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辩证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句段含义,理解论证的准确性。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核心观点。3.体会严谨思路,感受说理语言特点。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核心观点教学难点:体会严谨思路,感受说理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自主预学(一)【导入设计一】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制约着历史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遭受两个方面的歪曲和挑战:一方面来自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理论家,另一方面则来自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所谓“青年派”:巴尔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攻击包括但不限于:(1)歪曲“物质生产生活是人们创造历史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经济唯物主义”,声称马克思主义否认了非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把经济因素当作社会生活的唯一解释;(2)歪曲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归根到底受经济因素的制约,生产力则是经济运动中、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为“技术决定论”“技术经济历史观”,恶意混淆经济关系与生产、生产力与工艺技术等概念。“青年派”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分化出的一股反对派力量,其核心是一些信奉小资产阶级半无政府主义的年轻大学生、作家和编辑,他们由于自己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与政治斗争的目的性,将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教条化地理解为“经济唯物主义”,甚至宣扬“社会宿命论”,既造成了党内思想的混乱、误导工人运动方向和策略,也给资产阶级理论家攻击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口实。针对这种情况,思格斯给借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信的机会,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补】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的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导入设计二】当真理被“雾霾”遮住时,需要勇士站出来,拨开迷雾,让光芒重照大地。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实践的真理,也曾被误解,被利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二)任务驱动1.作者介绍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大量经济支持。评价: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2.写作背景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道士”,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都向他请教书信,成为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形式。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继续在欧洲广泛传播,而1890年德国废除反社会主义的特别法,使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但是人们甚至有些社会民主党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水平降低了,他们受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巴尔特和“青年派”的影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有所泛滥,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了误解。3.解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题目简明扼要,直接亮出了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就为读者阅读本文,迅速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提供了一个切入点。4.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开门见山,摆出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部分(4-7):阐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关系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8-12):指明德国青年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原因,并给青年学生提供了理解、把握唯物史观的资料和方法。(三)通读全文,梳理文言知识字音字形1.明确字音。惰性(duò)撰写(zhuàn)开辟(pì)疲惫(bèi)恰巧(qià)编纂(zuǎn)虔诚(qián)奴颜婢膝(bì)字斟句酌(zhēn)阐述(chǎn)词语解释沿袭:依照旧传统或原有的规定办理;因袭。奴颜婢膝:形容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归根到底:到最后,事物会是到某种样子。精疲力竭:精神、力气消耗殆尽,形容极度疲劳,不想动的样子。字斟句酌: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文体知识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二、点津导学任务一:阅读课文,梳理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方法【提问】阅读第1段,请列出文中经济关系的内涵。【明确】经济关系——是指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下定义)——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地理基础、各种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围绕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作诠释)——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产品的分配方式、阶级划分、统治关系奴役关系,国家政治经济。(作诠释)【补】什么叫生产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指生产出来供人们使用的那些物品,比如食物、住所、医疗用品、日用品等。生活资料是人们满足日常需要的基本物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要的物品和服务。生产资料是用于生产生活资料的工具、设备和物资等,包括土地、工厂、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在贫富分化中,富人通常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来获取更多的收入和财富,而穷人缺乏这些优势和资源,往往身在劣势地位,面临生存压力和困境。所谓《圣经》里面说的马太效应,就是富者越富裕,穷人越贫穷。贫富差距的原因有很多,现实的情况是贫人越来越难以摆脱生活资料的控制,而富人则可以利用生产资料赚取更多的财富。换句话说,富人与穷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产关系的不同,富人掌握生产资料继续进行财富的再生产求发展,与优良生活资料的享受生活,穷人依靠简单的生活资料求生存。所以,是否对生产资料的掌控才是财富分配的关键。【提问】阅读第2段:恩格斯认为,科学与技术有着怎样的关系?【明确】第2段是对第1段的进一步解释,属于二级信息。主要讲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列举流体静力学和电的例子论证,说明科学的发展要依赖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科学的需要。【提问】第1-2段的恩格斯要讲的主要意思: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或者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基础”),为了推出这个结论,恩格斯论述时采用了经典的“三段论”推理方法,请具体分析。【明确】大前提:经济关系包括技术。小提前:技术决定上层建筑。结论: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大前提: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小提前:上层建筑包括科学状况。结论:经济关系决定科学状况【提问】阅读第3-4段。解释“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这句话的含意。【明确】种族又称人种,是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的形成和人类的物质文明息息相关,种群的形成正是基础某种紧密相联的经济关系,换句话说,因为有某种共同的经济利益才形成种族。所以恩格斯才说“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言外之意,种族的发展史(人类史)其实就是一部经济史,然后恩格斯具体引申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展开谈。【提问】恩格斯针对“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这一歪曲马克思基本原理的观点,阐明了怎样的观点?作者如何论证这一观点?【明确】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而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举例论证,列举国家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坏的财政制度对经济的作用。恩格斯甚至还说举例说德国庸人的软弱态度对经济产生过阻碍作用,而战争又加剧了这种阻碍作用,而不是经济自动发生作用,实质是还有上层建筑中人的意识形态的作用。【补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何理解?【明确】经济基础就是构成社会财富,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其基本构成是人力资源、资本、科学技术、生产资料。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又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如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意思是,对于个人来讲,你只有有钱了,解决了温饱,你才有心思去进行艺术创作;对于国家来讲,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叫封建社会;蒸汽机推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叫资本主义社会。换句话说,社会财富的产生决定什么样的社会,生产资料掌握在哪个阶层手里,决定着产生什么专政的社会。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意思,国家政策的制度、文化艺术创作、打造为服务型政府的提倡等,其实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国家的各项政策与制度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时,上层建筑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这时候就可能出现革命。所以,清政府的灭亡,从根本上说是腐朽的封建王朝政府已经不适应晚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结果,当然有些国家是封建王朝主动改良,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日本的明治维新。【提问】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怎样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到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明确】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偶然性为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社会历史中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用伟大人物出现的偶然与必然来论证的。拿破仑从一个军官成为一个军事独裁者,是法国大革命后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人有历史的必然性。【补】伟大人物的偶然性出现带着必然性。时势造英雄。伟大人物之所以成为伟大人物,既有主观条件,又有客观条件。从主观条件看,他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提问】请举例说明第6段中的“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带有必然性”的内涵。【明确】偶然性,简单说就是不确定性。是指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预知事物发生的时间、过程和结果。必然性,简单说就是确定性。是指因为某种规律、某种规则或者各种联系导致事物向某个方向发展,导致比较确定的结果。必然性居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必然的,因为这是基因的作用,而一粒瓜种将长出几个瓜、一粒豆种将长出几个豆荚是偶然的。蝴蝶效应是在必然性中的偶然性,蝴蝶扇动翅膀是它的必然运动,引发飓风的可能性当然很小很小,只是理论上存在。如果这只蝴蝶扇动翅膀引发飓风成为事实,是偶然性作用,还是必然性作用?恰恰是必然性作用。地球的吸引力、大气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流运动,这些都是必然性条件,不满足这些必然性条件,再大的蝴蝶、再强的扇动也引发不了飓风。傅抱石出身贫寒,虽然画的一手好画,却没有人赏识,后来幸得徐悲鸿发掘,出资送他留学,才成就了一位著名画家。傅抱石的成功既有偶然性,若非遇上徐悲鸿是偶然因素;但如果不是傅抱石的天赋与努力,即便遇见徐悲鸿,也不会成功。所以,个人的天赋与努力是成功的必然性,即便没有徐悲鸿,可能会有张悲鸿、李悲鸿。总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切皆有因果。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分析本文的特点【提问】作为理论性文章,本文的语言有两个特点,请概括思考。【明确】1.语言表达准确和严密。主要表现为大量使用修饰词语,使语言表达十分准确、有分寸感。如“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在动词“制约”前面加上“归根到底”,准确地表明这种“制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最根本的。又如“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中,“过分”一词使用严谨,强调了“推敲”的程度。2.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主要表现为句式上大量使用长句子和复句,使表达周密,使推理严谨。如“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以“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来分析说理,语言表达十分周密,可谓天衣无缝。此外,文中还多处用到因果复句、并列复句、转折复句、递进复句等。这些复句,使句子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周密性与逻辑性。教学总结: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本文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并指明了正确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解答了当时德国青年学生的疑惑。马克思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为几千年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当他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被恶意篡改和歪曲的时候,他的革命战友恩格斯挺身而出,用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态度、缜密的理论分析向世人宣告:真理毋庸置疑。三、合作共学任务活动一品读内涵,把握主题思考1:作者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思考2: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明确①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②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③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④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思考3: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这两个问题。明确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②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思考4:恩格斯在信中,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什么?我们应如何理解?明确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思考5:怎样理解“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明确这段话是恩格斯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阐释。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决定的;历史人物在何时何地出现,又具有偶然性。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对历史人物的决定作用,看不到历史人物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并夸大个人作用,就会陷人历史唯心主义;如果看不到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就会陷入宿命论。思考6:按照本文中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其本质是什么?明确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必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偶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不居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至多也只能决定事物的局部特征。②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只有通过偶然性才能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而服从于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性指的是经济的必然性,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运行的客观必然性。它表现为:经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尽管在社会发展中,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出现,呈现出种种偶然因素,但这些偶然因素始终受着必然性的支配,表现在: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们的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它反映客观经济必然性的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这已为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所证实。思考7:作者认为在德国,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很难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应该如何获得正确的途径?明确恩格斯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这种忽视主要体现在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种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思考8:学习恩格斯这封书信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明确①在分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时,要善于以唯物史观做指导,在大量的偶然现象中,找出必然的发展规律来。②恩格斯在这封信中阐明了伟大人物是历史的产物这一著名原理,并结合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做了精辟的分析。思考9:梳理并概括论述思路明确①首先阐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②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③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④最后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鉴赏活动:理解文中语句的含意①如何理解“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这句话的含意?明确在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需要有军事独裁者这样的历史人物出现,这种人物是迟早要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因此拿破仑的登场又是个偶然现象。②“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这句话如何理解?明确恩格斯在这里是提醒对方不要过度诠释,特别是不要陷入那种脱离整个宏观语境的“咬文嚼字”,因为这种“咬文嚼字”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不求甚解”的表现。任务活动二品读内涵,分析形象思考1:概括恩格斯的形象特征明确①有责任担当的“传教士”的形象。对待学生们的疑问,积极做出回应。②科学严谨,逻辑严密。在回信的时候按照1、2和a、b等方面逐一解答。③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的发现德国社会存在的问题。④博学谨慎。在文章的末尾,为学生提供可供阅读的书目,并给出这份信件的阅读建议。⑤亲切、平易近人。“请您”“请代我向……先生问好”等。总结本文是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恩格斯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为当时迷茫的德国人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四、拓展迁移锤炼语言,曲径探幽活动:赏析下列各句的语言特色。①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明确观点提出鲜明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语气恳切;“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②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明确“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但又缜密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社会科学论著的语言特色,也显示了恩格斯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③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明确运用比喻,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贯串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直观恰当,生动形象。④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明确“请您”“可惜”“向您”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恩格斯对青年朋友的真诚尊重和殷切期望。思考:概括语言特色明确①语言准确严谨。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大量使用修饰词语,使语言表达十分准确、有分寸感。如“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在动词“制约”前面加上“归根到底”,准确地表明这种“制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最根本的。又如“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中,“过分”一词使用严谨,强调了“推敲”的程度。再如“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中,“照我们的观点看来”这一修饰成分把作者的观点界定得非常准确,让人感到作者只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没有把自已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反而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让读者更容易接受。②生动性。“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从天上掉下来的”,讽刺意味强烈,令人忍俊不禁。再如:“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中,把“经济关系”比喻为“一根红线”,强调其重要性,形象生动。分析特色,学以致用思考1: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予以简要分析。明确①举例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