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城市2002-2020总体规划_第1页
昆山城市2002-2020总体规划_第2页
昆山城市2002-2020总体规划_第3页
昆山城市2002-2020总体规划_第4页
昆山城市2002-2020总体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山城市2002-2020总体规划引言昆山是一座独特的城市。改革开放至今,昆山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的台资企业、昆山的开发模式使城市发展脱胎换骨。在不断的整合中,城市实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但是经济先行的同时,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建设也显示出滞后和不适应。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昆山位于其核心城市上海的两侧,既是上海经济圈和苏锡常经济圈之间的联接纽带,又是沪宁经济轴上的重要城市。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特殊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区位优势,如何更好的加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如何使昆山城市经济发展产生飞跃,值得研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人量的外来资本涌入,这对昆山投资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投资硬环境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与经济发展不符,居住条件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不足使得昆山在科学研究、技术发展方面居于劣势,加上外来劳动力素质较低,高级技术人才短缺等因素,使昆山投资软环境有所欠缺。土地资源的逐步短缺使昆山的投资门槛、城市建设门槛会进一步加高,吸引企业的土地优势将不复存在。产业的空间布局难以形成有地方特点的专门化的劳动地域分工,城镇空间建设用地分散、功能混杂,人居环境质量较差。所幸的是,昆山地方领导意识到了上述问题,近年来明显加大了这方面的调整力度。昆山经济发展势头是超常规的。2002年,GDP达到314亿元,增幅30%以上;人均GDP达到6290美元;财政收入41.5亿元,增长51.8%;进出口总额82亿美元,增长65.5%。突变性的数据困扰着我们的视线,传统的分析方法受到质疑。我们站在昆山城市发展的十字路口上,许多问题是第一次遇到,国内的城市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但相信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和实践,是能逐步找到答案的。目录第一部分规划综述(01)第一章现状概况(01)一、市域概况(01)二、市区概况(01)第二章规划总则(01)一、规划背景(01)二、规划依据(02)三、指导思想(02)第三章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02)一、规划期限(02)二、城市规划区范围(02)三、中心城区规划用地范围(02)第二部分社会经济发展规划(03)第一章区域条件分析(03)一、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发展趋势的影响(03)二、上海未来的发展带来的影响(03)三、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关系(03)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04)一、市区经济总量预测(04)二、产业结构(05)三、产业空间布局对策(05)四、城市现代化发展目标(05)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06)一、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06)二、城市发展目标(07)第四章城市职能和性质(07)一、城市职能(07)二、城市性质(08)第五章总人口规模(08)一、现状构成状况(08)二、历史演变状况(08)三、人口综合预测(09)四、市域总人口控制规模(09)第三部分市域规划(10)第一章城市化战略(10)一、城市化水平预测综合(10)二、城市化水平概念的更新(10)三、城市化目标(10)四、城市化发展思路(10)第二章市域空间利用规划(10)二、市域空间利用规划概念的更新(12)三、规划目标与原则(12)四、市域片区规划和城镇结构(12)五、市域空间总体布局(13)六、片区主要规划引导(14)七、实施策略(16)第三章市域交通规划(16)一、规划指导思想(16)二、铁路(16)三、内河(17)四、公路(17)五、城际轨道交通(18)第四章市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18)一、生态建设(18)二、环境保护规划(19)第五章市域风景旅游规划(20)一、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21)二、规划依据(21)三、旅游资源总体评价(22)四、旅游产品和客源市场定位(23)五、旅游发展总体空间布局(24)六、近期开发重点(24)第六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4)一、现状概况与价值评估(24)二、保护规划范围、指导思想(24)三、保护规划原则与目标(24)四、保护框架和保护重点(25)五、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25)六、市域古镇保护区的保护(25)第四部分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7)第一章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27)一、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7)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7)第二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29)一、中心城区总体布局原则(29)二、中心城区空间发展选择(29)三、中心城区总体布局(29)第三章城市各类用地规划(29)一、工业用地规划(29)二、居住用地规划(30)三、公共设施用地规划(31)第四章城市交通规划(32)二、公共交通规划(34)三、自行车和步行交通规划(35)四、货运交通规划(35)五、静态交通规划(3)六、城市对外交通出入口规划(36)七、物流规划(37)第五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37)一、现状分析(37)二、用地指标(37)三、存在问题(37)四、规划原则(37)五、规划布局(37)第六章城市景观规划(38)一、规划目标(38)二、规划原则(38)三、规划要点(38)四、规划要素(39)第七章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39)一、给水系统(39)二、污水系统(41)三、供电系统(43)四、广播、通信系统(44)五、燃气系统(45)六、防洪除涝系统(46)七、环卫(48)八、其他设施(48)第八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48)一、消防系统(48)二、抗震防灾系统(50)三、城市防空及地下空间规划(52)第九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54)一、近期建设策略(54)二、近期建设目标(54)三、近期建设主要内容(54)第十章远景发展构想(57)一、展望年限(57)二、规划目标(57)三、城市规模(57)四、发展方向(57)五、结构形态(57)六、规划布局(58)表1昆山市经济增长方案的类型和速度(04)表2昆山市经济增长目标(05)表3昆山市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2010年)(05)表4昆山市历年市域人口变动情况(08)表5昆山市市域人口综合预测(09)表6昆山市现状城镇发展主要指标(10)表7昆山市城镇规模等级现状(2001年)(11)表8昆山市市域城镇建设现状(2002年)(11)表9市域空间利用规划各片区人口及用地规模(16)表10玉山镇历年人口增长情况(27)表11昆山市中心城区人口综合预测(27)表12现状建设用地平衡表(27)表13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28)表14昆山市中心域区干道系统规划一览表(33)第一部分规划综述第一章现状概况一、市域概况1、地理位置昆山市东依上海,西邻苏州,四周与常熟、太仓、苏州市的相城区和上海市的嘉定区、青浦区接壤。昆山市总面积921平方公里,水陆交通便捷。京沪铁路、312国道、苏虹机场路、沪宁高速公路都从昆山通过,吴淞江、娄江东流过境,最大通航吨位达30011屯。水路经上海港、太仓港、张家港可直接出口。2、自然条件昆山市域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其地势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微倾,境内除玉峰山外,均为平原。昆山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3、社会经济2001年末,昆山市户籍总人口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97万人,人口密度为652人/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0.81亿元,作为县级市列居全省第4名,苏州市第3名;实现财政收入37.36亿元,居全省第4位。经过最近一次的行政区划调整,昆山市包括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5个镇,10个街道办事处,219个行政村,139个居委会。二、市区概况1、城市建设史昆山自秦置娄县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元代就筑土城,明嘉靖年间改建成砖城。直至民国期间,市区建设十分缓慢。1949年解放时,市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市区曾结合拓浚河道、兴建桥梁码头、改造市区道路等,进行过多次改造和建设,但老城街道狭窄、人车拥挤、商摊混杂的面貌并无根本改变。基本上还维持着明清以来形成的北依玉峰山、南至娄江河、西濒仓基河、东临环城河的城镇格局。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老城改造、新区开发、塑造城市新形象三个阶段,昆山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通过20多年来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昆山市区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公用事业不断配套,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至2002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8万人,建成区面积扩人到54.7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144m2。2、历次总体规划同顾1983年编制完成的《县城总体规划(1985-2000)》提出:城区设市;市区向东扩展3.75平方公里的新开发区,形成市区面积达14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3.9万人的小城市;县城建设的方针是加速老区改造,重点开发新区。在此轮规划的指导下,昆山县城形成“三横一竖一转圈”的城市道路骨架,6平方公里的老市区实行了划块改造。然而,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原总体规划早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990年开始编制的《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构筑了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城市蓝图。提出城市性质:江苏省与上海接壤地带、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工商城市。城市规模:中心城区近期(1995年)人口规模按13万人规划,城市建设总用地为12.7平方公里;远期(2010年)人口按30万人控制,城市建设总用地按32平方公里规划,其中开发区范围扩大到20平方公里。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向东发展。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东至夏驾河,西至红旗公路,北至规划中的沪宁高速铁路,南至吴淞江,面积约92平方公里。该轮规划给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较好的分析了昆山市的城市性质;用地功能结构基本清晰;城市中心及城市生活轴线的界定较为合理。但是,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还是远比规划预测的要快,城市用地很快突破了规划容量;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均突破了规划的规模;规划对市区上业用地的开发控制力度不够,使用地比例失调,出现了工业包围城市的现象;由于城市建设职能的行政分割,老城区、开发区、玉山镇、原城北镇及市域其它城镇缺乏综合协调。回顾上轮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对本轮规划的编制有很大的启示,便于重点的把握。第二章规划总则一、规划背景l、汹涌澎湃的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多数专家预测:“9.11”事件后,长三角沿海地区可能成为世界上投资最安全的地区,极有可能迎来一个全球性产业转移的新高潮。昆山的发展不仅面临着传统工业化背景,还必须全方位应对全球化的宏观时代背景。可以断定,随着中国加入WTO将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在昆山落户。昆山不仅有机会参与全球竞争、分享全球市场,还将面临来自世界的全方位竞争。2、转变中的全国格局本世纪,全国产业战略布局将进一步形成由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构成的“H”型格局。这既使得长三角中的昆山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也使得国内城市间的资源、市场、资本、技术和人才的纷争将变得更加激烈。3、激烈重组的长三角经过80、90年代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对象的一轮发展竞争以后,目前长三角正处于一个为构筑更高竞争平台而激烈重组的时期,这是包括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空间架构、设施建设在内的全方位重组过程。其中昆山所处的苏锡常都市圈通过先前乡镇经济的异军突起和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同时仍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中小企业多、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都市之间功能整合还未形成,只是在形态上呈现都市带的雏形。昆山是长三角中上海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的直接辐射腹地和重要中转纽带。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昆山能否找准位置并抢占优势,能否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将直接决定昆山长远发展的成败。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6、《村庄与集镇建设管理条例》。7、《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8、《江苏省及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9、《苏锡常都市圈规划(2001-2020)》。10、《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11、《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12、《苏州市城镇体系规划》。13、《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14、1983年编制完成的《昆山县城总体规划》。15、1992年编制完成的《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6、《昆山概念性总体规划方案研究》。三、指导思想1、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要求。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城市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3、坚持高起点、高效率的规划思想,按现代化的要求规划城市的未来,保证规划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4、结合市域行政区划调整的机遇,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5、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困策,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节约国土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6、强调系统观念,统一协调区域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第三章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一、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定为2002~2020年,近期为2002~2005年,中期为2005~2010年。远景考虑到本世纪中叶。二、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与昆山市921平方公里的行政范围一致。三、中心城区规划用地范围昆山市中心城区规划用地范围东起顺陈路,西至苏州绕城高速公路,南起沪宁高速公路,北至城北路。总面积约168平方公里。第二部分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第一章区域条件分析一、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发展趋势的影响1、“一体化”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规模的城市带,它被认为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国际性城市带。为了促进它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提卅了“一体化”发展战略。即从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共同利益出发,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有效发挥区域经济的“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构建城市布局合理、市场高度开放、制度建设完善、产业结构互补、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增强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2、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近些年来,长江三角洲空间发展取向已经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这表现一方面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极”和“中心城市经济区”功能日益突出,已经明显地表现出:距离上海越近的城市也是受益最大的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发展的某种梯度关系。另一方面城市的区域性分工日趋强化。如上海周边的城市在接受上海辐射的同时,利用上海对外开放的通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在某些产业方面,上海与它们的关系已从以前的“主从”关系转变为“平等”的竞争关系。随着市场作用的加强,整个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将发生重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在长江三角洲蓬勃发展。各城市竞相建设高新技术园区。这些以信息处理、知识创新及高技术生产为主导的高技术园区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的飞速发展。3、空间结构网络化目前,长江三角洲主要城镇及创造性活动大部分集中在沪宁杭沿线。而随着南京到杭州高速公路的修建,以及苏州嘉兴杭州高速公路的修建,长江三角洲单一的走廊发展模式将会逐步被网络发展模式所取代,向区域网络城市的方向发展。基于上述分析,认为长江三角洲的空间结构应该是网络空间结构,这是一个多层嵌套的复合空间结构模式,它以都市圈为空间及经济组织方式。这样有利于发挥已有优势,在保证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前提下,以网络节点为中心,采取集中化、网络化的发展策略,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地域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分配。该网络结构由四个大都市圈和一个城市发展轴组成,即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和通泰城市发展轴。在空间联系方面,各都市圈之间通过高速公路、铁路及航空网络相连,都市圈内部则以快速干道为主将各城市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网络结构中,以核心城市为主的区域信息集成网络对于信息的高效、快速传递非常重要。在区域网络的支撑下,区域内外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得以高效、快速运动,从而增强了区域整体活力。二、上海未来的发展带来的影响1、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中具有核心地位上海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中最重要的辐射源。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发展,与长江三角洲的外贸、世界航运一起,正在形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并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2、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上海产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与长江三角洲和沿江经济带的分工与协作。在上海的商务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上海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明确产业结构定位。既要注重自身内部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又要努力提高辐射力度,推进经济规模化、产业高度化、经营国际化、布局合理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上海要着重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使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的产品研发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周边城市形成“前店后厂”的分工协作体系,要从政策上鼓励实行跨地区企业兼并和重组。3、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发艘上海在市域空间上与长江三角洲的广袤腹地之间缺少一批接受和传输上海经济能量的中间层次,缺少上海经济向外辐射的纽带。按照空间格局一体化的要求,上海将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出发,重新审视上海的城镇体系,适时调整市域的空间结构,形成与长江三角洲网络化的城市结构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格局。上海将在调整城镇体系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城镇,改变目前均衡发展的状况,特别对一些有条件的重点城镇要政策聚集,重点扶持,形成网络化城市结构中的重要节点,与周边城市发展相匹配。三、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关系1、与上海互利、服务、依托上海市作为我国沿海和沿江两条经济带的“交汇点”,拥有坚实的区域基础,将发展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区域性中心城市。上海的“十五”规划奋斗目标,除了强调“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之外,还特别强调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出“十五”末上海要建成亚洲特大型国际城市,经济总量接近洲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水平。这一目标与国家“十五”规划中要构筑1至2个特大型国际城市以带动全国经济,以及发挥上海区域整合和辐射功能的要求相呼应。而上海2015年长期规划的目标更高:经济总量、综合竞争力、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等总体上接近或达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水平。近些年来,长江三角洲空问发展取向已经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这表现在中心城市之间的区域性分工强化,其基础是上海在区域经济、贸易及金融方面实力的不断加强而南京、杭州的相对下降,行政力不断弱化而经济力加强。这样,整个区域空间结构就发生了重组,沪宁杭的地位也由以前的“平等”竞争关系转变为功能互补基础上的有序竞争。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上海这一“发展极”的影响下,已经明显地表现出,距离上海越近的城市也是受益最大的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发展的某种梯度关系。昆山行政上从属江苏省,经济上与上海的联系日益密切。昆山处于上海大都市圈的外层,城区距上海不到50公里,是上海直接影响圈的一部分。昆山对上海的战略关系可以总体确定为:互利、服务、依托。互利:上海以浦东开发为龙头,正逐步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信息中心。上海金融发达、人才储备、交通条件、技术实力、市场广博等都是昆山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而昆山一方面可以靠自身的景观资源,承担作为上海旅游、消费、休闲地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与上海形成区域劳动分工,发挥上海和昆山各自的特长,促进上海大都市圈经济与空间区域的形成。区域劳动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是: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地区发展总部,在昆山建立制造加工基地,即“前店后厂”的模式。服务:在与上海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位于都市辐射区中的昆山服务于上海的发展战略,努力做好配角,尽量避免与上海在产业上的非对称竞争。通过强化与上海在产业上的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尤其是大力发展为上海服务的某些优势产业,如旅游业、制造加工业等,提升昆山自身的城市功能。依托:昆山一方面要依托上海发达的服务业为自身的产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昆山要注意特色发展,在保持产业发展的优势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职能,尤其是对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职能,整合发展要素与空间环境,构筑一个充满生机的、有理想的现代化城市。2、与苏州合作、融合昆山的发展源于苏州,正是在苏州市正确的引领之下,昆山才走向今日的辉煌;苏州的发展也离不开昆山,昆山为苏州经济的腾飞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昆山与苏州的关系可以总体确定为:合作、融合。合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昆山与苏州虽然行政上存在隶属关系,但经济上的隶属关系已大大减弱了。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生产的跨国一体化是WTO的宗旨,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昆山唯有与苏州更主动的合作,发挥产业规模效益,同时利用苏州较高的研发能力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才能提高城市的吸引力,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融合:随着苏州市区空间向东延伸和昆山城区的向西拓展,未来二者将会在空间上对接,二者的合作会更紧密。从区域角度看,这也是符合长江三角洲都市带空间发展的客观规律的。3、与周边县市分工为了在未来的更大区域和全球竞争中,使每个个体的发展单元都能够得到地位的提升,必须强调区域协作。昆山同时也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建议在各县市合理分工的前提下,昆山应逐步发展形成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为主的产业门类,同时应更多的与周边城市进行合作和互补。例如,太仓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集装箱泊位为主的综合性港口,昆山可利用该枢纽提升产品输出速度、降低产品成本。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市域经济总量预测1、昆山市经济增长方案考虑到国内外宏观经济背景存在不确定因素,设想昆山经济增长会有三种不同的速度,分为高、中、低三个方案:高方案的前提是宏观经济持续走高,昆山经济发展保持这几年的高速度增长。例如昆山2002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然而昆山土地资源的逐步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昆山经济长时期内按照这种高速度增长。中方案的前提是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昆山经济发展在高速增长后,逐步进入稳定发展期。低方案的前提是宏观经济、政治环境发生波动,对昆山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规划认为中方案是较适合昆山的一种发展前景。因为该方案充分正视了昆山现有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现实,提出近期较高的发展速度,远期既考虑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考虑了昆山的社会及环境资源。提出了较稳定的发展速度。本次规划将中方案作为规划的主要依据。表l昆山市经济增长方案的类型和速度2、昆山市经济增长目标根据同际国内前景的宏观分析、昆山特殊的区位背景、已形成的经济格局基础,根据《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并结合增长率模型预测结果,提出如下的昆山市经济增长目标:至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21.3%,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380美元,一、二、三产结构为2.6:58.2:39.2;2006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4.9%,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0美元,一、二、三产结构为1.5:50:48.5,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二产业基本持平;2011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1.6%,国内牛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一、二、三产结构为0.6:47.4:52,规划期末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三、二、一”的格局。表2昆山市经济增长目标二、产业结构昆山产业面临的窘境,例如技术投入不足、金融体系不健全对制造业的制约,已使昆山市充分认识到产业调整的重要性。结合“十五”规划,我们认真思考了昆山市未来的产业结构框架以及为此所需的产业结构调整。(1)第一产业(农业)以优质高效的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城郊型农业为主体。(2)第二产业(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应建立“中国一流,全球有影响”的电子产业制造基地。抓住国际电子资讯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有利时机,吸引全球电子产业向昆山集结,形成昆山的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的精密机械、精细化工、轻工食品、汽车等产业。(3)第三产业(服务业)应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增长率应当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昆山市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物流配送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为新增长点,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现代化的市场网络体系。三、产业空间布局对策(1)工业园区用地空间需求预测。规划采用地均工业园区用地产出率法(工业园区用地包括工业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等,其中纯工业用地约占50%,规划将根据该数值推算出工业用地)等多种方法进行预测工业园区用地空间需求。目前昆山市区工业园区用地地均GDP产值约是4.5亿元/Km2。规划期望昆山全市工业园区地均GDP产值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以国外发达水平为赶超目标。考虑到集约化使用土地是个逐步的过程,规划预测2020年,地均GDP产值约是20~22亿元/Km2。根据昆山市经济发展目标,则可以推出在坚持集约化经营的前提下,昆山2020年,全市工业园区用地面积需求约为70Km2。而如果仍按照现有的地均GDP水平发展,昆山2020年全市工业园区用地面积需求约为300Km2。这显然是昆山城市发展无法承受的。(2)满足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产业区位要求有所差异。如电子信息可靠近研发园区,或在中心区附近;精细化工可安排在工业园区中,靠近交通干线和运输中心。(3)通过市域规划将市域土地进一步整合,使昆山各类产业在空问上集聚并能够统筹布局。四、城市现代化发展目标昆山市将在2010年率先实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其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如下:表3昆山市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2010年)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1、发展优势(1)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发展有较好基础。(2)区位优势叫显,交通联系方便。(3)城市发展形成规模,城市建设成绩显著。(4)城市商贸流通活跃。(5)旅游资源丰富,客源腹地广阔。2、制约因素(1)中心城区用地扩张无序。工业用地偏多;布局零乱,功能分区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不明确;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和乡镇建设用地缺乏隔离。(2)中心城区多级政府多级管理。(3)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4)城市交通发展策略不明确。(5)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城市发展目标基于对城市发展前景的认定,规划提出城市发展的目标:1、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市域在合理的产业布局前提下一体发展,不可满足眼前利益,结果造成环境的恶化,建设的重复。城市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尤其要求是工业用地的高效使用。同时,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大量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确保城市良性循环。可以说,持续城市需要统一社会、经济、环境三效益,寻找适当的平衡点。2、适宜居住的城市城市建设时应该考虑宜人的空间尺度;均衡布置城市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充分考虑为外来流动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居住条件,提供外来高素质人才良好的生活条件。3、绿色生态的城市昆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沿河设置大量的亲水绿地,使市民感知更多的开放空间。玉峰山无疑是昆山的最高点,也是最亮点,应该通过城市设计的引导将其景观与主要的人流集中节点串连起来,形成视觉通廊。未来的森林公园将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呼吸新鲜空气、领略美丽大自然的场所。沿路的防护绿地和生产j生活之间的防护绿地确保提供了市民清洁、安静的生活空间。这样的“点、线、面”构成的有机的网络状绿地系统,将大大提升城市品质。4、集约高效的城市到规划期末,昆山将由工业主导型城市向现代综合城市转变,城市功能将逐步健全。规划要着重发展现代交通系统,建设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确立现代城市形象。第四章城市职能和性质一、城市职能1、上海周边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上海市作为我国沿海和沿江两条经济带的“交汇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将发展成为国际经济城市。昆山处于上海大都市圈的外层是上海直接影响圈的一部分。上海金融发达、人才储备、交通条件、技术实力、市场广博等都是昆山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在与上海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强化与上海在产业上的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与上海形成区域劳动分工,发挥上海和昆山各自的特长,建立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地区发展总部,在昆山建立制造加工基地,即“前店后厂”模式的基本格局。2、苏锡常都市圈巾连接苏沪的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城市。昆山所处的苏锡常都市圈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它东邻上海与上海的联系和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南翼的杭嘉湖地区,在沿沪地区中处于优势,而昆山又是苏锡常都市圈中离上海最近的城市之一。上海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物流中心和产品的出入枢纽,苏州、无锡、常州等大城市是原料、能源和半成品的输入地和成品的输出地。位于两者之间的昆山是长江三角洲中上海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的直接辐射腹地与重要中转纽带。昆山作为苏州下属的一个县级市,在于苏州的协作发展中应强化其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同时利用苏州较高的研发能力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才能提高城市的吸引力,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随着苏州市区空间向东延伸和昆山市区的向西拓展,未来二者将会在空间上对接,二者的合作会更紧密。3、昆山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昆山市区是昆山市域的政治、商业、金融、文化、科技中心。今后应着重增强其综合实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强化城区的吸引和辐射能力;发展以金融保险、现代商业、现代物流、交通运输、房地产、旅游和信息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强科研机构、高教机构的研究与开发,鼓励企业内部的科技创新,抢占若干技术制高点,形成自己的技术和创新扩散源,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昆山内部的创新扩散中心;构筑昆山信息港,并以此为中心建立骨干信息高速公路。4、适宜居住的现代化园林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倒时,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居住水平,把昆山建成具有水乡古韵,适宜居住的现代化园林城市。这是昆山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为城市经济稳定的高速发展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的需要,也是昆山未来城市的主要职能之一。5、苏南地区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基地之一。昆山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以古镇周庄为龙头的系列旅游产品。从长远看,旅游业必将成为全市又一个新兴产业,并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因素。二、城市性质根据对昆山市城市职能的分析论证,规划确定昆山市城市性质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制造业发达的工贸城市,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第五章总人口规模一、现状构成状况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末,昆山市实际登记的总人口为750074人。离开昆山市半年以上户籍人口为10997,占户籍总人口为1.85%;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现居住在昆山市的外来人口为164047人,其中来自本省其它县市的外来人口为59078人,来自省外为104969人。根据《昆山市统计年鉴2002》,200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600279人,总户数216285户,户均2.78人。按户口性质分,其中农业人口为300590人,非农业人口为299689人;按性别分,其中男性299101人,女性301178人。根据公安局提供的外来人口资料,2001年登记在册的外来常住人口为20.54万,其中并未包括未登记的在昆山就业的暂住人口和部分登记在册暂住人口的家眷。而2002年昆山市登记在册暂住人口增加到37.7万,除了外来人口不断增长外,统计力度的加强使该指标接近于实际。结合两方面的外来人口数据,考虑到昆山市外来人口迅速增长的现实,并根据经验减去居住半年以下的外来人口,确定昆山市2001年居住一年以上的外来常住人口为21万。综合昆山市2001年户籍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外来常住人口,并扣除1.7%的非居住在昆山市的户籍人口,规划确定2001年末昆山市域实际居住人口约为80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为59万人,外来常住人口约为21万人。表4昆山市历年市域人口变动情况二、历史演变状况1、户籍人口变化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人口再生产模式已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型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型特征转变。历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1年的6.14‰到2001年的0.28‰,十一年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2.10‰。昆山市人口自然增长逐年放缓的情况与我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的发展有关。机械增长1999年以前比较缓慢,2000年开始由于户籍政策方面的调整,使得机械增长的人口剧增。2001年机械增长率为9.22‰,创历史最高。2、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根据五普资料,1990年以来昆山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居住本市的外来人口增长快,外来人口约增长14.6万。根据公安局外来人口资料,2001年全市在册外来人口比2000年增加7万人,增长率为56.38%,2002年在册外来人口共增加17万人,增长率为84%。通过研究发现暂住人口的增加与GDP的增长有很强的相关性,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外来劳动力的支撑,昆山市人口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其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增长。三、人口综合预测1、自然增长根据现状分析,自然增长率11年来逐年降低,平均自增率为2.10‰,2001年的自增率为0.28‰。考虑到新一轮生育高峰的到来以及规划期内新增外来常住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将近期自然增长率取为0.6‰,远期2.5‰。与昆山“十五”计划提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为零基本吻合。2、机械增长2001年市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9.22‰,11年平均为3.48‰。随着昆山户籍政策方面的逐步宽松,大量外来常住人口将转变为户籍人口,人口机械增长率将进一步提高。规划将市域机械增长率提高为近期12‰,远期15‰。3、外来常住人口预测2001年末,在册外来常住人口为20.5万人,从1995年到2001年的外来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27.96%。2002年,昆山外来人口增长了17.16万人,达到37.7万,比2001年增长84%。尽管超常规的增长速度有外来人口管理、统计力度加强的影响,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确实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从长远角度看,外来人口的增加应该重点在提高外来常住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上,而不是在于人口总量的快速增加。因此,规划认为昆山市的外来常住人口的增长速度将逐步下降。规划预测外来常住人口增长为:近期平均为6万/年,中期平均为4万/年,远期平均为2万/年,至2020年全市外来常住人口将达到85万。外来常住人口是基于现状的统计推算,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外来常住人口将逐步转化为昆山市户籍人口,外来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一样都是昆山市实际居住人口。4、综合预测根据以上三种人口增长的途径及增长预测,综合推算出昆山人口规模:近期约为107万,中期约为132万,远期约为165万。表5昆山市市域人口综合预测四、市域总人口控制规模l、经济增长按照经济增长目标,至20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