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安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安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安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安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安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4年安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30分)

枣花村

李春雷

①枣树,可能是春天里最后一个醒来的植物。

②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当春天铿铿锵锵地锣鼓喧天的时候,当百花争先恐后地粉黛登场的时候,当翠绿无孔不入地长满地球的时候,它却像一个慵懒的老农,穿着皂黑的粗布棉袄,依然蹲在墙根下打盹儿。直到小满过后,它才睁开惺忪的双眸。

③然而,一旦醒来,便是厚积薄发,排山倒海。

④站在村头,远远望去,黄灿灿、雾腾腾,氤氤氲氲,宛若一片燃烧的火焰。

⑤走进小村,到处是奇形怪状的老枣树。树身粗皴焦黑,却又新枝繁茂,葳葳蕤蕤。每一根枝条上,缀满了清新嫩绿的鲜叶,在阳光中,羞羞的、颤颤的,明眸皓齿,流波送盼。最是叶柄上结满的米粒大小的细碎黄花,若一盏盏灯火,像一只只纤手,似一张张嘴巴,在清风中摇曳着、微笑着、歌唱着,咝咝咝、嗡嗡嗡、嘤嘤嘤。那是土地的呢喃,那是乡村的耳语,那是时令的倾诉……

⑥一片片枣花凋谢了,在空中飘舞,仿佛漫天金屑,落在凹处,聚在墙角,静静喘息。

⑦闭上眼睛,沐浴香熏,那种醇厚和温热,若闻乡音,如归童年。

⑧2022年6月上旬的一天,我走进了邯山区小堤村。这个小村,位于漳河故道腹地,独处偏僻。该村祖先于明代从山西迁来,携带枣树幼苗,以赓续根脉。枣树蘖根生长,更适宜这一方水土。几百年来,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村内野外,处处枣树。

⑨哦,枣树,中国北方最地道的乡土树种。

⑩《诗经》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韩非子》有枣栗赈济饥荒的记载;《战国策》中,苏秦曾言:“枣栗之利,足实于民矣。”这些都说明,枣曾是北方的经济命脉,也是君王考量治国安邦的重要依据。

两千多年来,枣树始终是北方乡村的经典记忆。

唐朝诗人刘长卿写道“行过大山过小山,房上地下红一片"。宋代诗人张耒笔下则别具画境:“枣径瓜畦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

当然,最著名者,还是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更是写尽了枣花时节的田园风光。

近人咏枣,首推鲁迅。客居北京时,他寓意深刻地写道:“我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枣树与国人的深厚情缘,还在于其实用性。

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而且,枣树抗旱涝、耐苦瘠,即使灾荒年,庄稼绝收,也能如常结果,续人饥肠。其枝干,不仅是高档家具的上选,还可制作切菜板、擀面杖、筷子等等,全方位佐助人们的生活。新人被褥里和橱柜中,总要放一些红枣,喻示“早生贵子”。

枣树,早已扎根于北方乡村的灵魂深处!

6月中旬,枣花落尽,根蒂部便会长出青胎。风来了、雨来了,都会有楚楚青果凋谢,直让人惋惜呢。不过,勿要担心,枣树多子,尽管百分之九十九凋谢,但剩下的还是很稠密。

三伏天,火辣辣的日头下,这些小精灵们赤身裸体,身体也在日日夜夜膨胀,今天像豌豆,明天似珊瑚,后天便是葡萄大小了。

一夜秋风起,涂黄又涂红。枣儿们成熟了,定格为一枚枚赤红的椭圆,宛若村民们的一张张脸庞,似父亲的兴奋,如母亲的欣慰,若新娘的羞赧,像醉汉的狂癫……

21中秋月圆,枣子落竿。孩子们挥舞着长长的竹棍,在树上扑打。枣子“噼里啪啦"落下来。那是乡村的狂欢,那是农家的喜庆。

22冬天里,枣树又恢复虬枝铁干、粗皴焦黑,在冰雪中酣然睡去。村民便坐在枣木小凳上,品着醇厚的枣酒,嚼着香甜的枣馍,喝着蜜稠的枣粥。枣红的脸上,游荡着枣红的微笑。

23小村人,就这样生活在枣园里,泅渡着古色古香的岁月。

24初夏时节,整个小村,像一个文静的村姑,熏风吹悠悠,枣花落满头,扎着粗辫,眨着毛眼,吟着乡谣,站在今天的田垄,回眸着昨天的枣香……

25那里,是最原始的故乡,是最立体的乡愁!

(选自2022年第11期《阅读文萃》,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枣”为写作对象,主要向我们叙述了枣树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

B.第④段中的“黄灿灿"“雾腾腾”“氤氤氲氲"这些词语,写出了从远处观望枣花时的朦胧之感。

C.第段中的“枣树始终是北方乡村的经典记忆”这句是对枣树养育了一代代北方人的肯定。

D.第23段中的“这样生活"指的是秋天收枣狂欢以及冬天品枣酒、嚼枣馍、喝枣粥的生活。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5分)

3.品读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4.在阅读文章时,有同学觉得第⑩段作用不大,可以将其删掉。请说说你的理解。(6分)

5.(2022新课标·创新设问·情境运用)读到最后,小皖同学对文章结尾“那里,是最原始的故乡,是最立体的乡愁”这句话不理解,请你为他解释。(6分)

6.(2022新课标·创新设问·朗读语调)班里准备举行“文学作品朗诵会",有同学打算朗读文中第⑤段,你觉得应该选用以下哪种朗读基调?请做选择,并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来陈述理由。(5分)

A.温和喜悦B.热烈赞扬C.深沉坚定

【二】(30分)

中国地图

侯发山

①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每一张地图都是实地走访绘制成的,他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大多的时间,就是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家里有人的时候,总要指着地图给人家讲述地名背后的故事。

②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大平板仪、小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幸亏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上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

③这些有故事的地方,在地图上都被爷爷的指头给摸得黑乎乎的……

④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代替测量资料,换言之,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⑤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

⑥爷爷两眼放光,兴奋地说:“赶快挂起来,挂起来!”

⑦小兵就把那张老地图取下来,换上了新地图。

⑧爷爷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他一边看一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

⑨“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广州、香港和澳门的。”

⑩“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趴在地图上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

小兵噗嗤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

“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

“是啊,毛乌素沙漠呢?"小兵也给吓了一跳,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然后看了看刚取下的老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好!古人为了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的足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怕是走不动。”

“爷爷,我开车带您去。"

“中。”爷爷爽快地答应了。爷爷退休后,几乎就没外出过。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小兵开车带着爷爷,一边走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

21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

22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23爷爷说:“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

24小兵点点头,用自豪的语气说:“当然啦,通过采用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精度高、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

25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小小说选刊》2022年第14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地图”作为标题,既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B.小兵想让爷爷外出旅游,所以假装没来过毛乌素,也不知道毛乌素的变化。

C.文中借爷爷来展现老一代地图绘制工程师爱岗敬业、不怕困难的形象。

D.本文语言富有乡土气息,读来亲切感人,比如“不当家"“扑腾”等词语。

2.文章的标题“中国地图"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小兵带回家的最新的中国地图,展示了中国的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6分)

4.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9分)

(1)爷爷两眼放光,兴奋地说:“赶快挂起来,挂起来!”(赏析加点词语)(4分)

(2)爷爷感慨不已,然后趴在地图上继续一点一点地瞅。(赏析句子)(5分)

5.文章第③段与前文哪一处相照应?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6分)

【三】(21分)

材料一: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当前被人们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当前,人工智能的定义仍相对模糊,目前普遍说法是拥有“仿人"的能力,即能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的思维能力,包括感知、决策以及行动。简单来说,人工智能探寻的是如何用机器来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的智能,比如,让机器会听、看、说,会思考、行动、决策,就像我们人类一样。

人工智能按照智能程度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只专注于完成某个特别设定的任务,例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翻译,它们是优秀的信息处理者,但无法真正理解信息。强人工智能系统包括了学习、语言、认知、推理、创造和计划,目标是使人工智能在非监督学习情况下处理前所未见的细节,并同时与人类开展交互式学习。超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模拟人类的智慧,人工智能开始具备自主思维意识,形成新的智能群体,能够像人类一样独自地进行思维。

(选自2022年第9期《计算机世界》)

材料二: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这种被视为模仿人的智能的技术,有了令人惊异的演变。

首先,人工智能不再是单纯的计算技术,而是一个技术丛。所谓技术丛,即是一系列关联度极高的突破性技术体系。它以人工智能为先导,将各个应用人工智能推进的技术领域深刻地关联起来,不仅由此掀起一场技术的结构性革命,而且将技术本身的发展推向按其自身逻辑演变的方向。就前者讲,人工智能自身乃是从一般意义上的机器一直到代替人进行复杂操作的技术程序的总称,它不是某项技术的专称,而是一系列技术的合称;就后者论,人工智能乃是与其他先进技术联袂出场的高技术。以其基础技术而言,大数据当然构成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依托。在可以预期的时限内,大数据的征集、阅读、分析与技术化利用,都会从人的智能操作进入机器人的操作阶段。“机器产生数据,机器阅读数据,并构造一个以机器为中心的数据世界。”而与此紧密相关的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将人工智能直接引向全面影响或改变人类生活状态的境地。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的智能关系正在发生重构,从人机分流到人机互动的演变趋势似乎已经呈现出来。这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两种发展定位具有密切关系:一部分研究者尽全力提升人工智能技术,试图将之发展到与人类智能并驾齐驱的地步;而一部分研究者断然放弃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转而致力于提高人的智能,试图在让人变得更聪明上实现突破。于是,后者至少是潜在地激励了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

(刊载于2022年第10期《人工智能》)

材料三:人工智能和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能被运用到许多安全应用场景,提高其可用性和安全性;同时,AI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不法分子可以滥用AI技术破坏其他系统。另一方面,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相关技术也能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系统。

毋庸置疑的是,AI可以作为安全性增强的武器。近年来我们见证了AI在网络安全、安全态势感知、智能安防、生物认证等多个领域的快速崛起。与此同时,AI技术也可能被滥用,比如,攻击者可以利用深度伪造技术伪造图片、视频、音频等,用于诈骗、传播虚假的新闻,甚至伪造政治风险。此外,一些相对成熟的AI技术,诸如人脸识别等,也有被滥用的趋势,如恶意侵犯用户的隐私、追踪以及分析用户隐私数据等。

尽管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的颠覆性技术,但是与任何一种先进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过程类似,当面向用户的服务越来越成熟,客户资源逐渐增长,最终安全性会成为进一步广泛部署人工智能系统的最大挑战。

以自动驾驶为例,自动驾驶车辆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对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威胁。除此以外,其他针对AI自身安全的威胁,尤其是针对AI模型或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甚至可用性等各类潜在威胁,也层出不穷。

(选自2022年第11期《计算机世界》,有删改)

材料四:

(选自2022年第10期《计算机》)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探寻的是如何用机器来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的智能,它比我们人类更聪明。

B.弱人工智能只专注于完成某个特别设定的任务,强人工智能可与人类开展交互式学习。

C.一部分人工智能研究者致力于提高人的智能,潜在地激励了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

D.人工智能技术既能提高安全应用场景的可用性和安全性,也可能被滥用于破坏其他系统。

2.人工智能技术令人惊异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4分)

3.请探究材料四中饼状图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3分)

4.材料三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5.(2022新课标·创新设问·归纳)学校团委准备办一期主题为“人工智能改变未来"的展板,下面是展板的设想。请你根据材料,将其补充完整。(6分)

展板栏目展板内容概述

内涵(1)向学生阐述人工智能的内涵:

分类(2)向学生说明人工智能的分类:

最大挑战(3)向学生介绍人工智能的最大挑战:

【四】(19分)

材料一:广东是全国最早成立党组织的地方之一。1921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当时全国共有50多名党员,5人来自广东。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928年6月,广东党员人数53000多人,占全国党员人数40%。广东党组织率领南粤英雄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披荆斩棘,流血牺牲,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2年7月12日上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少先队广东省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童年童悦电视艺术团承办的广东省首届“红心向党·革命故事会”在广州起义纪念馆正式启动。此次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结合“喜迎二十大,争做好队员”实践活动,号召全省青少年通过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引导青少年走进广东的革命旧址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热情。

(选自2022年第10期《关心下一代》)

材料二:星海音乐学院借助前辈创作的优秀红色民歌、歌剧以及本校原创的红色作品,将之融入教师教案或讲义,有效将红色文化教育贯串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民族声乐系的教学中,过去的课堂侧重教学生怎么唱好一个个音,现在除了要教授歌唱技巧,更要将红色作品的创作年代、背景故事、精神内涵纳入授课范围,让学子们全面且深入地理解、传承红色精神。创作参演红色文化作品是当代新一代青年学子弘扬、传承红色精神和红色传统的具体表现。广州体育学院武术表演专业7名同学利用课余以及暑假期间,奔赴北京表演红色话剧《深海》,将共产党人追求理想的初心、坚定不移的信仰融入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赢得社会广泛好评。广州美术学院在春湾镇中心小学的美育团队以美育活动的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当地的小学生唱革命歌曲、画革命画作,开展了《我印象最深的春湾》《红星闪闪》《一起画红船》等课堂教学,不断加深少年儿童对民族文化、国家观念和主流价值的认同。

(选自2022年第9期《教育界》,有删改)

材料三:

某学校红色资源推广形式倾向调查表

方式实地考察课堂教学观看红色电影、听红歌举办活动其他

占比51.85%25.25%14.75%6.15%2%

材料四:红色资源的重要意义和珍贵价值,就在于其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并在当下持续发挥精神引领的作用。爱国是人世间最自然、最朴素,也是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讲,我们就是通过弘扬红色传统、接受红色洗礼,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爱国主义实践行动,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我们一定要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如今,我们早已远离战火纷飞的险境,但一定不能让广大青少年忘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忘记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最后要到哪里去。唯有如此,我们的红色江山才会永不变色。

青少年最富有朝气,也最富有梦想,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而通过利用好红色资源,培养青少年爱国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进而激发其爱党爱国的热情、坚定跟党走的信心,才能确保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事业不断前进。

(刊载于2022年第11期《学校教育》)

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广东是全国最早成立党组织的地方之一,有效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可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热情。

B.课堂教学是最受欢迎的红色资源推广形式,实地考察和观看红色电影、听红歌较受欢迎。

C.红色资源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其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当下有精神引领的作用。

D.现今虽远离战火纷飞的险境,但广大青少年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要坚定跟党走的信心。

2.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推广红色资源的形式。(6分)

3.(2022新课标·创新设问·跨板块)为深植红色基因,重温党史,班级开展“走进广州红色文化"研学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向大家介绍开展此次活动的意义。(6分)

4.分析材料四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分)

2024年安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枣花村

1.A(文章从枣树开花吐绿时间最晚、开花吐绿时的情态、小堤村的种枣历史、枣树在北方的种植史、枣树的实用性以及枣树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六方面进行叙述。A项“主要向我们叙述了枣树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表述有误。)

2.运用对比,将春季百花盛开的状态与枣树醒来前的状态做对比,突出了枣树在众多植物中开花吐绿最晚的特点。

3.“一盏盏"“一只只”“一张张"写出了枣花的繁密。“咝咝咝”“嗡嗡嗡"“嘤嘤嘤”写出了枣花盛开的可爱情态。

4.不能删掉。第⑩段列举了《诗经》《韩非子》和《战国策》中有关枣的记载,叙述了枣树在北方悠久的种植史,体现了枣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也点明了枣成熟的时节,以及枣曾是北方的经济命脉和君王考量治国安邦的重要依据,为后文各朝各代的名人咏枣做铺垫。

5.枣树在北方的乡村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成熟的枣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北方人,因此枣树生长的地方也是北方人的故乡,看到枣树,吃到枣就会勾起人们无限的思乡之情,所以是“最原始"的故乡,“最立体”的乡愁。

6.选择A。理由:第⑤段主要描写了枣树枝繁叶茂、花朵竞相开放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是温和柔美的;同时,新枝、叶子嫩绿、花朵繁茂让人感受到枣树勃勃的生机与无穷活力,语句间洋溢着喜悦之情。

【二】中国地图

1.B(根据第22段“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可知,小兵真的没有来过毛乌素,不是假装的,但他知道毛乌素发生的变化。所以B项表述有误。)

2.①表层含义:指爷爷那张摸得黑乎乎的中国地图,小兵送给爷爷的最新的中国地图以及有关中国地图背后的故事。②深层含义:以中国地图测绘技术不断提升为载体的中国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3.①港珠澳大桥的建成;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③毛乌素沙漠变为绿洲。

4.(1)运用反复修辞,反复说“挂起来”,表现了爷爷想要看到最新的中国地图的急切心理。(2)运用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