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 基础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 基础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 基础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 基础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 基础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基础练习题汇编

1.阅读《啄木鸟真的是益鸟》一文,完成各题。

啄木鸟真的是益鸟

周大庆

①啄木鸟一直被人们誉为“森林医生”,是益鸟。但近日,一篇宣称啄木鸟的“啄木”

行为破坏树木、加速树木死亡的自媒体文章广泛传播,称啄木鸟绝非“益鸟”。事实真

的是这样吗?

②其实,鸟本无好坏之分。无论是啄木鸟,还是其他鸟,都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往往按

照是否有利于农林业生产经营、是否造成经济损失等,将鸟划分为“益鸟”或“害鸟”。

然而,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看,所有鸟类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正是多样的生

物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③啄木鸟确实偏好在“生病”的树上觅食,科学工作者野外观察发现,啄木鸟的啄洞虽

然会为某些病菌、害虫的滋生提供入口,但是,一般来说,不会导致树洞虽然会为某些

病菌、害虫的滋生提供入口,但是,一般来说,不会导致树木死亡。即使啄洞会导致少

量树木死亡,对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而言也基本没有影响,因为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动态

系统,树木有生有死,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才会健康运转。

④从促进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啄木鸟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啄木鸟属于初级洞巢

鸟,自己开凿树洞并在洞内繁殖。同时,还为次级洞巢鸟(指没有啄洞本领,需要利用

啄木鸟的旧洞进行繁殖的鸟类)提供“住所”。例如头鹰和大山雀,它们很多时候就需

要利用啄木鸟的旧洞进行繁殖。如果某区域没有初级洞巢鸟,那么次级洞巢鸟也很可能

消失。不仅如此,啄木鸟的啄洞还能为花鼠、貂等哺乳动物提供繁殖栖息场所。可以说,

啄木鸟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组织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基

石”物种。

⑤此外,啄木鸟“森林医生”的称号可名不虚传。山东省奉安林科所(今山东省奉山

林科院)在IOOO多亩杨树林中连续3年开展实脸,研究发现啄木鸟对天牛、柳痿虫、

黄蛾等害虫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其中,仅光肩星天牛就由原来100株树80个幼虫隆

低至08个幼虫。

⑥可见,啄木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总体上利远远大于弊,真的是“益鸟”,值得大

家携手保护。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不能说明“啄木鸟真的是益鸟”的一项是

A.啄木鸟的啄洞会为某些病菌、害虫的滋生提供入口,导致少量树木死亡。

B.啄木鸟的啄洞不仅能被次级洞巢鸟所用,还能为一些哺乳动物提供繁殖栖息场所。

C.啄木鸟对天牛、柳瘦虫、黄蜡蛾等害虫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D.啄木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总体上利远远大于弊。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杨树林的面积特别大。

B.使用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进行实验和得出结论所用的时间很长。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啄木鸟“森林医生”的称号名不虚传。

D.使目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森林中害虫特别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看,所有鸟类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鸟并无“益”与

“害”之分。

B.第③段中加点词“一般”表示通常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段中加点词“基石”,说明啄木鸟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组织方面发挥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

D.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啄木鸟是益鸟的原因,也对文章开头的疑问

进行了解答。

2.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

安顿下来了。

我们仁,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谖小时才五六

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

为三姐说得对。阿谖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阿谖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

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谖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

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

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

小。

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

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谖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

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

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

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

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

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

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

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谖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

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

生都喜欢钱谖。

钱谖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

交给钱谖。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

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谖是建

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

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谖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谖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

那位专家不服。据阿谖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谖带他

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

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谖说:"Yuan,youworkedmehard,,,但是

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谖评定的。

阿谖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

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

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J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谖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

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的划线句子里加点词的妙处。

①他可高大了。

②她像猎狗般跟出这篇论文是抄袭。

(2)钱钟书、杨绛夫妇学贯中西,却对女儿钱媛”实在很佩服“,第四段到第六段详

细回忆了钱媛的三件事情,仿照示例概括钱媛令父母佩服之处,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④----------⑤__________⑥学问高深

(3)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上或结构上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第十二自然段在文中

的作用

(4)《人生没有永远》一文中,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忆了一家三口往日的生活,我

们在学过的课文《老王》里也能看到他们家的生活点滴。请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

说说杨绛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穿校服的父亲

邓迎雪

①听说,校门口有个卖凉皮的老头,穿着我校的老校服,让人感觉特别滑稽,特别

逗,同学们称他为“凉皮校服哥”。

②作为全年级的尖子生,我的自尊心格外强,从不在同学面前显露我贫寒的家境,

母亲早逝,父亲为了让我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就咬咬牙掏了高价择校费,我这才进到

这所重点中学读书。父亲又心疼我学校离家太远,就让我住校,一周只回一次家。

③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几个同学请我一起到校外吃饭。我拗不过他们的热情,随着

去了。校门口,吃饭的同学很多,肉夹馍、凉皮、包子、稀饭一应俱全,每个摊点前都

围满了人。这时,不知谁提议去吃凉皮,在一路打打闹闹的笑声里,我们走向“凉皮校

服哥”。

④我随着人流往前走,远远看去,那个摊点前围了不少人,透过些微的空隙,发现

那个忙碌的身影如此熟悉。我心里“咯啜”一下,不由得停下脚步,那满头白发、低头

忙碌的可不正是自己的父亲?他穿着一件我淘汰下来的红蓝相间的老校服,是那样刺眼。

此刻,他正不停地忙着,偶尔抬起头笑着跟同学说些什么。

⑤“师哥,今天生意不错啊。"我听见一个大嗓门男生在跟父亲开玩笑,而父亲居

然还好脾气地笑!

⑥我的耳朵嗡嗡作响,脸发烫,步子也变得轻飘飘的,他转身逃跑般离开了。

⑦到了寝室,我的心仍扑扑腾腾地跳,对父亲的埋怨排山倒海般撞击着我的胸口。

⑧周末回家,父亲看见我回来很高兴,而我却冲他发火:“谁让你去学校门口的?

你不怕人家笑话我啊?”他没有计较我的无理,说:“那儿生意好,我故意躲得远一些,

离学校还远着呢。再说你住校,一直在食堂吃饭,遇不见。”“你怎么知道我遇不见?

你还穿校服,那适合你穿吗?你知道人家叫你什么?"我竟然委屈得流出了眼泪。父亲

的表情很复杂,张张嘴想说什么,却最终什么也没说,叹口气,递给我一条毛巾,就到

厨房做饭去了。

⑨也许就是从那时起父亲就不在校门口摆摊了。我隐隐约约听同学说,那个卖凉皮

的不在那儿了,找了好几回都没有。我听了,略略放了心,心想父亲在别处做生意也是

一样的。再回到家时,我和父亲都没有提过这件事。

⑩转眼到了六月,市里组织了一场中学生物理竞赛,全校共有十几名学生参加。那

天上午,我和老师、同学一起乘车赶往赛场,因为前方堵车,车子在一个十字路口减速

前行,我就在那儿猝不及防地看见了父亲。

⑪那天,天气预报说是近五十年来最高温,四十一摄氏度。白花花的阳光烘烤下来,

柏油路铺了一层碎银,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树木的叶子都打着卷,连知了也没了叫声。

父亲就在一棵大树下,摆了几张小方桌卖凉皮。天太热,行人逃也似的匆匆而过,没人

向摊点张望一眼。父亲没有泄气,不时扯起围裙擦一下满头的大汗,大着嗓门吆喝,声

音听起来有些嘶哑,就像要被太阳烤化的柏油路,让人揪心。

⑫车子很快就走过去了,把父亲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汽车空调“噬噬”地吹着冷气,

竟然吹出了我的泪,我愧疚极了。是不是自从被我从校门口撵走后,父亲就一直在这儿

摆摊?在这个长长的炎热的夏季,再苦再累再难,他从不在我面前提一个字。我把成长

的疼痛留给父亲,可父亲给我的依旧是浓浓的爱。

⑬那天考试后,我回到家,见到父亲的第一句话就是:“爸,天太热,别出去摆摊

了,等凉快了还去老地方吧,同学们老念叨你。”父亲有些吃惊的望着我。我只觉着嗓

子发紧,头一低进了房间,眼泪夺眶而出。

(选文有删改)

(1)本文以“我”对父亲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请从⑤-⑫段中找出表现“我”对父亲

感情变化的词语,将其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埋怨一→T愧疚

(2)请对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进行赏析。

他穿着一件我淘汰下来的红蓝相间的老校服,是那样则眼。

(3)联系全文,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位怎样的中学生?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白花花的阳光烘烤下来,柏油路铺了一层碎银,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树木的叶子都打着

卷,连知了也没了叫声。

(5)文章结尾写道“我只觉着嗓子发紧,头一低进了房间,眼泪夺眶而出”,联系上下

文,想一想此时“我”的心理会想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阅读《说和做》选段,回答以下各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

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

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

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

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

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

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文段写了闻一多作为革命家所做的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对第三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他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因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B.后来他逐渐成为一名民主战士,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动员革命,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C.面对敌人的卑鄙行径,闻一多越讲越气愤,慷慨激昂,声调自然也越来越高。

D.从小声到大声,实际上是闻一多从学者到战士的转化,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

(3)“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该句中“终于”一词能否

去掉?为什么?

(4)“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一句应怎样理解?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耶律忆

①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

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是“金领”就是“海归”。

这让我多少有些自卑。

②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这是父亲的老本行。

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知道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

几条弄堂都会来找他修车。

③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管有没有人来修,摊我一

定得摆。你们要是嫌脏,我就天天打扫;要是嫌我穿这工作服丢脸,我就穿得体面点儿。”

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

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锋光瓦亮。

④小区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看,不少人还会说上几句风凉话:“都住这么好的小区

了,竟然摆摊修车?这老头脑子肯定有毛病了…”可这丝毫没让父亲动摇,他每天依旧

准时出来摆摊。眼看着一个多月过去,没有一个人光顾父亲的车摊,我也着急起来,可

父亲总是笑,不说话。

⑤“大爷,孩子的自行车坏了,能帮忙看看吗?”这天,一个中年人领着小孩站在车摊

前,他们的到来让父亲顿时来了精神。他脱下西服,把领带折起来,系上干净的围裙,

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

看着孩子骑车远去的背影,他笑着说:“谁说我没生意?”

⑥自那以后,来找父亲修车的人多了,而且多是孩子们的车。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

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

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⑦陈老头修车摊渐渐在小区里出了名,有时甚至需要“排队挂号”。我家车库前的空地,

也成了小区老人打发时光的好地方。几年下来,父亲的修车生意越来越好,我也替父亲

高兴。

⑧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将一个存折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打开一看,我傻了眼,存

折上竟然有20万。父亲说:“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

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不要为了钱活得太辛苦……”

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

⑨不由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挤火车回老家。站台上挤满了人,他会嘱咐母亲看好我,

然后冲进拥挤的人群。等安顿好座位,他又忙着给我们打开水泡面,一路忙前忙后。

⑩现在,我长大了,应该多多照顾父亲才是。可每次看着在职场拼搏的我,父亲总是说:

“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我和你妈养老不用你们操心。”如今,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总

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

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裳……

⑪当我想买这套洋房时,父亲二话没说,把多年的积蓄都给了我。当我嫌弃他摆车摊

时,他又西装革履,把车摊装饰成为“花园”,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

⑫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

(选自《意林》2019年第5期,有删改)

(1)请根据小说情节,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

小说情节“我”的心理感受

老宅拆迁搬入复式洋房l'IMl-

①嫌奔

初期父亲车摊无人光顾着急

父亲修车生意越来越好

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②

(2)文章第⑪段写到父亲“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根据你的理解,找出文

中两处表现父亲这一“生活的艺术”的细节。

(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修车老爹”的人物形象。

⑷文章第⑫段写到“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请问“这样”是怎

样?你认同父亲“这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舌尖上的气候

杨春竹①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见面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吃了吗?”《礼记》中也说,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是说人的食欲是人生最大的欲望之一。

②从古至今,吃在生活中占的“霸主”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在《红楼梦》里,仅粥就有

碧粳粥、燕窝粥、鸭肉粥等。

③而我们老百姓家的粥虽然少了很多名贵药材的点缀,但智慧的普通百姓也能脑洞大开,

变着花样让自己的餐桌丰富花样,小米粥、白米粥、蔬菜粥、皮蛋瘦肉粥……总能穷尽

家里少有的素材让食物看起来就很有食欲。

④不过,常言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对吃的喜好还有很浓的地域特色。

“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方吃大米,饭是主食,年糕、米线、粽子、汤圆等也是家

里常备的食物。北方人喜欢吃面食,馒头、包子、饺子、大饼、面条,品种丰富,无论

怎样变换花样,都离不开面粉。

⑤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春雨、梅雨雨量丰富,非常适合种植需水多的水稻,

因此南方历史上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食;而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春多旱而

秋末土壤墙情尚好,因而历史上一直种植需水较少、秋播夏初收割的冬小麦。

⑥当然,我国幅员辽阔,还有一些地区有比较特别的。内蒙古、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

区的人们则以肉奶类为主食;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的人爱吃辣椒。无论哪个地区的饮

食习惯,其形成都与当地的气候息息相关。

⑦四川、湖南、贵州等地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每年的4到9月温度高、湿度也大,多

闷热天气。在这样一种感觉不通畅的天气里,吃辣椒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迅速排汗,在闷

热环境中通过汗水蒸发来增添凉爽舒适感,还可以帮助消化,增加食欲,满足人们对食

物旺盛的需求;而在10到3月的6个月里,虽无冬日刺骨的寒风,但由于空气湿度重,

风里的凉意仍袭人,这时候吃辣,就可以增加体内热量,达到避寒的目的。

⑧所以,在气候湿润地区顿顿吃辣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贵州有一怪,就是把辣椒当作

菜。既然是一道菜,品种自然也不少。贵州花溪的辣椒以香闻名,绥阳的辣椒以辣著称,

辣菜也有麻辣、青辣、干辣、糊辣、糟辣、酸辣之分。由于众多的优质辣椒,使黔菜的

辣不同于四川的麻辣、湖南的酸辣、江西的干辣、陕西的香辣。

⑨中国东西南北处处都有极具地域特色的美食,这些食物原料的生产或加工也是当地气

候特征、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的产物。让我们一起来一场舌尖上的狂欢吧。

(1)下列与文章内容不得的一项是

A.尽管缺少名贵药材,老百姓也能做出丰富多样的粥。

B.文中用了举例子、引用等说明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C.北方地区居民均以面粉及其制品为主食,无一例外。

D.文化习俗是影响当地居民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

(2)贵州人为什么喜欢吃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列举一种属于米制品或面制品或奶制品的美食,说说它最

有可能出现在中国哪个区域?并参考文本的介绍,简要分析原因。(提示:可从地理环

境或气候特征或文化习俗入手)

7.阅读下面有关“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疫苗接种问题”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疫苗接种:压力增加,个别疫苗出现短缺

山东的袁先生家里有个10个月的宝宝,孩子出生后每个月都要进行的疫苗接种程序被

新冠疫情打乱了。

宝宝在6月龄时接种了第一剂流脑A群多糖疫苗,按照接种程序,今年3月份本应该

接种第二针。受新冠疫情影响,暂停了近两个月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苗接种才重新启

动,直到4月底袁先生才在线上预约到5月18日进行下一针的疫苗接种。

像袁先生的孩子一样因为新冠疫情打乱疫苗免疫程序的并不在少数。4月初,全球疫

苗免疫联盟(GAVI)发表分析文章称,新冠全球大流行可能导致全球超过1350万人无

法获得免疫接种,对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免疫规划产生破坏性影响。

材料二:复工复产后专家建议家长给孩子及时补种疫苗

疫情期间需要接种免疫规划苗和非免疫规划苗的儿童错过接种,到底会带来哪些健康风

险?

“这个问题大家关注很高,因为新冠疫情1-3月没有及时接种,但不要紧。”复旦大学

附属儿童医院传染科主任曾玫表示,由于1-3月为了控制新冠疫情,所有孩子和所有人

基本上都是居家、外出的机会并不多见并且都戴口罩,目前的风险不是很大。

苏州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的科长栾琳也表示,因为疫情造成我们全国几亿人都待在

家里,这带来一个很直接的影响,今年春季呼吸道传染病总体报告率有极大程度的下降,

达到了很多年来的同期最低水平。

“传染病传播的途径是有人员接触才能进行传播。疫情发生后整体社会的社交活动还没

有完全恢复,包括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水痘、麻疹等等,今年一季度报告发病数

都有非常大幅度的直接下降。”栾琳认为,虽然暂停了一个月的预防接种,但目前为止

还没有观察到因为停诊活动导致相应的传染病发病率上升。

材料三:补种程序逐步启动,各地接种压力骤增

1月24日,江苏省开始启动了新冠疫情防控的一级响应,暂停了全省儿童和成人预防

接种门诊的预防接种活动。

栾琳估计,到5月上旬举车可以完成阶段性补种工作。

材料四:企业产量下降,个别疫苗出现短缺

去年多地出现百白破疫苗断货现象。澎湃新闻注意到,目前国内生产百白破疫苗的企业

主要有三家,分别为武汉生物、沃森生物以及成都生物。

作为百白破疫苗三大生产企业之一的沃森生物副董事长黄镇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时也表示,去年百白破断货问题比较严重,其中有很多因素,百白破是一类苗都是刚性

需求。

材料五:疫苗物流配送逐渐恢复,武汉受影响最大

新冠疫情对于疫苗企业生产以及物流带来IW些影响?

据黄镇分析,中国的很多疫苗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还是有一部分依赖于国外企业的产

品,比如不管是细菌发酵还是细胞培养,可能很多培养基、化学试剂都来自于国外企业,

如果没有在前面做一些铺垫,这次可能影响就大了。

面对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产生的影响,现在还让黄镇感到庆幸的是沃森生物去年储备了

一到两年国外原材料的备货。

黄镇认为现在的最大挑战主要是物流尤其是海外物流,他们也在奋力的克服。

张世元认为,从整个运输来说,疫苗的物流配送影响最大的地区还是武汉,尤其是武汉

有很多负责一类苗生产的企业,整个一季度,进出武汉都是很大一个问题。

张世元表示,3月下旬,物流配送的人员基本上能够到齐了。整个物流基本上也能恢

复到80%。到4月份,除极个别地区外,全国的物流配送基本已经恢复,可以保证疫苗

的基本供应。(来源:【澎湃新闻】)

(1)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氐碘的一项是

A.新冠全球大流行可能导致全球超过1350万人无法获得免疫接种,对世界上最不发达

国家和地区的免疫规划影响巨大。

B.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春季呼吸道传染病总体报告率下降,达到了很多年来的同期最

低水平。

C.目前国内生产百白破疫苗的企业只有三家,分别为武汉生物、沃森生物以及成都生物。

D.疫苗的物流配送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武汉,对武汉很多负责一类苗生产的企业造成直接

影响。

(2)材料二中儿童错过接种,目前的风险不是很大的原因有哪些?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栾琳估计,到5月上旬攀车可以完成阶段性补种工作。

(4)袁先生预约到5月18日给孩子进行下一针的疫苗接种。接种途中和接种后回到家中,

应该做好哪些防护工作?

(5)材料五划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通过阅读材料,你认为传染病防治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8.阅读陈振林的《面子》,完成下列各题。

①年轻的判官走进府衙的时候,阳光正好,凤翔府衙门前的梧桐树上几只喜鹊正欢畅

地聊天。

②进到公堂里,他却看到一张绷着的脸。那脸,长在一个瘦小老头的身上。

③“我姓陈。”绷着脸的老头开口说话了。年轻的判官知道这位就是自己上司知府陈大

人了。年轻人想要自我介绍一下,老头摆了摆手:“我知道你,你是新上任的知府判官。”

年轻人昨晚还作过一首诗准备来呈给知府大人的,他没有从袖口里拿出来,只好自个儿

站在了一边。

④下午卸下了差事,判官随同事们快步走出府衙。快嘴的衙役丁三拉过年青判官:“贤

良,你要习惯呢,陈大人就是这样的人,他让你没有面子。”

⑤“贤良,你的才华我们早知道了,你本是状元,欧阳大人最初看到你的卷子,因担心

是自己的学生中状元,才朱笔将你批成了榜眼。他老人家想不到是你呢。"衙役赵四接

过了话。

⑥年轻人知道,“贤良”这一说法是对读书人赞美性的称呼,自己当初应考时就是“贤

良方正”科.他拱了拱手,只是轻轻地一笑,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点好事,居然传到

了这儿。

⑦又一天的公堂,知府陈大人拍了下惊堂木,叫:“前日里,哪几人称呼府人时用上了

‘贤良'一词的?报上名来。”丁三和赵四,慌忙站了出来。陈大人又拍了下惊堂木,

二人立即被按在长条凳子上,各人被责打了二十板子。

⑧年轻的判官额头一直在冒汗,他没有想到,几乎中了状元的人也不能被称作“贤良”

他只能眼看着两个喜欢说笑的衙役趴在长条凳子上叫喊。这怪老头子,太不给人面子了,

年轻人实在是想不通。

⑨转眼到了中元节,按照惯例,府里的大小官员得一起聚会谈心。判官心想,虽说刚来,

自己也算是府衙中的一员,自己也应该有个小主张才行。既然这陈大人不给自己一点面

子,那这次我也就不响应他的号召,我不去参加中元聚会了,算是我的一个小小的抗议。

⑩第二天清早,年轻人在府衙门口看到了一张告示,告示上公布了昨天没有参与聚会活

动人的姓名,一共有三人,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个,赫然入目。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

处以八斤铜的罚款。刚刚履职的年轻人,没有领到第一个月的薪俸,却倒被处罚了。

⑪知府陈大人似乎没有觉察青年判官的感受,上班了,他照样分配给年轻判官不少的

事儿。其中重要的一桩事就是,写文章。说回来,写文章对年青的读书人不算什么了,

更何况是官府的公文。每每任务一到,等不了多长时间,年青的判官就写好了,认认真

真地呈到陈大人面前,想着改变一下老头儿对自己的看法,让他多给自己一点面子。不

想,每次呈上去的公文,陈老头不是在这儿添加一句话,就是在那儿删除一个词。这让

优秀的读书人更是难堪,年轻的判官狠狠地捶着自己的书桌。

⑫几个月之后,凤翔府修建了一座凌虚台,这次知府陈大人似乎给了年青的判官一点

面子,那就是让他写一篇《凌虚台记》。年轻人知道机会来了,他想着借写这篇文章,

好好地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年轻人在文中写道,世事变换,飘浮不定,“盖世有足恃

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众人一看,知道年轻人在文中有特别意思。可意外的是,

知府老头儿一个字儿没有修改,让人将全文刻在了一块石碑上,立在凌虚台前。

⑬做判官的日子似乎并不长,年轻人终于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可以离开这个不给自己

一点面子的瘦小的陈老头了。

⑭之后的岁月,年轻的读书人四处漂泊为官,几次受谗遭贬,又几次出山,他都平平

安安。在好些个有月亮的晚上,读书人猛然想起的,居然是那瘦小的陈老头。

⑮他太给我面子了。读书人心里说。

⑯读书人成了大学士。他从不给当朝人立传:偏偏,他为那瘦小的陈老头写了一篇长

长的《陈公传》。

(1)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

不给判官自我介绍的机会T①T②一添改判官写的文章一③→

判官为他写《陈公传》

(2)第①段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3)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4)阅读全文,本文标题“面子”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⑯段划线句,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

扯了几十回。

(《范进中举》)本文第⑯段划线句和链接材料都采用了什么写法?各有什么表达作

用?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徐航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

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

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

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短时记忆和O

④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

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

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

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

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一一“遗忘”

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⑤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

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

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

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

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

记忆的巩固。

⑥一般而言,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

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不

过,要实现终生不忘,还需要不断重复,及时巩固,而不要等到已经崩溃后再去修补。

⑦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⑧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

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

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

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⑨组织有效的复习也是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

个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左右。因此,保证良好的记忆需要及时的复习。另

外,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也就是每天三次花费10分钟复习的效果比每天花费30

分钟复习一次的效果要好。

⑩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滚鱼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

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5期,有改动)

(1)根据选文内容,在第③段中的横线上填写其它两种记忆的类型,正确的是

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短时记忆和。

A.及时记忆长时记忆

B.感觉记忆长时记忆

C.形象记忆动作记忆

D.语义记忆情境记忆

(2)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A.下定义列数字

B.分类别打比方

C.举例子列数字

D.下定义举例子

(3)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

B.实验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则很

少混淆。

C.选文第①段末尾的两个问句,能引起读者思考,领起下文。

D.改善记忆力,除了朗读以外,还有一些方法,如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组织

有效的复习等。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袁越①地球上绝大部分陆生动物都要睡觉,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但动物们为什么非得睡

觉呢?睡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②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睡眠似乎对动物的生存很不利。你想啊,动物睡觉时对外界刺激

的反应极为迟钝,很容易被天敌抓住。如果有动物进化出不睡觉的能力,岂不是会比那

些需要睡眠的动物更有生存优势?可惜这样的事例极为罕见,迄今为止尚未在陆生动物

中发现过。

③曾经有人相信动物的睡眠需求是由阳光周期决定的,但后续研究发现,即使生活在暗

无天日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这说明睡眠需求和光照周期无关。

④不管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硬挺着不睡觉的感觉是很糟糕的。

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位名叫兰迪•加德纳的高中生决定挑战一下

不睡眠极限,在几位科学家的轮番监督下保持不睡眠长达7天零25分钟,创下了人类

不睡觉最长的世界纪录。据说最后那几天他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具体表现为认知障

碍、情绪失控和短期记忆力丧失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幻觉。但是,结束试验之后他休息

了两天就完全恢复了,此后好像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

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⑤按照这个思路,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

谢废物,废物堆积过多当然不好,但如果堆积时间不长的话,只要通过补觉来清理一下,

就能完全恢复原状。所以一个人偶尔熬个夜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有长时间睡眠不足才会

对身体有害。

⑥那么,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靠什么来清理呢?答案是脑脊液。这是一种像水一样

清亮的液体,可以在脑组织和脊髓之间自由流动,其功能有点像清洁液,可以通过反复

地冲洗将神经细胞产生的废物清理出去。脑脊液是如何冲进大脑开始“干活”的呢?美

国波士顿大学的劳拉•路易斯博士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脑脊液的流动和睡眠状态密切相

关。每当志愿者进入深度睡眠,脑脊液就会大量涌入脑组织,开始打扫卫生。

⑦为什么只有在深度睡眠时脑脊液才会流进脑组织中去呢?原来,脑神经在工作时需要

消耗大量氧气,这些氧气是被血液带进来的。人在清醒时(以及在非深度睡眠时)脑神

经一直持续放电,耗氧量居高不下,血液必须保持高速流动,并充满整个脑组织,这样

才能保证脑神经的氧气供应。处于深度睡眠阶段时,脑神经元放电模式趋向一致,要么

大家一起放电,要么集体同时休眠。当脑神经集体休眠时,耗氧量快速下降,血液流速

降低25%左右,空出的部分则由脑脊液来填补。换句话说,人类大脑在深度睡眠时放

慢了脑神经放电的频率,从而减少了对血液的依赖,脑脊液便可趁机进入大脑,开始清

理工作。睡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大脑打扫卫生的。

⑧路易斯博士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19年1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她相信,

如果未来的科学家们能够掌握控制脑脊液流动的方法,就能动员起人体自身的清洁工,

把脑部产生的所有废物全部清理出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⑨当然,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也可以自救,方法就是好好睡觉,别老熬夜了。

(选自《大众健康》,有删改)链接材料:新冠肺炎疫情对身体素质的大考,让一样人

人皆有的武器备受瞩目-那就是免疫力。就像机器用一段时间需要检修一样,睡眠就是

人体免疫系统的“维护”时间。如果总是贪黑、熬夜,健康防线很容易被病毒攻破。

(节选自《读者》)

(1)文章前三段对动物睡觉的现象进行了探究,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②睡眠的丰攀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

⑶文章第⑧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夜很深了,有的同学还在聊天、刷手机、打游戏……睡前,时间总是“余额不足”。

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写几句话,规劝你的同学按时休息,不要熬夜。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

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己经把一碗面

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

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

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

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

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

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

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

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

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门的时

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

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

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

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

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

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

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

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

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

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

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

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

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

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

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

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分析句子“他如皆事货地说……”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

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4)揣摩第⑩自然段的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5)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

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

12.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下冲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

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篁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嚏。蓬断草枯,

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

天阴则闻!”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

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削稼先在关键性的

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

问题必层出不穷。邓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

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人们

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

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邓稼先》

(1)简要说明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和作用。

(2)能否把文中加点词语“不知道”“也不知道”“不知”去掉,把原来的疑问语气改

为陈述语气?

(3)选文部分的结尾处引用“我”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怎样的

作用?

13.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这个世界需要你

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

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噪。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

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

读书人!

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像那被烈

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

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

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

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

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

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

悲哀啊!“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

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

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

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

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

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商鞅市门立

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

更能够从书中读到。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

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温家宝说:“读书可以改变

人。”我想,他强调的就是修身吧。

⑤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如余秋雨一般用千百年的梦想踏出一

条文化苦旅,如李敖一般用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副铮铮傲骨,如刘墉、毕淑敏一样,将

生命打磨得玉润珠圆。

⑥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选文②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那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4.现代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弹棉花

莫清荣

①'‘弹棉花,弹棉花咯……”一声带着湖南口音的长长吆喝从小巷的深处传来。

②我赶紧探出头去观望。只见一个穿着灰色棉衣的年轻人,肩上背着一张大弓箭样的东

西,一边扯长声调吆喝着,一边弹拨两下弓箭上的铁丝,发出砰砰砰砰的响声。

③母亲赶紧出去把他叫了进来,说有一床旧棉絮要弹。母亲从房间里抱出发黄的旧棉絮,

塞到那个人的手中,那个人抱起旧棉絮就往晒谷坪的插青屋里走。我和母亲跟了过去,

看到灰尘满天的屋里有两个人,在棉架上砰砰地敲打着弓弦。砰砰砰,砰砰砰,棉絮弹

起又落下,落下又弹起,轻飘飘的棉絮飘舞在空气中。顿时,他们的头上全白了。

④师傅手里又拿着一根细长的竹枝,牵着一根长长的纱线,熟练地把纱线从这个对角牵

到那个对角,绕在一根一根木钉上,拉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网。棉絮像个听话的孩子,

服服帖帖地躺在师傅拉起的纱网里。师傅让两个徒弟拿来木制的磨盘,压在棉絮上,棉

絮渐渐由厚变薄,由松变紧。师傅摸摸棉絮,觉得可以了,就缝上几针,又继续推压,

每个角落都推一遍,翻过来再推一遍。一床崭新的棉胎才做成了。

⑤直等到日落西山,才轮到弹母亲的旧棉絮。旧的棉絮比棉花更难弹,一来它用的时间

长了,积累的灰尘比较多。二来它太实,要反复击打才能弹松。从太阳升起一竿子到太

阳落山后,三个人分工合作,就弹了两床棉胎,得到八元钱的加工费。

⑥弹棉花的过程中,母亲和那个师傅唠起了家常师傅说,他是湖南人,那两个年轻人

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的徒弟。他们三人平时在家农忙,从八月之后就外出弹棉花,

生意好的话,过年前可以赶回家去与家人团聚。如果生意不好,或者揽到的活儿没有完

成,他们就不回去过年了。他们从湖南辗转来到广西,几乎走遍了广西的每个乡镇农村。

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租住一两间民房或公家的房子。白天,那里是他们的作坊和厨

房;晚上,又成了他们的卧室。把架子一收,铺盖卷一展,就能美美地睡上一觉。临近

过年前,工期赶得紧,晚上也要加班,做到半夜才睡几个钟头。母亲问他,家里还有什

么人。师傅说,家里有老婆还有四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他只带了大儿子和徒弟出来。大

儿子本来学习成绩很好,但家里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就靠着他一人外出弹棉花贴补家

用,基本生活都难以保持,只得让孩子辍学,跟着他走南闯北,学一门手艺,自己养活

自己。我看了看旁边那个略显瘦弱的年轻人,他苍白的脸色上分明露着无奈。他朝我

苦涩地笑笑,说:“小妹妹,以后勤读书,有出息,可别像哥一样,干这下等的活计。”

⑦前几年,我也种棉花。去弹棉胎的时候,发现用的都是弹花机了。棉籽脱粒有脱粒机,

弹棉絮时,把脱粒后的棉花塞入机器中,出来的就是白花花的棉絮了。纱线不再一根一

根地手工来拉,而是铺一层事先做好的网纱。压棉胎也有木制的磨盘,但只是开始时用

来压实棉花,之后的工序都用机器来完成了。

⑧小巷里,不再有“弹棉花,弹棉花”的吆喝,那些走街串户弹棉花的湖南人,也不知

去往了哪里。我还是怀念那种手工棉絮的温暖。

(选自《回望故园》,有删改)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弹棉花师傅具有哪些品质?

(2)按要求赏析文中第④和第⑥小节的画线句。

①棉絮像个听话的孩子,服服帖帖地躺在师傅拉起的纱网里。(从修辞手法角度)

②他朝我苦涩地笑笑,说:“小妹妹,以后勤读书,有出息,可别像哥一样,干这下等

的活计。”(从人物描写角度)

(3)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提到“木制的磨盘”,有何用意?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5.阅读《绳子那头》,回答各题。

绳子那头①我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空调的工人。

②暑假的一天,天气闷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我感觉实在无聊,便要求

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正午

烈日当头,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

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我们爬上六楼来到雇主家。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

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毛巾外

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

你来了,儿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

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

爬到楼外,吊在距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

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我站在窗户边,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

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己经被晒得滚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手套!”母亲慢慢递下一双粗糙的手套。“这么热的天

还要戴手套?"我不解地问。

⑦“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母亲回答说。

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

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⑧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下坠,幸好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回绳子。绳子那头传

来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⑨“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

父亲的话带着笑意,而我却很想哭。

⑩绳子那头喊了声:“把我拉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父亲艰难地爬着,

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皮肤黝黑,

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如此认真

地观察过他。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啊!岁月啊,你过早地变

老了我的父亲!

⑪一会儿,雇主拿来一支雪糕送给正在干活的父亲。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

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

⑫“天儿太热,小心中暑,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

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雪糕,一般清爽

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雪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雪糕。

⑬父亲又要下去干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我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

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⑭我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的人--那是一个伟大的人。

(选文有改动)

(1)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父亲呵护儿子的三处细节,请分别概括。

(2)第⑤段画线句从内容上看属于①描写,突出了天气②的特点,侧面

表现出父亲工作艰辛。

(3)阅读第⑦一⑨段,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父亲踩空了,心里很害怕,在回答“我”和母亲的询问时,为什么还带着笑意?

②父亲带着笑意说没划伤,还夸我劲儿大,为什么“我”却很想哭?

(4)第⑩段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5)父亲是一个普通的空调修理工,为什么“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请写

出三条理由。(要求:三条理由合理且不重复)

16.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飞花令:古代文人的烧脑游戏①今年,国内最火的原创综艺节目莫过于央视的《中国诗

词大会》,复旦才女武亦姝在舞台上玩转流传千年的飞花令,激活了国人文化记忆的飞

花令其圈粉无数。

②各种脑残网络语泛滥的当下,这种全民复古行为俨然成为一道文化奇观。

③要聊到“飞花令”,就不得不提及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在筵席上是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萌生于儒家的“礼”,最早诞生于周。饮酒

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④“飞花”出自唐代诗人韩姗的名诗《寒食》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选

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这里举个例讲讲这种游戏的

规则。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开堪折直须折”。乙则接“落

花人独立”,花在第二字位置上。丙接“感时花溅泪”,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以此类推,

“花”在第七个字位置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答不上或答错的则罚酒。

⑤尽管也是一种酒令,不过飞花令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

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⑥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

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高频字,也

不再拘泥于关键字在诗句中的顺序。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

团答题成绩的第一名,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接挑战擂

主。

⑦“飞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

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

很强,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产生了强势的朋友圈刷屏现象。

(1)古代飞花令和央视改良后的飞花令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