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营养专业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间、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其中,病原体是指:能够使宿主(即病原体所寄生的人或动物)致病的各种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等)。而其中,人与动物均能感染,且能相互传染的疾病,称为人畜共患疾病(或人兽共患疾病)。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感染者的机体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再侵入易感者的过程。因此,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可由三个环节构成,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源可包括:传染病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等。其中,隐性感染者,是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传染病人(如:脊髓灰质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隐性感染也能使人体获得特异性主动免疫。1.病人: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因为病人体内有大量的病原体存在,并且具备某些可促进病原体向外排出的症状,如:腹泻、喷嚏、咳嗽、咳痰等,因此,病人体内的病原体,排出的数量大,排出的机会也多。有些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如:麻疹、水痘和百日咳等。2.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指: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包括:病毒携带者、带菌者和寄生虫携带者等。病原携带者,可分为3类,即: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和健康携带者。①潜伏期携带者:潜伏期是指:从人体感染病原体,到症状出现前的时期。在潜伏期即排出病原体者,称为潜伏期携带者。易产生潜伏期携带者的传染病,主要有:麻疹、白喉、百日咳、伤寒、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甲型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等。②恢复期携带者:又称病后携带者。即:在传染病的恢复期,仍能继续排出病原体的人。一般病原携带时间在3个月以内者,称为暂时携带者;病原携带时间超过3个月者,称为慢性携带者。易产生恢复期携带者的传染病,主要有: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痢疾和乙型肝炎等。③健康携带者:又称无症状携带者。即:无传染病的既往病史、而能排出病原体者。但有些无症状携带者,也可能是隐性感染者。易产生健康携带者的传染病,主要有:脊髓灰质炎和白喉等。3.受感染的动物:许多动物可以是人畜共患疾病(也称动物源性疾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染源。目前世界上的人畜共患疾病约有200种,其中,对人类影响比较大的约有90种。如下表所示。(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在侵入新的宿主前,其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一种传染病可以有一种传播途径,也可以有多种传播途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媒介物才能传播。这些病原体所依附的、与病原体的传播有关的媒介物,称为传播媒介(传播因素);如:空气、水、食物和日常用品等。1.经空气传播:病原体经空气传播的方式,主要有3种,即:经飞沫传播、经飞沫核传播和经尘埃传播。①经飞沫传播:当病人大声说话、大声哭泣、咳嗽或打喷嚏时,往往可有含大量病原体的飞沫从口鼻中喷出,这时,在病人周围的密切接触者,即可吸入飞沫,受到病原体的感染。经飞沫传播的方式,多发生在人多、拥挤、不通风的场所,如:候车室、车厢、船舱、工棚和教室等。可经此方式传播的病原体,主要是对环境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SARS病毒、麻疹病毒、百日咳杆菌和脑膜炎球菌等。②经飞沫核传播:飞沫核是飞沫表层水分蒸发后,形成的粒子直径更小的干燥颗粒。由于飞沫核的粒子更小、重量更轻,因此,其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也比较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并且,其也可随气流逸散到更远的地方。可经飞沫核传播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③经尘埃传播:病人排出的分泌物或较大的飞沫,在落地干燥后,即可成为尘埃。当尘埃飞扬时,即可被易感者吸入而造成传染。可经此方式传播的病原体,主要是一些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和白喉等。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①因传播途径易实现,故病例常可连续发生,且病人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者;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在易感人群集中时,可出现爆发。②此类传染病多见于儿童;而成人则可因在儿童期曾经感染而具有免疫力。③一般多发生在冬春季;在缺乏有效预防措施时,此类传染病的季节性升高和周期性升高的现象,将更加明显。④此类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往往可受人口密度、生活条件和易感人口比重等因素的影响。2.经水传播:主要包括经饮水传播和经疫水传播两种方式。(1)经饮水传播:即因饮水水源被病原体污染、或饮水的净化、消毒未达到卫生要求,致使饮水中含有大量病原体,所造成的疾病传播。可经此方式传播的传染病,主要是伤寒、霍乱、痢疾等肠道传染病,以及甲型或戊型肝炎等。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①病人的饮水来自同一水源,故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②除哺乳婴儿外,任何年龄、性别、职业的人,均可发病;③如水源经常被污染,发病可终年不断,并呈地方性特点;如水源被一次性严重污染,则可出现传染病的爆发或流行。④停用被污染的水源或对其采取净化消毒措施后,则疾病的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2)经疫水传播:即因人体接触疫水(如:劳动、游泳、洗澡等),病原体经皮肤粘膜侵入体内所致的感染。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人体受感染的危险性,与同疫水接触面积的大小、次数的多少和接触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有关。经疫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①病人有接触疫水的历史;②发病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③疾病的发生,与职业有关;如:血吸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均多见于农民。④停止接触疫水或加强个人防护,可控制疾病的发生。3.经食物传播:即因食物本身带有病原体(如:沙门氏菌的生前感染)或因食物被病原体污染(如: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等环节中被污染),所导致的疾病传播。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主要有:所有的肠道传染病、许多寄生虫病(如:蛔虫病、绦虫病等)、个别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白喉等)和少数人畜共患疾病(如:炭疽病、布氏杆菌病等)。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①吃被污染的食物者发病,不吃者不发病;②当病原体一次大量污染食品、且进食者较多时,可以造成爆发;③停止供应被污染的食物后,疫情即可平息;④一般在夏、秋季多发。4.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①直接接触传播:即:通过传染源与易感者的直接接触,使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传播至易感者所造成的传播。例如:性传播疾病和狂犬病等。②间接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即: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日常用品而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此类传播中往往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可经此方式传播的传染病,包括:某些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甲肝等)、体表传染病(如:体癣)、某些呼吸道传染病和某些人畜共患疾病等。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①病例常呈散发,极少造成流行;②四季均可出现病例,无明显的季节性高峰;③可在家庭成员或同室成员之间传播,续发率较高;④卫生条件较差或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时,发病较多。而改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后,则可减少病例的发生。5.经节肢动物传播:(或虫媒传播)某些人畜共患疾病(如乙脑)、肠道传染病(如痢疾)和疟疾等,均可经虫媒传播。虫媒传播又可分为两种,即:机械性传播(不吸血)和生物性传播(吸血)。①机械性传播:(非吸血性传播)即:节肢动物仅仅通过机械性携带病原体的方式而造成的传播。如:苍蝇、蟑螂等节肢动物在接触或吞食病原体后,病原体在其体表或体内均不繁殖;当这些节肢动物觅食时,可通过接触、反吐或排泄粪便,而使病原体污染食物或食具;人在摄取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被污染的食具时,即可被病原体感染。此种传播方式所导致的疾病,主要是菌痢等肠道传染病。②生物性传播:(吸血性传播)即:病原体必须在吸血的节肢动物(如:蚊、蚤、蜱、螨等)体内,经过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的某一阶段后,才具有传染性的传播方式。如:蚊子传播的乙脑、疟疾和丝虫病等。(从病原体进入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到病原体具有传染性的时间,称为外潜伏期)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①有明显的地方性;此类传染病常与其节肢动物媒介的地区分布相同。②有明显的季节性;此类传染病常与其节肢动物媒介的季节分布相同。③人与人之间不能直接传播。6.经土壤传播:病原体可通过传染源排出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土壤,也可通过患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尸体污染土壤。某些寄生虫的虫卵(如:蛔虫、钩虫、鞭虫等),必须在土壤中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才具有感染性;7.医源性传播:即在医疗、预防等医学工作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某种传染病的传播。例如:由于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头、采血器等)或生物制品(如:血液、血浆等)受到污染,而引起的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的传播等。8.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即:病原体在产前或分娩过程中,由母体传给子代(胎儿、婴儿)的传播。垂直传播主要有3种传播方式:①经胎盘传播:有些病原体(如:风疹病毒、乙肝病毒等)可通过胎盘屏障传给胎儿,引起胎儿的先天性感染;②上行性传播:有些病原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可从孕妇的阴道上行累及胎儿,引起胎儿感染;③分娩时传播:即因产道被病原体严重污染(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而在分娩时引起的胎儿感染。9.“Z”型传播:(乙型传播)在传染病的8种传播途径中,除垂直传播外,均属于病原体的横向传播,统称为水平传播。既有水平传播,也有垂直传播的传播方式,称为“Z”型传播(或乙型传播)。例如: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即属于“Z”型传播。(三)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或易感者),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受感染的人群(或个人)。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即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1.可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①新生儿增加;6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的婴儿,对许多传染病均易感(因其源自母体的抗体水平下降);6个月以内的婴儿,对百日咳等个别传染病也易感。②易感人口迁入;久居某传染病流行区的居民,可因患病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力;而非流行区的居民则没有对该病的免疫力,故非流行区居民的迁入,可使流行区人群的易感性增高。③免疫人口死亡;具有免疫力人口的死亡,可使不具免疫力人口(或易感者)的数量相对增多,故可相对提高人群的易感性。④免疫人口的免疫力自然消退:少数传染病在病后可获得较巩固的免疫力(如:天花、水痘等),但多数传染病在病后(含隐性感染)或人工免疫后,机体所获得的免疫力会逐渐降低,最终可使免疫人口又转变为易感人口,从而可使人群的易感性增高。2.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①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提高人群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②传染病流行(或隐性感染);即许多易感者可因受到感染而获得免疫力,从而可以增加免疫人口的比例,并降低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四)传染病的疫源地:传染病的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向其四周散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某些传染病(如: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的病原体,通常只依靠野生动物绵延繁殖,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传染给人,此类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而发生该病的地区,则称为自然疫源地。(五)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1.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土壤、水体、动物、植物等。其中,以气候和地理因素最重要。①对传染源的影响:对以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尤其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气候、地理等因素,可通过促进或抑制传染源(动物)的活动,来影响传染病的流行过程。②对传播途径的影响:气温、湿度(或雨量)可以影响节肢动物的活动和繁殖,也可以影响某些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的发育和繁殖,故可使某些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例如:疟疾、乙型脑炎,多见于7~9月份等。气温也可影响寄生虫卵(如钩虫等)在土壤中的发育,或影响病原体(细菌等)在环境中的生存。③对人群易感性的影响:气候的变化,可能会降低人体的抵抗力,从而可增加人体对传染病的易感性。例如:冷空气可刺激上呼吸道粘膜,使局部血管收缩,抵抗力降低,因此,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容易发生在冬春季节;而夏季气温较高,出汗较多,大量饮水后容易使胃酸浓度降低,胃肠道抵抗力降低,因此,一些肠道传染病(如:痢疾、霍乱等)容易发生在夏秋季节。2.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医疗条件、卫生设施、卫生防疫措施、生活居住条件、营养状况、文化水平、人口密度、人口移动、生产活动、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通常,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比自然因素更重要。①对传染源的影响:如: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加强传染病的监督管理,可及时发现和隔离传染源;严格执行国境检疫,可防止传染源自国外输入;加强献血源的管理和血液检测,可控制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经血液传播等。②对传播途径的影响:如:居民饮用水的质量,可影响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伤寒、霍乱等)的传播;改善社区环境和居住环境,铲除苍蝇滋生地,可减少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吃“鱼生粥”的习惯,可使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增高;吃生虾蟹的习惯,可使肺吸虫的感染率增高;人口密度可影响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扩散程度;大量人口流动,可促进传染病的传播等。③对人群易感性的影响:社会因素对人群易感性的最显著的影响是预防接种。通过实行计划免疫,可以使许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一)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2月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是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救治工作的法律依据。(二)传染病监测和传染病报告制度:1.疾病监测:(包括传染病监测)疾病监测(包括传染病监测),是指:对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通过疾病监测,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从而可以为制定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2.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1)传染病疫情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卫生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均属于传染病疫情的责任报告单位,其中,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等,均属于传染病疫情的责任报告人。(2)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病种: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3条规定:“我国传染病分甲、乙、丙3类,共37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5种,丙类传染病10种。均为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病种。(如下表所示)(3)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报告方式:卫生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规定:①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生各类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的爆发时,均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网络、电话、传真等),向当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一般经网络报告时,可直接传送传染病报告卡;而经电话、传真报告时,则还应于2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即在传染病未发生流行前,针对易感人群及其生活环境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1.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预防接种,是利用生物制品(疫苗)将抗原或抗体注入人体,从而使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传染病预防方法。(1)预防接种的种类:预防接种可分为3种,即:人工自动(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和被动自动免疫。①人工自动(主动)免疫:即:将含有抗原的免疫制剂(疫苗)接种于人体,使人体自行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免疫方法。③被动自动免疫:即:同时进行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常用于暴露后接种。此时,被动免疫(抗体),可以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而自动免疫(抗原),则可以使机体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例如:同时接种破伤风的抗毒素和类毒素疫苗;同时接种白喉的抗毒素和类毒素疫苗等。(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针对易感人群进行的预防接种。我国目前计划免疫的主要内容是“五苗防七病”,即对7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白百破混合疫苗(DPT)、麻疹疫苗(MV)和乙肝病毒疫苗(HBV)等5种疫苗的基础免疫(初种)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复种),以使儿童获得对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和乙肝等7种传染病的免疫力。(如下表所示)2.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可以让人们了解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帮助居民建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居民对传染病的主动防范意识。在传染病的流行季节,还可针对各种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特点,对居民进行防病指导。(1)对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防病指导是:①加强居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②不随地吐痰;③在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外出时应戴口罩,并且,应少去公共场所或少参加聚会等。(2)对经水和食物传播疾病的防病指导是:①不喝生水;②食物应烧熟煮透,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③饭前便后要洗手;④在存放食品时,生熟食品应分开(以免交叉污染),并应有防蝇、防蟑螂的设施等。(3)对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防病指导是:①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②刮脸刀具,专人专用;③避免接触或少接触他人的血液或体液;④慎用血液或血液制品,禁用不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等。(4)对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疾病的防病指导是:①生活用品(如:毛巾、脸盆、碗筷、牙刷、水杯等),应专人专用;②勤洗手;③对家养宠物,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④应避免或少用手直接接触宠物或家畜;⑤养成健康卫生的性行为习惯等。(5)对经节肢动物媒介传播的传染病,主要应做好杀虫、防虫工作,如:搞好环境卫生,以消除各种病媒昆虫的滋生地;使用蚊帐、避蚊油、蚊香和杀灭各种病媒昆虫(蚊、蝇、蟑螂)的药物等。此外,还应开展体育锻炼和提倡合理营养,以提高机体的抗病、防病能力。3.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包括:提供安全卫生的生活饮用水(饮水消毒)、加强人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保障食品卫生、降低社区中老鼠和病媒昆虫(蚊、蝇、蟑螂等)的密度、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等;其目的是:消除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疾病传播因素。此外,对餐饮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以筛查传染源,防止其对周围人群造成感染。4.国境卫生检疫:即:国境卫生检疫机关,依法对出入境人员和货物实施的卫生检疫措施。其目的是:防止传染病经由国境传入或传出。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检疫传染病为:鼠疫、霍乱、黄热病、流感、脊髓灰质炎、斑疹伤寒、回归热和疟疾。我国规定的检疫传染病为:鼠疫、霍乱和黄热病。(四)传染病的控制措施:即在传染病发生流行后,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所采取的控制疾病发展、蔓延的措施。1.控制传染源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对传染病病人,应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其中,隔离方式包括:住院隔离、临时隔离室隔离和家庭隔离等。一般对甲类传染病和危害较严重的乙类传染病(如: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均必须对其病人或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乙类传染病病人,可根据其病情,在医院或家中隔离治疗;而对传染性不大的传染病人(如: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以不隔离治疗。(2)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对病原携带者的发现,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检查的重点人群包括:接触者、恢复期病人、来自疫区的人员和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员(如:餐饮业、托幼机构的从业人员)等。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和管理。(随访至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在餐饮业、托幼机构从业的病原携带者,必须调离原工作岗位。乙肝、丙肝、疟疾和艾滋病的病原携带者,严禁献血。(3)对接触者的措施:①隔离观察或医学观察:一般对甲类传染病和炭疽等危害严重的乙类传染病,其接触者都应进行隔离观察(或留验);对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其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即不隔离,但需接受体检和病原学检查等);一般隔离观察与医学观察的时间,应以该病的最长潜伏期相等(即从最后接触日算起,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或+1~2d)。②预防接种:对潜伏期较长传染病的接触者(如:狂犬病、乙肝、麻疹等),可进行暴露后接种(即同时进行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③药物预防:对有特效药物治疗的传染病,可以采用预防性服药的措施,以防止其接触者发病(但预防时间较短);例如:可用抗疟药乙氨嘧啶、伯奎等,预防疟疾;可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可用磺胺类药物,预防流脑等。(4)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对患烈性传染病或已成为烈性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艺术品买卖合同标的及质量标准
- 2024年度网络广告发布合同
- 2024年度茶楼与旅行社合作合同
- 2024年度企业品牌形象重塑与市场营销策划合同
- 2024年度汽车经销商授权合同2篇
- 道路与桥梁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
- 2024年度航天科技项目研发与投资合同
- 2024年度租赁合同标的物的保险责任
- 2024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限公司招聘15人(陕西)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电信全渠道运营中心校园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工科中的设计思维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全套
-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7课 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课件
- 大学生就业指导-面试技巧课件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评课稿
- 建设工程第三方质量安全巡查标准
- 混凝土超声检测缺陷报告
- 枫桥式乡镇派出所事迹材料
- 华为认证 HCIA-Security 安全 H12-711考试题库(共800多题)
- 国开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任务3答案
- 燃气锅炉房安全风险分级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