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意释法”现象批判以刑事辩护制度为中心的分析_第1页
“曲意释法”现象批判以刑事辩护制度为中心的分析_第2页
“曲意释法”现象批判以刑事辩护制度为中心的分析_第3页
“曲意释法”现象批判以刑事辩护制度为中心的分析_第4页
“曲意释法”现象批判以刑事辩护制度为中心的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曲意释法”现象批判以刑事辩护制度为中心的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曲意释法”现象,并以刑事辩护制度为核心进行具体分析。所谓“曲意释法”,是指法律解释者在解读和应用法律时,不遵循法律文本的原始含义和立法精神,而是根据个人的主观意愿、利益考量或外部压力,对法律进行曲解或误导性解释。这种现象在刑事辩护领域尤为严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刑事辩护制度作为司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被告人提供公正的法庭审判机会,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然而,“曲意释法”现象的存在,使得这一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偏离了其应有的轨道,导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司法公正性受到质疑。本文将从刑事辩护制度的角度出发,分析“曲意释法”现象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通过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法律解释公正性的关注和思考,促进司法制度的完善和进步,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二、“曲意释法”现象在刑事辩护中的表现“曲意释法”现象在刑事辩护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它直接影响了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辩护律师在解读和运用法律时,可能会因为各种压力或利益驱动,采取“曲意释法”的方式,以迎合控方或审判机关的观点。这种迎合可能导致对法律条文的片面解读,甚至是对法律的误读,从而损害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在刑事辩护过程中,辩护律师可能会因为对法律理解的不足或法律知识的欠缺,而采取“曲意释法”的策略。这种情况下,律师可能会故意曲解法律条款,以期在法庭上获得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然而,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律师的职业道德,也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再次,控方和审判机关在刑事司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曲意释法”的现象。例如,控方可能会利用对法律条文的片面解读,夸大被告人的罪行,以追求更严厉的判决。而审判机关则可能因为对法律理解的偏差,或对被告人不利的偏见,而采取“曲意释法”的方式,做出不利于被告人的判决。“曲意释法”现象还表现在刑事辩护的整个过程中,包括证据的收集、审查、运用,以及法庭辩论等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律师、控方和审判机关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采取“曲意释法”的方式,导致对法律的误读和滥用,从而影响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曲意释法”现象在刑事辩护中的表现多种多样,它不仅损害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批判,以推动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三、“曲意释法”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曲意释法”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植根于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法律环境之中。以下是对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司法独立性的缺失是“曲意释法”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一些情况下,司法机关可能受到行政机关或立法机关的不当干预,导致法官在解释法律时无法完全依据法律原则和精神,而是被迫迎合某些非法律因素,从而产生了“曲意释法”的现象。法律解释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也为“曲意释法”提供了空间。法律解释往往依赖于法官的专业素养和个人判断,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带入一些主观因素。同时,法律条文的模糊性也可能导致不同的解释结果,从而为“曲意释法”提供了可能性。刑事辩护制度的不完善也是“曲意释法”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些刑事案件中,由于辩护律师的权利保障不足,律师在辩护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使得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控方的影响,从而产生“曲意释法”的现象。社会舆论和公众期待也会对法官的判决产生影响,导致“曲意释法”现象的出现。在一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案件中,法官可能会受到来自社会舆论和公众期待的压力,从而在解释法律时倾向于满足这些非法律因素,导致了“曲意释法”的现象。“曲意释法”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防范和纠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加强司法独立性、完善法律解释规则、改进刑事辩护制度、以及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期待等方面的努力。四、“曲意释法”现象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曲意释法”现象的存在对司法公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刑事辩护制度中,其影响尤为显著。这种现象破坏了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法律是公平、公正的象征,它应当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明确性。然而,“曲意释法”却使得法律的解释变得随意和模糊,导致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度降低,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曲意释法”现象导致了司法不公。在刑事辩护中,被告人和辩护律师往往依赖法律的规定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如果法律的解释被任意曲解,那么被告人和辩护律师的合法权益就可能受到侵害。这不仅违反了程序公正的原则,也损害了实体公正的实现。再次,“曲意释法”现象对司法公信力造成了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是司法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法律的解释可以被随意曲解,那么公众就会对司法制度产生质疑,对司法判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这将导致司法公信力的下降,进而影响司法制度的有效运行。“曲意释法”现象还可能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由于法律解释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司法判决的不稳定,使得已经作出的判决需要不断修改和调整。这不仅增加了司法成本,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还可能给被告人和辩护律师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损失。“曲意释法”现象对司法公正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和公信力,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也应当加强对法律解释的监督和规范,确保法律解释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五、防范和纠正“曲意释法”现象的对策“曲意释法”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严重影响了刑事辩护制度的有效运行。为了防范和纠正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加强对法律解释的监督。法律解释作为法律实施的重要环节,应当受到严格的监督。这包括建立专门的法律解释审查机构,对法律解释进行定期审查,确保其符合法律原意和立法精神。同时,对于违反法律解释原则的行为,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提高法律解释者的专业素养。法律解释者作为法律解释的主体,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法律解释的质量。因此,应当加强对法律解释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建立法律解释者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确保只有具备足够专业素养的人员才能从事法律解释工作。再次,完善刑事辩护制度。刑事辩护制度是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也是防止“曲意释法”现象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刑事辩护制度,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得到充分行使。这包括完善辩护人的权利保障机制、加强辩护人的培训和指导、提高辩护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等。加强公众的法律教育和宣传。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直接影响到对法律解释的接受程度。因此,应当加强公众的法律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这包括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宣传活动、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对法律解释的认知和理解等。防范和纠正“曲意释法”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加强监督、提高专业素养、完善制度和加强宣传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有效地防范和纠正“曲意释法”现象,保障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六、结论通过对“曲意释法”现象在刑事辩护制度中的深入剖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更在无形中削弱了刑事辩护制度应有的功能与效果。在法治社会的建设中,法律的准确解释和适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而“曲意释法”则是对这一基石的侵蚀,它可能源于对权力的追求、对利益的考量,或是出于对特定结果的期待。然而,无论其背后的动机如何,这种行为都应当受到我们的警惕和批判。要遏制“曲意释法”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加强法治教育和法律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法律从业者对法律精神和职业伦理的认识和尊重。完善刑事辩护制度,保障辩护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其能够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依法行使辩护权。还应加强对法律解释和适用过程的监督,确保法律的实施符合其原意和目的。在未来的法治建设中,我们应当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坚决反对和抵制任何形式的“曲意释法”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得到真正的维护和体现,也才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参考资料:曲意释法现象批判——以刑事辩护制度为中心的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更加注重公正与公平。然而,在一些案件中,一些当事人或律师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了不当手段,即所谓的“曲意释法”现象。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原则,而且也损害了司法公正和社会公信力。因此,我们需要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的批判和分析。从法律角度来看,“曲意释法”现象的存在会对法律权威造成严重损害。作为法治社会的基石,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性。任何人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时,都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法律规范。“曲意释法”现象的出现使得某些人可以违背法律规定而行事,这必然会导致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度和遵从度下降。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曲意释法”现象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作为一个创作者,我始终坚信伦理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和准则。如果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规避法律责任或者侵害他人权益,那么这样的行为不仅是违法的,也是不道德的。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和人际关系的恶化。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曲意释法”现象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需要每个成员都能够依法行事、遵循规则。如果任由“曲意释法”现象发展下去,必将破坏社会的秩序和稳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曲意释法”现象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倾向,应该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我们应该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同时强化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建设,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惩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刑事辩护制度作为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要追溯到古罗马时期。该制度扎根于“尊重人的尊严”这一思想,强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未经法律规定的程序判决有罪之前,被推定为无罪,而享有辩护权及其他诉讼权利,可以委托律师或其他辩护人参与刑事诉讼程序,通过充分行使辩护权,与追诉机关进行平等对抗,以维护其合法权益。该制度对于完整诉讼结构形态的构成,对于案件事实真相的查明,程序正义的实现,诉讼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公元前4—6世纪的罗马奴隶制共和国时期,由于交通便利和民主共和等自然因素与政治因素的影响,简单商品经济十分繁荣,贸易往来频繁,贸易程式繁杂,加之罗马法律纷杂琐碎为一般人所不熟悉,因此“代理人”、“代言人”在罗马共和国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随着法律的演进,职业法学家兴起,辩护制度逐渐为法律所承认。《十二铜表法》正式规定了法庭上辩护人进行辩护的条文。在罗马帝国末期又允许刑事案件的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均可自己延请懂法律的人为辩护人在法庭上开展辩论。由于古罗马法学的发达,辩护人多为熟谙法律者甚至法学家,这就大大促进了古罗马刑事辩护制度的发展,使古罗马成为当时世界上刑事辩护最发达的国家。在中世纪的欧洲,因基督教权威的恶性膨胀,使得世俗统治之外存在着一个平行甚至高于它的神权统治。由于早期基督教的不宽容和独断,设立了宗教裁判所惩治异端,并实行“神罚”。在裁判所中虽容许被告人辩护,但其辩护已沦为对审判官的有罪或罪重观点的补遗,而非依事实和法律予以驳击,因此在裁判所中的辩护是徒有虚名的。而且在中世纪欧洲世俗政权方面,刑事诉讼中奉行纠问式诉讼模式,在本质上蔑视人的基本权利,几乎剥夺被告人的所有权利,将其置于诉讼客体和司法处置对象的地位。因此,刑事被告人在中世纪的欧洲没有真正的辩护权,即使在某些情况下有,也因为法官的预断而难以发挥作用。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一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如英国的李尔本、洛克,法国的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响亮革命口号,在诉讼中他们主张用辩论式诉讼模式取代纠问式模式,赋予被告人辩护权,在审判中实现辩护原则。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在立法中肯定了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赋予了刑事被告人自己辩护和延请他人辩护的权利。英国1679的《人身保护法》首先肯定了被告人的辩护权。该法明确规定了诉讼中的辩论原则,承认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从而确定了刑事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主体地位。1808年拿破仑时期的《刑事诉讼法典》对辩论作了更为详尽、周密的规定,使刑事辩护系统化、规范化起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进程的推进,西方的辩护制度不断发展趋于完备。第辩护权。辩护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最基础、最核心的诉讼权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一般包含:(1)陈述权。当对被告人进行讯问时,给予其陈述和辩解的机会。(2)诘问权。刑事被告人享有的在庭审时可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的权利。(3)调查证据申请权。刑事被告人可以申请法院调取证据并申请法院传唤证人、鉴定人还有权请求与其他被告对质。(4)辩论权。刑事被告人享有的就事实和法律进行辩论,就证据的证明力和程序问题进行辩论的权利。(5)选任辩护人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选任辩护人为自己提供法律帮助,进行辩护。(6)救济权。刑事被告人不服法院的判决或裁定,有权获得救济。(7)回避申请权。为了避免有回避原因的司法人员不回避而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而赋予被告人回避申请权,以资补救。第辩护的种类和方式。刑事辩护一般分为自行辩护、委托辩护和指定辩护。所谓自行辩护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为自己进行的辩护。这种辩护贯穿于刑事诉讼整个过程,无论是在侦查阶段还是在审判阶段,被告人都可以为自己辩护,自行辩护是十分有效并被频繁使用的辩护方式。委托辩护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过与法律允许的人签订委托合同,由他人为自己作辩护。这里的他人可以是律师,也可以是其他公民。委托辩护相对于自行辩护而言更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行使辩护权,因此成为现代刑事诉讼中最为主要的一种辩护方式。指定辩护是指遇有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的,法院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指定辩护律师为其辩护。第辩护人及辩护人的范围。在刑事诉讼中,辩护权除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行使以外,还可以由其他人协助行使,即辩护人行使。辩护人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或法院指定,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依法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诉讼参与人。辩护人制度的设立弥补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能力的缺陷;弥补了国家司法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保障的不足;促进了诉讼公正的实现,并在社会中发挥着示范功能,促进法制宣传教育。在中国辩护人的范围较广泛:律师、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都可以被委托为辩护人,但是正在被执行刑罚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除外。第辩护人的责任。辩护人应该承担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责任。第辩护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为保证辩护人能充分执行辩护职能,履行辩护职责,法律赋予辩护人一系列诉讼权利。主要包括:独立辩护权、阅卷权、会见通信权、调查取证权、司法文书获取权、获得通知权、质询权、辩论权、控告权、拒绝权及其他权利。辩护人在享有上诉诉讼权利的同时需要承担下列诉讼义务:恪守职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义务;保密义务;正当执业的义务;遵守法庭规则的义务;律师的法律援助等义务。程序主体性理论的生成与发展基于“尊重人的尊严”这一思想,强调把人自身作为一种独立、自治的目的,而非被他人乃至社会用来实现某种外在目标的手段,强调其具有人格尊严,并在与他人交往中具有人格上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该理论为被追诉者享有辩护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说明。它强调被追诉人也是有尊严的个体,其尊严应当得到尊重。正如康德所认为的人性里有天生的尊严,每个人是独立的,任何人都无权把别人当作达到主观目的的手段,每个人总是把自己当作目的。任何法律权力的行使也不能使受影响的人丧失了自我尊重的人格。即使在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也不能被当作客体予以对待,而是有尊严的主体。正如黑格尔所言“不是把犯罪者看作单纯的客体,即司法的奴隶,而是把罪犯提高到一个自由的、自我决定的人的地位。”程序主体性理论说明了主体间地位的平等性。不管是国家机关还是公民个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权利义务平等,任何机关和个人不得超越法律之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或机关。正如贝卡利亚和孟德斯鸠所言,司法机关和被告人是平等的。当然,这种平等只限于程序上的平等,而且只有在诉讼程序中才能取得这种平等。程序平等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可以互相交涉、辩论和说服,程序参与各方都可以对程序的结果施加相当的影响。被告人的辩护权是体现其与司法机关享有平等地位的最重要的方面。最后程序主体性理论还揭示了主体本身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致性。这是主体间地位平等性的必然结果。因为一定诉讼主体的权利必然以其他诉讼主体承担义务为条件。所以,如果某一主体的权利义务不一致,就会造成主体间地位的不平等。由于司法机关包括拥有中立地位的法院在本质上都是针对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而进行诉讼活动的,拥有起诉、审判的权利,相应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应当拥有辩护的权利。由此可见,辩护权的存在是被指控人被视为程序主体的最低要求,允许辩护人协助被指控人行使辩护权则是为了巩固其程序主体地位。辩护制度的建立实为程序主体性理论的具体体现与要求。中国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辩护人的诉讼权利,使辩护人无论在诉讼权利的行使范围上还是在诉讼的介入时间上都有所改进,但这只是一种立法上的努力,静态的立法成果并不一定和动态的司法实践一一对应。目前我国的刑事辩护人的诉讼权利行使状况并不乐观:一方面,辩护人的权利大量得不到落实;另一方面,辩护人本人的人身权利也经常面临威胁。中国的律师辩护现在正陷入几难境地。中国刑事诉讼法第96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可以聘请律师”,“受委托的律师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两院三部一委”发布的实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一步要求“律师提出会见犯罪嫌疑人的,应当在四十八小时内安排会见”,对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毒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重大复杂的两人以上的共同犯罪案件,应当在五日内安排会见。这里的“应当”是要求办案机关必须在四十八小时或五日以内作出安排。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规定尚未得到认真的落实,具体表现在:一是办案机关以种种借口无限拖延;二是非涉密案件还要层层审批;三是不允许单个律师会见;四是以本案涉及国家机密为由不准会见;五是在会见场所秘密安装摄录设备;六是限定会见时间和次数,控制问话内容等,使律师在行使法律赋予的会见权时步履维艰,会见制度形同虚设。律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辩护必须占有确实充分的证据,因此,是否赋予律师调查取证权,以及律师如和调查取证成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确保案件质量,实现司法民主、公正的原则性问题。但就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辩护律师进行调查取证的现状并不乐观,据统计新刑事诉讼实施以来,全国已有200余名律师因调查取证被冠以伪证罪而遭受拘留和逮捕,最后绝大多数又以无罪予以释放。这一反常现象造成辩护律师的恐慌心理,不敢大胆从事调查取证活动,甚至多数律师接受委托后,干脆不作任何调查,导致辩护质量下降,刑事案件的辩护率也降低。在辩护活动中,律师查阅案卷材料,了解案情,是行使辩护权的关键和核心,只有全面了解案中的证据材料,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辩护或代理意见。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工作,都十分重视这一环节,为实现律师的知情权建立了证据开示制度,为查阅案卷材料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但刑事诉讼从立法到实务,辩护律师的该项权利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即使是刑事诉讼法第36条规定的“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在司法实践中也是限制有加。就刑事案件实际状况而言,律师介入刑事案件进行辩护的比率并不高,高水平的律师更是不愿参与刑事诉讼,其根本原因在于律师正确的辩护意见难以被采纳。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规定:“各国政府应确保能够履行其所有职责而不受到恫吓、妨碍或不适当的干涉;不会由于其按照公认的专业职责、准则和道德规范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而受到或者被威胁会受到起诉或行政、经济或其他制裁。”这些要求已经被世界多数国家的立法所吸纳。但是在中国的现实中,还时常有辩护律师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遭到侵犯,致使无罪被拘留或逮捕,甚至送交法庭审判的情况。特别是刑法第306条关于律师伪证罪的规定,在世界各国的刑事立法中实为少见。刑事辩护制度是现代法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和权威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在刑事辩护领域进行了多项改革和创新,如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完善律师会见制度等,这些措施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等方面对刑事辩护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介绍刑事辩护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刑事辩护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无罪推定、控辩平等、程序法定等;再次,分析刑事辩护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辩护权、辩护对象、辩护方式等;总结全文并指出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比如,律师执业环境有待改善、律师职业素养需要提高等等。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