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婴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及其性别差异_第1页
教育婴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及其性别差异_第2页
教育婴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及其性别差异_第3页
教育婴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及其性别差异_第4页
教育婴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及其性别差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婴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及其性别差异周莹婴幼儿自控能力出现的时间是

你知道吗对自我控制形成的具体时期研究结果并不一致。(1)有人认为3、4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明显,发展的转折年龄在4~5岁。(2)Kopp强调自我控制于出生后一年内出现,并且强调抑制结构的成熟性及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3)Kochanska

指出,随着儿童注意机制的逐步成熟,

自我控制在出生后6到12个月就已出现,2岁时会获得很大的发展。(4)国外不少研究者认为,2岁左右是儿童自我控制迅速发展的时期,。

(5)我国学者的研究: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1】杨丽珠、王江洋、刘文等在关于幼儿延迟满足发展水平的研究中发现,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平均延迟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

【2】陈会昌、阴军莉、张宏学关于2岁儿童在延迟满足情境下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水平研究表明,2岁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行为已经初步上升到主导地位。虽然2岁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水平较低,且具有明显冲动性,主要依靠外界压力而实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以及根据外界要求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都有显著提高,3-4岁期间发展较快心理理论研究认为儿童获得一种心理理论的质的飞跃期是4岁。

4-5岁是儿童的自我控制迅速发展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逐渐完善,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在这一时期获得飞速发展。什么是自我控制呢?1、自我控制的定义:

关于自我控制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甚至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用词。

*除了用得较多的self-control外,mipulsecontrol、inhibitorycontrol、effortfulcontrol、ego–control、self-regulation等也都有一定的使用率。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国内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自我控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如:

(1)社会认知角度:考普(Kopp)从社会认知角度出发,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能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

(2)个性发展角度:朱智贤则从儿童个性发展角度研究指出: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心理成份之一,是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控制。(3)社会期望和要求:刘金花认为,儿童自我控制是指儿童按照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对自我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施加管理和控制,使自我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4)内隐外显:谢军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由外显行为的自我控制和内隐行为的自我控制两个维度组成,外显行为的自我控制包括对情绪的控制、坚持性、自制力和独立性四个因素,内隐行为的控制包括对动机的控制和自觉性两个因素。2、我们今天用的定义:

对儿童自我控制的概念作如下界定: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

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3、有关儿童自我控制的结构研究:

(1)MarkMuraven

等人将自我控制划分为作为知识结构、作为机能、作为一种有限的能力三种方式;

(2)Berkowitz,Grych

研究认为自我控制由抵制诱惑、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三个维度构成。

(3)Eisenberget.则认为自我调节由注意转移策略、关注、禁止控制和冲动性四个因素成;

(4)Zimmerman亦认为自我监控具有动机自我监控方法自我监控、结果自我监控和环境自我监控等四个维度。(5)Kopp等人认为自我控制的维度更为复杂,自我控制能力主要包括抑制冲动行为、抑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以及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等五个方面;

(6)杨丽珠、宋辉通过研究同样得出幼儿自我控制的四个结构维度的结论: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7)谢军则认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分为外显行为的自我控制和内隐行为的自我控制,外显行为的自我控制由对情绪的控制、坚持性、自制力和独立性四个因素组成,内隐行为的控制包含对动机控制和自觉性两个因素4、儿童自我控制的结构分析:

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主要由以下四个要素组成:婴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

自制力

1、自制力主要表现为通过抑制直接的、短期的欲望而控制冲动的能力。

2、缺乏思考、容易冲动是幼儿行为的重要特征。但随着注意机制的不断成熟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儿童能够逐渐学会对自己的冲动行为、冲动情感进行控制和调节。

3、儿童正是在抑制冲动中逐渐积累了对自己行为、情感控制的体验。因此,自制力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冲动行为

1、人类个体从出生至成熟在各个方面不断地克服其冲动性增加自我控能力。自我控制发展的第一步是从对自己的动作、运动的支配控制开始的。儿童在自我控制发展中最初面临的问题就是学会停止,抑制某些行动,这对年幼的儿童并非易事,一些研究发现,要儿童对某种信号不作出反应比让儿童对某种信号作出反应要困难得多。

(1)Luria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实验中的被试是两至四岁儿童。实验中让儿童手拿一个橡皮球,告诉他们如果绿灯亮就挤压橡皮球,如果红灯亮就不要挤压橡皮球。结果发现,无论是绿灯亮还是红灯亮,儿童都倾向于挤压橡皮球,尽管在另一实验中已经证实这些儿童完全能很清楚地区分红灯绿灯。

(2)Mille和Shelton,Flavell重复了这一实验,也证明儿童在抑制行动上的困难,并且还发现,儿童从三岁两个月到四岁十一个月,对行动的抑制能力有很大的进步。

2、儿童不但要学会去抑制自己的行动,还需要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活动节奏和速度。这是自我控制发展的进一步要求。幼儿在这方面同样面临着挑战。儿童相对说来能快速地进行某种活动,但让其慢慢地进行活动却困难得多。·

(1)J·Ragan在其早期研究冲动性时注意到这个问题。当他要求学前儿童尽可能慢慢地去画一条线时,发现许多儿童在开始时能慢画,但在快结束时突然加快速度。儿童通常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控制运动的速度。

(2)W·Ward利用“慢画测验”和“慢走测验”追踪研究儿童控制自己运动能力的发展,发现年幼儿童对自己运动速度的控制能力相当差,但又确实在不断地进步五岁儿童比起四岁儿童来讲已有很大进步,而六岁儿童又比五岁儿童有相当大的进步。这些研究结果与从神经系统发育对儿童冲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解释是一致的。

二、冲动情感

(一)情绪的易冲动性

5~6岁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逐渐降低,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逐渐加强。(二)情绪的不稳定性幼儿晚期,孩子情感的稳定性会逐渐增强,但仍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三)情绪的外露性到了2岁左右,孩子从日常生活中,逐渐了解了一些初步的行为规范,知道了有些行为是要加以克制的。幼儿晚期,儿童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

在儿童对自身情绪控制方面,西方心理学家作了不少的研究。国内亦有不少译著和介绍,如儿童如何忍受各种挫折,克服冲动和焦虑,怎样抗拒诱惑,延迟满足等等。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期,R·V.Burton,W·Allinsmith,E·E·Maccoby,W·Mischel,F·B·Ebbesen,R·Metzner等人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不少心理学家经常将情绪的自我控制发展与个性品德的发展相联系,阐述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西方有关认识活动中的自我控制的研究主要与人的认知活动方式相联系。Q·J·Kangan等人在六十年代将人的认知方式用冲动—

熟虑这一维度加以区分。根据在一种不确定的认知情景中,是缺乏深思的轻率地作出反应(冲动的)还是经过深入思考,谨慎地作出反应(熟虑的)将人划分为冲动型和熟虑型。冲动型的人很快地作出反应,错误率很低。据研究认为,冲动型的人在认知活动中缺乏自我控制,而熟虑的人具有较好的认知控制能力。

Kagan等人设计了“匹配熟悉图形测验”对人进行测量和区分。MFFT有适用于学前儿童、学龄儿童和成人的几种。其基本内容是提供给被试一个标准图形,若干个只在个别细节上与标准图形不同的,以及和一个与标准图形完全一样的测试图形,让被试从测试图形中选择一个与标准图形一模一样的图形,并记录被试第一次反应的时间和错误次数。共有12套不同的图形(如剪子、房子、小船等)供被试选择。计算所记录每套图片的平均反应时间和平均错误次数。若被试的反应时间超过他所在样本中的平均数而错误次数却少于样本平均数,就称该被试为熟虑型的若一个被试的反应时间少于样本平均数,错误次数却大于样本平均数,则该被试被称为冲动型的。自MFFT问世以来,不少人以它为工具对人在认知活动中的自控行为进行研究,但也有不少人对这个测验提出尖锐批评,如J·Block等人对它的结构效度提出质疑。另外有人提出MFFT只对反应时间短错误多的人(冲动型)和反应时间长错误少的人(熟虑型)进行划分和研究,而忽略了另外两种人,即反应时间短错误少和反应时间长错误多的人。因此这种测验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婴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

坚持性

(1)坚持性主要表现为在某种困难情境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持续或持久的一种行为倾向。(2)对儿童来说,只对短期冲动的控制是不够的,父母和教师在生活中应更多地要求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某种感到厌烦的活动或抵制某种有诱惑力的事物吸引。这一过程表现的就是坚持性,它是对自制力的深化和发展,与意志力有明显的相关。这一过程需要儿童不断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行为以符合外界的要求。(3)从这一意义来看,坚持性既是儿童自我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狭义的自我控制能力。婴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

自觉性

(1)自觉性主要表现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对禁止体验的认识和与看护人期望相一致的动机及相应的行为上。

(2)Harter认为,儿童自我控制的形成必须具备价值内化和技能获得两个条件。价值内化的表现就是儿童能认识规则并根据规则的要求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行为是主动的,不需要外界的指导和督促,它在儿童所表现出的自我控制过程中起着监督和提醒的作用。(3)它既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自我控制的高级形态,同时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目标。婴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

延迟满足

自我延迟满足主要体现为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控能力。

Mischel(米伽尔)最早提出自我延迟满足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幼儿自我控制的主要研究范式。

Mischel等认为自我延迟满足不仅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重要技能,也是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一生的积极的人格力量。在自我延迟满足的过程中,儿童自己做选择并在延迟的过程中不断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抵抗诱惑。因此,它也是幼儿自我控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延迟满足.pdf婴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

性别差异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性别差异

对于自控水平及自控发展上的性别差异,各个研究者之间的结论不尽相同。

1、Vaughn,Kopp等人对18-30个月幼儿的追踪研究发现,30个月前观察不到明显的性别差异。而Kochanska,Murry

等人对22-33个月幼儿的自控研究中发现,几乎在自控的所有方面都表现出女性优于男性的差异。

2、我国陈会昌、阴军莉、张宏学对2岁儿童的研究结果支持Kochanska,Murry

等人的结论,发现2岁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行为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孩的延迟性自我控制行为显著地高于男孩。

3、杨丽珠、宋辉对3-5岁幼儿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论,研究结果表明,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且所有的差异都表现为女孩高于男孩。婴幼儿自控能力发展

影响因素儿童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1、生理因素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质发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东西方心理学家对此都有论述,集中表现在对大脑皮质发展的研究上,其中尤以鲁利亚的研究较为系统。她认为:儿童出生时只有成熟的皮下组织结构和最简单的皮质区(第一级区或投射区),但比较复杂的第二级和第三级皮质区还不完全成熟。随着大脑皮质的迅速发展,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也逐渐发展起来,这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但儿童刚出世时,大脑皮质抑制机制还很不成熟,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占据很大优势。因此,儿童表现出极大的冲动性。约从四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发展起来,儿童开始逐步控制自己的活动和情绪。随着儿童的皮质抑制机能的逐渐完善,儿童的兴奋和抑制逐渐趋于平衡,使得儿童逐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儿童自我控制的水平。2、父母因素虽然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自控有着生物学的基础,但和许多其它的气质因素一样,它也可以被经验所改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早期的亲子关系。父母的影响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父母的控制模式是其中之一。一般来说,父母的控制模式可概括为五种基本形式:严厉控制、限制控制、要求控制、干涉控制和专断控制。不同的父母控制模式形成了儿童不同的自我控制特征。严厉控制下的儿童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度自控的特征;限制控制下的儿童多有退缩和攻击性行为;父母要求少或要求低的儿童有高攻击性特征,而父母要求高的儿童有较好的自我控制;专断控制下的儿童攻击和反社会行为显著。父母因素除了父母控制模式外,父母管教态度与父母教育观念也影响着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父母管教态度在多方面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而且父亲母亲影响相当一致。在教育观念上,父母对子女自控的期望水平对儿童的自控发展有显著影响。此外,家庭婚姻质量也能够预测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的行为,尤其是母亲体验到家庭和谐程度越高,儿童的延迟自我控制的行为越多3、言语因素言语指导在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言语指导包括两个方面:儿童自我言语指导和成人言语指导。维果斯基通过对学前儿童的观察发现,儿童经常在游戏或从事一项活动时自言自语,他称之为“自我言语”,这种自我言语可以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便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许多研究也证实,自我言语是重要的自我调节手段之一,它可以帮助儿童监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鲁利亚研究发现,3岁以下幼儿还不能对他们自己的自我言语指导做出恰当的反应,直到5岁,儿童才能像成人那样对自己的言语做出恰当的反应。成人的言语指导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也有影响。成人的言语指导同样也能够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

Mischel在“延迟满足”实验中发现,如果儿童得到成人的言语指导“想有趣的事”来分散其对奖品的注意力,即使奖品在场的条件下,也能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延缓。但许政援的研究表明,成人给予幼儿明确的言语指导对三岁幼儿的自控能力不起什么作用,对于四岁以上的幼儿才逐渐起作用。这与维果斯基和鲁利亚认为的“言语还不能用作心理组织的内部模式或用来自我调节直到四岁”的观点是相吻合的。4、惩罚和奖励对自控能力发展的影响有关惩罚在儿童自控能力发展中作用的研究结论不一:

Aronfreed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在适当时间给予惩罚,能够促进儿童自我控制。

Becker等人的研究发现高惩罚和拒绝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Pow

er,Chapieski的研究发现,使用体罚的母亲,其孩子表现出了最低水平的服从。关于奖励与自我控制的研究:

Mischel

和他的同事通过对自我延迟满足等待阶段的研究证明,

对奖品本身的注意程度是决定延迟满足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杨丽珠等人所做的四种注意任务下幼儿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表明:奖励物的呈现方式不同,延迟时间就不同。5、其他因素社会模仿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也能产生重要影响。儿童通过社会学习、榜样模仿,产生自我强化,进而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达到自我控制。Atwood等人的研究证实了社会学习理论中认为榜样是儿童自控行为的一个突出决定因素的观点。由此也可以认识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环境的重要性。另外,诱因也是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一个因素。张丹华研究了物质诱因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因对四岁儿童的自控行为有了较明显的激励作用,

四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很大发展,

但不稳定,诱因对五、六岁儿童自控行为起了很明显的作用。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1、建立良好的父母控制模式家庭环境对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培养是其他环境所不能比拟的。在家庭环境中通过父母对儿童进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且尤为有效。如前所述,父母控制模式是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建立良好有效的父母控制模式非常重要。事实上,一些不利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父母控制模式都是由于父母对儿童的态度过于简单、粗暴、专断或忽视。所以,父母要具有良好的教育观念和管教态度,要尊重儿童,关爱儿童,视儿童为平等发展的人。在此基础上,建立既尊重儿童的要求与独立性又能限制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冲动的父母控制模式。从而让儿童在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受到关注与爱,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2、实施有效的言语指导如前所述,儿童的自我言语指导和成人的言语指导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应实施有效的言语指导。但已有的研究表明,三岁以下的儿童对言语指导还不能做出恰当的反应。因此,对儿童进行有效言语指导应该着眼于三岁以上的儿童。Luria和Vygotsky等人提出了儿童以言语控制行为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1)婴幼儿:父母言语控制;(2)幼儿后期和小学低年级:外部言语控制;(3)小学高年级以后:内部言语控制。由此可见,儿童通过言语进行自我控制是逐渐向前发展的,由成人指导到自我指导,由外部言语控制到内部言语控制。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成人应多加以言语指导,而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和一定的情境相结合,这样方能有效。在许多延迟满足的情况下,成人通过言语对儿童进行行为控制,指导儿童转移注意力,会对儿童的自我控制起到明显的作用。随着儿童的成长,成人可以指导儿童对自己发号施令来进行自我控制,也就是在活动中儿童通过自我言语对自己的行为和冲动不断进行约束和纠正,使自己离开当时的情境来进行自我控制。3、指导儿童学会自我评价

在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儿童学会自我评价。儿童是通过别人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首先是评价他人的行为,然后评价自己的行为,最后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因此,成人首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评价儿童的行为,使儿童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知道对自己行为冲动不能有效控制导致的后果。在此基础上,让儿童在具体的情境中评价和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从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冲动。对于儿童的失控,成人不应该加以惩罚,尤其是打骂。这一方面会使儿童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则会让儿童产生认知上的误解,无益儿童自控的良好发展。成人应该帮助儿童分析失控的原因,鼓励儿童积极的自我控制,提高其自信心,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自我控制的评价系统。儿童由此可以在活动和情境中逐渐自动化地将自我评价纳入其心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婴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之什锦篇婴幼儿控制之服从就服从而言,Power,Chapieski采用不碰家中易碎物品或危险的物品为指标,Mates等人设计了整理程序来测量儿童的服从行为,即在实验情境中,给儿童许多符合其年龄特征的玩具让玩,一段时间以后,让其母亲指示他将三方在地板上的玩具收拾到一个篮子里。对儿童这时的反应进行录像分析,Vaughn,Kopp采用整理程序对18~30个月的儿童进行分析后发现,儿童对于母亲的指示的反应可分为三类——服从、反抗、逃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服从和反抗的反应都在增长,但只有服从的增长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并且,只是在18个月和30个月之间的差异显著婴幼儿对便便的控制

幼儿大小便控制能力在两岁左右基本具备,但此时期也是孩子感受控制能力的过度期,也被称为肛欲期。

不要强迫孩子在大小便之前必须告诉我们,因为他在排便上也有自主控制权,在肛欲期是学习独立处理自己事情的时期,他有助于幼儿以后的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发展。实验研究全过程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杨丽珠、宋辉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大连(2003年)

摘要:运用因素分析、评价与实验的方法,编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及幼儿自我控制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包括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3)幼儿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4)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关被词:幼儿,自我控制,结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分类号:B844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pd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