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奇思教十思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本文概述《十思疏》是唐代名臣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文章首先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接着通过唐太宗与群臣的对话,对“十思”的内容作了形象的阐述和深入的说明,进而以“十思”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则思危而求安,戒奢以俭”,否则就会“覆盂之安,不堪重荷”。文章以质朴无华的笔调,诚恳切挚的言辞,从设喻入手,层层铺叙,婉转陈说,条分缕析,既切中时弊,又饱含深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十思疏》的深入解读,使学生理解魏征的谏言智慧和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道德教诲。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论证方法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启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引导他们结合现实生活,探讨如何将这些古代智慧运用到现代社会的治理和个人修养中。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期望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十思疏》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二、《十思疏》内容解读《十思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重要政治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重要体现。这篇文章以“十思”为核心,详细阐述了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有的思考和态度。通过解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以及他对于如何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福祉的深入思考。唐太宗在《十思疏》中提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他认为,国家的安定和繁荣离不开君主的德义之积。这体现了唐太宗重视君主道德修养的思想,认为君主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国家和人民。唐太宗在文章中列举了“十思”,即思考如何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居安思危、虚心纳谏等十个方面。这些思考不仅体现了唐太宗对于君主个人修养的要求,也反映了他在治理国家时的智慧和策略。例如,他强调君主应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避免骄傲自满和盲目自信。同时,他还提倡居安思危,即使在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也要时刻保持警惕,预防潜在的危险和挑战。《十思疏》还体现了唐太宗对于人民福祉的关心。他强调君主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仁政、减轻赋税等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这种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在当时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十思疏》是唐太宗治国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重要篇章。通过深入解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和思想精髓,也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三、教学设计在《奇思教十思谏太宗十思疏》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深入解析这篇文章,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此,我们将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导阅读:我们会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奇思教十思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例如,我们可以问学生:“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等。深入理解: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将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我们会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手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如何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批判性思维: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会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文章中的论证是否充分?”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应用实践:我们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十思”方法的文章,或者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尝试运用“十思”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希望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奇思教十思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不仅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还能够学习到一种有益的思维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四、教学实践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十思疏》的内容,领会其思想内涵,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们运用了情境导入法。在课程开始时,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唐太宗的绘画作品,营造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接着,我们让学生扮演唐太宗的角色,思考如何治理国家,从而引出《十思疏》的主题。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十思疏》中的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对《十思疏》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我们还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我们选取了一些与《十思疏》思想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十思疏》思想的理解。同时,这种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我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程结束时,我们组织了一次课堂分享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十思疏》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学习《十思疏》,他们不仅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还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了更多的启示。这种情感体验的分享,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也发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自己的力量。五、结语《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饱含智慧与深邃思考的杰出篇章,其中所蕴含的治国理政之道、修身齐家之理,对于今天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仍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领会文章的精髓,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中的思想智慧,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更能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形成对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独特见解。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考资料:《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作者魏徵以自己的敏锐眼光和深刻思考,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一份关于国家治理的忠告。在这篇文章中,魏徵提出了“十思”的观点,强调了一个明智的君主应该如何修身治国,以保持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我们需要明确这篇文章的类型。它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通过分析和论证,试图说服读者接受某种观点。在这篇文章中,魏徵的目的是要让唐太宗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努力做到“十思”,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居安思危:魏徵认为,一个君主在国家安定时期要时刻保持警惕,认识到潜在的危险,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谦虚谨慎:君主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过分自信和浮躁,以免做出错误的决策。戒奢宁俭:魏徵指出,君主应该摒弃奢侈浪费的行为,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以树立良好的榜样。知足常乐:魏徵认为,一个君主应该对自己的生活和权力保持满足感,不要贪图过多的享受和特权。择善而从:魏徵强调,一个君主应该善于听取臣民的意见,从善如流,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慎始慎终:魏徵提醒,一个君主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三思而后行,善始善终,以免半途而废或留下后患。勤奋不懈:魏徵认为,一个君主应该勤于政事,不懈努力,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仁心待人:魏徵主张,一个君主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爱百姓,以赢得民心。抑奢止俭:魏徵认为,一个君主应该抑制奢侈,提倡节俭,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稳定。诚信为本:魏徵强调,一个君主应该恪守诚信,以取信于民,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从这些方面来看,魏徵的论述是相当全面而深入的。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他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统计数据,使得论述更具有说服力。在写作过程中,魏徵的语言运用得十分准确、流畅而简洁。他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使得文章在表达上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注重段落结构的合理安排以及语气的恰当运用,使得整篇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通过对于《谏太宗十思疏》的简要评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卓越智慧。魏徵运用自己的敏锐眼光和精湛的文学造诣,成功地劝诫了唐太宗要努力做到“十思”,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篇文章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好的议论文应该是怎样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名臣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旨在劝谏太宗皇帝应当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等,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这篇文章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对我们现代政府管理仍具有重要启示。在太宗时代,唐朝正处于繁荣时期,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政治上的种种问题。由于国家统一和民生改善,统治阶层逐渐产生了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的情绪。魏征通过《谏太宗十思疏》对这种不良风气进行了深刻批评,提醒太宗皇帝居安思危,勤俭持政,倡导忠诚、谨慎、谦虚、尚俭等优良品质。魏征在文章中提出了十思,包括:思国、思臣、思君、思民、思俭、思勤、思谦、思慎、思真、思信。这些思考涉及到国家、官员、君主、人民等各个层面,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现实指导意义。其中,许多概念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借鉴和学习的。例如,“思国”要求我们时刻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不能因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思臣”则强调要尊重和信任官员,严格惩处贪污腐败,确保政治清明。对于现代政府管理来说,《谏太宗十思疏》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政府应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切实保障人民权益,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政府要注重自身建设,倡导勤俭节约,避免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政府官员应该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人民。《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具有深厚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文章我们要借鉴其中的思想精髓,时刻提醒自己居安思危,严格要求自己,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政府管理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我们要不断努力,以期在未来的政府工作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名臣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旨在劝谏太宗皇帝应时刻警惕骄傲自满,犯下过失。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对人性与政治智慧的深刻洞察。其中,魏征的讽谏艺术更是值得我们学习。魏征的讽谏艺术体现在他巧妙地使用了比喻和象征。他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理念具象化,使他的观点更加鲜明、易于理解。比如,他用“木从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来说明君主接受臣下的谏言就像工匠遵循墨线、金属经过磨砺才会锋利一样。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更使得他的观点深入人心。魏征的讽谏艺术还表现在他以小见大,由浅入深。他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引出大的道理,让太宗皇帝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领悟到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比如,他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例,从修补房屋漏水开始,引导太宗皇帝明白积累德行的重要性。再者,魏征的讽谏艺术体现在他的直抒胸臆和婉转曲折相结合。他的话既直接又间接,既明确又含蓄,使得他的意见既能够被太宗皇帝接受,又能够引起太宗皇帝的深思。比如,他在提到太宗皇帝的过失时,虽然直言不讳,但又巧妙地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使得他的意见既尖锐又温和,既直接又间接。魏征的讽谏艺术还在于他的真诚和忠诚。他对太宗皇帝的忠诚和敬意溢于言表,使得他的意见既具有说服力又具有感染力。他的真诚和忠诚让太宗皇帝感受到他的用心良苦,也让他的意见被太宗皇帝所接受。学习《谏太宗十思疏》,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更可以学习到魏征的讽谏艺术。他的比喻和象征、以小见大、直抒胸臆和婉转曲折相结合以及真诚和忠诚等技巧和方法,都是我们今天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学会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比如,在与人沟通时,我们可以运用比喻和象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分析问题时,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我们可以直抒胸臆和婉转曲折相结合,既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在做事情时,我们应该保持真诚和忠诚的态度,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文章。通过学习魏征的讽谏艺术,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文化和智慧,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让我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做一个有智慧、有品德的人。《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20,可畏惟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23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24则思知止以安人25,念高危26则思谦冲而自牧2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28,乐盘游29则思三驱30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31,虑壅蔽32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33则思正身以黜恶3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35,简36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37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38之寿,鸣琴垂拱39,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40之大道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得。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俱承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其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置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有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以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谟,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吴越为一体:吴越,指春秋时的吴国与越国,当时两国之间长期为仇,战伐不断。诚相见则可使有仇的人也团结成一体。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像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为谏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要“纵情傲物,骄奢淫逸”。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妙喻警人,陈述利害。引用古圣先哲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和“载舟覆舟”等至理名言,哲理剀切,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道理述尽,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后边则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全文形成一篇结构严谨的统一体。而“十思”又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为至要。“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第一段从开头至“塞源而欲流长也”,先正说,后反说。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这是正说。接着以比喻的手法来反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是万万不可能的。正说和反说,归结到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第二段从“凡百元首”至“所宜深慎”,分别从“在殷忧”和“既得志”等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正反论述。君主“在殷忧”时,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手下的人;而君主如果能对部下竭尽诚意,就能使君臣契合,上下一心。君主在“既得志”时,往往为所欲为,傲视他人;而君主如果傲视他人,即使亲属也会变得如同行路人那样互不相认。这样分别从“在殷忧”和“既得志”等不同情况下正说反说,归结到守业的君主容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保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第三段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至结尾,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这“十思”,好象是魏征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进行观照,多侧面地照一照“积德义”的镜子。人以铜为镜,唐太宗则以魏征为镜,魏征又给唐太宗以“十思”之镜。可以说,“十思”之镜是一个多棱镜。之所以说“十思”是多棱镜,是因为它从多侧面反映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从多方面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面开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来写,这篇奏疏虽然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食用菌栽培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湖南省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2025山东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湖北省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
- 【语文课件】《我的信念》课件
- 《壶口瀑布》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选集【人员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合集【职员管理】十篇
- 电力天然气周报:多省2025年长协电价落地11月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0.3
- 2024年上海市县乡教师选调考试《教育学》真题汇编带解析含完整答案(各地真题)
- 护士先进个人事迹材料(12篇)
- 2024-2030年中国压电薄膜传感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TSG+23-2021气瓶安全技术规程
- 法人授权委托书查询征信
- 期末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形象权授权协议
-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二册知识点概要填空
- 新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1单词正序英汉互译默写本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八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
- 2024-2030全球与中国吹灌封一体化产品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 2024年保安员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巩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