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向多元化趋势发展。课堂问题创设是其中应用最多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在应用课堂提问这种教学方式时,需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必须符合四个特性,即目的性、启发性、广泛性和趣味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致,提高师生互动频率,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如若教师能够立足于实际教学,把握好提问的度,创设好问题情境,那么必定能实现寓教于乐、寓情于景的教学目标。一、把握提问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之相应的问题,那么就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课堂问题的提出需要把握好时机,在正确的时间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问题要在学生学习兴致正浓时提出,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内容时,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直观认识角,会画角;直观认识直角。教师明白了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后,就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课堂问题,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为数学教学穿针引线。教师给出几张不同图形的图片,设计问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直角?”学生观察与思考后给出正确答案。在教了直角的基本概念后,应当让学生在学习热情高涨时进行巩固练习。巩固可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如,设计问题:“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出下面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给出的图片有45°的角,有60°的角,有90°的角。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正确判断出直角。教师能够把握住提问的时机,让学生在记住知识点时进行知识巩固,面对教师的提问能够正确找出答案,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接下来的画角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提问方式来完成教学。在教学开始前抓住契机巧设问题,如,我们能不能把它们画出来呢?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总结如下:小小直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莫要忘,先画顶点再画边。教师抓住了教学前、教学中与教学后的时机,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巩固,既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二、把握问题质量一节课堂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每一分钟都是很重要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接受和吸收知识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课堂提问固然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设问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如果每一个知识点都设计七八个问题肯定是不行的,一是耽误教学进度,二是缺乏针对性,这样的设问反而显得多余,起不到太大作用。课堂设问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来进行。根据教学知识的重难点,从知识结构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筛选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给学生以启发。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这一章节内容,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读会写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几秒;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1小时等于60分钟;通过问题或操作、思考,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引导他们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并学会制定作息时间表。这些教学目标中,让学生会读写时间是重中之重。教师可以在这一板块多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读写时间。在开课前可设计问题导入(教师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周六的这个时间,你们在干什么呢?你能说出自己周六的作息时间吗?”利用这三个问题,层层铺垫,先引导学生关注时间,顺利引出本节课关于时间的内容,然后询问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干的事情,以加深学生对时间的印象,最后让学生说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的时间概念。接着,教师让学生观察钟面,并演示分针走1小格,边演示边提问:“分针指着1是指多少分?为什么?”学生观察并思考后回答5分。因为一个大格有5个小格,所以是5分。教师钟面演示移动时针,时针指向数字9,分针指向数字12,提出问题:“现在是几时?”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9时。教师仅用两个问题就让学生认识了分、时。所以,课堂提问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准的问题往往能问到点子上,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考、探索的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三、注重问题引导课堂提问有效实行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问到关键处,问题具有引导性,让学生能受到有用的启发。设置好问题后,教师不能一味地抛出问题而不从中引导。缺乏引导的问题,即使设计得再好,学生也会因为思想卡顿而无法继续探究知识。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问题,并在提问时做好引导工作,做学生知识的引路人,给予学生关键性的引导,为学生开拓思路,引领他们在正确的思路上探索知识。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这一章节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根据统计的结果发现问题、回答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判断。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记录方法,选择记录方法并做记录。比较与体会哪一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层层引入,让学生积极主动起来,在引导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可设计如下问题:“新学期开始了,数学课代表也要重新选举。请同学们帮帮忙,为老师评选出一名课代表。”出示评选条件:1.数学成绩优秀。2.数学成绩一般,但有干劲,想提高自身能力。3.有助人为乐精神,乐意帮助同学,为老师分担任务。教师:“你想推荐哪一位同学做数学课代表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哪一位同学比较符合数学科代表的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答案,收集数据,整理资料,最后选出理想人选。在这一环节,教师再抛出问题:“一般对于选举我们都是举手投决,这样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有没有更科学合理的选举方法呢?”学生自由探讨,得出答案:举手投决存在人情因素,容易出现不公平、同学不服气的情况。可以用投票的方式决定谁担任课代表。学生在准备好的纸张上写好自己心目中最佳课代表的名字,写好的纸张折叠好,由组长收集。教师:“现在老师要报出这些纸张上的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将它们记下来。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提示学生报名速度快,将全名记下来根本来不及,必须要简洁明了的记录方法,大家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如画“正”,画“O”,画“△”等,记录完讨论哪种方式既清楚又简洁方便。四、巧用情境设问情境设问是教师运用最多的课堂提问方式之一。教师借助生动、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实现寓情于景的目标。[1]知识来源于生活。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甄选一些与之相联系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就能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思考数学问题,进而提高数学能力。创设有效问题的情境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要有足够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快乐学,快乐成长,也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2]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这一章节内容时,首先,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激趣导入,设计情境如下:“春天到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春游。在春游前需要准备自己的午餐。同学们到超市食品专柜挑选东西。(展示食品专柜的一些食品图片)从图中你们都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一包饼干8元,一个面包5元,一个蛋糕10元,一个牛奶3元,一瓶可乐4元。”教师继续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给你30块钱,要买3样东西,你会买哪三样?还剩多少钱?”学生1经过思考、演算、验证,得出答案:“买饼干、面包、蛋糕。8+5+10=23(元),30-23=7(元)。”学生2的答案为:“买牛奶、可乐、蛋糕。一共剩下30-(3+4+10)=13(元)。”在这个情境中,教师设置了买东西的问题,让学生在限定的纸币面值上作出购物选择,并计算出自己所花的钱和所剩的钱。学生在计算时列出了综合算式,这为接下来综合运算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关于综合运算的教学,教师也可以设计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索知识。设计生活情境如下:“学校的图书阅览室里每天人来人往。上午有53个人,中午走了25个人,下午又来了38个人,请问:阅览室里下午还有多少人呢?”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对于计算错误的学生也不急着指出,让学生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经过交流探索,掌握了综合运算的格式、步骤和方法,最后得出综合算式:53-25+38=66(人)。教师在一旁适时点拨和指导,在这个综合算式解答中,引导学生想一想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步解答和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学生先求出中午走了25人后剩下的人数:53-25=28(人),然后计算下午来的38人,加上中午剩的人,一共为28+38=66(人)。如此,学生对于综合运算的计算能有基础的认识和掌握。五、注意由浅入深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遵守逻辑性、探索性原则。即,设问要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从认识到逐步深化。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勤思考的习惯。[3]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进行充分的筛选,与课堂主题无关的问题尽量不要涉及,否则会引导学生进行不必要的思考。也就是要注意问题的着重点,要始终围绕教学点展开提问,并层层设问,环环相扣,避免学生因关注点杂乱而分不清学习重点,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的预期目标。[4]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这一章节内容,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于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的感知却是很薄弱的。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单靠观察得出正确答案,所以质量单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造成他们对质量概念缺乏认识。首先,这就要求教师能由生活中浅显易懂的问题入手,环环设置,由简入繁,由浅到深,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体轻重的观念,为后续“吨的认识”打下基础。教师可事先准备“克和千克”的主题挂图,一个硬币、一些大豆、米粒、海洋球、图钉等实物,准备一些具有1克重的物品,如盐、袋装的白砂糖,准备一些用来称量重量的物品,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说一说:出示2组图片:第一组气球与篮球;第二组:松鼠与黑熊。学生观看并作答:篮球重,气球轻;黑熊重,松鼠轻。掂一掂: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物品让学生掂一掂并说出感受。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对重量单位有了直观的感知。接着,深入设问,实践操作,形成重量概念。设问如下:“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猜测并验证。使用盘秤称量一袋盐重1千克,袋装的白砂糖重500克。2袋砂糖的重量正好是1000克。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1千克=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直播运营考核合同范本
- 买卖小车指标合同范本
- 挡墙项目正规合同范本
- 单位安装电子门合同范本
- ktv出兑合同范本
- 保安安洁服务合同范本
- 农村自建房合同范本
- 个人汽车转让合同范本
- 劳务派遣未签合同范本
- 产品宣传授权合同范本
- 竞赛试卷(试题)-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幼儿园强制报告制度培训
-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课件-辨识与研学旅行场混淆的概念
- GB/T 43700-2024滑雪场所的运行和管理规范
- 鲁迅《社戏》原文+赏析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 幼儿教师之《幼儿游戏与指导》考试题库(通用版)
- 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模式发展问题研究
-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 我们身边的法律故事课件
- 执行律师服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