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五下科学4.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_第1页
新课标五下科学4.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_第2页
新课标五下科学4.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_第3页
新课标五下科学4.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_第4页
新课标五下科学4.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热第1课时温度与水的变化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学生常常感受着天气的冷热变化现象,而且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很多热现象,但是通过探究获得的理性认识很少,对温度变化等热学基本概念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探究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了热量在传递,完善“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分析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情况,知道水的凝固点和沸点。科学思维*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存在*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探究实践*尝试从事物的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中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能够基于所学的知识,对研究问题做出假设,说明假设的依据。*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用酒精灯、三脚架等组成加热装置,开展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探究活动。*通过持续加热和停止加热,记录水沸腾后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用证据来检验自己的假设,与同学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论。*对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态度责任*形成对热量与水的温度变化、形态变化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长时多次的测量和记录,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态度。*树立用证据说话的意识,能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主动研讨与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形态发生的变化。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铁架台、温度计、温度计夹子、温水、护目镜、湿布、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图片,提问:图片中的水以哪些形态存在?水的这些形态会发生变化吗?2.谈话:自然界的水以不同的形态在循环运动着,很多生物依靠环境而生活,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关联着的。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里运动着,水的形态在发生着变化,水的形态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3.板书课题:温度与水的变化。学生回忆自然界中有不同形态的水,思考水的形态是否会变化,聚焦问题“水的这些形态变化跟什么有关”。二、探索活动一:探寻水形态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1.提问:水形态的变化与什么有关?2.引导学生回顾水结冰的温度,水沸腾的温度。3.讨论:水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水的形态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活动二: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1.将水加热到100℃,水开始沸腾,水的形态会转变成水蒸气。怎样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2.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制订实验计划。3.出示实验器材,确定实验步骤,明确注意事项。4.小组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水沸腾后的变化记录表中。5.交流、汇报: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变化。1.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学习的“水沸腾后变成水蒸气,水凝固后变成冰”等实验。在前概念的基础上,梳理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2.用实验验证猜想,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同时根据数据分析梳理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三、研讨1.回顾实验现象,分析数据记录。思考:水在被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停止加热后,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2.水沸腾的过程跟什么有关?3.小结:只有持续提供热量,水才会沸腾。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探究记录,研讨温度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四、拓展1.在水结成冰和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热量是否产生了影响?2.学生提出假设后,小组讨论实验方法。3.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方案。4.布置教材第60页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的概念。板书设计温度与水的变化受热,吸收热量受冷,释放热量受热,吸收热量受冷,释放热量温度上升,温度下降,水温度上升,温度下降,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中,给水持续加热,观察加热后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容易完成的。实验开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细化实验步骤,强调实验记录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在交流研讨环节,学生会发现每个小组实验测得的数据并不相同,如:同样是水达到沸腾,有些小组测得的水温是100℃,有些小组却是98℃。此时需要引导学生寻找导致数据不同的原因。第四单元热第3课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过热牛奶的经历,他们知道冷的物体和热的物体接触后,可以使冷的物体变热,热的物体变冷。但是不知道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过程实质是热的传递过程。上节课给烧杯里的水加热,学生观察了从单一物体吸收热量带来的变化,本节课进一步观察热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的传递,思考热量的传递方向,从而建构“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的科学概念。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生活中存在各种热现象。科学思维*知道观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研究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理解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应用了科学的规律。*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探究实践*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探究。*通过测量获取证据,根据温度变化的记录,制作折线图。*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获取多个证据支持提出的观点,尝试多方式认识事物。态度责任*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在进行多人合作时,主动在小组内沟通交流。*能运用探究的证据进行信息加工,科学地表述探究的规律。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难点: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大烧杯、60℃左右的热水、凉水、试管、温度计、铁架台、温度计夹子、温度变化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我们从冰箱的冷藏室取出一杯牛奶,有什么方法能让这杯牛奶由凉变热?2.学生思考回答。(把这杯牛奶浸泡在热水里)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热量的传递,体会科学问题源自生活。二、探索活动:探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的温度变化。1.提问:把牛奶放在热水里,牛奶温度如何变化?热水温度如何变化?2.学生思考交流,推测:牛奶和热水接触后温度趋向一致。3.谈话:根据刚刚的交流,我们觉得把冷的牛奶放在热的水中,相互接触后温度会趋向一致。提问:如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4.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包括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等。5.汇报交流。提醒学生用凉水代替牛奶,避免牛奶的浪费。6.教师汇总交流结果,并用课件展示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7.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8.小组交流、汇报。9.指导学生将实验中测量的数据制成折线图。10.小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引导学生观察温度变化,理解热量在不同温度的物体间的传递。然后通过绘制折线图的方法,直观地显示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三、研讨1.根据实验数据和折线图,交流:试管中的凉水温度变化了吗?是怎样变化的?什么现象说明凉水温度在变化?2.凉水温度的变化是怎样引起的?你是根据什么做出的推测?3.凉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吗?热水的温度会一直下降吗?引导学生运用真实数据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验证猜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四、拓展1.谈话: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有更多感知温度的方法,比如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末、温度传感器等。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用感温粉末、感温纸带或者温度传感器来探究凉水与热水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感知工具的精密化和多样化。并鼓励学生运用更多的实验方法来探究物体温度的变化。板书设计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教学反思本课作为《热》单元的第3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我引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热牛奶的事例导入本课,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