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山阳中学2021届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材料主要体现了周王A.重视王畿之地的经营 B.酬报开国辅臣的功绩C.欲行德政的贤明形象 D.开疆拓土的集权统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周王分封的对象来看,不仅仅有自身的家族成员,还有古代先贤的后代,这体现出了周王的贤明的形象,故选C;A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材料分封对象是古代先贤的后代,不是开国辅臣(功臣),排除B;这一做法并没有体现出权力集中的内容,排除D。【点睛】2.有学者统计先秦文化名人的“国籍”时发现,完成统一并创造了新制度的大秦帝国在先秦时期竟然没有贡献过一个文化名人。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A.深厚的文化积淀无助于统一大业 B.秦国缺乏文化创造与创新动力C.落后的文化状况有助于帝国崛起 D.秦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束缚较小【答案】D【解析】【详解】抓住材料“大秦帝国在先秦时期竟没有贡献过一个文化名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相对黄河中下游的诸侯国来讲,在文化上比较落后,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因而历史文化传统束缚相对较小,有利于创新发展,实现崛起,故D项正确,排除A项;秦国不甘自己的落后,有文化创造与创新动力,可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也不符合史实。3.下表为《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它反映了()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唐朝(唐玄宗)347举荐、行伍、门荫五代4624吏职、幕僚、举荐、行伍、门荫等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A.入仕途径日趋单一 B.官吏选拔渐趋公平C.重武轻文现象明显 D.士族阶层迅速崛起【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而成为宰相的人数在增加,这反映出选官制度更加公平,故B项正确;从“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可得出并不单一,排除A;C项不能从材料体现出来,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士阶层,排除D。4.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反映了明朝A.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C.职权细化提高了地方自主权 D.通过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是明太祖在地方推行三司分权的制度,主要是为了分化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郡县制就已经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排除;材料未涉及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B排除;朱元璋的三司分权分化了地方的权力,不利于地方自主性的提高,C排除。故选D。5.马克思指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马克思意在强调太平天国A.与传统农民起义一脉相承 B.不具有任何近代革命性质C.运动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D.与历史发展潮流背道而驰【答案】C【解析】【详解】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势力,但没有提出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以建立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这说明太平天国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注定不能取得运动成功,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具有近代一些新的因素,与传统农民起义不是一脉相承的,排除AB项;太平天国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一面,背道而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6.戊戌变法是公元1898年;八国联军侵华是公元1900年,农历庚子年;依此类推,公元1899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A.丙未年 B.甲午年 C.辛丑年 D.己亥年【答案】D【解析】根据中国干支纪年的顺序“戊己庚辛”和“申酉戌亥”,戊戌年之后应当是己亥年。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7.下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概况。表中现象()国别“势力范围”割占或租借地德国山东强租胶州湾俄国长城以北和新疆强租旅顺、大连法国广东、广西和云南强租广州湾英国长江流域强租“新界”、威海卫日本福建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A.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 B.使中国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C.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引发 D.使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中体现出19世纪末中国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情景,多个省份被租借或者被割让,这些现象会促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可能,B正确;表格的现象出现于甲午战争之后,A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之后,表格现象出现是甲午战争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引起的,C错误;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D错误。8.20世纪40年代,有人认为辛亥革命低烈度,不彻底,甚至以此否定革命。曾有辛亥革命的亲历者批评道:“在今日视之,或议当时同志,毫无反帝国主义思想,实则距时代三十余年,不审当时情事,率议前人是非,未有当也。”这说明A.辛亥革命并没有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B.只有亲历革命才能正确认识革命C.辛亥革命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D.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应持时空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在今日视之,或议当时同志,毫无反帝国主义思想,实则距时代三十余年,不审当时情事,率议前人是非,未有当也”说明评价辛亥革命不能脱离当时的实际情况,即应该置之于当时的情形中进行评价,也就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应持时空观念,故D正确;材料不是强调辛亥革命是否打击帝国主义势力,故A错误;亲历革命者,也未必能正确认识革命,故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对辛亥革命定性,且C项说法错误。9.鸦片战争以后,国人或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或高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帜。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则提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这表明五四运动A.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推动社会各阶层的联合斗争C.拉开了民族意识觉醒的序幕 D.实现了反帝与反封建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之前国人并没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的口号恰恰能说明其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故D项正确;A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的主旨在于口号的变化,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0.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一些阶层占国民党党员的比例统计表(整理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辛亥革命成功的有力推动 B.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C.中国国民党的全面改组 D.抗日民族统一战的线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国民党中出现了较多的农民、工人与学生,这是大革命时期国民党改组的结果,故C正确;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与国民党改组没有关系,排除A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不涉及国民党成分的变化,排除D。11.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6月,红四军明确宣布“取消苛捐杂税.保护商人贸易”。这些措施的颁布旨在A.保护中小工商业者的利益 B.改变土地国有的政策C.推动土地革命的深人开展 D.增加根据地财政来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取消苛捐杂税,保护商人贸易”都是为了推动土地革命的深人开展,故选C项;材料未反映中共政策旨在保护中小工商业者的利益,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土地政策的合理调整,并非改变土地国有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土地和商业政策的调整并非为了增加根据地财政来源.故排除D项。12.从1935年到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派遣张治中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主持修筑了吴江到福山、无锡到江阴、乍浦到嘉兴三道坚固的国防工事。其主要目的是A.积极防御日军的紧逼 B.谋划徐州会战的推进C.全力阻止红军的北上 D.扩大淞沪会战的战果【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时间“1935年到1937年”和地点“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来看,主要目的应是抵抗日本侵略做准备,故选A;1938年开始徐州会战,排除B;1935年到1937年,红军活动区域主要是西北,从地点上看可以排除C;修筑国防工事,是为抵抗外来侵略,并且淞沪会战中国战败,排除D。【点睛】13.口号和标语是重要的历史载体,可以反映时代气息和历史脉搏。下列口号和标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②“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③“打倒列强,除军阀”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③②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时的口号,“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提出的,“打倒列强,除军阀”是1924到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口号,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提出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四个口号提出的先后顺序是④③②①,D项正确;其他排序均存在错误,ABC三项不符合题意。14.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卫舰无视人民解放军“外国舰船撤离长江”的公告,闯入前线江段,继而遭到人民解放军猛烈炮击,“紫石英号”重伤搁浅,后逃往香港。紫石英号事件说明A.解放战争具有反帝性质 B.战争双方实力已发生变化C.英国殖民霸权一去不返 D.美英在华利益具有一致性【答案】A【解析】【详解】“紫石英号”事件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武力干涉国共内战的行径,因此此场战役具有反帝性质,A正确;单从势力来看,仍然是英国占据优势,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英美在华利益,D排除。故选A。

15.“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人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权,以及国家的军事制度,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材料中的“它”A.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B.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C.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团结D.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权”“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可以判断这是《共同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宪法文件,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B正确;A描述的是1954年宪法,排除;《共同纲领》颁布之时我国解放战争仍在进行,尚未完全统一,排除C;D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的法律成就,排除。16.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79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变化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建国初与我国建交的主要是亚非新兴独立国B.1955—1969年与我建交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C.70年代建交高潮主要是由于中美建交的影响D.建交国数量变化是外交方针不断调整的结果【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知,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在逐渐增加,这主要和我国推行“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有关,D正确;建国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A排除;1955—1969年受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求同存异”方针的影响,这一时期与我国建交的主要国家主要是亚非新兴国家,B排除;中美建交是20世纪70年代末,C排除。故选D。17.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法典立法工作因各种原因五次搁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这说明我国A.逐步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C.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健全 D.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全面建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强调的是我国的民主法制走向健全,这也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C正确;依法治国方略是在十五大上确立的,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法制建设的发展完善,并非是体系的形成,B排除;材料与小康社会目标无关,D排除。故选C。18.乔治威尔斯的《全球通史》记载: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国来袭,全希腊人都投入抵抗。以希腊贫穷的公民为主体的陆海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胜利。这反映了A.古希腊公民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 B.雅典完备的民主政治体制C.公民群体组成军队战斗力更强 D.城邦体制具有制度优越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全希腊人都投入抵抗。以希腊贫穷公民为主体的陆海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希腊人集权荣誉感很强,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A项正确;BCD材料强调的是旨无关,没有体现,排除。19.古代罗马的大多数法学家认为,“但凡让皇帝满意的就有法律效力”。其意是指罗马皇帝A.对罗马法发展贡献最大 B.是罗马法发展的渊源C.是罗马法的具体执行者 D.促使罗马法形成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但凡让皇帝满意的就有法律效力”意味着罗马皇帝对于罗马法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换而言之,罗马皇帝本身颁布的敕令法令就是法律,因此可以说罗马皇帝是罗马法的渊源,B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罗马法的具体执行者是罗马的司法官员而非罗马皇帝,排除C;罗马法体系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罗马法体系形成,D排除。20.美国1787年宪法和德意志1871年宪法均确立了联邦制。下列对二者认识正确的是A.均通过反对殖民统治建立 B.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失去自主权C.联邦制度被各国广泛借鉴 D.历史传统影响政治民主化程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和德意志1871年宪法均确立了联邦制。但是美国由于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这一阶段,因此其民主化的程度较高。而德国经历过欧洲的中世纪,且各个邦都有自己的君主,因此其封建性更浓厚,因此其民主的程度较低。反映出历史传统影响政治民主化程度,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1.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B.使权力制衡关系被打破C.剥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D.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强化了总统的权力,使议会不再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故选C;总统自开始就是法国的国家元首,排除A;戴高乐的措施强化了总统的权力,但没有改变权力制衡体制,排除B;戴高乐的措施扩大了总统的权力,有利于改变议会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的局面,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D。故选C。22.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认为当前形势的特点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以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此后,布尔什维克党A.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 B.要求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C.要求结束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决定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以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体现了结束二月革命以来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要求,故选C;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A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四月提纲》主张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武装起义”表述错误,排除D。23.有学者指出,“深陷越南战争泥泞的美国人民反对美国介入越南的抗议不断扩大,这表明公众对美国冷战政策的公开疏远——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死在世界的另外一边的时候”。美国民众的这一态度A.直接导致越战的结束 B.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C.导致美国“冷战”政策失败 D.引发中美关系正常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反对越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态度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尽快退出战争,故选B项;这不是导致越战结束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故排除AD项;民众的抗议没有导致美国“冷战”政策失败,故排除C项。24.美国学者亨廷顿1993年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书中对世界未来走向描述如下图,由此可见A.冷战结束后新的世界大战难以避免 B.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C.亨廷顿科学指出了冲突根源是文明 D.多极化格局已经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答案】B【解析】【详解】据图示中内容可知书中描述了多个势力中心,由此说明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故选B;冷战结束后并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排除A;题意中并没有指出冲突的根源,排除C;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摘编自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材料二英国政体由三部分组成:国王、上院和下院。专制制度瓦解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现代君主制的关键是立宪,从理论上讲,英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按政府的决定办事,其私人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政府的限制。世袭制不符合现代民主精神,英国人只是在事实上剥夺了上院的大部分权力,在形式上并没有触动它,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尊严。民主制在20世纪的英国下院体现得相当充分。它由直接普选产生,在理论上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在选举权方面,19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20世纪主要是使妇女取得选举权。——摘编自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变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答案】(1)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官僚政治,考试选拔官员;民本思想。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变化:权力重心由上院转移到下院;君主和贵族的权力日益形式化;民主权利的主体逐步下移。原因:历史传统;资本主义发展;人民的斗争。(3)制度建设须立足国情;制度建设应与时俱进;制度变革应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推进等【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可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根据“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得出官僚政治,考试选拔官员;根据“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得出民本思想。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方面概括。(2)变化:根据“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得出权力重心由上院转移到下院;根据“从理论上讲,英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按政府的决定办事,其私人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政府的限制”得出君主和贵族的权力日益形式化;根据“在选举权方面,19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20世纪主要是使妇女取得选举权。”得出民主权利的主体逐步下移。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历史传统、资本主义发展、人民的斗争等方面概括。(3)根据所学可从制度建设须立足国情、制度建设应与时俱进、制度变革应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推进等方面概括。26.美国《时代》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从1951年到1975年,周恩来先后六次登上《时代》封面。时间标题封面记者态度1951共产主义者周恩来采用一幅周恩来肖像画,他微笑着面对正前方,以紫禁城的阁楼飞檐为背景丑化和妖魔化1954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周恩来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和“目露凶光的青龙金握手的场面仇视和恐惧1964周恩来受到苏联柯希金的欢迎周恩来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偏袒和轻视1971中国人来了周恩来的铅笔画肖像遗憾和客观1972尼克松的中国之旅一副不太规则的四格画:尼克松分别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谈;尼克松与夫人一起游览长城,观看样板戏“红色娘子军”;一个黑色的“友”字把画面巧妙分开。趋于客观友好1975胜利属于周恩来周恩来肖像画,表情十分的疲倦根据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提取自己的观点,并运用史实进行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中美关系的变化影响美国对中国认知态度。论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美国对中国实施孤立封锁政策,为了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中美关系紧张。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1954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国际地位得到提升。1964年中苏关系紧张,美国用共产主义者红色中国等具有严重意识形态色彩的词语来形容周恩来,丑化周恩来形象,对中国仇视和轻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调整外交策略这只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国际影响力得到提高,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破产。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对华态度趋于友好。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时代周刊》对中国的认知态度也有仇是走向客观。【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尼克松的中国之旅”这一信息可得出中美关系的缓和这一主题。论述时可从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亦可。(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材料1901年1月,清政府发布了筹办“新政”的上谕,并陆续颁布了整顿吏治、废除科举、派遣留学生、办理警务等法令,从而拉开了警政建设的序幕。1902年5月,袁世凯参照外国的办法,在保定创设警务总局一所、分局五所,挑选五百巡警分布城厢内外,直隶的警政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同年,袁世凯在天津设立巡警学堂,聘请洋人充当教员,并编译外国有关警务书籍,教授警务知识,令各局巡警学习。次年,将保定巡警学堂并归天津,改称北洋巡警学堂,培养巡警官弁。其后又增添河巡、马巡、暗巡和消防队等,把警察制度推广到各府、县及铁路,在全省建立起警察网。袁世凯的首创被清政府当做经验推广到全国,广西、福建、上海、浙江等地纷纷仿效。警察制度成为国家机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摘编自侯宜杰《袁世凯传》(1)根据材料,概括袁世凯建立警察制度的措施。(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警察制度创立的影响。【答案】(1)措施:合理借鉴西法,首创警察制度;设立巡警学堂,培养专门人才;聘请洋人教员,编译专业书籍;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