务通那么»和«企业会计准那么»的规定,国有企业税后留用资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治理。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通过市场取得的不表达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不作为预算外资金治理,收入可不上缴财政专户,但必须依法纳税,并纳入单位财务收支打算,实行收支统一核算。

四、加强收费、基金治理,严格操纵预算外资金规模

收取或提取预算外资金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项目、范畴、标准和程序执行。

行政事业性收费要严格执行中央、省两级审批的治理制度。收费项目按隶属关系分别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会同打算〔物价〕部门批准;确定和调整收费标准,按隶属关系分别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打算〔物价〕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批准;重要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制定及调整应报请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报财政部、国家计委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包括打算单列市〕及其部门无权审批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调整收费标准。行政性收费中的治理性收费、资源性收费、全国性的证照收费和公共事业收费,以及涉及中央和其他地区的地点性收费,实行中央一级审批。国家法律、法规中已明确的收费,具体征收治理方法的制定和修改由财政部、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地点性法规中已明确的收费,具体征收治理方法的制定和修改由省级财政、打算〔物价〕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未按规定报经批准的或不符合审批规定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都属乱收费行为,必须停止执行。财政部、国家计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起草«行政性收费治理条例»,报国务院审批公布。

征收政府性基金必须严格按国务院规定统一报财政部审批,重要的报国务院审批。基金立项的申请和批准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依据,否那么一律不予立项。地点无权批准设立基金项目,也不得以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名义变相批准设立基金项目。对地点差不多设立的基金项目,必须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审计署、监察部对各种基金进行清理登记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5〕25号〕的规定进行清理登记,由财政部负责审查处理,重要的报国务院审批。

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的票据治理与监督制度。各部门和各单位在执收时,必须按隶属关系使用中央或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票据。

五、预算外资金要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治理

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不是部门和单位自有资金,必须纳入财政治理。财政部门要在银行开设统一的专户,用于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支出治理。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必须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按预算外资金收支打算和单位财务收支打算统筹安排,从财政专户中拨付,实行收支两条线治理。

对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支按不同性质实行分类治理。国家机关和受政府托付的部门、单位统一收取和使用的专项用于公共工程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基金、收费,以及以政府信誉强制建立的社会保证基金等,收入全额缴入同级财政专户,支出按打算和规定用途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收支结余可结转下年度专项使用;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其他预算外资金,收入缴入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财政结合预算内资金统筹安排,其中少数费用开支有专门需要的预算外资金,经财政部门核定收支打算后,可按确定的比例或按收支结余的数额定期缴入同级财政专户。

预算外资金结余,除专项资金按规定结转下年度专项使用以外,财政部门经同级政府批准可按隶属关系统筹调剂使用。

有预算外收支活动的部门和单位经财政部门批准可在指定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支出帐户,确有必要的,也可再开设一个收入过渡性帐户。未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银行不得为部门和单位开设预算外资金帐户。

部门和单位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必须按财政部门规定的时刻及时缴入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专户,不得拖欠、截留和坐收坐支。逾期未缴的,由银行从单位资金帐户中直截了当划入财政专户。

六、加强预算外资金收支打算治理

财政部门要建立预算外资金预决算治理制度。各部门、各单位要按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打算和单位财务收支打算,并及时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对预算内拨款和预算外收入统一核算,统一治理。财政部门要在认真审核单位预算外资金收支打算和单位财务收支打算的基础上,编制本级预算外资金收支打算,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年度终了,财政部门要审批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支决算,编制本级预算外资金收支决算,并报同级政府审批,在此基础上,编制包括预算内、外收支的综合财政打算。

七、严格预算外资金支出治理,严禁违反规定乱支挪用

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国家规定和经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外资金收支打算和单位财务收支打算使用预算外资金。专项用于公共工程、公共事业的基金和收费,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要按打算和规定用途专款专用,由财政部门审核后分期拨付资金;用于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和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范畴和标准;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支出,要按国家规定立项,纳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打算,并按打算部门确定的国家投资打算和工程进度分期拨付;用于购买专项操纵商品方面的支出,要报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控购审批手续。严禁将预算外资金转交非财务机构治理、帐外设帐、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严禁用预算外资金搞房地产等打算外投资,从事股票、期货等交易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高消费。

财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健全各项治理制度,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及时拨付预算外资金,切实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治理。

八、建立健全监督检查与处罚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要同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外资金使用情形的监督。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支出的治理,建立健全各项收费、基金和稽查制度,并会同人民银行共同做好预算外资金帐户的开设和治理工作。各级打算〔物价〕部门要按照收费治理的职责分工,认真做好收费标准的审核工作,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各级审计、监察等部门要依照国家政策和宏观治理的要求,与财政部门和谐配合,对同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外资金的财务治理进行监督检查,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

对违反预算外资金治理规定者,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对隐瞒财政预算收入,将预算资金转为预算外的,要将违反规定的收入全部上缴上一级财政。同时,要追究有关部门和本级政府领导人的责任,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处分直至撤销其职务。

对违反国家规定擅自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项目或扩大范畴、提高标准的,违法金额一律没收上缴财政。同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处分直至撤销其职务。

对用预算外资金私设〝小金库〞、搞房地产等打算外投资、从事股票、期货交易和不按规定要求开设预算外资金帐户等违反规定的活动,以及滥发奖金和实物的,除责令追回资金上缴同级财政外,还要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并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当事人和有关领导处分。

对擅自将财政预算拨款挪作他用或转为有偿使用的,其资金一律追回上缴上一级财政,并相应核减以后年度的财政预算拨款,同时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处分。

财政、打算〔物价〕、银行等部门工作人员在预算外资金治理工作中要忠于职守,秉公办事。对玩忽职守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以上违反规定者,情节严峻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和加强预算外资金的治理

加强预算外资金治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人民政府要依照本决定精神,按照«国务院批转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清理检查预算外资金意见的通知»〔国发〔1996〕12号〕要求,赶忙组织力量对预算外资金认真进行清理整顿,属于国家规定应纳入预算治理的资金,要坚决按规定执行。对不符合国家规定设立的收费和基金项目一律取消。今后国家原那么上不再出台新的基金。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预算外资金治理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有关预算外资金治理情形的汇报,及时解决治理中显现的问题,和谐好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统一认识,紧密配合,共同做好预算外资金的治理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按本决定的要求,认真部署,尽快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在1996年底前将加强预算外资金治理的情形上报国务院,同时抄送财政部。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实行。凡与本决定不一致的政策和规定,一律以本决定为准。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治理体制的决定1993年12月1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依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连续、快速、健康的进展,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现行地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打算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治理体制。

一、分税制改革是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改革财政治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现行财政包干体制,在过去的经济进展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弊端日益明显,要紧表现在:税收调剂功能弱化,阻碍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产业结构优化;国家财力偏于分散,制约财政收入合理增长,专门是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财政分配体制类型过多,不够规范。从总体上看,现行财政体制差不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展的要求,必须尽快改革。

依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差不多要求,并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要理顺中央与地点的分配关系,必须进行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的原那么和要紧内容是:按照中央与地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畴;依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那么,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点税和中央地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正确处理中央与地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既要考虑地点利益,调动地点进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又要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适当增加中央财力,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此,中央要从今后财政收入的增量中适当多得一些,以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固增长。

〔二〕合理调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连续保持较快的进展势头,又要通过中央财政对地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进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同时,促使地点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约束。

〔三〕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治理相结合的原那么。划分税种不仅要考虑中央与地点的收入分配,还必须考虑税收对经济进展和社会分配的调剂作用。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点税的立法权都要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爱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税收实行分级征管,中央税和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共享税中地点分享的部分,由中央税务机构直截了当划入地点金库,地点税由地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

〔四〕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那么。分税制改革既要借鉴国外体会,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动身。在明确改革目标的基础上,方法力求规范化,但必须抓住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当前,要针对收入流失比较严峻的状况,通过划分税种和分别征管堵塞漏洞,保证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要先把要紧税种划分好,其他收入的划分逐步规范;作为过渡方法,现行的补助、上解和有些结算事项连续按原体制运转;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例要逐步提高,对地点利益格局的调整也宜逐步进行。总之,通过渐进式改革先把分税制的差不多框架建立起来,在实施中逐步完善。

三、分税制财政治理体制的具体内容

〔一〕中央与地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依照现在中央政府与地点政府事权的划分,中央财政要紧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和谐地区进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截了当治理的事业进展支出。具体包括:国防费,武警经费、外交和援外支出,中央级行政治理费,中央统管的差不多建设投资,中央直属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由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支出,由中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以及中央本级负担的公检法支出和文化、教育、卫生、科学等各项事业费支出。

地点财政要紧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进展所需支出。具体包括:地点行政治理费,公检法支出,部分武警经费,民兵事业费,地点统筹的差不多建设投资,地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经费,支农支出,都市爱护和建设经费,地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价格补贴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二〕中央与地点收入的划分。

依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那么,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点的收入。将爱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进展直截了当相关的要紧税种划为中央与地点共享税;将适合地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点税,并充实地点税税种,增加地点税收入。具体划分如下:

中央固定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都市爱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交利润等。外贸企业出口退税,除1993年地点差不多负担的20%部分列入地点上交中央基数外,以后发生的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地点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地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点企业上交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剂税,都市爱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的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和赠予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中央与地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大部分资源税作为地点收入,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证券交易税,中央与地点各分享50%。

〔三〕中央财政对地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为了保持现有地点既得利益格局,逐步达到改革的目标,中央财政对地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按照1993年地点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和中央与地点收入划分情形,核定1993年中央从地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即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点,保证现有地点既得财力,并以此作为以后中央对地点税收返还基数。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即上述两税全国平均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点的税收返还增长0.3%。如假设1994年以后中央净上划收入达不到1993年基数,那么相应扣减税收返还数额。

〔四〕原体制中央补助、地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原体制的分配格局临时不变,过渡一段时刻再逐步规范化。原体制中央对地点的补助连续按规定补助。原体制地点上解仍按不同体制类型执行:实行递增上解的地区,按原规定连续递增上解;实行定额上解的地区,按原确定的上解额,连续定额上解;实行总额分成的地区和原分税制试点地区,暂按递增上解方法,即按1993年实际上解数,并核定一个递增率,每年递增上解。

原先中央拨给地点的各项专款,该下拨的连续下拨。地点1993年承担的20%部分出口退税以及其他年度结算的上解和补助项目相抵后,确定一个数额,作为一样上解或一样补助处理,以后年度按此定额结算。

四、配套改革和其他政策措施

〔一〕改革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依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差不多要求,结合税制改革和实施«企业财务通那么»、«企业会计准那么»,合理调整和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从1994年1月1日起,国有企业统一按国家规定的33%税率交纳所得税,取消各种包税的做法。考虑到部分企业利润上交水平较低的现状,作为过渡方法,增设27%和18%两档照管税率。企业固定资产贷款的利息列入成本,本金一律用企业留用资金归还。取消对国有企业征收的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剂基金。逐步建立国有资产投资收益按股分红、按资分利或税后利润上交的分配制度。作为过渡措施,近期可依照具体情形,对1993年往常注册的多数国有全资老企业实行税后利润不上交的方法,同时,微利企业交纳的所得税也不退库。

〔二〕同步进行税收治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统一企业所得税制。从1994年1月1日起,在现有税务机构基础上,分设中央税务机构和地点税务机构。在机构分设过程中,要稳固现有税务队伍,保持税收工作的连续性,保证及时足额收税。

〔三〕改进预算编制方法,硬化预算约束。实行分税制之后,中央财政对地点的税收返还列中央预算支出,地点相应列收入;地点财政对中央的上解列地点预算支出,中央相应列收入。中央与地点财政之间都不得互相挤占收入。改变目前中央代编地点预算的做法,每年由国务院提早向地点提出编制预算的要求。地点编制预算后,报财政部汇总成国家预算。

〔四〕建立适应分税制需要的国库体系和税收返还制度。依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原那么上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同时,相应要有一级金库。在执行国家统一政策的前提下,中央金库与地点金库分别向中央财政和地点财政负责。实行分税制以后,地点财政支出有一部分要靠中央财政税收返还来安排。为此,要建立中央财政对地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同时逐步规范化,以保证地点财政支出的资金需要。

〔五〕建立并规范国债市场。为了保证财税改革方案的顺利出台,1994年国债发行规模要适当增加。为此,中央银行要开展国债市场业务,承诺国有商业银行进入国债市场,承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国债向中央银行贴现融资。国债发行经常化,国债利率市场化,国债二级市场由有关部门和谐治理。

〔六〕妥善处理原由省级政府批准的减免税政策问题。考虑到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差不多对一些项目和企业作了减免税的决定,为了使这些企业有一个过渡,在禁止和取缔越权减免税的同时,关于1993年6月30日前,经省级政府批准实施的未到期地点减免税项目或减免税企业,重新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审查、确认后,从1994年起,对这些没有到期的减免税项目和企业实行先征税后退还的方法。这部分税收中属中央收入部分,由中央财政统一返还给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连同地点收入部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按政策规定统筹返还给企业,用于进展生产。这项政策执行到1995年。

〔七〕各地区要进行分税制配套改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打算单列市人民政府要依照本决定制定对所属市、县的财政治理体制。凡属中央的收入,不得以任何方式纳入地点收入范畴。在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各地区要注意调查研究,及时总结体会,解决显现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分税制财政治理体制制造条件。

抄送:党中央各部门,各打算单列市人民政府,中央军委办公厅,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事业单位预算治理假设干规定的通知1997年1月21日

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打算单列市财政厅〔局〕:

依照财政部颁发的«事业单位财务规那么»中关于事业单位各项财务收支纳入单位预算〔财务收支打算,下同〕,实行统一治理、统一核算的要求,现就事业单位预算治理做如下规定:

一、事业单位预算编制

1.事业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编制要求、程序、预算报表格式编制年度预算〔包括预算说明〕,并按规定的报送时刻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一级预算单位直截了当报送财政部门〕。与此同时,单位要填报预算外资金〔如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等〕收入打算。

2.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收入预算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含预算外资金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项内容,支出预算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差不多建设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上缴上级支出等项内容。

3.事业单位预算应按照〝稳妥可靠、量入为出、自求收支平稳〞的原那么编制,事业单位不得编制赤字预算。各项支出必须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往常年度收支结余转入的事业基金有余额的,可在余额范畴内安排用于补偿本年度预算支出超出预算收入差额。

4.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按规定将应列入预算的各项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遗漏〔没有数额的收入项目能够空置〕;并按照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原那么安排各项支出。

财政补助收入只能用于安排事业支出,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含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应用于安排事业支出,另有规定的除外。专项资金安排的支出项目,应作详细说明。

事业单位需用非财政补助收入〔包括预算外资金〕安排自筹差不多建设的应按程序立项报批。

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预算应按照配比的原那么进行编列。

二、事业单位预算的核批

1.财政部门在收到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的事业单位预算后,应进行审核,对符合预算编制要求的,应在规定的期限内予以批复。财政部门核批事业单位预算一样只核批到部门,具备条件的,也能够直截了当核批到事业单位。

2.财政部门在批复事业单位预算时,应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治理方法,统一核定事业单位各项收入和支出预算。

对收入预算,应明确核定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含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经营收入等各项收入指标。

对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在核定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差不多建设支出等分类支出数额情形下,还应核定工资、补助工资、社会保证费〔包括离退休费用〕、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等重点项目的支出数额。自筹差不多建设支出具体内容按基建财务规定列报。

对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实行收入上缴方法的事业单位,应核定其上缴上级支出数额。

3.财政部门在核定事业单位预算时,财政补助定额或定项标准应依照事业特点、事业进展打算、事业单位收支状况以及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力可能确定。既能够对事业单位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也能够针对事业单位某些支出项目〔如工资、设备购置和修缮支出等〕核定补助数额。

要改革事业经费分配〝基数加增长〞的传统做法,逐步实行〝零基预算法〞,按照〝社会共同需要〞的原那么,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畴,对共同的支出项目制定统一的补助定额,在此基础上,对专门支出项目要依照事业单位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补助标准和支持力度,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

预算外资金收入,应按照预算内、外资金结合使用的要求,与财政补助收入一并核定,统一下达。其数额应结合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事业单位纳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及按规定实行结余上缴专户的预算外资金数额确定。

财政补助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应第一用于工资等人员支出以及必不可少的业务和设备购置开支。必须指定支出用途的,财政部门在核批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时,应予以明确。

三、预算执行

事业单位预算经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核批以后,即成为预算执行的依据。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执行的治理工作。

1.事业单位要加强收入治理工作。取得的各项收入要及时入帐,不得坐支。按规定应上缴财政预算的要及时足额上缴;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也要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不能直截了当作为事业收入使用。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应缴未缴财政预算和财政专户的资金要督促催缴。

2.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中要严格操纵各项支出。各项支出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部门财务规章规定的开支范畴和开支标准,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支出规模。财政补助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有指定用途的,应按规定的支出项目开支。

四、预算调整

经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正式批复的事业单位预算,事业单位不得随意进行调整。在执行过程中,确因显现专门情形,需要调整预算时,应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一样不予调整。但因为上级下达的打算有较大调整,或者依照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阻碍较大时,事业单位能够报请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2.事业单位的其他各项收入预算需要调整时,可依照收支平稳的原那么自行调整收支预算,但必须报送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3.收入预算调整后,要相应调增或者调减支出预算。

五、预算报表格式

依照以上规定,随文附发«中央级事业单位预算表»格式。地点事业单位的预算报表格式,由地点财政部门参照该预算报表格式制定布置。单位预算外资金收支打算表另文下发,一并填报。

六、请各部门、单位在3月20日之前将单位预算报财政部主管财务司。关于完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治理体制意见的通知1996年3月26日1994年我国进行了分税制财政治理体制改革。通过两年的实践,中央对省级的分税制体制框架已差不多确立,同时在预算执行中产生了积极效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打算单列市〔以下称地区〕依照中央对省级的分税制财政治理体制模式,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形,相继制定了省以下财政体制方法。这些方法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分税制的总体要求。然而,有些地区在地点各级政府之间的纵向财力分配方面还存在明显不合理因素,在税种划分、税收返还操作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为了保证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的完整性,各地区要参照中央对省级分税制模式,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形,将分税制体制落实到市、县级,有条件的地区可落实到乡级。

二、各地区在执行分税制财政治理体制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治理体制的决定»〔国发〔1993〕85号〕精神,严格按体制规定划分中央与地点的收入。差不多划归中央的收入,不得列入地点收入范畴。

三、为爱护各级财政培养财源和组织征收〝两税〞的积极性,在〝两税〞收入分配方面,各地区对增值税25%部分和中央对地点税收返还收入的增量,原那么上应按中央对省的方法执行。确因实际情形需要进行调整的,应保证县级财政获得的收入增量不低于上述收入总增量的70%。在地点税收入分配方面,应充分考虑县级财政困难,尽量按税种划分收入,充分调动基层财政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四、省级财政承担调剂辖区内地区间财力差异的职责。在目前情形下,省级财政必须将适当集中的财力用于解决财政困难县的工资发放和其他必不可少的支出,两年内使各县财政供给人口人均财力不低于4000元。

五、为解决分税制后存在的增量重复上解的问题,从1995年起中央财政已取消了上解地区原体制上解的递增。各地区应比照中央对省的做法,逐步取消下级财政原体制上解的递增。

六、为了减少资金的在途时刻,保证各级财政资金的正常调度,从1996年起,各地区必须按中央财政对省级财政的方法,将资金调度比例逐级核定至县级,省、市级均不得再采纳拨款方式调度税收返还资金。关于下发«改革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乡财政治理体制的指导性意见»的通知2000年8月17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打算单列市财政厅〔局〕:

依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的指示精神,现将«改革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乡财政治理体制的指导性意见»下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改革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乡财政治理体制的指导性意见

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促进县、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展,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依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关于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治理体制的精神,各地要按照本地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对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县、乡财政体制进行调整,以保证基层政权履行职能所需支出。现就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明确划分县、乡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支出范畴。各地要依照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情形,按照有利于提高效率和便于治理的原那么,明确划分县、乡政府的支出责任。原由乡镇统筹资金安排的乡村两级九年制义务教育、打算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级道路建设、农村卫生医疗事业补助等支出,应相应纳入政府预算支出范畴,由各级政府统筹安排。

二、精简机构、压缩人员,减少不合理开支。各地要按照中央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依照政企分开和精简、效能的原那么,合理设计乡镇机构,严格核定人员编制。适当合并现有乡村学校,对教师队伍进行必要的整顿和压缩。要在逐步制定并实施清退打算,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供给人员,压缩不合理支出。

三、实行分级治理的分税制财政治理体制,明确收入归属。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收入要按税种划分。取消乡镇统筹费后,由于调整农业税政策新增加的农业税收入,原那么上全部作为乡镇固定收入。依照划定的收支范畴,合理核定县、乡财政收入和支出基数。财政收入基数依照税费改革后相关税种的收入核定;财政支出基数依照压缩后在编人员数量和相关支出标准确定。对收入大于支出的县、乡,要核定其上解基数;对收入小于支出的县、乡,要核定其补助基数。属于县、乡范畴内增收,由县、乡财政支配;县、乡范畴内减收,也由县、乡财政负担,并通过压缩县、乡财政支出后自求平稳。在确定县、乡财政体制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省、市与县、乡级的财力分配关系,适度向乡级财政倾斜,照管乡级财政的利益,保证乡镇政权的差不多支出需求,确保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推行。对县、乡的财政风险问题,上级财政部门要加强监控。

四、逐步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对自身财力无法保证差不多支出需要的财政困难和贫困地区的县、乡,省级财政和市级财政都要通过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对其进行必要的调剂,逐步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在制定转移支付方法的过程中,要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实际情形,综合考虑县、乡专门是乡镇的社会事业进展水平、经济状况等因素,力求科学与规范。同时要保证转移支付有稳固的资金来源。

五、完善乡镇国库,强化资金治理。要按照«预算法»和«国库治理条例»的规定,加快乡镇国库建设,有条件而尚未建立国库的乡镇要尽快建立。要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乡镇国库资金除用于拨付预算安排的支出外,不得用于其他方面的开支。关于印发«财政部支农周转金治理方法»的通知1996年11月5日

农业部、水利部、林业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土地治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打算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进一步加强财政部支农周转金治理,规范审批程序,强化监管、约束机制,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照«财政部专项周转金治理方法»〔财预字〔1995〕465号〕的规定,我们重新制定了«财政部支农周转金治理方法»,现随文印发你们,请严格按本方法规定执行。

抄送: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

附件:财政部支农周转金治理方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财政部支农周转金〔以下简称〝支农周转金〞〕使用和治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照财政部印发的«财政部专项周转金治理方法»〔财预字〔1995〕465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支农周转金的实际情形,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支农周转金的来源

〔一〕按规定每年在中央预算中安排的少量由无偿拨款改为有偿使用的资金;

〔二〕按规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包括逾期占用费和存款利息〕,扣除支付托付发放支农周转金手续费后的余额,全部转为支农周转金本金。

第三条支农周转金的使用原那么

〔一〕专款专用,到期收回,周转使用,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

〔二〕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贯彻国家进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进展服务。

〔三〕拾遗补缺,注重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不以盈利为目的,立足于培养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四〕集中使用,重点投放,优先安排投资少、效益好、周转快的项目。

〔五〕支农周转金不得直截了当或间接用于股票、证券、期货、房地产等项目;不得用于批准项目之外的差不多建设和流淌资金;不准用于消费性支出项目;不准搞商业性金融活动,不准放高利贷。

〔六〕遵守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严禁权钱交易,以权谋私。

第四条支农周转金的使用范畴

〔一〕种植业、养殖业;

〔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三〕农副产品加工和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的乡镇企业;

〔四〕国有农业企业和农、林、水、气、国土等有条件的农口事业单位进展多种经营;

〔五〕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六〕适合支农周转金支持的其它农业项目。

第五条支农周转金的借款条件

〔一〕中央农口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打算单列市财政厅〔局〕借用支农周转金,必须设有支农周转金帐户,有专人治理支农周转金,并按规定进行记帐和核算。

〔二〕借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展规划的总体需要;借款项目具有可行性,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借款单位必须具有稳固的经济收入和偿还借款的能力;借款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责任心强,财务治理制度健全;借款单位对项目的实施有技术保证和经营治理能力。

〔四〕中央农口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打算单列市财政厅〔局〕能及时归还往常年度借款。

第六条支农周转金的使用期限及占用费

〔一〕支农周转金的使用期限应依照项目的建设期和实现效益的时刻确定,一样为1-3年。对生产周期较长,见效慢的项目,使用期限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超过5年。借款时刻从我部签订合同之日起运算。

〔二〕借用支农周转金的单位必须按合同规定缴纳资金占用费。

〔三〕占用费依照资金用途,使用期限,项目类别,额度大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情形,实行差别费率。在规定期限内,按年费率1-4%收取资金占用费,具体费率标准规定如下:1.种植业和养殖业项目2%;2.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项目1%;3.农副产品加工和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的乡镇企业项目4%;4.国有农业企业和农、林、水、气、国土等有条件的农口事业单位进展多种经营项目3%;5.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6.适合支农周转金支持的其它农业项目4%。

〔四〕中央农口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打算单列市财政厅〔局〕转借支农周转金时一律不得再加收资金占用费。

第七条支农周转金借款发放与回收

〔一〕支农周转金借款项目,中央单位由中央农口主管部门审核、选择,立项后以正式文件向财政部申报;地点单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打算单列市财政厅〔局〕审核、选择、立项后以正式文件向财政部申报。财政部不直截了当对中央农口各部门所属单位和地〔市〕、县发放支农周转金。

〔二〕财政部对中央农口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打算单列市财政厅〔局〕申报的符合本方法规定的借款条件,使用原那么和使用范畴的项目,结合资金可能,确定扶持的项目和金额,并分别向有关部门、省〔区、市〕填发借款通知书。有关部门或省〔区、市〕财政厅〔局〕依照借款通知书的内容及要求。及时按项目与财政部农业司签订借款合同。

〔三〕经财政部审定的周转金借款,托付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办理拨款手续。

〔四〕借款到期后,由与财政部签订借款合同的中央农口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打算单列市财政厅〔局〕负责将借款本金和占用费一并归还财政部。并在还款凭证上注明〝归还支农周转金〔××年××号合同×项目借款本金、占用费、逾期占用费〕〞。同时,必须将还款凭证复印件寄财政部农业司周转金治理处备查。

第八条支农周转金的治理与监督

〔一〕中央农口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打算单列市财政厅〔局〕收到财政部支农周转金借款后,要及时转借、督促落实到项目,并与借款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双方责权益关系,确保借款按期回收。确因专门情形需要调整项目的,必须报财政部审查同意,并将调整后的落实情形报财政部备案。

〔二〕中央农口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打算单列市财政厅〔局〕要加强对用款单位的监督检查,及时把握了解周转金借款项目合同执行情形和效益情形,发觉违反本规定的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保证支农周转金安全。

〔三〕借款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使用治理和监督约束机制,做到手续完备,帐目清晰,内容真实,结算准确,监督措施得力。

〔四〕用款单位要加强对支农周转金借款项目的监督治理,责任到人,建立健全项目追踪反馈制度,保证支农周转金使用合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对用款单位有监督检查权,同时,用款单位要同意上级有关部门的专项监督检查。

〔五〕中央农口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打算单列市财政厅〔局〕每年应向财政部报送支农周转金使用情形,财政部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第九条支农周转金处罚规定

〔一〕中央农口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打算单列市财政厅〔局〕在借款到期时,应及时组织资金的回收和还款。对逾期未还的支农周转金借款,除按原合同规定运算占用费外,从逾期之日起,按支农周转金借款本金每天加收1‰的逾期占用费。逾期半年未还的,财政部将停办其所在部门〔地区〕当年或以后年度的支农周转金借款事宜,并从当年或下年的有关财政拨款中扣回本金和占用费〔含逾期占用费〕。

〔二〕支农周转金的治理、分配和回收,必须坚持原那么,秉公办事,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规和财经纪律,严禁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违者要依法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条本方法自1997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94〕财农字第25号通知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央级支农周转金治理的实施细那么»同时废止。关于印发«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2001年3月16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打算单列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党中央有关部门,各人民团体,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总后勤部,武警总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改革方案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1〕18号〕精神,经国务院同意,现将«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要紧形式的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有利于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加强财政收支治理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制度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这项改革。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依照国务院的要求,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那么,2001年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部门进行试点,在总结体会、优化和完善方案的基础上,2002年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畴。各地可依照改革试点方案,自行确定改革的时刻和步骤。争取在〝十五〞期间全面推行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改革。

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形复杂,进行改革试点的部门和地区,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及时反馈试点情形和有关问题。中央部门改革试点的具体实施方法另行公布。地点改革试点的具体实施方法由地点自行制定。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打算单列市财政厅〔局〕,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治理部、省会〔首府〕都市中心支行及深圳市、大连市、青岛市、宁波市、厦门市中心支行,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打算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附件: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依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积极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为逐步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要紧形式的财政国库治理制度,加强财政治理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现行财政国库治理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财政性资金缴库和拨付方式,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的。这种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运作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进展要求。要紧弊端是: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导致财政资金活动透亮度不高,不利于对事实上施有效治理和全面监督;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准确依据;财政资金入库时刻延滞,收入退库不规范,大量资金经常滞留在预算单位,降低了使用效率;财政资金使用缺乏事前监督,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显现腐败现象。因此,必须对现行财政国库治理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要紧形式的财政国库治理制度。

二、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那么

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进展要求,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成功体会,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要紧形式的财政国库治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依照上述指导思想,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改革遵循以下原那么:

〔一〕有利于规范操作。合理确定财政部门、征收单位、预算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和代理银行的治理职责,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限,使所有财政性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

〔二〕有利于治理监督。增强财政收支活动透亮度,差不多不改变预算单位财务治理和会计核算权限,使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有效的监督治理之下。

〔三〕有利于方便用款。减少资金申请和拨付环节,使预算单位用款更加及时和便利。

〔四〕有利于分步实施。改革方案要表达系统性和前瞻性,使改革目标逐步得到实现。

三、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改革的要紧内容

按照财政国库治理制度的差不多进展要求,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治理,收入直截了当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一〕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1.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构成。

〔1〕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按收入和支出设置分类账,收入账按预算科目进行明细核算,支出账按资金使用性质设立分账册。

〔2〕财政部门按资金使用性质在商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

〔3〕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按收入和支出设置分类账。

〔4〕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小额现金账户。

〔5〕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或授权财政部门开设专门过渡性专户〔以下简称特设专户〕。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后,相应取消各类收入过渡性账户。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逐步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治理。

2.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各类账户的功能。

〔1〕国库单一账户为国库存款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纳入预算治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并用于与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实现支付。

〔2〕财政部门的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直截了当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支出清算;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和清算。

〔3〕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并用于预算外资金日常收支清算。

〔4〕小额现金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零星支出活动,并用于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

〔5〕特设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专门专项支出活动,并用于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

上述账户和专户要与财政部门及其支付执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和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保持一致性,相互核对有关账务记录。

在建立健全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和财政治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由国库单一账户核算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并通过各部门在商业银行的零余额账户处理日常支付和清算业务。

〔二〕规范收入收缴程序。

1.收入类型。按政府收支分类标准,对财政收入实行分类。

2.收缴方式。适应财政国库治理制度的改革要求,将财政收入的收缴分为直截了当缴库和集中汇缴。

〔1〕直截了当缴库是由缴款单位或缴款人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直截了当将应缴收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2〕集中汇缴是由征收机关〔有关法定单位〕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所收的应缴收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3.收缴程序。

〔1〕直截了当缴库程序。直截了当缴库的税收收入,由纳税人或税务代理人提出纳税申报,经征收机关审核无误后,由纳税人通过开户银行将税款缴入国库单一账户。直截了当缴库的其他收入,比照上述程序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2〕集中汇缴程序。小额零散税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应缴收入,由征收机关于收缴收入的当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非税收入中的现金缴款,比照本程序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规范收入退库治理。涉及从国库中退库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国库治理的规定执行。

〔三〕规范支出拨付程序。

1.支出类型。财政支出总体上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依照支付治理需要,具体分为:工资支出,即预算单位的工资性支出;购买支出,即预算单位除工资支出、零星支出之外购买服务、物资、工程项目等支出;零星支出,即预算单位购买支出中的日常小额部分,除«政府采购品目分类表»所列品目以外的支出,或列入«政府采购品目分类表»所列品目,但未达到规定数额的支出;转移支出,即拨付给预算单位或下级财政部门,未指明具体用途的支出,包括拨付企业补贴和未指明具体用途的资金、中央对地点的一样性转移支付等。

2.支付方式。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对不同类型的支出,分别实行财政直截了当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1〕财政直截了当支付。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截了当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下同〕或用款单位账户。实行财政直截了当支付的支出包括:

①工资支出、购买支出以及中央对地点的专项转移支付,拨付企业大型工程项目或大型设备采购的资金等,直截了当支付到收款人。

②转移支出〔中央对地点专项转移支出除外〕,包括中央对地点的一样性转移支付中的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过渡期转移支付、结算补助等支出,对企业的补贴和未指明购买内容的某些专项支出等,支付到用款单位〔包括下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下同〕。

〔2〕财政授权支付。预算单位依照财政授权,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实行财政授权支付的支出包括未实行财政直截了当支付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

财政直截了当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具体支出项目,由财政部门在确定部门预算或制定改革试点的具体实施方法中列出。

3.支付程序。

〔1〕财政直截了当支付程序。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打算,向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提出支付申请,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依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打算及相关要求对支付申请审核无误后,向代理银行发出支付令,并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通过代理银行进入全国银行清算系统实时清算,财政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划拨到收款人的银行账户。

财政直截了当支付要紧通过转账方式进行,也能够采取〝国库支票〞支付。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依照预算单位的要求签发支票,并将签发给收款人的支票交给预算单位,由预算单位转给收款人。收款人持支票到其开户银行入账,收款人开户银行再与代理银行进行清算。每日营业终了前由国库单一账户与代理银行进行清算。

工资性支付涉及的各预算单位人员编制、工资标准、开支数额等,分别由编制部门、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

支付对象为预算单位和下级财政部门的支出,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将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截了当拨付到预算单位或下级财政部门账户。

〔2〕财政授权支付程序。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打算,向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申请授权支付的月度用款限额,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将批准后的限额通知代理银行和预算单位,并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预算单位在月度用款限额内,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转由代理银行向收款人付款,并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

上述财政直截了当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流程,以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和财政信息治理系统的国库治理操作系统为基础。在这些系统尚未建立和完善前,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的支付令通过人工操作转到代理银行,代理银行通过现行银行清算系统向收款人付款,并在每天轧账前,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

预算外资金的支付,逐步比照上述程序实施。

四、改革的配套措施

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要紧形式的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是对财政资金的账户设置和收支缴拨方式的全然性变革,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方案的实施,不仅涉及到改变现行预算编制方法和修订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银行清算系统、财政治理信息系统、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等必需的配套设施,而且涉及到改变传统观念,摆脱旧的治理方式的束缚。这项改革对加强财政治理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防范腐败,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在国务院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相互紧密配合,积极支持改革,逐步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

〔一〕进一步推进预算编制改革。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并结合我国国情,改革政府收支分类,科学地反映各类财政收支活动,细化预算编制,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逐步使所有财政资金的支付建立在明晰的预算基础上,为顺利实施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制造条件。

〔二〕修订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治理方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那么»、«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税收征管法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应制定«国库收入治理方法»和«收入退库治理方法»、«财政资金支付治理方法»,为改革提供法律保证。

〔三〕建立财政治理信息系统和国库治理操作系统。要紧包括:预算编制系统和预算执行治理系统,保证预算资金的拨付符合预算安排和支出进度要求;收入治理系统,监控税收和非税收入征收情形;国库现金治理系统,及时反映国库每天的收支和平稳状况;国库收支总分类账系统,做到所有收支账目在一个系统中反映;债务治理系统,全面反映国债发行、偿还和余额情形。通过上述治理系统,使各类财政收支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实现高效、安全运行。

〔四〕建立健全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要改变目前我国全国性电子化银行清算系统尚不完善的状况,逐步建立健全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加快财政资金拨付的到账时刻,提高国库单一账户清算业务的效率。

〔五〕建立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建立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适当充实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人员。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专门负责办理财政直截了当支付和国库现金治理的具体业务,并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和监督检查等工作。机构人员要紧从预算单位现有财务人员中选派。

〔六〕加强监督制约机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认真审核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打算和资金使用申请;建立健全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财政国库部门要定期对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相关业务进行内部审计;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要加强对代理财政支付清算业务的商业银行的监控,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