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讲排除犯罪的事由分配学时: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一、排除犯罪性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理解各国刑法理论上的不同提法:
中国:“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排除犯罪的事由”、“正当行为”德、日等国:“违法阻却事由”(合法化事由或正当化事由)英美等国:“合法辩护”的一部分法国:“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因”该类行为即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依照法令的行为、基于受害者承诺的行为等。
根据我国犯罪构成理论,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具备犯罪构成全部要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件,就不能构成犯罪,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排除某一行为的犯罪性,是因为该行为不具备犯罪构成的某些或者某个要件。比较:案例1陈某系一位二十多岁的农民,2005年春节过后,在打牌时与王某发生口角,被王某打了一耳光,负气离开。回家后越想越觉得窝囊,遂找了一根木棒返回现场,此时王某还在与他人打牌。陈某抄起木棒对王某进行殴打,致王某脾脏破裂,后被摘除。案例2一歹徒冲进某中学,持刀欲伤害一名学生。危急之中体育老师李某一拳将歹徒打倒,致其脾脏破裂,后被摘除。(二)特征犯罪行为之所以要受到刑法的制裁,归根结底是行为危害了社会,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排除犯罪性的行为不但不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反而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这是排除犯罪性行为的实质特点。在我国,现行刑法只明确规定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两种排除犯罪性的行为理论和实践中也都承认其他超法规的排除犯罪性的行为,包括:(1)依照法令的行为,又包括依照法律的行为,职务行为,执行命令的行为;(2)业务正当行为,如医疗行为、竞技行为、律师行为等;(3)自助行为;(4)自损行为;(5)被害人同意的行为,包括事前同意的行为,推定承诺的行为,以及事后的同意或宽恕行为;(6)安乐死;(7)其他正当行为,如正当冒险行为、义务冲突行为、警察圈套等。第二节正当防卫案例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以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式制止不法侵害,尚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二、正当防卫的条件
(一)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不法侵害的发生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社会或个人的权益免受不法侵害,倘若没有不法侵害的发生,公民就不必也不能行使正当防卫权。有不法侵害的发生,是正当防卫行为得以实施的前提。
1.不法侵害的概念
在现代汉语里,侵指侵袭,害指损害,所谓侵害,即是指对某种权益的侵袭和损害。而不法侵害,则是指对某种权益作出违反法律规定的侵袭与损害。
(1)不法侵害是否仅包括犯罪行为,其是否还包括一般的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在内?
(2)不法侵害中的“不法”系指主观的不法还是客观的不法?精神病人实施的侵害行为能否进行防卫?
(3)不法侵害是仅指以积极的作为方式实施的行为,还是包括以消极的不作为方式实施的行为在内?
2.对合法行为不能实行正当防卫
不法侵害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对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合法行为就不能实施正当防卫,如(1)依法执行公务或合法命令的行为。(2)公民依法扭送正在实施犯罪或犯罪后立即被发觉的、通缉在案的、越狱在逃的、正在被追捕的人犯的行为。(3)正当防卫的行为。(4)紧急避险的行为等。3.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如果行为人所谓的防卫,针对的只是自己臆想的“不法侵害”,那就不是正当防卫,只能是“假想的防卫”。假想的防卫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行为人主观上有防卫意图,认为自己是对不法侵害人实行防卫;二是在客观上损害了未实施不法侵害的人的人身权利和其他权利,因而具有社会危害性;三是行为人的行为是基于对事实的认识错误产生的,在实践中应按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解决。假想防卫主要包括三种情形:
(1)不存在任何侵害,行为人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实施了所谓的防卫行为。
(2)存在着侵害,但该侵害不是不法侵害,或者虽然是不法侵害但却不能对其进行正当防卫,行为人误以为存在进行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实施了所谓的防卫行为。
(3)存在不法侵害,也可以实行正当防卫,但行为人防卫时搞错了对象,将无辜的第三者当成了不法侵害人,实施了所谓的防卫行为。
假想防卫排除故意的成立。根据行为人是否应当认识到并不存在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分别认定为过失或意外事件。案例:女青年王某由于上夜班,常常要在晚上十一点钟下班回家,一个人走在一段路灯昏暗的小巷里,内心十分害怕。为了给自己“壮胆”,随身带了一把匕首。某天晚上王某走在这段路上时,有一位男青年向她冲过来。她以为是遇到了歹徒要袭击自己,掏出匕首,就向男青年刺了一刀,致男青年重伤。事后得知,该男青年是因为妈妈夜里突然生病,才急急忙忙跑出来去给妈妈买药。该女青年的行为,就属于假想的防卫。(二)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有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正当防卫。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是指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的持续状态。
1、如何理解“正在进行”?不法侵害已经开始一般理解为不法侵害者已经着手实施侵害行为。如杀人犯持刀向受害人砍去,可以认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抢劫案件,则只要侵害者开始使用暴力或以使用暴力进行威胁,即可认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正当防卫往往都是针对突发事件进行的,由于情况紧急,要求防卫者极其准确地把握不法侵害的着手时间,有可能使防卫者处于不利的地位。
2、如何理解“侵害已经结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停止防卫行为:(一)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二)不法侵害行为确已自动中止;(三)不法侵害人已经被制服,或已经丧失侵害能力。”
3.不适时防卫
不适时防卫是指防卫行为发生在不法侵害开始之前,或者发生在不法侵害已经结束之后的情况。不适时防卫不是防卫行为,更不是正当防卫。它包括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
(1)事前防卫:指在不法侵害开始之前即对侵害人采取反击行为,损害其合法权益的情况。事前防卫不是防卫行为,而是一种“先下手为强”的故意犯罪。
案例:张、李二家素有恩怨,但是两家的小孩子在一块玩得很开心。一日,张某与其妻说,李某总是和他们家过不去,过几天,他要放火烧李某家的柴垛,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这话被张家的孩子听到了,就对李家的孩子说,“我爸爸说了,要烧你们家的柴垛呢”。李家的孩子回家说了之后,李某大怒,拿着一把大镐跑到张家将张某打成重伤。(2)事后防卫:指不法侵害确实已经结束之后,行为人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打击行为。事后防卫也不是防卫行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行为人也认识到不法侵害已经结束,但仍然对不法侵害人予以打击的,不法侵害确实已经结束,行为人误以为不法侵害仍在进行之中,进而对不法侵害人予以打击并造成其损害的,应按假想防卫的原则处理。
(三)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防卫行为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才能实施,而不能针对其他的第三人。不法侵害人始终是防卫行为指向的目标。
案例:甲伤害乙,乙抓住甲的儿子进行伤害,乙的行为就不是正当防卫,而是故意伤害行为。
1、对共同侵害人的防卫对共同实施不法侵害的人,包括在现场的不法侵害的组织者、指挥者以及直接参与者,都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2、对物防卫
所谓对物防卫,是指对来自物,特别是来自动物的侵害实施的防卫行为。我国刑法理论认为,对物防卫是否成立正当防卫,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来自无主动物的自发侵害纯粹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属于不法侵害。人们将毒蛇打死、将饿狼击毙的行为不具有刑法学上的意义,不是正当防卫。
(2)对于国家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侵害或有主动物的自发损害,人们可以对其进行抵抗、反击。这种行为属于避险行为,如果符合紧急避险的条件,成立紧急避险,否则行为人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对于动物被人唆使或由于主人的过失而侵害他人的,对动物的反击实际上是对不法侵害行为的防卫,应该认定为防卫行为。
(四)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必须有防卫意图的存在
1.防卫意图的内容
防卫意图指防卫人在实施防卫行为时对其防卫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所具有的心理态度。防卫意图包括防卫认识与防卫目的两方面内容。
(1)防卫认识:防卫认识指防卫人面临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对不法侵害及防卫行为各方面因素的认识。防卫认识是防卫意图的前提和基础。
(2)防卫目的:防卫目的指防卫人在防卫认识的基础上,进而决定实施防卫行为,并希望通过防卫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愿望。防卫目的包括以下两个层次:
2.不具有防卫意图的行为
有的行为表面上虽然符合正当防卫的要件,与正当防卫也有共同之处,但却不具有正当防卫的主观要件——防卫意图,因而不是防卫行为,更不是正当防卫。这样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防卫挑拨:指意图加害于对方,而故意挑逗、激怒对方,促使对方向自己进行攻击,然后以“防卫”为借口加害对方的行为。
2、相互的非法侵害行为:指双方都出于非法侵害对方的故意,而实施的相互侵害的行为。如互相殴斗、流氓打群架、黑社会火并等。(3)偶合防卫。(五)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根据刑法第20条第2款的规定,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是“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被告人朱某,天津人。1992年9月2日下午3时许,被告人牛某替其妻杨某在天津市南开区立新里市场卖布头。刚饮过酒的被害人李某走过来指着一块布头要牛拿给他,牛间明情况后告诉李说布头小,不够做衬衣的料,但还是将布头拿给了李某。李接过布头简单看了一下,即扔到牛某的脸上,牛拿过布头也抽了李某的面部一下,双方发生口角,经他人劝开。牛某为避免事态扩大,急忙收拾部分布头离开市场。牛离开市场不久,李某带着一个文身的男青年返回原地。文身青年过来就抢拿牛某摊位旁边刘某摊位的布"说"这布头是我的。"在他人的劝说下,文身青年才将布头放下,然后离去。李某在市场没走。当日下午5时许,牛某返回市场收拾余下的布头时,被等候多时的李某发现。李上去用拳头击打牛的面部,将牛的眼镜打碎落地,眼镜碎片划破了牛的眼皮,但牛没有还手。接着李某又用右臂夹住牛某的颈部,继续殴打牛。由于李的身体强壮,牛的身体瘦小,牛挣脱不开。牛某为逃脱挨打,情急之下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着李某乱捅。先将李的右手臂捕伤,但李仍未停止对牛的殴打,后又将李的左腹捅伤,李才将牛放开,牛也没有再捅李。在市场管理人员赶到后,牛某将水果刀交给管理人员,次日向公安机关投案。李某的腹部伤,经法医鉴定为重伤。
1.正当防卫的限度
在认定防卫行为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成立正当防卫,即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认定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时,应以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为基础,只有了解了必要限度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对“必要限度”含义的理解,新刑法颁布之前刑法理论中的“适当说”是科学的,即“必要限度的确定,应当以防卫行为是否能制止住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为标准,同时考虑所防卫的利益的性质和可能遭受损害的程度,同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性质、程度大体相适应。”
第二,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并不必然地违反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只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才能以防卫过当论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包括以下情形:
(1)防卫行为所保护的利益明显小于防卫行为给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损害。
(2)不法侵害行为明显不具有紧迫性。防卫人却采取了急迫的防卫手段。
(3)根据当时的客观环境,防卫人明显不必要采取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的防卫手段即可制止不法侵害,但防卫人却采取了这样的防卫手段。
第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与“造成重大损害”是并列的,只有两者同时具备,才能认定为超过了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
2.防卫过当的性质
防卫过当具有两个特征:(1)防卫过当和正当防卫一样具有行为的防卫性,具有有益于社会的一面。(2)防卫过当具有客观的危害性和主观的罪过性,它不符合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客观上具有危害社会的特征,主观方面也存在着罪过,因而才构成了犯罪。这一特征是防卫过当区别于正当防卫的关键。
3.防卫过当的主观罪过形式
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不可能是直接故意,而可能是间接故意和过失。其中大多数情况下是疏忽大意的过失,极个别情况下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案例:被告人方甲赶墟途中遇到其侄儿方丙(21岁)。方丙平日有偷摸行为,多次受到方甲的管教,因而对方甲有积怨,近日又得知其弟因偷砍他人毛竹,受到方甲的当众指责,心中更加不满。方丙抓住方甲的衣服,用拳打方甲的胸部,用脚踢方甲的脚部,并将方甲推倒在路旁距地面约3-5米深的地瓜地里。方甲爬起来往回跑,方丙拿起方甲丢下的扁担在后面紧追,追了约100米,追上方甲,即用扁担打中方甲的腰部。方甲没有还手,继续往前跑。方丙手中的扁担被群众夺下,又操起路旁的一把锄头追打方甲,方甲见状也拿起路边的一把劈刀准备抵挡,后来双方手中的工具均被群众夺走。方丙仍不罢休,又跑进凉亭从卖猪肉的摊上拿了一把屠刀追杀方甲,方甲越过凉亭下的小溪,方丙追至溪边,将屠刀朝方甲掷去,没有击中,刀在方甲身后约30公分处落地。方甲返身捡起屠刀,见方丙又追赶过来,就说:"你真的要过来?"话音未落,方丙即迎面扑来夺刀。方甲怕刀被夺去,右手握着刀,左手护住右手腕,高举着屠刀。双方在争夺中,屠刀劈中方丙的左颈部,顿时大量出血。方丙受伤松手,方甲继续往前跑。方丙继续追赶,约迫出9米远处倒地,被群众送往乡卫生院抢救无效死亡。三、无限防卫权
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理论界一般将该规定称为“无限防卫权”。
(一)无限防卫权的构成要件
1.防卫人所面临的不法侵害必须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
(1)这种不法侵害必须是犯罪行为。这种侵害行为不仅在客观上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且侵害人必须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主观上必须出于故意。
(2)这种犯罪行为必须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安全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
(3)这种严重侵犯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必须以暴力实施。对于以非暴力手段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防卫时如果造成犯罪分子伤亡的,不能适用该款规定。
2.防卫人必须出于保护人身安全的目的(二)适用无限防卫权之规定应注意的问题
1.适用无限防卫权之规定时仍应考察其行为是否符合防卫行为的其他条件。
2.并不是只有在行使无限防卫权时造成伤亡才不负刑事责任。在对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暴力犯罪以外的犯罪行为或其他不法侵害行为实施防卫时,也可能造成犯罪分子或不法侵害人伤害或死亡的结果,特别是容易出现伤害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其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应该按刑法第20条第2款的规定认定为正当防卫。
3.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不法侵害是否构成犯罪,不属于防卫认识的内容。第三节紧急避险案例:被告人李某系某山区小学支教的女教师,周末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途中遇一男青年企图抢车。她环顾四周无人,又天近黄昏。于是便主动向对方表示:如果想要车,只管推走,不要伤害她。那青年当即粗暴地表示允诺,并准备推车。抢劫犯弯下身子检查车子,看看是否好用,以便迅速离开现场。这时李某突然趁其不备,用才卸下的气筒朝弯腰低头的抢劫犯的后脑猛击一下,将抢劫犯击倒在地,赶忙骑车去报案。当李某来到最近的一个屯子时,只有一户人家从门缝露出一线灯光,李某便投奔光亮而去。这家有母女二人。李某向主人说明遭遇后,母女深表同情。并表示天色已晚,公安派出所还在较远的大屯子,路途不安全,邀李某当晚留宿在她家,明早再去报案。老太太又恐客人害怕,让女儿陪宿。抢劫犯姓张,实际上是老太太的儿子。李某借宿的正是他家。他一进门便发现自己抢过的自行车在院内,急忙问明来历,母亲便把投宿人的遭遇叙说了一遍。张某听后十分惊慌,急忙问明李某睡觉的位置和方向。老太太说,李某睡在外侧,女儿睡在内侧,头朝北。张某摘下窗上侧草用的侧刀,悄悄拨开房门,走进房间,在黑暗中摸准睡在炕外侧的人头,照脖颈部猛砍一刀,又悄声回到北房,才对母亲说,抢自行车的人就是他,李某已经认识他,为了逃避揭发,已将李某杀死。老太太忙从柜子里拿出被褥,同儿子一起将尸体包起,拾到田间扔进枯井涅灭罪迹。实际上,李某尚未人睡,张某母子的谈话、摘侧刀、拨门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她极度恐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悄悄将张某的妹妹推到土炕外侧,自己睡到她的位置上。因此,罪犯张某杀死的实际是自己的妹妹。李某乘张某母子抬尸外出之机,骑车回县公安局报案。问题1.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有哪些?2.能否以牺牲他人生命的办法来保全自己的生命?3.本案应如何处理?一、紧急避险的概念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害,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二、条件1、起因条件: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3、对象条件: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4、限制条件:不得已而为之5、限度条件: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三、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危险来源只是人的不法侵害非常广泛,包括人的不法侵害、自然界的力量、动物的侵袭,以及人的饥饿、疾病等特殊情况对象不法侵害者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条件只要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排除危险的不得已情况下损害程度限度允许等于或者大于不法侵害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损害,不能大于或者等于所避免的损害主体没有特殊要求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避免本人危险第四节、其他排除犯罪的事由一、依法法律的行为
1、职务行为职务行为:是指公务人员直接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或者履行职责的行为。2、权利(义务)行为权利行为:是指一般公民依法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的行为。1具有目的的正当性。2行为的合法性。二、执行命令的行为执行命令的行为:是指根据上级国家机关或者领导人发布的命令而实施的行为。法定条件1执行的命令必须是所属上级国家工作人员基于职权所发布的。2上级国家工作人员命令下级国家工作人员所为的行为,须属下级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范围内应实施的行为。3命令的发布形式和程序都不违法。4命令的执行者对上级命令的违法性缺乏认识。三、正当业务行为正当业务行为:指从事特定业务的人基于正当业务的要求所实施的行为。此处的业务是指由于行为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而持续经营的事务,与其职业密切相关。条件:1所从事的业务必须是合法的。2从事该项业务必须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固定性。3行为人的行为必须在其业务范围以内。超出此限制范围,就不能成立正当业务行为。4行为不得超出业务上要求的必要限度。四、被害人承诺的行为被害人承诺的损害:是指得到有权处分某种权益的人的同意而实施损害其权益的行为。条件:1承诺人须是被侵害利益的权利人。2承诺必须是被害人自觉自愿的抉择。3被害人承诺主观上必须是为了追求有益于社会的目的。4承诺必须在外部表示出来,并且基于承诺实施损害行为的人,必须认识到被害人的承诺。性。5被害人必须是在损害前或损害时表示承诺,行为之后表示同意的,则不发生承诺的效力。6根据承诺所作出的损害行为本身,即其方法和程度必须符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规定。五、义务冲突:存在两个以上不相容的义务,权衡利弊后,履行了其中的某种义务,而不得已放弃履行其他义务;六、自救行为:法益受到侵害后,在通过法律程序、依靠国家机关不可能或者明显难以恢复的情况下,依靠自己力量救济的行为。二、单项选择题1.甲外出时在自己的住宅内安放了防卫装置。某日晚,乙撬门进入甲的住宅后,被防卫装置击为轻伤,甲的行为是什么性质?()A.故意伤害罪B.正当防卫C.防卫不适时D.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2.甲与乙因琐事发生争执后,甲扬言要把乙杀死,并去商店买了一把匕首。乙怕甲杀死自己,就在甲从商店回来的路上,用猎枪将甲打死。甲的行为属于()。A.正当防卫B.防卫过当C.故意犯罪D.假想防卫3.避险过当的主观罪过是()。A.过失B.故意C.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D.既可以是间接故意,也可以是过失4.下列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认识正确的是()A.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以防卫过当罪定罪处罚B.紧急避险用于解决紧迫情况下合法利益之间的冲突C.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D.事后防卫属于防卫过当的一种形式5.故意挑逗、引诱对方实施不法侵害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加害对方的行为是()。A.防卫挑拨B.假想防卫C.事先防卫D.正当防卫6.不法侵害人为多人时,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不包括()。A.实施了最严重侵害行为的人B.实施了一般侵害行为的人C.在现场助威的侵害者一方的人D.现场的旁观者1.答案:B2.答案:C3.答案:D4.答案:B5.答案:A6.答案:D1.下列属于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的有()。A.执行命令行为B.受害人承诺的行为C.正当业务行为D.自然探险行为三、多项选择题2.甲发现有人盗窃后逃跑,便手持转头追赶,并用砖头投掷该窃贼。结果砸到了旁边的群众,致人重伤。甲的行为是()。A.正当防卫B.过失犯罪C.不是正当防卫D.意外事件3.下列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情形有()。
A.防卫过当B.假想防卫
C.挑拨防卫D.事后防卫4.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是:()。A.行为对象不同B.危险的来源不同C.对损害程度的限度不同D.紧急避险是别无选择的一种选择,而正当防卫无此要求5.紧急避险的危险的来源有()。A.自然力量产生的危险B.机械、能源设备产生的危险C.动物侵袭造成的危险D.不法侵害1.答案:ABCD2.答案:BC3.答案:ABCD4.答案:ABCD5.答案:ABCD三、不定项选择1、下列关于有关排除犯罪性的事由,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在街头持刀抢劫,正好被巡逻民警乙撞见。乙在鸣枪示警无效的情况下,对甲进行射击,将其击成重伤。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B.因甲举报乙丙的抢劫行为,乙丙被定罪处罚。乙丙出狱后对甲怀恨在心,扬言报复。一日甲在大街上偶遇乙丙等人,立即遭其无端殴打,并被乙用刮刀刺中胳膊。甲急忙夺路跑走,眼看追不上甲时,乙突然高呼:“抓小偷!”。路人丁不明真相,上前抓住甲。甲一时难以挣脱,不得已刺伤丁某,得以脱身。甲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C.由于特殊正当防卫针对的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这种犯罪一旦着手实行便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应当允许防卫时间适当提前,即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处于预备阶段时,也应允许进行特殊正当防卫
D.甲用迷药将在浴室休息的乙麻醉,劫得乙的手机、钱包后准备逃离现场之际。恰被服务员丙撞见,丙为抢回客人的财物将甲打成重伤。则丙的行为无过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2、:放火犯甲纵火后逃跑,这时火势正在蔓延,存在着对公共利益的严重危险。乙追上甲,将甲打成重伤。乙的行为()。
A、正当防卫B、防卫过当
C、事后防卫D、构成故意伤害罪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某甲饲养的狗某日跑出户外,看到某乙在散步,就冲上去扑咬某乙。某乙见状,捡起石头将狗砸伤。某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B、某丙在乘坐出租车时,持刀抢劫了司机某丁的400元钱。在某丙下车后,某丁立即驾车将某丙撞成重伤,夺回被抢的400元。某丁的行为属于事后防卫C、张某在火车上在同座乘客高某的水杯中放了迷药。趁高某喝后昏迷的时候,张某翻找高某的钱包。另一乘客李某发现了张某的犯罪行为,就趁张某不注意时,向张某刺了一刀。后张某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D、郭某与马某共同绑架了杨某。在勒索到赎金后,郭某准备杀死杨某,但马某反对。在郭某动手杀杨某时,马某趁郭某不注意,将郭某杀死。马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因排队买票与乙、丙二人发生争吵,乙、丙二人对甲大打出手。甲情急中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往前乱刺,结果刺中站在乙旁边的丁,致丁重伤。甲的行为属于防卫第三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578-2025无损检测声发射检测压电声发射传感器接收灵敏度谱的验证
- GB/T 45436-2025电炉工艺及装备技术改造规范
- 纺织企业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考核试卷
- 电信服务在智能物流配送的优化考核试卷
- 液体分离技术在皮革工业的应用考核试卷
- 纤维制品的国内市场消费趋势分析考核试卷
- 畜牧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认证流程考核试卷
- 无线广播传输在体育赛事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气象预报在农业种植调整中的作用考核试卷
- 稀有金属在智能传感器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6 Topic3 SectionC-教案
- 西门子SIMATIC NET 以太网 OPC组态详细配置
- Q∕SY 01039.2-2020 油气集输管道和厂站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2部分:管道数据管理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财务、药品、固定资产、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附录一
- 10x2017对称式三辊卷板机设计说明书
- 大象版小学《科学》实验目录
- 气柜施工方案(修改)
- 美国各州的缩写及主要城市
- 毕业设计(论文)-电话听筒塑料模具设计说明书
- 基坑监测阶段性报告.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