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八九年级课内文言文
翻译及课内问答题答案汇编
七上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们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
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哥哥的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一
把盐大体可以相比。”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飘起。”谢太傅高兴的大笑。谢道
镉就是谢太傅哥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L,,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融洽、欢
乐、轻松、温馨……
2.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镉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读者谢太傅
更赞赏谢道据的才气。
3.“空中撒盐”、“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柳絮”一喻好,柳絮不
仅写出了雪白的颜色,而且写出了雪的轻盈,飘逸,激发人们的想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
的感觉,意蕴深刻,而“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见面),过了正午还没有到达,
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才到达。元方这年才七岁,在门外嬉戏,客人问
元方:“你父亲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好久您不来,他已经离开了。”朋友于是
就生气的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
跟我父亲约定正午。您正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
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于是从车里下来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1.他们的形象?客人:言而无,暴躁易怒,粗鲁无礼,知错能改;元方:彬彬有礼,
有胆识、聪慧明理、知礼守信、落落大方、正直,性格直率,天真。
2.在友“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不失礼。客人“无礼”
“无信”在先,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据理力争,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
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3.哪些地方体现元方的方正?1、他懂的“信”的重要;2、他懂的“礼”的重要;3、
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4、他用“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
4.启示:1、做人要诚信、守约;2、要以礼待人,说话、做事都要尊重人;3、要给
别人改错的机会。
第1页共46页
《论语》十二章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
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是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第一则:讨论学习方法、
乐趣与个人修养: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学习之乐;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
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
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呢?和朋友交
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重视品德修养:每天自我反省一一是否
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诚信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时就心里不再感到
迷惑;五十岁时就懂得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就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就可以顺从
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本句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我们从这一句中
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担任老师了0”
复习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
学习,就会疑惑。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说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不
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孔子说:“颜回多么贤能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
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贤能啊!”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
不移的精神。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这种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某种学问和事
业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作为快乐的人。”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
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讲君子对富贵的态度,仁德、道德修养,不义
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
选择他们的缺点反省自己如果也有加以改正。”讲学习态度: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
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讲时光易逝,应珍
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一个人应
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2页共46页
子夏说:''广博地学习并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
在其中了。”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课中成语: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
地认识现在。
(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4)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
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8)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
得很轻。
《诫子书》
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操守,宁静专一用来修养身心,节俭用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不
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宁静
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刻苦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下志向就没办法在学习
上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
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数人对社会没有贡献,悲凉地守着
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目的是什么?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
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作者对后代要志存高远的厚望。
2.本文就哪两个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诲?又是如何展开?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对儿
子进行了教诲。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
也取决于静。又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3.既然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的核心是“静”字。那“俭以养德”与“静”
有什么关系?“俭”修养的是人的外在品质,“静”修养的是人的内在品质,清心寡欲方可
节俭。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
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二者相辅相成。
4.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又要做怎
么样的人?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诫子书》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第3页共46页
示例一: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奋图强,专心向学,避免老了后悔一一“少壮
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示例二:读了《诫子书》一文,我明白了,处世时,不论自己面对何人
何事,都应以“静”字为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才能在纷繁的世事前拨云见日,确定自己真
正想要的东西,为之努力就不至于盲从迷失。
6.(1)本文的中心句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诫子书》中诸葛亮总
结一生经历,劝诫儿子应当“志存高远”千古名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
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狼》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
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又
拿骨头扔给狼,后面的狼停止但是前边的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像原来
一样一起追赶。屠户非常为难,害怕前后遭受它们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麦场,麦
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中间,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奔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
卸下担子拿起屠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
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
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正要走,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
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进入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
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
罢了。
L止增笑耳”一句,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屠户胜利的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
启示?嘲讽的不仅是恶狼,还有像狼一样的恶人。
启示: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善于
识破他们的假象,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
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2.过程: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议狼。屠户杀狼前特点:勇敢且果断(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户杀狼后特点:勇敢机智且细心(转视积薪后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
3.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主要写狼:①标题。以“狼”为题,
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②行文。通过屠户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凶诈。每段描写
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由此可知,屠户在
第4页共46页
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户的机智勇敢,更在于
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
《穿井得一人》
宋国的姓丁的人,因为家里没有水井所以需要外出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专
管打水)。等到他家挖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闻这件
事然后传播这件事说:“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并向
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宋国的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像这样寻求传闻,还不如没听说。
启示:(传之者的角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不要轻易相信传言,不要
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不要道听途说。(丁氏的角度)在交际中,语言表达要力争做到准
确、清晰,以免发生歧义和不必要的误会。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个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没有依附的地方,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的人。
又有个忧愁那个杞国人忧愁的事情的人,于是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
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气体。你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地间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
崩塌呢?”那人说:“天果真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应当坠落吗?”开导他的人
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气体中有光亮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有什么伤害。”那人
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
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踩踏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地会陷落呢?”
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非常高兴。
1.作者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
么意思?道理:本文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庸人自扰,为毫无根据的事情瞎担
心。(杞人忧天不足取,庸人自扰没必要);成语意思: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
担心。
七下
《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
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
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是有很大好
处的事情。”吕蒙于是开始从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鲁肃和吕蒙谈论问题,非常吃惊
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分别几
天,就要重新擦拭眼睛,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
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分别。
1.成语积累:吴下阿蒙: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指学识浅陋的人。刮目相待:拭
第5页共46页
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2.劝学名言: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一韩愈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一一岳飞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一一朱熹4.三更灯火五更
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5.百川东到海,何时
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一杜甫7.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一孔子
3.“大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当时的神态和语言描写,说明了什
么?吕蒙的变化使鲁肃很吃惊,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因“学”而有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木兰诗》
叹息声一声又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的叹息声。
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木兰说什么也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昨天夜
晚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
亲没有已经成年的大儿子,木兰没有年长的哥哥,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代替父亲出征从
军。木兰到各处集市买了骏马、鞍鞫、辔头和长鞭等马具。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夜晚宿营在
黄河边上,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水流淌发出的水流声.早晨辞别黄河继
续前进,傍晚就到了黑山山头,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下胡人的战马发出
马叫声。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
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在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征战多年,有的战死,有的胜利归来。
木兰回来朝见天子,天子高坐在举行大典的朝堂上。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木兰回到故乡。父母听
说女儿回来,相互扶持着到外城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着门整理艳丽的装束;小弟听
说姐姐回来,磨刀宰杀猪羊。回到家打开我东屋西屋的门,坐在我东屋西屋的床上,脱下我
从军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裳,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我像云一样的鬓发,贴上花黄。
木兰走出屋门看军中的同伴,军中的同伴都很惊奇:共同生活了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
位姑娘。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
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2.木兰形象:勤劳、善良、爱家、爱国;机智、勇敢、刚毅、淳朴
3.说说你知道的其他巾帼英雄: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
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
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余sh6太君(余赛花)百岁挂
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
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第6页共46页
《卖油翁》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曾经在自
己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了很久不离开。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
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陈尧咨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
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
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
在地上,用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舀油滴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铜钱没有被沾
湿。卖油翁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1.通过这个小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
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②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熟能生巧,要多加练习0
④要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点,智者超然物外。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山不在于它的高度,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它的深度,有龙(居住)就变得神
异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
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跟我谈笑交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
名的人。可以来弹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就好
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L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陋室不陋:景(景色之雅)一一环境优美;人(交往之雅)——交友高雅;事(情趣之
雅)一一情趣高雅。
托物言志,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应如何理解?化静为动,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
境,以景色之雅衬托出屋舍主人高雅的情趣.
5.为何要写诸葛庐、子云亭?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1)与古代贤士的“陋
室”相类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德操与才能。(2)画龙点睛,表明陋室因其主人
品德高尚而不陋,有力表现甘居陋室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流露出作者
以君子自居之意。总结全文,也巧妙的呼应开头“惟吾德馨”一句。
《爱莲说》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以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
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
第7页共46页
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
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赏玩。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
居避世的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之后就很少
听说了。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应当人很多了。
L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可亵玩焉(生长环
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体态香气):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
气质)。
2.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可亵玩焉(生长环境):象
征君子生性高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
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体态香气):象征君子的正直豁达,通达事理,行为
方正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象征君子体态端庄,志洁行廉,令人
敬重而不敢轻侮。
3.本文主要是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谈到菊花和牡丹呢?以菊花“隐逸者”做正衬,
用牡丹“富贵者”做反衬,突出莲花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和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
贞的节操的君子品格。
4.主旨:作者以“莲”自比,通过对具有高洁品格的“莲”的描写和赞美,委婉地批
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
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人生态度。
《河中石兽》
河北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
河中。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在水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有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下去了。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钿,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
踪迹。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
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离开呢?是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
松软轻浮,石兽被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流寻找它们,不也是颠倒了吗?”大
家都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这话,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
头,应当到河流的上游去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轻浮,所以河水
不能冲走石头,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回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的
坑洞。越冲刷坑越深,等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栽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再次冲刷,
石头又会再次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了;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更加颠倒吗?”。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中的表面现象,不了解其中的根本道理的人太多了,可
第8页共46页
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为什么“寺僧”“讲学家”会出现错误?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因为寺
僧和讲学家只从经验出发,没有认真地思考事物之间关系,就盲目的下结论。老河兵常年在
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2.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1)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注
意理论联系实际,更不可做空头的理论家。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
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3.人物性格:寺僧(主观臆断,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讲学家(好为人师,自视
清高,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老河兵(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
实事求是)
八上
《三峡》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
遮住天空,挡住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日月。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下行
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在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有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和倒映着各种景物
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挂的泉水和瀑布在山峰间飞速地往
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趣味很多。每到天刚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清寒,山涧肃
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中传来回声,
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三峡两岸的山:高峻连绵;三峡的夏水:夏水湍急凶险;三峡的春冬景色:清幽秀
美;三峡的秋天景象:凄凉哀婉
2.作者写三峡的秋季景色,为什么要写猿的叫声?侧面表现出秋季三峡的凄清萧瑟,
渲染凄切的氛围。
3.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
来写?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
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
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巍峨的高峰插入云霄,明净的溪流
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清晨
第9页共46页
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
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
3、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其三:晨昏变化
之美。其四:俯仰结合之美。其五:动静相衬之美。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思想感情:表
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语句:实是欲界之
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月光照入门中,高兴地起身出
门。考虑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
在院子里散步。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般澄澈,水中的藻苓交错纵横,大概是是竹子松柏的影
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文中用了那些表达方式?记叙(第一节)描写(第二节)议论抒情(第三节)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荐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淡雅清冽、疏影摇
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庭中月色图)。/手法:比喻,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
透明,以水中“藻苻交横”来喻陆上“竹柏(倒)影”,写出了……
3.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正面描写);“无月”,而竹柏亦不会
投影交横,这是明显的侧面衬托,曲笔写照。寥寥数笔,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创造出一
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动静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藻若
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5.如何理解“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面对挫折
乐观豁达,从容潇洒)。具体解释为两层意思:①以闲人自居自傲。那些追求名利的小人,
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包含
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②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也透露出
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和牢骚。
《与朱元思书》
风和烟雾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变成)同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
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浅青色,千丈深的地方也能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
第10页共46页
到,没有障碍。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
长着密而绿的树,让人心生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
处远处伸展。争夺高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
清越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就长久不断地叫,猿就长时间
叫个不停。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山峰会平息名利之心。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山
谷会忘记返回。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
映,有时可以看见阳光.
1.第一段中哪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
围绕着“奇”和“异”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2.第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先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远景着笔,是静态描写;其次“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
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景的悠然自得之感,是动态描写;最后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
个字概括了一百余里游览途中所见之美,领起全篇。
3.读第2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水色一一水皆缥碧
(正面描写),水深——千丈见底(夸张),水中一一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描写),
以上写出水的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写出水的湍急。整体动静结合,详略得
当。
具体赏析:写水清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水皆缥碧,千丈见
底。侧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动一静给山水增添无限的情趣。同时还用夸张和衬托
的手法突出水的清澈。
写水急运用比喻和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突出了江水流速之
快,浪头之大,气势雄伟。
作者从静、动两方面来描绘富春江水稳静的秀丽美和飞动的雄奇美,生动传神地展示
出江水的千姿百态。
4.第3段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奇山?1、视觉(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
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2、听觉(泠泠的泉声,嘤嘤成韵的鸟声,千转不绝的蝉声,
百叫无绝的猿声)
5.体会“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句话的好处?以动写静,不
仅写出了山峰的形貌,而且富于山峰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写出了山的生机和活力,使险峻的山势活灵活现,让人感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
6.作者写山中的声音,目的是什么?用特写镜头写了山中的音乐世界,山中的泉水,
百鸟,鸣蝉,山猿,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以声衬静,在空山幽谷之中,这些欢快的声音,
绘成了大自然的协奏曲。把寂静的山谷变成了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显示出
山深无人的幽静,以引起作者的感慨。
第11页共46页
7.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作品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
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8.总概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9.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10∙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水静:清
澈;动:急猛。
11.“菖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
12.“莺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
人。
13.主旨:本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抒发了作者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
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14.本文和《三峡》同是写山水的精美文章,试与《三峡》作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
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相同之处:
内容: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写山都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
猿啼……
表达方式: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
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不同之处:
内容:《三峡》在写景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体裁:《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体文。
写作目的:《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
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触。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中的人心一致,上下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
胜。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
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
器装备不是不锐利精良,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
人心一致,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
第12页共46页
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
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
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
胜利。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
能否改变?为什么?“域民”“固国”“威天下”是治国的三个阶段,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
事,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不能改变顺序。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举例论证:运用战
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
性。对比论证: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
r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a攻方得天时而不胜
人r找手[守方得地利而不胜
得道多助,企证«忧由
卜施行“仁政”
失道寡助]L"您
I威天下
女士补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
〔"化rJ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
3.你认为孟子的观点在今天具有什么普遍意义?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
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4.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色?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
接着运用战争实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
要性;然后进一步类推阐述,表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
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起怒来,诸侯都会害怕,
他们安静下来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能称为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男子成年行冠礼时,父亲给以
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将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去到你的丈夫家,一定要
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大丈夫应该
第13页共46页
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一一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一
义。实现志向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向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
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3.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首先,以两个反问句表明态度,直接否定景春的观
点;然后运用类比论证,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等
人就像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
曲直的标准,其所作所为不过是迎合君王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最后,从三个方
面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4.为了论证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将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
鼓舌、曲意顺从诸侯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和“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
进行类比,证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根本谈不上是“大丈夫”。对比论证:作者
将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讲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与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行为操守进行对比,有力地驳斥了对方错误的观点,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
「树靶子: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富
贵
批谬论:以顺为正、妾妇之道(类比)大
Y
不
丈
卜
能
夫
坚持仁、义、礼
淫
立标准-坚守自己的道义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
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每个时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会因时代要求的不同,其内涵也各有侧重。唐代的“大
丈夫”精神侧重于建功立业,元朝的“大丈夫”精神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大丈夫”精
神侧重于社会责任与担当。但无论如何演变,“大丈夫”精神中的德行要求和社会责任感却
一直是这一精神的内涵,也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颂的关键。
7.文章所论述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仁”“礼”
“义”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接下来“得
志”“不得志”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
第14页共46页
三种极端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8.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
则兼善天下”。
9.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
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一一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一一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
一义。实现志向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向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
道路。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或原文,根据题目情
况判断。)
10.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
正的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
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
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11.《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
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2020河南真题16题设问来源)示例一:“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
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示例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了大丈夫面对三种境遇时的
表现,三个“不能”语气坚定,铿锵有力,形成一股刚毅之气。
12.如何理解《富贵不能淫》中的“妾妇之道”?孟子以“女子”顺从丈夫的意志来类
比公孙衍、张仪之流对帝王意志的顺从,其实是在讽刺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
一样,没有任何原则。
13.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分别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两个层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为第一
层,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
夫;“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为第二层,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前一个层次应
该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后一个层次应读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在田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行业中被任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行业中被举荐任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之中被请到朝廷任用,百里
奚从集市之中被任用。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
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样的途
径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误,这样
第15页共46页
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
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
才明白常处忧虑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文章第1段列举的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又是什么?共
同点:出身卑微,经历磨炼成就一番出色的事业。目的: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至显贵的
历史人物的事例,引出并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极具说服力;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
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话?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
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由个人
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3.《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
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座右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理由:选择这句作为座
右铭是因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成长,国家才
能长盛不衰。
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它启示我们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它让我学会对自己包容,也对别人宽容。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不能删
去。原因:①这句话之前的内容是从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这句话则是从反面论证
“死于安乐”的观点。若删去,则不能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②这句话之前的
内容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由个人到国家,
使得论证更全面、更周密。
摆事实:历史上六个卓有成就的`
,生于忧患
人物都历经磨难
(正面)
生
死讲清理』艰苦环境的磨炼造就人才以,,,
于
于]思想斗争的折磨造就人才卜ɪt
安
忧1思危
乐
患
.
死于安乐人则无法家狒士
(反而)出则无敌国外患
/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
一观点。
第16页共46页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
达;安逸和享乐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
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恢复元气,兵强马
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而吴王夫差骄奢淫逸,狂妄自大,不思进取,最终为勾践所败,身
死国灭。
6.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这六位名人都在经历了艰苦磨炼之后成就
了不平凡的事业,运用举例论证,具体阐述了“磨难出人才”的道理,为论证观点“生于忧
患”服务。
7.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的。孟子先以六个出
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
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主、客观条件
两个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身体、生活、行为、思想等方面经受一
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决定个人能否成就大
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北
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的阻塞,出
来进去都要绕远走,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
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
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
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
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
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曲智叟嘲笑着制止愚公说:“你也太
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
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着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
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
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
话来回答。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
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1.愚公:坚持不懈、不畏困难、有挑战精神、意志坚定;智叟:傲慢无礼、看似聪明
实则愚蠢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i
3.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A山高、大。B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第17页共46页
C年老,人手少。D工具简陋。E人为阻挠。
4、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5.愚公的妻子与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①相同:愚
公年纪大,力气弱。②目的不同点:是出于对寓公的关心,并不反对,而是为了怎样把挖山做得
更好;而智叟是在嘲笑,是在阻止。
6.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写愚公与智叟辩论
的作用是什么?①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得到很多人支持。②突出愚公移山目光远
大,意志坚定。
7.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
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
举深得人心。
8.最后故事的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冰箱的租赁合同范文
- 参建住宅协议书的编写范本
- 交通银行借款合同范本
- 房屋租赁合同终止声明书
- 物业公司管理协议书
- 旅游合作开发合同范文点评
- 建筑劳务分包合同格式范本
- 广东省茶叶原料采购合同模板
- 工程劳动力和施工合同示例
- 员工劳动合同续签互用协议
- 正余弦定理知识点权威总结18页
- 国企纪检监察嵌入式监督的探索与实践
- 浅议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
- 设备安装应急救援预案
- 深基坑工程降水技术及现阶段发展
- 暂堵压裂技术服务方案
- 《孔乙己》公开课一等奖PPT优秀课件
- 美的中央空调故障代码H系列家庭中央空调(第一部分多联机)
- 业主委员会成立流程图
- (完整版)全usedtodo,beusedtodoing,beusedtodo辨析练习(带答案)
- 广联达办公大厦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