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_第1页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_第2页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_第3页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_第4页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的定义及功能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的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监督式领导(二)班级规模班级规模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班内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就越大。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三)班级性质(四)对教师的期望人们对教师在学习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这就是定型的期望,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动机和意向的期望。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也会形成定型的期望,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这种期望必然会影响课堂管理的效果。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群体有三个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的影响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是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1)松散群体:学生们只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2)联合群体: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3)集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成员有个人意义,且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它有不成文的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在课堂里比较常见的非正式小群体有朋友和小集团。非正式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课堂管理必须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依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2)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要慎重,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对于消极型的,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对于破坏型的,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三、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动力是指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等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一)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可以通过对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感、责任感、荣誉感以及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有重要的影响。强凝聚力常常是衡量一个班级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提高措施:(1)了解群体的凝聚力的情况(2)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3)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4)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二)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事物的评价和判断;2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3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行为上的一致,成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三)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教学过程的软环境,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分为三种:积极的课堂气氛;消极的课堂气氛;对抗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合、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合作是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以便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竞争是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第三节课堂纪律的管理一、课堂纪律的定义及类型课堂纪律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程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和控制。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二、课堂结构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一)课堂情境结构1、班级规模的控制班级规模越大,学生平均成绩越差,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和课堂管理的得分就越低。2、课堂常规的建立3、学生座位的分配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以及学生间的正常交往(二)课堂教学结构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生成绩越好。2、课程表的编制3、教学过程的规划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紧张、容易冲动、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类型:扰乱性的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和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处置与矫正: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第十五章教学测量与评价第一节教学测量与评价概述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含义及其关系教学测量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注意:教学测量的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测量目标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测量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命题的合理性与评分的客观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教学测验又称学绩测验,用以测量学绩的量表及操作,即选择代表学绩的一些行为样本进行考核并作出数量分析。学绩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使对学绩所得的结果客观描述。即教学测量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的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作出决定等步骤。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的关系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但都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则就是主观臆想。测量与测验所得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否则所得数据或结果毫无实际价值。二、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一)反馈-调节功能(二)激励-动机功能第二节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有效的教学测验应具备四个基本要求: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一、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一个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就是测量目标和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考虑的问题是“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但它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测验只是对一定的目的来说是有效的,对其他目的和用途却不一定有效。影响效度的原因:(1)试题的文字表述形式对效度有直接影响,文字不应艰深难懂和模棱两可。(2)试题须切合教学实际。(3)试题取样要合理(4)试题量要适当,不能太多。二、信度信度是指一个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施行多次测量所获得的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即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它反映测量工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试卷信度就是考试结果的可靠性程度,也就是考试结果与学生真实水平的一致性程度。影响测试信度的原因:1、试卷的容量2、评分标准3、学生应试的动机4、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检验测试信度的方法:1、再测法:用同一种测验工具在两个不同的场合施行于相同的学生而求其结果的相关。它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程度,其相关系数又称稳定性系数。2、复本法:用同一组被试对两个(复本)测验得分的相关系数表示信度。它反映两个复本测验的等值程度,其相关系数又叫等值性系数。3、分半法(两分法):将一个测试工具的评分按照奇数题和偶数题分成两部分,求这两部分分数的相关,即可得到信度系数。4、同质法:用测验内部不同分测验之间的相关系数表示信度,估计的是测验题目的同质性和普遍性,其相关系数也叫普遍性系数。三、测验的难度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有效的试题应该难度适当。造成试题难度不当的原因:1、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理解不透;2、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不同试卷的难度计算方法是非题:当只有正确或错误两种答案时,可以用通过该题人数的百分比代表难度,P=R/N;也可以用极端组的方法计算难度P=(PH+PL)/2选择题:K(k>2)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难度可以在该项目的通过率P的基础上进行矫正。CP=(KP-1)/(K-1)。论文型题目:用某题的平均分数为依据计算难度,P=M/W,也可以用极端组的方法计算难度P=(MH+ML-2NL)/2N(H-L)题目的难度多高合适取决于测验目的。测验要是用于选拔性测验,应采用难度值接近录取率的项目,0.5左右的难度最合适。对项目的难度特征进行分析时应考虑测验的目的,一般在0.3-0.7之间为宜。四、测验的区分度区分度又叫鉴别力,是指试题区分考生的优劣程度。区分度越高,说明试卷区分考生优劣的能力越强;反之,区分考生优劣的能力就越差。影响区分度的原因:1、试题的难度:中等难度的试题区分度较高2、试题的层次不同试卷区分度的检验方法客观性题目:D=PH-PL论文性题目:D=(MH-ML)/N(H-L)项目区分度多高合适也与测验目的相关。就学绩测验而言,一般要求项目与总分的相关达到0.2以上,高分组与低分组通过率之差达到0.15-0.2以上。用于选拔的测验,区分度应该高一些,只是用于考查学生掌握情况的测验,可不考虑区分度。五、四个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1、效度要以信度为前提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效度高,信度一定高。2、适当的难度是区分度高的前提没有难度的试卷,区分度肯定较差。如果难度高到大家都得零分,也分不出优劣。3、难度和区分度对信度和效度也有影响第三节教学测验的类型及应用一、教学测验的类型1、常模参照测验常模参照测验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就某学生得分的高低来说明其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排队。其特点是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相对的,着重学生个人之间的比较,适于区分学生的成绩水准,可供选拔、编班、编组。这种测验要求测得的分数变异性要大,得分的范围要广,充分显示个别差异;要求试题有很强的鉴别力。重视名次排列,鼓励竞争,对学生的学习能其考核和监督作用,但缺乏诊断效用,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紧张与焦虑。2、标准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是参照规定的作业标准,核对学生成绩的测验得分,评定其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测验。其特点是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绝对的,不是表示他在同辈集体中的相对位置。学生的学业成绩只用学习的数量和程度来表示,而且只有与预先规定的某种标准加以比较才具有确定的意义。这种测验的试题必须正确的反映教学目标,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试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同要测定的内容和范围一致。标准参照测验不仅用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测量,而且用于诊断及个别指导。3、标准化学绩测验标准化学绩测验是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共同按照标准化程序为受过某种教学或训练的人员编制的测验,目的在于评价经教学或训练后的实际工作表现。包括: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变成测验的试题;选取有代表的被试,从而得到有代表性的一组分数;根据测得分数的统计分析,求出常模;按照规定程序建立效度与信度;明确规定施测步骤和记分方法。标准化测验是已经具备常模、效度、信度和施测程序和计分方法等基本条件的心理教育测验。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之一。4、教师自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自行设计和编制,用来考查学生学习进步情况的测验。应遵循的原则:测验应能测量明确规定的学习结果,忠实反映教学目标;测验应能测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教材的代表样本;测验应按预期的学习结果选择试题类型;测验要有效、可靠等。5、准备性测验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测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未来教学活动的准备状态,即是否具有完成新的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有效的安排教学。准备性测验一般属于掌握性测验,试题难度较低,考核内容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供依据。6、形成性测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