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烛之武退秦师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 烛之武退秦师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 烛之武退秦师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 烛之武退秦师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 烛之武退秦师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2烛之武退秦师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夫晋,何厌之有?B.是寡人之过也。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___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

B.晋军函陵(驻军)___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___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晋侯,以爵位称呼,爵位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的等级。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B.执事,可以指“办事的官吏",《汉书》“朝之执事,亡非同类”,就是此意。而选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

C.解释《春秋》的代表性著作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穀)梁传》。

D.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在犯错后对自己的谦称。

5.下列各项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

④烛之武退秦师

⑤既东封郑

⑥越国以鄙远

⑦且贰于楚也

⑧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⑨共其乏困

A.①⑤/②③/④⑨/⑦⑧/⑥B.①④/②⑥/③⑦/⑤⑨/⑧

C.①②/③⑤/④⑧/⑥⑦/⑨D.①③/②⑤/④⑧/⑥⑨/⑦

6.烛之武在劝说秦伯退兵时很讲究技巧,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时,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法,直言“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解除了对方的戒备心理,拉近了双方的关系。

B.在分析郑国的存亡时,烛之武从秦国的利益出发,讲明存郑之利和亡郑之弊,最终使秦伯放弃了攻郑的计划。

C.鉴于秦、晋是同盟关系,烛之武措辞委婉而谨慎,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而是巧妙地点明了秦、晋两国的各自利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D.烛之武从现实说到历史,分析晋国的忘恩负义,提醒秦伯,晋国灭郑之后,必欲灭秦,让秦伯对晋国产生警惕之心。

二、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

(2)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国不敌秦、晋两国,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句子是:,。

(3)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说话却极有分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国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这个句子是:___,。

三、语言表达

8.为经典名篇《烛之武秦师》拟写对联。

(1)根据上联写下联:

上联:郑庄公国难当头认过错,

下联:___。

(2)根据下联写上联:

上联:_________,

下联:雄辩救郑烛之武受命退秦师

9.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描写性的语句,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时的情景。不超过90字。

当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龙潭虎穴时,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气高声喝彩!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

C.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

D.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员,这里指秦穆公。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以乱易整,不武

申之以孝悌之义

D.因人之力而敝之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敌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只身一人"夜缒而出”,足见其勇救国难的爱国之心。

B.烛之武的说辞委婉曲折,先强调舍郑的益处,再突出亡郑的隐患,先扬后抑,有很强的说服力。

C.面对秦伯背约弃盟,晋文公却隐忍不发,展现出其处事冷静、顾全大局的形象。

D.文章叙述详略得当,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则简略带过。

五、写作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告诉我们:人应当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道路,回避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是道家的“看开"。

材料二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临危受命,不计较个人得失,体现了他的“担起"。

“看开”与“担起"是两种生存于世的姿态,身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

例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

A.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B.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我的过错啊!

C.定语后置句,“群臣侍殿上者”应为“侍殿上群臣",句意: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

D.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2.【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D.“说"通“悦”,高兴;译文:秦伯很高兴。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3.【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

例句:退,使……退却,使动用法。

A.阙,使……削减,使动用法。

B.鄙,把……当作边邑,意动用法。

C.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D.服,使……服从,使动用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4.【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D.“古代君主、诸侯王在犯错后对自己的谦称"错误,“寡人”是一种谦称。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5.【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①名词用作动词,驻军。②名词作状语,在早上。③名词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⑤名词作状语,在东边。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⑦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⑨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

6.【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D.“从现实说到历史"错,根据课文内容“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可知,应为“从历史说到现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7.【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贰”“烦"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⑵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⑶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8.【答案】(1)烛之武大敌压境弃前嫌。

(2)慧眼识才佚之狐临危荐勇士。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撰写对联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内容是: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推举烛之武,在烛之武以“今老矣”为借口推辞时,郑伯勇于认错。于是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的形象:忠君爱国,深明大义,有勇有识,老谋深算,机智善辩。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牢骚,但国难当头,则毅然勇作前驱,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君,是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其余人物形象:佚之狐能识才、荐才;郑伯屈己求才,深明人心;秦伯驱利避害,野心勃勃;晋侯有野心,好逞强,但又不乏明智冷静。这些人物,虽然笔墨不多,但却很有感染力。而这些人物的“不凡”从侧面也取得了众星托月的艺术效果,更丰富了烛之武的形象。

根据课文内容,再依照对联的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拟写对联。(1)上联是“郑庄公”,那么下联就可以写烛之武;上联是“国难当头认过错",下联可写“大敌压境弃前嫌”。(2)下联是“雄辩救郑烛之武",那么上联可写“慧眼识才佚之狐”,那么;下联是“受命退秦师",那么上联可写“临危荐勇士”。

故答案为:(1)烛之武大敌压境弃前嫌。(2)慧眼识才佚之狐临危荐勇士。

【点评】

本题考查撰写对联的能力。对联的种类有春联、婚联、挽联、寿联、书画联、行业联等。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

9.【答案】北风呼啸的寒夜,被围的郑国都城的城墙上,士兵们用绳子送下来一位老人。他整理了一下被绳子勒出的衣褶,掸掸身上的尘土,毅然决然地走向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目的主要内容,把握命题人的基本意图。再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题目要求学生在横线处写上一个描写性的句子,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时的情景,在具体分析的时候,就需要学生将“夜缒而出”具体指的内容进行具体描绘,主要是体现在,北风呼啸的寒夜,士兵用绳子送下来一位老人,毅然决定走向秦军大营,将这些具体的内容进行描绘即可准确表达。

故答案为:北风呼啸的寒夜,被围的郑国都城的城墙上,士兵们用绳子送下来一位老人。他整理了一下被绳子勒出的衣褶,掸掸身上的尘土,毅然决然地走向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答案】10.B

11.C

12.B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多积累常见的文言虚词,包括经典例子,作答时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把握,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参考例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10.B.句意: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赐,恩惠,而不是动词“赏赐";

故答案为:B。

11.A.之,第一个,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B.于,第一个,介词,对;第二个,介词,在;

C.两个“以”,介词,“用";

D.而,第一个,表转折;第二个,表并列。

故答案为:C。

12.B.正确的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