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第2版 慕课版) 课件 第8章 新媒体管理和规划_第1页
新媒体概论(第2版 慕课版) 课件 第8章 新媒体管理和规划_第2页
新媒体概论(第2版 慕课版) 课件 第8章 新媒体管理和规划_第3页
新媒体概论(第2版 慕课版) 课件 第8章 新媒体管理和规划_第4页
新媒体概论(第2版 慕课版) 课件 第8章 新媒体管理和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媒体概论(第2版

慕课版)新媒体管理和规划第8章/8.1新媒体管理8.2网络舆情CONTENT实践训练8.1.1掌握信息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新媒体从业者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在技术上的优势,以坚持正确的信息舆论导向为前提,通过强化对信息内容的筛选和监管,主动对平台自身创作和传播的信息舆论进行引导,使媒体人员和用户都能在平台中通畅地表达和传播信息内容。面对网络虚假信息和谣言,新媒体从业者需要主动作为,通过发布权威信息,披露事件真相,取得信息舆论先机,把握正确的信息舆论导向。作为舆论的创作者、传播者和引导者,新媒体从业者应该继续传承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所具备的优势,向用户提供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信息内容。01020304新媒体从业者在创作和传播信息内容时,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信息舆论导向的特点与规律,密切关注互联网中各种信息舆论最新动态和趋势,力求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信息舆论演化和发展,以确保拥有主导权和话语权。8.1.2提升新媒体从业者和用户的素质1.提升新媒体从业者的素质(1)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内容表达要尊重法律客观公正保持理性和友善尊重隐私和个人权益保证信息内容的真实性8.1.2提升新媒体从业者和用户的素质1.提升新媒体从业者的素质(2)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政治素养。政治素养对新媒体从业者的具体要求是深刻领悟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精神,用正确、科学的世界观来指导信息内容的创作、编辑和传播等工作。法律素养。法律素养是指新媒体从业者需要熟悉新媒体行业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另外还要熟悉关于著作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的基本法律法规,树立依法编辑的意识,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主要针对的是新媒体工作本身,新媒体从业者的工作需要输出文字,因此应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较好的写作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技术素养。新媒体从业者在工作中需要使用很多高科技设备(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录音笔等),应用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技能,所以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信息处理与整合素养。新媒体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和整合,包括对海量信息的甄别、整合、策划,以及观察市场动态等。8.1.2提升新媒体从业者和用户的素质1.提升新媒体从业者的素质(3)具备网络数据分析能力新媒体从业者需要收集和分析网络后台数据,包括阅读、互动、分享、留言评论等相关的数据,并预测趋向,然后根据预测结果创作和整理信息内容,以提升信息内容的商业效果。8.1.2提升新媒体从业者和用户的素质1.提升新媒体从业者的素质(4)具备策划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新媒体从业者应该能迅速察觉和了解网络和社会中所发生的各种情况,快捷灵敏地接收各种相关信息,并善于捕捉各种有用的信息,将大量的信息进行必要的预先处理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及时准确地做出有效的策划,进行及时和准确的内容创作和传播。创新。新媒体从业者需要具备创新的能力,能够对接收到的热门信息迅速做出不同寻常的反应。其中,迅速是指编辑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不同寻常则是指“出奇”和“求新”的独创性。组织。组织技能是指指挥、安排、调度的能力,特别是在新媒体活动策划过程中,需要新媒体从业者具有一定的组织技能。8.1.2提升新媒体从业者和用户的素质1.提升新媒体从业者的素质(5)具备良好的心态新媒体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导致新媒体从业者的工作压力较大,因此新媒体从业者需要有效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倾诉、大声朗读、听音乐、进行体育运动等都可以用来疏解内心的压力。在外界条件不利的情况下,新媒体从业者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来鼓励自己,坚定信念,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工作中的各种挑战。8.1.2提升新媒体从业者和用户的素质2.提升用户的素质0102030405自觉接受信息传播方面的素质教育突破“信息茧房对信息内容进行评估和质疑提升个人的修养、道德与法律意识学会筛选有价值的信息8.1.3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对新媒体的监管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强新媒体立法,制订和完善与新媒体有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对新媒体进行法律监管。广大用户应提升法律意识,不仅要遵守新媒体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还要积极参与推动新媒体监管法律法规的制订和执行。除了主动遵守法律法规外,每个用户还有义务配合新媒体监管法制化建设,并维护法律的尊严。让网络实名制真正落到实处推出并完善青少年模式建立和完善新媒体信息监测体系加快新媒体监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与新媒体有关的法律法规提升公众的新媒体法律意识采取新媒体监管措施进一步加大新媒体监管执法力度首先,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新媒体监管部门要深入开展新媒体监管整治活动,实时监控新媒体中信息内容的生产、编辑、发布、传播,以及客户服务等;其次要鼓励和支持新媒体平台的自律和自查,鼓励和支持广大用户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举报违法信息的制作和传播。8.1.4保证用户隐私安全1.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新媒体平台应该制订清晰明确的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向用户表明平台会收集哪些个人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将如何被使用和保护。2.数据收集和存储新媒体平台应该最大限度地缩小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范围,只收集必要的信息;同时,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存储在安全的服务器中,并采取适当的加密和防护措施,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8.1.4保证用户隐私安全3.信息收集透明度新媒体平台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应保持透明,及时向用户告知所收集个人信息的种类、目的和使用场景,让用户清楚地了解平台的数据处理方式。4.合规性新媒体平台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确保平台的数据处理活动合法合规。8.1.4保证用户隐私安全5.用户控制权新媒体平台应提供用户管理个人信息的功能,包括查看、修改和删除自己的部分个人信息。6.第三方数据分享新媒体平台如果需要与第三方共享用户信息,应该审查第三方的隐私政策和数据保护措施,确保其合规性,并得到用户明确的同意。7.安全技术新媒体平台应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保护用户数据,如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认证等,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免遭未经授权的访问、泄露或盗用。8.用户教育新媒体平台应向用户提供有关隐私保护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如何保护隐私,避免在网络上泄露个人信息。8.1新媒体管理8.2网络舆情CONTENT实践训练8.2.1网络舆情的概念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01020304网络舆情是由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其实质是反映在互联网媒介中的一种情报信息。综合以上观点,本书将网络舆情定义为:个人、公众或集团在现阶段的网络空间内,对社会管理以及其他社会公共事务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8.2.2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1.即时性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网络中,无论是创作和编辑环节,还是发布和传播过程,信息传播都可以实现实时刷新,向用户提供最新的动态信息。新媒体平台通过网络可以不间断发文,及时反映用户对重大事件的意见,缩短了信息传播的距离,加快了舆情形成的速度。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接收并关注实时的新闻焦点,并通过发帖和跟帖表明立场和观点,因此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网络舆情。8.2.2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2.隐匿性网络舆情的隐匿性指的是在网络空间中,用户可以相对匿名地发表意见和观点,而不必暴露真实身份。由于不需要面对面交流,用户更容易放下身份束缚,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隐匿性可以帮助多数用户直接、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意见,因此网络舆情能较客观地体现社会中不同公众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8.2.2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3.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反映现实事件,形成网络舆情;政府则能够通过研判网络舆情来有效处理实际事件,并迅速向用户反馈。010203用户与政府间的互动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新闻事件,而网络媒体则能通过网络舆情了解用户对新闻事件的态度。用户与媒体间的互动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得用户可以不受地理限制在新媒体平台上联系和交流,这样的互动环境为网络舆情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用户与用户间的互动8.2.2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4.丰富性0204网络舆情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用户,类型多、范围广,分布于不同地区、年龄段,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0103网络舆情的传播形式多样化,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形式。网络舆情的信息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内容覆盖广泛。网络舆情虽然只是新媒体信息中的一小部分,但其信息量依然巨大。8.2.2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5.非理性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存在让用户能够较为自由地表达观点和感受,进而成为用户宣泄情绪的渠道。需要注意的是,非理性的情绪化舆情很容易得到其他用户的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用户往往把自己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和情绪化的态度和意见,以原生态形式发布到网络中,而且用户之间的情绪常常会相互感染,个人情绪与群体情绪相互作用就产生了非理性舆情。8.2.2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6.突发性AB网络舆情涉及多个领域,与用户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网络谣言等都是网络舆情的燃点。CD网络舆情一旦被众多用户共同关注,就能轻松点燃用户的群体情绪,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发酵、扩散与传播,具有非常明显的突发性特点。例如,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会在新媒体中引起用户的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成为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这些网络舆情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如果不及时判断和处理,就会对国家、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8.2.3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选择性传播06微传播病毒式传播网络化人际传播指向性传播泛娱乐化传播01020304058.2.4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1.网络舆情的潜伏阶段网络舆情的潜伏阶段主要是指有关事件的敏感信息出现导致相关议题产生,其浏览量十分有限,尚没有形成用户关注,也没有形成舆论,只存在一定的潜在舆情影响力。舆论起点分散是指诱发舆论的信息只是零星地出现在新媒体传播信息中,根本没有引起用户注意。信源分散是指舆情信息的来源分散,并没有集中在某个新媒体平台,而是散布在关联度并不高的信息内容页面中。传播主体分散是指用户对该信息的传播并没有形成集聚,只有少量用户转载或跟帖,在小范围内进行信息传播。舆论起点分散信源分散传播主体分散8.2.4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2.网络舆情的形成阶段舆情信息源在极短时间内被极大数量的用户访问和关注,点击量快速上升,信息话题被大量用户参与并形成舆论。网络舆情形成阶段的时间非常短暂,通常为半天时间,有的甚至为1~2小时。形成阶段的网络舆情存在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发展为积极的传播影响,并形成正面的传播效果;二是发展为消极的传播影响,增加负面舆论压力。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和新媒体平台正确把握网络舆情的趋向,科学、有效地引导用户向积极正面的信息传播效果方向前进。在信息受到大量关注后,新媒体平台通常会为该信息设置专题页,在平台首页设置相关的舆情信息,并收集其他新媒体平台与该专题相关的信息内容,形成多维信息链。用户通常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专题中的跟帖、评论等方式迅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集中表达自己的诉求。8.2.4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3.网络舆情的成熟阶段媒体报道热点所有的媒体都需要借助该舆情所形成的用户注意力资源来实现自身的传播影响力,并与舆情影响力结合起来,实现媒体自身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价值。学者研究热点学者也开始关注该网络舆情,目的是通过学理和现实分析,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研究如何化解舆情危机。政府处理难点网络舆情在成为媒体报道热点、社会舆论焦点和学者研究热点后,会在整个社会形成公共舆论压力,使政府处理和应对舆情事件的所有行为和细节成为焦点,政府处理网络舆情所涉及的问题的难度也会加大。社会舆论焦点在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舆论的共同推动下,社会上的其他人也关注到该网络舆情的信息,并形成社会舆论的焦点。8.2.4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3.网络舆情的成熟阶段在网络舆情的成熟阶段,需要在现实处理舆情和媒体信息传播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作用下,正确引导公共舆论向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舆情所涉及的事件本身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能否得到缓解甚至解决,能否满足参与舆情的用户和人民群众的诉求,一旦现实处理结果被接受,网络舆情就会结束成熟阶段,跳过扩张阶段,直接进入消退阶段。8.2.4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4.网络舆情的扩张阶段在扩张阶段,网络舆情的主要人物或情节被符号化,舆情事件的责任主体被概念化,形成社会讽刺和认知模型,对用户的思想和认知产生负面影响,也对舆情所涉及的当事人、相关机构和地区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个阶段,政府部门或直接负责主体需要对舆情事件进行回应,引导用户客观地看待舆情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重视网络舆情的积极的信息传播效果,尽量避免接收和传播具有负向影响的信息,并认同政府及直接负责主体对舆情事件的处理态度、措施和结果。8.2.4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5.网络舆情的消退阶段在这一阶段,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不断缩小、强度不断减弱,如果没有新的相关话题产生或刺激,舆情信息将在新媒体中自动消亡。在舆情事件得到解决或者真相得以公开后,用户逐渐减少对该事件的关注,并减少或不再在新媒体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就进入了网络舆情的消退阶段。8.2.5网络舆情的应对1.应对网络舆情的5要素(1)主动回应快速回应开诚布公适度回应切中要害8.2.5网络舆情的应对1.应对网络舆情的5要素(2)有效应对ABCD控制源头舆论主导权威声援换位思考公开体验法078.2.5网络舆情的应对1.应对网络舆情的5要素(3)事件处理公开承诺法06分割责任法主动承担法诚意道歉法权威介入法部门监管法01020304058.2.5网络舆情的应对1.应对网络舆情的5要素(4)媒体沟通0203统一口径就事论事态度真诚不卑不亢持续发布媒体沟通01050406公开透明8.2.5网络舆情的应对1.应对网络舆情的5要素(5)恢复声誉痛改前非法恢复声誉需要获得用户的理解和支持,因此要在用户面前建立痛改前非的印象,需要有针对性地改变和解决舆情事件中用户诉求最多的机制和矛盾。查漏补缺法在网络舆情趋于消失之后,需要及时检查和修补舆情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