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湖北省黄冈市部分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次是()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同义的词语还有“视事”“下车”等。B.“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所以自称为“东道主”;今天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C.“行李”,出行的人,这里指外交使臣;今指旅行出行时携带的衣物等生活用品。D.“版”,本义是“筑土墙用的夹板”,“设版”,即修筑防御工事;今天的“版”是指印刷书刊、图画的底。1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紧接着又紧逼一步说明亡郑于秦不仅无益,还十分有害,从而引起对方好感。B.双方交战,生死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牺牲精神,展示了其勇者的形象。C.为了报答秦伯,晋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未履行诺言。烛之武据此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背信弃义与贪得无厌会给秦国带来危险。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这也是促使秦伯最终和郑国结盟的主要原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14.《左传》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善于记述外交辞令,结合文段简要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答案】10.D11.A12.D13.(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2)如果不是利害关系打动了秦穆公的心意,怎么能像这样呢?14.①以利巧攻心理。②以害巧析形势。③以史巧施离间。【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烛之武去出城游说秦穆公,在站着说话的短暂功夫里把郑国从灭亡的边缘挽救回来了,不仅仅使秦军撤退,秦军撤退时还留下了军队援助郑国,改变的多么快啊!“烛之武”是主语,“出”是“说秦穆公”的目的,两者结合紧密,中间不能断开,在宾语“秦穆公”后断开,排除AC;“立谈之间”是“存郑于将亡”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同义的词语还有‘视事’‘下车’等”错。“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旧时指官吏到任。这两个词均为动词,而“执事”为名词,因此,不是同义词。句意: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B.正确。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C.正确。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D.正确。句意: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这也是促使秦伯最终和郑国结盟的主要原因”错,“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到。促使秦伯最终和郑国结盟的主要原因是:在烛之武的劝说之下,秦国意识到亲晋疏郑的弊端。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第一个“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阙”,使动用法,使……亏损。(2)“中”,打动;“讵”,怎么;“是”,这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可得出:以利巧攻心理。由“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可得出:以害巧析形势。由“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可得出:以史巧施离间。参考译文: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天下间的因为利益而聚合到一起的事,也必定会因为利益而分开。秦、晋联合出兵攻伐郑国,郑国快要灭亡了,烛之武去出城游说秦穆公,在站着说话的短暂功夫里把郑国从灭亡的边缘挽救回来了,不仅仅使秦军撤退,秦军撤退时还留下了军队援助郑国,改变的多么快啊!烛之武的一席话使秦穆公背弃晋国亲近郑国,丢下强援、依附弱国;不顾旧日与晋的恩情、召来晋新的怨恨;放弃成功、愿意危险。如果不是利害关系打动了秦穆公的心意,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同晋国,相处很久,又那么信任,交情也非常深厚,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引诱,便视晋国如眼泪鼻涕,把它丢弃掉了,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将来要是有比烛之武说的更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必定会改变的很快而彻底,去谋取那种利益的!(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B.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C.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D.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父,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B.族,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C.釜甑,炊具。釜,锅。甑,陶制的蒸饭用具。这里指头盔。D.壁上观,在文中指在营垒上观看人家交战。现比喻坐观成败,不帮助任何一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始皇巡游会稽郡时,项羽与叔父项梁一块儿去观看,他竟说可以取代秦始皇。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会招来极大灾祸,因此,项梁赶紧阻止项羽继续说下去,但心底感到这个侄子很不一般。B.项羽见宋义在安阳长时间屯兵不前,建议宋义把握机会,赶快带兵渡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内响应,一举打垮秦军。C.项羽发现宋义有反叛之心,对楚国极为不利,就替天行道,早晨参见宋义时,在帐幕中砍下宋义的人头,诸将都佩服。D.巨鹿之战中,诸侯军都不敢进兵攻打秦兵,项羽率领楚军以一当十,勇猛无畏地打败了秦军。1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14.项羽在本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请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答案】10.D11.C12.C13.(1)谨慎办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行走了。(2)于是(楚军)打败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诸侯将领)进入(楚军)辕门,没有一人不是跪行着上前,没有谁敢仰视(项羽)。14.①志向远大,如“彼可取而代也。”②英勇无畏。如“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如斩宋义头,又如在巨鹿一战中,更是临危不惧,置生死于不顾,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取得关键性胜利。大破秦军,杀苏角,虏王离。③智慧非凡。巨鹿之战前,对于当时整个时局形势,项羽的议论分析简要精辟,能绝其甬道。【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句意: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项羽乃悉引兵渡河”句中“项羽”作主语,“乃悉”作状语,“引兵渡河”作谓语,所以应在该句之后停顿,排除AC。“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的意思是将所有的船凿沉,所有的锅碗砸破,烧掉行军的茅屋。句中“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是三个连续的动作,也是三件事情,所以这三件事情要分开说,也就是要在“沉船”“破釜甑”“烧庐舍”三者之间停顿;“士卒必死”是动词“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这里指头盔”说法有误,这里指的就是原意炊具——锅和陶制的蒸饭用具。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有反叛之心”分析有误,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直接说明,而只是项羽自己的借口。“诸将都佩服”分析有误,应该是“诸将都恐惧屈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庠序”,学校;“申”,申诫,告诫;“颁”,同“斑”。(2)“膝行”,跪行;“前”,上前;“莫”没有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可知,面对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项羽仍能说出“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话,由此可知他志向远大。根据原文“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可看出项羽的英勇无畏。根据原文“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可知巨鹿之战前,对于当时整个时局形势,项羽的议论分析简要精辟“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根据原文“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可知,在战中,项羽能想到“绝其甬道”的计策,由此可看出其智慧非凡。参考译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以前宋义所遇到的齐国使者高陵君显还在楚国的军队里,他见到楚怀王说:“宋义断定武信君的军队一定失败,过了几天,他的军队果然失败了。军队没有开战而先看到了失败的征兆,这可说是懂得军事了。”楚怀王召见宋义,和他商量事情,大为高兴,因此委任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担任次将,范增为末将,去援救赵国。各路别将都统属于宋义,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走到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在巨鹿,赶快带兵渡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内响应,一定能打垮秦军。”宋义说:“不是的。咬牛的牛虻不能伤害虱子,现在秦军攻打赵军,打胜了则兵疲力尽,我们乘秦军疲惫(发动进攻);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军队鸣鼓西进,一定打垮秦军。所以不如先让秦、赵相斗。身披甲胄,手执利器,冲锋陷阵,宋义不如你;坐下来运筹划策,你不如宋义。”因此向军中下令说:“凶猛如虎,狠戾如羊,贪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人,一律斩首。”宋义又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国,亲自送他到无盐,摆酒设筵,大会宾客。(当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饿交加。项羽说:“本来打算并力攻秦,却长期停留不进。现在年荒岁饥,人民贫困,士卒只吃半升豆子,(食不果腹,)军中没有存粮,宋义却还设酒宴,会宾客,不率领军队渡河就地取用赵国的粮食,和赵国一起攻打秦国,而说什么‘等待秦军疲惫’。以秦那样强大的兵力,进攻新建立的赵国,形势发展的结果必定是秦军打垮赵国的军队。赵国的军队被打垮了,而秦军更加强大,还有什么疲惫的机会可乘!而且楚军最近被打败,国王坐不安席,把国内的所有兵力都集中起来统属于上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如今不体恤士卒,而徇情营私,不是与国家同休共戚之臣。”项羽早晨参见上将军宋义,就在他的帐幕中割下了宋义的脑袋,出来发令军中说:“宋义和齐国阴谋反楚,楚王秘密命令我杀死他。”这时,将领们都恐惧屈服,没有敢抗拒的。都说:“创建楚国的,是将军一家。现在又是将军处死了叛乱的人。”将领们就共同推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派人去追宋义的儿子,在齐国赶上了,杀死了他。项羽派桓楚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就让项羽做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属项羽。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于是(楚军)打败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诸侯将领)进入(楚军)辕门,没有一人不是跪行着上前,没有谁敢仰视(项羽)。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己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逐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街。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C.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D.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公,桓,谥号。谥号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褒扬的文字。B.大夫,职官等级名,周代在国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之中又分上、中、下三等。C.仓廪,中国古代仓库的名称,用于储蓄粮食,一般称贮谷的建筑为仓,贮米的建筑为廪。D.四维,指古代的礼、义、廉、耻四种规范,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得益于鲍叔牙的推荐,受到齐桓公的重用,他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帮助齐桓公扶正天下,成就霸主事业。B.在受到齐桓公重用前,管仲经济上贪占便宜,仕途上做官不顺,军事上败战连连,遭囚禁受侮辱,但这些都得到了鲍叔牙的理解。C.管仲北攻山戎,同时让燕国整治召公时期的政令,他懂得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D.司马迁认为管仲是贤臣,因为他顺势助成齐桓公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让君臣百姓之间亲密无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②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14.管仲为使齐国国力强大,称霸诸侯,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说明。【答案】10.D11.A12.C13.①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
②管仲是世人所说资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励佗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14.①富国强兵。管仲凭借齐国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实现富国强兵。
②提倡礼仪教化。管仲认为不提侣礼义废耻,国家就会灭亡。
③顺应民心,管仲在齐国执政时和百姓同好恶,下达改令顺从民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分财利多自与”,“多”作“与”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而”连词,“更穷困”是“为鲍叔谋事”导致的结果,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亵扬的文字”错误。谥号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亵或贬评价的文字。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C.“管仲北攻山戎”错误,应该是桓公向北出兵攻打山戎,管仲趁机让燕国整领召公时期的政教。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三”,多次;“肖”,才干;“见……于”,被动句式,被。②“小”,意动用法,认为……小,轻视,小看;“岂”,反问语气,难道;“乃”,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通读文章可知,管仲为使齐国国力强大,称霸诸侯采取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四段。“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农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理解这段话,分点进行归纳即可。参考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也为他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湖北省宜城市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龙朔二年,百济来犯。秋,熊津都督刘仁愿、方州刺史刘仁轨大破百济于熊津之东,拔真岘城。龙朔三年,九月,戊午,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等破百济余众及倭兵于白江,拔其周留城。初,刘仁愿、刘仁轨既克真岘城,诏孙仁师将兵,浮海助之。百济王扶余丰南引倭人以拒唐兵,仁师与仁愿、仁轨合兵,势大振。诸将以加林城水陆之冲,欲先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与新罗王金法敏将陆军以进,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间至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唯别帅迟受信据任存城,不下。诏刘仁轨将兵镇百济,召孙仁师、刘仁愿还。百济兵火之余,比屋凋残,僵尸满野。仁轨始命瘗骸骨,籍户口,理村聚,署官长,通道途,立桥梁,补堤堰,复陂塘,课耕桑,赈贫乏,养孤老,立唐社稷,颁正朔及庙讳,百济大悦,阖境各安其业。然后修屯田,储糗粮,训士卒,以图高丽。刘仁愿至京师,上问之曰:“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合机宜,复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仁愿曰:“此皆刘仁轨所为,非臣所及也。”上悦,加仁轨六阶,正除带方州刺史,为筑第长安,厚赐其妻子,遣使贵玺书劳勉之。上官仪曰:“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仁愿秉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B.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C.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D.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龙朔”是年号纪年法,与《赤壁赋》“壬戌之秋”的“壬戌”纪年法不同。B.“间”意思是抄小路,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的“间”含义相同。C.“比”意思是靠近、挨着,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的“比”含义不同。D.“筑第”意思是建造宅第,“第”与古代科举考试中“及第”的“第”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仁愿、刘仁轨攻克真岘城以后,与孙仁师会合,军队士气大振,但在下一步进攻目标上产生了分歧,最终众人采纳了刘仁轨的建议。B.百济率先起兵进犯,唐兵在刘仁轨等人的正确领导下,于白江口大破敌军,百济王逃走,诸王子投降,除任存城外,百济全部平定。C.皇帝命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战后的百济满目疮痍,刘仁轨在安抚百姓,大力恢复生产生活的同时,训练士卒,大举进攻高丽。D.刘仁愿回京后,向皇帝坦言刘仁轨的功绩,皇帝听了非常高兴,给刘仁轨丰厚的赏赐。上官仪也赞美刘仁轨、刘仁愿两人皆是君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②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合机宜,复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14.请结合文本,简述刘仁轨的才干。【答案】10.A11.D12.C13.①刘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率领水军和粮船从熊津进入白江,来和陆军会合,一起奔赴周留城。②你在海东,前后上奏言事,都符合事理时宜,又有文采条理。你本是习武之人,为什么能够像这样?14.①刘仁轨的才干主要体现在“武”与“文”(或“军事与社会管理”)两方面。
②前者可从刘仁轨“欲先攻”加林城还是周留城的分析判断上见出;后者可见于刘仁轨“将兵镇百济”后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获得了“百济大悦”的结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加林城险要坚固,急攻会伤亡士卒,慢攻又耗费时日、拖延很久。周留城,是敌人的巢穴,群凶聚集之地,除恶务必扫除根本,应当先进攻它,如果攻下周留城,其他各城就会不攻自下。“加林险固”,主谓结构,“险固”并列成分,共作“加林”的谓语,不可断开,排除BD;“宜先攻之”,“宜”与“先”作“攻”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百济王扶余丰脱身抄小路逃往高丽/取道芷阳,抄小路走。C.正确。“比屋凋残”的“比”,靠近、挨着;句意:家家残破。“比及三年”的“比”,及、等到;句意:等到过了三年。
D.“含义相同”错误。“及第”的“第”意思是“科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筑第”的“第”含义为“宅第”。句意:为他在长安建造宅第。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能力。C.“大举进攻高丽”概述有误。原文说的是“然后修屯田,储糗粮,训士卒,以图高丽”,“以图高丽”意为“准备谋取高丽”,而并非“大举进攻高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将”,率领;“自”,从;“会”,会合;“趣”,通“趋”,奔赴;②“合”,符合;“机宜”,事理时宜;“文理”,文采条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孙仁师与刘仁愿、刘仁轨合兵后,诸将商议先攻打加林城,刘仁轨提出反对意见并作了具体分析,结果“四战皆捷”,体现了刘仁轨的军事才能。刘仁轨后受诏将兵镇百济,采取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恢复、建设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体现了刘仁轨的社会管理才能。参考译文:龙朔二年,百济来侵犯唐朝。秋天,熊津都督刘仁愿、方州刺史刘仁轨在熊津城的东边打败百济,攻占真岘城。龙朔三年,九月,戊午日,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等在白江打败百济残余部队及倭国兵,攻下周留城。当初,刘仁愿、刘仁轨攻克真岘城以后,唐高宗命令孙仁师领兵,渡海援助他们。百济王扶余丰从南边招来倭国人以抵抗唐兵,孙仁师与刘仁愿、刘仁轨联合,声势大振。部下诸将因加林城是水陆交通要冲,想先进攻它,刘仁轨说:“加林城险要坚固,急攻会伤亡士卒,慢攻又耗费时日、拖延很久。周留城,是敌人的巢穴,群凶聚集之地,除恶务必扫除根本,应当先进攻它,如果攻下周留城,其他各城就会不攻自下。”于是孙仁师、刘仁愿与新罗王金法敏率领陆军前进,刘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率领水军和粮船从熊津进入白江,来和陆军会合,一起奔赴周留城。唐兵和倭国兵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等四次战斗都取得胜利,焚烧敌船四百艘,烟火冲天,海水都变成红色。百济王扶余丰脱身抄小路逃往高丽,百济王的儿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等率领部下投降,百济全部平定,只有别帅迟受信据守任存城,没有被攻下。唐高宗命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召孙仁师、刘仁愿回朝。百济经兵火之后,家家残破,尸横遍野。刘仁轨开始命令掩埋骸骨,登记户口,治理村落,任命官长,修通道路,架设桥梁,修补堤堰,恢复陂塘,督促百姓种田养蚕,赈济贫穷的人,赡养孤老的人,建立唐朝的土、谷神坛,颁布唐朝历法和已故皇帝名讳,百济百姓很高兴,全境各安其业。然后治理屯田,储备粮食,训练士卒,准备谋取高丽。刘仁愿回到京师长安,唐高宗问他:“你在海东,前后上奏言事,都符合事理时宜,又有文采条理。你本是习武之人,为什么能够像这样?”刘仁愿说:“这都是刘仁轨所做的,不是我所能办到的。”唐高宗听了很高兴,给刘仁轨晋升六级官阶,正式任命他为带方州刺史,为他在长安建造宅第,给他的妻子儿女优厚的赏赐,派使者带着用天子玺印封记的文书前去慰劳勉励他。上官仪说:“刘仁轨被撤职后能为朝廷尽忠,刘仁愿掌握指挥权而能推重贤人,都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献公伐骊戎,克之,灭骊子,获骊姬以归,立以为夫人,生奚齐。骊姬请使申生主曲沃以速悬,重耳处蒲城,夷吾处屈,奚齐处绛。公许之。史苏朝,告大夫曰:"二三大夫其戒之乎,乱本生矣!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民外不得其利,而内恶其贪,则上下既有叛矣。然而又生男,其天道也?天强其毒,民疾其态,其乱生哉。伐木有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今君灭其父而畜其子,祸之基也。畜其子,又从其欲,予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虽好色必恶心不可谓好。好其色,必授之情。彼得其情以厚其欲,从其恶心,必败国且深乱。”【注】①绛:晋国国都。(选编自《国语·晋语·史苏论骊姬必乱晋》)材料二:献公私谓骊姬曰:“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骊姬泣曰:“太子之立,诸侯皆已知之,而屡将兵,百姓附之,奈何以贱妾之故废嫡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杀也。”骊姬佯誉太子,而阴令人谮恶太子,而欲立其子。骊姬谓太子曰:“君梦见齐姜,太子逮祭曲沃,归釐于君。”太子于是祭其母齐姜于曲沃,上其荐胙于献公。献公时出猎,置胙于宫中。骊姬使人置毒药胙中。居二日,献公从猎来还,宰人上胙献公,献公欲飨之。骊姬从旁止之,曰:“胙所从来远,宜试之。”祭地,地坟;与犬,犬死;与小臣,小臣死。骊姬泣曰:“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哉代之,况他人乎?且君者矣,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戳之!”谓献公曰:“太子所以然者,不过以妾及奚齐之故。妾愿子母辟之他国,毋徒使母子为太子所鱼肉也。始君欲废之,妾犹恨之;至于今,妾殊自失于此。”太子闻之,奔新城。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于新城。【注】①厘:祭余的肉。(选编自《史记·晋世家》)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予A思B报C父D之E耻F而G信H其I欲J虽K好L色M必N恶O心P不Q可R谓S好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指已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郑既知亡矣”的“既”字意思相同。B.厚,指加强,与《庖丁解牛》中“而刀刃者无厚”的“厚”字意思不相同。C.居,指过了,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的“居”字意思相同。D.飨,指享用,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字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苏认为必须从根本铲除祸患才不会有再生变乱,因而史苏不认可晋献公在杀死骊子后留下骊姬的行为。B.晋献公想要立奚齐为太子,骊姬当着晋献公假意赞扬太子的军事能力和影响力,但暗中又派人中伤太子。C.骊姬让太子到曲沃祭祀母亲并将胙肉献给晋献公,后又派人胙肉中放置毒药,以此来污蔑太子想弑君。D.骊姬认为太子投毒弑君是因为她和奚齐,他们母子应设法避祸,因此后悔先前阻止晋献公废太子的行为。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妾愿子母辟之他国,毋徒使母子太子所鱼肉也。(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14.史苏认为骊姬将给晋国带来祸患的理由是什么?请概括说明。【答案】10.JMP11.C12.D13.(1)请让我们母子躲避到别国去,不要让我们母子白白被太子任意宰杀。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14.①晋国内部上下已经离心;②骊姬生的又是儿子,民众对这种状况更加不满;③国君杀了骊姬的父亲却又留下骊姬;④骊姬想报杀父之耻就会伸张野心,貌美心恶,得到国君的宠爱进一步扩张其野心。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她想报杀父之耻就会伸张野心。虽然外貌很美,但内心一定很丑恶,不能算是真正的美。“思报父之耻”与“信其欲”之间是假设关系,中间用“而”连接,关系紧密不能断开,“信其欲”后停顿,即J后停顿;“虽好色”与“必恶心”是转折关系,结构对称,中间断开,即M后停顿;“不可谓好”是动宾短语构成句子,其前断开,即P后停顿。JMP后需加句读。【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所以上下已经离心了。/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B.正确。句意:她得到国君的宠爱会进一步加强政治上的欲望。/“而刀刃者无厚”的“厚”是“厚度”。句意:刀口却薄得像没有厚度。C.错误。意思不同。过了;平日。句意:过了两天。/(你们)平日说。D.正确。享用;犒劳。句意:献公正要享用的时候。/明天犒劳士兵。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此后悔先前阻止晋献公废太子的行为”错误,由原文“妾愿子母辟之他国,毋徒使母子为太子所鱼肉也。始君欲废之,妾犹恨之;至于今,妾殊自失于此”可知,这只是骊姬说辞,并非真心话,且太子并未投毒,是骊姬派人干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辟”,躲避“毋”,不要“为……所”,被。(2)“谨”,认真地兴办;“庠序”,学校;“申”,反复说;“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民外不得其利,而内恶其贪,则上下既有叛矣”可知,晋国内部上下已经离心;②由原文“然而又生男,其天道也?天强其毒,民疾其态”可知,骊姬生的又是儿子,民众对这种状况更加不满;③由原文“今君灭其父而畜其子,祸之基也”可知,国君杀了骊姬的父亲却又留下骊姬;④由原文“予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虽好色必恶心”“彼得其情以厚其欲,从其恶心,必败国且深乱”可知,骊姬想报杀父之耻就会伸张野心,貌美心恶,得到国君的宠爱进一步扩张其野心。参考译文:材料一:晋献公讨伐骊戎,战胜了它,杀死骊子,俘获了骊姬然后回国,立骊姬为夫人,生了奚齐。骊姬被献公宠幸,骊姬请求让申生主政曲沃说可以解救国家的危难,另派公子重耳去蒲城,公子夷吾去屈,而把奚齐留在国都绛。献公同意了她的请求。史苏上朝时,对大夫们说:“我们这些人可要戒备这件事哩,晋国内乱的根子已经产生了!国君立骊姬为夫人,民众不满的心态原本就达到了极点。民众对外攻战得不到利益,又厌恶国内君王的贪欲,所以上下已经离心了。然而骊姬生的又是儿子,难道这是天意让晋国混乱吗?上天加强了晋国的祸害,民众不满这种状况,内乱就要发生了!砍伐树木不从树根开始,必定会重新萌生;堵塞河水不从源头开始,必定会重新流淌;消灭祸乱不从根本着手,必定会重生祸乱。如今国君杀了骊姬的父亲却又留下骊姬,这正是祸乱的根基啊。既留下骊姬,还要顺从她的欲望,她想报杀父之耻就会伸张野心。虽然外貌很美,但内心一定很丑恶,不能算是真正的美。国君喜欢她的美丽外貌,必定会答应她的要求。她得到国君的宠爱会进一步加强政治上的欲望,扩张其野心,这样就必定会使晋国败亡并且造成深重的祸乱。”(选编自《国语·晋语·史苏论骊姬必乱晋》)材料二:献公私下对骊姬说:“我打算废除太子,让奚齐来替代。”骊姬哭泣着说:“申生立为太子,诸侯们都已知道了,而且他数次领兵打仗,百姓都归顺他。怎么能为了我的缘故,废除嫡长子而立庶出之子呢?你若一定要这样做,那我就要自杀的。”骊姬表面上假意恭维太子,暗地里却唆使人千方百计地诋毁太子,以达到立自己儿子奚齐的目的。骊姬对太子说:“国君夜里曾梦见你的母亲齐姜,你快去曲沃祭祀她,回来时,把余下的祭肉拿回来敬献给国君。”太子于是到曲沃祭拜他的母亲齐姜,回来时将祭肉送给献公。此时,正值献公出去打猎未归,便把肉放在宫里。骊姬叫人在祭肉里下了毒药。隔了两天,献公打猎回来,厨官将祭肉呈上献公。献公正要吃的时候,骊姬立在一旁制止,并说道:“祭肉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应该先试一试。”献公用祭肉祭地神,地皮忽然向上凸起来;又把祭肉给狗吃,狗便死了;又给小臣吃,小臣也死了。骊姬哭着说:“太子怎么这样狠心啊,他想做国君竟然要杀掉自己的生父,更何况其他人呢?而且国君已老了,是活一天算一天的人了,他也不能等待而要杀害他。”她又对献公说:“太子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因为我和奚齐的缘故。请让我们母子躲避到别国去,不要让我们母子白白被太子任意宰杀。当初,你君王想废除他,我还怨恨此事,时至今天,我才自知在此事上的过失。”太子听到这件事,跑到新城。十二月戊申,申生在新城自杀。(选编自《史记·晋世家》)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B.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C.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D.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父,古代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B.“毋妄言,族矣”与《庖丁解牛》中“虽然,每至于族,我见其难为”中的“族”意思不相同。C.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烹煮用的器物,也指传国的宝器,比喻帝业。“钟鸣鼎食”“力能扛鼎”中的“鼎”都指前者。D.壁上观,在文中指在营垒上观看人家交战。现比喻坐观成败,不帮助任何一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始皇巡游会稽郡时,一旁观看的项羽竟说可以取代秦始皇。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会招来极大灾祸,因此,项梁赶紧阻止项羽继续说下去。B.项羽见宋义在安阳长时间屯兵不前,建议宋义把握机会,赶快带兵渡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内响应,一举打垮秦军。C.在钜鹿之战中,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而项羽率领楚军以一当十,勇敢无畏地打败了秦军。D.项羽用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命令处死的借口斩杀宋义,诸将都畏服他,不敢抗拒,假装拥立他为上将军。1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14.项羽在本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请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答案】10.C11.A12.D13.(1)谨慎办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行走了。
(2)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14.①志向远大,如“彼可取而代也。”
②英勇无畏。如“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如斩宋义头,又如在巨鹿一战中,更是临危不惧,置生死于不顾,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取得关键性胜利。大破秦军,杀苏角,虏王离。
③智慧非凡。巨鹿之战前,对于当时整个时局形势,项羽的议论分析简要精辟,能绝其甬道。【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渡河”是“引兵”的目的,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士卒必死”是“示”的具体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古代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乘法 测试卷及参考答案【预热题】
-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 社区办公用房自查报告(3篇)
- 简易2024年离婚协议:零财产争议解决方案3篇
- 订餐平台合同范本
- 设备采购招标文件全解读深入解读详解
- 语文学习方法详解
- 课后英语学习方法
- 货物采购合同清关
- 质量监控工程信誉守卫书
- 《消防安全常识培训》课件
-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 课件(新教材)
- 2024粤东西粤北地区教师全员轮训培训心得总结
- 2024AI Agent行业研究报告
- 专升本计算机教学课件-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2023新版大纲)
- 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识别、审查和管理制度
- 2024年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挥发性有机物(VOCs)定义、种类及来源
- 职业生涯规划报告范文
-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 医疗缺陷、差错、事故纠纷登记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