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社科文之论证思路梳理题型分析(附专项练习与参考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社科文之论证思路梳理题型分析(附专项练习与参考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社科文之论证思路梳理题型分析(附专项练习与参考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社科文之论证思路梳理题型分析(附专项练习与参考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社科文之论证思路梳理题型分析(附专项练习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议论文结构及论证思路

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论证思路: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

二.论证思路题的考查类型:

1、文章(某些段)的论证过程(论证思路)。

2、文章的某些段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证的?

3、文章的某部分能否删除,为什么?

4、文章的某部分能否调换,为什么?

5、论证是否充分?说明理由(初见于2018年春考第7题)。

三.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3.明确论证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

“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

建议:连词+论证方法+论据概括+论点

四、方法小结

第一:通读语段,勾画能提示论证方法、能引出主旨或结论的关键词,分层。

第二:按照顺序分析每个层次,对论据可从论证法特点入手,或举…、或引…、或…

进行对比,并指出论证了什么。

第三:对于结论、观点、引子之类的文字,在分析时可直接引用,也可概括。

(1)概括解题思路

分层次一一找观点一一辨方法一一学模式

(2)答题模式:

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O

第四:论证是否充分的题目一般为开放题,可以回答充分也可以回答不充分,言

之成理即可。

答题模式一般为:做出判断一一论证内容概括一一论证内容与观点间的关系分析。

贰~例题汇总~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事实与价值

①今天的知识人都知道“这是银元”是个事实判断,“银元是好东西”是个价值判断,

我们有时的确需要区分事实与价值,但不宜把事实和价值栈然分开。

②要弄清楚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不妨从“事实”和“事情”的区别说起。我们总是从

静态说到事实的,事情却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我们说发生了一起恶性

事件,事情正在起变化,事情的经过一波三折,事情终于过去了。然而,事实却不发

生,也不发展、结束或改变。“事实”这个词儿有很强的证据含义,我们确立事实,

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事实是静态的,这跟事实的证据含义有关——证据当然

不能一时这个样子一时那个样子。

③我们不妨把世上的事情比作树林,把事实比作木材。树木生长、壮大、死亡,树根

长在泥土里,又跟别的树的根系纠结在一起,枝叶互相交叉,又有藤蔓缠绕其间。我

们要打桌椅、盖房子,跑到树林里,伐下合适的树,截成立柱和樵子,制成木板。树

是自生之物,事实是有用之材。我们从自生之物取有用之材。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

那里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

④既然事实是从实际发生的事情截取而得,我们自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截取。“李四打

了张三一拳”是个事实,但这可能是从“张三先打了李四两个耳光,李四回了张三一

拳”截取下来的。由于截取的角度、长度、密度不同,同一件事情可以提供颇不相同

的事实,有时甚至会“歪曲事实”。世界上每天发生无数多的事情,要论证某个结论,

何须编造事实,两个人挑选的事实不同,足以引出完全相反的主张。

⑤那么,把所有事实都陈列出来如何?在法庭上,不仅要求“所陈述的都是事实”,

而且还要求所提供的是“全部事实”。然而,我们肯定无法从字面上穷尽“全部事实”。

所谓“全部事实”,说的是全部相关事实。

⑥我们为了论证什么才确立事实、寻找事实。事实的主要身份是证据。在有些领域,

有些场合,我们需要从证据和结论的关系来看待世界、典型的是法庭和科学研究。可

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在提供证据,所以,事实和价值通常是连在一起的。

“他跳进火海去救战友”“他骗走了他妹妹的钱”,这些话是在陈述事实抑或作出

价值评判?根据同样的事实,你我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

鸟,我判断是恐龙;根据同样的情报,你主张进攻,我主张按兵不动。但判断不同,

并不意味着你我把自己偏好的价值贴到事实之上,而是把同一个事实跟不同的情况联

系了起来。

⑦事实是判断和论证的理据,它因此已经有了价值,我们也的确经常说到“获得了有

价值的情报”“发现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说事实本身并无

价值呢?宽泛地说,人们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可能是说它只具有工具价值。弓箭因

为能够用来射鸟射兔而有价值,改用火枪来打猎了,弓箭就没价值了,或只剩下博物

馆收藏的价值。在较为具体的意义上,人们把事实和价值分离开来,大概是要说明,

无论你持有何种价值观,事实还是那个事实。

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并不把也不必把天下的事情分成事实和自己的感受。然而,

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需要把事实和自己的感受分离开来。在甲方看来,张三偷了李

四的钱,乙方却不这么认为;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是:张三未经李四允许就从李四那

里拿走了1000元。这个事实可以被解释为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但也容许其他的解释,

例如,张三和李四是极好的哥们儿,你用我的我用你的一向不用事先打招呼。法庭要

求证人尽可能屏蔽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陈述事实。学术与科学以相似的方式专注于

事实。

⑨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

的魔法。倒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事情从流变不息又充满爱恨情仇

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确立为事实。在这些情况下,在特定的意义上,事实与价值相分

离。

6.第③段的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阐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6.(4分)答案示例一:论证充分。第③段紧承第②段“事实的论据含义”并对其进

一步阐释,运用了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把事情比做自生的树,突出其处于动态变化

中,把事实比作不变的木材,突出其处于静态的不变中。再进一步把从事情中选择、

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类比为到树林中伐下合适的树截成需要的立柱等。抓准

了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抽象事理类比,把道理阐释得

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因此我认为论证充分。

答案示例二:论证不够充分。第③段紧承第②段“事实的论据含义”并对其进一步阐

释,运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把事情比做自生的树,突出其处于动态变化中,把事

实比作不变的木材.,突出其处于静态的不变中。再进一步把从事情中选择、截取事实

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类比为到树林中伐下合适的树截成需要的立柱等。虽说抓准了两

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但对成为“证据”的事实的目的性强调不够,止于类比,深入

分析阐释还不够,因此我认为论证不够充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理性与理论

陈嘉映

①我们在反思、谈论“理性”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会把科学家作为理性的典范,把

理性和理论相提并论:理性倾向于上升为理论,理论是最理性的。其实,理论兴趣并

不是理性态度的自发产物,理性态度多半是抵制理论的。

②我们叫作“理论”的东西,首先是一般的东西、普遍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是和具

体情况相对的。反过来说,凡是概括的东西都有一点儿理论的意味。彭加勒说:“每

个概括都是一个假说。”概括命题都有点儿像是理论,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物极必

反、、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甚至还有个常用的句式:”从理论上来说当然

多行不义必自毙,但是在具体情况下……”普遍性对于理论家是重要的,对于务实家

却没什么用。物极必反,这不错,但也没什么用,因为麻烦总是在于弄不清楚什么时

候是极点。你深明物极必反的道理,但你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买进股票,什么时候

该抛出。

③理论还有另外一个简单的意思。侦探小说进行到一半时,侦探会提出一个理论,这

个理论给出了案件的全貌。其中有些环节是设想、猜测,还有待证实,如果全都已经

证实了,那就不是理论了,就是事实了。在这里,理论是个完整的故事,但其中有些

环节是推论出来的。我们倾向于把概括称作理论,也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推论。

④理论的一个核心含义是对世界的整体解释。一个民族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解释,在

史前社会,这种解释表现在神话里。一个民族的神话系统开始对世界做出统一的解释,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世界的起源、自己种族的起源、人的生活规范。到理知时代,

对世界的总体解释转变了形态,转变为某种形式的理论,这类理论的特点是从现象的

相似性进行概括和推论,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宏大叙事。整体解释,无论是神话形态,

还是理论形态,其中都有很多臆测的或推论的内容。理论总是在琢磨看不见摸不着的

东西。即使在今天,爱好理论的还多是神神叨叨、狂热痴迷的人,成天张望六合之外。

那些注重实际的理智人往往对理论没有兴趣,甚至轻蔑。关于这一点有太多的误解,

人们说到理性,往往首先想到理论。

⑤在通常意义上,理智和理性是非理论的,甚至是反理论的。我们把什么人叫作富有

理性?讲求实际,讲求经脸。我们经常拿诸子百家和希腊相比。的确,要说学术的繁

荣、思想的生动、智慧的深刻,两者共同之处甚多。但先秦诸子总体上没有希腊人那

种建构理论的热情。在先秦诸子中,孔子最突出地体现了重现世不重理论的理性态度。

在孔子那里,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理性态度是一种非理论甚至反理论的态度,所谓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孔子从不热衷于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夫子之言性与天

道,不可得而闻也”。在中华文明传统中,最突出的理论建构是邹衍、董仲舒一系的

阴阳五行理论。阴阳是到处可见的两分法的一例,也可以被理解为概念在形式方面的

二元性,有冷就有热,有高就有矮。这种形式方面的二元性由于缺乏结构,也是不可

能基以构建理论的。

⑥而阴阳之能成其为理论,在于它被视作元素或原理。原理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需

要被揭示、被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才是世界的真相。那个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

东西,那个在不同事物现象领域中不变的东西,是数、秩序、结构。把现实和现实背

后的隐秘结构区分开来,是理论态度的最基本的特征。史湘云话说:“阴阳可有什么

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难怪翠缕不解:“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

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怎么个样儿?”隐秘的元素通过不可见的机制

造就芸芸万象,这是理论阐释的特征。

⑦司马迁在《孟荀列传》中这样说邹衍的影响:“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

老百姓对理论通常没什么认真的兴趣,姑妄信之,而那些有志于天下的枭雄却往往觉

得自己和天命有紧密的联系,于是对理论有一种认真的兴趣,当真会为理论家推衍出

来的结论兴高采烈或惧然顾化。

(有删改)

3.根据语境,以下对第⑦段加点词“顾化”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敬而远之。B.不敢违逆。

C.引起重视,欲从其术。D.很受震动,欲抑其术。

4.在第②段画线处可填入的内容为(2分)

5.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

A.非理性的人更适合研究理论。

B.非理性的人更在意事物全貌。

C.理论家并不重视实际和经验。

D.理论家总是难免概括和推论。

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7.本文第⑥段所引史湘云与翠缕的对话,其先后顺序与《红楼梦》原文不一致,请对

此加以评析。(5分)

军缕道:“这糊涂死我了。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

个样儿?”湘云道:“这阴阳不过是个气罢了。器物赋了,才成形质。譬如天是阳,

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

T!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

就是这个理了。”湘云笑道:“阿弥陀佛,刚刚儿的明白了。”翠缕道:“这些东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