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_第1页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_第2页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_第3页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_第4页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试题(命、审题人:叶茂苏敏)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篆刻以秦汉印为最高法式等等。唐宋以来的艺术,其实就走在一条“古路”上。“古”,当然与时间有关。说到“古”,人们自然会想到复古、重视过去、崇尚传统等。但是,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不能仅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法门”——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这种“古”——时间、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是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如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秾艳,便以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他所理解的“古意”,本质上是时间性的。其中包含的潜在观念,乃是以古为美,所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认为,有成就的艺术家,要“近”于“古”,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二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象,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龚贤诗中所说:“小台临寂历,溪断欲生烟。此地近于古,何年方及春?”这里所言“近于古”的古意,不是赵孟頫的古风,它是“不及春”的,无时间是其根本特点。龚贤在高古寂历中,荡却时间性裹挟所产生的种种迷思,将人从知识表象中、历史丛林里、功利追逐处拯救出来。如石涛所说,艺术创造是“一洗古今为快”——挣脱“古今”缠绕,追求生命里永不凋谢的春花。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时间性古意,往往又是达至非时间古意的前提,甚至是必要前提。艺术家是在时间性“古意”之外去追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非时间的永恒“古”意。中国艺术中的怀古情结,便与此相关。人们说“怀古”,并不意味就是对古人生活状态的歆慕,也不意味对传统、历史的重视。陶渊明有诗云:“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非时间意义的“怀古”,不是思念古人、古代,而是在“怀古”中超越古今,彰显一颗亘古常在的朴素之心。这种怀古,乃是“古外求古”,以时间性的“古”为媒,发现时间之外的本初之“古”。千余年来中国艺术中的“怀古”风潮,在很大程度上,循着一条“古外求古”的道路。其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第一,从两种“古意”的关系上说,“古外求古”,是强调有一种“他者”的眼光,前一个“古”是时间性的,是导入后一个“古”——非时间超越境界的前提。引入这个与“今”相对的他者,是为粉碎人们对“今”的执着,这是一种必要的否定力量。第二,从远处说,“古外求古”,强调艺术创造要有一种高远的宇宙意识。清初周亮工提出“古心危”的观点,人要有凌铄千古之志,一种超迈的精神意识,他认为这是为艺的基石。第三,从切近处说,“古外求古”,是为了彰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同具的素怀。(摘编自朱良志《说中国艺术中的“古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说法就是这种倾向在诗歌散文领域的体现。B.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并非“复古”二字可以概括的,不能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C.本文所说的“古”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重在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和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D.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古人之心”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进入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精神世界的途径和方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龚贤的诗歌为例,意在证明存在一种超越时间的和能拯救人于知识表象、历史丛林、功利追逐中的古意。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时间性古意”和“非时间性古意”的关系,突出了“非时间性古意”的重要地位。C.文章引用石涛的话,既说明真正的艺术要由“古人之迹”到“古人之心”,又引出对两种“古意”关系的讨论。D.文章先指出“重古”的现象,再分析“古”的两种内涵,最后论述两种“古意”的关系,思路清晰,结构严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明代王世贞称赵孟頫的书法“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体现了赵孟頫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的思想。B.由时间和历史构成的时间性的“古”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当下创造的范本和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C.当一代代的人望向张若虚笔下那轮年年相似的江月时,应该会感受到天地人伦中那亘古不变的勃郁的生命精神。D.传统艺术中的“高古”指高远古雅、不涉俗韵,是一种寄心太古,风神超凡的艺术追求,应属于时间性的古意。【答案】1.A2.B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不能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曲解原意。原文表述为“不能仅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有“仅”的限制。C.以偏概全,根据原文“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法门’——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二是非时间性的……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象,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可知,本文所说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选项只说了“非时间性的”。D.“‘古人之心’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进入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精神世界的途径和方法”说法错误。由原文“龚贤在高古寂历中,荡却时间性裹挟所产生的种种迷思,将人从知识表象中、历史丛林里、功利追逐处拯救出来。如石涛所说,艺术创造是’一洗古今为快’——挣脱‘古今’缠绕,追求生命里永不凋谢的春花”可知,“古人之心”就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古意”,它正是前人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追求的最终目的,选项混淆概念。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说法错误。文章在阐明“时间性古意”和“非时间性古意”的关系时未使用对比论证。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应属于时间性的古意”说法错误。根据文章第四段“非时间性”的内涵可知,“高古”应属于非时间性的古意。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书院萌芽、肇始于唐代,定型、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最终在清末因学制改革而从制度层面退出历史舞台。作为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虽然不同时代、不同书院的书院精神各有异同,但总体而言,书院精神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到众多书院的学规、书院记等各类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书院对人格修养、品德养成的高度强调;第二,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而不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天崩地解,落然无与我事”的陋儒;第三,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书院士人穷理尽性,关注对大本大原问题的探究,致力于深入的理论探讨,努力为重建秩序、安顿人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书院独特的氛围,自由的学风,激发了士人的创新意识。宋代以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几次学术创新,都是与书院相联系的;第五,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许多书院招收学生不拘一格,没有出身、地域限制。同时邀请不同学派学者讲学论辩,包容、接纳不同的学术观点。第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自主精神。书院在尊师重道的同时,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将老师视为学生求学问道的同路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疑难之处,师生互相探讨论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书院最为核心的功能和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与以科举功名为目标的“俗学”分野,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在宋代前期,因为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迅速扩大而官学不振,书院教育定位于从数量上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但办学模式上仍趋同于官学,衡量书院办学成就的标准也主要是学生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但是到南宋时期,在士人学子愈发热衷于科举功名,追求功利之风日益炽盛的情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对当时教育的弊病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反思。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朱熹基于儒家的教育理想,思考教育的宗旨,指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明理修身、经纶世务,而不是谋取声名利禄。而当时主教岳麓书院的大儒张栻也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一文针砭时弊,对学子殷殷劝勉:“侯之为是举也(指刘珙重修岳麓书院),岂将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明确提出了以“成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导向的教育宗旨与目标。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重塑了书院教育的灵魂,提升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品质,使书院教育得以回归根本,面貌焕然一新。(摘编自肖永明《古代书院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材料二:光明智库: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吴国富:传统书院教育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首先在于它关注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其次,书院教育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与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个行业、一个方面的知识技术教育迥然有异。书院教育使人在由过去、现在、未来构建起来的人类历史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在由芸芸众生、各行各业构建起来的人类社会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最后,书院教育为教育者、受教育者赋予了充足的发展可能性,使其心智不断得到开发,也使其热情不断得到激发,因而能够吸引众多名家大儒投身于这一事业。肖永明: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书院教育的这些传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不应因时代的变化而湮灭,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宝贵资源。现代教育如果抛弃这些宝贵传统,其损失是无法想象的。(摘编自《光明日报》记者《传统书院: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院精神主要体现在书院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等方面。B.书院秉承“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育人理念,这使得书院在学术领域极富有创新精神。C.如果不是朱熹、张栻等人提出不同于“俗学”的理念,书院教育的灵魂难以回归根本。D.传统书院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符合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因而值得现代教育深入挖掘。5.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书院精神”的一项是()A.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B.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C.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6.请结合材料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著名的东林书院的讲堂——“依庸堂”,大堂立柱上的对联是明代重修书院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题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千古绝对,静静地悬挂在“依庸堂”大堂左右,彰显了中国书院文化的风骨,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答案】4.B5.C6.①从对联来看:顾宪成劝勉读书人既要读书,又要关心天下大事。②从书院精神来看:这是传统书院精神中“担当天下、传道济民”精神理念的体现,要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③从现代意义来看:这是古人对读书人的告诫与要求,在当下也有启迪意义。【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这使得书院在学术领域极富有创新精神”强加因果。原文材料一“书院最为核心功能和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与以科举功名为目标的‘俗学’分野,抓住了教育的本质”“书院独特的氛围,自由的学风,激发了士人的创新意识”,可见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一“书院精神”有: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自主精神。A.体现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B.体现穷本探源的探索精神。C.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书院最为核心的功能和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与以科举功名为目标的‘俗学’分野,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可知,该选项体现的是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与书院精神相悖。D.体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创新精神。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依庸堂”顾宪成题写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对联内容来看,彰显了顾宪成劝勉读书人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关心天下大事的思想。从书院精神来看,结合材料一“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可知,这副对联是传统书院精神中“担当天下、传道济民”精神理念的体现。结合材料一“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可知,这副对联是指东林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从现代意义来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千古绝对,彰显了中国书院文化的风骨,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此对联常用表示读书人时时关怀国家民族前途,人民大众疾苦,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抱负,这是古人对读书人的告诫与要求,在当下也有启迪意义。它告诫我们既要致力于读书,又要关心政治,二者要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砸骨头铁凝入冬前,正是税收季节,税款仍没有筹齐,还差六百块。全乡十二个村,就剩下居士村。村长和会计亲自收税,来到于老茂家。于老茂有一小片苹果树,应纳林果税五十四元。村长:“道理我也不说了,好歹给我个面子。”于老茂:“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老天不给咱们面子。伏天那场雹子不是我瞎编的吧,剩的那几个果子,才卖了六十块。你应该问问乡里,遭了雹灾怎么还不减税?”是有一场雹子,村长想,他接过于老茂递上来的烟,点上,愣了一会儿,去了于喜开家。于喜开喂了几栏猪,下雹子也没砸死猪,他应该交割头税。于喜开正歪在被窝垛上哼哼,村长问怎么了,他说正在拉痢疾,说这痢疾是猪传给他的,说他那几栏猪眼下都得病,不能卖,不卖猪还交什么割头税。村长又去了几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最后到了于四嘎家。于四嘎在门上贴了副对子:自古未闻屎上税,如今放屁也拿捐。村长捂着腮帮子给会计念这副对子,他正在上火,牙床子肿。会计:“看,听你念对子,叫我打错了算盘。”村长:“打来打去,还不是差六百。”会计:“不是你非让打来着。”村长苦笑:“我就那么一说。”会计:“当官的一动嘴,小兵子跑断腿。”村长:“我看你是吃了戗药。”算盘噼里啪啦又一阵紧响,村长烦躁起来,便说:“别耍把你那算盘了行不行?”“怕是你还耍把不了这几下子。”“我要是会耍算盘就把你辞了。”会计不紧不慢地说:“辞了我不打紧,你别拿算盘撒气,没看见快散架了。”村长听不得会计那口气,像是故意激他,火气又盛了些,他抓起算盘哗啦啦地摇。“散架就散架,不就是架算盘!”“一架算盘也得十来块钱!”“居士村凑不上税钱还买不起一架算盘!”村长说着举起算盘就摔,算盘子溅得到处都是。会计在这时才真正变了脸。他心疼这被他摩挲了许多年的算盘,光润如珠的算盘子显示着他的为人。虽然居士是个穷村,可会计从来没在算盘上做过对不起村人的事。摔了他的算盘,就好比模糊了他的为人,他决心要还击。他打算把暖壶投过去,转念想到暖壶也得七八块钱,何况村委会就剩这么一只。实在找不着别的,会计奔到炕边去掀炕席——炕席经摔。他们相互扭打起来,招来一些看热闹的村人。“咱们河滩上见,砸骨头去!”“砸就砸!”砸骨头是居士村男人之间战争的极致,每当他们由争吵到扭打,便会生发出砸骨头的愿望。一句砸骨头的过瘾宣言会迸射出寒气,这寒气能叫他们的眼睛冒火,嘴唇哆嗦。当他们真的在河滩上站定,彼此眼中只有一副骨头架子,亟待对方去砸酥。村长和会计一人抄起一块鹅卵石,开始了他们的战争。村长砸破了会计的脸,会计砸破了村长的额头,他们都流了血,血再次鼓荡起他们的激情……绿幽幽的河水哗哗地流向远方,太阳跃上山巅,照亮了河对岸那陡峭的黛色山壁,照亮了那满坡遍野金红的荐草。太阳照耀着河滩,河滩上聚满了村人,倘若有不知情的外人闯入其间,会以为人们正在欣赏两个男人豪迈的舞蹈。他们一门心思地砸,直砸得天昏地暗、眼花缭乱。两具遍体鳞伤的身子扭结起来,扑通倒在河滩上,围观的村人这才关心起他们的命运,连忙寻找起交战双方的女人。媳妇们赶来,她们各自的丈夫,正搀扶着彼此的胳膊踉跄着往河岸上爬,村长和会计互相看看,觉得对方很模糊,模糊得像个半截石碑。他们都笑了,村长眯着乌青乌青的眼睛说:“上谁家?”会计说:“上我家吧,媳妇买了驴灌肠。”村长媳妇说:“待会儿我把枣酒送过去。”他们出了河滩往会计家走,村人也一路沉默着往家走。会计和村长就着驴灌肠喝枣酒,村长捧着碗刚喝两口,就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哭得是如此的伤心,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无所顾忌,如此的没有出息。他抽抽噎噎地说:“谁叫我没本事呢,生是要不出这六百块。”会计没有劝阻村长的哭,只说他盘算了一下,想把给儿子定亲的二百先垫出来。村长说他也盘算了一下,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剩下的那一百呢?”“让别的干部们凑凑。”睡了一夜,村长和会计的脸更肿了,他们准备去乡里检讨,头上缠着白布顺着河滩走,于老茂领着一伙村人追了上来,交给会计一个纸包,说六百块钱和交税清单都在里头。会计眯着肿眼数了钱,分毫不差。会计和村长不约而同地看居士村,村口聚集着更多的乡亲,这纸包像是居士村给他们意外的馈赠。村长和会计越走越远,站在村口的人渐渐看不见他们的身子,只见两个大白脑袋在太阳底下晃。(1992年发表于《十月》,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砸骨头”是居士村的一种习俗,是男人之间解决纷争的一种手段。以之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在作者笔下,“砸骨头”的暴力场面激荡着一种原始的粗犷力量。在描绘乡村生活、民风民俗画卷的同时,也突出了当地民众尚武的“硬气”性格。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由河滩的景色自然过渡到看热闹的村民,“河水哗哗地流”“照亮了河对岸那陡峭的黛色山壁”等语句反衬了人情的冷漠。D.小说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而又安慰的故事,作者没有渲染乡村生活的艰难,而是以戏谑的方式去处理,从而引发人们对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思考。8.村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章开头写到村长向于老茂收税未果,到于喜开家碰壁,到于四嘎家被恶作剧的对联奚落,这几个情节大体相同但富有变化。这样的情节安排有怎样的效果?【答案】7.C8.①体谅村民、心地善良:当村民交税有困难时,选择让步,甚至垫出自己的钱;②直率、易躁、有血气:在与会计的对话中,火气渐涨,两人矛盾才逐渐升级;③大度、自省、有脆弱面:与会计“砸骨头”后笑着和解,酒后流露心声。9.(1)三个情节大体相同:①强调内容,引出下文。充分说明村子确实遭了灾,村民交税困难重重,并非有意拒缴,意在强调收税的艰难,自然而然引出后文主体情节“砸骨头”。②突出主题,引人思考。从开头的四处碰壁到结尾的村民主动筹齐税钱,着力表现乡村干部工作不易,引发对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思考。(2)情节富有变化:让读者既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也能避免枯燥乏味,吸引读者阅读。【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反衬了人情的冷漠”错。最后村民自发集齐了六百块税钱,给小说笼罩上温暖的色彩。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是有一场雹子,村主任想,他接过于老茂递上来的烟,点上,愣了一会儿,去了于喜开家”“于喜开正歪在被窝垛上哼哼,村主任问怎么了,他说正在拉痢疾”“村主任又去了几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村主任说他也盘算了一下,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当村民交税有困难时,村主任选择让步,甚至垫出自己的钱,可知他体谅村民、心地善良。“村主任说着举起算盘就摔,算盘子溅得到处都是”“咱们河滩上见,砸骨头去”“砸就砸”,在与会计的对话中,火气渐涨,两人矛盾才逐渐升级,可知村主任直率、易躁、有血气。“他们一门心思地砸,直砸得天昏地暗、眼花缭乱。两具遍体鳞伤的身子扭结起来,扑嗵倒在河滩上”“村主任和会计互相看看,觉得对方很模糊,模糊得像个半截石碑。他们都笑了”“会计和村主任就着驴灌肠喝枣酒,村主任捧着碗刚喝两口,就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哭得是如此的伤心,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无所顾忌,如此的没有出息”,与会计“砸骨头”后笑着和解,酒后流露心声,可知村主任大度、自省、有脆弱的一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村长:‘道理我也不说了,好歹给我个面子。’于老茂:‘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老天不给咱们面子。伏天那场雹子不是我瞎编的吧,剩的那几个果子,才卖了六十块。你应该问问乡里,遭了雹灾怎么还不减税’”,文章写村长向于老茂收税未果,借于老茂之口说出“伏天那场雹”的遭灾的事实;“于喜开喂了几栏猪,下雹子也没砸死猪,他应该交割头税。于喜开正歪在被窝垛上哼哼,村长问怎么了,他说正在拉痢疾,说这痢疾是猪传给他的,说他那几栏猪眼下都得病,不能卖,不卖猪还交什么割头税”,村长到于喜开家碰壁,通过于喜开的话进一步表明百姓生活遇到了困难,确实交不上税;“最后到了于四嘎家。于四嘎在门上贴了副对子:自古未闻屎上税,如今放屁也拿捐”,村长到于四嘎家被恶作剧的对联奚落,表明村民对干部收税抵触情绪很大。三个情节大体相同,一是充分说明村子确实遭了灾,村民交税困难重重,并非有意拒缴;二是表明村干部工作难做,着力表现乡村干部工作不易。同时“情节……富有变化”让读者既能了解到真实情况,也能避免枯燥乏味,并且让读者也跟着思考,村干部怎么办?如何收税?吸引读者阅读,并引发对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尊敬师傅》)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纲为太子A陈君臣父子B之道C问寝视膳D之方E理顺F辞直G听者H忘倦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堪践履”与“履至尊而至六合”(《过秦论》)中的“履”字含义不相同。B.“则功业不著乎天下”与“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中“乎”字用法不相同。C.“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中的“愆”字含义相同。D.诚,意为确实、的确,与“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中的“诚”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自己老师的表现。B.唐太宗认为自己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若是没有师傅的指教,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C.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诛戮功臣,屠杀亲族,结果很快就灭亡了。D.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唐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2)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答案】10.CEG11.C12.A13.(1)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并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2)(他)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君臣父子之道”与“问寝视膳寝膳之方”句式结构一致,都是名词性短语,都做谓语动词“陈”的宾语,应该在“之道”“之方”后面断开,选择C、E。“听者”做“忘倦”的主语,另起一层意思,应该在“听者”前断开,选G。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履”,鞋子。/登上。句意:不能穿鞋走路。/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B.正确。“乎”,相当于“于”,在。/助词,无实意。句意:他们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能轻易得到的。C.“含义相同”错误。“愆”,“犯错”。/“拖延”。句意: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是我拖延日期。D.正确。“诚”,确实,的确。句意: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即使受到被刀斧砍杀或被汤镬蒸煮这样的极刑,(我也)确实心甘情愿。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错误,文中“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意思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说明命令侍卫抬李纲进入东宫的人是唐太宗,而不是太子。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古道”,古时治国的道理;“致”,达到,获得;“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没有过这样的人。(2)“左右”,身边的人;“雅训”,有益的教诲;“长”“益”,增长;“使(之)为圣君”,省略句。参考译文: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以示对他的敬重。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件事十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竟然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不好,为什么这样呢?昔日,黄帝向大颠求教,颛顼向录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舜向成昭学习,禹在西王国求学,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名也不能名垂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应马上发布命令,设立三师的职位。”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我如今要给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耳濡目染礼仪法度,对自身的修养有所补益。诸位大臣,你们可求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荐三两个人作为候选。”贞观十一年,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是我长期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刚直的个性,他心存忠孝,因此选择他来担任皇子的老师。你应该告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倍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下第贻友人许浑身在关西家洞庭,夜寒歌苦烛荧荧。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马氏识君眉最白①,阮公留我眼长青②。花前失意共寥落,莫遣东风吹酒醒。注:①马良:三国襄阳宜城人,字季常,曾任蜀汉侍中等职。兄弟五人,并有才名,良眉中有白毛,乡里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②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三国时魏诗人、竹林七贤之一。《晋书·阮籍传》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远离家乡来京赴考,不第后深感周边物事格外清寒,暗示自己内心凄苦。B.颔联运用比喻,以“月中桂”喻人心之模糊不定,以“波上萍”喻羁旅之漂泊无依。C.尾联的“花前”二字反衬鲜明,“莫遣”一句与苏轼的“料峭春风吹酒醒”意味相同。D.全诗圆熟工整,属对精切,二、三联特别体现这一特点,显示出诗人诗艺之高妙。15.刘克庄《后村诗话》称许浑“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本诗颈联与这一评价是否相符?试作分析。【答案】14.C15.相符,颈联两句虽用古事却暗含新意。①前句拟友人为白眉马良,盛赞友人才学出众,这是“用古事”;又暗含对友人不第的不平,这是“含新意”。②后句用“阮公留我”,写自己被阮公青眼所加,这是“用古事”;又暗含对自己不第的忿然与落寞,这是“含新意”。【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莫遣’一句与苏轼的‘料峭春风吹酒醒’意味相同”理解错误,“莫遣东风吹酒醒”是诗人希望自己的失意不要被东风吹醒,暗示了他希望能够继续沉溺在自己的苦闷和悲伤之中;苏轼的“料峭春风吹酒醒”是说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所以,“莫遣”一句与苏轼的“料峭春风吹酒醒”意味不同。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意思是,擅长从古代典故中阐发出新意,即用典而不遵典故本来意思,而用来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颈联意为:友人你就如同白眉的马良一般才华出众,还如同阮籍一般对我青眼有加。前句用“马良”比喻友人,是赞美友人才华出众,这是“用古事”。而结合标题“下第贻友人”和尾联“花前失意共寥落”一句可出,作者和友人均科场失意,并未取得功名。友人的才华出众与自己被友人赏识,便都与现实两人的落第产生了矛盾,明明有才华却不能被录取,作者盛赞友人才华如马良,便暗含了对友人落第的不平,这是“含新意”。后句用“阮籍”比喻友人,用“阮公留我”,写自己被阮公青眼所加,是对友人赞赏自己的感激之情,这是“用古事”。而作者写友人对自己青眼有加,也就暗含着对考官不识人才的不满了,对自己不第的忿然与落寞,这是“含新意”。所以,本诗颈联虽用古事却暗含新意,与刘克庄《后村诗话》“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的评价相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建议后主凡事多征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凸显了岳阳楼重要的地理位置,也说明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缘由。(3)在《三峡》中,从色彩角度对三峡春冬之时的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桑”是原产于中国的一种古老作物,也可借指农事。它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必能裨补阙漏②.有所广益③.(然则)北通巫峡④.南极潇湘⑤.素湍绿潭⑥.回清倒影⑦.桑之未落⑧.其叶沃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裨”“阙”“潇”“潭”“落”“颠”。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人解读的主题各不相同。刘世德、邓绍基在《〈红楼梦〉的主题》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爱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①它建立在互相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础上面。②不幸的结局之不可避免,③并非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④还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即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封建统治阶级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舒芜在《“谁解其中味”》中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写封建社会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从一个男性的角度,对女性唱出了热烈的颂歌和沉痛的悲歌。郝炘在《〈石头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中认为:通过对贾氏家族盛衰荣辱的描写,揭示贾府衰败和获罪的原因,指出虽有贾氏自身的罪孽,但主要是最高统治者奢靡挥霍和加罪的结果,用血和泪控诉最高统治者对无辜者制造的人间悲剧,用以影射曹氏家族的破败,以求沉冤得雪于后世。沈天佑在《〈红楼梦〉和总纲》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描写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败,广泛地暴露了封建末世社会上的种种腐败和罪恶以及存在着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一曲爱情悲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一首身世悲歌,可歌可泣,可哀可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品读汝自知。17.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B.半斤对八两C.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D.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并做修改,修改后的语句需与上下文衔接流畅自然。19.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20.几位学者的解读各有不同,请概括文段涉及哪几种主题?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21.小说具有多义性,成语也具有多义性。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阐释成语的多重含义,并就其中一层含义举出一个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运用实例。不绝如缕短小精悍豁然开朗【答案】17.A18.语句③修改为:不仅/不止/不但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19.示例:一段时代悲歌,亦嗔亦怒,亦喜亦悲。20.①封建家族衰亡②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③宝黛爱情悲剧④封建社会青年女性普遍悲剧⑤影射曹家破败(作者身世说)21.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悠长。结合《赤壁赋》理解。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结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理解。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结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理解。【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由后文的“不同人解读的主题各不相同”可知,此处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想法观点,故应填“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表达方式。半斤对八两:两个人的水平都很一般。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只有经过相互比较,才能看出优劣,找出差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话办事要以具体情况为依据。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③④句是递进关系,③处的“并非”应改为“不仅/不止/不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根据语境,此处应结合前文的“一曲爱情悲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一首身世悲歌,可歌可泣,可哀可叹”进行仿写。整个句子结构应为“一曲+双音节名词+悲歌,两个‘abac式’的四字短语”,两个“abac式”的四字短语应准却形容主语的特点。如根据“一曲爱情悲歌”“一首身世悲歌”可仿写为“一段时代悲歌”;根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可歌可泣,可哀可叹”可仿写为“亦嗔亦怒,亦喜亦悲”。【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结合“沈天佑在《〈红楼梦〉和总纲》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描写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败,广泛地暴露了封建末世社会上的种种腐败和罪恶以及存在着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得出①②;结合“刘世德、邓绍基在《〈红楼梦〉的主题》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得出③;结合“舒芜在《‘谁解其中味’》中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写封建社会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得出④;结合“郝炘在《〈石头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中认为:通过对贾氏家族盛衰荣辱的描写,……用以影射曹氏家族的破败,以求沉冤得雪于后世”得出⑤。【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以及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不绝如缕:似断未断,像一根细线那样连着。形容局势危急;形容声音细微悠长。《赤壁赋》中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意思是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这里的“不绝如缕”指的就是它的本义“似断未断,像一根细线那样连着”。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这里的“短小精悍”指的就是它的本义“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里的“豁然开朗”指的就是它的本义“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四、写作(60分)22.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人可以随心所欲,不可以随波逐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