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教程(第六版)课件:国际分工(下)_第1页
国际贸易教程(第六版)课件:国际分工(下)_第2页
国际贸易教程(第六版)课件:国际分工(下)_第3页
国际贸易教程(第六版)课件:国际分工(下)_第4页
国际贸易教程(第六版)课件:国际分工(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论篇国际分工(下)

第一节赫克谢尔—俄林模型第二节列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第三节国际贸易的新要素学说第四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五节产业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下)重点问题赫克谢尔—俄林模型列昂惕夫反论第一节赫克谢尔—俄林模型一、赫—俄模型的基本假设前提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2、两个国家在生产同种产品时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3、市场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不能流动。4、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国家,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国家。5、排除一些其他因素,如需求偏好、贸易壁垒、运输成本等。二、赫—俄模型的主要理论含义及结构1、一国出口以自己相对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2、如果两国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那么即使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发生国际贸易。3、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果,往往会使各国要素报酬的国际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赫—俄模型的逻辑顺序要素的自然禀赋要素供给要素的相对丰富要素的相对价格商品的相对价格三、赫—俄模型的理论特点1、建立在三要素论的基础之上。2、从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经济资源(劳动、土地、资本)出发,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分析了贸易本身对经济结构的影响。3、某些前提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4、在许多情况下不符合实际,没有能够完全反映出国际贸易的客观运动规律。5、没有认真分析需求方面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消费和需求对于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是很大的。第二节列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一、麦克道格尔对比较优势学说的经验论证美国学者麦克道格尔(G.MacDougall)通过比较英、美两国商品在第三国市场中的竞争力,在研究了英、美两国的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后,以两国类似的出口商品为对象,把两国在第三国市场所占的份额与比较利益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结果:与赫—俄模型实际上是相悖的。二、列昂惕夫反论简介: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W.W.Leontief)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以美国情况为例,对赫—俄模型进行了经验检验,其结果与理论判断正好相反。结论: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而不是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三、对于列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列昂惕夫对于反论的解释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要素密集度逆转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三、对于列昂惕夫反论的解释资本密集型的需求偏好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偏好与需求的差异也能够成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关税结构(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R.E.Baldwin)现实中,美国的关税政策和其他贸易限制总是倾向于保护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反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促进劳动那个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份额中的比重下降,反衬出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的上升。三、对于列昂惕夫反论的解释自然资源稀缺(美国学者凡涅克J.Vanek)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口来满足需求,而这些资源的开发是耗费大量投资的,因此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所以,美国的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从而出现列昂惕夫反论中的现象。第三节国际贸易的新要素学说一、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投资进行教育、卫生保健、职业培训等),可以使劳动力的素质得到极大改善,劳动生产率获得提高,从而对一个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和影响。二、研究与开发说(R&D说)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占有研究与开发的多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丰富的资金、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高质量的劳动力是进行研究与开发的先决条件,国内对新产品的巨大旺盛的需求,则是这种产业能够得以发展的基础。第四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技术差距贸易理论(美国,波斯纳M.Posner,1961)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和威尔斯(L.Wells)将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优势理论从静态发展为动态。他们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模型。1967年赫尔什(S.Hirsch)根据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工业竞争潜力做了比较研究,进一步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动态化。赫尔什的理论实际上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补充、改进了赫-俄模型,把管理、非熟练工人、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外部经济等因素引入了赫-俄模型,从而使该模型与生命周期联结起来,考察了当产品生命周期发生阶段性改变时,比较优势是怎样从一类国家转移到另一类国家的。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五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与假设前提提出多数贸易是在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的,相当部分的贸易是在相同产业内进行的。因此传统贸易理论已无法很好地解释当代国际贸易的实际。假设前提静态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收益;需求因素。二、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及其贸易1、产品的同质性/相同产品2、产品的异质性/差异产品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三、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1、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2、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产生的产业内贸易3、大量的转口贸易4、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5、季节性产品贸易6、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四、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1、水平差异2、技术差异3、垂直差异五、需求偏好相似(重叠)论出口是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延伸。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高收入国家对技术水平高、加工程度深、价值较大的高档商品的需求较大,而低收入国家则以低档商品的消费为主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所以,收入水平可以作为衡量两国需求结构或偏好相似程度的指标。如果两国之间都有共同需求的情形,我们称存在重叠需求,即需求偏好相似。两国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越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重叠的部分越大。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的商品,两国均可进口和出口。六、规模经济产生的贸易利益七、产业内贸易的指标衡量巴拉萨(Blassa)指数

Aj=|Xj-Mj|/(Xj+Mj)(0≤Aj≤1)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

Bj=1-│Xj-Mj│/(Xj+Mj)八、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补充,它揭示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和传统的赫-俄模型用于解释初级产品和标准化的合理性,但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予以说明。产业内贸易理论仍是静态分析,但在政策建议上盖理论赞同动态化的建议。重要概念赫克谢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