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1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2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3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4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科学上册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学生知道了如何进行分类,所以本课的重点就放在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能根据自定的标准准

确地给动物分类引入部分先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提问:可以按什么分类?通过物体的分类再

到给动物分类,过渡很自然。分类前先让学生猜动物游戏,相当于来个热身,也把之前学过的动物又

重新熟悉了一遍

先请学生自己在活动手册上自行分类,在如何进行分类环节,学生有了前面分类的方法,都快

速明确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分类,分完后,请同学上台分享,其余学生猜可能是用什么方法进行

分类。这个环节学生兴趣很高,参与度和积极性也很高。让学生自行进行分类,学生的分类方法多样,

有学生还说出了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虽然最后没有分准确,但是可以看出学生是进行了深度思考,

而且知识面也较广。在分类方法上,我并没有固定学生的思维,只要理由充分、合理,都进行认可。

在学生都疑问的地方,全班一起想法,促进学生的有效表达

在课堂时间外理上,因前面花去较多时间,所以研讨部分时间有些不够,时间上下次需要优化。

通过这次的肺课经历。我收获不少,也意识到了科学课堂的魅力所在。科学课堂可以是科学理性的

探索,也可以是有趣有序的饰演,而方式的选择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贴合学生的心理特

点,确立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还课堂于学生。对于课堂上实时生成的东西进行相应的反馈是考验一

个教师教学机智的最有效手段,这点我自认不足,仍需努力

2.鱼类

通过日常生活的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自己对已知的事物了解的太少,产生

更大的好奇心。帮助学生能更好的进入学习。讲授不是一味的灌输给学生,是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中进行,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学生学习了鱼的基本知识,对鱼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

也方便接下来的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通过了鱼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通过实验探究的学习,可以

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和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性、

发散思维和发扬合作的精神。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

生能够理解掌握,所以我采用图解式的板书设计,方便学生记忆重点知识和系统的学习。通过作业

的形式,让学生把该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更加系统的掌握知识,便于接下来的学习

3.鸟类

四年级学生科学探究的活动还刚刚开始,对事物特征的把握并不准确。因此小组探究之前的方

案制订需要教师的细致引导。在小组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我将学生的方案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归纳,

并对研究记录表的使用做了简短的指导,避免了学生在观察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鸟时,注意力分散,

只顾细枝末节而忽视了鸟的本质特征,提高了观察的目的性。在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几种典型的鸟的

特征时,首先让每一小组的学生进行合作观察,进行充分地讨论,共同筛选。这样教处理之后。学生

个人的片面认识在小组内的相互学习中得以澄清。对干鸟类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使学生经历由

个别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初步的思维加工过程。使探究中行生出来的问题趋干集中,避

免了集体汇报时对千鸟类非本质特征的过多措述。对于集中出现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分歧,例如,会

飞、有翻膀是鸟类共有的特征吗?再以充分事实来修正自己原有的片面认识,重新建构新知识,在充

分的探究和研讨之后达成共识,使整个课堂在民主热列有序的氛围中进行。最终通过观察大量的实

例,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一个去伪存真、沙里淘金的探究过程,

体验到发现的快乐和探究的成就感

1

4.哺乳类

本节课一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非常紧密,包括人类自己都属于哺乳动物

我认为应借助学生自身对哺乳动物的了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得出结论,体验探

索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从学生已经认识的哺乳动物出发,采用问题引导,图片

观察,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逐步明确哺乳动物的各项特征,思考总结该特征的生物学

意义,最后总结升华,哺乳动物是地球上适应环境能力最强的.生物。该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和学生互动少,课堂气氛不活跃联系生活

实际少,可以拓展的地方没有拓展一心只想少讲多练,多留时间给学生做作业,忽略了学生对新学

内容的掌握程度;课件制作过于表面,对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关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没有给

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和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导致该部分的情感教育不足,需要在以后

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5.运动与位置

通过各种各样的运动,调动学生头脑中关于对物体运动的已有认知。并通过“为什么在运动”,

调动学生的前概念一位置,从而引导进一步研究运动与位置的关系。并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让学

生初步了解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同时用固定格式来说一说,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再通过两幅图

片的对比,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同时用固定格式来说一说,帮助学生理清思

路,学会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更换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和描述,从而熟练堂握判断物体是否运

动的方法。并进一步认识到选择的参照物体不相同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6.不同的运动

在学习这课之前,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概念并不具体化,知道一些基

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因此本课的重点并不是给运动形式起

名字,而是探究物体运动形式的特点,找出运动形式的异同。这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本单元的第一

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利用表示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运动着的物体有各

自不同的运动形式,但是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同。本课安排学生通过研究了解各种

各样物体的运动形式,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物体的机械运动,通常按照

物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

在这两种运动方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探究过程中,

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

种以上的运动方式。教材提示学生在物体上”画点做标记”。这其实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

“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体现了本单元相渗透的[科学思维]

方式一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其实,学生在物体上”画点做标记〃,就是将

该物体抽象为一个质点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聚焦部分,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初步认识

运动形式的不同。探索部分,通过研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路线。研讨部分,指导学生识

别不同的物体的运动,分析多种运动方式的结合。本课的设计思路是:提供学生常见的物品(玩具),

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描述,发现它们的运动形式虽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可

以分成几个类别。学习本课后,学生应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通过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

体运动形式的乐趣,在同伴合作探究中,认直观察运动情况、及时记录、开展研讨,感受生活用品和

玩具设计的精妙。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根据物体轨

2

迹进行分类

7.运动的快慢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运动会和平时各种比赛的经历,总结归纳出了两种比较

运动快慢的方法,结合刘翔110米栏、登山以及电动坦克和遥控小汽车的比赛加深了对比较运动

快慢方法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重了学生活动的参与和实践。科学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活动性,必须通过真正的参与活

动才能真实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奥秘。本节课中测量走路的速度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分工合

作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测量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速度的快慢。通过测量活动掌握了秒

表、米尺的使用,学会了速度的计算,加深了对两种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运用以及对速度的理解。

在活动中学生分工明确、合作探究,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8.力与运动

学生在低年段通过学习,从施力方向上认识了推力和拉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对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是不确切的,无意识的,本课

学习,学生将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相关实验并发现规律的过程,教材内

容为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载体。由编诗引入,调动了学

生学习兴趣,同时初步感受力作用干物体,对物体运动状杰的改变。从学生身边的经验或经历进行

拓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9.弹力

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策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

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常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

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

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

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

跃举手,大胆发言,

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

涨,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

维也开活了,主动性变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

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10.摩擦力

新课程要求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于是许多老师便真的完全放手了,课堂上学生们讨

论、实验得热火朝天,但实际上学生真正获得的东西却寥寥无儿。我觉得放手并不等于不要老师的

指导,有时甚至老师的讲解示范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学会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反之,如果老师为了追求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不管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一味地对学生“放手”,后果

将是:学生盲目地乱“探究”或者无所事事,最后连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不起来。这样我们就得不偿

失了。自主探究对老师的指导作用不是淡化了,而是对这一点要求更高了,我们科学老师不能放松

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新课程理念下老师的,作用更重要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更合理的教学

思路可以以下几点作为参考:

第一点,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猜测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翻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

猜测

第二点,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到达

3

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到达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学生探究时的

组织教学

第三点,由于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

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点,由于这一节教材的容量较大,本节内容分为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

结实验的方法叫‘'变量控制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

没有摩擦力”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更为科学,更加具有实效性,在教学中要反复斟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

实情,不断改进,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合理

11.浮力

通过执教《浮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到达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

学效果。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

法,并通过学习,己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

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2、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

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

观察、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

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

能力

3、从学法上说,分为两个局部。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

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4、建议教师可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倡导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力求实验课程教学最优化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12.点亮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一篇课文,教材要求学生

从观察小灯泡构造入手,再尝试点亮我的小灯泡,会观察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猜测电是怎样流

过小灯泡的,寻求多种方法点亮我的小灯泡,对电路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明确目标、融洽氛围、师生投入、勇于开拓实践

我在教学中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师生在互动中,教师因势利导、因材

施教,让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对“科学分组”的探究

看了《点亮小灯泡》一课内容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挺简单的,于是我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

小灯泡,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自己动手操作。在学生操作中大部分学生都能

点亮,个别学生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我吸取失败的教训I,再利用来用平时常用的前后小组合作

学习,目里女生搭配,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注重了组内的万助,组间的,比较顺利地点亮了小灯泡,学

生非常有成就感

由此我想,对学生进行分组也真是一门学问,在给学生进行分组时,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交往

能力强弱,也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还要考虑男女搭配。只有选择最合适的小组形式,才能让

探究得到最大的收获

(三)对“生成问题”的思考

4

课堂教学其本上是教师预设为主的,但有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自然生成的问

题。当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是置之不理呢还是随之改变教学策略?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了

能灵活应对生成问题,我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生成问题作了探究。假如学生在第一次尝试时把小灯泡

全点亮了,该怎么办;假如没有一组学生点亮,又该如何继续。没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果真出现了问题

在组织学生接亮小灯泡时,却出现了小灯泡坏掉,电池没有电的情况,学生在做的过程怎么接

也没办法把它接亮,而小灯泡不能接亮,后面的内容也无法进行。“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把这个

“生成问题”还给了学生,让它作为学生探究的又一起点,让他们在课外的时候对其讲行进一步的

研究,同时提出“他能点亮的灯泡你能点亮吗?”作为对内容的礼充。以便于接下去的进一步研究

最后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使小灯泡发亮,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我们还掌握了

使小灯泡发亮的不同的连接方法。同学们可能对有关电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这节课的最

后,老师要很严肃地给大家一个忠告: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的电,这

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切记

13.导体和绝缘体

这一课的内容可以说是实验操作认识绝缘体和导体还是绝缘体和导体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是可

以拓展得很宽的,如何做到“有效”着实让人煞费苦心

本课为每一个探究小组准备20种供检测的具有结构性的材料,实际就是要突出一个“多”字,

我在教学时也曾想用这个“多”做点小文章。因为材料之多,才能归纳出有那么一类材料是容易导

电的,如金属类;同时也能归纳出有些材料是不容易导电的,如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为后面“导

体”、“绝缘体”概念的获得提供事实证据,把学生对“导体”、“绝缘体”的感性认识在众多的

现象中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可考虑到时间问题,最终选定8种不同的材料为必检材料,在规定时间

内,快速的小组可自由选择身边的材料进行检测,数量不限,由时间决定

我以教师示范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检测一块橡皮是简单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

求检测的结果,而是要引导学生开展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教材上提供了规范的研究步骤,我提

供表格作为引导,要求学生按表格要求讨论设计研究计划,填报每个项目的负责人。利用教材并非

是就教材而教教材,因为几个检测步骤,学生是可以掌握的,这里探究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

要这样规范检测,科学道理是什么。在讨论中,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预测是我们自己的看

法”,“检查电路检测器,可以为后面的检测做准备,如果检测器有故障,后面的检测都是白费

劲”,“重复检测是为了获得准确的结果”,“及时记录是为了获得科学结论”,“把检测过的物

体放在左边,可以防止搞错”。这些讨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有一定意义的,它可以为后面的

自主探究打下基础。每一个材料,先让学生猜测,再实践,这里,许多材料,例如橡皮,塑料都是绝缘

体,这些学生有体会,但仍然要强调科学实验是十分严谨的,一定要去验证。这项讨论活动课堂上花

了10分钟,讨论时热烈的,每个孩子都能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争着做各个项目的负责人

孩子们在明了自己该干什么之后,验证、记录的程序只花了7分钟,效率比以往提高了很多。

但这节课我还是拖堂了,因为在验证水和人也是导体的游戏,以及进行用电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孩

子们真是很出彩,让我情不自禁的为他们延续了一些时间,让他们尽情地说、尽情地悟

14.电路暗箱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单电路》中的第三课。是对前两课知识的

巩固与延伸,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部分:第一,提出问题,揭示方法。教材呈现了一个问题的情境,引发

学生思考:怎样判定握在教师手心里的电线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呢?引导学生用连接起来的电池盒

电珠进行试探,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这部分的教学实际上是给学生一种解暗盒的方法,

即通过连接电路看电珠的状态进行判定

第二,引导学生设计暗盒,并让其他学生用简单电路检测暗盒里的电路情况。教材以两名学生

的话语为例来提示学生如何判别暗盒里的电路情况。在这里,教师还应给一些补充:如果小电珠更

亮了说明了什么?如果小电珠变暗了说明又说明了什么?提醒学生将检测结果记录下来。教材中的

记录表只是提供一种范例,具体的表格设计还应根据各位教师事先设计的暗盒来定。这部分的活动

5

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应占用课堂大半的时间,教师在这里要充分地做好指导工作,并事先为学生

做好暗盒让他们去判别,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在小组内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第三,打开暗盒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四个触点的暗盒对学生来说判断,但如果是五个、六

个触点的暗盒,学生容易出错,这倒并不是学生的能力问题,而是触点多的暗盒容易形成三角形的

闭合电路,即原来两个触点之间并没有导线相连,但他们与第三点相连,所以当检测器检测的时候

小电珠照样可以亮。所以,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反思,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部分。发现

不同的电路连接有时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科学课程学习,对于科学的探究活动已经非常的熟悉,也有比较好

的运用能力。对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也有很深的体

验和感悟,也能够比较自主地完成一个探究过程。探究一个暗盒里面的电路需要掌握必要的简单电

路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现象,推测暗盒里的电路元件及连接方式,这是一个知识运用的过程,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整合教材内容,我在教学本课时紧紧围绕检测暗盒里的电路这一活动展开,从“三个露出

导线但不能打开的圆筒,导线里面连接的可能是电池、导线或者是小灯泡,你们如何分辨出来呢?”

情境解决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研究的欲望。在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后,与学生共同

学生思考,探测较为简单的两点暗盒,提出判断暗盒的方法,再分组探测复杂一点的五点暗盒之谜。

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一种解密暗盒的方法,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等等一些相关的科学

知识

解暗盒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在平时的科学学习中比较少接触,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解暗盒的基本方法,并且让学生懂得有序地进行分析判断,

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了从扶到放的过程。在教学过程还体现了指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让

学生讨论方法,设计实验记录单来达到有序,不遗漏的观察分析,学会做到有理有据的进行科学的

判断。在课的最后一部分,结合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解暗盒就在我们生活中

教师还需注意的是:暗盒里的电路不能设计得太复杂,比如三个临近的接点不能同时连接电路,

不然产生的实验现象无法解释。暗盒里的电路最好包含两种的电路元件,这样比较能激发孩子的探

究欲望

15.生活中的电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由于电在现代生活中的普及,小朋友在学校、家里

及很多地方都离不开电,因此对电还是有相当的了解的,电器的操作很简单,但是关于“电”的问

题却又多又杂,学生对于能科学的了解电,以及掌握正确的用电方法,恐怕都不是十分了解

因此上课前我布置了学生调查身边的各种家用电器名称、数量和用什么电,学生对这些非常感

兴趣,上课时十分踊跃地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有的小组能一口气报上26种电器。让学生知道电对

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没有电会带来的危害,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环节时,学生在堂握了安全用电的知识后还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

问题,比如:静电有多少伏?等等

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

16.常见的岩石

许多同学在课外都喜欢玩石头,但对于岩石的观察和研究他们只是停留在表面和同部,没有系

统全面的去观察一块岩石,没有进一步深入地去研究岩石中隐藏的奥秘,因此,探究岩石的奥秘符

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究天性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一开课我给学生展示了来本地,区的各种各样的奇石,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问学生原来对

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

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6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当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

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

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

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在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

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

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

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堂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

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主要采取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观察岩石时,通过老师引导使学生有意识地按顺

序观察从而发现更多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二是观察岩石,通过记录,把发现多理化。培

养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三是汇报时鼓励和表扬学生描述的现象,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

五、合理地拓展探究空间

学生对岩石的外在特征进行深入观察后分类,没有统一标准。只要学生能说出分类的理由就行,

这样学生的主题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探究,思维才是自由的

不足之处: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如果把“给岩石分类”的活动放到第二课时,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的

基本特征,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二、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

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我问学生对于自己刚才观察的那块石头,有什么新的发现?有学

生很快举起了手,但是我由于担心后面的活动时间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新发现,而

是匆匆把这一环节过了。课后想想,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

课堂上最闪光的地方没有让我抓住

17.认识矿物

《认识矿物的性质》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

让学生认识到岩石与矿物的关系、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矿物的性质、相关矿物的用途等知识点。

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

课前备课时,教师准备大量岩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结合教材结合生活经验及科普知识,对每

展示的一种矿物,都图文并茂的做相关介绍,对部分矿物的性质,如有学生已经知道,可以鼓励他们

先说一说。另外,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以展示更多相关的矿物资料,以

便开拓学生视野

二、按科学探究的思路探究

按照科学的探究思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来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

因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已经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在设计和进行实验环节上引导学生共同

参与设计实验,主要的是实验的思路一定要清晰,实验的注意事项一定要讲解到位。特别是观察矿

物标本时,一方面要利用好相关器材,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保护实验器材的教育。

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这节课,一方面引导学生认

7

识岩石、矿物的广泛用途;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树立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所以本课

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知道岩石、矿物的作用和用途之后,意识到保护这类资源的重要性。在设

计中根据教参的安排分为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1.学生之间的相互,获得更多关于岩石和矿物的信息⑵整理所有资料,使学生对岩石和矿物

的用途认识更加清晰;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