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开封市重点名校2024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山地是世界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主要地貌骨架,其面积占整个陆地的30%。山地不限于单纯的地貌学概念,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和经济综合体。在山地,热量和水分条件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植被、土壤的垂直分布变化,农业生产方式也因此而变化。世界上许多高大山系不仅是自然地理的界线,而且是重要的农业界线。山地地区人口虽然占比不大,但是依赖山地资源生活的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30%~40%。山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山地的自然风景和空气清新的山地气候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大多数自然保护区位于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或珍稀动物、植物种属的山地地区。人类认识山地,利用和改造山地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就有对山地的描述。以后的《管子地员》《汉书·地理志》和《徐霞客游记》等都有翔实的对山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记载。对山地的综合研究是20世纪中期才开始的。1968年,国际地理联合会成立高山地生态学委员会。国际山地学会于1980年9月成立,翌年5月正式出版《山地研究与开发》学术性刊物。这些都标志着世界山地研究已进入一个国际合作的阶段。(摘编自百度)材料二山地生态系统覆盖了地球表面的1/4,居住着世界12%的人口,山地生物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提供了全球40%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山地生态系统由于海拔高度、坡度与坡向变化,以及造山运动等地质活动,也成为地球上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山地处于全球变化的最前沿,深受气候变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生态环境破坏与恶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山地也因此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热点地区与生态治理的关键地区。山区肩负着生态安全屏障、生物资源贮备、经济增益配套、民族社会和谐发展等多重战略功能。山地未来必须走生态重构、乡村文明、产业振兴与市场保障的绿色发展之路。(摘编自许建初《山地未来与绿色丝路》)材料三总的来说,全球约7%的人口(约5亿人)居住在山区。近一半的人类则通过获得饮用水、灌溉水、木材或特殊的农产品,如茶、咖啡、药用植物等,享受到了来自山地完整的生态系统带来的益处。(摘编自《山地——一个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材料四一说到山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农村,是贫穷。然而,山区的未来也可以是“山境”。“‘山境’不仅要求风景优美,里边还包含了一种人文理念,一种境界,是现实世界中的桃花源。”山地未来项目发起人、世界农用林业中心首席科学家许建初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7月5日下午,作为2018年瑞士创新周活动的一部分,中瑞可持续山区发展论坛,暨“山地未来红河行——中瑞共同愿景”主题活动在瑞士驻华大使馆举办。瑞士一直以其风景优美著称。然而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留守村庄出现,大量的土地也随之荒芜。如何找到新的产业,找到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16年3月,经许建初发起,在来自全球35个国家的学者的共同倡议下,以2002年成立的“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世界农用林业中心和红河县人民政府携手打造了山地未来国际合作平台,旨在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特别是和瑞士伯尔尼大学的合作,创造和分享创新的解决方案,探索山区和山地居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摘编自《山地未来:中瑞合作打造中国版“山境”》,“国际在线”)1.下列关于山地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山地是世界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上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主要产地,山地的自然风景和空气清新的山地气候更是重要的旅游资源。B.山地不是单纯的地貌学概念,而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和经济综合体。其农业生产方式会因海拔高度增加引起的植被、土壤的垂直分布变化而变化。C.如今全球多地的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使近--半的人类可以获得饮用水、灌溉水、木材或特殊的农产品,如茶、咖啡、药用植物等。D.对山地的综合研究虽然从20世纪中期才开始,但人类认识山地,利用和改造山地有数千年的历史,《山海经》中就有翔实的对山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记载。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球约7%的人口(约5亿人)居住在山区,其中大部分在低山山区,而依赖山地资源生活的人口则占世界人口的30%~40%。B.1980年9月成立的国际山地学会,以及翌5月正式出版的《山地研究与开发》学术性刊物,都标志着世界山地研究已进人一个国际合作的阶段。C.山区肩负多重战略功能,但山地处于全球变化的最前沿,深受气候变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山地生态环境破坏与恶化的趋势十分明显。D.山地未来必须走生态重构、乡村文明、产业振兴与市场保障的绿色发展之路,而2016年打造的山地未来国际合作平台就是在这个理念下的成功探索。3.根据全文,概括我国急于探索山区和山地居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原因。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祈祷闻一多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①;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泰山的石霤②还滴着忍耐,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是孔子吊唁死麟③的伤悲?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注]①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②石霤(liù):滴下的水。③孔子吊唁死麟:麟,麒麟;史书记载,鲁哀公郊外狩猎捕获一怪兽,请孔子辨察,孔子视之曰:“麟也。”以袖掩面,涕泪湿袍。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想从“抱紧的记忆”里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又惟恐惊扰了五千年记忆的静谧与庄严,所以提醒“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B.“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凸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C.对于“谁是中国人”这样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闻一多偏偏要顽固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非一般的”国籍”概念。D.本诗赞美的同时有迷惘,诗人另一首《死水》把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诅咒中蕴含希望,两者炽烈的爱国情感是想通的。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运用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两句一换韵的技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的建筑美,听觉上给人以错落有致的音乐美。B.诗歌标点的使用别具匠心,如第二节有疑问词却用逗号句号,四、五节陈述语句却用问号,是语气的变化更是情感的变化,耐人品味。C.诗歌的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形式上是首尾照应,形成精致圆熟的结构,有回环往复的咏叹之美。D.诗歌语言庄严肃穆、蕴意深远;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情感更浓烈,典故及古代人物事迹的引用使诗歌具有穿越历史的深邃,引人怀想。3.诗人是如何解答“谁是中国人”这一疑问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4.诗歌题为“祈祷”,祈祷往往源于痛苦而指向希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有怎样的痛苦和希望。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文天祥《过零丁洋》中,形容国家局势风雨飘摇,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的一句是:“______”(2)杜牧《阿房宫赋》中分析秦国灭亡的原因时,指出假如国君懂得关心百姓,秦国就会得以延续的两句是“______,___。”(3)在《离骚》一诗中,屈原以博大的胸怀,表达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电视剧《潜伏》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一时间好评如潮。B.在大厅的“神七”航天展品前,参加芜湖科博会的与会嘉宾,认真聆听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关于航天知识的介绍。C.只有把政府增加的教育投入更多地向基础薄弱地区倾斜,让大多数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D.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下,专家们认为,广大出口加工型企业只有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学会内销与外销两条腿走路,才能逐步完善企业销售网络,实现自救。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夜起黄遵宪①(清)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②。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注)①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曾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后归家闲居,此诗写于闲居期间。②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檐铁和风铃在风雨中撞击、晃动,发出了“千”“百”声。诗人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夜晚的宁静。B.颔联写出了诗人长夜无眠,盼望天亮的心情,“又惊”句揭示了诗人无眠夜起的原因。C.颈联感慨天色阴沉的日子太多,月光虽然明亮,却是残月,天空虽有星星,却只寥寥数颗。D.尾联“吾独立”照应诗题“夜起“,与下文的“万家酣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鲜有同道的孤独处境。2.这首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请你结合相关的诗句分析。6、补写下面的空缺处。(1)______,孰能无惑?(韩愈《师说》)(2)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3)问君何能尔?________。(陶渊明《饮酒》)(4)人抵观书先须熟读,________。(朱熹《熟读精思》)(5))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屈原《离骚》)(6)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7)是处红衰翠减,______。(晏殊《浣溪沙》)(8)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耕者有其田”,是以往土地政策中的一个根本观念,初看上去似乎是最明白不过的,就是“经营农田的人就是该农田的所有者”,提倡的是农田经营和所有合一的主义。以佃户为主的农村中,在农田上劳作和经营的是占绝对多数的这一辈没有土地所有权的人们,握有土地权的地主们可以在很远的市镇里,他们连所有农田在什么地方都不很明白。在这种农村中,经营农田的人并不是所有农田的人。在一个承认土地所有者有权可以任意支配他的土地的地方,地主们只有在能获得“地租”的条件下,才会把使用他们所有土地的权利让给别人。所有者虽不自己经营他所有的农田,可是他单凭那“可以不给人经营”的权利,坐享着别人经营农田之后所收获的农产,这笔名作“地租”的收入,可以占农田产量总数的一半到一半以上。任何人根据他的常识就能想像到:以佃户为主的农村中,每年一定得输出大宗农产到地主所在的市镇中去,结果使农村人民借以为生的资产大行减少,人民的生活程度随之降低。当然,有人可以说:佃户们的输出是和另外一笔无形的输入相平衡的,因为,他们靠了这笔输出获得了在农田上暂时经营的权利。他们的经营既靠着地主们的允许,地主们的允许就是一笔无形的输入。不管我们怎样替“地租”辩护,这种“有形输出,无形输入”的农村中佃户们的生活程度总是提不高的。农民生活程度高不高与地主有什么关系呢?不能接受极低生活程度的人,本来不用来做佃户,“要租田就得这样,不租就算了么”,地主们自然可以这样说——他这样说,是合法的,因为法律承认他可以任意荒废他所有的农田,自己不经营,并不一定要给人经营。话是合法的,可是合法的并不一定能做得通,因为法律本身只在人民能容忍的时候才有效力。若是一条法律太使一辈人过不去,这辈人的反抗可以使该项法律失去效力。地租若高出了一辈佃户的生活所能容忍的限度时,就发生了“自愿坐牢,不愿交租”,以及“罢耕抗租”——一直到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和“政治革命”。蒿目时艰[注]的先觉之士,要求有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就发生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所有田的人自己去经营他的田,或是不经营农田的就不能享有农田所有权。彻底地这样做,经营和所有合一之后,就取消了“佃户”这一种人,因地租而引起的农村经济的危机,以及农村经济危机而引起的政治叛乱,都无从发生了。(取材于《内地的农村·农田的经营和所有》)[注]蒿目时艰:蒿目,极目远望;时艰,艰难的局势。指对时事忧虑不安。材料二:若比较现在有田和没有田的农民,前者生活比较丰裕,可是没有田的既不能一跃而成为有田的,若要借钱来变成有田者,他们的生活很可能比现在没有田的时候苦。中国农民的贫穷,基本原因是有耕地太少,有没有耕地权还是次要问题。不论从生产的增加或是为生计的提高上说,扩大农场面积应当是今后农业改善的一个主要目标。可是要提高贫农生活,要“耕者有其田”,却不能只把既有土地设法分给既有耕者就了事。若一看我们过去几十年以至现在的状况,农村里有土地的向外跑,没有土地的困守乡下。有地离地,无地守地,于是造下了“贫农”的身份。当然,使这现象发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贫农在农业里尚能贫而活,一旦离开农业连贫都没有资格了。这种情形现在快要过去了,都市兴起,工业在建设,农业之外亦要劳力,没有土地的人自然可以出来了,离开土地一样能生活。工业建设一定要有个相配合的农业革命,我们一定要解放一部分农业里的人力到工业里去,现在工业里正感到人力缺乏,而农村里的确有闲手的地主,这也许是一条出路。——要讲工业,非使他们离开土地不成。(取材于《内地的农村·贫农的出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佃户”、“贫农”、“农民”和“地主”的身份,主要以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农田劳作的情况来区分。B.材料一认为,“地租”是在佃户有形的农产输出与地主无形的经营权输入的平衡下,完全不合法的收入。C.材料二中指出的中国“今后农业改善”的主要目标,对缓解材料一中“佃户”的生存状况或许会有帮助。D.两则材料都从“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出发,层层深入地阐明农民贫穷的根源在于政府执政观念的陈旧。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使佃户能够承受地租的限度,或是使没有土地的贫农不作佃户,或是使贫农离开农业,三者都能避免大规模的政治叛乱的发生。B.与工业建设相配合的农业革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当扩大农场面积,二是要解放农业里没有土地的农民和调动闲手的地主。C.佃农因地租而贫困与地主坐拥农产享乐的对比、农民离开农业无法生活与以后离开土地还能生活的对比,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D.材料一中的两个破折号,前者有补充说明和强调的作用,后者起补充说明和语音延长的作用,均与材料二中破折号的作用不同。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因此我们解决贫农的出路,不一定在土地。”B.“新生产力的使用,使住在土地上的农民得到了新的解放。”C.“地主们如果要维持他们的生存,就应当勇敢地接受挑战。”D.“农民会穷到要借高利贷,以致最后出卖田契。”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奔跑的稻田汤成难父亲在他五十岁那年突然对我们说:“我要到外面种稻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把父亲关于去外地种地的事当做一个笑话。直到半个月前父亲背着大半麻袋稻种离开村子,我们才感到惊慌。父亲沿着一条田埂向前走着,我跟在他后面,或者说,我要送一送他。田埂更很窄,父亲走得如鱼得水。而我呢,每走几步就从田埂更上滑下去,一屁股坐在泥土里。为什么不去大路上坐车呢?我问。只有去城里才需要坐车,父亲回答我。父亲的回答让人沮丧,然后我继续问道,那你要去哪里呢?外地,他回答得很干脆。可是,外地在什么地方呢?唔,父亲丝毫没有放幔脚步,腾出一只手向前指了指,唔,外地就在远处吧。父亲像在说绕口令。我停了下来,感觉再也走不动了。父亲叫我回去,你的腿太不经了。等着吧,我会给你们写信的,父亲说。我站在田野里看父亲的背影越来越小,小得仿佛钻进了天地之间的缝隙里似的。这一年,我还在读小学,我只是觉得父亲走起路来有意思极了,我想起刚刚学会的一个成语,摇头摆尾,并用它造了个句——父亲摇头摆尾地走远了。村里越来越多的人进城了,他们有的是木匠,有的是瓦匠,还有一些是去城里学手艺的。父亲终于来信了,他在信封里夹了一小支稻花,真的比我从前见到的壮硕多了。父亲说他舍不得掐下一整株,毕竟一粒花就是一粒米。稻花是鹅黄色的,散发着来自远方的气息,我将它们拿给母亲和姐姐们看,稻花转了一圈后又扔给了我,可能认为我可以代表全家激动一下。然而,令我激动的不止是这些,父亲说等收获后就会回来,想想那场景都叫人兴奋,父亲扛着——哦,不,应该是骑着马,马背上装满鼓鼓的袋子,袋子里当然是父亲种出的新米了。我把父亲寄来的稻花插进一只空酒瓶里,再往瓶里灌上水,每天上学前换一次水——我做得极其认真,以至于引起母亲一阵抱怨,你每天喂鸡都没这么勤快。一段时间后,稻花竟结出了稻穗,我将它们带到学校,同学们都来围观,七嘴八舌地评论这株来自远方的稻穗,就连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感到不可思议。秋天过去很久了,并没有看见骑马的父亲和马背上鼓鼓囊囊的袋子。整个冬天,父亲都没有给我们写信,像动物冬眠了似的。直到第二年的春天,一封信才姗姗来迟,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只是说他又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父亲在信里告诉我们,他多么喜爱这里啊,好像它们生来就是为了种植水稻的,泥土的密实度,水和土的比例,气候,日照时长,等等,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这片地方很大很大,真的是—望无垠。父亲的信戛然而止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没有再收到父亲的只言片语。我常常会陷入一种遐想,那个离我很远很远的父亲,他的脚下正踩着一片什么颜色的土地呢。这一年,临近春节的时候,终于又收到父亲的来信,他已经到达海边了,是的,没错,海边。他在过去的几年里走过很多地方,后来他改变了寻找土地的方向,由北方转向东方,直到被一片蔚蓝的大海拦住才停下。如果以村庄为圆心,父亲曾到过的北方为半径,父亲已经完成这个圆形的四分之一了。当我在地图上寻找父亲足迹的时候,都会怀疑他是不是要将地球上的整个陆地板块种上水稻。父亲的稻田就在海边的盐碱地上,那是一片长着红彤彤莎草的红彤彤的地。父亲在信纸的反面将海边的稻田画了出来——海风吹着稻田,波浪起伏,像另一片海,而稻田竟然是红色的。父亲很快就有朋友了,那是岸边成群的萤火虫,它们常常飞到父亲的稻田上空,像一粒粒发光的稻谷。父亲在信上说,天一黑,萤火虫就会围在他的周围,落在手臂上,落在膝盖上,眼前亮了,有一次在这光照下他竟把一条沟渠挖得笔直。我问母亲,父亲还会回来吗?母亲愣了一下:“他到外地种稻去了。”我也问过姐姐们,她们都忙着自己的事情,头都没有抬起来。是的,每个人都在专注自己的事情,包括父亲。姐姐们去了更大的城市发展,她们把母亲也接走了。母亲喜欢城市,喜欢双脚踩在地板上的感觉。后来我也有了工作,我特地去过那个海边,根据信上的邮戳——果真是一片辽阔而荒凉之地,脚下的盐碱块像紧握秘密的拳头,十分坚硬,硌得脚生疼。我穿过大片大片的莎草,红得像火一样的莎草,约半人高,细瘦,风吹过去,如稻浪起伏。(选自《雨花》2019年第一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要到外地去种稻,却不告诉“我”外地在什么地方,一方面表明到外地有着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父亲复杂的情感。B.父亲邮寄回来的稻花竟然结出了稻穗,作者叙写这个情节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让人们对父亲充满神灵般的敬意。C.小说中的母亲及姐姐们,对父亲漠不关心,其实这是以近乎冷酷的写实手法表现人们对父亲选择的不赞同,他们更向往并享受城市生活。D.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不但与前文父亲来信中描绘的海边景象相呼应,而且还揭示了父亲海边种稻的真相:海边种稻异常艰难。2.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借给你的温暖江文胜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工资,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某某年某月某日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不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吴亚龙“诚信”的形象更为突出。2.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3.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奉和贾至含人早朝大明宫杜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欲知世掌丝纶1美,池2上于今有风毛3。(注)①世掌丝纶:世代都在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②池:风凰池,禁苑中泡沼,中书省所在地。③有凤毛:南朝时谢凤和谢超宗父子文章风格和成就很出众,梁武帝称赞说,“超宗殊有风毛”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用漏壶滴水声急点明早朝时间,再用“醉仙桃”点出皇宫院内春色醉人烂漫。B.颔联描写仪仗旌旗上龙蛇腾跃,和风轻拂下燕雀高飞,盛赞大明宫中气象冲融和悦。C.颈联写到了退朝后,大臣们带着满袖熏香,聚在一起挥豪写就华美诗词篇章的场景。D.尾联表示贾至的文章风格和成就承袭父亲,称颂贾氏世代执掌帝王诏书的恩宠殊荣。2.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比,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温疫论》原序(节选)吴有性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B.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C.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D.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2.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A.《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B.按,小篆字形,形声兼会意字,本意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相同。C.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D.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原”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B.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了研究温病的紧迫性。C.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D.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2)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5.吴又可为什么认为温疫患者“乃死于古册之遗忘”,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有一条“从天而降”的水渠。这条水渠,是团结村原村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村民,用双手在大山绝壁间开凿出来的,用了整整36年。第一次修渠失利后,54岁的黄大发报名去枫香水利站学习。3年时间里,陪伴他的,除了煤油灯,还有内心深处坚不可破的修渠梦想。学成归来,黄大发带领村民,捡拾初心,踏上了第二次修渠的征途。没有通电,他们用炸药、锄头、锤子和双手;没有通路,只能用马驮用肩扛;遇到悬崖峭壁拦路,只能将人从山顶吊下来施工。就这样,他们硬生生在大山绝壁间开凿出一条总长9400米的“天外来渠”。水渠竣工后,村民们的粮仓充实起来。如今,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大发渠打造了旅游度假区和生态产业园。3到5年内,团结村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村民可增收近5亿元,将彻底告别贫穷落后,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黄大发被誉为“当代愚公”。事迹报道后,人们极力赞颂黄大发的愚公精神。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已不合时宜。读了以上材料后,你认为愚公精神是否仍有现实意义?请以“我看愚公精神”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C2.D3.①山地生物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提供了大量的生态系统服务。②山地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③山区肩负着多重战略功能。④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留守村庄出现,山区和山地居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主要产地”于文无据;B项,“不是……而是……”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不限……而且还……”,两者都包括;D项,“《山海经》中就有翔实的对山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记载”错,原文是“《管子•地员》《汉书•地理志》和《徐霞客游记》等都有翔实的对山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记载”。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2016年打造的山地未来国际合作平台就是在这个理念下的成功探索”于文无据。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首先要分析并概括各材料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山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山地的自然风景和空气清新的山地气候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大多数自然保护区位于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或珍稀动物、植物种属的山地地区”可概括出①。根据材料二“山地生态系统由于海拔高度、坡度与坡向变化,以及造山运动等地质活动,也成为地球上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山区肩负着生态安全屏障、生物资源贮备、经济增益配套、民族社会和谐发展等多重战略功能”可概括出②③。根据材料四“然而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留守村庄出现,大量的土地也随之荒芜。如何找到新的产业,找到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可概括出④。【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2、1.B2.C3.诗人借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含蓄表现“中国人”的特征:(1)借杰出的历史人物寄寓“中国人”应有担当天下、奋斗反抗等精神。(2)借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寄寓“中国人”应具备坚韧毅力和团结一心等品质。(3)借“凤凰授歌”等文明的繁盛景象寄寓“中国人”应热爱中华历史,传承灿烂文化。4.(1)诗人身处内忧外患的乱世,看不清国家的前途,因而迷惘痛苦。(2)希望国人能传承民族精神,丢弃卑怯,自尊自强,担起复兴中华的重任。(3)祈祷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呼唤民族文化复兴,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理解诗句,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错误,是赞美而非质疑;“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错,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又始终处于西方社会、西方文化的威慑之中,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思潮的背景下,闻一多在热烈地赞颂中国文化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现实主义意识。。故选B。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理解诗句,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诗歌的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错误,感情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深化。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手法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概括,注意先指出手法,再分析作用。诗歌第2节“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连续运用了几个杰出历史人物,尧舜、荆轲、聂政、神农、黄帝,这些人或为国,或为民,勇奋斗,敢担当,表现了“中国人”的特征;诗歌第3节“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神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赞美了河图洛书、凤凰授歌等中华文明,呼唤中国人要热爱传统文化,并继承我国优秀灿烂的文化;诗歌第4节“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泰山的石霤还滴着忍耐/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写出了我国壮丽的河山——戈壁滩、五岳、泰山、长江、黄河,“忍耐”“和谐”等词表明“中国人”应具备坚韧毅力和团结一心等品质。由此可见,诗人是借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含蓄地表现“中国人”的特征的。4.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就创作背景而言: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又始终处于西方社会、西方文化的威慑之中,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思潮的背景下,闻一多在热烈地赞颂中国文化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现实主义意识。他分明意识到,中国古老的文化毕竟老得僵硬了,所有的辉煌都成为遥远的历史,不再可能复活,但他坚持弘扬民族文化、抵御外来侵略。就现实社会而言:闻一多固执地追问“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不是一般的“国籍”概念,而是他心目中的能够称得上黄帝后裔的俊杰。“中国人”就是如痴如醉地热爱民族文化、捍卫中华传统的人,而他所观察到的“同胞”却太怯弱太卑下了,他们完全没有能力肩负起复兴中国的重任。因此,诗人希望国人能传承民族精神,丢弃卑怯,自尊自强,担起复兴中华的重任。就诗歌内容而言:由“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等诗句可以看出,诗人祈祷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呼唤民族文化复兴,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3、山河破碎风飘絮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飘絮”“复”“递”“长”“太息”“艰”,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4、D【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搭配不当,应为“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或“产生了轰动效应”;B项,“参加”和“与会”语意重复;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让大多数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的权利”改为“让大多数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或“让大多数学生享有高质量教育的权利”;故选D。【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1.A2.(1)首联写以檐铁千声写出了夜晚风雨大作的情景,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2)颔联上句写诗人盼望天明,实则一语双关,渴盼时局好转。下句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了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震惊与愤慨之情。(3)颈联感慨阴沉的天气太多,夜空只有残月和疏星,以此象征清政府的统治腐败黑暗,民族前途微茫,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4)尾联“我”独立于斗室,联想(想象)到此时民众都在酣睡,以此隐喻国民的愚昧麻木,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优虑之情。(从比喻或景情角度作答亦可得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以声衬静,表现夜晚的宁静”错。檐铁和风铃发出的“千”“百”声写出了雨之大风之狂,照应下句“雨横风狂”。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整体解读诗歌,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表达的情感。古诗答题注重诗歌特点,此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两个词“情感表达”、“含蓄蕴藉”的理解,而“含蓄蕴藉”为重点。含蓄表达多为典故、借代、双关、象征、寓情于景。解题时首先找到这些含蓄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运用的效果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可知“雨横风狂”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鸡鸣天下白”“鹅击”都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沉阴”“残月”象征清政府的黑暗;“吾独立”象征“我”的清醒,“万家酣睡”象征民众的愚昧。【点睛】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6、人非生而知之者叶上初阳干宿雨心远地自偏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吾将上下而求索纸上得来终觉浅苒苒物华休何当共剪西窗烛【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初阳、宿雨、若出于吾、终觉浅、苒苒、物华、休、共剪。7、1.C2.C3.D【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主要以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农田劳作的情况来区分”错误。主要以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土地所有权”为参照来区分。B项,“完全不合法”于文无据。材料一没有说是不合法的。D项,两则材料,都没有“层展深入”和“阐明农民贫穷的根源在于政府执政观念的陈旧”;第二则材料,没有“从‘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出发”。故选C。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A项,“三者都能避免大规模的政治叛乱的发生”错误。后两者与所作推断无关。B项,“扩大农场面积”是“农业改善的一个主要目标”,而非“农业革命”的内容。D项,材料一的第二个破折号没有补充说明作用,材料二的破折号起总结并强调的作用,考查文中际点符号用法,实质上在于考查对文意内在逻辑关系的辨析能力。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材料一观点:拥有农田及其经营决定权的地主坐享太多农产,不仅会带来严重后果,还引发先觉之士“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材料二观点:农业革命能够帮助贫农找到生活出路,甚至“提高贫农生活”。题干问的是“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分析选项内容,D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故选D。8、1.B2.①从走田埂如鱼得水等,看岀父亲是种庄稼的能手;②从到外地种稻,换了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等,看岀父亲具有探索精神;③从父亲只给家里来信等,看岀父亲对事业的专注(或对理想的执著)。3.①从讲述故事角度:父亲的故事是由“我”讲述的,增强小说的真实感;②从推进情节发展角度:“我”送父亲,对父亲的思念与牵挂,以及最后的实地察看,“我”作为线索人物,见证了整个故事,贯穿情节的发展;③从衬托人物角度:通过“我”的所见所思使父亲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立体;④从表现主旨角度:通过“我”对父亲故事的叙述,父亲身上所表现的探索不己及为实现理想奋斗不止的精神得以彰显。【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让人们对父亲充满神灵般的敬意”错。结合“我把父亲寄来的稻花插进一只空酒瓶里,再往瓶里灌上水,每天上学前换一次水——我做得极其认真,以至于引起母亲一阵抱怨,你每天喂鸡都没这么勤快”分析,写我认真伺候稻花,稻花竟然结出了稻穗,目的是为了增强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表现父亲对我的影响以及对父亲的思念与牵挂。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田埂更很窄,父亲走得如鱼得水。而我呢,每走几步就从田埂更上滑下去,一屁股坐在泥土里”分析,父亲是种庄稼的能手。结合“直到第二年的春天,一封信才姗姗来迟,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只是说他又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他已经到达海边了,是的,没错,海边。他在过去的几年里走过很多地方,后来他改变了寻找土地的方向,由北方转向东方,直到被一片蔚蓝的大海拦住才停下。如果以村庄为圆心,父亲曾到过的北方为半径,父亲已经完成这个圆形的四分之一了”分析,父亲具有探索精神。结合“父亲在信里告诉我们,他多么喜爱这里啊,好像它们生来就是为了种植水稻的,泥土的密实度,水和土的比例,气候,日照时长等”“父亲的信戛然而止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没有再收到父亲的只言片语”“这一年,临近春节的时候,终于又收到父亲的来信”等分析,父亲对事业的专注。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文学形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常见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充当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使小说变得真实可信,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父亲的故事是由“我”讲述的,增强小说的真实感。结合“我跟在他后面,或者说,我要送一送他”“我会给你们写信的,父亲说”“我将它们拿给母亲和姐姐们看,稻花转了一圈后又扔给了我,可能认为我可以代表全家激动一下”“我特地去过那个海边,根据信上的邮戳——果真是一片辽阔而荒凉之地,脚下的盐碱块像紧握秘密的拳头,十分坚硬,硌得脚生疼”等分析,“我”送父亲,对父亲的思念与牵挂,以及最后的实地察看,“我”作为线索人物,贯穿情节的发展。结合“令我激动的不止是这些,父亲说等收获后就会回来,想想那场景都叫人兴奋”“并没有看见骑马的父亲和马背上鼓鼓囊囊的袋子。整个冬天,父亲都没有给我们写信,像动物冬眠了似的”“我常常会陷入一种遐想,那个离我很远很远的父亲,他的脚下正踩着一片什么颜色的土地呢”“当我在地图上寻找父亲足迹的时候,都会怀疑他是不是要将地球上的整个陆地板块种上水稻”“每个人都在专注自己的事情,包括父亲”等分析,通过“我”的所见所思使父亲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立体。结合“父亲在他五十岁那年突然对我们说”“父亲的信戛然而止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没有再收到父亲的只言片语”“他在过去的几年里走过很多地方,后来他改变了寻找土地的方向,由北方转向东方,直到被一片蔚蓝的大海拦住才停下”“是的,每个人都在专注自己的事情,包括父亲”等分析,通过“我”对父亲故事的叙述,父亲的精神得以彰显。【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9、1.A2.①第一处:“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渲染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②第二处:“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3.(一)我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①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塑造王老汉时,着墨最多,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以及正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塑造。②内容主题上,小说的结尾写到“门口堆了一些东西”“竟找不出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虽只字未提王老汉,但很明显能看出是王老汉的善举,从而体现人性之美,深化了主题。③情节结构上,作为明线,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④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中的“借给”也昭示着主人公应是王老汉。(二)我认为吴亚龙是主人公。①形象上,小说虽然对吴亚龙的描写刻画着墨不多,但吴亚龙勤劳、憨厚、淳朴、善良、诚信的形象非常突出。②内容上,正是因为有吴亚龙偷“苕片”留借条,有吴亚龙与他父亲的那番对话,才有了结尾的那幕感人场景。③主题上,小说《借给你的温暖》宣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诚信,一种互助,一种信任,一种大爱,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的主题。④结构上,吴亚龙借粮食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小说始终。(三)两位都是主人公。①形象上,两位都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②主题上,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颂扬人性美的主题。③结构上,两个人物的活动作为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小说始终。④内容(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是建立在两人的高尚人格上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采用排除法。B项,人物描写手法分析错误。通览全文可知文章:对王老汉没有外貌描写,对吴亚龙没有心理描写,故排除此项。C项,对小说内容主体分析错误。小说并非在讲述“感恩的故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吴亚龙如何跟王老汉“借粮”,王老汉如何帮助吴亚龙的故事;根据原文信息“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可知,时代背景也不是“大饥饿时代”。D项,错误,结尾是出人意料的。故选A。2.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环境描写一般作用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等。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析: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第一处在第一节开头,渲染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提供了合理的环境;第二处在第四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也用清晰的脚印暗示了后文“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其实并非偷,而是借。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结合文本分析问题,答题时首先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谈理解首先要观点明确,然后根据文章分析为什么得出这种认识,做到有理有据,不要抛离文章大谈特谈。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如本题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可以从形象塑造、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上等内容进行分析,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对王老汉的描写最多,手法多样,表现了文章赞美人性美的主旨。认为吴亚龙为主人公或者认为两个人都是主人公也行,但要结合文本阐述理由。总之,结合文本,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即可。【点睛】常见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0、1.C2.①这首诗采用格律诗的写法,句式严整,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体,句式白由。②这首诗语言清丽典雅(如对于宫中景色气氛及朝见时仪仗的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朴素自然。③这首诗运用典故,语言含蓄(恰当称颂了贾至及其家世文采与荣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平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错误一般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项,“聚在一起挥豪写就华美诗词篇章的场景”是错误的。由诗题可知,颈联后半句应是诗人对贾至的赞美,突出了贾至的风流文采。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语言风格的把握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要有意识地拓宽诗歌的阅读面,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常见语言风格类型,对自己学习和复习中接触到的诗人诗作的不同风格要有所认识,并注意积累。要注意积累相关术语,答题时尽量使用术语,采用总分的结构,即先总述风格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阅读题,首先明确两首诗从诗歌体裁上是不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体,句式相对比较自由,而本诗是律诗,句式比较严格,并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工整。本诗首联描写了宫中景色,用“醉仙桃”点出了皇宫院内纯色醉人烂漫;而颔联对朝见时仪仗的描写也写出了皇宫中气象冲融和悦的景象,颈联对贾至的赞美,体现了贾至的风流倜傥,这些语言清丽典雅,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却是朴素自然、通俗易懂。从修辞上来说,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谢凤和谢超宗父子的典故,语言含蓄,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非常的直白。11、1.B2.B3.C4.(1)(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2)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5.因为据吴又可所知,张仲景的《伤寒论》尚有一部分书稿因战火而散佚。他推测,有关“温疫”的解决之道,可能早就存在于这部分散佚的书稿当中。【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纷纷”是很多的意思,修饰“嗣后论者”,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临症”是面对患者,“所见”为“临症”的结果,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临症所见”表示完整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句意: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这本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温疫。故选B。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是“抚摸、抓住”的意思;“按图索骥”的“按”字是“依照、依据”之意;而文中的“按”是“查验”的意思,与前两者意思不同。故选B。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错误。“合门传染”是“全家都被传染上瘟疫”的意思。故选C。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系”,动词,是;“竟”,最终;“希有”,很少有;“霄壤之隔”,比喻差别极大。(2)“守”,遵守;“则”,连词,就;“合”,契合;“舍”,舍弃;“搜”,搜寻;“斯”,代词,这;“剂”,药剂;“笃”,严重。5.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吴又可为什么认为温疫患者‘乃死于古册之遗忘’,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结合“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分析,有的人说瘟疫这一疾病,张仲景原本另外有论著,经历的年代已经很久了,论著埋没在战火之中,也就是《伤寒论》这本书中声称的那样,散佚丢失后的遗稿,经过王叔和补充药方完成论述,编辑成完整版本。那么温疫的论述未必不会从散佚的那部分书稿中得以明晰。【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过去张仲景创作《伤寒论》,大概是为了伤寒病而设立的。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这本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温疫,探求其中所说的伤寒患者,一百个里面也没有一两个。我就查验各本古籍,都认为春季、夏季、秋季发病的,都属于温病,而伤寒一定发生在冬天。然而依次列出年份比对病例,温疫患者四季都有,而真正的伤寒患者,总是病发在深冬严寒之际。虽然有头疼、浑身酸痛、畏寒、无汗、发烧等症状,每次使用驱除邪气的药剂,流一下汗也就痊愈了。偶尔有不服药也能自己康复的患者,并没有因为经常失汗,导致出现黄疸、胡言乱语、神志不清等症状。这都是感冒这样的小病,不是真正的伤寒病。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现在鹿和马分得很清楚了,更能看出伤寒是世人很少得的一种病。张仲景认为伤害是一种急症,乱世当中失去医治的机会,大多导致损伤生命,于是写下论著来挽救天下苍生,用意可以称得上仁德。然而伤寒与温疫都是急症,因为少见的疾病,尚且恳切地告诫世人,何况温疫患者比伤害患者多出百倍,怎会忍心搁置病症不去论述?有的人说瘟疫这一疾病,张仲景原本另外有论著,经历的年代已经很久了,论著埋没在战火之中,也就是《伤寒论》这本书中声称的那样,散佚丢失后的遗稿,经过王叔和补充药方完成论述,编辑成完整版本。那么温疫的论述未必不会从散佚的那部分书稿中得以明晰。崇祯辛巳年间,瘟疫盛行,感染的人很多,到了五六月份更加严重,有的全家被传染。疫情在刚刚发生的时候,每次看到当时的医生错误地用伤寒之法来医治患者,没有不危及生命的。有的病人家属错误地听信了医生“七天之内将会自己痊愈。不这样,十四日内一定痊愈”的话,因而失去医治的机会。有的人遇到医生见识浅薄,用缓药来救急症,即使不立刻受到药物的损害,终究延误病情而导致死亡,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感染邪气较轻的人有的侥幸得救;感染邪气比较重的人,又加上得不到有效医治,白白死去的人数也数不完。啊呀!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病症越急切,投奔医生越混乱。不是死于病痛,是死于医生之手;不是死于医生之手,是死于对古籍的散佚遗忘。一千年以来,为什么百姓这样不幸?我虽然鄙陋,沉静心性,穷尽病理,推究患者感染的邪气、邪气进入的途径、邪气在体内到达的地方和它传染的规律,归纳平时多次使用的有效方法,详细地叙述在下面,来等待有学识的人指正它。12、愚公精神代代传——我看愚公精神小树因为做着参天的梦,最终躯干剑指蓝天,树冠冠云;土壤因为做着巍峨的梦,最终成了太行、王屋二山;而愚公做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的广东省室内环境质量保证合同C款(家具购买)
- 2024建筑合同法全文
- 钢结构施工承包合同范本
- 2024个人住房装修合同书协议
- 收藏品赠送合同范本
- 面包店转让协议书模板
- 建筑工程监理服务合同
- 建筑设备出租合同范本
- 普通合伙人合同协议书范文
- 证券交易云平台运营协议
- 2021年4月自考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MOOC 管理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 单元三 注塑模具的使用(任务3 注塑模具的安装)
- 六年级语文总复习课《修改病句》修改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
- 承德永辉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红山咀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餐厅食品安全保障
- 药品经营与管理大学生职业规划
- 怀孕的hcg验血报告单
- 病房管理护理服务
- 应力的概念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