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练习(全国通用)(原卷版)_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练习(全国通用)(原卷版)_第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练习(全国通用)(原卷版)_第3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练习(全国通用)(原卷版)_第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练习(全国通用)(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

目录

一、热点题型归纳.............................................................错误!未定义书签。

【题型一】信息筛选与整合..................................................................1

【题型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5

【题型三】论点、论据、论证...............................................................II

二、最新模考题组练............................................................................15

L____二二下

【题型一】信息筛选与整合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早期中国文明研究中,曾长期存在“中原中心论”的观点,研究者把关注的重心完全放在中原地区,

认为似乎只有中原才有文明。但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更像是“满天星斗”“群

星璀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四大板块之间密切的互动,构成早期中国文明的基本文化生态框架。

东南板块是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中国拥有华北的旱作农业与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两个起源区,事实

上,在华南地区还发展了园圃农业。东北地区通过依赖水生资源,发展出来一种定居的狩猎采集经济,又

称为“渔猎新石器文化”。尽管东南板块的各个区域农业开始早晚并不相同,农业形态也各有差异,但普

遍具有较高的定居性,这构成了东南板块显著的共性。

西北板块以草原、荒漠、高原等地形为主,这里的初级生产力较低,动物群流动性大。有了马牛羊等

物种后,人类稳定利用草原地带成为可能,随后在这一地区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游牧政权及经济。由

于游牧经济并不是自给自足的,一方面需要与农耕群体发展贸易交换,另一方面,游牧群体利用骑射的优

势常常劫掠,交换与战争构成了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互动的主要方式。

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的互动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从东北到西南的生态交错带地区实现的,这

个地区堪称中国文明演进的“枢纽”。文化生态交错带同时具有两个生态区的资源,相比于单个生态区的

资源种类更丰富,但是由于它处在两个生态区的交界地带,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这个交界地带的位置频

繁迂移,因此,其资源供给具有不稳定性。生活在这个地带的早期人群,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

文化适应方式。调整的方式不仅包括生计方式的改变,还包括人群的频繁流动。这一特征在辽西地区新石

器时代考古材料中可以清楚看到,当时人们在狩猎采集与农业之间徘徊。

相比其他三个板块,海洋板块更少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早期这个区域是以渔猎为生的复杂狩猎采

集者社会。随着冰期的结束,这些复杂的狩猎采集者向内陆地区迁徙。一方面会带来人口密度的提高,另

一方面,他们会把社会复杂性带到内陆地区,导致社会竞争加剧,农业起源因此加速。海洋板块曾经在早

期中国农业起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是文明的基石,更进一步说,海洋板块也参与了中国文明的

形成过程。。

长期以来,中国文明都被视作农耕文明,与海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距今6000年前后,文化生态系统

成熟,农耕文化开始扩散。北方地区的庙底沟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范围,南方地区发。生了规模更

加宏大的文化扩散,稻作农业与家畜饲养经济先传播到台湾,然后经由菲律宾扩散到大洋洲地区,向西至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这也就是著名的南岛语族扩散事件。通过海洋,早期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

海洋板块也是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我们日益认清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其多元一体、开放包容并不限于

若干个文明起源中心之间,而是由四大板块构成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明将历久

弥新,取得更大的发展。

(摘自2021年9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南板块由四种区域农业形态组成,虽其开始时间各异但普遍具有较高的定居性。

B.源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西北板块在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劫掠性的游牧经济。

C.文化生态交错带比单个生态区资源种类更丰富,因气候环境原因位置频繁迁移变动。

D.海洋板块早期的经济社会以渔猎为生,后来狩猎采集者的内迁加速了农业的起源。

【提分秘籍】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常见设错方式

1.说法太过绝对。与文本内容相比,题目选项的说法太过绝对,如使用“只要……就……”的句式、

使用“就能够”“没有必要”“无须”等词语,造成选项表述的意思与文本内容有偏差。

2.强加各种关系。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复句关系来看有并列、因果、条件、递进等;但一个语段(句

群)中的每个语句之间未必都有这种复句关系,也可能只是解说、诠释等。而选项故意把原文中的两个无

关联的句子加上复句关系,造成强加关系的错误。

3.偷换概念。命题者在阐述某个概念或相关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将两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改变、

调换或混淆,以此来迷惑考生。因此考生在阅读选项时,要注意比对原文,看选项的陈述对象与原文句子

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4.以偏概全。选项往往会把局部的内容当成全部的内容、把次要方面当成主要方面、把事物或概念的

一个角度当成所有角度、用个别代替一般等,使考生判断错误。

5.遗漏限制性成分。一个语句的定语、状语等是对主语、宾语或者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一个短语

中的修饰限制语是对中心词进行限制的,转述一句话时如果忽视了表示范围、频率、程度等修饰限制语就

会造成语句意思的变化。

【变式演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代早期的赋家如枚乘、司马相如等,在汉赋兴盛之初,尚未能清晰地思考出汉赋创作的真正动机是

为了“致用”还是为了“审美”。但是,明显的事实是,赋体的创作给一大批文士带来了仕进与荣升的机

会。如武、宣之世,伴随着天子礼乐制度的建设及确立,朝廷开始大量招募言语文学侍从献赋作颂,一批

重要的赋家被揽入皇室。在这批文士中,有的早已因赋体创作而声名鹊起,如枚乘;有的则因为一赋之功

而见重当时,如司马相如。他们入主中朝官系,身任郎官,长期伴随君王左右,待诏献赋。献赋之风由此

而热。可见,至武帝时,赋体创作确乎已与朝政和仕宦之路建立起了某种联系。从这个层面上讲,汉初赋

体的创作动机就是为了“致用”。然而,汉初赋家“致用”的创作动机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皇室的

打击。汉初赋家作赋献赋是为了干禄,为了施展政治抱负,而皇室招揽赋家,却主要为了审美取乐、粉饰

太平,看重的是赋体的审美愉悦功能。武帝读司马相如赋,发出“恨不能与此君同时”的慨叹,主要是出

于此种层面的欣赏。不过,汉赋兴盛之初,因赋体创作观念模糊,人们还不会将赋体创作的“致用”与“审

美”动机对立起来。

随着赋体创作的盛行,自成帝之世起,汉赋,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高潮。此时,赋家赋体观念越发明晰,

“致用”与“审美”之间的冲突渐渐凸显。这一时段,代表人物是扬雄。从现存文献来看,自待诏承明殿

之时起,扬雄即对传统诗学理论中的“风谏”说产生了兴趣。此后,随着扬雄文坛领袖地位的逐步确立,

扬雄的赋体创作愈发凸显了“风谏”这一“致用”主题。如其在《河东》《长杨》《羽猎》诸赋的创作之中,

特意附加一则序文,借此来直接说明自己匡主干政的创作动机。可见,扬雄之所以对“风谏”之说高度推

崇和身体力行,其用意无非是想强调赋体创作确能关乎朝政,赋体本身亦具有高贵品格。因此,扬雄希望

其赋体创作能发挥政治效用,能获得更多的认同与尊重。然而,扬雄的这一希冀却与当朝君主审美愉悦的

倾向构成了冲突。面对这种冲突,扬雄、枚皋等人也曾努力并试图解决之。但是随着其努力和尝试的屡屡

挫败,他们的内心产生了沉重的无奈与失落之感。

真正从理论上结合赋体创作过程中“致用”与“审美”冲突的是东汉时期的赋体大家班固,这是两汉

赋体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班固的赋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都赋》序文当中,在序文中,班固对赋体创作进

行了三个层面的解释。一是历史的层面,“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这说明了“诗”是

王权的话语及之后之衰落。二是现实的层面,“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以兴废继绝,润色

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这说明“赋”承“诗”,是王权话语的复兴。三

是历史与现实的功用层面,“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这说明汉人解“诗”之

“美”“刺”与作“赋”之“讽”“颂”是相契无间的。这代表了汉人的普遍意识,其中也内涵了历史的

“王治”精神。在班固这种赋体观念的导引下,汉代赋体“讽”“颂”之“致用”思潮与“润色鸿业”之

“审美”需要契合起来,使盛汉“天人合应,以发皇明”的时代需求和赋体“铺采搞文”“辞藻竞鸳”的

文体艺术特色辅成相映。至此,汉代赋体观念中交织纠结的“致用”与“审美”的冲突宣告结束,汉赋经

典的地位也得以确立。

(摘编自龚世学《赋体“用瑞”与汉唐赋体现念的演变》)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早期,出现了枚乘、司马相如等赋体大家,他们因创作有“致用”之功的汉赋而被揽入皇室。

B.汉初的赋家一方面能通过作赋入主中朝官系,施展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也容易因作赋而受到打击。

C.扬雄将传统诗学理论中的“风谏”理论运用于赋体创作,因而逐步成为当时的代表人物和文坛领袖。

D.班固在《两都赋》的序文当中对赋体创作进行了历史、现实、历史与现实的功用三个层面的解释。

【变式演练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在出版时大多附有序跋。序跋作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包括官员、文人、

书商、寒士等,由此也决定了序跋中观点的多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人小说观念的变化,其中包

括对小说功能认识的变化。

②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与前代的小说序跋一样,注重强调小说教育。教化的

社会功能。沪北俗子《玉燕姻缘传序》:“……以见善恶报施,天道不爽,洵足以垂鉴戒。”静恬主人《金

石缘序》更明确主张小说相较于“经史”,更容易产生教化人心的社会作用,小说创作者应该致力于发挥

这方面的作用。同样是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但不同时期的小说序跋强调小说社会功能的动因是有所不同

的:明代中期以前,强调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而明末及清代,经过晚

明进步思想的洗礼,小说的社会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社会对小说的包容和认同大大增加,甚至统

治阶级成员也加入了阅读小说的行列;代表俗文学的小说和代表雅文学的诗文几乎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

小说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已不再是不入流的文学形式。在这种背景下,序跋作者为了争取小说地位而强调

其社会功能的用意也随之大大缩减,它更多的是对“文以载道”思想的一种客观继承与坚守。而与此同时,

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对于小说的娱乐功能则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认识。

③撰写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阅读小说作为一种欣赏活动,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但在文学批

评中该功能一直没有被重视,历代的小说序跋中更是鲜有提及。而消遣娱乐,可以追潮至孔子“游于艺”

的思想,“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历代的序跋中都很少有体现,而这一情形在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

有了根本的改变——关于小说娱乐功能的内容比比皆是。李春荣在《水石缘自序》中从创作和阅读两个维

度对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做了更加周全的说明。他认为小说的创作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悬拟赏心乐事美

景良辰”“或有意趣可哂”:阅读小说有提神、赏心悦目的作用:“阅之解颐,为爽心快目”。清代才子

佳人小说序跋重视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这一方面与才子佳人小说的题材富含娱乐色彩性质有关;另一方

面与清代的社会文化思想有着重要关联:清代的社会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对晚明“革故鼎新”思想的继承、

反思和解构的基础上的。受李贽等晚明思想家的影响,清代的文学思想既有从“礼”,即情感克制的一面;

又有主“情”,即情感释放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才子佳人小说的序跋一方面强调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一

——对“礼”的遵从与信守: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小说的娱乐功能一对“情”的关注与释放,体现了“志于

道”和“游于艺”两种价值观的对立融合,反映了清人对小说功能认识的变化。

④对小说功能的认识往往是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突出了小说的娱乐功能,实

际上表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可以说,孔子“游于艺”的思想在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得到了

充分的彭显,“志于道”与“游于艺”在此实现了对立统一,小说的功能定位也由传统的社会教化走向了

教化与娱乐的融合统一。

(摘编自孙玮志《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对小说功能认识的新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为才子佳人小说写序跋的人来自不同阶层,他们的不同观点,导致了清人小说观念的改变。

B.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与前代小说序跋同样强调小说教育、教化的社会功能,但动因有所不同。

C.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在历代小说序跋中长时间不被重视,这种情况直到清代才有了根本改变。

D.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重视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与当时小说题材和清代社会文化思想有关联。

【题型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建树和批评方式,帮助人们从更开阔的视野总结

文学的规律,概括丰富的文学现象。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

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基本精神是将全世界的文学视为一

个整体,把各国文学置于一个整体结构中加以认识和比较,从两种或多种文化体系上观察文学现象,发现

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人类活动领域之间的种种关系,从中揭示和把握文学的规律。

这种整体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必然带来研究方法上的改进。传统的文学研究立足于国别文学,将对象

限定在一个特定范围之内。人们习惯于用切割的方式,先以国别为界将各国文学分割开来,再以历史分期

为线将国别文学加以划分,以致最后人们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某一时期某一作家甚至某一部作品上,这是

一种原子论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有助于对对象的深入开掘,但由于分工过细,使文学之间缺乏贯通。比

较文学将采用一种联系和比较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考察文学现象。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一书在

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王元化打破了传统的以古证古、单纯作背景、源流、注释的研

究方法,有意识地把中国古代文论同马列文论、西方文论对照着研究,由此使他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

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钱钟书的《管锥编》也是采用这种联系和比较的方式,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常常古今

中外旁征博引,以期说明那“无心契合”而“会心不远”的共同文心。

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他者”的立场和眼光,这对于研究中国文学与外

国文学都是很有用的。比较文学将以世界文学为背景,以他种文学为参照,重新认识和评价本国文学。中

国文学要在世界文坛寻找自己的位置,要了解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学的地方,需要借助比较文学的视野。通

过对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联系、异同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艺术价值有

一个参照性的判断,从而有效地避免盲目排外和盲目崇洋的倾向。例如,只有把《离骚》《红楼梦》《西游

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还有李白、杜甫的诗歌等作品与世界文学中的一流作品加以比较,才能向世

界显示出它们的美学价值。同样,在将中国文学与相似的外国作品作比较之时,也可以看出外国作品的价

值和特性,如《红楼梦》与《追忆逝水年华》的比较研究,使得我们对《追忆逝水年华》的艺术成就有了

更深切的把握。而在中西叙事作品的映照中,人们对中西的叙事艺术特征及得失也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

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一部作品的意义和贡献,还可以考察一下作品在国外的流传情况,如范存忠的《〈赵

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就是一个范例。

通过这些研究,将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文学的价值,多方面她观照自身的文学和文化,同时对作

家作品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摘编自胡亚敏《比较文学与文学教育》)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元化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取得突破,与他打破传统的研究方法,运用比较研究有关。

B.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学时,如果以他国文学作为参照,并进行比较研究,就能够避免盲目崇洋。

C.除了将中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考察中文学作品在国外的流传情况,也属比较文学的范畴。

D.比较文学可以使我们在更宏阔的背景下,对本国的文学和文化以及作家作品有更深人的理解。

【提分秘籍】

准确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把握文本思想内涵。文本的思想内涵体现在文本论证的观点和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上,把握文

本的思想内涵,可以从段落入手,根据各段落论证的观点来确定。

2.分析作者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除了体现在具体的论点上,也体现在论据上,所以把握作者的

观点态度可以从论据入手,根据论据体现的意思来确定作者的思想等。

3.合理推断思想观点。能够体现文本思想内涵的作者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依照文本内容进行适当延

展的思想观点,就需要考生对文本中体现的观点态度进行推断后得出,这就要注重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从

是否绝对化、是否符合文本的整体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

四步解答合理推断题

1.立足全局,整体解读。虽然一些推断题中的观点无法直接从原文找到,但是只要依据文本,在整体

解读的解读上认真分析,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2.分析材料,把握观点。论述类文本选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等。分析这些材料,

正确理解其本身的意思和其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了推断作者观点的重要手段。

3.梳理信息,准确判断。梳理有关信息,如有些内容是文本有的,有些内容是文本没有的,属于命题

者强加的;有些内容是作者的观点,有些内容是别人的观点。

4.识别陷阱,辨清关系。注意各种逻辑关系方面的陷阱,如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

前期与后期等,全面整合,从而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对一些考生来说,论述类文本第1题和第3题好像区别不大,其实这两道题考查的重点不一样,相应

的答题方式也有本质的区别。

L考查内容的区别:第1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考生对文中概念、句子的理解以及信息筛

选和整合能力;第3题考查考生概括文章内容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2.答题方式上的区别:第1题侧重对概念和句子的考查,对读时重点应该放在句子上。第3题侧重对文意

的考查,选项对应的是文章某一部分的内容,甚至考查运用文中的观点解决文外的问题。

【变式演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诸子学尤其是近代诸子学研究逐渐升温,近代诸子学既与乾嘉学派具有不可分割的理论渊源,

又与后者不可等量齐观。中国近代是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时代。近代思想家一面宣传西学,一面整理、

解读中学,由此推出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国学思潮。

他们在国学上不约而同地聚焦先秦,以诸子学为重心。诸子学研究在《康有为全集》中占据了前三卷。

梁启超曾经被誉为史上著述最丰的思想家,诸子学斫究在他的国学研究中举足轻重,并且是其中的亮点。

他对先秦学术的研究既有宏观透视,如《先秦政治思想史》等;又有个案研究,如《孔子》《老子哲学》等;

此外还有学派代表的中观研究,如《儒家哲学》等。至于严复,晚年提倡尊孔读经,推挹诸子学自不待言。

章太炎是享有盛誉的国学大家,他的国学研究以先秦诸子为重镇,如《诸子略说》《国故论衡》等。

近代思想家注重诸子学,并非无意之举,而是有心之为。如果说惧怕文字狱是乾嘉年间诸子学兴起的

直接原因之一,那么,近代思想家的诸子学研究则是迫于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政治斗争和现实需要,因而

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诉求。他们深切地意识到,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和县续与中国的前途命运

休戚相关。严复指出,文化具有“国性”,是国家存立的根基,传承中华文化就是延续中国人的精神命脉。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强调,文化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也是凝聚民族信仰的不二法宝。先秦诸子

的思想是国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除此之外,诸子学还具有其他时期的国学所没

有的特殊价值和重大意义。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先秦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第二,在近代

思想家看来,先秦学术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高峰之一,有利于提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章太炎认为,先秦诸

子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人。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提到轴心时代的世界学术时,对诸子学的超迈全球赞

叹不已。可见,有别于乾嘉诸子学研究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近代思想家的诸子学研

究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守护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产物。

近代思想家积极投身火热的救亡斗争实践,这为他们的诸子学研究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并且拥有

了鲜活的实践品格。综观近代思想家对诸子思想的解读和诠释不难发现,他们的诸子学研究服务于救亡图

存的现实需要,旨在凝聚民族精神,激发中国人同仇敌,汽、抵御外侮的自信心。近代诸子学与乾嘉学派的

最大不同在于注重思想阐发而不是文字训诂。在吸收西学的过程中,他们对西学进行大胆改造,以此推动

对诸子思想以及先秦学术的创新性解读和诠释。通过厘辨中西文化的关系、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借

助诸子学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对于他们来说,西学只不过是手段,中学才是目的。梁启超曾经将中国近代

的诸子学复兴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由于不忘初心,近代思想家并没有因为对西学的借鉴而迷失在

欧风美雨之中,反而更清醒、更坚定了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坚守。

(摘编自魏义霞《近代诸子学研究及其实践品格》)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思想家以诸子研究为工具,激发国人同仇敌忖、抵御外侮的信心,实践性强,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学

术精神。

B.乾嘉学派研究先秦诸子主要是为躲避清朝的“文字狱”,而近代诸子学则为了救国图强,故后者学术成

就更大。

C.中西方文化各有优势,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但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在学习西学时要始终坚守中华文

化之根。

D.近代中国学术界国学名家辈出,这与特定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政治斗争和现实激发了他们研究国学的

热情。

【变式演练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近来,三星堆遗址又“火”了!在这一轮考古挖掘中,新发现的6个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

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公众纷纷讨论三星堆遗址,认为其彰显了三星堆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

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力量。一个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其文明必定是持久、厚重、包容的,其自身主体

性一定是鲜明、强烈、稳固的,三星堆遗址正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如上特质。

三星堆遗址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如同历史沃土培育的一棵参天大树,枝

繁叶茂,硕果累累,从枝叶可以追溯到根脉。三星堆遗址便与古蜀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考古学家俞伟超

先生认为:“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其文化面

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区)。自夏时期起,这个文化圈内开始渗入一

些二里头文化的因素,而至商时期,又大量接受了二里岗和殷墟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

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

三星堆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认为:

“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

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以此论断反观三星堆遗

址,其文明特征极为显著。从陶器上看,三星堆早期的陶振与二里头早期的陶盗,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

几无区别;从青铜器上看,三星堆的铜尊、铜鎏明显受到了殷商青铜礼器的影响,可知在与彼时中原文化

的交流融汇中,古蜀文明得到了较大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其三、四期出土的诸多带有强烈信仰色彩的特征性器物说明,三星堆古城曾是雄极一

时的蜀地共主——鱼凫王朝的都城。这恰可与《蜀王本纪》中“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漫、鱼凫、蒲

泽、开明”之记载相印证。古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神像、礼器和祭品,说明

了古蜀文明的神权国家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通过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灿烂文明。

三星堆文明呈现出中华文明的交流广度。三星堆遗址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

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依据已发现的诸如金杖、青铜雕像、海贝等文物,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早在那时,古

蜀国先人已与印度、中亚乃至两河流域的文明有所接触。由此设想,三星堆文明虽处于所谓“华夏边缘”,

但却与西北方向的“陆上丝绸之路”很早就有着固定交通路线,南面可通过滇、缅、印之间的古道直接通

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沿海各地,甚至可以穿越历来被视为“人类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与该地域文

明发生交往。因此青铜时代的巴蜀与外部世界,绝不是一个彼此封闭的空间,这种开放性与包容性,给三

星堆文明提供了走向世界的强力支撑。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它关乎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

展历史脉络的探寻,对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理解,对中华文明世界贡献的把握,更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自

信心、历史主体性、民族凝聚力的认知与塑造,意义可谓重大。80多年来,几代中国考古学人隼路蓝缕、

接续探求,终于让三星堆遗址绽放出绚烂的文明光辉。我们相信,此次的考古发现,也仅是辉煌博大的中

华文明遗存之冰山一角,今后的发掘研究前景更可期,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事业

定当再上一层楼。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3月29日《三星堆文物为何再度引发高度关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蜀文明自夏时期起就和中原文明有了交流,受到中原文化的很大影响。这种不断的交流融汇促进了古

蜀文明的发展。

B.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谱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文明,有关蜀王杜宇和五丁开山等故事传说点缀着中华

文化的璀璨星空。

C.中华文明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明,这可以从三星堆部分出土文物具有西方文明的特质这一现

象得到证明。

D.考古工作是一项持久性的文化事业,几代中国考古学人隼路蓝缕、接续探求,必会使三星堆遗址绽放出

绚烂的文明光辉。

【题型三】论点、论据、论证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动物纹样是商代及西周早期青铜器上最著名的装饰特征。商代安阳时期,动物纹样发展到了巅峰。

及至商代晚期(安阳时期)到西周早期,动物纹样则极为复杂多变。这些纹样中的动物可以分为两类:其

一为真实存在的动物,如犀牛、兔、龟、鱼、鸟、象、虎、牛等;其二为现实中不存在,但见于古代文献

中的神话动物,最具代表性的如饕赞、夔、龙、虬等。

②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有没有特定的“含义”呢?研究古代中国青铜器的学者大多相信这种意义的存

在。不胜枚举的既往研究认为,特定的动物代表特定的图腾或神灵,然而这一点在商周文献中却几乎从未

提及。与此相反,少数研究者坚持认为,动物图形由几何图形发展而来,是几何图形的衍生,因此不具有

任何意义。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同时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我们可以先确定动物纹样发展的历史

顺序,来比较一下几何图案是否确实比动物纹样出现得更早。其二,我们可以根据具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

来提出一个图形学方面的理论解释。就第一点而言,动物形装饰纹样不仅与古代中国青铜器最早的那些装

饰纹样同时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就第二点而言,我们需要提出一个学者们认为有理可依的、

令人信服的“含义”,以解释理论。这一理论必须源自对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脚踏实地的研读,并且应

该涵盖上述所有动物纹样的特征。我相信这种理论是存在的。

③事实上,先秦文献中确实保存着古人对青铜器本身及其动物图案含义的解释。《国语》中有关于绝地

天通神话的描述,其中提到了“物”(牺牲)和''器”(礼器)。此传说表明,巫觌借此来交通天地或人神,

礼器和艳牲就是天地交通仪式必需物品的一部分。

④如果青铜器的诞生是为了协助完成沟通生死的仪式,那么动物纹样是否是青铜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呢?《左传•宣公三年》给出了明确的解释。这一年,楚庄王讨伐陆浑。当行进至洛河时,他在周都洛阳

附近驻足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迎接楚王,楚王却肆无忌惮地向王孙满问询象征王室的鼎的尺寸和重

量。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全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辎魅翘翘,英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⑤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夏代铸造铜鼎时在上面铸造了一些“物”的形象,这样人们就能一目了然地认

出哪些是能够帮助人类交通天地的动物,哪些是无助甚至有害的动物。因而,王孙满清楚地告诉我们,有

些动物能帮助巫觌完成其交通天地的使命,它们的形象会被铸造在古代青铜礼器之上。王孙满回答楚王时

申明的重要一点就是,周王仍旧同上天保持着密切联系。

⑥在《左传》的这一篇中有一个关键词是“物”,其释义并非“物品”,而是“牺牲”或“助天地交

通之动物”。如果说青铜礼器是交通天地之巫术的必需用品,毫无疑问,动物形象也作为该使命的辅助者

而被铸刻在礼器上。“物”这个词在《左传》中出现了六七十次,用法各异,但大多时候都是以“神权动

物”或“艳牲”的含义出现。这些文献结合《国语》皆表明牺牲就是那些具有协助巫硬,完成交通使命的动

物,献牲祭祀是达到交通天地、沟通生死的具体方式。鉴于此,我们必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商周青铜器

上的动物纹样确实具有其图形含义,它们是协助巫观完成交通天地人神使命的各种动物的形象。

摘编自张光直《艺术、神话与祭祀》)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提出解决问题的两个角度并一一进行分析说明,使论述更严密。

B.文章引入《左传》片段,指出“物”具有特定含义,为文章得出结论提供证据。

C.文章第⑤段最后一句话的内容与本文论证的问题关系不大,应该删去。

D.文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通过对问题的解释和分析,步步深入推进论述。

【提分秘籍】

关于“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常见设错方式

1.对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概述错误。选项往往将文本中的分论点概述为中心论点或将文本的心

论点当作分论点来概述。

2.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错误。论点出现的位置可能在论据前,也可能在论据后。命题人在命题时,

选项中经常会出现“引用……论证了……的观点"''从……等方面论证了……的叙述方式”,考生在解题时,

要找准论据所对应的论点。

3.论证方法分析错误。选项中常见的表示论证方法的词语有对比、引用等,考生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

容判断选项所提及的论证方法是否正确。

4.论证结构分析错误。常见错误方式有:①添加或减少某一论证环节;②混淆并列式论证与递进式论

证;③错置论证前提,选项中有两个或多个并列论述的内容时,往往将某一论述内容强制设置为分析其他

内容的前提。

【变式演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技术自一出现,便伴随着伦理争议和道德评判。正因为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及

其可能导致的伦理后果难以预测,人们对人工智能问题争议不断。作为一种具有颠覆传统、重塑未来的强

大力量的技术,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准确把脉人工智能的时代镜像,

透视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风险,构建和谐共生的人机主体的伦理新形态,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一个

重大时代课题。

人工智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期,人类社会吁求高阶科学技术力量的伦理支撑。一方面,人工

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伦理反思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又被称为伦理学科发展的新引擎。不断出现

的人工智能伦理新问题,对于伦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丰富和拓展了伦理学研究的领域,这反

过来又成为助力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精神因素。人工智能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形态,通过语义网络、知识图

谱、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拓展了人类生

存的价值。依托于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一系列的运算、反馈和调整,展现了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

以围棋的“人机大战”为例,“阿尔法狗”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战胜人类顶尖棋手李世石,并且通过“深

度学习”的方法不断促进自身进步,完成了在部分领域对人类智能的超越。这种超越是人类利用科技力量

延伸自身能力以及追求提升自身价值的体现。另外,在日常生产生活领域,人工智能在增强人类能力的同

时,也日益凸显出其对于人类自身解放的重要作用。

机遇与挑战并存,人工智能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伦理挑战。从人与技术的关

系来说,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的主体性。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就曾预言:“这些机器的趋

势是要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而非只是用机器能源和力量取代人类的能源和力量。”人工智能与一般人

造物存在巨大不同,它不是单纯延伸人的体力的机械物。人工智能模拟的对象是人的大脑和思维方式。而

人作为思维主体,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基于人工智能的特殊性,许多人担心一旦人工智能发展到某个

临界点,如诞生强人工智能,它就可能解构人的主体地位,彻底压倒人类。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如

何有效控制技术力量的消极作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难题。人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

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社会性问题。例如,企业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收集大量用户数据,并基于此了解目标对

象的偏好和行为倾向,这造成了巨大的权利不对称。再如,人工智能在推动专业化分工和创造新工作机会

之余,会使得那些没有能力迈过技术性壁垒的人成为“无用阶级”。又如,在一些情境中,人工智能导致

法律责任的归属成为困难。

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创制“提高人类劳作效率”的机器,也在创制“提

升人类思维能力”的机器,更是在创制''契合人类伦理责任”的机器。为此,我们应顺应时代对人工智能

发展的新要求,积极进行伦理调适。

(摘编自夏少昂《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时代镜像与调适》)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提出中心话题“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指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调适的重

要性。

B.文章第二段列举“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的例子,论证人工智能的危险性,以及给人类伦理带来的新问

题。

C.文章第三段从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两个角度论述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挑战,层次分明。

D.文章整体上运用“总分总”论证结构,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认识具有前瞻性,具有辩证思维和现实启示意

义。

【变式演练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在北京人艺2019级表演学员培训班结业仪式上曾对年轻演员说:“作为一个艺术

家要德艺双馨,永远是德在第一位,希望你们在成为一个好演员之前先成为一个好人。”学艺先修德,做

戏先做人。成为一个“好人”,既是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成就艺术品格的重要前提。

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们说,文艺是一个时代

精神风貌的记录和再现,包括演员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也是时代风尚的引领者。“文艺为时代画像、为

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文艺创作者要书写时代、塑造人心,首先要完成对自己的塑造。

③特别是当下,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影视艺术发展日益繁荣,演员群体的构成多元化,作品的

关注度和演员的曝光率也在增加。演员通过表演塑造人物形象、传递精神思想。他们的一举一动常常牵动

观众的目光,他们的道德水准也影响观众,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的青少年。但一

个突出的现象是,今天的观众很容易记住一些活跃在热搜上的名字、亮相于广告上的面孔,却很难说出一

些偶像明星的代表作。有悖于艺术生产规律的不良现象不断透支观众的信任,接连有艺人因为违法失德付

出人生的代价,这一切让人痛惜,也是严重警告:虚假的光环有多大,偿付的代价就有多大,演艺工作者

要尊重“演员”这个职业。

④好演员需要好作品来脸证。崇德是前提,尚艺是关键。老演员奚美娟与上戏学生分享影响自己的“演

员十诫”时提到:“爱自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演技需

要在创作中不断精进。

⑤崇德尚艺,意味着理性看待得与失,过得了“名利关”。演员是一份职业。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身处

台前,离鲜花和掌声太近,容易陶醉;离聚光灯和热搜太近,容易迷茫。如何不在赞誉和名利中迷失自己,

需要有内心的定力,看得清得与失、眼前与未来,尤其是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一个人撑不起一部戏。对于

现代影视工业,完成一部作品,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以及后期制作,任何一环都不可缺失。演员作用不可

替代,但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大。30多岁时,李雪健凭借电影《焦裕禄》斩获“金鸡”“百花”双奖,他的

获奖感言至今广为流传:“苦和累都让大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傻小子李雪健得了。”这就是一个

演员对自己的清醒认知,也是对名与利的清醒认知。

⑥演员是心灵的工程师,塑造的是人心和世道。演员应该心中始终存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

高尚的艺术品质为追求。理解了演员在新时代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崇德尚艺就不是“要我做”而是“我

要做”,就会成为整个演艺行业的自觉,是每个演员都要研习一生的必修课。

⑦风吹不倒根深的大树。演员内心的定力来自对艺术对观众的敬畏,来自对时代对自我的认知。一个

演员,真正的艺术生命力在作品中,在观众的口碑里。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8月26日)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演员从事的是特殊的职业,要有内心的定力,认清自己的位置,远离鲜花和掌声,远离聚光灯和热搜。

B.一个好的演员,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又要热爱心中的艺术,追求高尚的艺术品质,创作出真正有生

命力的好作品。

C.崇德尚艺,演员要过得了“名利关”,要明白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演员的作用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大,

其作用并非不可替代。

D.新时代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要求演员心中始终存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了这一点,崇德尚艺就会

成为整个演艺行业的自觉。

'二、:最新媒考致组仪

一、(2021•山西大同•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开始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由工业

社会转向消费社会。伴随这一重大变化,西方“结构主义”学派对文化、消费、社会三者关系进行研究,

提出“文化分化与社会分化同源说”,精英阶层消费高雅文化,大众阶层消费通俗文化。法国著名文化社

会学者布尔迪厄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人们在日常消费中的文化实践,从饮食、服饰、身体直至

音乐、绘画、文学等的鉴赏趣味,都表现和证明了行动者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等级。鉴赏趣味的区分体

系和社会空间的区分体系在结构上是同源的,在文化符号领域和社会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的对应”。

自20世纪90年代始,西方学者在对文化消费的社会学研究中发现,作为文化消费主体的“文化”就其

本质而言可理解为个体所拥有的知识、道德、价值观、生活态度等的自我建设以及社会外化。“文化消费”

表现为消费主体消费文化产品、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服务。虽然个体文化消费确实存在高低不同的层

次差异,但这种差异已发生“非结构性对应”变化,部分精英群体不仅欣赏交响乐,也消费流行音乐。与

此同时,伴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出现了一批“新中产阶层”,这一新兴阶层的文化消费兼顾高雅文化和通

俗文化。由此,生成了“杂食主义文化消费群体”,相应也就分化出只消费通俗文化产品或高雅文化产品

的“单食主义文化消费群体”。这样就形成了新型的文化消费分层结构,即文化杂食主义者与文化单食主

义者的分化对立。于是,文化消费出现了由“精英一大众模式”到“文化杂食者一文化单食者模式”的新

变化。

“文化杂食主义者”是文化的鉴赏趣味及消费选择跨越优雅、通俗两个层面的文化消费群体。具体可

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接受过很高层次教育,社会实践经历丰富,拥有雄厚的文化资本积累和相当的经济资

本积累。他们尽管在文化消费总体人群中占比较小,但处在文化社会层面的高端,对文化及文化消费的整

体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另一类一般都受过较为系统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历,拥有较

为丰富的文化资本积累,也具备必要的经济资本。伴随杂食的文化消费模式,其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逐渐

达到平衡,综合文化社会地位得以提升。但这类“文化杂食者的开放性背后隐藏着一种拒绝,即对那些与

社会边缘化群体相关的文化产品类型持排斥态度”。

“文化单食主义者”是文化的鉴赏趣味和消费选择聚焦在高雅文化或通俗文化中的某一个层面的文化

消费群体。大致也分为两类,一类是聚焦高雅文化层面的文化消费主体,此类人群是高雅文化的基本消费

人群,对高雅文化消费具有一定话语权,由于其在总体文化消费人群中占比较少,所以对文化消费的综合

话语权要低于文化杂食主义群体。另一类是聚焦通俗文化层面的文化消费主体,此类人群是通俗文化的基

本消费人群,对通俗文化消费具有一定话语权,由于其在总体文化消费人群中处于非主流地位,所以对文

化消费的综合话语权要低于文化杂食主义群体。

与此同时,文化单食主义者对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蚕食应值得警惕。文化多样性可理解为文化

消费主体所拥有的一种特殊文化资本积累,即所拥有的文化知识涉及国际、国内、区域、城市等不同空间

多样性文化领域,文化多元化可理解为对这些多样性文化的认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文化单食主义者群

体由于文化知识结构单一、兴趣取向单向度特征明显,加之文化包容性较弱,对跨国、跨区、跨城市、跨

种群的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认知力、认同度要弱于文化杂食主义者群体,不利于文化多样性和多元

化的维护与推行。

(选编自张小平《文化单食主义者的群体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兼顾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新中产阶层”。

B.个体所拥有的知识、道德、价值观、生活态度等的自我建设以及社会外化,就是文化的本质。

C.“文化杂食主义者”始终对那些与社会边缘化群体相关的文化产品类型持有排斥态度。

D.“文化单食主义者”一般只消费通俗文化产品或高雅文化产品,对跨层文化的需求较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人布尔迪厄的观点,目的是论证“文化分化与社会分化同源说”。

B.文章整体采用总分结构,层次分明地对文化消费的群体进行了论述。

C.文章通过对比论证,分析了“文化杂食主义者”和“文化单食主义者”

D.文章在对“文化单食主义者”的论证中,体现出一种严谨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文化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是用来区分文化消费群体的重要依据。

B.当代社会的文化消费己经由“精英一大众模式”变为“杂食一单食模式”。

C.提倡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需要我们对文化单食主义者保持警惕态度。

D.文化消费的两个群体都对文化消费有一定的话语权,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2021•陕西・宝鸡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国际粮食市场存在不

确定性的形势下,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已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对粮食安全提出了具体规划和意见,充分表明了中央对当前国际形势以及我国国情、农情、粮情的深

刻把握。

明确保障粮食生产,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历朝历代治理的经验表明,“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

富而民安”。必须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通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以

确保粮食生产。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不断加强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统筹战略规划;各级地方政府要树

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确保粮食安全,须从科技上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农业科技的发展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要加强农业

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让更多的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

粮食。要加强种子库建设,同时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牢牢掌握粮食种业的自主权。采用科学的

技术和手段,积极有序地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

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

确保粮食安全,在粮食增产增收的基础上,还需做好粮食储备。“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

縻。”在注重农业生产的同时,更要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做好粮食储

备,就必须确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粮食储备底线思维。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机制,进一步加大储

备力度。健全和完善粮食储备立法,实现依法储备、依规储备。通过提高粮食价格或增加农业补贴方式,

实现农民收益增加,从而调动农民产粮、售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储备的稳步增长。

确保粮食安全,还需从基本生活习惯做起,节约粮食,避免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

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针对粮食浪费现象,要建立起以法治为主体的长效监管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

行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对部分学校存在的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问题,要切实加强引导

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