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六)求变-近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演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统考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六)求变-近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演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统考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六)求变-近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演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统考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六)求变-近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演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统考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六)求变-近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演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限时集训(六)求变——近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演变(建议用时:30分钟)微专题一从“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地主阶级的救国梦1.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中出现了“以商制夷”“以夷制夷”“师夷制夷”“以民制夷”“以静制夷”等思想,这些思想呈现出相互交错、互为参差之势。上述种种制夷思想()A.仍保留有传统夷夏观念的色彩B.表明开启民智成为当时首要任务C.因具有空想性而无法付诸实施D.反映出统治阶级政见的根本分歧A[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不同主张的共同点是“制夷”,体现出保留传统的华夷观念,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开启民智,没有体现是“首要任务”,排除B项;其中有的主张不是没有实施,比如后来的洋务运动,排除C项;统治阶级在“制夷”的手段上有分歧,但没有“根本”分歧,排除D项。]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的“一块界碑”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指()A.“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B.英国通商要求得到满足C.中国传统农业向近现代农业转变D.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始A[“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指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主动走向近代的最初动作,一般指新思潮的萌发,故选A项。]3.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在谈到“中体西用”时说:“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如徒颂美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该言论()A.对士大夫具有诱导作用B.是早期维新派的典型主张C.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D.表明中体和西用互不关联A[题干中王韬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策略进行了肯定——通过肯定中国传统文化而更好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选A项。]4.张之洞兴实业、办学堂、练新军,以“中体西用”口号使西学进入清朝官方的意识形态体系。孙中山评价其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更有学者认为张之洞是清王朝的掘墓人。这反映了张之洞()A.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背离B.转变为资产阶级的代表C.推动了中国社会制度的转型D.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兴起A[张之洞的初衷是以“西用”来维护“中体”,结果却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说明其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不完全一致,存在一定的背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排除B项;张之洞兴办实业的目的是以“西用”来维护“中体”,并不是要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排除C项;材料是关于张之洞的行为及他人对其的评价,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5.1865年李鸿章设立江南制造总局1880年,李鸿章设天津电报总局,同时设立电报学堂,并于次年架起了天津至上海间的电线1888年,在李鸿章努力下,天津水师武备学堂的教习及学生获准和上海广方言馆的学生一起参加顺天乡试从上表信息能够得出()A.李鸿章对西学的认识不断加深B.“中体西用”思想在实践中成效显著C.不少知识分子接受“中体西用”思想D.洋务派推行改革的阻力有所减少A[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从军工到通讯再到新式学堂,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故选A项;李鸿章个人的行为不能代表“中体西用”思想取得显著成效,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改革阻力是顽固派,材料中没有提到顽固派措施,排除D项。]6.(2020·郑州质检)在曾国藩、李鸿章的努力下,朝廷终于同意从1872年到1875年间,每年派出三十名留美幼童,分四批,共计一百二十人。但1881年清政府决定将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国内,原因是幼童“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留学计划的破产从实质上说明了()A.传统观念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B.留学教育威胁了清政府的统治C.顽固守旧派势力抵制留学教育D.教育制度呈现半殖民地化特征A[清政府担心留美幼童“未免见异思迁”,而终止留学计划,“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制约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故选A项;清政府担心留学教育威胁清政府的统治,但并未发生,排除B项;李鸿章属于洋务派,而非顽固守旧派势力,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出主权的部分丧失,没有体现出半殖民地化特征,排除D项。]微专题二从君主立宪到民主科学——中华民族的觉醒7.晚清思想家郑观应说:“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此其用也。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该言论()A.与魏源的思想主张一致B.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C.对洋务运动持批判态度D.要求建立民主共和政体C[根据材料“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可知,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持批判态度,故选C项。]8.左宗棠把兴办民用企业视为“利民实政”,早期维新派人物之一冯桂芬针对“船坚炮利不如夷”,则“设局厂、制洋器”;针对“人无弃才不如夷”,则“改革科举,废除八股,设同文馆”;针对“地无遗利不如夷”,则“大兴水利,广植农桑”。这表明()A.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B.早期维新派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C.“天朝上国”观念抑制近代中国的发展D.洋务派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河A[题干提及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和早期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说明洋务派与维新派有共通之处,故选A项;早期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突破了中体西用,排除B项;洋务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说明已经突破了“天朝上国”观念,排除C项;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先河的是维新派,排除D项。]9.(2020·黄山质检)王韬在《纪英国政治》中提道:“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富强之末,而非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意在表明()A.倡导实业救国和变法图存B.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有助于推动当时思想启蒙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探索B[王韬认为器物是“富强之末”,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才是“富强之本”,故选B项;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材料主张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强调王韬的主张,而不是其主张的作用,排除C项;D项是王韬主张的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0.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目的是为王莽篡汉提供理论依据;古文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与孔子无关。康有为的这一著作()A.恢复了先秦儒家经典真实的历史面貌B.提出了彻底否定儒家伦理纲常的主张C.冲击了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守旧思想D.论证了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的变法目的C[由材料“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目的是为王莽篡汉提供理论依据;古文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可知,《新学伪经考》一书否定古文经,将其当作乱臣贼子篡夺政权的理论,通过否定顽固派的经典从而冲击了其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思想,故选C项。]11.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几变其政治理论,从“醉心民约之洋学生”到“自命时髦之旧官僚”,受众广泛。严复批评他:言论多变、无固定操守,是戊戌政变后中国乱象环生的罪魁祸首。梁启超也承认自己“性喜论议,信口辄谈,每或操觚,已多室阂”。梁启超几变政治理论主要原因是()A.梁启超性喜论议,性情所致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C.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D.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C[“戊戌政变后中国乱象环生”说明当时政治环境复杂多变,这促使梁启超不断变化其政治主张,故选C项;性喜论议是梁启超的性格,这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属于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梁启超等主张君主立宪制,但这种制度与其几变政治理论无关,排除D项。]12.(2020·沈阳质检)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后,国内有文章预料日将胜俄,则此战之后“吾国人之理想必有与今天大异者矣”;“若俄胜日败,则俄政府之意,必以为中国所以贫弱者,非宪政之不立,乃专制之未工”。这可以说明当时()A.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清政府开启了政治体制改革C.民主思想与专制思想激烈交锋D.立宪派推动了政治民主进程C[日俄战争发生时,日本已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而俄国依然是君主专制,材料中“日将胜俄”和“俄胜日败”的看法,均是在讨论这两种制度孰胜孰败的问题,这说明当时民主思想与专制思想激烈交锋,故选C项。]13.(2020·郑州质检)据统计,某时期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421部,约占总数的73%,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153部,约占总数的27%。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中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253部,约占45%,社会科学和人文类300部,约占55%。这种情况()A.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一定基础B.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逐步深入C.延续以往重文轻理的文化传统D.反映出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B[材料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书籍的增多,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逐步深入政治制度层面,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社会科学和人文类书籍对政治运动维新变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类”书籍的重视,是救亡图存的需要,并非延续以往重文轻理的文化传统,排除C项;材料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并非满足普通民众对西学的渴求,排除D项。]14.下面是民国初年一学者笔下描述的“中国”与“西方”的一些特征的对比。这些特征()中国西方专制独裁、野蛮民主、文明非理性、愚昧理性、开明迷信、死气沉沉科学、活跃虚弱、黑暗强壮、光明以家族为本位、以感情为本位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本位A.是对当时中西方国情的正确认识B.推动中国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C.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丰富性D.是推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重要诱因D[材料中该学者对中国和西方的描述,说明民国初年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偏激认识,这一认识更加激发了资产阶级激进派对当时中国人思想现状的不满,进而发起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故选D项;这些特征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的倾向,并不是对当时中西方国情的正确认识,排除A项;推动中国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是辛亥革命,排除B项;这些特征的描述本身就存在偏见,这就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内容也存在偏见,而非丰富多彩,排除C项。]1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B.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C.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B[“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说明新文化运动是民主革命的继续深入,故选B项。]微专题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6.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指出:“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至其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据此可知,孙中山的工业化道路()A.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B.最大限度地限制资本主义C.注重建立公私合营企业D.主张中国应实行混合经济D[材料中“委诸个人”体现发展私有,而“由国家经营之”体现国有,故选D项;孙中山强调工业化道路公私结合,排除A项;孙中山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B项;公私合营企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产生的,排除C项。]17.(2020·宝鸡质检)1914年至1919年,孙中山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言论中多有封建军阀的窃夺与背叛,而到1920年至1925年期间,孙中山在反思时,则更多的将之归结为对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妥协,以及缺乏真正的革命理论和目标,孙中山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改变是由于()A.继承了他一贯的思想原则,对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刻B.国内安稳的环境有利于他进行理论的、系统的总结C.他的革命思想受到了冲击,促使他发生了关键转变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极大影响了他的思想C[当维护共和的一系列斗争失败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受到极大冲击,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故选C项。]18.1923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在上海收到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指出国民党过去在反封建斗争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必要性。由此可推知()A.国共合作中出现右倾现象B.党中央迷信盲从共产国际C.建立新三民主义的必要性D.批评了三大政策的方向性C[根据材料“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必要性”可知,共产国际代表希望国民党重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从而对1924年国民党一大中三大政策产生了影响,有助于新三民主义的建立,故选C项。]微专题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9.1920年8月,觉悟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团、人道社及少年中国学会五团体“谋从事改造事业的各团体之大联合”,并制订了《改造联合约章》,其第一条就是“本联合结合各地革新团体,本分工互助的精神,以实行社会改造”。这表明当时()A.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B.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C.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D.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通过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920年可知,题干所述现象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各种“谋从事改造事业的各团体”纷纷出现,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逐渐增强,故选D项。]20.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A.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工作重心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是对传统的革命理论进行了补充,故选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工人运动,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与“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时空上不符合,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没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D项。]21.(2020·龙岩高三期末)193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则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的是正确的。”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总结国民革命失败教训B.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C.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D.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作准备B[材料“半殖民地”“根据地”“无疑义的是正确的”说明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这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故选B项。]22.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某种程度的发展代替了外国和本国封建的压迫,不但是进步,而且有利于资产阶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