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家作品(中国古代文学)_第1页
天津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家作品(中国古代文学)_第2页
天津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家作品(中国古代文学)_第3页
天津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家作品(中国古代文学)_第4页
天津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家作品(中国古代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作家作品(中国古代文

学)

一、文言文阅读

(2023•天津河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旧本韩文后

(宋)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

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

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

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①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夸荣当世,未

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

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手本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

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

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勺作为古文。因出所藏

《昌黎集》西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

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

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

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典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

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

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

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

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

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

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注】①杨、刘:指杨忆和刘筠,北宋诗人,被称为西昆派,以“雕章丽句,脍炙

人口”得名,多写一些应酬唱和、脱离现实、专门追求形式技巧的诗文。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视之发:打开

B.遂那与作为古文相与:互相

C.学省当至于是而止尔学者:求学的人

D.而师承于千万世法:效法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印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碑击沛公于坐

B.以夸荣当世/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因出所藏《昌黎集》内补缀之/青,取之于蓝,地青于蓝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

可谓盛矣

B.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

谓盛矣

C.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

谓盛矣

D.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

谓盛矣

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作者对于韩愈为人或文章推崇的一项是()

①脱落颠倒无次序②见其言深厚而雄博

③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④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

⑤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⑥亦志乎久而已矣

A.①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⑥D.②③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记叙了作者童年在李家墙壁间的破竹筐中偶得已脱落颠倒、次序很乱的

《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

B.作者生活的时代,始终把能写出以杨忆、刘筠为代表的“时文”,作为考中功名,得

到好名声,被人称赞的标准。

C.欧阳修记叙韩文“没而复盛”,举了孔孟的例子,是为了阐明"道''可能暂时泯没,但

其生命力必将永存的道理。

试卷第2页,共20页

D.这篇文章以作者珍藏的一部旧本韩文为线索,融记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语言朴

实,字里行间饱含浓厚感情。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2)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7.文中写了欧阳修三次读《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他心境有怎样的变化?

(2023・天津南开•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简夫少卿诗集引

[宋]苏辙

熙宁初,予从张公安道,以弦诵教陈之士大夫。方是时,朝廷以徭役、沟滋事责成

郡邑,陈虽号少事,而官吏奔走,以不及为忧。于独以诗书讽议窃禄其间,虽幸得脱于

简书,而出无所与游,盖亦无以为乐也。

时太常少卿李君简夫归老于家,出入于乡党者十有五年矣。间万往从之。其居处被

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听其言,未尝及世俗;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

绳墨,有尊我忘物之思。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而元献晏公深知之。求其平生之志,

则目:“乐天,吾师也。吾慕其为人,而学其诗,患莫能及耳。”予退而煦其里人,目:

“君少好学,详于吏道,盖尝使诸部矣。未老而得疾,不至于废而弃其官。其家萧然,

篦粥芸不给,而君居之泰然。其子君武,始弃官以谋养,浮沉里闾,不避劳辱,未几而

家以足闻。”陈人喜种花,比于洛阳,每岁春夏,游者相属弥月。君携壶命侣,无一日

不在其间,口未尝问家事。晚岁,其诗尤高。信乎,其似乐天也!予时方以游宦为累,

以谓士虽不遇,如乐天,入为从官,以谏争显,出为牧守,以循良称,归老泉石,忧患

不及其身,而文词足以名后世,可以老死无憾矣!君仕虽不举乐天,而始终类焉,夫又

将号求?

盖予未去陈而君亡,其后十有七年,元祐辛未,予以幸遇,与闻国政。禄浮于昔人,

而令名不闻;老将至矣,而国恩未报,未敢言去,盖尝恐兹心之不从也。君之孙宣德郎

公辅以君诗集来告,愿得予文,以冠其首。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

故具道畴昔之意以授之。凡君诗古律若干篇,分为二十卷。

书李简夫诗集后

[宋]苏轼

孔子不取微生高、孟子不取于陵仲子②,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

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

真也。李公简夫以文学政事有闻于天圣以来,而承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平生

不咳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熙宁三年,轼始过陈,

欲求见公,而公病矣。后二十年,得其手录诗七十篇于其孙公辅。读之,太息日:“君

子哉孝人,今亡矣夫!”元祐六年十二月初四日。

【注释】①孔子不取微生高:众人认为微生高直爽、坦率,孔子认为他不符合这种

修养。②于陵仲子:陈仲子自称于陵仲子。他穷不苟求,不食不义之食。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遵我忘物之思遗:馈赠

B.予退而愿其里人质:问询

C.君仕虽不建乐天逮:及,达到

D.而谢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谢:辞去(官职)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间两往从之吾尝终日W思矣

B.篦粥石不给凌万顷Z茫然

C.夫又将他求不抚壮而弃秽兮,四不改此度

D.君子哉着人,今亡矣夫王曰:“惹是其甚与?”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B.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C.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D.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

11.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表现苏氏兄弟对李简夫持褒扬态度的一组是()

①居处被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②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

③浮沉里闾,不避劳辱④信乎,其似乐天也

⑤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⑥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A.①②⑥B.①®@C.②③④D.③⑤⑥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熙宁初年,苏辙跟从张安道教授陈地的士大夫,陈地的官吏忙于公务,苏辙虽然有

幸脱身于公务,而无所与游。

B.李简夫仰慕乐天为人,虽精通吏道,但在尚能理事时就弃官,简夫诗作放达闲适。

C.苏辙认为,白居易晚年归隐,忧患不能加之于其身,诗文足以扬名后世,死而无憾。

D.苏轼将孔孟与陶渊明作对比,认为陶渊明率真自然,而李简夫有陶渊明的君子之风。

试卷第4页,共20页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

(2)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14.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苏氏兄弟对李简夫的评价有何异同?

(2023•天津•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

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

传于古△若已经效于世风不必皆丛于D出伏见唐笨相陆贽①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

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

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

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

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入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

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

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

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②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③之对,则孝宣④

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

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

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

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

区之意,取进止。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礼子》)

【注】①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著名政论家。他的奏议往往切中时弊,为后世所推

崇。该文写于宋哲宗即位不久。当时旧党上台,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等人弄得

面目全非,弊端百出,新旧党之争依然激烈,国无宁日。苏轼进此札子,乞校正陆贽奏

议,并建议宋哲宗反复熟读,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②颇,廉颇:牧,李牧。③晁,晁

错;董,董仲舒。④孝宣,汉宣帝刘询。

材料二:

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①,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

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

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

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

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

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

者,对日:“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

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

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怪,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

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

犹衔之,不肯与。

(《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朱毗谋逆,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1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格君心之非格:纠正

B.魏相条晁董之对条:条理

C.庶叛者单心革:改变

D.帝不呼蟀:高兴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此自愧以无厚入有间

B.譬如医者之用药剖之以为瓢

C.心欲言顶口不逮因人之力W敝之

D.但芸不幸,仕不遇时尔基无忘乃父之志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

本王佐学/为帝师

B.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

王佐/学为帝师

C.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

本王佐学/为帝师

D.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

王佐/学为帝师

18.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直接体现陆贽才能与品德的一组是()

试卷第6页,共20页

①论深切于事情②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③非无可观,皆足为治④帝亲

倚之,同类莫敢望⑤事有可否,必言之⑥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

A.①②③B.②⑤©C.③④⑥D.②③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通过对比,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论辩、道术等都远远胜过子房和贾谊。

B.苏轼高度赞赏陆贽,但也认为陆贽很不幸,做官没赶上好时机,进言没有被完全采

纳。

C.陆贽认为皇帝果真不吝惜改过认错,他就可执笔直抒,希望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

D.皇帝任用裴延龄,陆贽上书苦谏,皇帝不高兴,罢免其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太子宾客。

20.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

(2)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

21.《旧唐书》分析陆贽的仕途经历:“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

失上之欢心请结合材料二及下面的《新唐书•陆贽列传》“赞曰”的内容,概括新、旧

唐书对陆贽不得志原因分析的异同。

赞日:“(德宗)在危难时听贽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

至延龄辈,到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

士危,何可誓耶?”

(2023•天津河东•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不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

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

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

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本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

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瘦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

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

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

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

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

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口逑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

欲见,窥避掩覆?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

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

读,苏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攀拳,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

之念之!

——节选自《传习录》(明•王守仁)

2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氐顿的一项是()

A.乐嬉游而惮拘检惮:害怕

B.日期枯槁矣就:接近

C.彼视学舍如图秩而不肯入囹狱:案件

D.改废其缈瞿绳墨:规矩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顶先王之教亡信而见疑,忠晅被谤

B.如草木々始萌芽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挟泰山H超北海

D.基务体吾意抑本基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B.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C.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D.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25.在作者看来,当世之人对儿童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以下六句编成四组,全都

属于当世之人认识误区的一组是()

①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②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

③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④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⑤鞭挞绳缚,若待拘囚⑥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⑥D.④⑤⑥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氐现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针对“古人立教之意'’在当世教育中日渐式微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有益于儿

童教育的具体方法。

试卷第8页,共20页

B.文章用草木萌芽、生长设喻,强调儿童教育要顺从儿童的本性,多加鼓励,不断增

加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C.作者在文章中揭示了当世儿童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部分问题与韩愈《师说》

中“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所提及的问题极其相似。

D.这是一篇古代论述儿童教育的重要著作,作者批评了“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提

出了当世儿童教育应遵循“蒙以养正”的教育主张。

2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2)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28.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古人、当世之人对儿童教育方法上的差异进行了多次对比,

请同学们任选一处对比加以简要分析,并概括一下作者通过这组对比想要表达的教育

观。

(2023・天津•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了鸿门,曾无藩篱

之难。于是少有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④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

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辞。藉使子婴有庸主

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

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考,秦俗多忌讳之禁

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多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

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擎蔽

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势军

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呼矣。故周王序得其道,

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日:“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脸之当世,参之

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远自贡年《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那包,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郁六合之上游,

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

暴其威刑,羯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

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两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

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

在于制,秦事然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章邯:秦朝末年著名将领。

29.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子婴立,遂不属寤:醒悟

B.先王知挛蔽之伤国也壅:堵塞

C.百姓怨望而海内呼矣畔,通“叛”,背叛

D.郡六合之上游者|5:都城

3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战于鸿门青,取之于蓝

B.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君石之铿然有声菅

C.故使天下之士士大夫之族

D.有理人之制,W不委郡邑惑晅不从师

3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是()

A.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B.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C.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D.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3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指嵯山以东,战国七雄中,除秦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嵯函

以东,故有“山东六国”之称。

B.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为土谷之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所以“社

稷”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擅写政论文,风格朴实峻拔,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等。

D.郡邑,即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

试卷第10页,共20页

它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33.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无碰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之时,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是

可以守住三秦之地,保全宗庙的。

B.甲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有深

谋远虑看清形势的人,却因恐惧而不敢进言。

C.甲文认为,治理国家应该“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变化因时”,不同的局势采取

不同的政策,所谓“攻守之势异也”。

D.乙文写秦朝在统一天下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任命郡县长官,在

当时形势下是不符合秦国的发展的。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虑以重祸。

(2)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

35.结合甲乙两个语段,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

(2023・天津・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各题。

(甲)管子曰:“仓厚实干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

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

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

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住得不蹑!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率不入,

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

击,学夫嬴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

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

以战则胜。年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

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縻腹也,

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乙)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

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糜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

王使农、土、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

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粟者,民之所归也;粟者,财之所归也;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优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

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

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

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3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下.手顾的一项是()

A.至纤至悉达到

B.胃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通“疲”,疲乏

C.岁晋不入(年成)不好

D.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安抚

3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仓腰实也知礼节君子博学W日参省乎己

B.莫之振救未考有也

C.天下财产包得不蹶青泥回盘盘

D.一夫为粟二百石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39.《汉书•食货志》中的各句全属于其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仓縻实而知礼节②用之亡度③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④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

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A.①③⑤B.②③©C.①④⑤D.①②®

4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书•食货志》中,作者分析了汉代建国以来积贮少的情况和带来的危险,提出了

试卷第12页,共20页

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

B.《汉书•食货志》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

害,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C.《管子•治国》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

措施,能“兴利除害'’则能得到民心归附。

D.两篇文章都是驳论文,都是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

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②窃为陛下惜之。

③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42.甲、乙两文关于“粟多”作用的论述有何共同点?

(2023・天津•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

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

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缝而出,见秦伯,目:“泰、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

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那以陪那?邻之厚,君之簿也。若舍郑以为东

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普,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杞子、逢孙、杨孙成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3.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斯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B.晋军函陵军:军队

C.焉用亡郑以阿邻陪:增加

D.秦伯诩,与郑人盟说:同“悦”

4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越国以鄙远

③是寡人多过也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相同

C.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不相同

45.下面句子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译文: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译文:(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

C.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晋国有什么讨厌的呢?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文: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4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一部编年体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本文叙事波澜起伏,生动活泼,显示了张弛有度、曲折有致的特点。

C.本文表现了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和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

D.本文写了郑国危在旦夕,是烛之武说服秦伯和晋文公退了兵。

二、古代诗歌阅读

47.(2023•天津河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满江红•山居即事

辛弃疾(宋)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鹑耦,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巴饱

看修竹何妨肉②。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

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①晋•郭澄之《郭子》:“王孝伯云:’名士不须奋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

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也。②苏轼《绿筠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肉令

人瘦,无竹使人俗。”

试卷第14页,共20页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惜m的一项是()

A.词作紧扣题目“山居即事”,描写春末初夏时节,词人山居生活的清闲情景。

B.“细读丑饱看”两句借“读离骚”和苏轼之典,表现作者安适、达观的态度。

C.“故来”一词“语中含情”:一对潮楣水中“争浴”,像是故意想让词人开心。

D.“看”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用法一致,引领下阕的景物描写。

(2)鉴赏上片画线的句子。

(3)结合全诗,分析“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包含诗人的感情。

48.(2023•天津和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水龙吟①•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

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②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③。千古兴

亡,百年悲笑,一时登此。问何人又却,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释】: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

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

民大志。③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作者一登上楼头,便举头望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国土的沦陷。

B.“斗牛光焰”与《赤壁赋》中“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相同,都指斗宿和牛宿。

C.下片“峡束苍江对起”三句,写双溪冲击峡谷激起巨大的浪花,仿佛要将水边之楼冲

倒湮没。

D.本词即景抒情,以小见大,借“一时登览''抒"千古兴亡,百年悲笑

(2)“我觉山高''七句是如何描写双溪夜景的。

(3)本词中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49.(2023•天津南开•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①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②,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③西门伫献捷。

【注释】①军参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诗人写此诗为封

送行。②走马川:又名左末河,今之车尔成河,在新强维吾尔自治区境内。③车师:唐

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围"风'’字落笔,走马川、雪海边,黄

沙飞扬,遮天蔽日,不着“风’’字,而风之猛烈,如在目前。

B.“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三句写夜间行军所见之景,

化静为动,狂风咆哮,石大如斗,战士们在风中无畏前行。

C.“金山西见烟尘飞”句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

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唐军早有戒备。

D.这首诗极力夸张,给人雄浑壮美之感,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经验,故而此诗能“奇

而实确“,真实动人。

(2)鉴赏“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3)结合诗句分析,此诗塑造了西征将士怎样的形象?

50.(2023•天津河西•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寄微之三首(其三)①

白居易

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气②,相合方氛氢。

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

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

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

【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

②河岳气:犹言江山之气。氛氢:阴阳二气会合之状。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思做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微之之作,两人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且天各一方。

B.诗人在被贬谪的困境中还为友人的命运深感忧虑,约定将来与友人在他乡重逢。

C.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

试卷第16页,共20页

D.诗中很多词句具有象征意味,象征手法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诗歌意蕴深刻。

(2)简析“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一句中"狂风”和"孤云”的象征含义。

(3)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是本诗末两

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人具体

处境简要分析。

51.(2023•天津•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自贺

陆游

胎发茸茸绿①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

流觞内史招同社②,扛鼎将军与卜邻。

曾冠六鳌®非俗吏,已开九秩④是陈人。

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⑤第二春。

【注】①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②同社:志趣相同的人。③六鳌:神话

中记载海上有五座仙山,因为六只大龟负载始峙而不动。④秩:十年。⑤开禧;南宋宁

宗时的年号,当时韩伟胄渐掌大权,于开禧二年北伐,得到时年81岁的陆游的支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胎发茸茸”言年龄小,"绿映巾''写为官貌,上句写刚入仕的形象,下句写归耕

的太平安逸。

B.颔联“流觞”为文人诗酒唱酬之雅事,“扛鼎”写安邦定国之重任,对仗工整,体现古

体诗特色。

C.颈联用典,骄傲于自己当年担当重任,匡扶社稷,如今虽已新人变旧人,但好在高

寿,年近九十。

D.尾联因心心念念的北伐收复失地之事终于见到曙光,而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

息后醉酒庆贺。

(2)诗歌标题为“自贺”,请结合文本分析诗人恭贺自己的原因。

52.(2023∙天津红桥・天津市复兴中学校考一模)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作答。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薪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

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驶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序叙事简洁,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

B.作品开篇就以“照野”呈现了无限的空间,与诗人旷达的襟怀融合在一起。

C.“杜鹃春晓”抓住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词人借酒消愁,斜卧在绿杨桥上,流露出了他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郁结的内心。

(2)简要赏析词人如何来表现出黄州春景清新明丽的自然之美。

53.(2023・天津•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即事①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峡长,晶晶②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②晶晶(xia。):又作“皎皎”,

洁白明亮貌。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氐随的一项是()

A.首句“长”字,统领全诗,把夔州暮春三月和峥噪险长的“巫峡”联系在一起,突出峡

中的暮春较其他地方似更长。

B.第五、六句写过水翻回的黄莺与冒雨衔泥的燕子,以黄莺的狼狈、娇弱,衬托燕子

不惧风雨的豪壮。

C.诗人充分调动感官写景,既有“黄莺过水”“燕子衔泥”的视觉形象,又有“雷声忽送”

的听觉形象和“花气百合香”的嗅觉形象。

D.尾联上句实写“飞阁卷帘'',总结即景风光,指出美景尽在图画中;下句忽然荡开作

结,写出了峡中美景的不足。

(2)“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这一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本诗与杜甫同一年所作的《登高》相比,请说出在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2023.天津.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

作答。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试卷第18页,共20页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

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5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氐聊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上片侧重描绘洞庭湖月下的优美景色,

下片着重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将情与景完美地融为一体。

B.“近中秋”看似平淡,却有多重作用:交代节令时间,为后文写月做铺垫;此时月明,

又呼应下阕“孤光自照”之意。

C.这首词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描绘了洞庭湖的景色,但是两位作者的观察角度有

所不同:杜甫是登楼俯瞰,张孝祥是荡舟平视。

D.“不知今夕何为”与《赤壁赋》里的“不知东方之既白”都写了诗人饮醉后宠辱皆忘之

状,皆有曲终奏雅之效。

55.“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6.《念奴娇•过洞庭》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著阅读

57.(2023∙天津南开•统考一模)请指出下面材料描写的是大观园中哪座院落,其主人是

谁?结合环境描写分析此人物的形象特点。要求IOO字左右。

(1)“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

“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

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面房内又得一小门出

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

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儿盘旋而出。”(《红楼梦》第十七回)

(2)“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

路。……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

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红楼梦》第四十回)

(3)“满地下竹景参差,苔痕淡淡。”(《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58.(2023・天津红桥•天津市复兴中学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并依次填写对应文中

横线处的人物。

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其诗文素养与个性却各有特色。她们写的

诗就如同曹雪芹为她们量身定做的一样,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

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孤高自许、

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

格调清新、豪放不羁;处事果决,精明能干,她写的诗则疏阔爽朗、高

远简淡。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第七十回,林黛

玉作了一首《桃花行》,薛宝琴说是自己写的,贯宝玉说:“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

不像。”

59.(2023∙天津∙校联考一模)在《红楼梦》交流课上,老师提问:《红楼梦》中,谁是“心

清如水”的人?请你做出选择,并为其写一段赞美文字。要求:结合具体情节,写出人

物姓名及特点,并阐明理由,不超过150字。

60.(2023•天津河西•统考一模)《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个情节中,借助林黛玉

的视角为读者详细地介绍了贾府的环境。请结合下面三个语段,简要介绍一下贾府的环

境有IW些特点?

①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

人。……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②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

插屏。……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

雀。

③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

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

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

61.(2023•天津和平•统考一模)《红楼梦》的前五回是小说的序幕,也是纲领,全书的

情节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皆在此基础上展开。请你从“女婿补天、木石前盟两个

神话”“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

任选一个内容,结合具体情节,说说它对后文的作用。要求:1.明确所选内容,2.不超

过IOO字。

62.(2023•天津•统考一模)学校戏剧节排演《红楼梦》,请你为林黛玉的扮演者租借一

套戏服。租借处只剩大红、纯白、淡绿的三套,你会选择哪一套?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要求:阐释色彩内涵,解说黛玉形象或经历。

试卷第20页,共20页

参考答案:

ɪ.B2.C3.A4.D5.B6.(1)我也正在努力考取进士,把礼部规定的诗赋作

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十七岁那年参加州试,被主考官除名。

(2)韩愈的文章和学说,是万代共同尊崇、天下共同传诵享有的遗产。7.①童年:初读

韩文,虽然理解不深,但觉其“深厚雄博”“浩然无涯”“若可爱”;

②科举考试不中:再读韩文,更加喜爱推崇,但生计所迫,心有遗憾,只能暗下决心;

③进士及第为官洛阳后:此时有养家俸禄,有志同道合的好友,终于可以尽全力研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B.“相与”:一起。句意:于是一起写作古文。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

A.“因”:于是,就/趁机。句意:因而拿起所藏的韩愈文集又进行阅读/趁机把沛公(杀死)

在座位上。

B.“以”:连词,用来/介词,在。句意:从而在当世受到称赞,得到荣耀/我在乾隆三十九年

十二月。

C.“为“:表判断,是。句意: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的物品/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

头牛。

D.“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句意:我因而拿出所保藏的《昌黎集》加以修订整

理/靛青是从蓝草里梃取的,可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