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魏公子无忌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隐士曰侯赢,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屏中,愿枉牟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遂为上客。魏安鳌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患之,数请魏王,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乃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之。侯生曰:“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也。”公子从其计,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侯生同:“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请朱亥。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进兵击秦军,遂救邯郸,存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材料二:唐雎谓信陵君曰:“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A子B从C车D骑E虚F左G自H迎I夷J门K侯L生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客,古代寄食在贵族官僚家里为主人谋划、奔走的人。B.具,通“俱”,全都。与下面“臣客居者朱亥可与俱”的“俱”意思相同。C.虎符,古代君王调兵遣将用的信物,因虎的形状而得名。D.矫,假托。这里是说公子无忌要假托魏王的命令来取代晋鄙。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子无忌尊贤重士。他为人仁爱并能谦虚地对待士人,士人纷纷投奔,成为他食客的有三千人,侯生被尊为上客。B.公子无忌急人所难。他在秦军围攻邯郸的紧要关头,多次请求魏王出兵,还要与别人约定上百辆战车与秦军拼命。C.公子无忌善纳人言。他听从侯生的计策依靠如姬窃得兵符,借助朱亥成功夺得晋鄙军权,解除了秦军对邯郸的围困。D.公子无忌不居功自做。唐雎认为公子无忌虽然因解除邯郸之围而有恩于赵国。但应忘掉此事,无忌表示接受这一建议。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2)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12.侯生是如何考验魏公子无忌的?请简要概括。【答案】8.EG9.B10.B11.(1)士人不论有才能还是没才能,公子都谦逊地有礼节地同他们结交,不敢凭仗自己的富贵骄傲地对待士人。(2)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王请求救兵。12.(1)身着破衣帽坐在车的上位,没有谦让;(2)让公子把他拉到市屠中访问朋友,并长时间与朋友交谈,暗中观察公子。【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公子带着车马,空出车上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车骑”是一个词,作“从”的宾语,“骑”后断句;“虚”的宾语是“左”,“左”后断句。

即在EG处断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B.“意思相同”错误,“臣客居者朱亥可与俱”的“俱”的意思是“一起”。句意:把打算去同秦军拼命的情况和原因全告诉侯生。/我的朋友屠户朱亥可以跟您一起去。故选B。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还要与别人约定上百辆战车与秦军拼命”错误,文中“约车”指的是拴套车马或装备车辆的意思,不是约定车辆的意思。故选B。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无”,不论;“不肖”,没有才能;“礼”,有礼节地;“以”,凭仗;“骄”,骄傲地对待。(2)“数”,多次;“遗”,送给;“书”,信;“于”,向。【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可概括为:身着破衣帽坐在车的上位,没有谦让;依据“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屏中,愿枉牟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可概括为:让公子把他拉到市屠中访问朋友,并长时间与朋友交谈,暗中观察公子。

参考译文:材料一:魏国公子无忌,待人仁爱,又能谦逊地对待士人。士人不论有才能还是没才能,公子都谦逊地有礼节地同他们结交,不敢凭仗自己的富贵骄傲地对待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以内的士人都争着去归附他,他招来了食客三千人。魏国有位隐士名叫侯嬴,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后,就去拜访他,想送他一份厚礼,侯嬴不肯接受。公子于是办了酒席大会宾客。(宾客)坐好以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车上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着破旧衣帽,径直走上车子,坐在公子的上座,毫不谦让,想借此观察公子的态度。公子握着缰绳,显得更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肉市里,希望委屈你的车马去访问他。”公子就驱车进入肉市。侯生下了车,会见他的朋友朱亥,故意久久地站着跟他的朋友谈话,暗中观察公子,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侯生就成了公子的上客。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打败了赵国长平的军队,又进兵围攻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王请求救兵。公子为此事担忧,屡次请求魏王发兵,魏王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公子。公子于是准备了一百多辆车,想率领门客去同秦军拼命。走过夷门时,会见侯生,把打算去同秦军拼命的情况和原因全告诉侯生。侯生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宠爱,经常出入魏王的卧室,她有办法能够偷到它。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如姬从魏王以下想要找到替她报杀父之仇的人,但没有找到。公子派门客斩下她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愿意为公子(出力,即使)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公子果真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就可以得到兵符,夺取晋鄙的军队,就可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了。”公子依从他的计策,去请求如姬。如姬果然偷出兵符交给公子。侯生说:“公子即使合了兵符,如果晋鄙不把军队交给公子,再向魏王请求,事情就一定危险了。我的朋友屠户朱亥可以跟您一起去,这个人是个大力士。晋鄙听从,那很好;不听从,就可以让朱亥击杀他。”于是公子去邀请朱亥。到了邺城,假传魏王的命令代替晋鄙。晋鄙合了兵符,对此感到怀疑,想要不听从(命令)。朱亥拿出袖子里藏着的四十斤重的铁锤,用锤子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统率了晋鄙的军队。进兵攻打秦军,于是救下了邯郸,保存了赵国。材料二:唐雎对信陵君说:“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国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恭敬接受您的教诲。”

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杜)甫,字子美。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廊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廊,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B.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C.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D.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玄宗,庙号。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通常含有褒或贬之意。B.“为贼所得”与“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为”字含义不同。C.“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与“予过维扬”(《扬州慢》)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D.律诗,旧诗体裁之一,格律较严,每首八句,四联都要对仗,第二、四、六、八句要押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在安史之乱时追随唐肃宗,房琯因故被罢职,杜甫认为对房琯的处罚太轻,触怒唐肃宗,宰相张镐替杜甫说话,才打消了唐肃宗的怒气。B.杜甫的家人在战乱中陷入困境,朝廷准许杜甫去探家,他自己也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他流落到成都搭建草房子,后又去剑南投靠严武。C.杜甫性情旷达不拘小节,年轻时和李白齐名,被人们称为“李杜”。他关心国家大事,虽然多次经历战乱,但仍能保持名节,忠于国君。D.杜甫的诗歌被元稹称为“前无古人”,杜甫因其诗歌的特色而被人们称为“诗史”。韩愈在谈到诗歌时,赞许杜甫和李白的诗歌作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14.从文中看,在杜甫之前的唐代诗歌有哪些不足?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D12.A13.(1)关辅发生饥荒,他便弃官离去,客居在秦州,砍柴、采摘橡子栗实来养家。(2)游历南岳祠,忽发大水,十多天弄不到吃的,县令备了船迎接他,这才得以回来。14.①崇尚浮华之风;②浮华而失去质朴,艳丽而欠缺雄壮。【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到了杜甫,诗风雄浑苍茫,千姿万状,兼有了古今之长,他人不足,杜甫却有余,残脂余香,使后人获益之处太多了。“它人”是“不足”的主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厌余”是“甫”的谓语;“残膏”“剩馥”结构一致,不应在“余”前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被;替,给。两句中的“为”字含义不同。句意:被贼兵抓住/母亲我这就替你求娶。C.正确。都是经过。句意:曾与李白和高适结伴经过汴州/我经过扬州。D.“四联都要对仗”错误。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杜甫认为对房琯的处罚太轻”错,由原文“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可知,应是杜甫认为房琯所犯罪小,不应该被罢职。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饥”,发生饥荒;“客”,客居;“自给”,养家,自我供给。(2)“遽”,忽然;“旬”,十天;“具”,准备。【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可知,崇尚浮华之风;②由原文“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可知,浮华而失去质朴,艳丽而欠缺雄壮。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考进士没有考中,困居在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到太清宫举行朝献典礼,到太庙举行朝享典礼并到南郊祭天,杜甫进奏赋文三篇。玄宗读了大为惊奇。遭逢安禄山叛乱,天子入蜀,杜甫逃往三川。肃宗即位,他衣衫破烂从廊州想要奔赴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被贼兵抓住。至德二年,出逃来到凤翔拜见肃宗,拜任右拾遗。他和房琯是贫贱之交,房琯当时在陈涛斜战败,又因招董廷兰为门客,被罢免宰相。杜甫上疏说:“所犯罪小,不应该罢免大臣。”肃宗发怒,下诏三司会审他。宰相张镐说:“杜甫如果被治罪,就断绝了进言者的通道。”肃宗这才消去怒意。当时到处有寇贼掠夺,杜甫的家人寄住在廊州,长年艰难贫困,幼弱的家人甚至饿死,因此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前去探家。跟随肃宗回到京城,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关辅发生饥荒,他便弃官离去,客居在秦州,砍柴、采摘橡子栗实来养家。又流落到剑南,在成都西郭搭建草庐居住。召他入朝补授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前去。正逢严武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靠。大历年间,杜甫出瞿塘峡,下江陵,沿沅水、湘水而上登临衡山,于是暂住在未阳。游历南岳祠,忽发大水,十多天弄不到吃的,县令备了船迎接他,这才得以回来。县令曾送杜甫烤牛肉、白酒,杜甫喝得大醉,一个晚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杜甫性情旷达不拘小节,喜欢议论天下大事,空阔而不切实际。年轻时和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曾与李白和高适结伴经过汴州,喝酒到尽兴时登上吹台,慷慨抒发怀古之情,人们猜不透他的用意。他多次经历战乱,坚持节操不被玷污,创作诗歌,感伤国势削弱,念念不忘国君,人们都哀怜他的忠心。赞曰:唐朝兴起,诗人继承陈、隋风格,以浮华而相炫耀。到宋之问、沈俭期等人,在声韵上研讨揣摩,轻声重声不再差误,而这种诗就被称为“律诗”,人们争相沿袭仿效。到开元年间,逐渐用雅正的意旨加以修饰,然而倚重浮华的违背质朴,喜好艳丽的欠缺雄壮,诗人得到一个方面,就都能一展所长。到了杜甫,诗风雄浑苍茫,千姿万状,兼有了古今之长,他人不足,杜甫却有余,残脂余香,使后人获益之处太多了。所以元镇说:“从有诗人以来,没有能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用诗歌陈论时事,切合格律而意旨精深,写到上千言而毫无才力不足的迹象,世人称之为“诗史”。昌黎韩愈在文章上慎重地许可,至于诗歌,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真是实话。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请A其B矢C盛D以E锦F囊G负H而I前J驱K及L凯M旋N而O纳P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含义不同。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其”含义相同。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章》)中的“从事”含义不同。D.“举天下之豪杰”与“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中的“举”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借用后唐庄宗的事迹,阐明了国家的兴盛衰亡在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B.晋王临终之前赐给庄宗三支箭,用意是提醒他牢记父亲遗恨,不忘复仇使命。C.庄宗得天下时意气之盛和失天下时处境之衰构成对比,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D.在庄宗众叛亲离之际,伶人也趁机作乱,导致庄宗身死国灭,沦为天下笑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在庄宗身上有何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答案】10.CGK11.B12.A13.(1)或者探究庄宗成功和失败的事迹,都出自人的原因吗?(2)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积累而成的,而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14.①忧劳可以兴国:庄宗谨记父亲遗命,外出征战,亲负三矢,最终消灭仇人,获得胜利,得到天下。②逸豫可以亡身:庄宗得到天下之后,贪图安乐,宠幸伶人,最终导致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请其矢”是后续行为的前提,为动宾短语,应单独成句,故在C处断开。“盛以锦囊”为状语后置,故在G处断开。“负而前驱”,“而”表修饰关系,应在“驱”后断开,且“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是对待“矢”的两个做法,故在K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所以”:……的原因/用来……的。含义不同。句意: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B.“其”: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含义不同。句意: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也离开了。C.“从事”:随从官员/从事事业。含义不同。句意: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在祖庙祭告/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D.“举”:全/选拔。含义不同。句意:全天下的豪杰/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阐明了国家的兴盛衰亡在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错误,文中说“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意思是“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可见认为兴衰与天命有关系。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抑”,或者;“本”,探究;“迹”,事迹。(2)“积”,积累;“忽微”,极小的事;“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忽微积”;“溺”,溺爱;“困于所溺”,被动句,“于”表被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从这里,可以看出“忧劳可以兴国”。原文第三段中,“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叙述了庄宗得到天下之后,应为贪图安乐,宠幸伶人而导致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的结局。从这里,可以看出“逸豫可以亡身”。参考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于是作《伶官传》。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隋炀帝大业七年。漳南人窦建德少尚气侠,胆力过人,为乡党所归附。会募人征高丽,建德以勇敢选为二百人长。同县孙安祖亦以骁勇选为征士。安祖辞以家为水所漂,妻子馁死。县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抵建德,建德匿之。官司逐捕,踪迹至建德家。建德谓安祖曰:“今水潦为灾,百姓困穷,加之往岁西征,行者不归,疮痍未复。主上不恤,乃更发兵亲击高丽,天下必大乱。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但为亡虏邪?”乃集无赖少年,得数百人,使安祖将之,入高鸡泊中为群盗,安祖自号将军。时蓚人高士达聚众于清河境内为盗,郡县疑建德与贼通,悉收其家属,杀之。建德帅麾下二百人亡归士达,士达自称东海公,以建德为司兵。顷之,孙安祖为人所杀,其众悉归建德,建德兵至万余人。建德能倾身接物,与士卒均劳逸,由是人争附之,为之致死。十二年冬十二月,涿郡通守郭绚,将兵万余人讨高士达。士达自以才略不及窦建德,乃进建德为军司马,悉以兵授之。建德诈为与士达有隙而叛,遣人请降于绚,愿为前驱击士达以自效。绚信之,引兵随建德至长河,不复设备。建德袭之,杀虏数千人,斩绚首,献士达。杨义臣至平原,欲入高鸡泊讨之。建德谓士达曰:“历观隋将,善用兵者无如义臣,其锋不可当。请引兵避之,使其欲战不得,坐费岁月,将士疲倦,然后乘间击之,乃可破也。不然,恐非公之敌。”士达不从,留建德守营自帅精兵逆击义臣战小胜因纵酒高宴。建德闻之曰:“东海公未能破敌,遽自矜大,祸至不久矣。”后五日,义臣大破士达,于陈斩之。乘胜逐北,趣其营,营中守兵皆溃。义臣既杀士达,以为建德不足忧,引去。建德还平原,收士达散兵,收葬死者,为士达发丧,军复大振,自称将军。(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朔》)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募人征高丽”与“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两句中“会”字含义不同。B.“主上不恤”与“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恤”字含义相同。C.设备,指设防,现在一般指进行某项工作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成套的建筑、器物等。D.“其锋不可当”与“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窦娥冤》)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窦建德崇尚侠气,讲义气,胆量和力气超过一般人,因此,在朝廷征讨高丽招募兵丁时,被挑选为二百人长。B.窦建德为孙安祖分析大局,劝他“当立大功”,并召集人员,让孙安祖率领,孙安祖带领人马到高鸡泊当了盗匪。C.郭绚领兵征讨高士达,窦建德主动请缨出战,他采用诈降的计策,让郭绚相信他,放松警惕,再趁机袭击郭绚。D.杨义臣来攻,窦建德建议高士达避其锋芒,待其将士疲倦之时,再与之战,高士达没有采纳,最终被杨义臣击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安祖刺杀令,亡抵建德,建德匿之。官司逐捕,踪迹至建德家。(2)乘胜逐北,趣其营,营中守兵皆溃。义臣既杀士达,以为建德不足忧,引去。14.应对郭绚和杨义臣攻击,窦建德展现出了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答案】10.EMP11.B12.C13.(1)孙安祖刺杀了县令,逃到窦建德那里,窦建德把他藏起来。官府派人缉捕孙安祖,追踪到窦建德家里。(2)(杨义臣)乘胜追击败兵,奔赴高士达的军营中,营中的守兵全溃散奔逃。杨义臣杀了高士达后,以为窦建德不值得担心,就率兵离开了。14.知己知彼,善于谋略:应对郭绚来攻,窦建德采取诈降策略,取得胜利;杨义臣来攻,窦建德分析敌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不折不挠:杨义臣击溃高士达的军队后,窦建德收集散兵,重新振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把建德留下防守军营,自己带着精锐部队迎击杨义臣。刚获得很小的胜利,就放开喝酒庆祝。“守营”是“建德”的谓语和宾语,故其后断开;“帅精兵”作“逆击”状语,“义臣”作“逆击”的宾语,“义臣”后断开;“战小胜”是作战结果,应单独成句。故选EMP。【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会,恰逢,句意:正赶上朝廷征募攻打高丽的兵丁;会,定当,句意: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B.恤,体恤、怜悯,句意:皇上不体恤人民疾苦;恤,顾念,忧虑,句意: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故意思不同。C.正确。D.当,抵挡,句意:士气正高,难以抵挡;当,动词,受,此处指判罪,句意:可怜我窦娥被官府糊里糊涂地判了死罪。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C.“窦建德主动请缨出战”错误,根据原文“士达自以才略不及窦建德,乃进建德为军司马,悉以兵授之”可知,是高士达让窦建德领兵出战。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亡”,逃亡,逃跑;“匿”,藏匿;“踪迹”,追踪。(2)“逐北”,追击败兵;“趣”,同“趋”,奔赴;“引”,率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建德诈为与士达有隙而叛,遣人请降于绚,愿为前驱击士达以自效。绚信之,引兵随建德至长河,不复设备。建德袭之,杀虏数千人,斩绚首,献士达”可知,窦建德没有直接迎敌,而是选择假装投降,取得郭绚的信任,然后在他不设防备的情况下,斩杀敌军。由“建德谓士达曰:‘历观隋将,善用兵者无如义臣,其锋不可当。请引兵避之,使其欲战不得,坐费岁月,将士疲倦,然后乘间击之,乃可破也。不然,恐非公之敌。’”可知,面对杨义臣的军队,窦建德认为敌军锋锐,应当避其锋芒,趁机攻打。从上可以看出,窦建德在作战时做到了知己知彼,善于谋略。由“建德还平原,收士达散兵,收葬死者,为士达发丧,军复大振,自称将军”可知,面对军队失败的情况,窦建德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收集散失的军队,自称将军,重新振作。参考译文: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漳南人窦建德从小就崇尚侠气,为人讲义气,胆量和力气都超过一般的人,乡党里的人都愿归附他。正赶上朝廷征募攻打高丽的兵丁,窦建德因为勇敢被选为二百人长。同县的孙安祖也因为骁勇被选为征士。孙安祖由于家里发水灾被淹没,妻子儿女都饿死了,推辞不愿应征,县令生气,就毒打他。孙安祖刺杀了县令,逃到窦建德那里,窦建德把他藏起来。官府派人缉捕孙安祖,追踪到窦建德家里。窦建德对孙安祖说:“如今大水成灾,老百姓穷困潦倒,加上往年西征,去的人都没有活着回来,国家的疮病还没有抚平,皇上不体恤人民疾苦,又要亲自发兵攻打高丽,天下必定要大乱。大丈夫不死,就要建立大功,怎能就这样做逃犯呢?”窦建德于是聚集没有职业的青年,有几百人,让孙安祖率领,进入高鸡泊中结伙当了盗匪,孙安祖自己号称将军。当时蓚地人高士达在清河境内聚众为盗匪,郡县官员们怀疑窦建德与盗贼勾结,就把他的家属全部收捕杀了。窦建德带着他的部下二百人归附了高士达,高士达自称东海公,任命窦建德为司兵。不久,孙安祖被人杀了,孙安祖的徒众全归附了窦建德,窦建德的士卒达到了一万多人。窦建德待人接物诚恳老实,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因此人们都争先恐后归附他,甘心为他效命。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冬十二月,涿郡通守郭绚率领一万多军队讨伐高士达。高士达自认为才能和谋略都不如窦建德,就提升窦建德为军司马,把军权都交给了他。窦建德装作与高士达有矛盾要叛变他,派人向郭绚请求投降,希望作为郭绚的前锋部队攻击高士达,为他效力。郭绚相信了,领兵跟随窦建德到了长河,也不再防备他。窦建德乘机袭击他,杀死和俘房了几千人,割下郭绚首级,献给高士达。杨义臣来到平原,打算进入高鸡泊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告诉高士达说:“我看隋朝将领中,善于用兵的没有人能与杨义臣相比,士气正高,难以抵挡。请你领着部队避开他,让他想战不能,空费时间,等他的将士疲倦不堪,然后乘机向他进攻,才能将他打败。不这样,恐怕你不是他的对手。”高士达不听,把建德留下防守军营,自己带着精锐部队迎击杨义臣。刚获得很小的胜利,就放开喝酒庆祝。窦建德听到后说:“东海公还没有打败敌人,就这样妄自矜大,灾祸不久就会降临。”过了五天,杨义臣打败高士达,在阵前把高士达杀了。杨义臣乘胜追击败兵,奔赴高士达的军营中,营中的守兵全溃散奔迷。杨义臣杀了高士达后,以为窦建德不值得担心,就率兵离开了。窦建德返回平原,收罗高士达的散兵,埋葬死了的士兵,并为高士达发丧,部队的士气又大振,实建德自称为将军。山西省孝义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因自幼读书,接闻大人君子之余论,虽他无所得,至如君臣之义,自谓见之甚明。如以日用近事言之,凡吾人之所以得安居而暇食,以遂其生聚之乐者,是谁之力欤?皆君上之赐也。是以凡我有生之民,或给力役,或出智能,亦必各有以自效焉。此理势之必然,亘万古而不可易。因生四十三年,未尝效尺寸之力,以报国家养育生成之德,而恩命连至,因尚敢偃蹇不出,食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负我国家知遇之恩,而得罪于圣门中庸之教也哉?但或者得之传闻,不求其实,止于踪迹之近似者观之,是以有高人隐士之目,惟阁下亦知因之未尝以此自居也。向者,先储皇以赞善之命来召,即与使者俱行,再奉旨令教学,亦即时应命。后以老母中风,请还家省视,不幸弥留,竟遭忧制,遂不复出,初岂有意于不仕邪?今圣天子选用贤良,一新时政,虽前日隐晦之人,亦将出而仕矣,况因平昔非隐晦者邪?况加以不次之宠,处之以优崇之地邪。是以形留意往,命与心违,病卧空斋,惶恐待罪。因素有羸疾,自去年丧子,忧患之余,继以痁疟,历夏及秋,后虽平复,然精神气血已非旧矣。不意今岁五月二十八日,疟疾复作,至七月初二日,腹痛如刺,下血不已。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遂遣人于容城先人墓侧修营一舍,傥病势不退,当居处其中以待尽。遣人之际,未免感伤,由是病势益增,饮食极减。至二十一日,使者持恩命至,因初闻之,惶怖无地,不知所措,徐而思之,窃谓供职虽未能扶病而行,而愿命则不敢不扶病而拜。因又虑,若稍涉迟疑,则不惟臣子之心有所不安,而踪迹高峻,已不近于人情矣。是以即日拜受,留使者,候病势稍退,与之俱行。迁延至今,服疗百至,略无一效,乃请使者先行,待病退,自备气力以行。望阁下俯加矜悯,曲为保全。(节选自【元】刘因《上宰相书》)书①上,朝廷不强致,帝闻之,亦曰:“古有所谓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欤!②"(节选自《元史·卷一百七十一》)【注】①书:指刘因的《上宰相书》。②出自《孟子》:“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B.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C.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D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用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门,义为进入圣道之门;或谓孔子的门下,亦泛指传孔子之道者。B.“先储皇”与“果不如先愿”(《孔雀东南飞》)中的“先”意思相同。C.忧制,即丁忧制度。古代在职官员如父或母去世,须辞官回乡守制。D.拜,此处的意思与“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中的“拜”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开头表白自己本有为国家效力的想法,绝没有借辞官以求取名声的意图,努力消除上司可能产生的误解。B.当时有人把作者看作高人隐士,而作者先从往事说起,表明自己不是隐士,这一事实讲得简洁,但对说明问题却很有力。C.作者声情并茂,将自己病状心情写得细腻曲折,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上书的最后,拜托宰相向皇帝传言,戛然而止。D.作者的文章上交给朝廷后,朝廷也不勉强,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后,很惋惜,说刘因是不召之臣,表达了对刘因的不满。13.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吾人之所以得安居而暇食,以遂其生聚之乐者,是谁之力欤?(2)而恩命连至,因尚敢偃蹇不出,食高尚之名以自媚。14.同为婉拒之辞,本文与李密的《陈情表》所表达的拒绝原因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B12.D13.(1)凡是我们赖以安稳地居住而悠闲地生活,而享受生活快乐的,这是谁的功劳呢?(2)但诏令接连送到,我还敢傲慢不出来做官,贪图高尚的名声来自己取悦自己。14.李密《陈情表》中主要表达祖母年迈,无人照顾;本文主要表达自己体弱多病,难以成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到八月初,我偶然起了一个念头,自叹身边没有比较亲的人,家里没有管理家事的仆人,担心一旦自己先死了,一定拖累别人。“至八月初”是时间状语,独立成句,排除AC;“家无纪纲之仆”与“旁无期功之亲”主谓宾结构一致,字数相同,故“家无纪纲之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先’意思相同”错。先,对已去世的人的尊称/从前,从前的。意思不同。句意:去世的皇太子用赞善大夫的官职来征召我/果然不能满足我们从前的心愿。C.正确。D.正确。拜,拜接/拜送。意思不同。句意:但是诏令却不敢不带病拜接/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表达了对刘因的不满”错,原文“古有所谓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欤”,意思是古代有所谓的召不来的大臣,刘因就是那些人的同类,其中“不召之臣”,君王不能随意召唤的臣子,指受国君尊崇的重臣贤臣,因此应是对刘因的赞扬。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凡”,凡是;“暇”,空闲,悠闲;“遂”,享受;“是”,这。(2)“至”,送到;“出”,指出来做官;“食”,贪图;“自媚”,宾语前置,取悦自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据此看出,主要表达祖母年迈,无人照顾;本文“因素有赢疾,自去年丧子,忧患之余,继以店疟,历夏及秋,后虽平复,然精神气血已非旧矣。不意今岁五月二十八日,疟疾复作,至七月初二日,腹痛如刺,下血不已。……因初闻之,惶怖无地,不知所措,徐而思之,窃谓供职虽未能扶病而行,而愿命则不敢不扶病而拜”,据此看出,主要表达自己体弱多病,难以成行。参考译文:我从小读书,听说过大人君子流传的言论,虽然没有别的收获,至于像君臣的大义,自认为看得很清楚。如果拿日常身边的事来说,凡是我们赖以安稳地居住而悠闲地生活,而享受生活快乐的,这是谁的功劳呢?都是皇帝的恩赐。因此,凡是我们有生命的百姓,有的出力服差役,有的拿出智慧才能,也一定各自有用来效力的方式。这是必然的道理,从古到今不可改变。我生下来四十三年,没有贡献过一点力量,来报答国家养育成长的恩情,但诏令接连送到,我还敢傲慢不出来做官,贪图高尚的名声来自己取悦自己,从而辜负我们国家的知遇之恩,却得罪于圣人中庸的教诲吗?只是有些人得到传闻,不探求实情,只从形迹近似的地方来看我,因此我有高人隐士的名声,想阁下也知道我不曾把自己当成高人隐士。先前,去世的皇太子用赞善大夫的官职来征召我,立即和使者一同去了,又奉皇帝的命令教学生,也立即服从命令。后来因为母亲中风,请求回家探视,不幸母亲久病不好,最后赶上为母亲服丧,就不再出来做官,当初怎么是有意不做官呢?现在圣明的皇帝选用贤良的人才,全新的政治面貌,即使先前隐居的人,也要出来做官了,何况我平时不是隐居的人呢?更何况给予我不寻常的恩宠,让我处在尊贵的地位上呢?因此,我身体留在了这里,心里已经前往,命运和心愿相违背,生病躺在空屋中,惶恐地等待问罪。我一向身体衰弱有病,从去年死了儿子,担心忧虑之余,又得了疟疾,从夏天到秋天,后来虽然好了,但是精神气血已经不是从前的了。没有想到今年五月二十八日,疟疾又发作,到七月初二日,腹痛如刀刺,便血不止。到八月初,我偶然起了一个念头,自叹身边没有比较亲的人,家里没有管理家事的仆人,担心一旦自己先死了,一定拖累别人,于是派人在客城祖先的坟墓旁边修建一间房子,如果病情不减轻,就居住在那里来等待死亡。派人的时候,不免感到伤感,从此病情更重,饮食猛减。到了二十一日,使者带着诏令来了,我刚听到这件事,惶恐至极,不知所措,慢慢地想想,私下里认为虽然不能带病而前往任职,但是诏令却不敢不带病拜接。我又想,如果稍有迟疑,就不只是臣子心里不安,而是行为傲慢,已经不近人情了。因此当日叩拜接受任命,留下使者,等待病情稍有好转,跟他一起出发。耽搁到今天,百般治疗,完全没有一点效果,才请使者先走,等病好了,自己准备工具上路。希望阁下屈伸施予怜悯,委婉替我保全。(节选自[元]刘因《上宰相书》)书信交上来,朝廷不勉强召刘因来,皇帝听说这件事,也说:“古代有所谓的召不来的大臣,刘因就是那些人的同类吧!”(节选自《元史·卷一百七十一》)山西省阳泉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建安四年,扬州贼帅郑宝欲略居民以赴江表,以淮南刘晔,高族名人,欲劫之使唱此谋,晔患之。会曹操遗使诣州,有所案问,晔要与归家。宝来候使者,晔留与宴饮,手刃杀之,斩其首以令宝军,其众数千人皆服,推晔为主。晔以其众与庐江太守刘勋,勋怪其故。晔曰:“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仆宿无资,而整齐之,必怀怨难久,故以相与耳!”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也。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听,遂伐上缭,至海昏。时策闻勋在海昏,自与领江夏太守周瑜将二万人袭皖城,克之,得勋妻子及部曲三万馀人。勤北归曹操,晔随之。建安二十年,魏公操克汉中,丞相主簿司马懿言于操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操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刘晔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操不从。居七日,蜀降者曰:“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操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乃还。(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B.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C.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D.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劫之指胁迫刘晔,“劫”字与《红楼梦》中“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的“劫”字含义不同。B.案问指查办审问,“案”字与《聊斋志异·促织》“成妻纳钱案上”“案”字含义不同。C.若军指你的军队,“若”字与《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的“若”字含义相同。D.不听指不听取、不接受意见,“听”字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字含义相同。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宝想要裹胁百姓到长江以南,希望借助刘晔的地位和名望来达成目的,刘晔冷静应对,邀请郑宝到自己家中宴饮,并趁机杀死了他。B.刘晔头脑清醒,他解除自我危机后,没有贸然将郑宝的部下收为己用,因为他知道对他们进行整编,必然会引起怨恨,局面难以持久。C.刘晔洞察时局,他能看出孙策求盟背后潜藏的危机,积极劝阻刘勋讨伐上缭;也了解蜀地君臣的特点,知道蜀地安定之后攻蜀的忧患。D.刘备初占蜀中就远行夺取江陵,刘晔劝谏曹操在蜀地人心未定之时主动出击,免留后患,可惜曹操并未采纳他的意见而错失伐蜀良机。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晔以其众与庐江太守刘勋,勋怪其故。(2)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12.刘晔阻止刘勋讨伐上缭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8.B9.C10.A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